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人才培养 人才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
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二、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现状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据调查,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引企业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样的硬件,网络环境如何搭建,而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关注不够。事实上,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而所使用的高新技术不是一次购买、一直使用的技术。从项目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技术总在变化、升级和更新,信息系统也就不得不升级和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其次,中小企业内部实施人员的知识层次偏低,大部分是初高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对新知识的接受力不强,特别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安装、配置、维护、操作等技术性知识很难接受,而且已经形成一种定性思维,这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是不利的。因此提高企业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核心技术,使之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步,是当务之急。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由于待遇和企业重视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中小企业召到和留住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比较困难。
三、解决目前信息化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途径
1.改善用人制度,吸引并引进人才
由于很多企业用人机制僵化,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大部分优秀人才选择进入科研机构或者自己创业或者进入大公司。因此,要想吸引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供更加优越、舒适、宽敞、温馨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1)增强安全感:许多优秀人才之所以选择大公司和“国字号”单位,原因之一就是在“国字号”单位感觉生活有保障,有安全感。因此要实现中小企业与“国字号”单位的同等国民待遇,在户口、档案、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切实保证,解除后顾之忧。
(2)提高激励机制:企业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更为有利的条件,激励机制可以更为有效、效率更高。在同等条件下,比同行业有更高的激励标准,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另外在人才引进中还要改变以往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的观念。要惟才而用。
(3)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人都愿意在一个宽敞、舒适洁净的环境中生活,如果我们给一些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空间,比如在同等条件下“国字号”单位只给卡座办公的,给他单独的办公室;给小办公室的,给他大办公室。这样对于上了一定层面的人来说:一个单独的办公场所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精神上受到尊重。这样对有些人来说势必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
2.改善措施,留住人才
目前中小企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人才流失问题,因此如何留住现有人才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况且现有的高级的IT人才的跳槽,不只是一个人才的走失问题,他将会带走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给企业的技术和效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局面。
(1)让员工在工作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情:快乐的员工是生产力的源泉。一个企业要想留住人才,靠的不是铁的手腕,靠的是人心。所以说,人才管理的根本就是要管住人心。要关心爱护员工,要想让员工安心工作,一要解决员工的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二是作为领导阶层不要吝惜对自己员工的赞美、鼓励、关心与体贴,让员工感觉到温暖,感到自己备受重视。另外,人都有“归属感,经常性的举办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集体活动;让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在一起交流、沟通、娱乐,营造出一种被亲情包围的人际环境。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舍不得离开这个既有领导的重视,又有大家的相互关爱的即温暖又团结的大家庭。
(2)建立科学用人和客观考核的管理机制:在不吝惜鼓励的同时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为有建树的工作人员在得到物质激励的同时,有更广阔的成长和提升的空间。制营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
(3)提供宽松的工作时间表:如果按照我们现有的管理模式去管人,管的是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至于上班后是聊天、摆样子,做什么就没有人过问了。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改善一下对这部分IT人员的要求,不是要求他们按时上下班,而是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至于时间的安排可以灵活控制,甚至有些工作可以在家完成,这听起来好像不可行,可事实证明,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取得了成功。在吸引了外来人员的同时,也留住了那些曾经拥有的老员工。因为对于员工来说,这种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3.做好全员的培训工作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而忽略了领导层与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这是错误的。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问题,必须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上至企业老板,下至普通员工,都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组成,企业是否能顺利推行信息化进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员工的素质是否能适应信息化。为了迅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高校联合建立培训基地,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7~10
【分 类 号】g7
【分 类 名】档案学
【复印期号】200402
【 标 题】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情况
【 作 者】李和平
【摘 要 题】专门专业档案
【 正 文】
一、近两年企业档案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全国的档案事业来讲,企业档案工作处在最活跃、最生动、最有亮点的一个前沿。这几年由于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1999年以来,组建了一大批中央企业,许多企业由过去的主管部门管理,直接转变为由国家来管理。从档案工作上来讲,过去由很多个部委管理的大企业,脱钩以后直接和国家档案局建立了联系。中央企业基本上有五大类型。
1.由部委直接转成的:石化、石油、国电、国防,十大集团(如: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等);
2.与部委脱钩的:电子信息、电信、远洋、钢铁、汽车制造(一汽、东风等);
3.与军队、武警、政法机构脱钩的:新兴集团、保利、远东贸易等;
4.与部委脱钩的大型科研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冶金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院(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级科研单位,并且转为企业)等;
5.打破行业垄断以后分离出来的:民航、电力、电信等。
总的来讲,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基础比较好,实力都很雄厚,而且档案工作上升得也很快,没有随着企业的改革或中央企业的组建而受到影响,反而通过强强联合,使档案工作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通过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就需要比以往更多的信息。我们档案工作的价值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就越来越明显。因为一个科学的决策取决于信息的量和正确性,档案是企业信息整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对档案的需求比过去更迫切了。
2.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档案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档案工作属于现代企业制度基础管理的一项内容,也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规范。很多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还要注意本企业的档案工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也是随着企业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竞争,把档案工作带到了这样一个环境。
