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相关知识

篇1

现在,我把思想政治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思想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一、动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现性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科学研究成果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独立地去发现、探索、掌握真理。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而不是搞填鸭式的灌输。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已被人们发现并被证实了的知识、真理,正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独立地通过自学与实践去探索还未被人们发现的真理,这就是发现性思维的意义所在。

在高二哲学常识讲授矛盾的特殊性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1、设疑: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结合下面的理论讨论:在力学中,同样的三根木条,钉成不同的形态,其稳定性是不同的;在化学中,同样是碳元素,如果按照“平面”结构排列,他只能形成石墨,而按照“立体”方式加以结构,却能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在音乐中,同样的七个音符,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排列组合,可以形成风格、气势、情调各异的不同乐曲。结构的重要可见一斑。同样,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会使教学具有不同的功能,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科学具有规律性的内涵,而艺术具有创造性的外延。根据课堂教学科学性的要求,即知识落实的要求,课堂教学结构中,应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它是教学的主结构。根据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求,课堂教学结构中还应有灵活可变,甚至师生共同建构新知识出现的活动结构,它是发挥师生创造才能的亚结构。

如何把握基本结构和活动结构的相统一的网络化结构,这便是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使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自学:列出自学提纲,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否相同?

(2)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是否相同? 转贴于

(3)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是否相同?

在自学中同时要求学生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举一例予以分析说明。

3、归纳:通过前面的设疑和自学,同学们已经发现了真理,即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4、验证:设置一道讨论题,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上面的发现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自学能力;应用求简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有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往往不止一种,在众多的方法和途径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最简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一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创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特别在复习课中,采用图示法,形象地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效果较好。如在哲学常识中,学生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常混淆不清,采用图示法,学生一目了然。

三、运用激励法,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与求异思维能力

对于一个事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还要善于激励学生,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独创性,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这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

篇2

一、优美的教学语言,如春风拂过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操着严肃政治家的口吻,更忌讳上课用方言土语。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是你走近学生的第一步。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对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寥寥数语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明白道理,仍然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情感和欲望,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努力创造民主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当代教育中师生关系注重的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就暗示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树立民主的思想,关注、赏识每个学生,关注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在上课时总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让学生愉快地听,积极想,进而大胆发言。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奇异的想法,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能得出创新性的观点和看法。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会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到位。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观念,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不断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创立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3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思想得到了逐渐的发展,致使其对学生教育的目标也有着一定的改变,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创新性。对于高中地理而言,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同时又兼备文科与理科知识,非常容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对知识探索、创新以及想象的欲望,是教学中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因此,这也对高中地理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是当下地理教学重点探索的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思想

随着教育学者对历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考试的出题模式已经逐渐趋向于考察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致使大部门学生会觉得解答题目越来越困难,也很难取得满意的成绩。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想要使这种现状得到改变,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思想。对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创新教育主要在于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要使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得到调动,并且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并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逐渐的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创新性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凸显的尤为重要,高中地理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并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对地理知识的规律以及本质有所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能力给予一定的认可。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勇于想象、勇于创新,利用思维的发散性来解决高中地理课堂上的问题。在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就需要老师能够为学生构建出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可以极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勇于思考、勇于想象,并且毫无顾忌的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变的轻松了,自己在学习中变的更加主动了,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自由的表达出来,这在无形之中就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高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抽象,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地理知识,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同时,推动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的灵活起来,进而逐渐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课堂进行到高中地理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有关《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的更为形象、直观。同学们对海洋一定不陌生,但是如果真正的提到海洋相关的自然灾害,几乎没有同学亲眼看见过,甚至是亲身经历过。这就需要老师在大屏幕上为同学们播放关于海洋自然灾害的视频,使同学们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灾害带给人们的痛苦。同时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有什么方式能够对其进行防范等问题。通过这种情景再?F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激发,也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加强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教育

想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老师就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教育,学生只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可以不断的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老师应该加强地理基础教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以及定义,确保学生学习地理流畅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训练

知识虽然作为学生创新的基础,但也并不代表只要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就拥有了创新能力。学生想要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转变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从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角度进行自我训练,使自身的思维方式得到突破,进而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现实生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有机的结合,增强自身地理常识的联系。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地理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有关《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地理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们生存的地球内部,会受到各种各样成分的阻碍,而研究者们是怎样勘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呢?当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问题时,肯定会有学生提出使利用领先的科学技术。这时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何运用这些科学设备进行勘测?就会有学生提出运用地球内部的振动。这样,老师就能够成功的引出有关地震波的定义,并且向同学们讲解利用地震波勘测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知识。

