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类人才

能力 结构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00-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与此相伴随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作为工商管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则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笔者认为提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上近百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现状出发,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研究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最终提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现状

课题组依据课题的需要分别对北海、南宁、武汉、上海及天津等城市的近百家企业(涉及餐饮、食品、零售、金融、旅游等10多个行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以纸质、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发放,从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员工素质、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以16道封闭式及开放式题目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86%,经有效性检验,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76%。同时我们还充分借助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进行了访谈,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共访谈了10位专家,既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教授、学者,也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包括“双师型”教学人员。

在对所涉及企业的类型及规模的问卷调查中,有9家为餐饮行业,约占11.84%;9家为IT,占11.84%;房地产行业有8家企业,占10.53%;通信行业有6家,占7.89%;物流企业有5家,占6.58%;批发零售有9家,占11.84%;教育行业有7家,占9.21%;金融企业有8家,占10.53%;旅游行业有7家,占9.21%;其他为8家,占10.53%,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本次调查涉及的行业领域较为广泛,基本上能反映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来看,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占35.53%;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占25%;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占22.37%;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占17.1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此次调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年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即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及贵公司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时,认为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的占52.4%,认为需求一般的占45.2%,回答几乎没有什么需求的为2.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笔者认为市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保持较大的需求,并且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而这种市场需求现状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从对所需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方向上来看,有高达61.84%的企业回答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需求;有35.53%的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人才比较紧缺;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占25%;在金融学方面的需求占25%;国际贸易方面的需求占14.47%;连锁经营专业的需求占30.26%,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占51.32%,其他需求占17.1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市场对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仍有很大的需求,虽然每年有大量的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说明可能存在目前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还不足以满足企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导致企业不断通过招聘人员充实员工队伍的情况。与此同时,诸如连锁经营等新专业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也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指引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还需强化的能力类型的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调查数据: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仍需强化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的占30.6%,认为仍需强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占26.5%和25.5%,同时也有近16.3%的回答者认为领导能力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也很重要,回答“其他”的人数占总体的1%。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对学生进行这几种能力类型的培养。

同时,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仍需提高的素质调查中,选择心理素养的占46.8%,选择道德素养的占33.8%。由此可知,社会已经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战略中对此应有所体现。

我们还从调查数据中了解到,有近18.2%的受访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有待继续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在相关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还要更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教育,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独立学院偏重于应用与实践,而对构成应用与实践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素养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素养比较欠缺,而这种知识理论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到其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的调查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乃至于理论素养对于培养完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至关重要,也是构成其能力结构的基础。

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在企业急需的工商管理人员类型中,中高层管理人才排在榜首,尤其是有一定现场管理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因此中层管理人员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而这种需求从劳动力市场的满足程度来看,满足度并不高。从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拥挤的现状在2003年开始出现,这就是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组矛盾:一方面工商管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人才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是关键。

在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对现场管理了解甚少的占43.5%,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占40.3%。究其原因,毕业生的实习不成功是关键,毕业生的毕业前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据反映,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结果把实习变成了参观,学生参观完后实习就算完成任务。还有的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从严要求自己,没有深入到实习岗位进行学习,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出现毕业生就业前仍不合格的现象。同时也有14.5%的回答者认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不正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内涵与结构分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结构指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从事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重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的确立应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结构及特征。因为工商管理类教育的“产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而检验“产品”优劣的最终标准还是由市场来决定。其次,独立学院自身的教育层次定位及相关政策。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个定位也是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培养的定位。最后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及重点本科,一方面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动力与学习自觉性相对不足,而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中应树立注重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通过对企业的需求调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应包括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高等院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独立学院必须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战略。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从高等教育层次看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较为具体的就业单位,培养的是直接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以实务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主,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强调广泛的商业技能。因此,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有区别于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确立培养层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实践应用的就业型、学术研究型、技能型和创业型四种人才。实践应用的就业型人才主要通过从事产品开发、物流、生产现场管理、营销、销售、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经营决策活动,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企业的工作。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创业型人才主要依靠资金以及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资源进行创业。