3.企业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展,企业产生的档案种类和数量激增,应该优化企业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这是指国内外的范围扩大。过去中央企业很少有在境外设机构和企业的,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有涉外机构;从企业自身的改革来看,过去企业只管生产,销售由国家来调控,现在企业是以营销为主导来带动生产。随着企业活动范围扩大和内容的变化,档案形成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优化企业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使保存的档案内在质量和数量都能适应企业要求,这是企业档案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4.企业的法律事务增多,档案的凭证依据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企业法律事务逐渐增多,档案的凭证作用也越来越凸现,档案具有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文件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注意发挥档案的依据和凭证作用。企业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很多是靠档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5.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注意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档案(包括商业秘密档案),并发挥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另一方面属于企业商业秘密的档案必须要管好。过去国有企业对知识产权档案和商业秘密档案不是很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的激烈,企业自己的商业秘密越来越重要。
6.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监管,这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现在也有一种说法,企业现在都走向市场了,不要管得那么多。实际上这不是管得多少的问题,该管的没管好也不行,不该管的瞎管更不行。现在企业逐渐走入市场,以“四自”为原则,在这一前提下,怎样对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加强管理,确实是档案部门必须注意的问题。
7.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以后,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档案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驻外企业的档案管理。对境外的企业档案如何管理,国内的母公司对国外的子公司或分设机构的档案怎样进行管理,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企业由于没有管好档案,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司现在也在进行研究,起草了相关的文件,准备加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通知。
8.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亟待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对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去年上半年,国家经贸委开了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会议,吴邦国副总理有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就讲到现在国家要求企业要搞跨越式发展,这一方面是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讲,实行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消除腐败,有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从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来讲,必须要实行信息化。他讲了很多例子,包括国外公司与我们合作,首先要考察咱们的信息现代化建设,有没有各种网站及各种他适合的软件,另外国外的东西你能不能懂、能不能搞远程合作,这些软硬件条件都是竞争的因素。
总的来讲,国家对企业的改革,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变化。一是由于中央企业的组建,我们的很多关系都变了,由过去属于政府机构下属的企业,变成了直接面向市场的主体企业,对档案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影响,要摆脱过去那种行政机关式的管理,真正走向企业档案管理;二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当前企业档案工作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关于企业档案工作中的法规规章、标准的制定问题
现在我们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这些都是三中全会以后恢复时期制定的,显然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不能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我们司在制定企业档案标准、规章制度的体系方面,考虑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行政规章法规。这种类型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执行,不仅是企业档案部门要执行,而且要求企业法人必须要执行。如去年发的《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
第二层:标准。这类文件属于推荐性。我们比过去扩大了标准制定的数量,对过去有些强制性的规章,我们要把它转到标准。企业终究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体,从档案工作来讲,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权制定适合自己业务的一些规定。我们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把有些涉及企业档案业务方面的文件,用标准的形式来,包括: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电子文件的归档等。今后我们还要搞档案的分类、保管期限、企业档案工作评估分成几个档次等,都要作为标准。这些标准是属于推荐性的,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改、补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执行。
第三层:文件。以文件、通知或加强意见的形式下发,这类文件约束力更小一点。我们考虑由于企业的改革步伐很快,企业档案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不一定在三、五年就拿出一个法规、规章之类的文件。因为终究实践发展还很不成熟,如电子文件,现在各单位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可能都不太一样,到底信息发展将来是个什么情况,现在还很难预测,企业的电子文件将来有哪些状态现在也很难把握。为慎重起见,现在出台这方面的法规、规章为时过早,但又不能在这一时期对电子文件管理上出现空白,国家档案局要有一些相应的要求,这方面工作就要以文件的形式来表示。
上述法规体系的这三个层次,各层有各层的作用,最终能够上升为法规的归位到法规,没归到法规的成为标准。总而言之,就是尽量少用法规和规章,更多地运用标准,为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服务。
(二)深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几个具体业务上的问题
1.要及时、妥善处理好产权变动以后企业档案的处置工作
企业在改革和竞争中经常发生变化,但无论是分离、兼并,还是破产,企业这部分档案不能没人管,档案人员不能撒,企业还有许多文件材料需要妥善管理好以后再撤。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导致一批企业迅速成长,也导致一批企业顷刻破产。现在产权变动的形式非常多,对于中央企业除了组建以外,可能今后更多地要实行股份制的改造,如产权重组、人员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等,这对产权变化以后的企业档案如何进行合理的分流、科学的处置提出宁很高的要求,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产权变动的这部分档案不能随便移交出去,但是如果应该往你那里分流,你不接收也不行。特别是国有企业,也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在这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能要做很多工作,要与清算小组、有关法院等进行协商,因为大部分企业破产(规范破产)要有一定程序,要保障档案工作与破产或产权变动同时进行。
2.要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把档案收集齐全
企业档案的收集管理是一个老问题,但是老题要有新唱。目前有一些企业对文件材料的收集,基本还是按照过去制定的范围来归档,现在企业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的文件种类不断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时期的范围。除了前面说的电子档案,还有厂务公开、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知识产权、合同、商业秘密、外向型企业倾销反倾销、补贴反补贴等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另外还有关于企业法律事务、信用方面的档案。这些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越是企业出现的新内容的档案,就越是重要,因为这是企业目前的中心工作产生的。档案部门要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把这些档案收集保管好。
3.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为维护企业利益做好服务
知识产权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三大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之一。知识产权竞争在企业竞争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很多是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决定产品价格。所以,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科技水平里有大量的属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这也是今后我国市场经济要建立的一个发展方向,世贸组织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则应是我国制定政策的一个主要依据;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则来维护企业的利益,不能只是自己中规中矩,不冒犯别人,规则有很多是灵活的,企业要熟悉规则,善于运用规则,才不会吃亏。知识产权档案是知识产权的载体,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知识产权的范围在扩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档案范围的扩大。
