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贝恩策略顾问公司的“忠诚实践”项目通过对几十个行业忠诚领先企业的经营实践的调查研究发现:忠诚是企业经营成功和持续发展的重大动力之一。在知识和智力资本占举足轻重的行业,处于同一行业的各个公司之间的业绩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巨大差距的原因便是顾客忠诚。那些生产效率高涨、利润实实在在、业务稳定拓展的企业,无一不在灵活应用着忠诚的各项原理和基于忠诚的管理战略。(美)Reichheld F在《忠诚的价值》一书中指出:商业忠诚实际上是三维的,即顾客忠诚、雇员忠诚和投资者忠诚三维。顾客忠诚往往与雇员忠诚和投资者忠诚有着密切的直接联系。三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忠诚的顾客可为公司带来更多的销售额、利润和业务的持续增长;可持续的业务增长有助于吸引并留住最佳的雇员,形成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忠诚的长期雇员可为公司降低成本、改善质量,从而为顾客创造更大的让渡价值和产生更高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螺旋式上升可形成竞争对手难以匹配的成本优势,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投资回报,由此吸引并留住彼此融洽的投资者;忠诚的投资者可保持公司组织的稳定,降低资本的成本,保证企业为增加价值创造潜力的投资。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商业体系中“忠诚的力量”,从而形成以创造顾客价值为核心的顾客忠诚、雇员忠诚和投资者忠诚良性循环的商业体系。
这个商业体系表明:(1)一个公司的利润和增长与顾客的忠诚度、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员工的忠诚度和生产率、投资者忠诚有直接联系,即忠诚、价值、利润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的因果关系。忠诚联系着价值的创造,反过来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又有利于培养顾客、雇员和投资者的忠诚,而忠诚的顾客、雇员和投资者又会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2)基于忠诚的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为顾客创造优异的价值,而非赚取利润。为顾客创造价值是每一个成功企业的立业基础,创造价值和忠诚一道构成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内涵。利润不可或缺,它是三类合伙人,即顾客、雇员和投资者生存的必须元素。但企业的使命并非获取利润,利润只是价值创造的一种结果,是手段而非目的,是结果而非目标。忠诚领先企业致力于为顾客创造足够的价值,从而能给雇员和投资者提留出可观的份额,但并不把利润看做自己的首要目标。倘若一个企业把创造利润当作其经营的核心目标,那势必功能错位,运转失调。众多企业经营失败,原因有诸多种,但其中之一便是将利润作为全部经营活动的中心;(3)基于忠诚的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顾客、员工和投资者,将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价值,价值创造所产生的能量将三者紧密凝聚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三者共同创造和消费着价值;(4)构筑忠诚力量的基本策略方法是:设计一个卓越的顾客价值主张,找到和留住好的顾客、效率高的雇员和鼎力相助的投资者,并赢得他们的忠诚。
基于忠诚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优异的价值、管理体系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即员工忠诚――员工生产率――顾客价值――顾客忠诚增长与利润――员工忠诚和投资者忠诚的基础之上的。上述关系是否成立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以及是否可以以此作为企业营销管理决策依据的重要问题。西方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从而为这一研究成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顾客忠诚的贡献及其建立顾客忠诚的方法
顾客忠诚是指满意的顾客所产生的持续购买的行为,一般用顾客保留指数来表示。美国贝恩策略顾问公司进行的“忠诚实践项目”通过对几十个行业的研究证明:顾客忠诚和持续忠诚程度极高的公司,其利润额始终保持高位,增长速度也快得多,忠诚与利润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的因果关系。
顾客忠诚产生的巨大效应必然成为推动企业经营的巨大动力,建立顾客忠诚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经营目标。总结忠诚领先企业的实践经验,建立顾客忠诚的有效方法是:寻找合适的顾客,将顾客进行分类,选择其中有保留价值的顾客,并进而制定忠诚客户计划;了解顾客的需求并有效满足顾客所需;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定的互需、互助的关联关系,有效地吸引顾客为之服务或扩大购买;不断发现并订立超越顾客要求和期望的特别策略,持续超越顾客的期望,不仅让顾客满意,而且令顾客愉悦。
雇员忠诚的贡献及其培养雇员忠诚的方法
根据1991年对财产保险公司和责任保险公司员工的调查,发现在所有对公司有不满意见的员工中,30%的人表示弃公司而去,这一跳槽的比例是满意员工的三倍。员工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不仅是重新招聘和培训所花费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造成生产率和满意度的下降。
培养雇员忠诚的关键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真正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环境,把雇员当成消费者来看待,通过满足雇员的需求来吸引、发展、剌激、保留最佳的雇员。采取的方法是:寻找最佳的雇员。最佳雇员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动力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的人,为公司多生产的同时也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收入水平,由此激发起来的劳动热情又会转化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从而给公司和客户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为此,企业应选择那些特质、潜力、价值观与公司的制度、战略和文化相一致,才识兼备、技术娴熟、工作能力强,能够长期地做出令人满意贡献的人;充分满足雇员的需要,如尊重员工的合理要求,倾听员工上进的需求等;在员工培训和个人发展上舍得投资。通过培训在员工中树立“顾客至上”的意识,让每个员工理解他们在建立顾客忠诚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同时,为个人作用的发挥和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授权,使员工感到受重视、被信任,从而增强其责任心及主人公意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为顾客提供超乎其想象的服务,从而取悦顾客;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员工的报酬与其工作满足顾客的程度挂钩,以更多薪酬的形式与雇员分享由于雇员忠诚所创造的生产和剩余价值。
投资者忠诚的贡献及其赢得投资者忠诚的方法
篇2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应用型 实践课程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我国成为第一制造大国,电子商务更是空前发展,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物流外包,社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急剧增长。国外物流巨头纷纷进入,国内物流企业亟待壮大,伴随而来的是对第三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第三方物流。而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因此,必须对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科学论证与规划。
一、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由于物流工作实践性强,物流企业在招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应聘者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少则1-2年,多则5-8 年,对于刚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实践经验的缺乏已成为阻碍其就业的最重要因素。
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的就是就业与创业。因此,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能具备一定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就成为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
针对我国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应用型本科培养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实践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职业基本能力,物流专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竞争能力五种能力。打造的是既具有物流设计,运作,优化的专业能力,又懂得管理、经营,决策,营销,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生就业与创业为导向,以能力与应用为核心,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为此,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符,要避免出现人才结构性失衡。
如香港理工大学开设国际航运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开设运输管理课程,完全是从香港转口贸易的优势出发,抓住了航运,运输的需求重点,即便有能力开设其他物流课程,也没有贪大求全。因此,我们要从地区,行业,发展阶段等方面考虑,设置物流急需的实践课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实现充分就业。
2.能力导向原则
物流实践能力培养应包括基本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两个层次。基本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操作岗位技能,主要有储存、运输、调配、分装、加工、信息、报关、报检,结算、货运,客户管理等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能力为组织管理,分析决策,人际交往,创新竞争等能力。
3. 素质导向原则
著名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谢思忠曾指出:大学生就业,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可以说“素质决定命运”。很多企业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放在首位,他们特别欢迎那些事业心强、具有战略眼光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除此之外,还要有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的精神,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活跃敏捷的思维。
以上素质的培养是实践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
4. 学生导向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5. 特色导向原则
各个学校都全面开展物流各个环节的研究和教学是不现实的,物流企业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发挥优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和课程优势,培养学有专长、独具特色的毕业生群体。比如交通类院系可注重运输事务方面,管理财经类院系可以侧重管理,营销,成本等方面。
6. 前瞻性导向原则
现阶段的学历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现代物流业发展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物流教育也要不断更新改进,尤其是实践课程,不但要与现实物流发展与时俱进,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以使物流人才的培养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应构建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基本原则为指导,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以业务流程模拟为主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践课程体系。调动各方资源,培养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适应2l世纪物流人才的要求。
1.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实践课程
职业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现代社会从业所必须的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课程,主要是掌握以计算机应用为中心的办公自动化能力和电子商务能力。
主要课程设置为:(1)计算机操作与维护;包括微机硬件安装与设置方法;WINDOWS 操作系统使用方法;文字编辑,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使用方法;声音,图像编辑处理方法;网络基础和INTERNET网络应用;(2)电子商务应用:包括B2C交易、B2B交易、C2C交易、网络营销、电子合同、网上银行与支付,信息、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网上商务管理等。
2.培养物流岗位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
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实质是一种单项管理能力的仿真实训,是专门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的。课程安排在物流主干课程后,主要目的是以岗位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软件为手段,实现符合岗位需求的目标。
