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1年12月29日,患者赵某因发热在个体诊所输液,未见好转。次日17点左右,赵某因头痛、下腹痛加重,到县医院住院诊治。入院诊断为:发热待诊。入院后医生钱某给予治菌必妥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于19:30分头痛加剧伴恶心、胸闷,给予甘露醇250ML.20:30分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考虑左心衰,给予对症处理。21:40分病情明显加重,给予抢救治疗。21:50分患者突然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报告:心肌炎、心力衰竭。
赵某亲属认为诊疗过程中医生钱某“极端不负责任”、“滥用药物”,致使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进行了不停止的上访、申诉。2002年1月 28日、2002年3月12日,县、市两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均依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做出鉴定结论:不属于医疗事故。2004年1月15日,省医学会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做出鉴定结论:本病例属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轻微责任。赵某父亲遂于2004年4月20日持省医学会组织做出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到县公安局报案。2004年6月29日,钱某因涉嫌医疗事故罪被县公安局取保候审。2004年10月17日,县人民检察院以医疗事故罪向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10月22日赵某亲属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医院赔偿100万元。
2004年12月6日,县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了此案。在本案中,辩护人认为钱某的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罪,遂从证据、事实、法律适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无罪辩护。12月13日,经法庭准许,县人民检察院撤回公诉,随后公安局解除了对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本案终结。
案件分析
本案中省医学会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故其做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属于非法证据之列,不应在刑事审判中被采纳。何谓非法证据?按照《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非法是“指与法律相抵触、没有确切含义和后果的笼统概念。它可能指确实违反法律或是指被禁止的、应受惩罚的或犯罪的行为。或者也可能仅仅指违反法律义务,或与公众政策相悖且无法强制执行的行为。”有人认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通常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行为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采纳的规则。”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1条,首次医疗事故鉴定应当由地市级医学会组织,省医学会没有进行首次医疗事故鉴定的权力,因此本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违反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尤其是被告人)实际上被剥夺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再次鉴定的权利,因此,该鉴定结论属于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鉴定程序而取得的证据。
县、市两级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证明,患者的死亡结果主要是患者自身疾病转归的结果。对这一事实,在省医学会做出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也予以了认定。在这里援引省医学会做出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并非承认其取得途径的合法性,仅为便于讨论而已。其次,本案中因患者方仅把患者当作一个“普通感冒”的孕妇,所以没有遵照医嘱及时到医院住院治疗,没有遵照医嘱及时服药,这一系列疏忽,致使延误有效的诊断治疗时机,对于心肌炎的发展、加重,患者方具有一定责任。在本案中,患者起病急,病情复杂,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被告人凭借临床经验,先行抗炎、对症治疗、先用药,再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符合临床常规。
本案中钱某显然不存在重大过失。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的情形往往是指有推诿、不予理睬、不积极采取措施等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本案钱某及医院没有上述行为,其对患者的诊疗态度积极,表现在及时收治病人,并给予了积极的救治措施。加之,医疗行为没有“造成”患者死亡,即患者死亡与医疗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医疗行为存在的过失仅限于“轻微”责任,患者的死亡属于疾病自然转归的结果。因此,被告人的行为没有“严重不负责任”并“造成”患者死亡,不属于刑法第335条规定的医疗事故罪的情形,不构成医疗事故罪。
在本案的过程中,几乎所有案件参加人员包括公诉人、法官、辩护人都感觉到我国刑法中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过于抽象、原则,缺少指导司法机关办案的司法解释。回忆以往的几起涉嫌医疗事故罪案件,越发感觉有必要针对法律适用中容易产生异议的几个问题谈一谈:
(一) 关于医疗事故罪主体范围问题
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具有执业资格,并经合法注册,且在合法卫生机构中从事医疗实践工作的医务人员。我国医务人员按其业务性质分为四类:医疗防疫人员、药剂人员、护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无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个体诊所,只要实施医疗行为的医务人员拥有合法注册的执业证书,也就具备了构成本罪的主体资格。这一点一般不会有异议。
在合法医疗机构中,异地“走穴”的医务人员,是否能成为构成本罪的主体呢?笔者认为,医务人员跨行政地域的“走穴”行为,因行医主体资格存在瑕疵,因此医务人员不具备构成本罪的主体资格。那么,如果“走穴”的医务人员,确因过失行为导致了患者人身的严重损害,既然不能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是否可以以“非法行医罪” 追究其刑事责任呢?笔者认为,也是不妥的。因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定的“非法行医罪”,其犯罪主体要求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往往“走穴”的医务人员是具有执业资格取异地执业的人,所以也不能以“非法行医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对于由于“走穴”的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过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或死亡的,可以以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罪”或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如果“走穴”的医务人员,不仅存在跨行政地域执业的情形,还存在跨注册类别执业的情形(例如骨科医生在异地从事神经外科的手术),笔者认为,此种行为造成患者严重损害或死亡的,完全可以以“非法行医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能否构成医疗事故罪呢?许多人认为,根据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的精神,“因诊疗护理工作是群体性的活动,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还应包括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所以,医疗机构中除卫生技术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可以构成医疗事故罪的主体。但是笔者认为应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医疗机构中从事与诊疗护理工作无直接关系的工程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不能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卫生技术人员是医疗事故罪的当然主体;行政管理人员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职责与诊疗护理工作无直接关系,如:财务人员、图书管理人员等,这些人不能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有的职责范围既包括与诊疗护理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又包括与诊疗护理工作无关系的内容,如:医院的业务副院长,对于这类人员能否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关键看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后果发生在行为人行使哪种职责时,如发生在履行与诊疗护理工作有直接关系的职责中,则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但是,如果医院业务副院长,长期疏于对医务人员的业务管理,造成医务人员普遍业务水平低下,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对该副院长不能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
将党政、财会、后勤人员等纳入医疗事故的主体范畴中,确有轻纵减轻此类人员法律责任之嫌。因为刑法对医疗事故罪的惩治力度,是充分考虑到这种犯罪的特殊性的。党政干部或后勤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病人死亡或严重损害病人的身体健康,行为人如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可构成玩忽职守罪,如系一般主体,可构成过失类犯罪的主体。
(二) 关于“严重不负责任”的认定问题