现在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就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的范围去执行,这包括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是专利,也不是著作权、商标权,它专门有自己的定义。现在有些知识产权文件和档案没有在档案部门保存,游离于档案部门之外,有些是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混在一起,职务发明的文件材料必须要归档。知识产权档案是档案部门今后管理的一个重点。要切实解决知识产权档案收集难、易流失的问题,要妥善保管好这些档案,还要专门研究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管理、应用的具体办法。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与普通档案不同,保管也要有特殊的管理方法,利用还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和详细记录。
4.档案的现代化要与企业的信息化同步
企业档案必须适应信息化要求,把电子文件妥善保管起来。我们曾经去大连新船公司参观,他们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很高,当时他的老总介绍:我们企业给外商制造大型油轮或客轮,外商来与我们洽谈时,我的办公室与外商的房间就一墙之隔,但是商量工作不是面对面,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最后签订协议。我们也要适应这种工作方式,搞信息化建设。因为现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如果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就很难与外界交往。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与法田进行合作时,法方来考察,首先要看你能不能读懂他的软件程序,再看是否具备远程技术合作设计的能力,这是合作的基础。
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及飞速发展,对档案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有档案部门不了解、不懂的东西,特别是信息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erp系统、cad/cam系统等。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部门要知难而上,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员要边干边学,在管理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化的有关知识,使档案现代化与企业信息化有机结合,同步发展。
档案部门要主动宣传电子文件归档的重要性,企业在制定信息建设规划当中将档案工作纳入进去,档案部门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当中去,要对整个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提出要求,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逐步把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起来。这对档案人员是一个难题。首先要解决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信息的对称问题;其次要解决纸质和电子文件一致性的问题,电子文件看不见,就一张光盘,对于它的完整性、版本等从外观上看不出来,所以档案部门要用专门的设备、专门的部门负责检验电子文件,如果保存的电子档案有误,将来在工作中可能要造成失误。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一方面要适应档案自身的发展,另外也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两方面都要兼顾。档案毕竟是传统的记录和保存方式,企业信息化应用起来可以很潇洒,实现无纸化办公,财务、科研、外事等许多部门都进行网上办公,最后什么都没留下。档案部门搞信息化要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就是我们档案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把传统的管理方式搬到网络管理上去,而是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档案管理中不适应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革。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吸纳新知识,档案部门不学习不提高,肯定要被淘汰。
篇3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企业档案 信息化 建设
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企业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档案作为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推到了浪潮的前沿。随着企业OA(办公自动化)、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子模块,其管理现代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数字化向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和理论提出了挑战,档案的信息服务作用日益突出。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指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依靠科学的思想和组织管理方法,凭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企业的文件、档案等信息进行发掘、整合,使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1.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面对庞大繁杂的企业档案信息,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减轻档案人员重复进行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企业档案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 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受到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许多企业面临转型,认为档案信息化作用不大,不愿增加额外投资。总体上看,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 ,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 ,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行性研究开展不够
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交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之间联络,未能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的有效衔接,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
四、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目前,有些标准还不明确,有的还没有标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尽快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3.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因素。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对档案部门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
4.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档案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引导档案人员适应信息化要求。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技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5.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档案部门可借鉴网络建设已有的成果和经验,与办公自动化、政府网、互联网等系统相连,建立基于企业网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文件接收应用系统,构筑企业信息网络报送及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文件的归档、 接收、 保管与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生龙:如何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J].北京档案,2003, (10):32
篇4
然而由于集团型企业缺乏科学、明确、可落地的财务信息化架构模式设计,在财务信息化标准不统一、异构核算系统并存的情况下,集团型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无法快速、有效地收集财务信息,影响了企业集团管控水平的提升。
一、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学者密切关注ERP系统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由于ERP系统侧重法人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虽然能够从横向上很好地解决法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传递问题,有利于法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但没有很好地解决从纵向上对集团不同级次企业财务信息传递问题。张瑞君等人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角度出发指出了“提供能够正确反映企业集团的实力、正确预测企业集团价值增长空间、正确评价企业集团竞争能力的财务报告研究成果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非集成IT环境下企业集团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对称的、不共享的;二是对财务报告认识的局限性……”,并提出搭建信息一体化平台设想,通过实时集中、定期集中和混合集中3种部署模式实现战略管理报告的改进,为财务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向,但依然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实现集团型企业纵向信息的传递。
二、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一体化架构设计探讨
当前,我国很多集团型企业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跨行业、跨地区和国家的兼并重组事项多,不同下属企业信息化水平不一样,基于交易的基础信息生产系统也不统一,在短期内实现统一的难度很大。
