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

篇1

[关键词]医疗质量;内部控制;实证分析

一、引言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医疗质量对于医院的生存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医院的生命,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医疗质量评价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医院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它们同样易受那些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墨守成规的的影响。就我国医院而言,存在着管理层在职业管理上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任命行政化等普遍现象,管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经实地调研和参考相关文献后,建立研究架构,并依据卫生部2008年印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第二部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设计问卷,针对新疆地区若干家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问卷的实测,由新疆审计厅协助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计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3%。本研究问卷设计力求精简,分成如下两个部分。

(一)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现状

这部分问卷主要是利用医院现有数据和网上调查患者满意度来评价医疗质量状况,包括医院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急重症患者的治愈率、先进医疗技术的运用、对医德医风的评价及患者对医院治疗结果的满意度,共分为9项目,从不同角度衡量;衡量方式采用利克特(Likert)五点尺度。即很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很差(1分)五个选项,填答者可以依据自身感知到的实际状况勾选。对于网络调查数据,本文采用每个样本的平均值计量。

(二)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控制要素

这部分主要是问卷填答者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控制要素的评价。根据《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的要求,对医疗质量的内部控制概括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技术管理、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五个方面。问卷共纳入了25个项目。其中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2个项目;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包括4个项目;医疗技术管理包括4个项目;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包括8个项目;护理质量管理包括7个项目。衡量方式与医院整体内部控制相同。

另外,文章还将整体内部控制问卷中的控制环境和医院社会效益纳入了控制变量;其中控制环境包括7个项目,社会效益包括12个项目,衡量方式同上。

(三)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在问卷可信并具有效度的前提下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将医疗质量和医院相关控制因素作回归分析。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从委托理论和组织治理理论出发,医院必须建立起清晰合理的治理结构,方能保证权力的制衡和决策的科学。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混乱不堪,没有层次清晰的授权制度,体现不出委托的结构关系,甚至出现了无法找到或者干脆不存在最高治理机构,要么就是出现两个最高治理机构的荒谬局面。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绝大多数公立医院没有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往往是行政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直接任命院长。无法实现理事会作为重要权力制衡和科学决策的作用。就我国公立医院而言,存在着管理层在职业管理上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任命行政化等普遍现象,造成了医院在医疗治疗质量管理上只是流于形式,对相关规定的实际执行效率很低。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控制效率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要求医院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应该做到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遵循诊疗常规。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逐步完善各类会诊制度,医师外出会诊严格执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建立起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不隐瞒和漏报。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2:医院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的遵循情况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医疗技术管理控制要求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符合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保障安全、有效。在医疗技术管理上,要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上,要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在科研过程中,科研项目的医疗技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不得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根据以上分析提出:

假设3:医院对医疗技术管理控制的遵循情况与固定资产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医院专业部门主要包括非手术科室、手术科室、门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临床检验、病理、医学影像、药事、输血、医院感染、病案、介入诊疗和血液净化等,这些部门的质量控制是医院医疗控制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着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由此提出:

假设4: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的强度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医院护理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的健全与否、护理人力资源是否充分、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的合理性以及临床护理、急重症患者护理等。这些控制的好坏会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5: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文章以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为对象,研究影响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的因素,根据前文对相关部门规定的分析。医疗质量不但与各业务部门管理控制密切相关。另外,可能还与医院的整体控制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关,有鉴于此,考虑以下控制因素:第一,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医院整体控制环境是由医院治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因素塑造的,控制环境的好坏对医疗质量控制有导向性作用。第二,医院

社会效益:医院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监管部门和社会对公共部门的评价往往以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为标准,所以,社会效益好的医院也是对较高医疗质量水平的反映。因此对上述因素,本文都设置为控制变量予以处理。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

在本文中以医疗质量为被解释变量,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给各医院医疗质量实赋值,变量以YLZL表示。

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技术管理、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变量为医院控制环境和医院社会效益。分别以ZZZL、AQZL、JSZL、ZYZL、HLZL表示上述五个解释变量,以Hu和XY表示控制变量。

(二)模型设计

为了分别考察医疗专业变量与医院管理变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据内部控制理论,本文建立如下三个模型分别进行回归:

模型一:对全变量的回归模型

Y=B+B1ZZZL+B2AQZL+B3SZL+B4ZYZL+B5HLZL+B6HJ+B7XY

模型二:对管理变量的回归模型

Y=B+B1ZZZL+B2AQZL+B3JSZL+B4HLZL+B5HJ+B6XY

模型三:对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因素的回归模型

Y=B+B1ZYZL+B2HJ+B3XY

五、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SPSS15.0进行描述统计。对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样本数据、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等统计量。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中解释变量的均值可以看出,专业部门医疗质量控制(ZYZL)为3.8110,说明此项控制水平处于中上等水平i医院控制环境(HJ)和社会效益(XY)分别为3.8538、3.7608,说明医院有较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名誉;从中位数上可以看出。专业部门医疗质量控制(ZYZL)为3.750。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医院在专业质量控制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医院控制环境(HJ)和社会效益(XY)分别为3.8571、3.8571。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医院的控制环境和社会效益都处于较好水平。

(二)回归分析

表2中的回归结果显示:三个模型的Adj-R2都在50%以上,F值都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高度拟合数据信息;由DW统计量和VIF值可以看出变量不存在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模型一中只有护理质量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型二中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和护理质量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显著正相关;模型三中的专业部门医疗质量控制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显著正相关;同时还可以看出,在模型一和二中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与医疗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以上结论说明公立医院对医疗质量控制的核心仍然是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的控制;其次也能更改加强对护理质量的控制,然后再逐步改善对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控制。造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公立医院存在着管理层在职业管理上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任命行政化等。

六、政策建议

从本文研究结论来看,新疆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专业部门质量控制和护理质量控制上,对于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还存在不足。本文认为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医院出资人与管理者之间的行为造成的。国家作为公立医院的主要出资人,也就决定了医院资产都属于公益性的,从性质上与经营性国有资产有着根本区别,因此模仿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者代表的做法在公立医院领域中并不一定合适。卫生行政部门完全可以作为出资人代表来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又是行业管理者,这种双重身份有利于政府引导公立医院实现社会性目标,防范多头领导的局面。也许会有人担忧卫生行政部门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会引发规则上的混乱和竞争中的不公。但对于公立医院领域,即使存在竞争,也只是公立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竞争。由于两者都以实现社会性宗旨为目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必然是良性的,不会因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两重身份有所改变。

在管理层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最好是复合型人才。既具有深厚的医学专业背景,又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现实中这类人才数量甚少。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建议从具有医学背景的中青年医师中选拔具有管理意识的后备力量加以培养:从短期发展来看,可以直接吸引职业管理者加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管理技能来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必要时,可以为职业管理者配备专门的医学顾问或助手,以弥补其决策与管理中医学知识欠缺所造成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刘建,朱慧芳,第二周期医院评审首家试点的体会和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

[2]李小兵,医院评审推动了医院基础管理工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5,11(3)