医疗事故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所谓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严重不负责任”,是构成本罪的必要条件之一。医务人员的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曾经将医疗事故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而医疗事故罪就仅限定于责任事故的范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作为了构成医疗事故的要件之一,显然也就不再区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了。司法实践过程中,作为犯罪嫌疑人或其人,进行无罪辩护时,如果能够证实医疗行为并未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则当然不能构成医疗事故罪。也就是说,如果未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就不能构成医疗事故,不构成医疗事故,就当然不构成医疗事故罪。
(三) 关于“严重损害”的认定问题
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究竟造成怎样的损害结果才算得上是“严重损害”呢?目前,在医疗事故罪损害后果的认定上,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确定的标准,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确定的标准。这两套标准包含的后果又分为若干等级。有的学者认为,“严重损害”应理解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四级以上医疗事故。有的学者认为,作这样的理解过于宽泛,应当限定在三级以上医疗事故。还有的学者认为,一般是指按人体伤害标准,经鉴定属于轻伤害以上结果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医疗事故罪的损害结构至少要达到重伤。
笔者认为,如何理解医疗事故罪中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关键在于把握两点,一是医疗事故罪中这样规定的立法本意是什么。二是我们对医疗事故罪应采取什么样的刑事政策。首先,我们回顾一下1997年刑法典颁布前的几个刑法修改草案中关于本罪的规定,就不难发现刑法草案最初曾规定医疗事故罪的法定后果是造成病员重伤、死亡,只是到了修改后期才改为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这一变化本身并不重要,问题的焦点在于产生这一变化的背景是什么。我们知道,重伤作为法律术语,是刑法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它是故意伤害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是过失造成伤害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也是其他一些可能给人体造成伤害的案件重罪与轻罪的界限或罪与非罪的界限,“重伤”,不仅在刑法上有明确的概念(1979年刑法典第85条、现行刑法第95条),而且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90年制定并颁布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可以说刑法中重伤的认定,在标准上相当明确,在实践中经验也相当丰富。那么现行刑法中的医疗事故罪为何最终抛弃了这个刑法中相当重要,且在实践中又有成熟经验的标准呢,答案显然要从医疗事故罪的来源中寻找。现行刑法的医疗事故罪直接来源于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事故的等级认定上采用的是卫生部门制定的标准,而根本未考虑刑法上的重伤问题,这与当时解决医疗事故案件以民事赔偿为原则,以刑事处罚为例外的指导思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医疗事故罪的打击面不宜过大,即医疗事故罪中的严重损害程度应等同于或至少近似于(但不低于)重伤的标准。司法实践中,应当将《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与现行刑法第九十五条重伤的概念(本法所称重伤,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伤害: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其他器官机能的以及其他对人身体健康有重大伤害的)加以比较。显然,患者的残废、功能障碍都属于重伤范畴的。
(四)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
我国刑法罪责自负原则要求,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使某人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掺杂有许多偶合因素,例如原发疾病的参与。因此,在判断损害是否严重时,还必须考量在医疗事故中,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责任程度。笔者认为,医务人员对医疗事故的发生负完全责任或主要责任时,才能构成医疗事故罪。如果是次要责任,一般不宜追究医务人员的刑事责任。上述理解,只是笔者一家之见。由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直接涉及罪与非罪的界限,因此,应当由有关司法机关尽快作出司法解释为宜。
(五)国外关于医疗事故刑事责任的立法例
国外刑事立法因法律传统和医疗伦理的差异对医疗事故采取的方法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多对医疗事故犯罪进行刑事立法,作为犯罪处理;而英美法系国家往往将其规定在侵权行为法中,寻求侵权行为法救济。规定医疗事故罪的国家一般将其规定在过失致人死亡、伤害等条款中,如法国刑法典第二百二十二条;也有将其规定业务过失致人死亡或伤害的条款中,如日本刑法典第二百一十一条,德国刑法典第三百四十条。联邦德国、瑞典刑法典均无相关的医事犯罪的特别规定,而是规定在过失致人死亡或杀人罪中,西班牙、巴西、加拿大也采取同样办法。
日本刑法典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了“业务上过失致死致伤”,是指懈怠业务上必要的注意,因而致人死伤的,处五年以下惩役、监禁或者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因重大过失致人死亡的,也同样处罚。
法国刑法典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因笨拙失误、轻率不慎、缺乏注意、怠慢疏忽,或者因未履行法律强制规定的安全或注意义务,致他人在超过3个月时间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处2年监禁并科20万法郎罚金;蓄意不履行法律强制规定的安全或注意义务,所受的刑罚加至3年监禁并科30万法郎罚金。蓄意不履行法律强制规定的安全或注意义务,致他人在3个月或3个月时间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处1年监禁并科10万法郎罚金。
篇2
关键词:病历档案;管理;和谐医患
病历档案是医院经营的重要信息,是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一种原始记录凭证。它既是病人在诊疗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区分医疗责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教、研和司法、保险、社保、劳动鉴定等取证的有效凭据。尤其是在涉及到医疗纠纷问题时,它更是医患双方维护各自合法权益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证据。因此,加强对病历档案的管理,客观公正地反映病人诊疗的全过程,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一、依法行医,按章办事,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医院和其它行业一样,有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权,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一)、牢记医护宗旨,明确医护人员责任
《执业医师法》的宗旨是,为了加强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义务,遵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广大医务人员在救治病人时,想方设法,争分夺秒。不分节假日,一遇重大中毒事故或急诊手术时,随叫随到,有的手术一做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救治了无数的生命,他们的工作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如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某些地区造成恐慌,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得到救治;最近又出现“甲流”,随着人员的流动而传染到我国部分地区,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守职业道德,临危不惧,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无私奉献,以忘我牺牲的精神,与病魔进行战斗。救治了无数的“非典”和“甲流”患者,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医务工作者为了抢救患者而受到感染,有的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愧是白衣天使、人民的功臣,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尊敬。但也有个别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不理解,有时造成误会;也有个别医务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者过失,给患者造成伤害,医疗纠纷时有发生,给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带来不利影响。要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就要分清责任。
二、病历档案是区分医疗事故责任的原始凭证