篇4

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知识作为一种有序信息系统来考虑时,知识便获得了系统的结构属性,而称之为知识结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指存在于医学生的意识之中,以医学专业知识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相互联系构成的知识系统。这个结构的基本框架主要形成于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它有两个重要功能:其一是运用结构中的医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处理医学实践中专业问题的认识功能;其二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促使知识结构自身不断完善的建构功能。能力,通常指主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水平。所谓能力结构,则是指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一般认为,人的各种认识能力都是由若干基本能力构成的,这种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如创造能力就是由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构成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或活动才能产生和体现出来。素质一般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构成的长期、稳定、内在的基本品质和潜能。也可以说素质是人的先天特征和后天素养的总和。素质与知识、能力有天然的联系。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先决条件。知识与能力的内化是素质,素质的外现便是能力。

2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确定医学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与素质特征的前提

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推动着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这一转变决定了新时期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特征。从当前和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来来看:⑴基础医学从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医学研究从器官细胞到分子水平,再到量子水平,正从根本上阐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兴起,又使医学从古典的器官和个体研究,走向群体医学及生态系统的研究。⑵临床医学将进一步应用高科技成果,向精细分科和交错综合两个方面深入发展。⑶医学与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如CT、超速离心机、核磁共振诊断系统、直线加速器等,使临床医学向高新技术方向突飞猛进。⑷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上述变化对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反映在5个方面,要求高素质医学人才要达到:⑴具有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完整的三维知识结构;⑵积极、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医学拔尖人才来说,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⑷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能力、协调能力。⑸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品质。

3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特征构成

3.1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

根据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医学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应遵循以下思路:拓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倡文理科的结合。具体地说,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呈现“金字塔式”,其塔尖是专题知识,往下依次为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一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越靠近塔尖的知识越高深,越靠近塔底的知识越宽广。六级“金字塔式”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知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主要指一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文、史、哲、艺术等)。纵向知识主要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操作与实验技术及专题知识等。横向知识主要指相关学科知识理论技术、科研思维方法、管理及计算机知识等。其中,专题知识体现专业前沿,是攻坚方向;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包括相关学科知识)是其羽翼,决定着攻坚程度和水平;一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有学者指出[1],对于医学生而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应从以下3个层次入手。⑴全面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包括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定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⑵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⑶合理构建个人的外延知识。

3.2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

人才合理的能力结构,广义上讲应包括以下三方面:⑴对客观世界关系方面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即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即改造世界的能力。⑵自我控制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自我控制———即调节心理的能力。⑶与社会和他人关系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行政)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能力。作为特殊的人才群体,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应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桥梁,创造能力为核心”,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构:⑴接受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自学能力与观察能力;⑵加工与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⑶传播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表达能力与操作能力;⑷组织管理能力与适应能力。依据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特别强调高素质医学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创造型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⑴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⑵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⑶综合评价的能力。即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⑷特别要求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学会创造思维,具备健全人格。

篇5

数学综合性试题常常是中考试题中把关题和压轴题,在中考中举足轻重,中考的区分层次主要靠这类题型来完成预设目标.目前的中考综合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综合型试题.综合题是中考数学试题的精华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解综合性问题的三字诀

“三性”:综合题从题设到结论,从题型到内容,条件隐蔽,变化多样,因此就决定了审题思考的复杂性和解题设计的多样性.在审题思考中,要把握好“三性”,即(1)目的性:明确解题结果的终极目标和每一步骤分项目标.(2)准确性:提高概念把握的准确性和运算的准确性.(3)隐含性:注意题设条件的隐含性.审题这第一步,不要怕慢,其实慢中有快,解题方向明确,解题手段合理,这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前提和保证.

“三化”:(1)问题具体化.即把题目中所涉及的各种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具体明确,有时可画表格或图形,以便于把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去.(2)问题简单化.即把综合问题分解为与各相关知识相联系的简单问题,把复杂的形式转化为简单的形式.(3)问题和谐化.即强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使其表现形式符合数或形内部固有的和谐统一的特点,或者突出所涉及的各种数学对象之间的知识联系.