[3]林钧才,关于医院评审之营见[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

篇2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排在最后的两卦,既不是大团圆式的终结,也不是生生不息的无尽循环,而是“既济”和“未济”。《序卦传》的解释是:“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通俗的解释就是:当一切就要完成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比原先的要复杂,“完成”从何说起。

最近又提起六十四卦的这个“开放式结尾”,是在和朋友们讨论新版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的时候。这次的评审细则中强调了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改进)的质量管理控制原则,因此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章节中,对诊疗科室明确提出过程完结后的“随访”环节要求。PDCA机制,在六西格玛体系中被称为DMAIC (Define定义-Measure测量-Analyze分析-Improve改进-Control控制) 循环,曾经有人简单地归纳这个管理机制的特征是“以终为始”。

在医疗活动中,管理人员会反复遇到“既济”与“未济”的往复,诊疗过程的变异,患者病情的反复,常规与个案的差异使得任何静态的质量管理措施都不能长久有效。而在“以终为始”的原则下,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一个动态平衡的质量管理机制。

这里的“以终为始”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开始诊疗活动之前有基本的目标、时间、资源规划,每一步的工作都向着“终点”方向前进(例如:“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控管理”);其次,是指每一个治疗过程“终结”后需要把这个时点当作下一个治疗过程的开始,每一种诊疗方法(常规)得到应用后应当利用其病例数据当作下一步改进的基础 (例如:随访和持续改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对PDCA管理支持还很有限;现有的质量控制还很少能够跨越多个住院治疗周期;现有的随访功能还局限在科室和专业范围;现有的患者服务还没有能够在预约服务、满意度调查、治疗效果评估几个方面达成统一平台。

由于编写的初衷是作为评审依据,在新版本《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中,对PDCA机制的落实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实现方法,仅在少数项目中(例如:介入治疗)对随访率提出了要求。由此看来,各个医疗机构在评审过程中需要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和专科水平,形成自己的质量持续改进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以病种为中心的临床随访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建设成为关键环节。

篇3

        整体护理的开展,是我国护理学科学与国际接轨,以全新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迈向21世界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开展整体护理,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护理可发展道路,同样,各医院也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各自的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我院按照卫生部的精神,在我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积极探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解决病人实际问题为导向,满足病人需要为目的的整体护理管理模式。

        1 定位整体护理角度,统观医院发展全局

        1.1 整体护理在现代医院发展中作用 

        当今的社会,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现代医院的服务,是将以病人的需求转化为病人受益医院受益的手段,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医院所有的服务措施,一切改革方案,都要立足于病人的需要是否得满足这一点上,这也正是整体护理的目标和宗旨,所以,整体护理实施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的发展,护理体制的改革,护理意识的强化,护理手段的进步,必将促进医院整体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

        1.2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就是以病人的需求为起点,满意为目标,应当说,以病人为中心也是一种市场意识,也是一种竞争机制,但更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整体护理的内涵,是把人视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方面的整体;外延包括护理教育、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其中教育是整体护理的前提,管理是整体护理的保证。社会需要是整体护理发展的动力。

        2 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保证整体护理落实

        2.1 制订整体护理标准化优质服务程序

        为了适应护理服务由“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我院制订完善了整体护理优质服务程序,要求全体护理人员按照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方案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的要求,使病人在我院就诊及住院治疗期间的各个环节心理上、精神上均处于最佳状态。

        2.2 制订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标准

为了使管理趋向科学化、规范化,我院制订了包括正、副主任护理、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在内的各级人员岗位考核标准,从医德医风、护理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几方面分级考核,满分为150分。并始终贯穿着学习标准一落实标准,个人达标-科室达标-医院达标这两条主线,在这一过程中穿插自检自评,按照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这一组织结构传达、落实、检查、反馈各项标准的完成执行情况。

        2.3 制订整体护理评价系统

        建立评价系统,应注意护理的连续性,把满足病人需要、为病人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工作的准绳和护理成效的标准。

组织管理评价的重点应为护理组织分工是否贯穿护理程序的有效保证;对护士行为主要评价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护理程序,护理措施执行情况,言不由衷人是否真正接受,对护理效果评价中,核心内容是病人的满意度以及行为和身心健康情况的改善,我们的做法是随机地进行护士行为评价、护理质量评价、病人满意度调查(护理效果评价)。

       2.4 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整体护理的开展,为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在整体护理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管理者思维应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轨迹进行,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把度放在改进工作的措施上,不断完善现有适应新模式的管理方法和质控体系,应完善质量控制的层次系统:

        2.4.1 医院各科室及各护理单位,是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保证层

        医疗技术质控、护量质理质控、安全护理防范措施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护士长必须对护理服务质量严格把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严肃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性,加强科室护理各环节质量,起到指导、监督和组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护士长应协调科室医、护、技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及相互质量控制。在这一层的管理者还应注意培养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意识,人人参与管理,共同把关,是完成科室质控的关键。

        2.4.2 社会监督的作用日益明显,将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社会上必将形成对服务行业质量问题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这种社会制约将逐渐从群众监督向法律和经济制约过渡,尽管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问题与其它服务行业有所不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院质量管理的社会制约层次将日益明显。

        3 完善支持系统,形成支持网络

        开展整体护理,不能仅靠护士来完成,更需要来自医院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只有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配合,充分利用护士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将护士留在病人身边,为病人提供专业的直接护理。为此,我院领导协调全院,建立了有效的护理工作支持系统,加强对护工的管理,必须是正规卫校长毕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通过考核和试用才能上岗,完成病人的陪检及基础护理工作,后期科室为临床铡订服务方案,保证水、电、暖的供应。供应科定时供应床所需物品、并送货上门、医技科室为临床提供限时服务等一系列支持保障方案,保证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4 护理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现如今的管理要素已发展到以“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为主的六要素。其中对人的管理最为重要,是管理的决定因素,对人的管理由过去管理人的工作质量、工作范围、工作时间等具体事物性,内容发展到管理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得用上来,不仅要确定人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种类,还要确定在职工员的继续培训及潜力开发,保持人员权利、义务、待遇、机遇的一致和公平。 

        参 考 文 献 

        [1]卢美秀,吴盈江,王百合等.最新基本护理学.台湾:汇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829-831.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10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采取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分,然后对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 应用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2.70±2.0)分,对照组为(81.70±1.5)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满意度比较,观察组45例满意,3例稍满意,2例不满意;对照组25例满意,15例稍满意,10例不满意。因此,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在门诊护理工作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门诊;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35-03

Application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 the nursing proces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CHEN Huan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Bai'an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Chongqing 404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are in outpatient clinics. Methods 100 cases of out-patients in Bai'an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1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in the nursing proces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od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graded, and then the effec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out-patients nursing was analysed. Results After used the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the quality of care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70±2.0) scores, that in control group was (81.70±1.5) scores, the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addition,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45 people was satisfi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 people were slightly satisfied, 2 people were not satisfied; but in the control group, 25 people were satisfied, 15 people were slightly satisfied, 10 people were not satisfied. Therefor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using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in outpatient service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care scores of patients, there is grea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utpatient; Nursing; Effect; Analysis

