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知识

篇1

一、营养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学生对营养知识认识不足,是加强营养知识教育的重要理由。通过平常教学和课间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下课都会往学校商店跑,有的会说早上没有吃饭,有的说早上吃得少饿了,还有就是看别的同学去他就跟去了。那我们再看商店里的东西,如果说有营养的就是蛋夹馍,因为里面有个鸡蛋,仅此而已。当我问商店的人为什么没有牛奶卖的时候,他们说孩子不买,孩子喜欢喝碳酸饮料、乳酸饮料。有人会说,乳酸饮料也有营养呀。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乳酸饮料里面加了点奶,主要还是饮料,俗称“糖水”。再看看放学后学校外面的小摊点,什么串串香呀、香鸡柳呀,大多都是油炸的,而且他们有的就算是好油也是反复用的,更何况可能不是好油呢!但学生们就特别喜欢吃这些东西,做家长的也没有善意地制止,有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他们更多地认为只要吃饱就好了,再说也有肉呀、菜呀。正因为家长的错误思想,使得孩子没有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现在青少年的体质不如以前。青少年学生对自我健康的意识也很淡薄。

青春前期及青春期正值生长突增高峰期,为了突增高峰的需要,青少年钙的摄入量要达到1000 mg/日,需要更高的钙的吸收,那么在饮食上就要注意多食用一些奶和奶制品,因为其含钙量高,并且吸收率也高,经常适量地对它们进行有规律的食用可以促进身高、体重的增长。反之则会使身高停止增长,增加身体的重量,影响以后的生活。

营养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当这个时期的孩子上初中以后,在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上明显有了变化,首先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考试科目。其次学习的任务比较重,因为涉及中考,所以到了初中有些学生可能就不太适应,从而出现一些非正常的身体及心理反应,学习任务重,体育锻炼加强,很多学生都早上很早地到校,晚上又要学到很晚,有的学生早饭不吃,晚饭也吃得很少,根本就不可能让身体得到很好的营养,在营养状况不良的情况下,身体透支,根本不可能有力气去学习和吸收知识,怎么可能还要求他们认真地、更好地去学习呢?青春期贫血是女孩子常见的疾病,铁的缺乏除引起贫血外,也可能降低学习能力、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当家长每天都担心孩子健康的时候,有没有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饮食营养呢?长时间地缺少营养,学生体质下降,三天两头生病,怎么可能有心思去学习和锻炼?

二、营养知识教育的实践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营养教育。青少年学生营养的缺失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我上课的几年中虽然没有发现很严重的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但会有很多学生向我请假,我在上课前也会跟他们说,身体出现不适的状态一定要举手说出来。请假的原因都是身体有毛病,感冒发烧都是小事,还有一些先天的或者小时候生病家长没有注意而引发成慢性疾病的。部分学生跟我说医生不让他参加剧烈的运动,那我们就要想:为什么小时候会有病没有医治好呢?家长都是很关心孩子的,那么就是在营养方面没有给够,导致身体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能量,自然什么病都不容易好的。不是家长不舍得给孩子,更多的是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有意识到。健康作为体育课的一项内容,教师就要给孩子灌输这些知识,让学生懂得健康的重要、营养的重要。

首先,在室外课上学生锻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延伸地讲解一点有关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练习和老师的讲解,能够记得更牢固,当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很自然地就想了起来。

其次,在室内课上系统地讲解营养对我们自身身体的重要性,让孩子说出他们认为不健康的生活或饮食习惯,然后讨论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怎么影响到身体的,然后通过一些案例或者课件视频等加深学生对自身认识的不足,让学生改掉错误的饮食习惯,改掉错误的思想,这样通过提高学生思想的认识来更好地为以后学生的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教师自己要加强对知识的学习,虽然体育室外课多一些,但在室外课学生身体得到运动的同时要额外让学生增加理论的认识,这样对体育教师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研究一点,在上好课的同时也要经常地查找一些本次课的内容所引申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经常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教师的认识也只是时间的问题。那我们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身上,更好地运用在每天的生活当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如果这些即将开花的花骨朵在生长期间就出现营养不良,以后当花骨朵变成花的时候也就不会好到什么地方。作为教师的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起来,加强学生营养方面的教育,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学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化学平衡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讨论,进行准确的把握。让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目标的制定中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之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基本能力[1]。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准确进行这一课时目标准确把握以及认识,并把它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来。我认为,这是教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标准。而通过学科组合和教研组合的力量,能够让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加准确的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的知识难度和深度,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结合历年高考考点以及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研究