因此,如何合理设计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一体化架构,满足跨级次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信息收集,成为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本文基于信息一体化的设想,从基于交易和分析两个层面,设计了财务信息一体化二级架构,研究从纵向上在异构软件众多的集团型企业内,如何快速收集不同级次的企业财务信息,提升集团型企业管控水平。
(一)构建基于交易的基础信息生产系统
基础信息生产系统主要是处理法人企业内部的业务、资金、预算和核算等数据,是ERP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管理需要的基础数据。目前有很多功能完善、成熟的ERP系统软件解决方案,如国内的用友和金蝶,国外的SAP和Oracle等。
当前很多集团型企业混淆了信息集中和信息建设集中的概念,认为信息集中就是信息系统建设集中,因此将集团信息化重点工作放在基于交易的基础信息生产系统建设上。
集团型企业应从集团角度明确系统建设标准,集团或下属企业以此为依据,对基础信息生产系统进行选型、建设。集团及下属企业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建设与分级建设并行的分步实施策略,对系统进行集中部署和相对集中部署模式,快速推进基础信息生产系统的建设。对于条件成熟的或集团重点管控的下属企业可以由集团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系统,进行系统集中部署;对于条件尚不具备的或集团未重点关注的下属企业,可以由下属企业实施财务一体化系统,同时采取相对集中部署模式,以便后续集团在统一平台上整合信息。
(二)构建基于分析的信息收集应用系统
信息收集应用系统是为了满足集团型企业综合财务信息管理需求,通过搭建基础信息收集平台和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不同级次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
1.搭建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解决管理层需要的综合财务信息获得的平台。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是将管理层需要的综合财务信息模板化后,通过系统进行实现、落地。
综合财务信息模板是对不同管理层需要的信息进行综合平衡后得到的统一数据收集模板,不是对基础信息的简单汇总。由于管理需求随时发生变化,因此要求财务信息管理平台能够灵活快速地响应管理的变化。
2.搭建基础信息收集平台
正因为集团管理需求灵活和变化快,所以直接从基础信息生产系统获取满足集团管控要求的信息,会增加运维工作量和快速响应管理需求的难度,也使平台的扩展性受到了限制。因此,可以考虑在基础信息生产系统和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之间搭建标准化的基础信息收集平台,方便财务信息管理平台直接获取数据的需要或手工填报的需要,也便于集团对异构系统企业和新并购企业的系统对接。
各个平台作为整个财务信息化架构的部件,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进行功能升级、系统替换。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信息收集平台和基础信息生产系统相对独立,可以分别建设,但基础信息生产系统建设需要坚持集团的统一标准。
通过对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两个架构的设计和建设,可以分别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同时也为做好集团型企业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是现阶段满足集团型企业管控要求的现实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7]8号).
篇5
7月28日上午,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由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会议由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和平主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国资委、国家档案局以及各中央企业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部门负责人共2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传达了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做的批示,批示指出“中央企业档案是真实记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准确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珍贵资料。10年来,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国家档案局和国资委联合召开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希望国家档案局和中央企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充实力量,切实把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7家中央企业共有专兼职档案人员65520人,档案室9963个,档案馆201个,库房总面积达207万余平方米。保管的纸质档案1亿多卷,排架长度438万延长米,照片1235万张,光盘82万张,还有大量的录音、录像和实物档案资料。为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从1999年中央企业组建起,国家档案局就建立了对中央企业的档案业务指导关系和发文渠道,监督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组建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开展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组织中央企业档案人员参加国家档案局召开的工作会议和有关业务培训。1999年国家档案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研讨会,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国家档案局、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总结和宣传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在近年来的《档案法》执法检查和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和优秀档案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中,国家档案局专门将中央企业作为检查和表彰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会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的档案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情况,在档案征集、保管利用、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听取了以上单位的发言后,归纳指出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分别是领导高度重视、健全工作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新团队、加大技术投入、强化开发利用以及创新服务方式等。档案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好的经验习惯要继承,同时也要改革。档案工作在新时期要做一些改变、做一些创新。同时他还提出了对中央企业的三点认识:一是中央企业档案资产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必须完整保存好、充分利用好;二是中央企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就要建好“百年档案”,传承好百年历史;三是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既能产生社会效益,也能创造经济效益。
黄淑和指出,在2007年国家档案局表彰名单中,有49家中央企业被评为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36名同志被评为优秀档案工作者,这是国家档案局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20lO年开始,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将由国资委为主进行指导,国资委将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并且记载着国有经济改革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不仅如此,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还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从任何角度来看,都需要管理好、利用好中央企业档案。
会上,黄淑和还与大家探讨了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在积极配合国家档案局完成指导职能的交接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并加强档案工作的指导检查以及经验交流和人员培训。他要求中央企业的档案部门要不断加强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在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会上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讲话。杨冬权指出,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全局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中央企业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在中央企业发展中和全国档案事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企业档案不仅记录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的建设史、成长史、改革史、发展史,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而且记录了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是企业扩大生产和销售、加强经营和管理、维护权利和利益、保持发展和稳定的可靠凭证与有力依据,是中央企业资产和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如何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杨冬权指出,在各方面的重视支持下,在中央企业档案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逐步规范,档案归档质量明显提高;档案安全保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档案处置工作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起点高发展快,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保持同步;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得到加强:项目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得到体现,档案为企业创造效益明显。杨冬权着重强调了档案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贡献。