门诊是患者就诊时的第一场所,其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模式深受广大患者的亲睐,同时其还是医院的窗口,对医院的整体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由于门诊的患者量较大、疾病种类复杂,也是医院各项医疗诊治和服务保障的交叉窗口,因此,提高门诊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是临床各科室管理者工作的重点,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它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社会形象[2]。如何加强医院护理质量的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是医疗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作为护理管理者,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3]。本文对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门诊患者,参与护理的所有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56岁,平均(39.1±2.0)岁,学历分布主要为中专、大专及本科,职称分布为初级、中级和副高级。观察组5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占50%,女25例,占50%,年龄23~79岁,平均(45.6±3.0)岁,对照组50例患者,其中男30例,占60%,女20例,占40%,年龄24~78岁,平均(45.9±2.9)岁。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过程的基础上中采取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如下:

1.2.1 进行管理制度的建立 根据ISO9001∶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原则对原有的门诊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和细化。明确各护理人员的护理分工、职责范围,使各项门诊护理工作能有主动、积极的完成。护理管理者是各项护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执行者,应做到以下几点:护士长应做到在整个护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对护理质量进行严格把握,完成在整个护理工作中的推进作用。其次,应对各岗位的护士分工明确,以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对每位护士制定相应的量化、细化的工作,并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培训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差错事故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培训,合格后上岗[4]。

1.2.2 建立质量监督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 通过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且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方式,如自查、抽查、普查等多种方式对门诊的护理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评定,及时纠正不恰当的护理方法[5]。对门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也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如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操作技能进行测评,并对护理人员的测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如果护理人员在不良事件报告、门诊重大抢救事件及相关工作中表现突出应给予实施一定的奖励,对于记录书写不合格者、护理行为不当者、服务态度差者也应进行一定的处罚[6]。

1.2.3 优化门诊护理程序、细化护理服务 根据门诊就诊患者的特点,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遵循质量管理方针,不断优化门诊护理人员的结构配制,实现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护理工作的目的,确保护理质量目标涵盖护理质量控制和监测的全部内容[7]。此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的要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享受到医院门诊为他们提供的便捷、优质的护理服务。最基本的要求如护理人员统一着装,使用文明用语、行为举止规范等[8]。同时也要在门诊长廊上设置各种健康宣传报、休息区、饮品区、意见薄、健康宣传平台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2.4 现有护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改进 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应按照新制定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对全程的动态实施护理质量控制。通过成立的质量控制小组对门诊各项护理服务过程进行不定期的讨论、研究,制定出持续的整改方案,审核后给予实施。并及时的掌握反馈信息,如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患者需求等,及时的度改进过程进行审核并修订管理措施[9]。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对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实施后进行护理质量的评分。

1.3.1 满意度 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将其分为满意、稍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情况。

1.3.2 护理质量评分 按照本院自制的评分量表进行评定。总评分为100分,分别为护理管理9小项25分;护理服务6小项15分;安全管理5小项20分;分诊管理5小项10分;诊室管理3小项10分及治疗室管理5小项2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4.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应用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后,观察组护理质量的评分显著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满意度比较,观察组50例患者,45例满意,3例稍满意,2例不满意;对照组50例患者,25例满意,15例稍满意,10例不满意。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种护理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护理服务理念、模式、工作内涵及人员素质等于传统的护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如何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已经成为护理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医院要发展的基础[10]。医院要想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利于不败之地,服务质量则是发展的关键,如何给患者提供更优质、满意的服务,是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11]。根据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细化和量化的的护理质量控制体,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也显著提高[12]。

本文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护理方法,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的对照组,两种护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观察组50例患者,45例满意,3例稍满意,2例不满意;对照组50例患者,25例满意,15例稍满意,10例不满意。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种护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述效果的取得,与改变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护理模式不以患者为中心,因此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不高,进而影响了护理质量。而将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在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来,通过对工作经验不断总结,根据情况对质量控制方案做出适时的调整,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在护理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随之提高,成为了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金标准的指标,客观地反映了护理质量。护理理念与行为也在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中得到了升华,促使我护理医务工作者去追求更高的护理服务,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寻找改正的切入点,将使用科学方法、查找缺点及使护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进作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门诊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改变传统的护理流程,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这不但提升了门诊的名声,也为整个医院塑造了完美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 秦蕴新,王敏杰.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68-69.

[2] 沈宝荣.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859-860.

[3] 陈红香,明红萱,张辉等.探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及意义[J].大家健康,2013,7(7):123-124.

[4] 肖霞.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2,(5):121-122.

[5] 刘平,何少斌.优质护理对门诊分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8):152-153.

[6] 曾美文,郑秀先,高咏萱,等.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63-65.

[7] 郭霞,王立准.护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的改进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22-624.

[8] 乔讳,叶志弘,吴定英.院内护理质量管理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3,29(6):445-447.

[9] 于宁.强化人才意识实行科学的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杂志,2000,17(2):35.

[10] 闻曲,鲍爱琴,彭昕,等.PICC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0):733-734,736.

[11] 邓曼丽,王敏,迟梦琳.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2):370-371.

篇5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难点分析与对策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医用品的保障科室,又是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危科室[1]。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对医疗机构消毒供应的功能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是有580张病床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督导和检查,现就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管理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难点分析

1.1 观念上的转变未跟上形势的需要,不能理解新增功能的必要性。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供应及集中管理的重要性。

1.2 医院所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物均在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从而使供应中心的工作量在短时间内加大了几倍,从前在轻松环境中工作的供应中心成员在思想上无法接受,供应中心成员年老弱病者居多,有的体力上无法承受。

1.3 供应中心工作的职业暴露危险性高于临床科室,职业安全是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工作量加大,不安全的隐患也随之加大,从而影响本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4 医院各部门及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对供应中心的认可程度不够,后勤保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

1.5 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未能在供应中心工作中充分体现,因此护士职业群人心失衡同样在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中有所体现。

1.6 非盈利科室,资金难到位,欠合理的布局及设施、设备未能跟上现有功能的需要。

2 对策

2.1 让本中心工作人员明确集中处理的目的集中处理提高了物品使用率、周转率,优化了资源配备,保障了医疗用品的安全,促进消毒供应专业的发展。

2.2 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供应中心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独立性强,多数工作是在无人监督下由一人完成的。因此,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更需要严格的管理体制。工作中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及各项操作规程,各负其责,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过必究、责任明确、处处落实,全员参与全流程质量控制,保证各类物品的灭菌质量。

2.3 促进本中心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护士长用良好的思想修养和人格魅力感染护士,改变本中心员工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激发她们工作的热忱。更新观念的宣传要到位,教育本中心工作人员热爱消毒供应工作,其实供应中心和临床科室一样不是单一性工作,同样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同样是驱使本中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让本中心成员牢固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