医院是特殊的行业,医务工作者长期为患者服务,诊断、治疗各种各样的病人,出现个别差错或造成医疗事故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区分医疗事故责任和医疗差错责任?这是医患双方都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医疗事故与技术事故表现形式的认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疗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如一伤者与医院之间的纠纷案。事故发生后,医院组织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和专家进行分析,结论是:不属医疗事故。并向伤者家属说明原因,但不服,硬说是医疗责任事故,并要求医院赔偿各种费用253万元。院方依理据争,无法协商解决,于是分别向湛江市、广东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结论是:不属医疗事故。病历档案记载的经过是这样的,伤者陈某,男,22岁,湛江某校学生。2005年9月4日晚10时40分左右因“被歹徒刺伤头面部及左大腿10分钟”送到广东学医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抢救,体格检查:t37c,p114次∕分,r20次/分,bp8/5kpa,神志清,面色苍白,左太阳穴下方及右额分别有一长6cm及7cm的皮肤裂口,深达骨膜,有活动性出血,左大腿中下段侧有一长5cm的伤口,深达6cm,有活动性出血,前群肌肉部分断裂,左足血运好,初步诊断:①、多处刀刺伤;②、失血性休克;③、左大腿股动静脉损伤?接诊医生即在急诊清创室予包扎伤口、输液、输血等抢救,并向上级医生报告、请骨科会诊。数位上级医生及骨科会诊医生均先后到场检查病人。其时伤者血压已回升正常。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上午7:40时医生查房发现左大腿肿胀明显,左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左足血运欠佳,请骨科会诊。11:10时送手术室,下午4:45时完成手术,术后伤肢血运恢复,足背动脉搏动恢复。嗣后因左下肢肌肉坏死,毒素吸收,患者高热和肝肾功能受损,于9月9日下午行左大腿上1/3截肢术。二、鉴定结论。在广东医附院对伤者陈某的诊治中,因医务人员经验不足,延误了股动静脉断裂的诊断,最后出现截股的后果,认定为二级医疗技术事故,先后接诊的各级医生均负有责任。患者仍然不服,遂向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最后的判决是这样的,本院认为:原告因被歹徒刺伤后到被告处求治,因被告的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延误了对原告伤情中股动静脉断裂的诊断,导致原告伤肢缺血时间过长坏死,最后被迫截股保命。对此,湛江市和广东省两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确认这一事件构成二级医疗技术事故是正确的。从医疗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是符合医疗常规的,至于后来原告被迫截肢的主要原因是先后接诊的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及临床经验不足。对造成这一后果,医生不存在失职的行为。且依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医疗单位的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它的鉴定,为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的规定,应采信广东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书为本案事故的认定和处理的鉴定依据。对事故造成原告在经济上和精神的损失,被告应予赔偿原告各种费用71万元。这起历时三年的医疗纠纷案,在2008年8月28日经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而告终结。那么,不属医疗事故也不属技术事故,患者要求赔偿也时有发生。
(二)、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表现形式的认定
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不属医疗事故患者要求赔偿怎么办?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赔偿是有区别的,医疗事故的赔偿是全面的,而医疗差错是一般性的补助。如一患者黄某,女,34岁,与医院索赔的纠纷案。事情发生后,院方组织专家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分析、鉴定。结论是:医疗差错。并愿意给予3万元的补助和减免医疗费用等补偿。但患者不服,提出索赔各种费用27万元,双方无法协商,于是患者向湛江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结论是:本医案不构成医疗事故。患者不服,遂向湛江市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因生育两名子女自觉阴道松驰,遂于2006年2月12日到广东医附院整形外科门诊就诊,诊断为“阴道松驰症”。被告于2006年2月15日下午在门诊手术室为原告行阴道紧缩术,术后住院。术后一周,原告发现有粪便从阴道流出,经诊断为阴道直肠瘘。同年3月4日为原告行直肠瘘修补术,术后第3天,原告又发现有粪便从阴道流出。附院妇产科教授会诊后,建议三个月后再行阴道直肠瘘修补术。7月2日经术前准备,由被告妇产、外科和整形科专家为原告施行了阴道直肠瘘修补术。术后伤口愈合好。大便正常,阴道弹性好,可容二指,达到了阴道紧缩术的目的,未造成患者功能性损害,根据《广东省医疗事故处理实施细则》第一章第1、4条第1款“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疾、功能障碍的,不属于医疗事故”的规定,本医案不构成医疗事故。本院认为,原告主张27万元不予采纳。依照《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因此原告主张的医疗、误工费应按此规定处理,原告主张的护理、交通、伙食费,可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处理。被告赔偿原告各种费用2.6万元。阴道紧缩手术费用应由原告支付。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解决医患纠纷的好途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医务人员都是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积极为患者治疗和抢救危重病人。但一遇到医疗纠纷的处理就很棘手。如一患者,经湛江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认定为“本医案不构成医疗事故”。一、事故经过:死者陈某,男,46岁,农民,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铺仔村人。2007年10月29日因车祸致“左股骨干骨折、左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入住广东医附院骨外科,并于当天下午行“左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左桡骨远端小夹板外固定术”。术后经过一个月治疗,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骨折端基本稳定。于2007年11月27日下午转入该院康复治疗。11月28日19时30分左右,服骨折康复治疗中药一剂,于19时45分至20时之间,病人突然出现胸部不适,倒在床上,不能言语,痛苦病容,面色灰暗,大汗淋漓,口吐白沫,血压120/83mmhg,呼吸30/分,律整。约5分钟,心血管内科总住院医师赶到会诊病人,体查:血压90/60mmhg,呼吸40次/分,口唇发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可闻及小水泡音,心率15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导阻滞,超急性前间壁心梗塞、右室心肌梗塞。约20时10分心内科李润基教授、梁伟钧副主任医师会诊,考虑急性心肌梗塞并急性肺水肿,经床边心电图监护,半坐卧位,高流量酒精吸氧、利尿、氨茶碱、地塞米松、吗啡、硝酸甘油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约20时30分患者心跳呼吸停止,麻醉科医师给予气管插管、气囊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并用肾上腺素、阿托品、补碱等治疗无效,于21时05分临床死亡。二、鉴定结论:陈某因车祸伤入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术后一个月转该院康复治疗,突发死亡。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病情发生后,医院诊断及抢救治疗是正确的。根据《广东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二款“医务人员按规定进行检查与治疗仍发生意外变化的不属医疗事故”的规定。与会专家委员无记名投票表决裁定:本医案不构成医疗事故,医务人员也没有过失的责任。但是,医院又考虑到死者家住农村,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予补贴处理后事的费用,从而解决了这场纠纷。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克服市场经济思想,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给医院经营注入生机,也使医院面临一些新课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医德医风建设,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程。
(一)、医德医风在市场经济下的基本原则
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现行的医德应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我国是文明古国,自古有良好的医德风范,“医者父母心”、“悬壶济世”就是对医德的赞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总结出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执业医师法)。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医疗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医务人员行动指南。“人道主义”反映了医德的基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强调了医疗卫生工作的职责和义务,“保护人民健康”突出了医院工作的综旨。这一原则继承了传统医德的精华,体现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医德的基本原则。
(二)、医德医风对医院工作的影响
医德医风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受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及文化教育的影响,因此,抓好医德医风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质量、技术、设备和医德医风。曾有人比喻:设备是医院的骨髓,人才是医院的血液,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医德医风是医院的灵魂。一批思想境界高、视病人为亲人、忠于职守,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病人的爱戴,医疗纠纷就会减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有希望。反之,服务态度差、无视他人的健康权利,不顾职业道德,通过医患关系实现医术与金钱交易,从而陷入了“拜会主义”的泥坑,导致医德的贬值。这样的医疗队伍,就会遭到病人的反对,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就会不断地发生。