主要课程设置:(1)运输与配送管理实训: 包括业务管理、调配管理、运输管理、路线优化等操作环节;(2)仓储与库存管理实训: 包括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盘点作业、库存管理等训练内容;(3)货运实训:包括拟订货代合同,处理海运、空运进出口业务,租船订舱、报关与报检,货运保险等内容,(4)供应链管理实训:包括供应链的构建方法与技能,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方法与技能,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等内容。
3.培养综合管理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实践课程
综合性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培养 “宽口径”,综合型, 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环节。所设实践课程的目的是:在掌握通用基本就业技能基础上,将所学各类物流单项技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培养企业或部门的总体运营能力,实现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目标,同时培养一定的职业素质。
课程内容以企业生命周期为主线,以物流企业运营为背景,采用模块教学,角色虚拟方法,具体模块有:(1)物流企业管理模块:内容包括企业创立,机构设置,财务管理等;(2)物流企业营销模块: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物流企业竞争策略等;(3)物流企业运营模块:以家电,医药,食品,汽车等功能物流为背景开展实训;(4)物流客户管理模块:内容包括客户分析,客户获取,客户维系,客户挽留等。
四、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搭建了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但如何实现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却需要一定的条件为保障。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既能按照物流专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提供物流典型案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实战型师资队伍,要走外延和内涵双重发展之路。外延发展,就是引进企业职业经理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内涵发展,就是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到相关企业进行考察学习或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掌握应用技能和实践知识。
2.探索与创新物流实践教学法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除多媒体,案例法等常用教学法外,在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建议更多的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教学法: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边展示、边讲、边做,直观性强,易理解、易掌握,印象深刻;(2)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提交物流设计方案,使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3)模拟实训法 :采用实物模型、ERP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模拟流程与岗位,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搞好物流实验室建设
物流实验室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是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应用型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更是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并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应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
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一方面,为克服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滞后性和适应物流实践本身的飞速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可及时洞察物流人才需求变动与发展趋势,进而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有步骤地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物流岗位职业活动的深入分析,确定物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不但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校阶段就接触企业,深入实际,培养职业素质,适应职业环境,有利于将来的就业与创业。
5.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物流运作是是个动态的、连续的流程,物流各岗位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
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需要的必备职业素质。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应坚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含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6.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希望新进员工能马上胜任工作,这是现在社会的普遍就业准则。而学校的实训课程,模拟再好,也与实际存在差距。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期,尤其是毕业实习,多接触实际,多积累经验。通过实践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快进入职场角色,这样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作为发展日益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越来越多的需要既掌握物流专业技能,又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以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担负起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重任,建立一套符合市场需求,重视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的核心与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入探索,总结,修正实践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长宁: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12
篇3
[关键词] 高校档案;教学档案;三级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07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01- 03
教学档案是指各类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教学文件材料。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改进教学工作,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高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评估等重大活动的需要,教学档案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研究,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深化教学研究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概况
1.1 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
高校教学档案涉及面很广,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教育主管机关下达的指导性文件;综合性教学管理材料(制度、规定、统计表等);招生工作材料、教学计划、大纲、总结;学籍管理材料;学生奖惩材料;课堂教学材料;教学实习材料;教学实验材料;师资培训、业绩材料;教学质量材料;优秀教案;学位授予材料;毕业论文;教材目录与自编教材;在职教育材料(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各类研讨班、培训班);涉外教育材料等。
1.2 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
(1)内容广泛、综合性强
教学档案涉及的内容庞杂,仅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就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总结、教材、课程信息、师生信息等。
(2)材料来源分散性较大
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材料,有来自本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材料,如学工处的招生、分配名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材料;有来自教师的教材、教案、辅导资料听课评课记录、科研成果等;有来自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验报告等。
(3)多样性、多学科性明显
高校教学档案的载体多种多样,以纸质材料为主,同时还有照片、图表、录像带、录音带、光盘、奖旗、奖杯、获奖证书、奖状等实物材料。
(4)周期性、层次性、成套性
高校是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及培训班等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并存,还有联合办学、跨校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档案的层次日趋多样化。由于教学周期的长短,教学活动的周期性、规律性,决定了教学档案的成套性。
1.3 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
从管理方法上,现有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是分级、分类管理。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对教学档案实行两级管理:校级管理和院级管理,即在校级主要对各教学档案部门做统一管理,各院系则设立具体的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具体分工:校级管理的重点是对教学档案的总体管理上,主要任务是制定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院系管理的重点是对教学档案的细节管理上,主要任务是保管各院系所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
分类管理的校级教学档案管理,主要负责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教师档案、科研成果档案、教务考务档案、学籍档案、学位档案等。分类管理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主要负责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和实习档案;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生论文等三大类的教学档案。
1.4 高校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
《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高校教学档案分级管理符合这一原则。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简单说,模式类似于定式,就是遇到反复出现的同一问题时所固定使用的解决方案。建立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目的就是实现教学管理的统一和规范。
2 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2.1 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
(1)组织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档案采用校、院两级管理,各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教学档案,由相关职能部门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二级学院或教学部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教学资料由二级学院或教学部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这些材料由职能部门和院系或教学部的办公室秘书保管,等过了利用高峰期,再转交给档案馆保存。
(2)规章制度
健全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组织体系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有效的管理工作还要以规章制度为保障。规章制度由校档案馆统一制订。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行为,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3)人员素质
重视了档案人员的水平提高。目前各高校为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与水平,都加强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拓展档案工作人员的思维、知识面,提高其业务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新的档案管理技能和方法。
2.2 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
(1)教学档案管理部门权责不明