在对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实践应用的就业型的占45%,创业型次之,占26.7%,学术研究型占20%,技能型占8.3%。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及生源状况,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明确就业领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及重点本科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是以辐射区域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主要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区域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来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明确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类型。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等。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中高级实践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快速适应企业操作层工作岗位,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发展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且具有通过进一步实践与深造,成为企业决策管理层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2]林常青,肖生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就业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没有固定岗位。

作为一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其核心课程通常也是其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课,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通常出现“工商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同时,这种宽的知识面也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入,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了解。同时,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企业管理工作的分工更加明确,在过去,企业通常设有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部门,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不再设有企业管理部门,而分解为质量部、销售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企业管理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某个职能部门中,因此没有特色的课程和能力培养导致工商管理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没有固定岗位”。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定位来说,是从事工商企业基层管理的高技能管理人才。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重“量”不重“质”、教学内容和手段更新慢、高素质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甚至错位。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联系理论教学与工作实际的桥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基层企业管理人才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目标中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和技术对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反映专业方向的学术前沿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能力,而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书本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较深的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管理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技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就必须转换观念、合理定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其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自身特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不同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面向企业招收有实践经验、实际工作经历的学员,其生源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提出了重视提高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另外,许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主观上有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提高的现实要求,而实践能力也往往成为制约学生日后在管理岗位上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迫切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众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企业角度出发,在招聘时对学生明确表示了对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需求,这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高校要想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得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不仅要独当一面,同时必须学会协作和协调管理,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如何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高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首先从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和不断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合理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同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一致;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要合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样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三是要控制课程门数和总学时数。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要注重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注重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强化管理最重要的两种基本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要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改进教学内容,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人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地发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水平,增强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以综合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为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传统教学方法,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讲授,形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塑造及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格格不入。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有关实践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积极探索符合本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创新途径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1)基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教学方法创新。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企业家讲座、管理咨询项目、管理实习。

(2)基于社会心理学及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如,团队学习、拓展训练、管理游戏。

(3)基于IT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

4.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目标,加强专业实习与实践。

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基于真实企业的特定情况,通过专业实习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快速胜任工作,学校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聘请企业人士或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掘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实习、企业诊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管理实战教学模式的运作中,除了学校与真实企业合作,以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技比赛,如企业管理挑战赛、电子商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执行。鼓励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可以是兼职,寒暑假短期打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做市场调研,以研究的态度学习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也更科学,更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总之,通过这种实战参与和演练,使学生深入市场调研,系统运用所学知识,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面迫切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院校特点,贴近社会需求,拓展专业深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向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的社会现状是,虽然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但是每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即便是找到了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却不能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产生这个现状的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在市场的变化、需求,所以,改变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就变得必要。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才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在社会实践中应重点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课程设置呈阶段渐进式,由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部分组成。

通识基础课程,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每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掌握,通识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体育,计算机,还有“两课”。这些课程占总学时的40%左右,一般在1-2年内修完。

专业基础课程占专业学时的28%,包括大学本科阶段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素质,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学习阶段安排在通识基础课程后面,大学阶段的第2-3年内。

专业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指工商管理专业特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占该专业总学习的8%,学习时间安排在大学阶段的第3-4年。其课程设置有:工商企业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占专业总学时的6%,这类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选择,用以增加自己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课程设置包括:行政管理、创业管理、专业英语、国际经融、证券投资等。

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占总学时的16%,集中安排在大学的第3-4年。教学实践环节顾名思义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相验证的过程,体现着教学实践。这类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和军训、工商管理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

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特色和创新。尽管有些高校,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课程的调整,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做出改革和突破。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上下够不着的局面,即在专业技能和业务管理能力上和高职和高专以及研究型本科大学生的学生,分别不占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培养目标的分析

各个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如很多的二本商科院校就把培养目标定成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说明,这些院校没有立足于本院校的专业实际,进行培养目标的确立。这些都要求工商管理专业院校创新思路,调整课程结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1.课程设置特色一般化。就目前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多而杂,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课程缺乏。课程繁多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样,也不能达到熟练的应用。

2.课程设置柔性不足。纵观我国的高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普遍陈旧老化,和市场严重脱节,但是对课程的硬性规定使得课程调整的空间不足,课程内容设置相对于市场需求滞后。

3.课程结构缺乏完善性。课程设置没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盲目地追逐名牌院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比例设置不合理,使得学生特长难以发挥。