医院工作联系着社会,牵涉到无数的患者,既有它的独特性,又有它的普遍性。依法行医,按章办事,加强病历档案管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要加强法制、医德医风的教育,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提高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纠纷就会减少,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就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8.6.26
篇3
[关键词] 病案;规范;法律效能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b)-136-01
病案作为医疗档案,在法律程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是医疗事故鉴定和判罚的调查依据。因此,病案管理人员在管理和使用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慎重承担提供法律依据的责任。病案还可为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各种信息,因此,它是医院管理的一个分支。病案的管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
1 病案特点及书写要求
病案具有真实、完整、及时的特性。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及时地记录下诊疗过程、用药情况及各项检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非常重视病案的书写,《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疗机构病例书写规范》第1章病历的组成及病历书写基本要求中记述:“必须以绝对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认真书写病历”。病案书写应当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达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在评分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发现擅自篡改病历一律定为丙级”。由此可见病案真实和完整性的重要。病案失去真实无疑是一块废纸。我国病案受《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约和保护。在《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或者事件后,丢失、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病案和有关资料,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病案归档后,不允许修改内容,更不许篡改、伪造,否则是违法行为。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病案在法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处理医疗纠纷、刑事诉讼、伤残鉴定、保险赔偿中,都需要医院出具医疗证明资料,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对病案具有法律效能的认识刻不容缓。
2 加强对病案的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病案重要性的认识,把好质量关。病案是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每个环节都影响到病案的整体质量,因此,要加强病案重要性和质量意识教育。其次,要加强对病案法律效能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1]。要使全体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病案在法律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病案书写的责任心。
要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去认识病案,在书写过程中注入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客观、真实、准确地书写病案。提高临床医师的法律意识是现代医务工作者适应新形势的必修课。再次,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认真、及时、真实地书写病案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对患者负责的表现。擅自修改、篡改病案是职业道德不允许的,也会对疾病总结、教研等产生重大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医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最后,要加强病案管理,病案的利用要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病案不仅是医务人员必查的资料,执法人员审案判定的依据,同时也是个人病情的记录。患者有了解疾病情况的权利,有要求对病情保密的权利。因此,医务人员都应严格执行病案管理制度[2-3]。
3 加强病案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进入服务型经济时代。病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增长,医疗范围扩大,医疗条件改善,医疗质量提高以及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医疗病案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抓好医院病案管理很有必要。因此,完善病案管理制度,增强病案管理意识、科学实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病案质量,方可发挥病案资料的效能,促进医院发展,更好地为医院服务。
4 做好病案的复印及封存病历保管工作
因医疗纠纷应当事人或家属要求封存病案的,病案室需按照法律规定协助上级部门对病案进行封存,并负责把病案保管好。自2002年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 要求复印病案的患者及家属越来越多,要求复印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证明等并通过审核后方可允许其复印,并给予复印盖章并做登记[4]。
5 加强学习档案管理知识
病案归属于科技档案,病案管理人员需学习档案学相关知识,熟悉档案管理理论,掌握档案管理办法,以指导自身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剑.强化法律意识规范病案管理机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158-159.
[2]袁永芬.病历质量的缺陷控制与量化统计管理[J].中国医院统计,2000, 7(3):172-173.
[3]王文英.增强法律意识加强病案管理[J].中国病案,2006,7(5):21-234.
篇4
【关键词】 医疗事故 损害赔偿 归责原则 精神抚慰
所谓“医者父母心”,自古以来百姓就认为医师们应该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德和能力。但是,即便医师们都抱有“我一定用我的能力及判断力量来医治和扶助病人,而永远不用来损害他们。”[1]的精神来进行医疗救助,仍然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因为医疗行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再加上医学上至今仍无法解决的难题,不当的医疗行为或者稍有的过失行为都会为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残疾或死亡。基于医患双方的利益角度不同,医疗纠纷也就随之产生。本文拟在针对医疗事故的概念,性质,归责原则和赔偿方法等方面做简要阐述。
1. 医疗事故的概念
对于医疗事故的定义,我国法学界和外国法学界的定义有所不同。
1.1外国法学界有关医疗事故的定义
日本将医疗事故定义为:除去医疗设备上出现的事故以外,凡是在医师诊断、治疗、判定预后、护士处置、对患者的身边护理及间接措施等广义的医疗过错中,发生意外的恶化或者未能预测的不良后果,可统称为“医疗事故”。[2]可见日本对医疗事故的定义十分广泛,在与医疗有关的场合,包括诊断、检查、治疗等医疗的全部过程中,患者作为被害人发生的一切人身伤亡事故,它不考虑发生的原因和责任所在,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损害,不论医师有无过失,甚至与医疗行为无关仅是由患者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损害,如患者自己从病房的窗户坠楼,都可以认定为医疗事故。
美国法将所有具有赔偿可能的医疗事件称为医疗事故,与我国“医疗事故”相对应的法律术语是“medical-malpractice”,直译成汉语应为“医疗不当”或者“医疗过失”,它是指“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造成伤害的一般过失”,从理论上讲,“它与因不注意而闯红灯造成伤害的过失没有什么不同”。[3]由此可见,美国将“医疗事故”的主体范围无限扩大,它不仅包括个人,而且包括组织,同时也不限于具有治疗资格的人。只要它提供了医疗服务,就有可能成为医疗不当的主体。另外,医疗不当在客观上必须是造成了损害后果,如果没有造成损害后果,即使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有过失,也不是医疗不当。美国这种将主体无限扩大的医疗事故定义,看似是对患者权利的保护,但从实质上看,由于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不限于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从而使一些未经准入的人员一旦提供医疗服务且又造成医疗不当,不用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这无疑使患者的权利难以得到合理、充分的保护。
1.2我国对于医疗事故的定义
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此可以看出,医疗事故的认定需要有五个构成要件:
1.2.1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这里所说的“医疗机构”是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行许可证的机构。由此可见,具有医疗机构执行许可证的医院才属于医疗机构。而药店并不是该概念中的医疗机构。因此,药店在医疗损害中并不以医疗机构的角色承担责任,仅是一般侵权的侵权行为。
1.2.2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违法
医疗行为即是诊疗护理,是“医”与“疗”的行为,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诊断和治疗行为,是医务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履行职责的医疗活动,也包括后勤和管理行为。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不过该规定有局限性,对医疗行为并没有实质上的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整容手术、变性手术、针灸按摩、单纯的诊断和诊后的护理,是否算医疗行为呢?