2.4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对新进人员,采取以老带新,一帮一的方式,加强消毒技术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压力蒸汽灭菌范围,物品清洗包装的规范要求;熟悉各种器械、物品的性能,待灭菌物品的装载等[2]。利用晨会交班,对工作人员集中进行当日工作指导,选择空余时间集中进行专科知识、专科技术操作训练,开展每月轮流讲课以及自我学习、撰写笔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新开展的业务,大型的器械包的配制,均要求首先掌握专科需要、器械性能,由护士长亲自参加手术包的制备,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包装技巧,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新购买的设备,由供应商在科内培训,再由专管人员进一步对科内各级成员进行培训,制定操作流程,进行设备使用考核,达到人人都会使用设备的目的。

2.5 把好质量控制及监测关[3] 成立科室质量监督小组,有兼职质量控制员,科室成员签质量安全责任书。制定质量考评标准,每月科内进行工作质量分析,对发现的潜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再评价,总结,如此循环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护士长、质控员每月要到临床科室征求意见1~2次,通过各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严把质量关,从“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先预防”,把“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把关”。另外设立临床科室反馈意见登记簿,及时记录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及建议,做好原因分析,确立整改方案,不断提高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水平。

2.6 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认真落实奖罚制度 配合护理部对本中心人员进行调整,按省卫生厅的要求配备好本中心工作人员。对各级人员分层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了本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科室内实行按劳计酬,按质分配的原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展安全、优质服务的月评比、季评比、年评比的“三评比”活动,提出“三无”口号:无工作差错,无科室投诉,无违规、违纪现象。

2.7 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提高科室的凝聚力 教育本中心工作人员对不如人意的地方学会调节,杜绝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经常组织趣味的集体活动,如各种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舒畅身心。

2.8 做好各级人员的沟通及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经历、不同文化程度与其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注重帮教及人文关怀。引导本中心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团结共事。护士长要善于听取意见,代表本中心争取合法权益,定期向医院领导汇报本中心的工作量、技术分量的增加,促使劳动价值有所体现。主动联系后勤保障部门,改造布局及更新设施、设备,以便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 小结

各级医院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过程中,只要医院领导重视,高度认识到医院消毒供应工作不仅是医疗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作的好坏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严格掌握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及其他有关文件对供应中心的要求,促进医院的消毒供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4]。

参 考 文 献

[1] 伍瑞芳.供应室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4):40.

[2] 周成梅,徐永春.加强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7):661-662.

篇6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公立医院卫生改革总体部署,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要求,结合《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和当前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继续得到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改进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医院各科室(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各科室)。

活动主题:“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活动内容和重点要求

“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开展要与“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相结合,落实各项制度,纠正薄弱环节。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医疗环境,和谐医患关系,真正达到“三好一满意”实效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一)开展正面宣教,强化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疗安全意识。

1.医院今年把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医德医风警示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报刊、宣传栏、讲座、发宣传册等形式,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见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重性疾病规范治疗与社区管理,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规范就医以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风险,正确择医、就医,提高群众医疗风险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虚假宣传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3.围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如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群众信赖、治疗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医德好、有一定声誉的医务工作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加打击医疗活动中违反诊疗常规,收受药品回扣、红包,非法统方等不良行为,一经核实的不良交易将予以通报、曝光、取缔处方权资格等。

(二)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优化流程,让群众更加满意。

1.今年根据上级要求推行“志愿服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志愿者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实现年度目标。

2.围绕保障重性精神疾病能得到最基本的治疗这一目标,努力创建便民、利民措施,如预约挂号、免费接诊、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急诊入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实现各项控制目标。

1.努力改善条件,优化人才结构,规范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把各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列为重要日程。如:医院设专门质控科和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按照相关规定报送质控信息,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质控中心的质控检查,定期向科室反馈信息及时整改,以改进医疗质量。

2.认真按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单病种质控及临床路径管理,完善精神疾病社区信息登记工作。

3.定期开展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与评估,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

(四)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推进临床合理检查、合理诊疗;规范诊疗行为。重点抓以下几点:

1.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十三项核心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探索精神科三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强调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诊疗,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3.认真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每月定期进行病历点评,规范病历书写行为,强化病历内涵建设,提高病历质量。

4.学习《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为下一步推行电子病历应用及规范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打下基础。

5.按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急诊工作、各科做到设备完好,人员做到及时处置应激事件。

6.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五)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1.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建立健全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护理服务规范、标准,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合同制护士与编制护士同工同酬。

2.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改进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

医院要根据《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文件的要求,结合病房实际,细化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并纳入院务公开,向患者和社会公布,并遵照落实。各科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并落实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调动各方面力量,为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努力为精神病人住院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减少或取消患者家属陪护的局面。

3.严格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革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全面落实护理职责。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5%,依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力争实现病房护士数与实际床位数的比例应当≥0.4:1。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护理服务的质量、数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相结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医院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护士待遇,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执业氛围。

(六)继续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认真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重点要求:

1.医院主要负责人作为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同时做好第二类以上医疗技术报批审核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2.加强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定本机构手术分级目录,严格按照规定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3.医院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七)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品和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中国国家处方集》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重点要求:

1.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完善相关工作与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2.贯彻落实《中国国家处方集》,制定本机构处方集,并认真组织培训、实施和评估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4.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

5.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6.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7.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8.逐步创造条件探索建立临床药师制。

(八)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1.继续推进与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2.贯彻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认真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工作。

3.贯彻落实《医院工作制度》、《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落实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输血、用药、检验等医疗服务重点环节的安全核查工作。

(九)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1.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合理配备专兼职人员,制定并落实符合本院实际的相关规章制度。

2.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3.贯彻落实《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手术室、检验室、各病房、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防控。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防控符合规范。

4.贯彻落实《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术及置管前、中、后的各项操作技术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

5.贯彻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做好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6.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十)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人员管理、应急处置、执行落实等方面情况。

(十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重点要求:

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按指定的血站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3.医院各临床科室应当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使用血液。

4.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不良反应和紧急用血应对预案,并认真落实。

(十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后勤安全保障。建立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单位领导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相关部门领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安全生产定期排查、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生产资金落实到位。

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安全生产人员,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程序和操作程序。

2.加强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安全正常运行,完善劳动保护用品的配置和安全使用。

3.确保消防设施、设备配置齐全,使用有效,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消防标识醒目,确保消防预警系统功能正常运行。加强在建工程和装修改造工程的消防安全管理,严控违规使用不符合消防要求建筑材料的行为,确保建筑工程依法安全有序完成。

4.加强对放射源、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电力设施、电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人员的业务培训,全体员工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应急处置和逃生演练。

5.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配齐治安监控设施,规范安保人员的履职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十三)认真开展全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十四)贯彻落实《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做好放射诊疗防护工作。重点加强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的防护管理工作,做好如下几点。

1.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做好本辖区内放射诊疗行政许可工作,严格规范行政许可程序;

2.做好工作区域内的防护工作;

3.科室建立完善放射诊疗防护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明确专(兼)职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并认真组织落实;

4.科室做好放射诊疗设备定期检测工作;