化学平衡是历年高考中,化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是必考内容,而高中的学习,有很多程度是为了高考。因此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还应该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来进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在江苏卷的第15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的移动的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题以及福建卷的第10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题和天津卷的第6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图像的考察等等。还有其他地区高考中也有化学平衡知识的考察,还有历年中各种关于化学平衡的考题。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过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必须要结合历年的高考题来进行考虑。另外,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中,还应该结合本地和一些相邻地区的大考考题进行思考。这些大考考题的出题教师一般都拥有深厚的化学教学经验,很多还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高考考点的把握和预测。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过程中要对历练的高考考题和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易错点

要想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深度,一定要针对化学平衡中的易错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对化学平衡深度的把握才会更加合适。化学平衡知识中的易错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化学平衡移动当中,气体混合物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然后再充入稀有气体和无关气体时的平衡移动情况,主要有两种:

(1)在定温定容的前提条件下,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

(2)定温定压的前提条件下,再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

2.勒夏特列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1)对平衡体现而言,如对一种刚开始的气体反应,进行压强的增加,反应是正向进行,并不服从勒夏特列原理;

(2)在反应中,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平衡条件,可以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进行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但当改变的是多项平衡条件是,就要根据各种天剑的不同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来进行移动方向的判定;

(3)平衡移动只能减弱各种改变,并不能消除各种改变。

3.在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经常不能从正、逆反应的速率的变化程度来进行化学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因为这种变化并不能直接的得到,而是要从平衡移动的方向来进行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确定。

4.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具有方向性的,但是反应的速率的变化却并没用方向性。当外界的条件发生 变化,对正、逆反应的速率是同步影响的。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初中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2006年)》动画版光碟做为健康教育内容,抽取某中学初一年级3个班共200名学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开展健康教育前初中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总知晓率仅为42.0%。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后总知晓率提高为93.2%。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初中生开展内容生动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提高该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结核病;健康教育;学生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该病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 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 学生集聚密度大, 同室学习生活, 接触密切, 一旦发生结核病感染, 处理不及时, 容易造成暴发流行。为了解中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估动画片形式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我们于2010年11月对南昌市某中学初一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中学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200人做为调查对象,年龄为11-13岁,男性106人占53.0%,女性94人占47.0%。

1.2 方法:采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2006年)》动画版光碟做为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结核病相关材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用同一问卷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后两次现场调查,由调查员当场统一收回问卷,问卷回收率100%。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健康教育前后调查情况 某中学共调查初中生200名,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开展健康教育后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即健康教育前后均调查学生190名,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2.0%、93.2%。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具体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前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是否考虑得肺结核、肺结核的规范治疗疗程、结核病是否能治愈这三项的知晓率最低,分别为16.3%、18.4%、26.8%。开展健康教育后有三项知晓率上升程度最高,达100%,分别是否听说过结核病、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得了肺结核对劳动能力的影响。资料表明,问卷中十个问题在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具有明显差别。详见表1。

3 讨论

结核病健康教育不仅是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手段, 也是结核病控制策略之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由于学习紧张和群体生活的特点, 学校结核病爆发案例时有发生, 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极大危害。据调查, 有75%的在校学生从没有接受过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因此,对学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方法来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上资料表明,用生动活泼的动画片在学生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能取得非常显著地效果。通过学生的亲情、友情链,还可向其家长和同龄人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光靠结防工作者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以学生为依托,扩大社会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凉山彝族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以学生的思想,个性,身心全面发展,以为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素质综合人才为目标,建立健全一种健康全面有效的学生培养模式,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的。凉山彝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居聚的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特别是在下面的乡村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方面的匮乏,很多素质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无法投入,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和传统教育中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模式想违背,导致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学校体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材,增强学生体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教委所规定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此,中学体育教学应从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方面入手。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挥他功效,为广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服务。