4.教学内容和实践严重脱节。工商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理论教学大于实践操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不足,就业相对困难。

(三)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落后

虽然,各个院校都表面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但是,只是简单地代替了黑板,不能很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每个院校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明显。教师缺乏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组织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分析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应科学定位

通过对不同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准确、科学地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特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初步具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中层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和操作层的执行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应该重新建构

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可以采用“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相对减少理论性教学所占比例。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具体包括: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财会学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来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如开设企业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等;加大工商管理专业兴趣模块构建,重点培养学生某项管理能力,课程设置突出兴趣模块,减少专业的枯燥教化感。注意学科之间的冲突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可考虑设置“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模块,以适应市场这类专业人才少、需求大的特点。选修课比重增加是兴趣模块得以实现的手段。

(三)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应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上既要保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精简理论知识,加大技能教学力度,即整体构建课程的理论框架,再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训练,反过来再用案例强化技能。

(四)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性研究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以实际效果为根本,从课程实际出发,立足学生需求,多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搭建学生和企业实践的桥梁,让学生走入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举办企业家讲座和主题研讨会,聘请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士,担任兼职教授等,努力缩小学校和市场现实之间的差距。

(五)强调教学实践

实践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大模拟实验室建设力度;发展企业和学校的密切往来;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项目咨询研究。这些教学活动实践的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在新的培养目标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才能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很好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4).

2.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

篇4

前言:

工商管理课程是传统经济学课程中的一种,由企业管理课程演变而来,工商管理课程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泛,通常涵盖了宏观及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等方面的课程,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设企业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管理性人才,而对于学习实践技术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工商管理课程则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大部门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都不能确切的用于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给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上也带了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课程,每年都有相对多数的学生愿意愿意选修这门课程,工商管理课程的开设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综合全面,而工商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强,许多学生通常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工商管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自身的特点,灵活的改变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的首要任务。//sixianghuibao/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年来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办学数量不断提高,大部门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在不断完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拓宽了教育的方向,不再是局限于技术实践类的课程,也开始不断的增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课程,工商管理课程就是其中的重点课程之一,工商管理课程本身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模糊性,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因素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处于发展提高的一个状态,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立仅仅留存于形式,对于该类理论性质的课程都不够重视,课程管理上的缺失,课程考试的不严格,都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2.1 工商管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贴近企业最新需求动向,因此将工商管理课程与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的市场研究,工商管理课程是一个范围较大的管理课程,而通常高职院校学生面所学的技能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关的职业技能,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应该缩小课程内容的范围,挑取和学生专业相关的管理技能加以讲解。/

篇5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国内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上清晰了解到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空泛且缺乏针对性。

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刻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性人才。相比而言,国内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1世纪初到现在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方案并没有明显差异,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办学特色及高校文化有效结合起来。

(二)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没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西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课程。而国内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就已经被确定了专业课程,完全被忽略了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毫无自主性。另外,学生在选修课程上的选择也是很少,灵活性很低。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基本上是老师的课堂讲授,基本上没有研讨类教学、实验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生被灌输的是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空洞的理论知识。西方高校的教学则是带有思考、研究和创新意识的教学,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

(四)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不断探索前进的学科,并且工商管理课程也应该是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中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开设了七、八年,教材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很少有补充更新。而西方高校则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

(五)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以国家规定的大纲为基准,主要开设理论性主干课程,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西方高校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合理设立工商管理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可以将工商管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特长课程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还包括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特长课程模块则由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特长模块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些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克服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