有些学者认为:整容手术和变性手术不属于医疗行为,因为接受手术一方为健康人,手术目的不是为患者解除病痛,而是通过对健康器官的伤害以达到手术目的,所以此类手术并不能称之为医疗行为。
不过我个人观点是此类手术应属于医疗行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技术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应运而生,整容手术和变性手术虽不是以治愈患者疾病为目的,但和医疗行为的某些特质契合,虽然外在特征不同(以患者疾病为前提),但二者本质是一样的。同时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整容手术和变性手术的损害更符合于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和合法性。我们要扩大行为的目的性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单纯的认为医疗行为必须以患者疾病为前提,坚持诊疗是医疗行为的唯一目的是墨守陈规的腐朽观念,不能适应医学的发展和对患者保护的需要。另外,关于诊断或者误诊是否属于医疗行为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属于医疗行为,其并没有护疗成分存在,只是医师根据患者对病症的介绍说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的行为,没有主观故意也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实际损害。至于说诊后的护理,卫生部在《关于若干问题的说明》中规定“诊疗护理工作包括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因此其属于医疗行为。
1.2.3客观表现为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
一般来说,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就是医疗行为对患者带来不利益后果的事实,表现为患者死亡、残疾、组织器官的损伤以及健康状况相对于治疗前有所恶化等情形,损害后果至少要达到《条例》规定的最低四级标准。
另外,医疗损害不单指患者身体上的损害,还包括精神上的损害。医疗损害是医疗过失行为直接造成患者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而患者的人身健康本身就包含着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当发生医疗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或其他损害时,不仅给患者本人及其亲属造成心灵上的痛苦,而且由于对这种损害后果未能预料的前提下,给患者及其亲属造成精神损害通常也是持续时间较长的。所以,精神损害的存在是合理的,需要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给予受害人及其亲属精神损害赔偿。
1.2.4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前因后果、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是民法理论中责任自负原则的体现。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产生的损害事实负责,也只有在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引起的损害事实负责后才可以消除责任。因果关系的确认是构成医疗事故的基本条件,患者只要证明医疗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盖然性联系,就完成证明责任,实质的因果关系证明由医方承担,法官在双方证明的基础上衡量证据优势进行推定。[4]但《侵权责任法》修正了这种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根据其第五十四、五十八条的规定,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由患者承担。
1.2.5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主观上必须是过失
也就是说,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对患者应负注意义务的疏忽与懈怠造成对患者的人身损害。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判定医疗过失。由于医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专业技术,因此应依照技术评定标准、临床医学水平和医院级别来确定一个客观标准,以该标准判断是否有过失。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应该以社会普通人员通常的平均认识能力来确定行为人的认识能力,能否预见和避免不良后果应看行为人是否发挥了普通人的注意能力和注意水平。也就是说在普通人看来不应遗漏的应尽义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该义务,就应承担赔偿责任。比如,医生在手术时应摘除病人的肾,却误摘了其他器官,即使他的操作过程等是按照规章规程执行的,仍要承担民事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认识到医疗事故这一概念的界定。那么,使患者丧失治疗机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侵权损害呢?实践中,经常会有因医方误诊或者延迟治疗导致重症患者病情加重,治愈机会降低甚至死亡的事情发生。判断此类行为是否属于侵权损害,争议焦点主要是该结果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病情必然会产生的结果还是由于医务人员的不作为或者过失行为导致的结果。我国对于该方面的理论尚不成熟,有些学者认为“治疗机会”是法律保护的客体,是医疗事故的损害后果。也有学者认为治疗机会的丧失并不能成为医疗事故的损害后果,可以选择性地赔偿,但不承认丧失治疗机会就是最终的损害后果。
我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认定时不能过分地保护患者利益也不能全面否认误诊是医疗事故的损害后果。保持医患双方利益平衡,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患者要求医方进行就医治疗是维护自身生命健康,也是维护自己权利的要求,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医方不可以剥夺患者接受治疗的机会,不可以故意误诊或者延迟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使之丧失治愈机会。法律赋予当事人权利,不以行使权利的结果为要件,当事人有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应该有强制医疗义务,作为公益性事业,法律应该予以强制义务的要求,不允许医疗机构可以放弃自己的救治义务。患者丧失治疗机会,多数情况都是医方存在过失或者不作为引起的。保护患者利益,保护正确治疗机会的有效实施是很重要的。
2. 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
首先,医疗事故民事责任是违约责任。医患双方的法律关系是合同关系,医疗合同履行的目的不是治疗效果,而是医师方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进行治疗。医疗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予以确定,也包括医患双方约定的合理条款。这样医方一旦违反医疗义务造成患者权益的损害,而又不能构成侵权责任时应当追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违约责任。其次,医疗事故民事责任是侵权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行为过失造成患者人身财产的损害,形成医疗事故,就应承担侵权责任。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前提是医疗侵权行为,“它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诊断护理常规等,不法侵害病员生命健康权的失职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误诊、漏诊、开错药方、滥用药品、擅离职守等。”[5]我国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多数情况下被确定为侵权责任。
如果医疗事故既符合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又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导致两种责任形式并存而且相互冲突时,受害人及其家属就会形成两个请求权,产生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但是针对单一医疗事故行为,患者必然只能行使一项请求权。那么,对于这种责任竞合,“是以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诉,还是以侵权法提起侵权之诉,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并严重影响到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和对不法行为人的制裁。”[6]受害人及其家属在时要慎重考虑,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同时另一个请求权因此消灭。在审判实践中,大多数当事人都会选择侵权责任。
3. 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请求权竞合,现实中大多都提起侵权之诉,那么对于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就需要说明了。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确立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大原则体系,其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然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将“过错”成为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最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款:“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以上几点可以得出,我国关于确定医疗事故责任归责的法律依据都表明了医疗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形式,过错推定原则。
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就是行为人若不能提出合理的抗辩事由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话,将被推定为有过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项确立了我国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由被告医方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医疗机构不能对自己没有过错,或者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进行证明,此时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实际上医疗机构只要证明一个推定不成立,即只要有一个侵权构成要件不成立,侵权责任就不能成立,就不构成医疗事故,就能够免除其全部赔偿责任。
4. 医疗事故赔偿制度具体内容
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一方因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等对他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请求赔偿权利和给付赔偿义务的债权债务关系,当债务人不自觉履行赔偿义务时,这种债务即转化为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只要医方存在导致医疗事故的行为,损害了患者的权益,不论其承担的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都要进行损害赔偿。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应考虑一下几点来综合判断:(1)医疗事故等级;(2)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3)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4.1财产损害赔偿
根据《民法通则》第199条和《条例》的规定,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患方得到的财产赔偿包括:(1)医疗费;(2)误工费;(3)住院伙食补助费;(4)陪护费;(5)残疾生活补助费;(6)残疾用具费;(7)丧葬费;(8)被扶养人生活费;(9)交通费;(10)住宿费。
4.2精神损害赔偿
医疗事故给患者及其家属来带的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前文中也提到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医疗机构对患者及其家属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也是合理的。《条例》第50条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前提是必须造成患者死亡或者残疾时,才可以对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现实中却有很多事故并没有造成患者死亡或者残疾,同样对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损害,理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因此,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应该遵照《精神损害司法解释》第9条的规定,包括“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至于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数额如何判断,应该在《条例》规定的限额赔偿数额范围内,由法官酌量裁定。
总结
医疗事故成为当今社会的严重问题,医患之间紧张的对峙关系大大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缓和了医患双方的紧张关系,为医学界和法学界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条例》确立了医疗事故的概念,患者的知情权,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医疗事故损害赔偿金的具体内容等等,有助于及时妥善处理医疗事故纠纷,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不过《条例》只是一部行政法规,仅仅是对医疗事故只作了一些粗浅的规定,尚不足以解决所有的医疗事故。若想依法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建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体系,单靠一部行政法规是不能够做到的。鉴于医疗事故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一部完善的法律规范处理医疗事故纠纷,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丁全.《医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6.