“三转”:(1)语言转换能力.每个数学综合题都是由一些特定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组成.解综合题往往需要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还需要具有把普通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的能力.(2)概念转换能力:综合题的转译常常需要较强的数学概念的转换能力.(3)数形转换能力.解题中的数形结合,就是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既要分析其代数含义又分析其几何意义,力图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上找出解题思路.运用数形转换策略时要注意特殊性,否则解题会出现漏洞.

“三思”:(1)思路:由于综合题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的特点,因此,审题时应考虑多种解题思路.(2)思想:高考综合题的设置往往会突显考查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时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3)思辩:即在解综合题时注意思路的选择和运算方法的选择.

“三联”:(1)联系相关知识,(2)连接相似问题,(2)联想类似方法.

三、做综合练习后,要注重反思,注意方法的优化

在做综合练习时,要把解题的过程抽象形成思维模块,注意方法的迁移和问题的拓展.

例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张矩形纸片OABC,已知O(0,0),A(4,0),C(0,3),点P是OA边上的动点(与点O、A不重合).现将PAB沿PB翻折,得到PDB;再在OC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将POE沿PE翻折,得到PFE,并使直线PD、PF重合.

篇6

关键词:林业技术;技术发展;林业建设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然而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给环境带来了重大的负担,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林业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程度,可以极大地减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可以说,林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综合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备受人们乃至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而林业技术发展直接关系着林业的发展,在林业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1 加强林业技术发展的意义

就林业建设而言,虽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林业经济及建设水平,就必须加强林业技术的发展,这不仅是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林业技术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技术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林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林业经营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林业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对树木的损害,大大降低了树木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极大地提高了林业发展的稳定性。就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而言,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林业技术发展、提升林业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解决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林业是我国经济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业技术水平决定着我国林业经济是都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同时也是缩小与国际林业水平差距的基础保障,林业技术水平低会大大增加我国的风险,增大竞争程度,所以提高林业技术水平是我国林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林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林业技术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林业技术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与世界先进的林业水平发展相比,我国的林业技术发展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具有一定的差距。林业技术意识薄弱是现阶段林业技术发展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致使在林业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林业运营方式,缺乏创新性。另外,一些林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无法或者接受现代林业技术能力低下,技术创新意识相对缺乏。林业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成本,相关林业部门为了提高立业经济效益,盲目地减少开支,反而适得其反。

2.2 林业技术的投入严重不足

除了意识薄弱之外,另一个阻碍林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推行林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不足,导致林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们无法意识到林业技术的益处。另外,林业的相关部门在技术投入方面也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得林业技术投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阻碍了林业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

3 提升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1 提升技术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但是就林业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林业技术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实际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业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工作者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固定化模式,严重阻碍了林业建设步伐。因此,提升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迫在眉睫,促使林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主要措施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加大林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普及和推广林业技术相关知识,以此不断强化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及林业技术能力。第二,林业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林业技术的教育学习培训,并制定严谨合理的考察制度,对于表现优异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激发林业人员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差且工作能力不强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此促使林业人员更加地认真工作,不断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性,从而为林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2 加大对林业技术发展研究的投入力度

为了实现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林业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投入,特别是对林业技术发展研究的投入,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要与时俱进,并定期开展林业技术教育,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提供实践操作场地,提高林业技术者的实践能力。相关部门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林业部门从整体上提高林业收入。资金是提高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实现全面推广林业技术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因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3.3 林业技术的推广

要想促使林业建设水平越来越高,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林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加适合现阶段我国林业建设现状。然而,目前我国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技术创新意识不足,对技术的掌握不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广林业技术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大部分林业技术人员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无法真正意义上接受新技术,这也是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具有难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发挥引导作用,带头使用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的信任度,这样可以极大地利于林业技术的有效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林业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方面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具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不仅有利于林业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林业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林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提供条件。

4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对于林业而言也是如此。林业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着林业的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提出解决对策提升林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林业技术发展可以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速度,在一定水平上实现环保的目的,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处,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赵维义.对林业科技技术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及同志在北师大建校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培养人才、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强调了教育创新的重大意义,体现了教育创新这一观念和灵魂。因此,目前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要在教育创新上下功夫,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我认为:

首先,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要向先进经验学习、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们甚至是退了休的老教师们,他们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虚心学习他们的经验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会有很大益处。