(二)加快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涵盖丰富内容。但是目前国内不同高校间工商管理的下属专业的设置没有多大差异性,这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没有什么特色。为了打破这种现状,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实行“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置身现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迅速适应社会要求。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校内校外的专业讲座、实验、实践等。高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模式,即允许并提倡学生到其它高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的开设实验课程,因为实验课程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生产质量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五)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当下正处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更新的时代,而传统的工商管理方法对于我国的现代市场的管理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但是目前各个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却还是较为传统,并没有大规模地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而现在正是处于新型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紧缺的时代,所以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学校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加快综合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人才,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结合各种的社会资源等制定出一个符合学校自身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标则应该是为地方和国家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型人才,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本着这条准则去制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并且应该通过调查和追踪,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培养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要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我国的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就要对工商管理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教学,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主要是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没有一个相对宽泛的知识面,也没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缺乏创新精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中并没有太多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学生不能够过多地接触社会中真正的工商管理模式和环境。从高校的教学内容方面,学校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都是脱离了当前工作实际的理论知识,缺乏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人才的需求市场上,这种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往往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是非常具体的职能和岗位,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的都是基础并且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全面,这种模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侧重点,成了“全而不精”的人,这些从我国的一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其十一门专业课程就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工商管理项目,这样不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让学生不能够成为真正实用型的人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要对各个方向都作出等量的投入,虽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学生不能够在专业的纵深方向做出发展,只能了解皮毛,从而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方面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都没有很大量的安排,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与社会经济实际以及市场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学生就等于在学校之内闭门造车,严重与社会实际隔离。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然而在现行的教材和培养方案之中,虽然有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并且没有合理的资源,让实践流于形式,远远不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高校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改革。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高校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我国的市场为导向,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并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体系

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应该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出一套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专业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学校要针对以往的学生知识结构不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采用T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各有所长,各有专精。学校在招收学生入学时可以不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而是按照经济类、管理类、美术类、机械类等大类招收学生。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学校可以开始本大类的基础学科供学生们进行学习,而在后两年学校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选定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具体专业模块,例如市场营销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并制定各个模块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并且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技能构建提供基础原理和理论,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很强的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工商管理的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各个高校要从我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加强对校内的模拟课堂和实验设施的建设,争取在院校之内拥有应用实践性的实验室以及专项资金。并且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资源与相应的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和校外的企业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各学校还需要积极地联合校外企业加大对学校的投资,联合建设学校内的模拟工商管理实验室。

(三)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专精知识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发展。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例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教学,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人才培养系统却跟不上我国的人才需求的发展,并且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并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市场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鑫,陆奇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14(1):36-38.

[2]陈发祥,魏梅,程国财,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嵌入模式研究———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31-32.

[3]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

[4]林艳辉,张大庆.创新驱动战略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平台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23(4):88-90.

篇7

事实上,即使招生规模减少,就业压力也不会减小,因为中国的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招生数量与质量也不是反方向的。现在的问题是,众多企业从该专业的毕业生中难以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所以,问题的本质是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结构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深入分析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以求其生存与发展之道。

一、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的历史成因及所处生存环境,形成了以下特点:

1.应用性

与公办院校比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偏低,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录取的生源知识基础较差;二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少等;三是科研力量薄弱。尽管许多民办高校在科研上有大量投入,并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但终因民办高校的这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教学科研底子薄,加之师资流动性强、知识资源存量少、社会支持性资源少等因素,使民办高校的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维艰。这些都决定了民办高校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办学将定位于“应用性”。

2.生源地方性

民办高校生源地方性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招生体制的限制,民办高校一般在本地招生;二是费用高阻挡了外地考生。如广东培正学院在2005年批准在全国招生后,在四川与重庆等地录取了6名学生,但其家长不辞辛劳与成本,亲自到学校取走档案,结果只报到了两名;三是即使招到了外地的学生,等这些学生毕业后也会有相当的同学留在当地工作。如海南财经大学2004年从内蒙古招了约120名学生,结果在2007年毕业后大部分在海南或广东工作。地方性特点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及就业定位。

3.就业面向中小企业

广东培正学院对多届毕业生就业的统计表明,约有90%以上的学生就业于广东中小企业。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与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有直接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趋向于大众化教育所致。这种趋势相对与传统观念来看,似乎更加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但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特点不够一致

民办院校在其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均存在模式单一和雷同现象。在实践中,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往往以全国著名大学为榜样,参照其办学模式和培养计划。这种做法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不出“地方”及“民办”的特色与优势,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地方工商企业需要不吻合。

2.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不够吻合

当今经管类高校一方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突出“一技之长”,这就使工商管理的概念或专业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已经独立成为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这样形成了有“一技之长”的带有“方向性”的管理类专业群。狭义的工商管理则侧重强调的是计划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等职能管理。由此引起了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不明确。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作为一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而且还成为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二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致使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自身专业特长。因此,出现了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看似很多人都认为“就业适应性广”的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变成了“工商管理无专业”的“万不能”专业。