[2] 讼仓丰治.郑严译.《怎样处理医疗纠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3.
[3] 刘劲松.《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
[4] 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22.
[5] 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28.
篇5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和每一项操作,稍有疏漏,就有可能在护理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导致护理差错或事故发生,使病人遭受不应有的不良后果,构成护理缺陷。护理缺陷不仅会给病人造成组织器官损伤、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而且给医院、科室及当事人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护理行为涉及到法律问题已引起护理界的高度重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新颁布的《条例》对医疗事故有了明确的概念: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其构成要件之一就是行为的违法性所导致的人身损害后果。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避免或减少医疗事故的措施之一首先即要人人懂法:深刻认识和理解相关的医疗护理法规,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然后自觉的守法、用法、依法行护,在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法的角度来审视护理行为,防范护理纠纷,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到人人懂法到依法行护,我院护理管理部门认识到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医疗安全强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各种教育、规范、培训等手段,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自己应具备的条件、行为、规范及法律身份,以及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等。
1 强化法律制度意识和法规教育、对护士进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是调整人们在医疗卫生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程。在我院护理人员中,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不很了解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护理人员法制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与患者明显增强的法律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导致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护理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化意识和法规教育,掌握其内容和要求,明确与护士直接的关系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深刻认识实施护理服务是在依法履行护士的义务。从法律角度理解提高护理质量的意义,正确履行职责。我院采取各种途径对新老护理人员进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新进护士上岗前积极做好医疗法律法规岗前培训,采取先集中学习医政法律中护理法规、有关的法律规范及规章制度,如《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医院护理工作人员职责》、《医德医风规范》、《药品管理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缺陷管理制度》、《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护士礼仪规范》、《护患沟通规则、制度》等规章制度,然后分组讨论,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分析当前医疗市场形势,护理差错事故典型案例讨论活动,并写出总结、再考核、评定、合格者作为录用要求之一。对在职护士,定期组织院内、科内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和讨论,要求人人参与,从自身角度谈差错的成因和预防,如对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执行医嘱不严格,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擅离职守等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以使每一位护士都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日常护理工作生活表现出的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操作粗糙、做事粗心大意的护士,各级护理管理者通过谈话、教育等予以具体指导,尽可能消灭发生差错的诱发因素。学习讨论结束后,科室或个人书写小结、体会、建议等书面文件交护理部,同时采取理论考试、抽查抽问等形式对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评定、汇总,其结果作为科室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2 加强护理基本功能训练、规范护士行为
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位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技术操作常规、专科护理常规等是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确保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护理操作的准确、规范以及护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病人的身心。事实证明,护士行为不规范,业务生疏,技术不过关均是发生护理缺陷的重要原因。因此,我院护理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全院护士“三基”、“三严”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基础行为规范训练,抓好全院护士的护理业务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的巩固和提高,认真做好“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并为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使护士的行为逐步熟练化、规范化、科学化,使护士对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更准确、熟练,进一步增强护士的职业信心,并能有效地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
3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护理缺陷是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护理缺陷的一个重要方面,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美誉,必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热爱护理专业,用保障人类健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护生命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在奉献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时刻以护理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我院护理管理部门则通过组织各种形式:文艺表演、心连心活动、基层义诊等提升护士姐妹的职业情操,在具体工作则做到奖惩分明,对那些“兢兢业业、爱岗敬业、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提供满意医疗护理服务的“优秀护士、爱心天使”给予表扬奖励,对那些职业道德素质差,为病人造成伤害的护士以惩罚。
篇6
通过半年多的护理工作实习,本人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并且可以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做好护士工作计划,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做好护士工作总结,从总结中汲取经验教训,从总结中成长。
以上是我的个人实习工作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 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篇7
一、成因及分析
医疗纠纷成因应当说多数是综合因素所致,引起医疗纠纷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背景因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现就这三方面因素浅析如下。
1.1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也可称社会环境因素或深层次原因。医疗纠纷不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背景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也就是说它对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都起着作用。
首先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医疗保障不复存在,新的医疗保障确实存在保障不够;二是受保障人群对新的医疗保障(包括商业保险)需要自己出钱构筑认识不足,心理承受力不足。这两个问题都会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基础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患”矛盾(基本医疗保险与参保职工的矛盾)转嫁成医-患矛盾,或曰社会机制问题。
其次医疗机构一方面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受到严重低于成本的价格管制,另一方面又完全“断奶”,同时“被推向市场,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救死扶伤”的不同理解;患者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源自商业经营中“顾客就是上帝”翻版“病人就是上帝”等等所引起的医务人员、病患及家属在思想认识上的不知所从必然在日常的医疗服务活动中有所反应。有些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是医疗纠纷的直接起因。
第三部分新闻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负责任的炒作,误导造成人们在此问题出现的认识误区也是医疗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以致在医疗纠纷中患方将“不如何如何我就找媒体给你们曝光”成为威胁医院的口头禅。
再有由于社会变革造成人们心理承受发生问题及部分人对社会不满,转而把医院及医务人员当做“出气筒”和“唐僧肉”的不在少数。“要致富做手术,做了手术扯事故”并非空穴来风。甚至有些病患明说“你们哪么大个医院,给一点算什么吗?”。在一些人心目中只要是国家的就是不吃白不吃的肥肉。
1.2医方因素
医务人员中付出太多、不被人理解是较普遍的情绪,医生反对自己的子女学医做医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医疗纠纷中按患方不满医方因素可分为服务态度问题、价格问题、和医疗效果及管理的问题几方面。细分下来有服务水平低、医务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拖拉、对就诊患者漫不经心、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某些问题指正其在某些方面处置不够妥当、病情解释或交代不清、违反医疗常规和制度、后勤保障措施不到位、病案缺陷、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记错账、技术水平不高及缺乏经验等。医方因素归结到一条就是未完全遵守国家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常规。
1.3患方因素
患方因素导致医疗纠纷的有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方对此没有相应认识、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甚至有病人进医院等于进“保险箱”认识误区对医院规章制度理解不准确、有个别医疗纠纷因患者为满足某种需求而提出特别要求引起的、家庭经济或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转移、患者及其家属持有不同心理等因素等。患方因素中不排除少数在其他地方(包括非医疗服务行业)“闹事”尝到甜头故意行为。
二、体会与对策
关于背景因素在引发医疗纠纷所起的作用我们很难有所作为。能做的只有在合适的场合进行微弱呼吁。本来“非典”的发生给了全社会对卫生事业发展道路一个反思的机会,至少对卫生队伍整体的评价能更接近其真实情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多少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变化出现。因此估计在短时间内医疗纠纷仍会保持上升的趋势。至少不会明显下降。
引发医疗纠纷的患方因素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为预防和处理好医疗纠纷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体会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处理好与医院发展建设的关系。医院软、硬件建设上去了,技术水平提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成效了,医院发展壮大了能很大程度抵消引发医疗纠纷的背景因素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不利影响。
我院在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一些具体作法简介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1学习运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面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提高
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条例中关于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的原则对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起到“底线”的刚性作用。医院在条例实施前用2个月时间组织各级种类医务人员对条例逐字逐句学习、讨论。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知道医疗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对照条例中对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病案管理部门要求;对病历书写具体要求;对医务人员应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的具体要求;对医疗活动中发生了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制度等要求,医院对规章制度全面清理。对医疗活动中与条例规定要求不相适应的工作程序进行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条例立法精神与民法衔接较好,医院在学习条例时特别加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内容的学习,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养成保存证据的意识,提高了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素养。对部颁的条例配套规章也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质量监控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条例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制度化。