由于教学业务部门与档案部门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而教学档案主要来源于业务部门。现实状况是,关于教学工作的文件、文件管理,档案、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出现了文件的形成与归档脱节,档案部门并不能参与到文件材料积累过程中,势必造成收集到的材料不全面。还有,部分二级学院或教学部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没有把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成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做?,造成了教学档案建档困难,不能做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统一利用的良好运行模式。
(2)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各二级学院或教学部缺乏有效的管理规定和监督措施。各二级学院或教学部教学办公室和教师缺乏建立及保存教学档案的意识,不能保证按时完成建档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中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全体人员责任和任务不明,规定时限要求未得到充分执行,未辅以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措施。并且各个二级学院或教学部之间教学档案管理缺乏相互借鉴和交流。
(3)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欠佳
一是大多数档案管理员不是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对归档文件及档案价值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使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二是有些教学部门、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是由兼职档案员做,这些兼职人员一方面忙于教学、科研、人事、办公室等事务性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也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无法实现档案的优化管理,致使移交到档案馆教学档案材料不规范,不完整。
3 开展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就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认为解决办法是建立第一级:档案馆,第二级:教务部门,学务部门、招生就业等部门,第三级:各二级学院或教学部的三级管理模式,从而优化教学档案的建档质量。
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含义: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根据文件的价值属性,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运动阶段;在每一个运动阶段里,文件特定的价值属性,与文件的管理方式、存放场所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内在关系。因此,高校档案馆根据高校全部教学档案的价值形态、服务对象来划分保存范围、场所,采取三级管理模式是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完全具有可行性。
3.1 实行教学档案三极目标管理责任制
高校应成立 “教学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上级文件,统一制定本校的档案馆工作职责、档案馆馆长工作职责、各二级学院(部门)分管档案工作领导工作职责、各二级学院(部门)兼职档案员工作职责、以及本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教学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教学档案的部门立卷和归档流程,教学档案的文件整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明确各级档案管理职权的分配,实行三级目标责任制,以便各教学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各教学部的档案材料能够按期保质向学校档案馆移交。
3.2 建立教学档案三级管理的体制
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是由档案馆、教务处、学生处、以及各二级学院、教学部等组成的服务网络。借助这个网络体系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在教务处、学生处、各二级学院和教学部设立专门的教学档案资料室和教学档案管理岗位,使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人员、各二级学院、教学部的档案工作能够遵守统一的规范和归档程序,按照本校的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办法等要求,并且按照形成者―时间―类别等分类标准收集、保管有关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档案材料。定期由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将归档材料上交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汇总审核,审核后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档案材料信息再次汇总后(纸质版和电子版)统一上交到学校档案馆,最后由学校档案馆进行合理规划、统一编目,入库上架,从而保证了教学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使得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走上有序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3 健全各层级档案管理人员约束机制。
要加强监督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对教学档案材料的积累进行督促。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把教学人员、学院和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档案的归档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并且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档案管理业务考评制度和实施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校教学档案的管理进行业务考核和评估,适时进行必要奖罚。
3.4 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加强对高校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档案意识的培养和档案管理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在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种教学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管理员的培训上岗制度、健全管理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有计划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业务培训和理论研究,缩短档案管理人员能力与档案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档案管理者。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玉艳,郑慧. 高校科研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3(6).
[2]王琪. 高校教学档案分层管理措施的研究[J].兰台世界,2013(7).
篇4
【关键词】 医院感染;控制;三级预防策略
面对医院感染的现状, 如何在更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下, 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 使医院感染的危害得到降低, 是当前医院的管理者和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应该重视的问题[1]。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近年来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了三级预防策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全部患者资料, 对其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2007年共有患者7185例, 其中男3948例, 女3237例, 患者年龄均在3~91岁之间, 平均年龄45.9岁。2008年患者共7384例, 男4125例, 女3259例, 患者年龄均在2-87岁之间, 平均年龄43.3岁。2007年全部患者和2008年全部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一定可比性。
1. 2 方法 本院自2008年1月起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应用三级预防策略, 对原有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进行完善。
1. 2. 1 一级预防措施 ①规范和医疗设施的完善:本院为相关治疗室购置空气净化机和其他种类的灭菌消毒设备共30余台, 对内镜患者保证一人一用, 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②知识培训的强化:对全院的医护和管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 培训的内容包括相关规章制度、诊断标准、灭菌消毒的原则、抗生素的应用知识等, 并通过外出学习、岗前培训、研讨会、专题课程的举办等方式来进行医院感染的新理念、方法、技术的学习[2];③健康教育的加强:对患者、陪护人员以及探视者, 采用宣传栏、床边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其内容包括对患者的消毒隔离、饮食卫生、陪护和探视的原则等, 使患者及其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得到提高, 培养良好的依从性, 做好和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
1. 2. 2 二级预防措施 ①实时信息查询:感染控制人员应该每天对接受了抗生素以及介入操作治疗的患者信息进行查询, 并到临床科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的调查, 协助各科室进行预防方案的制定, 对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提出建议;②增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使医护人员了解掌握相关的诊断标准以及危险因素的预防准则, 对医院感染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③相关因素的确定和预防:对于老年患者、侵入性操作患者、昏迷、免疫力低下等患者, 应该重点对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和消除, 使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得到有效提升, 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分析结果进行仔细的观察, 对感染源进行积极的查找;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之前, 应该先对病原菌进行检查, 反复获取病原菌, 并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结果来对抗生素的应用进行指导, 还应该制定定期检查和管理的措施, 使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和频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1. 2. 3 三级预防措施 ①参与临床诊疗:感染控制人员应该深入到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去, 积极参与难治、危重感染患者的治疗, 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病原菌的查找, 辅助制定抗生素应用和支持疗法, 防止病情发生恶化;②防止交叉感染:对于重症患者, 既应该注意个体的治疗, 还应该对可能的交叉感染进行重视和预防, 对于某些特殊的病原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 还应该对相同的病原菌感染进行检查, 防止发生流行性的医院感染;③行政干预:为了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 医院应该及时对流行的态势进行评估, 并采取必要的行政干预, 如组织专家会诊、建立专门的治疗小组、科室收容的干预等。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
2 结果
本院2007年医院感染的整体发生率为2.47%, 2008年医院感染的整体发生率为0.93%, 2008年和2007年相比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较低,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感染控制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感染进行监测、确定危险因素、制定控制方案等。感染控制评价标准应该以落实预防措施为重点来进行制定, 并注重可持续性和实效性[3, 4]。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三级预防策略, 能够将预防为主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来, 在三级预防中将三级管理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其中一级预防是立足于医院整体的预防, 通过环境的改善、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来使医院人群的感染控制意识得到增强;二级预防是对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的预防, 其目的是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的感染源进行监测和控制, 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以尽早地发现、诊断和治疗, 避免医院感染的加重;三级预防是对已经确诊医院感染患者进行的治疗, 其目的在于对感染的发展进行控制,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综上所述,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三级预防策略, 能够使三级管理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综合预防, 使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顾克菊, 郭明华, 贾淑梅, 等.医院感染控制系统化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26(8):763-765.
