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问题,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有效的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对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前,追本溯源其真正的来源是生活实践。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人们逐步从这些应用中发现了它们蕴含的数学知识,渐渐的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也要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内在规律,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数学的定理、法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中,体悟到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其实是来源于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学会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知识时,这部分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要开展好这部分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示与圆这部分知识紧密关联的动态教学内容,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熊猫的动画形象,让熊猫骑着自行车前进,熊猫所骑自行车车轮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熊猫骑的是三角形的轮子,而有的熊猫骑的是椭圆形的轮子,还有的熊猫骑的是五边形的轮子,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骑着圆形轮子的熊猫。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学生,你们看看哪一个熊猫骑得最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彼此的合作与探究中,将抽象圆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了,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机械讲授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创新,通过探究兴趣的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在浩如烟海的数学知识中,有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而有的数学知识则较为深奥,需要付出艰辛的探索才能探寻出它的答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看似不难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却是难度非常大的,要解决好这些疑难问题,就要求教师备课伊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拓展教学思路,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寻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疑难问题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疑难问题的解决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举这样两个例子,一个是540÷73,另一个是95÷25。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被除数与除数而言,二者的试商情况有什么差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会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会不断思考,踊跃发言,提出各不相同的创新观点与创新发现,在彼此的合作探究中疑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对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篇2

[关键词]创新情境;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 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

3 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6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比较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沟通、经验交流、心智启迪,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点燃了指路明灯,让我们关注知识获取的同时,关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前提,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把小学生的潜能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才能唤醒、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学生数学求知欲,为小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应从数学知识的传授中,从数学现象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中的新知,自主思考,从数学角度有所发现,提出疑虑,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中的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要进行反复推敲、验证和比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必须变通,必须创新,教学思维要学会转换,自身能力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营造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展和延伸学习空间等。

二、开展创新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是根本

灌输式学习已经成为创新教育最大的障碍,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新知识。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轻学习结果。它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想象,不怕出错,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习惯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小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小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加强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喜欢提古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成熟给现代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促进,其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为教师数学课的出色完成提供了便利。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体的基础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数学学习情境。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数学课直白的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滚动、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让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数学重难点知识的巩固练习上效果明显,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现代教学规律,遵循学科特点,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精神,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小学数学的健康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夏: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1.2.

2.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6.

3.付士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8.35.

篇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07-01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形成具有创新的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老师们要尽全力为学生们创设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坚持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原则

教育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民主教学就是指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老师们要通过一种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可以在自由的教学秩序中学习,按照学生自己的意图和计划做事,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的听着,小心翼翼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气氛,除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外没有其他的优点。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就必须要有自由和融洽的学习氛围。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来说,自由就是指要尽量的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足够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融洽就是指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关系要融洽,教师们尽量不要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意识进行批评和指导,让学生从心底消除对老师的害怕,排除学生害怕老师的心理障碍,从而获得创新的环境,敢于和勇于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既创新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是,老师必须要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出民主、融洽、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们自由地、敏捷地探求知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都希望得到肯定,得到赞扬,所以老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时,要采用激励的原则。所谓激励原则就是指老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来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等。老师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须要创新动机,树立成功的意识。精神是源于动机的,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学生们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先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让他们树立起创新的意识。老师们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客观规律,做到准确的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老师要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取得进步,老师们不要吝啬说出鼓励赞扬的词汇,这样就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进步,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

2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英语作为一种常用且越来越流行的语言交际工具,它需要不断地积极地练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用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超越一些语言的限制,成为语言的呃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的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多式多样的语言。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了整个教学,就英语教学来说,教学的实际其实就是交际,因为英语本来就是一种交际语言。英语如同语文一样包括着听说读写四中语言特有的技能。所以,根据小学英语这门课的特点,老师们可以从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些技能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听,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语音听力训练和老师日常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的语言环境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说,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通过教师为其创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这种环境总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造。读,可以挖掘创新思维的因素,学生们通过读前预测和读后质疑来丰富自己的想象,主动的去思维。写,它是一种表现出创新思维的手段。

3 开展有启发性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老师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英语在自己日常交际的使用。英语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交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兴趣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英语的课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通过学校或者社会举行的各类知识大赛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阶段,通过大量的输入让学生把知识升华成自己的技能。实践阶段,老师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主动的去弥补这些不足,变缺点为优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想要学习英语的欲望。

4 结语

学生要学好英语这门课,就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练习,这样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思路,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提高,还能促进他们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传统教育中的被动者转变为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学意识