传统体育教学很多学校不重视,因为他和升学率没有直接关系,学校安排的课时少,上课的内容简单、随意,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没有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教育是国之大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方面,中学体育教学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1.转变思想观念

在传统中学教学中,体育作为附加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思想观念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体育教育中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把体育教学提升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和文化课程同等对待,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怪圈里解救出来。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改善,在效果上检验。

2.优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大多以竞技化体育为主,竞技化体育指向在于片面强调体育对人体的改造作用,过分追求人的身体活动能力的不断超越和自我精神的磨练,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发育和发展的规律,偏离了正确的健身目的。同时,那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竞技运动项目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天生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导致了学生厌烦上体育课[1]。《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于教学内容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且喜欢容易投入的体育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分组分层教学,照顾学生的个体需求。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

3.改善教学条件

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落后,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设施不完善,对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有很大阻碍。对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的投入,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器械的多种功能.尽量开发一些可以使用的体育器材设施资源,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因素、学生情况,开展具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比如彝族的达体舞。对学校已有的场地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重新布置适合多种运动项目的场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利用好学校的空地和校园周边环境,但在适当改造运动场地时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性,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处理好利用与安全的关系。财政也需加大投入,学校在建设和规划校园时,应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这是一项功在千秋,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举措。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的两个重要主体,我们在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凉山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老年化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投入,为教师提供培训,扩展,提升的机会;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改变自身知识机构,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当然国家也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总结,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最优模式,以它为指导制定适应中小学的《新课程标准》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教育教学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实施。体育教学应从思想观念,课程内容,教学设施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改善,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科]

【参考文献】

[1]周文琴.对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4.3.

篇5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史;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接触到许多数学的公式和定理,而这些公式和定理都是数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发现的。他们每发现一个公式和定理都会有许多故事。在数学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在教材中穿插相关的数学故事,来发挥激励和榜样作用,可以揭示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在教学中追忆数学家的成败历程,吸取有益的教训,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无理数”的概念时,可以介绍“无理数”的由来,介绍古希腊学者希勃索斯为真理而献身的感人故事;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以及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在十八岁那年不幸罹患伤寒,病后左腿残疾。他身残志不残发誓言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在数学史上,我国有许多这样的数学先贤,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顽强拼搏、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都是数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这些史料都能深深的打动学生,能帮助我们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方位关注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人文素养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学生通过对数学史上一些定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更自觉、更高雅,具有更开阔的胸襟,更加重视精神追求等。例如在讲解圆周率π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这是我国南朝时期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和355/113,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了西方一千多年。每一个圆的圆周率都是π,不管多大的圆圆周率π永远不变。教师可以把圆周率比喻为法律法规,我们在社会中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就像画一个圆一样,如果不按照π去画,那么我们无法画出一个完整的圆。作为学生就要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按照学校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在数学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着重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例如,给学生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一次方程的时候介绍《数书九章》的相关知识。秦九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内容丰富,精湛绝伦。秦九韶还刨用了“三斜求积术”等,给出了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海伦(Heron,公元50年前后)公式完全一致。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1559年布丢(Buteo,约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通过这一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为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而骄傲,为中华名族而自豪。要用大量的事实向学生证明,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是先进的,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应感到自身的责任。接过先人的接力棒,谱写新的辉煌。

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可见数学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起到的作用之大。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数学在各方面的应用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反思。

篇6

一、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无疑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雕琢,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美。学生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为之感动和兴奋,从中受到启发,甚至有的学生在会产生亲自创作艺术美的冲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完美结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作品不是以情感人就是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被确定出现在课文中的,这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都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力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因此说,语文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思辨性或者很强的叙事性,还有的作品非常幽默、风趣,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既然语文学科如此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语文学科的奇特效果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是两张皮。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各方面素质。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和谐统一