3.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有差距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应用性现以达成共识,不论是培养哪一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无论怎么强调其“实践性”也不过分。但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中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过程中“空对空”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一是课题教学中基本上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说教式”的方式,情景模拟操练少,忽视学生的参与;二是缺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概念或做法就是加重案例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呼吁多加一些案例。为此,许多教师也加大了应用案例分析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解释或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上大部分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停留在解析应用题层次上,表现为格式化与文本化。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有“隔靴挠痒”的感觉,缺乏亲身体验与操作练习的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不健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只设置了毕业实习,没有设置阶段性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这就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目标与意义的认识缺乏连续、渐进的过程;另外,专业课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的课程设计环节。对此,许多民办高校也建立了模拟实验室及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但大部分软件由软件开发商研制,与专业课程内容练习需要有相当的差距,使模拟实验设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它的社会性实践或教、学、研相结合的相关活动设计的目的性、效果评估及实施控制等工作也有待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思路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新的视角审视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

1.明确民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容。就民办高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而言,首先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这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基础;其二是明确为工商企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其三是追求特色,即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这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广东培正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时,就明确规定了办学要面向广东经济、重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针对民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办学定位,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民办高校来看,应用型的特点应体现在:第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企业基层管理的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第二,这种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管理技能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些特点正是管理专门人才职业生涯的起点。所谓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区别于大专层次的技能应用性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应用能力,但同时必须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其使命是对应用的研究、对技术的创新和对各类技能进行有效组合和优化。

2.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的课程体系是民办高校立足的保证。

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提倡建立“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则根据办学特点及条件,其课程体系以“厚基础、重特色”为指导原则进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优化组合的特征,实行了“模块-平台”的课程优化体系。

其中,厚基础表现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在课程中由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形成;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地方外向型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了相当量的各类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广东外贸型企业的特点;二是设置了组织行为学、中小企业管理、文案写作等职业特色课程,以适应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整合职能管理的教学内容。应用能力上要开发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

当然,在保证了“厚基础”的同时,要设置大量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课的选择也应突出“特色”,如可以设置“家族企业管理”、“创业学”等课程,以适应家族企业学子及创业学子的需要。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拓宽知识与技能范围,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教育必须针对中小工商企业的实际要求,强化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实践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

实习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实习教学环节,一是要健全实习内容,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二是要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进入工商企业实习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的最佳途径。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契约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这种方式无可非仪,但问题是企校双方对毕业实习的认识和要求不是很一致,其任务与责任也不是很明确,往往是企业很少履行毕业实习课程教学的任务,而是把学生当成劳动力来对待,学校则认为是把学生委托给企业去“实习”了。这种情况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学校应加大对实习基地的投入,要将实习基地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实施。另外,学校建立实习基地也需要投入,为学生实习时配备所需要的师资、设施与资料。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其它类型的实践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程教学、假期社会活动、校园活动中进行。当然,在组织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有周密的实施方案。如教学大纲、指导书、考核方式与标准等。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各种实践性训练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其方案设计,既实现实践活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专业策划与组织能力。

四、强化课程教学改革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是由课程教学“作业”过程形成的。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能与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不再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空中课堂”获取大量知识与信息。作为学校与任课教师首先要知道和理解当今的课程是什么,还必须应明白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1.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

对于未来管理者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应置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因为当今的管理已经由“效率第一原则”,转变为提高相关关系人满意度的“人本第一”原则。教学管理中的人性化应体现为:一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关系问题。应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方式;二是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等技术将课程制作成“空中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灵活掌握自己的上课时间与地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改变教师的职能。在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化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服务;四是改变以前那种交作业、记考勤、闭卷“背”、开卷“抄”的考评方式,要为学生提供方式灵活、能发掘学生的创意、体现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评方式。

2.科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应体现管理过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特点,要用系统的、开放的思维去分析课程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具体内容为:

首先,要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任务。

其次,要确定教学过程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模式经历了“以教为主”、“以学为主”,现在要转到教学互动的模式上来,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当今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设计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来驱动的教学策略。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综合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体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3.开发综合性课程[3]