关于下一步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杨冬权指出,目前中央企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思路。其次,要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规律,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快提高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化和电子文件管理水平。第四,要进一步完善档案安全保管的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档案安全。在档案安全保管方面,杨冬权强调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档案管理,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还要对重要档案进行备份,包括异地备份保存和异质备份保存。并且要加强在企业改制重组和破产清算时期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档案工作监管。
篇6
[关键词] 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物联网;云计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60- 05
0 引 言
2013年的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努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深度融合,实现“3个60%、两个倍增”的目标,特别是强调信息化水平要大幅提升,保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资委组织的全国央企信息化建设评估中中石油信息化工作一直继续走在全国央企前列,且连续两年被国资委评为央企网站绩效第一名。
全面推进“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实施、实现集团公司信息化从集中建设向集成应用的新跨越,全面开展以ERP系统为核心的应用集成系统建设、加快物联网系统实施、搭建具有云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信息化三大标志性工程建设。
总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在中石油向国际一流油公司迈进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提高了管理规范性和管理水平。开展信息化三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标志着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迈入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新疆油田公司又第一个提出实施智慧城市、智能油田,也使数字油田真正进入了智能油田行列,创办云工业园区,参加“天山云计划”,为集团公司建设“新疆大庆”战略目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 中国石油“十一五”的信息化建设成就
中国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可以用多而杂来形容,其中包括勘探与生产方面有24万口油气水井;炼油与化工方面有1 119套炼化装置;销售方面有1.8万座加油站;天然气与管道方面5万千米油气长输管线;海外勘探开发方面涉及31个国家81个海外项目;工程技术方面有5 100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工程建设方面有7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装备制造方面有180个装备产品。
累计建成应用51个信息系统平台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2012年,中国石油坚持公司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持续加大信息化推进力度,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点。“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累计建成应用51个集团公司级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央企前列。
回望“十一五”,传统的石油工业大踏步走上信息化道路。信息化在集团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支持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
2012年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团公司对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并以此为基础修订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办法;ERP应用集成、物联网系统、具有云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3大标志性工程陆续启动;信息系统应用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能力稳步提升。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继续走在中央企业前列,国资委在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中,指定中国石油提供信息化管理经验,编写学习辅导材料,并在专题培训视频会议上做经验介绍。
2 中国石油的“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展望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持续完善。建成了12个国内区域网络中心和5个海外区域网络中心,连接各企事业单位和主要分支机构,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维护、覆盖国内、连接海外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广域网总带宽超过2万兆,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8千兆。建成2个国内卫星系统主站,接入了810座卫星小站。按照集团、区域、地区公司三级架构推进数据中心建设。位于勘探院的集团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区域数据中心改造稳步实施。吉林数据中心基本建成,昌平数据中心主体结构封顶,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加快物联网系统建设。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在大庆油田等5家试点单位上线运行并开始推广实施。工程技术物联网系统完成在长城钻探等4家单位试点实施。启动先进控制与优化应用、油品调合、炼化物联网系统建设,完成总体设计并开始试点实施。通过物联网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有效集成,大幅提升一线作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生产运行模式变革。
(3)搭建具有云计算能力的数据中心。吉林数据中心要在4月具备投用条件。昌平数据中心要在9月完成建筑施工以及消防、通风和空调工程建设,年底投用。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要完成整体规划及设计研发。同时,完成视频会议系统改进、电子邮件系统升级改进等项目。持续推进局域网改进项目,拓展互联网访问能力,加强网络管理。利用自有管道光纤,扩大华东、武汉等区域网络中心接入集团公司内网的带宽。各单位要按照集团公司总部级、区域级、企业级数据中心部署,加大力度推动数据中心整合,关闭低水平、面积小的数据中心,逐步整合到区域数据中心或本单位保留数据中心,确保“十二五”期间减少80%数据中心的目标实现。
主要目标是: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信息化的新跨越,5年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设施实现安全畅通、节能高效、资源整合,应用平台实现优化升级、有效集成、信息共享,全面支持生产、经营、办公、决策网络化管理,大幅提升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中国石油的信息化建设在“六统一”原则下,经过约10年的不懈努力,可谓建设成就辉煌,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油田建设发展。目前,集团公司有58个信息系统全面应用,8个信息系统部分投入使用。
在“十二五”末,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打造信息化中国石油,其别强调信息化水平要大幅提升,保持国内领先、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参见图1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规划。
3 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建设成就辉煌
3.1 数字化新疆油田建设
新疆油田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于2008年建成全国第一个数字油田,数字油田的建成,标志着油田信息化已经与油田发展实现了深度融合,同年启动了克拉玛依市数字城市建设。目前,计划用10年的时间,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新疆油田,智慧城市建设也已启动。2008年,新疆油田率先在全国建成世界领先的“数字油田”。今天,它又成为中国石油第一个“智能油田”的试点企业。
2010年,新疆油田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建设六大基地、发展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其中信息产业贯穿于建设全领域,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目前已建成了西北第一个无线城市,智能油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使克拉玛依这座城市更具活力。
可以说,新疆油田是中国石油系统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领跑者、领头羊,集团公司油气生产建设的榜样和典范,走在了中石油系统的前列,数字化新疆油田建设成果吸引来了国内外诸多的瞩目。2008年新疆油田就在全国率先第一个建成了数字化油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0年,又第一个提出建设智能化油田、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世界石油城。新型工业化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数字化新疆油田也是落实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典范。
在2011年至2013年间,除国务院有关部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集团等兄弟企的业负责人和信息技术负责人前来调研、考察交流外,还吸引了新疆各级地方政府、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网等13家全国知名媒体的记者来采访智能油田、数字城市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共有全国33个部门单位及6位省部级领导、10位院士先后前来观摩和交流,视察数字化油田。