[2] 王鲜平, 曹力, 段红.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武警医学, 2008,17(3):218-220.
篇5
关键词:实训室;管理;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35-02
一、前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侧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而实训室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学习环境,是社会工作环境的一种模拟,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实训室的建设及管理的好坏,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科研的成败[1]。
因此,积极探索实训室建设、管理及运行的机制,提高实训室管理的有效性和运行的高效性,最大化实训室的效益,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室利用率不高
根据我院的情况,实训室建设往往根据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而规划,以课程设计的需求为依据,完成课程设计教学为目标。实训室的空间及时间利用率比较低,往往只在期末几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才开始专业课程实训。从而导致每学期前十多周实训室空置,期末几周使用繁忙的情况发生。
另外一方面,实训室只面向教学,并没有对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开放,实训室功能单一,不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造成实训室投入跟产出的不平衡,导致实训室资源的浪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二)实训室管理效率低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影响下,实训室的教学与管理产生两极分化,从事教学的理论教师只管教学,担任实训室管理的指导教师成为理论教师的附属,主要负责实训室的开放安排、卫生、耗材以及设备的日常维护。形成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职院校,这样的管理模式明显是不合理的。
此外,传统的实训室管理理念下,实训室管理工作不分大小主次,主要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学生只能充当使用者的角色。作为一个企业生产的模拟场所,学生不仅仅是使用者的角色而且是管理者的角色,在实训实践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实训室管理模式的改良
(一)开放式的实训室管理
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实训室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及能力的作用,实训室除了日常的课程设计实训外,需要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开放。教师通过兴趣小组,专业技能社团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的实践学习中,课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实训室的空闲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及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对实训室时间及空间上的开放[2],提高实训室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提高学生能力及素质。
另外,高职实训室应该满足实训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一体化的产学研场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除了日常的实践教学外,应该在继续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满足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等功能,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中引进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从企业中引进生产设备,通过校中厂的模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环境,同时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3]。
(二)实训室的三级分管模式
指导老师一肩挑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导致实训室的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实训室管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实训室设备及资源的使用及运行情况,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
我院对实训室管理的模式进行了不断改进,形成了一种三级管理模式“教师-学生管理组-学生”,打破以教师管理为主的模式,突出学生在实训室管理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一级:实训指导教师作为实训室管理的最高层,主要负责实训室管理的整体部署和实训室运行状况的监督,实训室规章制度的建立、硬件设备及软件的维护,实训耗材的采购等工作[4]。
第二级:学生管理组作为实训室管理的第二层,是实训室管理的骨干力量,管理组的成员必须熟悉实训室设备,可以从兴趣小组或者专业技能社团干事中选取学生来组成。如我院的ERP实训室的学生管理组是由ERP沙盘社团的干事组成,他们对实训室的设备及运行情况都有着一定的认识,负责实训室开放安排,设备的简单维护、耗材的清点整理、实践活动的秩序维护等工作,是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实训室的得力助手。
第三级:作为实训室管理的第三层管理者,对实训室设备不需要有专业的认识,可以由学院的勤工俭学学生组成,主要负责实训室日常的清洁、物品的整理等工作。
(三)实训室管理信息化
为进一步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及管理效率,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很有必要的。结合校园网络,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实训室的教学计划安排、设备及耗材管理、实训记录及运行监控等实训室管理,为实训室管理规范化、一体化提供很大的支持[5]。
通过实训实的信息管理平台,指导教师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实训室的资源配置及使用情况,任课教师能实时地完成实训记录及实训监控,职能部门能方便地了解实训教学的开展情况,同时为开放式的实训室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更有利于实训室利用率的提高。
四、结束语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动实训室管理的改革,实行开放式管理。通过三级分管模式以及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和管理效率,延伸实训室的使用时间及空间,突出学生在实训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管理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蒋雅宁.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10):193-194.
[2]曾向阳,吴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经济师,2012,(8):134-135.
[3]常海涛.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室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73-74.
[4]李萍,李汝安.开放实训室管理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42-43.
[5]关集文.浅析高校实训室管理信息化[J].科技信息,2012,(16):440.