(一)教师要学会启发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教学目标上,从教材特点上,从教学方法上,从多媒体的运用上等方面,从而真正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生动逼真的描写、抒情,有简练有力的议论,有趣味横生的说明,也有精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等,这些都为语文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容能让学生增长很多的知识和见识。比如,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趣事、某地的风土人情等。那么,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其中就有多维思考法。所谓多维思考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常用的问句形式有“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看他讲课有多么的好、多么的生动,而是要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这就是进步。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显得肤浅和怪异,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大力鼓励,及时指正。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敢想敢说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品德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

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学生的特长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篇8

关键词:政治教学素质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和谐、充分地发展,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主渠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恳请斧证。

一、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养成教育的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蓄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自己的利息。”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稚嫩,但可塑性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

“会听”是指学生不仅要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听的清楚,听明白,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老师和同学的观念进行评判,再认识。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既有趣生动又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注意随时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有意注意。如果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言,另一个学生能及时补充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表扬这位同学会听课,听的仔细认真。教师的赞扬和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政治知识的魅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如: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教学中,同学们对两种制度存在的矛盾和斗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对两种制度之间的共存和合作大惑不解,有多重的疑问,针对学生这种认知矛盾,我们利用录像资料“跨越大洋的握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交融中学生的疑团被解开,认识不断升华。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决定我们教师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影响、教育现在的学生。各人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协作,尤其是科学技术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人类的活动更加需要与别人的合作。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如教育学生在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要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通过学生间的“讲思路”、“抢答”“接力赛”等富有激励性的练习活动,使其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习、钻研、思考、探索、交流,培养他们互相激励,敢于竞争的意识,养成平和善良的性格,唤起既讲竞争,又讲合作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智力因素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注重观察、操作和思维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智力素质的提高。

1.有序观察,掌握知识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可以使具体事例的自身特点,较长时间的作用于大脑,从而提示事物本质属性,建立新的概念。如在“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三段录像画面:、运动、。让学生丰充分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他们各自失败原因。接下来启发学生想一想,从三次志士仁人的探索失败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最后学生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样,学生通过有序地观察,把感知、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认识,掌握了知识。

2.注重实践,加深理解

实践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能增强感知效果。中学生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只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去探索、去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例如: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中,为增强学生民主意识,了解我国的选举制。我们在活动课上,专门进行了模拟练习,从划分选区,选民登记到投票公布选举结果等所有程序进行了全程选举制,增强了民主意识。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3.重视思维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进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当教学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时,要引导生运用迁移规律,有根据、有条理地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并注意新旧知识的区别;当教学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什么联系的内容时,则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周围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提供思维材料,组成学生观察、思考,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教学中要注意非智力素质发展

学生在学习知识,是在知、情、意、行的共同感情上进行的,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作用过程。现在多数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智力因素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应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其相辅相成,同步发展。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新课的导入到新知识的传授,从教学方法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为出发点,如以故事导入,以思念导入,以游戏、猜谜导入等,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以后,还要采取各种手段,保持兴趣,使兴趣的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2.注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设计问题不宜过细,既有一定的坡度又有一定的跨度,鼓励学生不怕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自己攀登知识的高峰。

3.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篇9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

四、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

篇10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1997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做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那么,怎样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开展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更新教育方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也日益明朗,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在这种文化国际化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学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新教材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通过对新教材的修订可以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和构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营造欢快活泼、蓬勃向上的课堂学习气氛。且要相信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让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领域内充分地展现自我,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二、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的任务有三个方面,即“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设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更广泛地接受新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具备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扎实而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广泛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尝试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熟知学生心理,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敢于教学创新和改革,培养教育科研能力。为此,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历史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自由自主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从而在历史教学中逐渐形成师生互教互学,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关系。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化,造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要把教学搞好,就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因此,素质教育要想落到实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走进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懂得如何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例如我们在学习秦汉时期这段历史后,可以开展一次“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主体活动,活动步骤: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找相关资料,以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小组代表发言,陈述各种观点,对自己赞成和不赞成的提出看法和认识,各小组发言完了之后展开讨论;最后,老师作为评委,对各组所发表的观点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彩,如幻灯片、投影仪、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各种图片、音乐、录像剪辑和文本资料呈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趣和思维。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得到充分感知,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已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人民教育,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