其次,教师应积极充实新知识和学习使用现代教育的技术和手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不能想象,一个不懂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老师,如何去面对众多被信息、网络时代同化了的学生。所以,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最后,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创新不是对旧的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推陈出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有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能力型、开放型试题,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学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要进行相应的教育机制的改革。一位华裔数学家曾很有感慨地说:中国是数学大国,但不是数学强国!中国学生获数学国际竞赛的奖项最多,但成为世界级数学大师的却不是最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创新,而另一方面更要在评奖、考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制。

三尺讲台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阵地,教育创新的实现就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育创新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的尝试。

创新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专门人员的发明创造,它就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就在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思维意识中。所以教师实践教育创新,首先要向课堂教学这一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成效,具体说课堂教学的各主要环节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一,导入中的创新。可以说,一堂课导入的好,本节课就已成功了一半。而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的方法是实现创新的好方法。因为通过问题的提出或情境的设置,能立刻吸引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由不感兴趣到引起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实现教学意图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导入设计的巧妙会使一节课中学生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创造性活动的基本状态中。

第二,概念教学上的创新。一些人认为概念的教学根本与创新不沾边,学生甚至老师都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为一些概念下严格的定义,这是不假的。认知学派的奥苏贝尔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新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意义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离不开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向科学家一样去类比、去比较,去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使新概念与已知知识相结合,相对接。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揭示完全可以是描述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大胆探求、想象,不怕想错,就怕不敢想。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的创新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的只是层次的不同。

总之,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又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

[3]燕国才 著《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71-03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Computer Skills Competition

ZHANG Shu-feng, GU Rui, CAI Li-ya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services Outsourcing, Suzhou 215024,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practice teaching in computer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many years,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and effort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capabilities are still inadequate. Practice teaching in computer is the core in computer educ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mpetence to excel in skills competition, 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ies.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y; skills competition; innovative concept; practice ability

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抽象思维的人才,为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岗位培养专业技术和科研人才[1]。目前许多高校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教学改革,试以计算机技能竞赛为契机,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育方法。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多年,所在学校专业已经关注计算机技能竞赛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出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能竞赛实际情况,探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 计算机技能竞赛种类及特点

近些年来,面向高校的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等活动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计算机技能竞赛成功的要素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学生在竞赛中如果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在保研、就业上具有优势,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十分关注国内各项计算机技能竞赛。在各种各样的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手机软件作品大赛等,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效鼓励并培训学生参与大型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潜能[2]。当前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特点如下:

1)综合性强。一般竞赛主要分为学科赛、科技创新赛和职业竞赛。学科赛主要考核计算机程序、网络等相关知识点,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为主。科技创新赛和职业竞赛主要考核学生的程序设计作品,体现出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制作周期长。参赛的程序设计作品是学生和指导老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立项、开发、调试、文档成稿最终的成果,需要以完善的作品策划和制作为基础,制作周期比较长。

3)实践性强。多数计算机技能竞赛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中现场赛环节就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作品的设计、研发、调试和现场讲解,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4)实用性强。计算机技能竞赛不仅仅是考核参赛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是考察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求解能力,还包括具有趣味性的逻辑题,将这些实用性强的问题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体现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计算机思维能力[3]。

2 基于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1 构建项目和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计算机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技能竞赛主要包括计算机综合性知识题,这些题目主要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主题明确,内容创新,与当前计算机技术开发的最新信息和知识相关,实际应用性很强,并且主要考察参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收集、分析以往计算机竞赛的题目,合理运用至教学中,以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完成。构建项目和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指的是制定具体的项目为教学目标,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撑是具体的项目,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的载体是竞赛,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的作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构建项目和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分析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特点,根据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分析和研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层次和不同模块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首先建立公共基础平台实验,具体项目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其次构建综合性基础提高平台实验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实验,主要是按照计算机不同的学科门类划分模块,提高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4]。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上,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计算机思维方法,使基础知识精准具有逻辑性,又要生动具体、简单易懂,促进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技术和应用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创新,并紧跟社会信息技术的潮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施项目和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就是项目的设计,教师创造的项目要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学生在完成项目和竞赛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注重收集、整理、分析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的题目。项目和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

1)层次分明。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项能力和技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是从低到高、层次分明的。

2)突出主线。实践教学模式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采用具体的项目进行课程开发,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两个教学目标[5]。