篇6
一、“志愿者行动”区域层面的推进
全区下发《当文明志愿者,做现代雨花人》《关于进一步推进“志愿者行动”策略,引领全区德育创新创优的实施意见》,以行政统筹指导“志愿者行动”的实施。区教育局先后组织雨花台中学“基于学生需要的‘志愿者行动’范式、板桥小学“让生命在行动中更精彩”、雨花台小学“缤纷三原色志愿共成长”、共青团路中学“志愿者精神与学习力提升”等六场中小学“志愿者行动”主题研讨活动,不断开拓学校德育新思维。经过努力,“志愿者行动”引领下的德育逐渐由纷乱走向清晰,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一厢情愿的传授走向学生积极的自我建构。
二、“志愿者行动”学校层面的推进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以“主体、责任、践行”为核心的“志愿者行动”,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志愿者行动”引领下的德育,与人的尊严、幸福联系起来,让孩子通过主动承担与之能力相适应的现实的社会角色,产生道德意识;“志愿者行动”引领下的德育,让成长中的孩子通过勤劳付出,获得个人力量和价值确认,在冲突中选择善行,在体悟中树立更高尚的价值观。
“志愿者行动”引领下的学校德育,与学校课程规划有机结合,在学校育人目标的总体框架下,实现对学校德育目标的框架构建和德育课程的体系完善;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将学生的志愿服务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并严格赋予相应学分;与学校师德建设相结合,进一步转变德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人性本善、知成于行的德育观,组织教师参加志愿者活动,把“志愿者行动”变成彰显师德风范的重要方式;与学校传统德育资源相结合,以市级立项课题“以‘志愿者行动’为核心的践行性德育模式的研究”为引领,积极开展“志愿者行动”策略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等专题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在,全区中小学基本形成志愿者三级管理体系,即“班级自主管理、校园团队自治、社区自选服务”,志愿者三级管理体系分别由班主任、团队辅导员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组负责策划和组织。
各学校基本形成志愿者“上岗三部曲”,即把班级、校园和社区的常规事务管理变为“志愿者服务岗”,按照“因需设岗、自主选岗、发展性评岗”这“三部曲”,将曾经呆板的德育融入具体可感的体验活动,不断追求德育的生动和管理的优化。
根据学生年龄,各校形成志愿者“三级梯队”,即将学生志愿者分为“小小志愿者”(小学一至二年级学生)、“红领巾志愿者”(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初中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三级梯队”。“红领巾志愿者”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注册,“青年志愿者”在团区委注册。
各校形成志愿者三项评比标准和激励制度,即“优秀志愿者、优秀服务小队和优秀示范岗”制度,连续三年共表彰区级“优秀志愿者”近百名、“优秀服务小队”近百支、“优秀示范岗”30个。
师生在“志愿者行动”中不断成长。教师提升了管理水平,学生提升了精神境界。
学校在“志愿者行动”中发展了特色。如:雨花台中学每周的“升旗仪式班级自主展示”是学校“特色班级”创建项目,雨花台实验小学的“纪念馆小小讲解员”曾被《焦点访谈》重点报道,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家校结合志愿者队伍充分展示了学校浓郁的现代意识和开放意识,雨花台实验小学、中华中专校的“志愿者服务周”仪式庄重、程序规范、管理有序。
三、“志愿者行动”实践的
进一步推进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任务驱动;三级管理;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53-02
中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现如今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每个高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成为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和重点[1]。尤其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计算机时展过程中经历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时至今日,信息化已主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意识、知识、能力等的不足,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法学法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做些调整、改革或提升。
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对象基础不一。一门课程的开展,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活动,最终接受和获取知识的是学生本人,故教学对象是教学的关键。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不似中小学就近接受教育,迎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而由于我国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同,生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校新生对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的参差不齐[2]。因此,程度不一的学生,起点不同,再加之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的迥异,使教学的深度把握不准。
2.教学理念老旧脱节。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更新之迅猛几乎是以秒计算的,而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理论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而轻实践[3]。学生每天只会拿着课本学理论,一旦上机操作,完全不知从何下手。任务教材是基础,是关键,然而学习教材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显然这样死板的教学理念已严重阻碍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学生的就业。画地为牢,缺乏实践,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方法单一俗套。“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可谓比比皆是。许多关于计算机的课程,教师大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霸语权日复一日,这种方法具有很多不足,如教学方法单一俗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相违背[4]。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地被磨灭,学生慢慢地成了局外人,听天书,等下课,盼放假,如此恶性循环,浪费宝贵青春与大学时光。
4.教学任务设置不当。多数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平均分配的每个专业的教学时间少、周期短。计算机教育是长期的、逐步深入的过程[5]。依照现在的教学任务设置,教师要想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讲解,就只能加快教学进度,顾不上对实践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结果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但若全部进行机房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最后,教师既没时间,也没精力去对教材内容做深层次的挖掘和推敲,多数都是照本宣科,更谈不上任务驱动了。
二、未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学法的探索
根据以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案。并已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1.多次考查,分层教学。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给他们灌输完全一样的知识,并且要求能力不同的学生以相同的速度接受并运用知识,不仅很难带动知识薄弱的学生,还有可能耽误那些“好苗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考查次数实现分层教学。在新生入校后对他们展开一次考查,包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这门课程的看法。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将学生分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和基础偏弱三层,对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可以包括讲解分层法、练习分层法、作业分层法、辅导分层法等。例如作业分层是指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稍难的习题,中等一层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知识基础偏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看概念,多做例题,并布置一些概念性强的基础题,然后慢慢地提升难度。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教授难易不同的知识,下达不同的任务量,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着重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早日赶上高一层次的学生。每学期中间,还可以增添月考和期中考试,然后重新划分层次,让同学们产生努力奋进,争取向上的动力。
2.变被为主,驱动教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让学生在每节理论课后及时的上机操作实验,而且必须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实验课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分析该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把任务细分后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应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索,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给学生相互讨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大家主动得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学习。教会他们走出呆板的课本,走出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其次,对于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下达的课程任务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所以他们会多出很多自由时间。那么如何让他们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在课外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机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学习实践平台,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比赛。如在全校开展网页制作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参与全省各高校联合举办的软件测试大赛,全国性的数学建模,ACM大赛等。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很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此外,还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遇到困难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都是非常有益的。
3.三级管理,分组教学。既然学生是学习的能动者,是知识的接受者,是学习成果的获得者,那么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按照以上的分层法将层次不同学生分为一组,由程度较好的作为组长,进行三级管理,分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备课,课堂上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组式讨论教学,如PPT展示、成果演示等。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确保大家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长负责指导、督促本组学生完成任务,课代表协助老师和小组长检查。以此形成三级管理的班级学习模式。还可以由老师分派知识点或知识块,每组讲解分配到的内容,也可以以比赛形式议决一二。通过这种形式使教师由主讲变为指点,让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百家鸣,进一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不仅课堂上采用这种方法,课后布置学习任务、上机练习内容,依旧可以通过分组教学。这样不仅解决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胜任的困境,还可以给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在分层教学里那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4.自由交流,网络教学。当计算机时代向我们走来时,网络教学也向我们张开了怀抱。教师可以给每个班建立QQ讨论组、微信群,如果学生在课后写作业时有难题或者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有疑问,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答疑。另外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年级建立公共邮箱、论坛,用来分配任务、布置作业、共享教学资源等。这些渠道还可以作为同学们的“讨论网”,大家自由交流各自学习经验与学习心得,也可以成为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的途径。然而这一切都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地点的约束,由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性学习。如此,不仅解决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而且方便学生及时解决疑惑,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本文简析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优缺点共存的。研究发现,多次采用以上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保证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小组长和课代表如果责任心不强,将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辅导他们,督察学习情况。另外务必杜绝学生之间相互包庇、帮忙完成实验上机报告的情况发生。如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应及时地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普及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分析和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以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与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变幻莫测的时代要求,迎接高速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3).