3.2 数字化塔里木油田建设
2013年6月“数字化塔里木油田”的主要应用系统统计是总部推广系统23个,油田自建系统又勘探开发18个、公共数据库系统17个、经营管理11个、数字办公12 个系统。共81个系统,自开发58个系统。
基本涵盖了生产指挥、油气勘探、油藏评价、油气开发、产能建设、生产管理、行政管理、ERP系统、经营管理、物资设备、安全管理、科技信息、地面工程、地理信息、集成信息。
3.3 数字化长庆油田建设
由于地势环境的因素,导致了长庆油田“数字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涉及到了多种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以及复杂的网络通讯结构,其中以采油一厂王窑作业区王二计量转接站的数字化建设更具有代表性。
长庆油田为国内第二大油田,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千米,跨越5省区,长庆油田管理的7万口油、气、水井分布在37万平方千米的鄂尔多斯盆地,涉及4省(区)、数十个市县,各采油、采气厂比较分散独立,管理难度之大、企业成本之高可想而知。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长庆油田成立了数字化建设、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达到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长庆油田将生产前端的数字化与劳动组织结构和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相结合,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减少了一线用工总量,实现了增产不增人的目标,促进了油气生产方式的转变。
4 中国石油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将全面推进信息系统的持续提升和深化应用,实现信息化从集中建设向集成应用的新跨越,缩短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促进中国石油向数字化企业转变,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强有力支撑。
油气勘探生产是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该项目是围绕油气生产现场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控制,搭建统一的物联网应用平台,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集团公司信息化水平,支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跟上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远程控制、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大幅度减少现场用工,降低操作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油气田开发管理水平,提高油气田开发效益。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物与互联网信息的相互联系,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油田的物联网建设主要是油井生产远程监控系统。这个系统将建设数据采集与控制、数据传输、生产现场监控与管理以及一体化集成应用平台4个子系统,重点建设油气产运销物联网系统。
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油气产运销全业务链集成和智能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过程本质安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油田发展方式转变。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A11)就是通过传感、射频、通讯等技术,对油气水井、计量间、油气站库、油气管网等生产对象进行全面的感知,实现生产数据、设备状态信息在生产指挥中心及生产控制中心集中管理和控制,搭建规范、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支持油气生产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油气生产物联网分为数据采集与控制、数据传输、生产现场监控与管理3个子系统。
具体参见图1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规划中的A11油气生产物联网。
集团公司希望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覆盖全公司油气井区、计量间、集输站、联合站、处理厂规范、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生产预警,支持油气生产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和安全风险。
具体见图2油田物联网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示意图。
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信息系统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图1),2011年勘探与生产板块开展了6项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可研工作(表1)。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A11)项目基本确定投资额为12.7亿元,为一次性投入。今后各油气田与此项目有关的投资列在产能建设项目中,上报总部审批,具体内容包括油气水井和计量站自动化建设、油区计算机网络建设、相关软硬件配套等。
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西南油气田、南方勘探开发公司5家单位为A11试点油田。
A11项目由勘探院西北分院承担,新疆油田、大庆油田作为参与建设单位,埃森哲作为项目咨询商。
油气田生产物联网系统(A11)是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重要项目之一。主要基于集团公司建设“新疆大庆”战略目标需要、人力资源紧张的实际和油田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作为集团公司三大标志性工程之一,A11为生产经营平稳较快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2013年1月,中国石油集团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项目启动,数字化新疆油田建设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拥抱自动化建设机遇。新疆油田公司数据公司负责A11示范项目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有采油二厂、风城油田作业区两个示范工程。2013年,实现“全面感知,自动操控,预测趋势,优化决策”的智能油田总体目标。A11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极大地促进了新疆油田A11项目的开展。
数字化塔里木油田建设油气供应物联网系统。塔里木油田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信息集成应用,管理精细智能。
塔里木油田启动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以来,加快设计和实施,提高了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水平。
2012年8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在油气供应等7个领域开展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油气供应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由中国石油具体实施。2012年10月18日,塔里木油田作为油气领域的试点单位,迅速启动项目建设。示范工程预计2014年完成。
塔里木油田通过物联网建设,将从数字油田向智慧油田迈进。塔里木油田通过示范和配套工程实施,初步测算,物联网全面推广应用后的经济效益将达每年4.2亿元。
这套A11系统依托企业现有网络基础,利用Zigbee、3G移动通信等技术,建设覆盖井场的物联网数据传输网络;利用无线传感、GPS、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对油气生产现场人员、设备、环境等要素的实时感知与智能监测。
这套A11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为支撑,重点针对油气水井现场监控、远程自动计量、油气集输监控、生产环境监控、生产动态实时跟踪、故障预警处置等方面,加强油气生产供应的综合管理,实现对站场、作业区、采油厂、炼油厂等精细化管理。
A11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油气产运销全业务链集成和智能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过程本质安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油田发展方式转变。
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集团公司“十二五”乃至2020年前的重点工作,目标是建成信息化中石油。按照集团公司总体部署,物联网系统建设是“十二五”信息化的三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物联网技术经过近10年的迅猛发展,在能源、交通、物流、环保等领域逐步走向产业化应用,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之后的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总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在中石油向国际一流油公司迈进的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提高了管理规范性和管理水平。A11系统实现油气生产地面设施数字化管理和24小时实时监控,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资料的使用频次。
具体参见图1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规划中的A11油气生产物联网。
物联网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有效集成。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要借鉴加油站管理系统的建设经验,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对生产自动化装备进行标准化;借鉴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经验,方案设计要与劳动组织结构、工艺流程优化相结合。现阶段重点是按照统一架构和标准搭建可扩展的物联网平台,然后通过集中投入和各单位的配套投入,逐步扩大物联网的覆盖范围。
5 结束语
党的十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把“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体系中,将信息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中国石油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管理提升和基础管理工程建设中,都把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提出了建成“信息化中石油”的发展目标。