创造性作为有别于常规的一种思维观念,人人都有。有些人的创造性在学习和实践中表现出来了,有些人的创造性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激发和发挥出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在萌芽阶段,创造性地学习是其主要表现,即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独特的新设想、新方法,富有成效地学习。教师是小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引导者、教育者,要改变过去把课堂教学当作简单分析教材、传授书本知识的陈旧观念,改变过于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要调整好自身角色,在课堂中努力创设生动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基本知识激活学生的潜能,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小学教师要认清和把握学生所处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把学生看作是有人格的、平等的、具有创造潜质的人,从而做到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如何,要相信每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获得成功;其次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上,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外在的环境和气氛对其影响很大,在宽松、活泼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平时更加活跃,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比较高,容易在交流和讨论中闪现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改变知识权威者的形象,用探讨、商量式的亲切口吻组织教学,不断启发和激励小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大胆设问,大胆参与探讨与交流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要鼓励小学生围绕主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甚至是让人感到荒诞可笑的想法,进而尊重和引导小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第三,在行为方式上,教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努力融入到小学生群体之中,在师生身份界别不明显的创设环境中,三尺“讲台”也就成了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与学生一起学,通过挖掘教材知识中潜在乐趣,变枯燥的知识为生动活泼的事例,着力创造没有界限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参与和体验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师的行为方式,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操作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二、注重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会学”本领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还非常浅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总体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是,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以自己独特童真角度去感受、去了解事物,如“皇帝的新装”故事描述的那样,也许他们的一个简单设问,就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秘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对小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侧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促进他们带着求知的兴趣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在发现新问题、新知识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教师课堂教学的“教”转变为教师的“引”,学生被动的“学”也转变为主动的“学”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引”的步骤设计和情景创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感到新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引导有方,学生就会对课堂内容充满新奇而感到有趣,提高创造性思维;二是要贴近学生。学生对与自己有关的知识、事例总有亲切感,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发现学生身边的案例,使学生感到知识并不深奥,并非遥不可及,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了解知识的能力还非常浅弱,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一些比较直观的、浅见的,甚至是脑筋急转弯的事例,吸引学生敢于动脑思考,敢于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是把握一定的深度,坡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苛求一步到位,要在课题教学中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循循诱导,逐步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步骤从表象到实质,从知识到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讲究教法,积极引导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十分注意学生的学法,注意学生“学”的设计。比较常见和适用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前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思考去预习、去自学,这样学生会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取“首次见面”的印象和思考,并把疑问记录下来,慢慢掌握自我学习的技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步骤和基础。同时让小学生在学习中多带着“为什么”,通过不断设问,去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另外,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年半载,一课两课能实现的,只有日积月累,坚持引导,注意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逐步教育和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提供探索材料,积极培养学生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 兴趣 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42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其路径相对较多,但结果只有一种。所以,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竞争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决定力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开创祖国未来。其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一、首先要鼓励质疑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起始,可以将小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殿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质疑,为小学生专心寻找问题答案提供良好的动机条件。例如:在《大树的观察》教学中,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大树的树皮为什么自己裂开”、“树皮裂开后怎么办”等系列问题,待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可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深入学习,最终寻找问题的答案。该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学生享受问题解决过程和得到答案的快乐。

二、其次要根据学生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三、加强问题引导

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证据、证明,这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表现过程,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儿童的表现,蕴涵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蕴涵着他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和试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等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

四、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未来农业》这一课时,我利用许多学生家庭都有一个后院种植农作物的特点,让学生回去进行嫁接活动和改良试验。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我利用我校近河涌的特点,组织学生对河涌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况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篇8

一、科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教师和学生依然未能转变观念,沿用传统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授课过程缺乏互动性,未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依然采用记忆背诵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甚至还会因此获得不错的成绩,但其实践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长此以往,也会束缚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只听不问、惰于思考的习惯,打击压抑了其好奇、好问的天性,不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 小学,尤其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持久且无意注意显著。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提出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投影、简笔画、多媒体教学等,以此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需的环境,坦诚将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种环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始于人类活动中的真实问题,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可能形成探究意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练就的仅仅是解决虚拟问题的能力,自己却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真正的、有意义的问题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因此,教师需要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多结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全方位思考,开拓创新,全面总结。

3.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创新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好奇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动力,是科学课学习的起点,大到日月星空,小至花鸟虫鱼,对这些事物的好奇心如果能加以合理引导,也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这一切工作最终都需要切实落实至实践活动中。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至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则可从如下两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拓宽创新空间和重视创新实践。如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摆放各种植物以及学生自己制作的标本,还可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观察、科学知识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等,以此为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空间。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并推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如对于一些辅助实验小器材的准备:皮筋、气球、乒乓球等自己去准备,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虽然有些材料的准备并不符合规范标准,但据此得出的结果多样性也更有利于引发大家思考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不断深入探索,增强课堂趣味性。对于实践能力培养,还可以建议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课前课后的仔细观察增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去观察,真正动手去做,将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运用到实践操作活动中去,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层面,并通过实践结果的总结归纳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4.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动手实践的重要性。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让实验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创新意识在实验中萌发。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结果在未实验之前学生们都已知道。这类实验即使过程和结果很精彩,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上,就是要在教材上现有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以验证想法是否正确。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要点,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业务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亲近数学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因此要对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创新,可以从探究学习着手。

一、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当小孩子对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到好奇时,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探究竟。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多元、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老师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二、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从而生发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问题:“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要制成圆的?”……学生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意识。

三、确立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初步培养其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精神,了解进行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初步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养成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找答案的习惯;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造。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新课程强调“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的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促进受教育者作为“人”实现全面发展。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07-02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九周岁,这时学生的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3.1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二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我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2 合理组织,张弛相间。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创造

在我国新的教育理念大环境下,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去学习,如何独立的去汲取新知识。教师讲课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被动的接受知识,然后消化吸收后据为己用,但是,当学生脱离学校,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时,面对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进而不被社会淘汰成为当下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考验。因此,教给学生如何去自我学习成为重中之重,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不让学生系统性的接受知识,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潜在能力,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就可以独立的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技能。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在学校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自己的思S方式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掌握老师教授的内容,从而为自己所用。例如,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学习数学时,老师让计算1到100相加,高斯并没有按照已有算法计算,而是利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快速简单的得到了答案。因此,在三年级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给与学生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学习,积极肯定学生提出的不同想法,并帮助他们去解决,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想,否定学生的观念,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充分调度了学对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