[2]杨秋黎,姜文波,陈明锐.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3]唐玲,尹珧人.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篇8
[关键词] 教材管理;高校图书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58-04
一、教材管理业务内容及形式
从传统上看,高校教材管理主要由教材科负责,主要业务内容是从事高校教材征订和收发工作,教材管理业务更多地被定义为简单的“收收发发”的计划管理。具体操作上,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及教学计划,结合统一规定使用的教材,以预定渠道如新华书店统一批量购入,收妥入库后,在开学前由学校统一组织,按专业、分年级班级转发给全校师生。这一传统业务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以计划指令为准,按部就班,它以简单供应为手段,确保达到“人手一册”的基本要求。与简单的业务模式相对应的是单一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教材科”二级管理模式,该模式中教材科直属于教务处管理,教务管理决定教材管理。业务模式的计划性也就决定了管理模式中的周期性规律,管理的职能仅局限在“计划―执行”的简单操作层面上,无法充分发挥。在这样的传统计划条件下,教材需求内容基本由外部决定,高校除数量外基本按既有习惯和方式保持不变,而单一管理模式也较好地发挥了工作效率高的优势,确保开学后即“人手一册”的准确性。
随着教改的推进,教材管理的内涵也不断深化,外延也相应扩大,而内容则更加复杂,这首先体现在教材管理业务范围的扩大。有学者将教材管理的阶段性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包括“教材选用管理、教材计划管理、教材建设管理、教材信息管理”[1]。这一时期的教材管理,由传统计划性的教材管理向前后延伸,使得教材管理不再局限于教材征订和简单收发(教材选用管理和教材计划管理):向前扩张到教材建设管理问题(这也是2004年所强调的需要加强的核心问题),向后涉及教材信息的管理(可理解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可见,教材管理不再局限于“怎么分配”,而进一步扩展到“用什么”“怎样用”。2009年,胡格同样将教材管理分为四个模块,即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选用和教材供给。[2]这与前文周范林归纳的四个部分相比较,内容上有所变化:其中教材供给替代原来的教材计划管理,教材研究替代了原来的教材信息管理。在发表于2010年的文章中,胡格更是明确表述教材管理应是“编、研、选、供”相结合的现代综合管理型。[3]这一转变实际是教材管理工作在内容上更加完善、方式上更加科学的结果,它由单一供应分配管理,向前沿至选用问题,向后扩充到改进评价问题:首先,教材计划管理这一传统称呼随着体制的改革,已经逐步被淘汰,尤其是在市场化背景下,教材在来源和渠道方面,已不再由新华书店统一代购,而是向多元化、多渠道发展,并被教材供应所代替,因此这一内涵表达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教材研究比教材信息管理的层次更高,不仅强调在实际工作中收集、运用教材信息的重要性,还强调对教材信息如教材使用情况、教材如何改进等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教材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教材最大功效。
教材管理内涵由过去“收收发发”单向的模式,转变为涵盖教材编写建设、教材选用征订、教材调配供应和教材统计研究四个大方向的综合管理。这样的变化,最显著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供应环节的市场化,二是由此带来的教材建设与研究的多元化。
出版市场的繁荣为教材的选用带来更多选择,但另一方面,出版社直销、二级书商、代办点的出现,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采购渠道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材管理由“人手一册”的单一目标,向更高的综合要求迈进,这使得教材建设和研究逐步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教材管理需要更加灵活的机制,同时也需要更加精确的管理,如如何筛选、使用适合的教材,如何协调各种教辅教参等。而学分制、选修课的推广使许多课程计划以及教材购买的决策,不再由学校统一规定或已既定成文,而是由学院(系部)、教研室自主制定,这更加大了教材管理复杂性。相应的,学生在教材购买方面的自主性也不容忽视。
二、教材管理模式及特征
业务内容的复杂化,使得教材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首先,在业务发展模式上,我们可以将目前教材管理模式按照参与市场的程度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统购型:受传统计划教材管理模式影响,仍由学校统一管理,仍旧按计划执行,无论业务模式还是管理模式均与前文所述传统模式类似;业务模式上唯一不同的是,在市场化趋势下,供应环节取消了新华书店统一采购形式,改为指定某一经销商或学校代办站采购的形式。
开放型:业务模式基本不由学校统一管理。受市场经济影响,尤其是学分制和选修课的推行,教材管理由学校统一计划实施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加大。部分学校以内部书店形式,供学生自行选定和购买教材;更有学校采用国外高校模式――学校并不指定教材,教师仅制定课程计划和大纲,并提供可参考的教材书单,教材选用和购买更多由学生根据需要自行购买。教材管理的这一现状对教师导向性和学生的自觉性提出更高要求。
综合型:目前我国较常采用的模式,学校统一管理与其他部门、学生自主决定相结合。鉴于教材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上,各学院、系部、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主体均有相应自。因此,高校多采取分类管理,在一些必修课和指定购买书籍(如思修类书)上多采用统一购买,而部分专业课、选修课,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购买,或在学校代办站、书店购买。
教材行政管理模式变化是教材管理改革的另一特征。宁波大学王昌明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后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模式分为四类:管理服务型、管理经营型、经营型和开放型。[4]他在该文章中主要考察了经营方式、教材供应部门从属和经济收入三个方面,发现教务处、教材科、供应方三者在行政管理模式上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他认为每种模式各有优缺,“在我国教育教学机制不够稳定,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不适宜全面推行经营模式,或行政业务脱离教务处的教材管理模式。各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经过实践检验后,最终会得出一个适合本校实际,行之有效的教材供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教材管理工作走上科学管理之路,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4]。
总体来说,随着目前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教材管理模式正在向更加开放(市场化)、更具互动(自主化)、知识指导(信息化)的模式方向发展:
首先,市场化特征明显,是指传统指令的破除和统一渠道的取消为教材供应管理向多元主体、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为适应这一变化,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不得不随之变革,最大的变化是由原来的单一指令管理转向各种供销中心、代办站、校内书店等经营性主体,多元化经营。这一变化,使得教材管理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服务性质,同时,也给高校教材管理带来一定挑战,尤其是教材质量的监管上。因此,现代教材管理模式比以往更应注重对教材质量的监督和把关,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完全的市场化暂不适合目前形势,“管、放”必须结合,度的把握极为重要。