5.做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6.合理配备使用放射防护用品、自主检测设备。

四、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3年4月)。

1.下发文件,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开展宣传发动。

2.活动范围:全院各科室。

(二)组织实施(2013年5月—10月)。

1.贯彻落实。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2013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继续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活动。

2.医疗机构自查。各医疗机构要在2013年7月底前完成自查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组织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3.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检查。

(三)总结交流(2013年11月-12月)。

年底前把本单位2013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总结上报卫生局。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具体体现。2013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改革任务的关键一年。全面实现“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目标,促进医院全面工作再上新台阶,保证医疗安全,提高质量,改进服务是事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做好再宣传、再发动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指导,不断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篇7

各级医院在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行政手段管理阶段;二是信息系统管理阶段。本刊针对抗菌药物管理手段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有78%的医院都在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监管。由此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医院已经认识到,行政管理手段不再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最佳方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医院可以在医疗流程当中将监管措施渗透到各个环节,充分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与此同时,本次专题我们还尝试着讨论了哪种管理流程设计更能够帮助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更加合理、有效。

遏制抗菌药滥用

信息化发挥作用

全球抗菌药物使用泛滥

“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球关注抗菌素耐药性问题并遏制这一问题蔓延的口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发表讲话称,目前全球耐药病原体不断出现并蔓延,越来越多以往人们必需的药物正在失效,治疗手段日益减少,而人类失去这些药物的速度远远超过其替代药物的研发速度。

世卫组织对此的一揽子计划显示,呼吁全球各国制定防止耐药性计划,增强耐药性监测水平,确保患者可获得质量可靠的基本药物,规范合理用药剂量,提高疾病感染预防和监控水平,同时大力促进新药研发。

在我国,随着慢性病患者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抗菌药物已成为医院各科室使用最广的药物之一,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感染疾病科、急诊室等更是使用这类药物的“大户”。不完全统计显示,医院内用量前十名的药品中,排在前4~5位的基本都是抗菌药物,如头孢拉定、左氧氟沙星等。有些业内专家表示,与西方严格按照病情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不同,我国医生开药多是经验优先,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类别上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据统计,2009年中国用于输液的抗菌药物达到了104亿瓶,相当于人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70%的输液都是无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率不超过30%。欧洲将这一数据控制在20%左右;而我国则高达60%以上。

抗菌药物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产生,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感染性疾病却越来越难以控制;滥用抗菌药物还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加大了有效控制感染的难度;由滥用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有些抗菌药物易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耳鸣、永久性耳聋,还有些可引起肝脏、肾脏损害等。抗菌药物用量比较大,而且联合用药过多,这些行为导致了耐药病菌的产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造成了影响,还会加重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政府层面近几年也加大了关注力度,2003年至今,卫生部下发了12个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严控抗菌药物滥用。2011年,卫生部要求各个三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每一品种不超过2种规格。

中国对滥用抗菌药物现象采取措施

近年来,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一是先后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组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和评估。三是在2005年以来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及2009年以来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加大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合理用药各项政策的落实。四是对全国2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培训。各地也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五是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和工信部共同开展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

卫生部就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进行持续整治,研究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修订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临床路径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加强培训和贯彻落实力度,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三是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方案,扩大监测范围,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是继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继续对全国基层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药学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微生物检验技术相关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检查和干预力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逐步探索和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其中,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组织机构和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六个部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结构最完整,职责最清晰,同时又是世界上最为严厉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3个级别,并对医院进药品种数量和规格、医生处方级别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并出台了分级管理目录。

卫生部前不久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的内容。“要点”进一步要求:加强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继续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推进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建设。制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办法》,开展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机制,制订手术分级目录,重点加强植(介)入类技术规范管理。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加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力度,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临床药师管理办法》,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困难

虽然卫生部颁布了众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但从目前来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依然很严峻,尤其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的瓶颈下,需要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共同推进。医院为医疗体制的核心改造载体,在抗菌药物管理上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合理用药行为

每个有处方权的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都有处方权,但是面对抗菌药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药、特药层出不穷,很多专科医师往往只了解本专业知识,对抗菌药物药理知识知之甚少,往往受到用药习惯的影响,导致用药错误,更可怕的是某些错误的用药习惯甚至成为临床医师的常规用药。

《指导方针》中强调了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具备排除病毒感染可能及确诊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而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检查。前二项为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参考,而病原检查具确诊意义。临床医师往往只询问病人的用药史或者过敏结果,略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在规范面前主要强调了医师的自律行为,而无法控制其具体医疗行为。

目前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均配套了合理用药系统软件,合理用药软件主要针对药品过敏史、配伍审查、特殊病生理状况审查、药物剂量审查、给药途径审查非常有效,由于只是提醒操作,难以从严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如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上缺少植入式的应用控制,缺少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控制,对诊疗过程中的药敏试验无法实时监控,迫切需要缺少专业性强的信息解决方案。

2. 医院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抗菌药物管理中主要由多个部门协同管理,药剂科主要指导医师用药,审核不合理处方,医务科管理处方及医嘱质量,感染科则做好抗生素使用率调查及数据的统计,检验科管理药敏试验提供临床依据,分工过细而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涉及到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协调困难,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另一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处罚机制。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就包含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促使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但是对感染科而言,只是参与医务科、药剂科关于抗生素管理的应用,协助拟定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方案,但是,要达到卫生部的要求并不容易,很多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管理科,有的感染科很多时候也主要是负责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分析工作,发现问题晚,无法进入临床应用环节,主要通过医务处和护理部在兼管,问题滞后严重,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3. 利益驱动加大执行难度

由于医疗机构缺乏国家医疗投入,大部分公立医院都需要自负盈亏来保障医院的经营。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认为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会影响医院的收入。其次,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系统的不完善,有关部门出台的措施大多只能起到指导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仿制药的存在,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医生开出不合理的抗菌药处方。抗菌药物是全国数千家医药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加上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完善,有关部门的措施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在药品采购环节中,由于市场上游大量的仿制药品的存在,导致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和部分抗菌药物价格虚高,某些医生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出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价抗菌药物。

4.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盲目依赖

部分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心理也是导致抗菌药物被滥用的原因之一,彼此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让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愈发普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一般去迎合患者使用抗菌药,而不是坚持不给无感染指征的患者开药,并且做耐心细致讲解。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影响力比较弱,没有足够的威信;另外,患者根本就不听医生的解释,就算在这个医生那里开不出药来,也会换一个医生再把抗菌药开出来。

信息化手段为管理抗菌药物提供支持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IT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依靠。抗菌药物的监管在起始阶段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各个医院都将抗菌药物监管作为重要的规定来执行,并与之配套众多相应的惩戒制度,以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不断严苛,以及医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行政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抗菌药物管理的需要,在抗菌药物监管的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数据也无法拿到第一手资料。因此信息系统成为了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走进了信息化时代。