2.2 搭建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创新实践课程平台

计算机专业要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创新实践平台。学校要积极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搭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工作室,将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等作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平台,为教师和计算机技能竞赛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要以现有网络中心为基础,开放校内各项基础性的网络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为项目和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设施设备,营造出创新实践的平台环境。构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目前计算机竞赛主要分为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和职业竞赛,在不断改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竞赛,开阔教师和学生的眼界,重新定位新时代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通过实施项目和竞赛的教学模式,促进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校园竞赛基地,模拟真实的计算机技能竞赛,重点是将每年各类型的竞赛题目进行归总,引导学生实行创新的技法,将竞赛基地建设成为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重要场所[6]。目前,实践课程平台的搭建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产学研合作。由学院承担计算机科研课题和企业合作的项目确定计算机竞赛的参赛题目,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缩小高校计算机人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实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2)突出创新实践。引导和激励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完成教学项目和参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为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学生创造出新型的网络实验室等外部条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3 形成长效的计算机技能竞赛管理机制

重点根据计算机竞赛的培训过程,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竞赛活动管理机制,为选拔和培训本学校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学生代表打下基础,为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一般计算机技能竞赛主要采用院、校、省级的竞赛模式。首先,经过选拔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开发小组,不断培养团队精神。其次,在积极参加校级竞赛活动中选拔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最后搜集外省、国家级的商业竞赛和学科竞赛,组织优秀队员进行参赛。高校根据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管理流程设置本校的管理机制,主要可分为选拔、跟踪培养、激励、淘汰、传帮带这五个部分,首先针对计算机技能竞赛的要求,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挑选,主要采取动员、引荐、笔试、面试等方式;其次,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掌握学生的动态,指明参赛的创新方向,主动发现参赛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纠正在计算机实践过程中的错误;第三,根据参加竞赛的贡献度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根据学生参赛的最终结果实施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第四,选拔出的参赛学员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淘汰较弱的项目;最后,实力较强的团队可以帮助其他团队软件的开发、设计等,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7]。

2.4 建立高水平的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

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要为不同的学生小组配备指导教师,因材施教,对不同能力和专业的学生团队配备适合的指导老师,准确的引导学生参加各项计算机技能竞赛。指导教师不仅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还要多学生的作品和参赛思路给出专业性和启发性的指导,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带的学生团队融入至具体的计算机科研项目中,在科研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新研究水平[8]。这就表明指导教师在竞赛中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综合的计算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并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用自身的创新激情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学院要积极加强计算机师资力量,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扩充自身的综合能力,建立一支具有综合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项计算机技能竞赛。

3 结束语

总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全国计算机技能竞赛的深入发展,基于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并应用于高校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瑞芳.高职《数据结构》课程与ACM竞赛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14(28): 177-178.

[2] 马海峰,宋井峰,袁海峰. 基于CDIO模式下JavaEE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22): 42-45.

[3] 刘渝妍,岳强,平大林,等. 基于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福建电脑, 2015(1): 127-129.

[4] 钱新杰,胡桂香.基于JavaEE的Web系统中数据库设计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5(4): 75-76.

[5] 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甘肃: 兰州大学, 2014.

[6] 熊蕾.竞赛平台在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研究[J]. 软件导刊, 2014(10): 173-174.

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加强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验证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实验、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也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1].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和判断出与结论知识相符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知识.

1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实验教学,学时精简过度

大多数教师在完成生物化学四大部分理论教学后才进行实验教学,造成学时严重不足,难以达到各专业层次要求的最低实验学时数,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

1.2教师、教材

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承担理论教学教师讲授,师资量较强。但是教材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降低,而且不能用生物化学的理论思考实际的问题,缺乏创新思维。

1.3教学方法

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首先由教师讲解涉及的理论,前期实验的准备工作由实验教师完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完成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沿袭基础课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其内容侧重于验证课堂理论,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和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医学创新人才培养,逐渐显露其弊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新型的医学人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目的要达到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创新型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的态度和实验作风。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已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2]。生物化学实验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方法就是以与临床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为基础,提出研究的问题,由主讲教师集体参与组织综合性的生物化学实验,兼顾整个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编写综合性的实验方案。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的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3],组织讨论,利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合理设计,同时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言,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实验环节,按照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自己准备,将实验结果写成报告。这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与相关医学问题的研究,使得学生能活学活用,为今后从事临床还是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改革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实验项目的内在逻辑相关性以模块方式组织,并且按照实验内容的顺序性和连续性,由现象引出解释现象的基本实验思路,通过实验阐释其原因,最后组织小组讨论发言。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避免不同实验课之间的交叉重复,强化实验内容的连续性,消化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几个设计性实验,有针对性地增加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组织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