开展信息化三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标志着中国石油数字化油田迈入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新疆油田公司又第一个提出实施智慧城市、智能油田,使数字油田又迈入了智能油田行列,创办云工业园区,参加“天山云计划”,打造世界石油城,为集团公司建设“新疆大庆”战略目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工业控制信息化、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给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及信息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任务,也给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汪金生,刘红艳,江池.克拉玛依诞生全球首个数字化大油田[EB/OL].
篇7
一、中央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规模较大但实力“大而不强”的现象明显,与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问题体现在:(1)生产要素依赖型生产导致企业大而不强。在生产要素低成本条件下,部分中央装备制造企业仍依赖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出现单机制造能力强而系统集成能力弱、企业产值高而工业增加值低、企业增长率高而盈利率低等现象。同时,生产要素依赖型生产也导致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造成部分工业领域的恶性竞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加剧了资源浪费。(2)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中央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所有权实质性缺位等问题,部分企业高级管理者为满足业绩考核要求,倾向于规避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见效慢的创新之路;部分企业由于垄断而存在竞争不足,难以发挥企业竞争的刺激作用;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到位,产品、技术模仿较普遍。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使得部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缺乏,系统集成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技术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3)科研投入不足减缓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进程。中央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投入精益化不足,部分企业科研投入向高端产品开发倾斜不足;部分企业缺乏对技术资源深度挖掘的投入,尤其是在高端主机和成套设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及配套设备的基础理论、设计工艺、生产技术、产品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不足,使得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进口依存度很高;部分企业技术转化投入不足,新技术开发形成的技术优势转化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不充分,部分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进程缓慢。(4)高端人才不足导致结构性人才短缺。随着产业改造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快,中央装备制造企业面临高端人才匮乏的困境,高端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引领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供应严重不足,而企业高端人才培育投资大、见效慢,人力资源呈现结构性短缺态势,亟待通过高端人才集聚引领高新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二、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单纯依靠粗放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974%、4628%和4398%,第二产业外延式扩张依然显著,第三产业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待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当在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做出表率。当前,中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企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比较优势渐失与寻找企业高速增长新动力的挑战,管理体制冲突与推进企业市场化进程的挑战等。中央企业需要从可持续发展与战略转型的角度,来思考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积极寻找企业发展的新动力,规避企业经营风险,进而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带领地方各级国有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表率。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中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应当优先考虑把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变革企业传统的生产组织、技术研发、产品结构、营销管理等工作思路与发展模式,促进中央装备制造企业由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向重质量、重技术、重创新的发展模式转变,培育中央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研发、集成化与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生产体系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制造与服务相融合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而具有创新、整合、增值等特点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在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为中央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
1服务型制造研究的兴起
服务型制造研究的兴起源于学者对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服务功能深层次融合的思考。国外学者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制造与服务的关系[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国际分工持续深入,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制造商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的趋势,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4]。通过对制造与服务间互动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学者认为新环境下制造业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服务要素被用来增强制造企业竞争力并成为价值的重要来源[5]。由此演化出制造服务化(manufacturingservicizing)、服务增强型制造(serviceenhancedmanufacturing)、服务导向型制造(serviceorientedmanufacturing)、服务嵌入型制造(serviceembeddedmanufacturing)等概念[6-8]。这些概念的意义在于扩展了传统制造业的价值构成:认为制造商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system),其价值构成包括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9]。孙林岩及其团队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并研究了若干理论问题,指出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10-11]。周国华等对传统制造模式与服务型制造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价值实现、作业方式、组织模式、运作模式等角度概括出服务型制造的基本特点[12]。佘再玲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外部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13]。汪应洛院士认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当前在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可以改变我国制造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14]。
2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模式
服务型制造发展了系统化的价值创造模式,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通过原材料生产加工实现价值增值,更多的通过依附在产品及品牌上的服务组合实现盈利,为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增值。如图1所示,可将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过程分为制造与服务两个阶段[15]。在制造阶段,企业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及产品设计与制造实现增值。在服务阶段,企业通过服务实现价值增值,如通过全套产品外包、提供解决方案等形式实现产品系统的整合;通过产品维修、保养等实现产品服务;通过依托产品的一系列工程设计、咨询、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运输、通讯、营销等形式提供增值服务;进一步通过品牌形象拓展到其他服务。