其次,各主体自主性增强。学分制是新时期下对传统模式的一大挑战,学分制要求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教育更具自主性,然而我国学分制仍旧是在学年制、教学计划统一管理下的不完全学分制,仍处于改革摸索阶段。在具体教学管理上,出现了高年级教学中的行政管理班、专业教学班的分化;而在教材管理中,则体现在同年级同班级同专业但不同方向学生的需要、选订的教材有所不同。专业方向更多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自主选定,因此,教材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系、教研室这一层面,对专业方向选择更具有决定权。在教材选定、供应、使用、评估等各个环节,应充分留有回应、互动空间和余地,同时又需要进一步规范制度和流程,比以往更加注重效率。
最后,信息资讯化特征更加明显。可供选用教材的种类繁多、选修课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教辅教参的日趋重视,使得教学中除使用主要教材外,更多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教辅、教参甚至专业期刊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注重的是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要求、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等等,这也可看作是对学分制改革的回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管理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需要更加灵活的应对机制。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内涵在原先只强调供应的基础上,向教材研究趋势发展;从强调实物书本管理,向知识、信息管理方向发展。
市场化、自主化、信息化是今天教材管理的新课题,也应是教材管理模式发展的趋势,只有充分回应现实状况,才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图书馆参与下的三级教材管理模式及效用发挥
面对市场化,教材管理在充分发挥效益的同时,更需灵活应对。我们强调经营意识,但教材市场的良莠不齐也使得我们应更加注重教学管理的主导性,教材服务于教学这一主要目标不容替代。无论经营型还是服务型,都无法脱离教学管理、教务计划,即便是王昌明研究员提到的管理服务型的模式。虽然部分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在行政体系中有归属于图书馆的实例,但具体业务操作中与各院系的衔接和联系却仍然需通过教务处这一教学管理部门来进行协调。脱离教学管理,没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教材管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它的单独存在也没有意义。
强调教学主导性,不等同于强调教务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传统模式具有高效率的特点,但面对市场化、自主化、信息化的趋势,单一模式、指令化系统已经无法应对,它缺乏灵活性,在市场化、自主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更难以满足需求。
“教务处―图书馆―教材科”三级管理模式与前一教材管理归属图书馆二级单位相比,主要区别体现在图书馆同样在行政上归属于教务处管理,在行政统一下保证了业务条线的连贯性,从而基本解决了“行政与业务分离状况”的问题。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图书馆这一学校教育资源部门引入教材管理职能当中,丰富了教材管理的内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情报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发挥,更能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灵活性缺失的问题。[5]该模式的有效发挥和优势主要在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首先,发挥教务工作在教材管理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教材的建设和使用从属于教育教学,教务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心,教材管理的目标要针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确立。教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统筹学校教学管理,在协调各教学部门和其他部门联系上具有传统优势。在业务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上,以教务为条线的管理能够吸收以往管理模式的有利经验,同时使教材管理业务贯穿整个教务教学管理之中。面对教材供应环节市场化的趋势,面对良莠不齐的市场环境和错综复杂的供应渠道,坚持以教务为中心更有利于以服务一线教学为出发点协调各部门,从而把握好教材供应质量关,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供应的市场化和外包模式,切实提高教材选用的效率,对教材采购实现“零库存”管理,降低损耗和管理成本。
其次,图书馆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教材管理和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特别是灵活学分制的推进,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除了强调系统性,更注重的是适用性。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单一教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图书馆的参与能够在教育辅助和信息服务两个方面提供更多帮助。图书馆充足的资料图书资源既能为教师教参提供支持,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期刊和数据库弥补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的缺陷,为学习内容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图书馆的资讯功能和咨询服务,能够帮助教师更快地选取适用教材。
对于教材管理各环节来说,在教材供应方面,市场化使得教材筛选、教材验收等环节更为复杂和困难,图书馆图书资讯优势和图书选购的管理经验优势则有利于效率提高和教材质量的提升。而在教师用书和教参辅导书方面,图书馆的库存优势以及图书资料流转和更新速度,既在成本上节约了资源,同时在获取最新书本和资料上,有力辅助了教材管理工作。随着学分制、选修课改革的推进,图书馆的资讯咨询服务更有利于解决教材管理传统模式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最后,三级模式使得整个教材管理流程更加连贯。
三级管理模式能够同时发挥教务处、图书馆的优势,以教务为中心保证教材管理服务教学核心不变,而图书馆的参与弥补了传统模式在教材供应市场化、学分制以及选修课改革等新问题上的不足。教务处、图书馆、教材科模式在行政上的条线管理,满足了业务模式与行政归属相协调的问题,避免了教材管理上多头管理的现象。三者按各自职能发挥作用,教务处起到协调教务教材工作,图书馆协调教材教参以及教辅管理,教材科具体负责教材实际工作。
当然,教务处、图书馆、教材科三级模式与其他管理模式一样,同样存在自身缺陷:至少,图书馆作为学校三级单位,与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相违背。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样的模式并不限制图书馆的发展和职能的发挥,我们也并不强调行政管理的层级,而是强调怎样在教材管理中引入资讯管理和咨询服务,其关键是怎样在教材管理中有效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或者进一步也可以说是引导图书馆职能在教材管理方向上延伸。
参考文献:
[1] 周范林.高校教材管理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胡格.浅谈高校教材管理工作[J].前沿,2009(11).
[3] 胡格.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4] 王昌明.高校教材管理模式特点的思考与实践[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3(9).