本刊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地区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并对这些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上采取的手段,以及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医院在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也因为自身特点和思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此次调研的50家医院中有78%的医院选择采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以及在合理用药系统中进行同步管理是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三种管理方式。其中,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是被医院选择最多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添加管理环节相对简便,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系统功能的开发且不会对其他系统和相关流程产生影响。相对这种方式而言,选择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医院则多数认为,在HIS中添加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管理所需的效果且无法拿到一系列相关数据。

在管理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其监管的方式大致分为过程管理、终末管理,或者是两者皆有。在被调查的50家医院中,有49%的医院选择了过程管理,有6%的医院选择了终末管理,有45%的医院选择了两者皆有。由此可以看出,90%以上的医院都对过程管理非常重视,认为通过过程管理才能实现对抗菌药物的有效监管。在过程管理中,医院的监管环节基本一致,都是在对各个科室下达不同的开药数量上限后,又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开药限制管理。科室主任可以随时查询本科室医生的开药情况和数量,随时掌握本科室的相关信息。医院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报表自动生成医院整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对不同调研问卷的深度访谈后,记者发现:90%以上的医院对现阶段采用的管理方式“基本认可但仍有改进的内容”;无论是否已经采用信息系统监管抗菌药物,有72%的医院对“用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进行监管”表达了“希望深入了解且可以尝试”的意愿。

篇8

关键词:道路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质量作为道路工程的命脉,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通过对道路工程质量的控制行为进行规范,进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一、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道路工程质量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因此,建筑施工单位要从建筑方案设计到工程竣工每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国家建筑质量规定。道路工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单位能否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单位只有凭借有利的道路工程质量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此外,道路工程质量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质量不合格的道路工程会造成国家人力、财力的浪费。

二、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的因素

人是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指人是建筑项目的参与者,如决策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每个建筑项目阶段都能够得以实现。工程质量会受到人的素质、思想、文化以及能力的综合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人既是工程质量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对象。

(二)材料的因素

建设项目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的种类繁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进入施工场地的建材质量,以为工程的整体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尤其是用于结构施工环节的材料将影响着整个建筑的安全性能,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严把材料质量关。

(三)机械设备的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工程建设于质量管理的设施。晚上的机械设施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而且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也非常有利,从而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标准,如果机械设备的更新与维护不及时,而且不能做到定期的检查将会引发故障的发生,并影响工程质量。

三、当前我国道路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工程施工初始阶段的质量管理问题:

人为因素是道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建筑施工人员还是建筑管理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工程进行监督,积极的参与到工程监督过程中去。不少建筑单位对于建筑质量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道路工程项目经理在个人能力以及管理经验上有所欠缺,对于质量管理相关专业技能掌握不够,与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道路工程施工中的不好后勤管理人员的权责划分不清,并且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管理。此外,道路工程施工材料的优劣对于道路工程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材料是整个道路工程的基础。但是,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材料不达标、或者以次充好的情况时有发生,施工现场对进程材料检验不严格,在材料检验过程中缺乏专人进行检验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必须要的质量管理人才、设备

目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存在质量管理人才缺乏、施工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公司部门人才分配不合理、没有健全的人才管理制度,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当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尚处于简单、粗放的经营模式中,缺乏必要的科技开发投入,单位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机械设备更新以及技术改革等公司长远发展利益。导致公司设备落后,建筑施工效率低下,最终对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道路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一)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上面提到了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很简答,那就是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但是总归是说的好说,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着一定难度的。这些都是得需要尽量去克服。更好的为大家服务。众所周知,素质高的人员对于道路施工是没有兴趣的。所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对于相关的技术进行提升,尽早的将市政道路施工管理问题进行机械化,甚至是全自动化。这样就更加省去了相关的施工人员,也不用再对于其整体素质而担忧。

(二)建立完善的市政道路施工体系

建立完善的市政道路施工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上文提到了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确,如果有了非常完善的道路施工体系,那整体的工作都会有依可循,就是说,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都会去道路施工管理体系中进行查找,看这种问题怎么解决,或者是这样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补救等。对于相关的处分等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三)转变管理观念,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市政工程建设来说,主管部门应注重质量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统一人员工作目标,重视质量管理,力争在各个施工环节上形成全员质量控制的体系。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要有集体归属感,要有责任意识,主动参与,为“大管理”的形成打下基础,从身边事、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和水平,为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管理献计献策献力。在质量管理中,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实现质量管理过程的优化。

(四)提高认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要想优化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管理活动,首先必须提高认识,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执政道路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到日程上来,把其纳入到政府的发展战略上来。我们知道,人是质量控制和建设的最基本要素,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靠人来执行,所以,搞好质量管理的前提是做好人的工作。我们要明确质量管理控制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质量管理部门,我们必须熟悉质量管理部门的详细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具体的人员对整个质量进行跟踪。

(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1、加强施工现场材料机具的管理

施工建筑材料包括工程主体的主要材料预制构件辅材料和易耗材料等,种类繁多,规格质量差异很大市政道路施工中所需材料的投入资金大约占据工程总投资的50%,必须对施工材料加以严格管理,保证施工质量首先,采购人员在采购时要严格把关,对材料执行科学的验收手续,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次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要进行检验并将材料属性上报项目经理,严格材料进场制度,只有符合建筑施工使用标准的材料才可进场;再次,合理规划材料的运输保管,尽量避免二次搬运,加强对领料的管理,减少材料的不必要损耗和浪费。

2、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的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的安全规定和环境的变化确定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对市政道路的施工现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在施工现场的危险易发位置,要设置醒目的符合规定的警示牌施工区域与生活区域需留出适当距离临时搭建的施工建筑如活动板房等,要严格检查建筑材料是否合格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道具和工程机具进行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和养护,并将管理过程记录在案在工程操作现场,必须配置数量足够多的急救设施和医疗设备,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能够及时救治伤员。

结束语:我国道路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支柱行业,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影响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和谐稳定,道路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利益。所以,建筑施工单位应加强对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1]张燕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杨永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何景龙.建筑工程质量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237.