2.2加强医疗服务质量重要控制环节管理
我院长期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放在一些重要环节上。首先对接病人最频繁又最容易忽视的挂号室、出入院处、收费处门诊药房、护士站等“窗口部门”加强管理。同时对手术三关、急诊急救病例、以及医院根据工作经验总结的年纪较大、有心肺合并症等八类特殊病人进行重点要求。保证医疗确保质量不出大问题是对医疗纠纷最有效的预防。
2.3每月定期召开临床科主任联席会
会议内容为布置近阶段医疗质量管理重点工作;反馈上一阶段对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检查的结果和医疗事故隐患;各科室交流新开展的工作及需要配合的事项;其它需要“关着门”讲的事情。
2.4落实医患沟通制
按卫生部、重庆市卫生局要求将长期以来化解医疗纠纷行之有效的医患有沟通作法制度化。制定了医生、护士接诊新收病人制度,术前谈话制度、重要治疗前谈话签字制度、麻醉医师谈话制度等。在制定上述制度时将多年总结出的能有效减少纠纷的要点作为谈话内容制度化。
2.5抓好病历书写和操作常规培训
重点在低年资医师中反复训练对某项疾病诊断处理的常规工作,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强化病历书写中对疾病诊断标准(诊断依据)的撑握在病历中有明确的反应。强化对治疗中用药和治疗方法的依据的病历书写,使年轻医师养成医疗活动是有充分依据并在病历中有反应的习惯。在出院医嘱中强化向病人交待复查、随访并有记录。病情观察要及时记录。这些要求能很大程度的防范医疗纠纷或便于医疗纠纷的处理。
2.6认真处理已发生的医疗纠纷及时总结
对于已发生的医疗纠纷应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协商、行政调解、诉讼三个途径处理。其中要克服怕打官司的想法,因为通过鉴定和/或诉讼能够很好地让患方解除许多误会,对于内部医务人员的处理也更有说服力。当然不管哪种处理都要注意总结避免犯同样的的错误。
篇8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①行政责任,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或者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以及开除等。“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制裁行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书的处罚。②民事责任,它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是指缔约双方,如果其中一方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应依契约承担赔偿等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则是指相关行为人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应依法承担侵权赔偿的民事责任。③刑事责任,系因侵害刑法所保护的相关社会关系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管制、拘役、判刑,附加刑有处以罚金、剥夺权利、没收财产等。
1.1行政责任批评、警告、纪律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调剂处方药品,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并由所在医疗机构或者其上级单位给予纪律处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61条规定:有关工作人员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该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给予警告处分。降级、撤职、开除处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72条规定:药学人员未依照规定购买、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未依照规定保存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用处方、未依照规定进行处方专册登记、未依照规定报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进货、库存、使用数量、紧急借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后未备案、未依照规定销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5条也规定:药学人员违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72条的规定,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医院药事管理规定》第39条规定:药师在执业过程中,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混乱,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未执行有关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导致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经济分配的依据以及在药品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等的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吊销其执业证书《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73条规定: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核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处方管理办法》第56条规定:药师未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以及未按照规定调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的情形,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药学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2民事责任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9条规定: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5条、第57条、第59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未尽到告知义务、未征得患者或近亲属同意所实施的医疗措施,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及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3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第142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即需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5条:销售劣药的,没收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91条: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收受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或者其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本单位给予处分,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医务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情节严重的;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的;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药师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处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药师具有审核医师处方适宜性的权利,同时第36条、第40条规定:药师若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有拒绝调剂的权利。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药师在执业过程中依法承担管理药品、调剂药品、监督合理使用药品等职责,很少见到所赋予药师的权利,药师只有依法履行职责,只有执行权、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药师职业责任与权利的不平衡,影响着临床合理用药,有碍于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3问题探讨
3.1处方调剂药师在处方调剂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调剂错误所致不良事件;调剂交代不清造成的用药失当;情节严重的,应依《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的规定承担行政责任;如果引起患者损害,可以援引《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8条所确立的归责原则,第57条、第60条所规定的医疗水平判断,总则部分第16条所规定的赔偿项目等具体条文决定其民事责任的承担。但当药剂人员疏忽,未能行使拒绝调配处方的权力,调剂了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甚至是错误处方时,在此情形下,医师与药师之间怎样分担责任?现行法规中,没有涉及药师调剂了医师用药错误的处方应怎样承担责任的条款。有时出现医师处方用药不适宜、或是药师调剂出错的情形,但没有引起患者损害,也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只是患者抓住了药师的错误大做文章,提出过分的要求,此类问题应如何处置,药师该怎样承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此类问题解决起来依据不足。
3.2参与临床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三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职责,但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细化药师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也仅限于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的权力,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清晰,职责任务过于笼统而不具体。可以明确的是药师是一名参与者、协作者,不是决策者,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在此情形下,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药疗纠纷时,医师与药师应怎样分担责任?很难界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二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医师与药师看起来是协作关系,但如何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怎样承担责任?药师是否承担不合理用药的责任?目前还找不到比较适合的法律依据。
3.3用药指导药患关系被认为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药患双方都是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自然人)或者法人,民事主体双方地位平等[1],患者用药,药师提供用药指导,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虽有一些相应规定,但因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的过错,违反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导致用药不当,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该怎样承担责任,我国法律对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中双方的责任认定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2],致使对药事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统一的解决方法。
4建议
篇9
[关键词]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缺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1-123-02
Care Instruments Quality Control and Defects Management
HUANG Wenhuan
Department of Quality Control,Hou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905,China
[Abstract] Nursing care records are implemented o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changes and the objective record of care measures,Writing instruments,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about clinical nursing care.In terms of clinical treatment,the level of care,law,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invaluable.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existence of this instrument for nursing records untrue,incomplete;Records are not timely,not continuous;open drain doctor;chaotic change records;And the nurses lack of legal concepts and other defects,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regulatory regim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ursing documents;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writing instruments;and strengthen health car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Specification to add,modify aspects of nursing records,and enhance the legal awareness of nurs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are instruments.