综合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开设基于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内涵体现在:第一,实施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培养计划及教学方案的制定,使培养目标与定位契合实际;第二,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要力争在真实环境中或仿真环境下实施综合性课程实践教学;第三,要开发反映企业实用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典型综合性项目和相关教学方案,建设开发相应综合性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等系列教学资源;第四,尽量引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施项目式案例教学;第五,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4.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

篇8

1.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和建设目标河北工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装备制造业、商业及服务业为主要行业依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接受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现代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具备工业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和商业企业的商业运作与策划技能的“卓越管理工程师”。本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建设目标是基于CDIO理念,构建“理论学习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全面发展相并重”互动型的教学培养机制,时刻把握社会人才需求脉搏,形成“想-学-做-成”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拥有较强实际管理能力、运作能力以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2.工商管理专业特点(1)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工商管理是产生于多个个行业和领域的工作实践,涉及的领域广阔,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专业。一般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往往立足于某个或几个行业形成专业方向课程组。(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中。传统工商管理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些制约人才全面发展的因素,如缺乏前瞻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单位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3)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方向的研究理论和更加结合实际的现代管理手段与方法不断涌现,决策环境及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知识的更新仅仅靠教材内容的变化显然始终是落后的,因此要求在专业培养中提供更合理的、紧密结合社会环境的学科知识平台和课程实践体系。(4)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性。工商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包含组织经营中的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生产运作等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这些普遍规律来源于管理实践,同时也是服务于实际的。管理的艺术性就体现在实践中的应用,脱离开实践的方法与手段只能是“纸上谈兵”。(5)专业注重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掌握内容丰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实际问题产生原因和背景各不相同,解决方法也并非唯一的,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是以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

二、工商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新实践教学体系中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团队、实践内容和方式、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社团活动、质量监控等等,每个因素都需要统筹安排,认真运作,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着力提高教学团队实践能力。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是高校毕业直接从教的硕士或博士,属于教学研究型,缺乏工商管理方面的实践锻炼,在案例教学、实习和设计中,难以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努力打造既能上讲台,又能进企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企业,因此要加强青年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通过科研、咨询及挂职等方式,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提高教师实践技能。(2)优化实训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公共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拓展课、综合素质课等五个模块,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相关课程所在学期,由于学期课程学时限制和学院学科统开课程开课时间一致等原因,造成课程之间缺少良好的衔接,出现应先后开的课程同时开,应紧后开设的课程拖后开等现象。按照CDIO产品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框架,在新体系构建思路基础上,对原有课程开设时间应重新调整优化。(3)实验内容的再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应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实验比例。一般认为,课程实验只是某一门课程涉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例如《运筹学》课程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专业软件求解各类数学模型的操作,而我们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加入了约束条件的市场调研、决策目标的确定、模型建立和市场变化对决策方案的影响等内容,改变了学生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的现象,锻炼了学生思考、设计、操作与分析等多方面能力。(4)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本专业现有河北美食林商贸集团、康德商场、邯郸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万合集团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基本上能够满足专业实习需要,但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各单位虽提供了场地,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学生主要是“看”和“问”,恰恰缺失了学生亲历动手能力的训练。实习基地的建设并非一味追求数量的增加,更应注重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及运作模式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服务于企业,实现“合作育人、互补优势,共享成果,共同发展”。(5)充分发货网络平台的作用。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可以查阅资料或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交流。网络平台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资料库的维护与技术的支持,采用什么模拟决策系统,建立怎样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以校园网为主实现网店模拟交易等,是接下来工商管理专业重点调研内容。(6)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知识有关的各种活动统称,这个“课堂”不存在强制要求,却对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商管理系鼓励支持学生成立从诊断咨询到经营销售的这种社会组织,并指导参与组织各项活动;注册虚拟公司,分批扮演角色,熟悉岗位职能与职责;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参与教师科研等,为学生创造较全面的,体现因材施教的专业实践氛围。(7)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结合CDIO理念和“卓越管理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确保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符合修订后的指导书要求,过程不走形式,质量不打折扣。依据CDIO的12条标准,对实践教学模式定期评价,反馈意见,解决问题,使整个实践体系始终处于优化提升的状态。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需求导向 目标定位 行业特色 团队建设人 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在旧模式基础上的一般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从培养方案到教师队伍训练,招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变革。只有完成这种"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等诸多子系统。