篇9
【关键词】医院后勤 社会化 管理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le of hospital building property management center in the supervision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the hospital adopts the standard work system, refine the work flow, apply the three-level management examination, management tool quality control and reasonable deployment of human resources. .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pre-intervention, process control and feedback, increased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act content, so that hospitals, property companies, inpatient satisfac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ilding Property Management Center fully functional role, improve the level of logistics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quality, enhance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Key words】Hospital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引 言
医院物业管理主要是针对病房大楼和附属配套设施的清洁卫生、安全保卫、中央运送、设备运行维护等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向医护人员及病员家属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医院的后勤服务外包经历了从单纯服务型岗位外包到关键技术型岗位外包,从单一专业外包到一体化外包,从引进外包公司到引进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的发展过程,让外包公司保质保量地提供高标准的后勤服务,成为新时期医院后勤管理的重点。我院自2009年成立楼宇物业管理中心,对医院后勤外包实施监督与管理,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监管前物业管理的难点
我院2006年开始实施后勤服务外包,由医院护理部负责兼管。初期由于物业服务公司缺乏医院物业管理的经验,医院对物业服务公司也缺乏一定的监管经验。因此,物业工作职能不清,内外勤工作不明确,影响工作效率;物业人员配置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员工素质低,培训考核不到位,工作质量难保证,在管理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病人投诉率、病区护士长投诉率较高。
2.成立专职监管中心
为了理顺后勤管理的内部运作,实施便捷、高效的后勤服务,医院2009年成立楼宇物业管理中心,管理两家物业公司。该管理中心由后勤副院长分管,设中心负责人1人,履行监督、指导、协调的职能,选派3~4名经验丰富退居二线的护士长协助,组成了一支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管理队伍。利用我院的管理优势,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亮点。
2.1规范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依据历年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的评审标准,参照外包服务质量与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章节内容,制订并完善物业管理中心的工作制度、工作职责、质量标准、考核标准等。根据医院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物业管理的考核办法;落实物业服务质量的评价、考核机制,及时进行质量安全评估和改进外包业务质量机制,不断充实合同内容。根据医院的工作特点,逐步对检查预约、运送检查、收送标本等日常工作规范与细化。建立的不同病情陪检工作流程,保证了安全运送;住院病人外出检查交接记录本的使用,明确了相应的接、运记录,提高了病人外出检查的安全性。
2.2建立三级管理制度提高考核力度组成楼宇中心、护士长、物业公司的三级考核机制,采取随查、日检、周总结、月考核的工作机制,做到巡查及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及时。提高护士长的考核力度,及时解决在保洁、运送中的问题,很好地促进了物业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每月考核情况与合同管理费用挂钩;严格实施层级管理,根据物业工作量、管辖区域,增派物业管理人员数名,组成物业总负责、物业主管人员的内部管理机制,对主管人员加强管理层面的培训与考核,落实工作重点,并与病区护士长沟通,对存在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工作的良性运转。
2.3运用管理工具进行后勤质量控制遵循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的循环过程,实现全面的物业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方法以日常督查、定期考核、专项检查、综合检查交叉进行。制定物业持续质量改进表,运用追踪法对季度质量进行人机料法环分析;采用调查表法,对住院病人、医务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全方位了解物业公司保洁、运送、安保等方面的满意度,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整改;鼓励无惩罚的不良事件上报机制,采用因果分析图法(鱼骨图)进行要因分析,在物业管理会议上进行全员分享,发挥警示作用。
2.4加强人员培训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安排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后勤主管部门等专业技术人员对物业工勤人员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进行培训;新员工有新进人员上岗前培训、轮岗人员岗位培训等,加强现场培训和强化带教,物业主管进行跟班指导、即时培训。物业管理中心实行奖罚分明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动态地调整人力;在用工选择方面、岗位的管理方面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每半年开展评优活动,奖励基金由院方支付,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医院突发事件发生率高,物业管理中心加强了突发应急情况的管理,要求两家物业公司组建物业人员应急队伍,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由急诊室护士长进行应急课程培训并组织现场演练。
3.效果与体会
楼宇物业管理中心对物业服务的监管,有效实施了管理的预先介入、过程监管和结果反馈,加大了管理力度。通过充分沟通协调,确保了各项合同内容的落实,使医院、物业公司、住院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3.1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升后勤保障的整体能力我院物业管理中心积极发挥两家物业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合理地评价医院各科室物业人力配置,配备机动班次,动态地调配人员,较好地缓解了个别时间段人员紧缺的矛盾;在重症监护室、急诊绿色通道等重点岗位,选择工作能力强、安全责任心强的物业人员。工作中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考核中实施激励机制,通过对工作效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了人员流动过频的现象。
篇10
一、构建了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良好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思路是通过“三条线、四个面”加强学校教学过程和各个层面的质量监控,“三条线”是指依据任课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三条线检验和监控教学全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四个面”是指通过学校、教学系、教研室教学管理和社会反馈机制四个层面对专业教学进行管理和调节。为此从六个方面构建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形成的目标体系,二是由学校、教学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者构成的组织体系,三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监控、教学各环节过程监控、教学信息监控和教学管理监控组成的内容体系,四是由教学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考核、教学工作例会构成的方法体系,五是多层面建立了人才培养结果信息与反馈评价评估的评价体系,六是建设并完善了一套教学质量相关的制度体系。
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健全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形成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体制。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规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试工作条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试卷库建设和实行教考分离的暂行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2.健立校系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制。学校建立了由学校、教学系(部)和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制,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有效运行。学校的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管理;教务处、教学系及教研室构成三级质量监控的管理机制,分别从三个管理层面进行质量监控。
3.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学校从原来退休老师组建的督导组改为以在职资深、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组成学校的教学督导组。他们责任心强、教育教学能力强、效果好,他们围绕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教学质量监控要点开展日常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指导教学管理、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4.建立多层次教学信息体系。学校为了及时客观掌握教学一线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从学校领导、系处领导、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多层次建立了校内信息体系。一是每学期至少开展一周校领导听课周,学校领导将听课情况直接反馈给主管教学副校长来进行处理;二是系处领导听课情况反馈给教务处或相关教学系进行处理;三是督导组根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含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每月一期督学信息,督促各系(部)和各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并在下一期督学信息中将整改情况及时公布出来;四是每个教学班聘请的一名学生信息员以书面形式对班级、学生、老师、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信息反馈,以便学校教务处及时进行监控处理。
5.积极开展专项评估监控。学校于2013年上半年启动并开展了首次校内专业合格专项评估,专业合格专项评估是为了监测学校各专业建设的实际状况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今后学校的发展与教学系的教学质量建设提供客观依据,切实推进专业教学质量建设工作,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上台阶上水平。学校于2013年3月22日至25日特聘请校外大学专家7人,对现34个招收学生的专业进行专业合格评估,按标准项进行全面评估检查。专家组对学校各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风学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与建设效果以及专业优势或特色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每个专业负责人的汇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讨论,查阅相关支撑材料,实地走访查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对参评34个专业分为有毕业生且有实验室、有毕业生无实验室和无毕业生三类进行评分,并提出总评估报告和34个专业评估分专业评估意见。最后,专家组对现有毕业生26个专业直接评定了结论,即有24个专业为合格、2个专业为基本合格。学校对评估结论达到合格的按三个名次等级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奖励,对评估结论为“基本合格”的专业适当减少招生名额,根据评估意见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参加下一轮专业合格评估。通过实施专业合格评估有效加速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也将于2015年启动并开展首次校内课程建设专项评估。
6.继续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作为一种综合性指标,难以对其进行精确定量。为了判断和衡量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要建立科学合理、权重分明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与学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质量、提供决策服务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判断和改进教学,并为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的年终考核方案,按照“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教学系(部)年度教学工作考核方案中教学质量观测点和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评价指标。
- 上一篇: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
-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德育工作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