2.3采取研究型教学方式

医学院校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和研究生的高级生物化学实验课,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很好解决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模拟科学研究的思路组织教学,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突出技术与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4]。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4引入多媒体技术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的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多媒体教学过程本身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的效率。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作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当注意文字与图片、图像的有机结合,文字简洁、图片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又不过分花俏,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起不到应用效果。

2.5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化及生化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发新技术、新实验,才能完成理论验证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加深对生化理论的理解,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做辅导。实验后,老师做全面总结,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作详细的答疑与讨论。通过定期开放实验室,巩固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及相关知识介绍,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已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2.6 实验室模块化

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前提条件,医学院校新型生物化学实验拟构建六个模块,包括三大物质代谢模块、蛋白质和核酸技术模块、酶学技术模块、基因表达模块、分子生物学技术模块、临床检测模块,每个模块由几个实验项目组成,涵盖着相关技术和方法。

2.7提高教师素质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创新能力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努力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结束语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5],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探索医学院校新型生物化学实验课模式,发现问题,积极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完善,提升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省平,陈琼珠,夏丹.综合性大学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5.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随着初中地理的新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如何将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转化为生活化的形式,把生活中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教师,需要积极的构建有利于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生活化地理情境课堂,将教学的实际与生活的本质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以致获取更多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加之地理学习日益趋向于生活化,对于热点问题,教师需进行更透彻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不仅达到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效果,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一、挖掘生活实践素材,学习初中地理理论知识

社会生活中的生活素材庞大,在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先导入一些与课堂相关的生活素材,从学生的身边挖掘与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相关的实践素材,选取学生易于理解和感兴趣的话题,促进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1]。上课期间通过学生的生活实例与基本课本知识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储备量,而且提高了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2]。

例如:在让学生了解降水与夏季风之间的关系时,利用南方地区初夏时的洪涝灾害和春季西南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在上“交通运输网的逐步完善”课时,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放假期间如何选择交通工具这一问题时,对于学生并不陌生的交通工具,学生给出各自相应的答案,引出对交通工具的系统归纳,这不仅烘托了课堂氛围而且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和掌握度。

二、创建生活化情景,实现生活中学习初中地理

地理教师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灌输学生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地理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课堂中的生活化情景创设,通过地理知识与生活化场景的结合方法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3]。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纬网和经纬线定位方法时,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便于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在多媒体电脑屏幕上显示一架正航行在空中的飞机,机长呼救:“太空号遇险,立即请求支援,位置是东经100°,南纬75°,”救援工作人员在地球仪上通过点画后了解到飞机所处位置并立即命令救援部采取救援!”教师提问:救援部是如何判断出“太空号”所处地理位置?顺势进入到经纬网的教学中,根据反映论原理,将房间现场转化为经纬网。将标明经纬度的牌子放在桌上:⑴由学生说出在房间内所处的精准位置。⑵让学生利用经纬网表述出所处位置。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效的相结合,加强学生学习热情,保留学生的主观想法,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教与学并长的效果。

三、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地理,要有意识性的实现教、学以及做这三者间的相融合与衔接[4]。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且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进而更有力的推动地理教学的改革工作,让学生得到更完善系统的知识面[5]。

例如:让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实物材料以及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有关地理的趣味故事。教师在讲解“地理风向标”相关课题时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各时段旗帜飘扬的不同方向并做记录。在讲解到“酸雨观测”内容时,学生采取到野外收集雨水并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方法测量出PH值,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地理来说,生活化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为了有效的将初中地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保证地理课的效率性和趣味性,教师应该将生活理念进行理论性教学,把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地理老师要善于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巧妙问答,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应用价值,增长学生见识以及提升学生对生活与地理知识相互运用的水平,从中获取更多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更系统的教学和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高美娟.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27(11):21.

[2]卢佳.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神州(下旬刊),2013,31(11):228.

[3]李东军.论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48(11):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