篇9

【关键词】规范管理 输血质量 输血安全

正确地使用输血能挽救生命,反之则危害生命[1]。科学合理地执行输血措施, 使患者获得健康安全,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输血科是新兴的,涉及到多学科的科室,已成为医院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输血科的管理,加强输血质量的管理,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保障临床安全用血的关键[2]。随着医院管理年的不断深入, 推进了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对妇幼保健院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本科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下几点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是保证输血质量,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 确保输血安全,促进输血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1.1完善管理制度:科室根据医院管理年和ISO的要求,结合妇幼医院输血科的特点,组织全科人员建立和完善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级人员职责; 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各种查对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及维护;血液成分的质量控正确地使用输血能挽救生命,反之则危害生命[1]。科学合理地执行输血措施, 使患者获得健康安全,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输血科是新兴的,涉及到多学科的科室,已成为医院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输血科的管理,加强输血质量的管理,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保障临床安全用血的关键[2]。随着医院管理年的不断深入, 推进了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对妇幼保健院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本科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下几点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科室管理,是保证输血质量,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 确保输血安全,促进输血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1.1完善管理制度:科室根据医院管理年和ISO的要求,结合妇幼医院输血科的特点,组织全科人员建立和完善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级人员职责; 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各种查对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及维护;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血清及各种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并制定了《输血科人员岗位说明书》、《输血科人员绩效考核评议表》、《输血安全全程的质量控制方案》等。开展了质量教育,提高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控制的意识和标准化观念,自觉规范工作行为,执行各项标准。每月对科室的质量情况进行督查和总结,进行月评讲,特别对“科室管理、诊疗技术规范、医疗设备管理、完成指令性任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持续改进;对问题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与奖惩挂钩,促进了科室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1.2规范科室管理 以制度为准则,对科室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1.2.1用血管理:①坚持用血基本原则,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缺什么、补什么, 能用成分血的不用全血, 能输自体血的不输异体血, 能不输的就不输血, 禁止输安慰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低于80g/L以下才可以考虑输血。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以上的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送交输血科备血。③红细胞悬液大于10单位,全血大于2000毫升,须报医务科批准。④成分输血是每一个医疗机构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临床医师要更新输血知识,转变“ 全血”、“ 新鲜血” 比“ 库血”好,急性出血需要输全血的旧观念,病情需要输血时,应遵循用血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应用成份输血,以提高输血诊治水平。

1.2.2血液出入库管理:血液来源为指定的南宁市中心血站,血液入库严格执行查对度制度,查对血袋外观、包装及封口、采血日期、使用期限,查对献血员编号、血型,血液剂量、数量等。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量及血液成分类别、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袋血液有质量问题时,一律不得发出,以确保输血的安全。

1.2.3血液贮存管理: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分类保存于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储血冰箱温度时时监控,每天每隔4小时记录1次,以保证血液的质量。

1.2.4交叉配血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前及试验后必须做好查对工作,即查对病人的姓名、血型、标本联根号及献血员的血袋编号、血型。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配血试验统一采用盐水法+非盐水法(凝聚胺、抗人球蛋白、酶法、卡式微柱凝胶法等)配血。此外还需进行ABO以外的抗体筛查检测。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配血完成后,所有标本应存放在“已配血标本冰箱”内7 天以备复查,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5输血过程管理: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准确无误方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2.6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传染疾病的管理: 监测输血不良反应以提高输血安全性[4],若输血过程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症状,按制定的治疗及抢救的措施进行处理,并记录在受血者的病程录中。对无输血反应的也应注明无输血反应,填写输血反应卡送输血科保存备案,输血科根据回报情况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如果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经治医师和科室应向输血科报告,经医务科核准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输血传染病和意外的测报,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运用提供客观的依据,有助于提高采供血机构和用血医院的安全输血水平。

2 加强人员培训,注重内涵建设,确保临床输血质量

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医学已发展成为涉及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加强输血医学理论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输血科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前提。

2.1加强输血科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输血医学系新兴的一门科学,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 免疫血液学等多种学科。因此,输血科的工作人员除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修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外,还必须有过硬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各项实验技术操作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由于原输血科工作人员均为护士转行“半路出家”,虽经自学或函受等接受再教育,但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些情况,输血科实行了以下措施:经常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家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每人到中心血站学习1-2周,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科内每月进行一次以上业务学习和“三基理论或操作技能”培训,以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人员外出参加本省或全国性会议,以拓展工作人员视野,接收新的医学信息;邀请专家来作专题讲座,以更新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服务理念。通过加强学习,科室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为做好输血的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转贴于

2.2加强科室规模建设 提高硬件水平

三年前输血科只负责贮血、配血、发血,为“供应型”血库。现由于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了输血科的规模建设: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 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专用贮血冰箱、专用血型离心机、苏州产溶浆机、达亚美配血设备等。如今输血科有配血室、发血室、贮血室、资料室。为了适应输血医学的发展,科室不断开展新项目、引进新技术,由原来凝聚胺法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改进为卡式微柱凝胶法,在1.8万例检测中发现有46例阳性,提高了供受血者的相容性。

2.3做好室内、间质控,确保实验检测可靠

科室常规开展室内质控,实行标准血清及各种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等专人专管,如各种诊断试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标准血清的效价,亲合力,抗体的筛查及特异性测定等方面都必须在控范围,如有失控即进行查因、分析处理。对血液质量的保存、仪器的使用保养维修、储血冰箱等冰箱温度的监控和记录,各紫外灯消毒的实施和记录,储血冰箱内和各室间的细菌培养,都能全面落实。

科室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以提高输血技术水平:在首次参加卫生部的“2008年、2009年、2010年每次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活动”中,每项试验结果均取得满分100分的好成绩,体现了输血科的输血检验技术水平。

3 认真学习法律、加强危机管理、改变服务理念

3.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规范医疗行为

科室实行“依法治血”、“依法管血”的管理,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范了《输血治疗同意书》、《临床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等医疗文书的填写,将各种输血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责任管理范畴。科室人员从而增强了法制观念、法律意识,认真做好了各项书面纪录并归档备查,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3.2加强危机管理,提高忧患意识,改变服务理念

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且要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许多差错事故、医患纠纷都来自医务人员危机意识淡薄和不尽人意的服务态度。针对妇幼医院的用血特点,制定了“临床应急用血预案”、“输血科危机管理预案”,强化科室员工的危机意识,提高居安思危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加强了对临床的沟通,热心服务于临床,针对部分临床医务人员未更新输血观念, 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如印发“关于输血的友情提示”发给临床等,并根据临床的需求及时配备血,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生硬、供血不及时”的现象。同时加强了对血站的沟通,把临床用血的不同需求报告中心血站,工作中注意每个环节,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防范或减少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和损失,营造一个“内和外顺、稳定有序”的环境,促进了科室的稳定和发展。

4 体会

加强医院输血科的管理,加强输血质量的管理,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保障临床安全用血的关键。

4.1制定完善制度,规范科室管理,是输血工作的核心 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规范科室管理,才能使科室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注重抓好基础工作,强化人员的“三基”培训,就能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使输血管理全面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5]。

4.2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业务素质,输血安全就有保证 加强科室的内涵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接受继续再教育,才能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增添先进仪器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做好室内、室间质控,才能保证输血检验质量。做好用血管理,规范用血行为,才能科学用血、安全用血。

4.3执行制度,提高质量水平,才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三年多来,纠正临床送错标本填错血型等错误27次,申请单及标本标签填写的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患者姓名、病案号写错225次;退回血站送来的因有质量问题的血浆1400ml、悬浮红细胞直抗或抗筛阳性22单位;输血反应43例均为较轻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4例疑难配血(患者自身凝集过强或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等)成功配发;44例急大量输血抢救,均抢救成功。

三年多来,医院成分输血率>99%,超过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我科共向临床 发出血液6200单位,血浆285000毫升从未出现质量问题,实现了零投诉,达到了零差错,无输血纠纷发生,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然而,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妇幼医院输血科管理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临床用血管理质量的工作更是长期和艰巨, 我们将继续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刘利明,陈蓉.成分输血不合理现象浅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 (6):486-487.