1.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和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去确定。要求管理者能够以随机应变、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诚的心态、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创新即较强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开拓精神,注重其创新人格的培养。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不但要有基础管理知识,更要有文理兼备和哲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素养。努力实现课程群组的菜单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整修教学计划为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程群组构成。在普通教育课中,要多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具体实施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开设,专业教学课程除专业课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1)角色模拟法。指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客体特点,设定情境,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强,容易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既密切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智力激发。(4)课外辅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辅导。

三、学校招生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为此,除了应在学校的招生环节加强宣传之外,还应该在引导高素质的学生确立报考专业志愿方面下一番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则应增强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1.应引导其树立崇高的学业目标,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标准,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2.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和恒心毅力的培养。

3.应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

4.应设计出能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制度。

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主要由学生来评价,应增加其发言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应给予必要的自由创造空间。过多的限制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美国在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基础。21世纪的我国要想在新的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 管理整合力 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38-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各专业毕业生或多或少都面临就业困难,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就业率区间连续三年处在B-至B+阶段。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创业”,随之而来的将是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改革。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教育,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的现实表明,企业家精神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备素质,培养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总结国内外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管理整合力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行了如下定义,即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员在别人犹豫不定的问题上具有洞察力和自信心的过程。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具体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知识,如商业计划的编写、资本开发、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

2.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先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1970年,美国大约有25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50家。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进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教育,而近年来几乎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 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基本上照搬了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课程体系与内容上的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国内许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存在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问题导致高校一方面不能提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应当及时改革。根据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企业家精神教育能适应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应当成为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国内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成熟可行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方面相对滞后,使部分有创业打算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整合力的理论基础

从工商管理教育的角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广义方面是根据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管理的三维结构解释管理整合力。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法约尔是第一个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人,他把管理理论定义为用一般管理经验去尝试和检验管理规律、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和;管理技术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决策、绩效考核等技术方法;管理实践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具体活动。管理活动是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缺少哪一维管理都是残缺的,所谓“管理整合”,是指对管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一体化过程。因此管理整合力就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整合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能力。

从狭义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管理整合力理解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在其权限许可范围内有效整合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达到预定管理目标的能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意识与整合能力。狭义的管理整合力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包括资源的拥有度、对资源的了解度、对资源的沟通度、对资源的使用度和对资源的拓展度。

三、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体系需要创新,教学主体和方法需要改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为基础,将狭义的管理整合力嵌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概念中,使之充实完善,据此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的探讨。

1.培养目标的设定。根据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要求,设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学生对新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增加对创业生涯的职业选择的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企业家精神教育中,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2.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根据管理整合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更加突出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管理教育创新与整合的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和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此根据广义管理整合力三维结构中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解释,改进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构建基于管理整合力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管理整合中的管理的三维结构为视角,其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结构中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的教学中强调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该模式不割裂管理的三维结构,注重包括校内外导师、校友、战略联盟和网络关系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知识获取。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方面,按照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要求大学生紧密联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与真正的企业家进行互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市场获利机会的识别、评估、捕捉和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中管理实践的内容,实践导向型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创业设计、案例研究、专题文献阅读、嘉宾演讲、教师课堂传授等教学环节来展开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和企业,利用寒暑假和更多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锻炼,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积累从业经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提高这样在求职时才会具有竞争力,也能为创业和走上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主体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主体方面,实践导向课程体系较理论导向课程体系更强调教学主体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已创办企业的教授或企业家成为了主讲教师队伍的主体,弥补高校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习题、考试的模式,一些课程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还往往只是针对单独章节的习题式案例,不能使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有系统的认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所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阶段,而不知道这些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何时应用、如何应用,如何系统的用好。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大案例背景下的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给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景,即基本涵盖整个课程的大型案例,再据以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目的的掌握基本理论。第二阶段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大案例分解,设计对应大案例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小案例,使学生学会基本应用。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的阶段,不再由教师设计案例,而由学生去寻找相关应用课题,按照前两个阶段的理论方法进行具体的管理实践,并以课程小组或创业大赛的形式去完成。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生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组织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鼓励学生演讲,组织学生完成企业课题,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与理性承担风险能力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要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管理整合力视角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ZB1212018】

参考文献:

1.赵纯均.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4.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

5.程宏伟.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6)

6.罗春元.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