3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路径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未来的核心任务。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还要充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应重点实现下述四个转变:(1)实现从“产品”向“客户”转变。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要由关注生产制造转向关注客户需求,实现准确的市场、产品及竞争定位。进一步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将客户纳入企业管理过程,由单纯提品转为提供整体长期解决方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差异化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积极引导消费、把控市场。进一步优化企业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中的主要经济主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客户内化为企业组织单元,长期保持互利互惠、紧密联系、合作共赢。(2)实现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现代科技发展对中央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由专注产品生产转向重视产品设计研发,努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产业。要科学分析、准确把握行业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选择适应企业发展状况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3)实现从“分工”向“协同”转变。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制造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信息应用与系统集成,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推动服务型制造模式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要进一步发挥行业领导者作用,着力改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加强企业间信息互动与交流,合理优化、利用社会化分工,积极开展合作、协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4)实现由“国内”向“国际”转变。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获取和利用海外生产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拓展海外客户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应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及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中央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与发展,部分中央装备制造企业也明确提出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发展战略,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1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从“发电设备制造”到“国际工程承包”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是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集团,也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集团。东方电气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要从事发电设备制造。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东方电气开始由发电设备制造领域进入电站成套设备供货和电站工程总承包领域,不仅为客户提供主机、辅机设备,还提供电站设计、施工、调试、维护等系列服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方电气已经在“水、火、核并举,大、中、小并举”,“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方针指引下,形成了以发电设备成套、电站工程总承包、进出口贸易、资金融通为基础的综合生产经营能力。在长期的电站工程建设中,东方电气积累了丰富的承包经验,为海外用户提供了50余项电站工程EPC总承包、设备成套以及其他机电设备出口和技术服务等项目,产品和服务涉及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燃气轮机、环保设备等,业务范围涉及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沙特、波黑、白俄罗斯、智利等国市场,从1994年起连年入选全球225家最大工程承包商之列,创造了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多项纪录。近年来,东方电气充分利用服务型制造模式,通过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培育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行业中一流的综合技术开发能力,逐步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能源装备集团。
2中国南车集团公司: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南车”)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也是我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领域业绩卓越的创新型企业。2000年中国南车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成为全球轨道装备制造业三强之一”的发展目标,而创新成为主要手段之一。2003年,中国南车根据轨道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启动了产品研发“2211”工程,即“2高———高速、高原,2快———客运快速、货运快捷,1重———货运重载,1轻———轻轨地铁”,以满足铁路提速、货运重载、青藏高原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中国南车重视技术引进,与GM、GE、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国际先进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引进的同时,中国南车重视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坚持加大对引进技术过程中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技术引进费用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达到1∶3,积累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中国南车的技术研发和制造水平已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产品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企业综合实力跨入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前列。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南车已经跻身世界业内三强,营业收入由2000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20亿元,主要产品不仅满足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的需要,而且实现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比重年均增幅25%,产品输出范围拓展到66个国家和地区,整车产品的出口量超过总销售量的60%,并已由单纯的产品出口发展到技术输出,进而采用资本运作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
3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发展”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是以装备制造、贸易与工程承包、医药、技术服务与咨询、建筑地产等为主业的科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先进技术装备引进服务商、最大的轻工产品和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最大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分销与服务商。通用技术1998年成立之初为外经贸部直属企业,2000年进入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行列。2006年,通用技术集团营业收入为127亿元,总资产188亿元。2007年,通用技术决定以重组联合为主要途径,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贸易与工程承包、医药和研发设计咨询四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向先进设备制造商、贸易集成服务商和研发设计咨询商的战略转型。2011年,通用技术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201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02亿元,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年末资产总额1026亿元。转型升级战略实施之初,通用技术呈现外延式增长,2007—2009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累计增量中,分别有856%、281%、693%的份额来自重组并购因素。近年来,通用技术开始注重内涵式发展,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为主题,以转变方式、提质增效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大力有效开发市场放在首位,把创新经营模式、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整合、推进管理提升作为核心举措,按照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内部资源,打造统一的发展平台,实效明显。2010—2012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累计增量中,存量企业的贡献分别达到997%、953%、945%,而重组并购因素则只占03%、47%、55%。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通用技术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数控机床与关键功能部件,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纺织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强研发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集团战略重点,通过重组、联合及并购境外技术源头获取优质研发资源,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未来,通用技术将更加专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