[2] 李春华,任艳丽,陈金美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华管理杂志,2007,23(5):358-359.

[3] 耿泰山,郭红霞,武丽娜,等.输血与感染丙型肝炎民事诉讼实案分析[J].中华管理杂志,2004,20(8):505-506.

篇10

通过回顾武汉同济医院外科大楼的设计、施工过程,分享了大型综合医疗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控制经验,同时也展示了该工程的一些亮点,以期对医院建设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新外科大楼 设计特点 施工管理 人性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医疗环境,2005年武汉同济医院经过充分论证调研,决定建设新外科大楼。该楼选址于院区原家属区,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底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整个建设过程历时6年。

一、设计阶段

(一)设计思路

好的设计构想是项目成功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方案的设计阶段,医院决策者、各临床科室、基建部门负责人与来自德国的设计师一起反复论证、沟通、调研,设计焦点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外立面造型风格、内部平面功能房间布置、医疗工艺流程、学科平衡发展、后勤配套设施、后期业务用房的预留等。

(二)建筑规模和楼层分布

经过多轮商讨和修改,方案最终确定并得到规划部门批准。该大楼总建筑面积98000m2,地上24层,地下2层,总高度99.85m,共设置病床1590张、手术室29间、重症监护病床20张。

地下二层为停车场和人防区域;地下一层为各类设备用房,包括空调冷冻机房、消防和生活泵房、医用气体机房、高低压配电房、医疗垃圾暂存间等;首层至三层为医技检查用房,如MRI、CT、DSA、X光、药剂科、心功能科、检验科等;四层为ICU、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更衣、办公区;五层全部为洁净手术区,并在其上部设专用设备层安装净化空调机组;六至二十三层为外科专科住院标准病房;二十四层为教学会议室。

医技检查用房设在裙楼,以解决就诊者流动性大、设备体积荷载较大等矛盾。标准病房设于6层以上,主要原因是病房单元相对独立,高的楼层设置有助于给患者营造较为安静的康复环境。

总体来说,该项目的楼层科室分布清晰合理,既保证了各临床科室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水平和垂直部分将各部门便捷地联系在一起。

(三)设计特点

新外科大楼外立面整体造型设计继续保持了百年老院建筑简练朴实的风格,与医院整体环境很好地协调在一起,同时通过外装饰材料如大理石材、铝单板、中空玻璃表达了百年同济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该楼最大的特色为病房设计,每层设东西两个标准护理单元,通过中轴线的连廊相连,并设置12部电梯作为患者入院及家属探视的主要垂直运输通道。护理单元遵循了人性化关怀原则,将所有病房朝南布置,给予患者和家属最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北边设置医护办公区和休息区,给予医护人员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设有专用职工电梯。靠走道尽端设置污物清洁区,减少对病区的影响,单独设置污物电梯。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部,方便护士对病区的管理和对患者的观察。在每层的中轴线另设两部手术专用电梯直达五楼手术室。

从裙楼到塔楼各层都利用双通道实现了医患分流,北边为职工通道和办公区域,南边为公共走廊,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四层手术室更衣区设有专用楼梯到达五层手术室,方便手术室医生和护士使用。一层大厅采用大空间医疗街形式,内部设置超市、咖啡厅,外部设绿化景观平台,舒缓就医者的心情。

可以说,精心的设计为该大楼最终顺利交付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施工阶段

(一)工程质量管理

该建筑作为湖北地区目前为止单体面积最大的外科大楼,在施工招标时,即确定了争创“鲁班奖”的高标准质量目标,医院基建部门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安排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各分项工程进行全过程严格跟踪控制,细化施工组织措施方案,会同监理单位加强现场质量和安全管理,三年施工做到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多次获湖北省和武汉市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程称号。同时每周召开一次由医院基建管理人员、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及相关专业分包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监理例会,沟通协调各专业工种交叉施工技术配合、项目进度控制和安全等问题。

(二)工程控制难点

该工程为综合性的医疗建筑,共计包含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通风与空调、强弱电、给排水、装饰、电梯、医用净化、医用气体、放射防护屏蔽10个分部、53个子分部、220个分项工程,涉及专业多、交叉面广、工程体量大,对施工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管理素质要求较高。且临床使用科室都有其专业特殊性,从设计、施工预留预埋至后期装修阶段都应全方位合理规划考虑,细致区别对待,如小儿外科病房需单独设置灌肠室;放射机房需设置恒温恒湿空调和独立排风;手术室需在结构楼板现浇前准确定位预埋无影灯和医用吊塔支撑钢板等等。这些特殊部位处理工作都要在前期让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充分领会,施工时安排施工管理人员重点把控。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医院基建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工地,对施工细节、工艺均严格要求,对施工材料、设备进场严格把关,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标准》等专业施工验收规范对所有分部分项工程逐一进行了验收,项目运行工况和质量控制结果较为理想。

(三)施工管理体会

长久以来,大多数医院建设者往往会把全部精力和焦点放在前期与设计师进行整体方案设计沟通中,以为只要在前期做好项目设计和策划,项目即可实现。其实不尽然,因为通常对于大型医院建设项目来说,施工周期较长,可变因素多,而医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果不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医学发展动态,与使用单位沟通与反馈,深化调整当初的专业设计,我们很可能面临项目完工但局部须重新整改的尴尬局面。

在新外科大楼施工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这点,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科室,我们在装饰前期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二次深化设计,保证一次施工成功,节约过程成本,避免浪费。如检验科,我们根据每个实验台布置,二次出图明确了给水点位和排水管沟走向、强弱电线槽排布;针对检验大厅空间封闭、设备发热量大的特点,除安装大楼中央空调系统外,增加了多联机恒温恒湿商用空调,以满足过渡季节使用,同时配置了UPS不间断电源来保证该区域检验设备的用电稳定性。

三、工程亮点

(一)手术室智能化、数字化

该大楼设计29间层流洁净手术室,作为专业外科大楼,手术室承担的手术量大,各类手术种类复杂。建设伊始医院即确定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建设管理目标,整个手术室区域采用了胸牌与手术工作服绑定监管系统、手术视频监控与视教系统、手术消毒器械管理系统等多套在国内领先的管理系统,方便日常管理和手术开展。其中还设置了一间一体化杂交手术室(约70m2),一次手术可同时完成内科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复杂心脏病及其他疑难疾病,治疗手段先进,设备技术含量高。

(二)重视人性化

该楼无论是方案设计、施工细部处理、装饰材料选用、颜色搭配还是管理方式,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关怀患者”的服务理念。每间病房均为朝南向布置,设单独卫生间和淋浴间,且每个护理单元都设有一间晾衣间,为患者提供便利。在中部交通核的连廊处设有家属探视等候休息区。病房装饰材料选择也极为考究,选用浅色系、环保无毒PVC墙地胶,耐脏耐磨;病房门颜色为“同济蓝”,色调柔和,所有病房走道均安装PVC防撞扶手。病床和卫生间均设有医护呼叫系统,保证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