[Key words]Care instruments;Quality control;Defect management
护理文书是指专业护理从业人员在护理活动中记录留下的资料,如文字、符号、图表等,是相关护理人员对病人病情、各项护理及治疗活动内容和效果的客观记录,一般包含了病人接受护理治疗的全过程,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书客观上规范着护理治疗活动,同时它又是医疗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是举证的客观资料[1-2]。2002年9月1日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患者有权复印病历。在可复印的病历中包含有护理文书,所以加强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对明确医疗事故责任、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效率、发展护理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医疗司法诉讼中最重要的证据。本文现就自2008年6月~2011年3月对本院护理文书进行质量控制和分析,发现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继而不断改进,现将护理文书的缺陷和质量控制对策报道如下。
1 目前护理记录文书存在的缺陷
1.1 护理记录不真实,不全面
主要表现在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大小便等记录不完整、不真实,估填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重要体征;入院、出院、转入转出、外出检查、分娩、死亡时间、手术时间记录不准确;记录时间和操作方面前后矛盾,对意外事件记录不及时,对病情记录和病情变化的观察记录不真实;危重患者每日的出、入量漏记或记录不规律;抢救记录、护理记录不及时,在记录抢救过程中给予的护理措施、病人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方面的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与医生的记录出入很大。青霉素阳性结果未在体温单上标注或对药物食物过敏史者未标注。
1.2 护理记录不及时、不连续
护理记录不及时主要体现在临时病情变化的护理记录不全或未作记录,只是按照惯例来记录;护理记录缺乏连续性主要体现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体征、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病情变化、相关检查等是一个完全连续完整的过程,但由于护理记录为阶段性记录,上一班次护士对患者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后在下一班次出现结果时,接班护士未能准确记录患者的反应及变化过程。对患者各种检查的阳性结果、特殊治疗和检查等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实时观察记录,不能体现病情的变化过程和对应的护理措施,如发热患者经过治疗后,无降温记录,也无治疗的措施记录等。
1.3 漏开医嘱、医嘱与护士执行时间不一致
目前我院已实行电子病历,护理文书得以简化,医嘱上已有的医嘱,护理上不再记录,只在用药后对病情做评估。虽然理论上不应出现医嘱与护士执行时间不一致的现象,但实际工作上依旧有少量漏开医嘱的现象。
1.4 护理人员自己修改
护理人员在书写病历文书时,由于笔误或其他修改时,对自己书写的护理记录进行修改,由于护理记录的修改不执行严格的程序、形式要求,未记录修改时间,修改后的病历文书需要患者重新签名时后又未及时要求患者签名。一旦发生医患纠纷,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往往受到患者以及家属的质疑。
1.5 责任护士与管床医师缺乏沟通
如血压、脉搏、心率、病情变化的情况及时间等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历记录不相符。
1.6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病历书写作为原始资料是重要的法律依据[3]。因此,护理文书记录失实、不完整、错漏等为日后侵权责任埋下了隐患。
2 文书的质量控制与缺陷管理措施
2.1 建立质量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的质量应纳入护理质量控制的重点检查项目,护士长每天检查急、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和出科病历的质量,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4]。对所有护理记录应做到每个月检查一次,并列入护理文书质量控制考评重要内容,完善科室护士长、质控员对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检查制度[5]。并逐渐将全院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工作制度化。对全院护理文书存在的共性问题专门组织学习并指导正确书写方法。对于护理人员个人来说要每日自查,按照护理文书规范进行自我检查,每完成一次护理文书后应系统核对一遍,保证当天班次、当天记录无误。杜绝不合格的护理文书进病案室,最大程度地将错误纠正在科室内完成,保证归档护理文书质量,并将文书考核的结果纳入科室综合质量考评。
2.2 加强对护士的业务培训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包括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护理文书规范书写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水平。在护理人员中树立对护理文书书写重要性的观念,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以及护理操作与文书记录紧密进行的工作作风。严格规范医疗护理行为,特别是对急救护理,要形成快速操作、快速记录的工作习惯,避免不该用口头医嘱时用口头医嘱,减少操作和书写的误差,及时做到做、说、写一致。护士要严格遵守并认真执行科室的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的同时也要做到保持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3 加强医护及护患之间的沟通
护理病历应与医疗病历记载一致,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的信息来源误差产生的[6]。同管一个患者的医生和护士要针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以及需要做的护理措施要多沟通,取得最大程度的配合。护士在发现自己的记录或者不确定医生的记录是否准确时应与医生核实,避免医护双方在记录上相冲突。责任护士每天上午参与医生查房,有利于和医生取得很好的护理配合[7]。护士应深入病房,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客观真实地去核实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检查、护理操作的时间和相关情况,尽量做到准确、真实。
2.4 补充、修改护理记录要规范
护理记录文书原则上不允许修改,在某些情况下修改只限于医院因抢救危急患者而未能及时书写记录可以补充护理记录,其他时间坚决杜绝护理记录不及时的现象;在补记或者是更正错误的护理记录时,都必须如实重新填写记录,确保病历客观、真实和完整,在和其他护理或治疗记录有冲突时,应核实后严格按要求修改。另外,为防止患者以及家属对护理记录修改的质疑,应事先跟患者方及时解释和沟通,取得患者方的同意,部分要修改的地方要跟患者方讲明缘由,并由患者本人签字确认。
2.5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九条规定[8],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护理文书不仅是患者所接受的护理过程记录,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同时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确保各项护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落实到位[9]。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将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化、证据化,使之成为真实客观的法律依据。逐渐转变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体制[10]。
3 总结
护理文书是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真实记录,是在医疗纠纷、事故处理中的法律依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部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是一所医院的护理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及时发现护理文书的缺陷和提升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对一所医院和每个护理人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旭彤,张娟娟,李亚励.护理文书的质量监控与缺陷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48-50.
[2] 卫生部医政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8.
[3] 陈禹佟.护理文件缺陷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5:20-21.
[4] 商艳霞,曹翠珍,赵宝蓉.死亡病历中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2):118.
[5] 方,王海燕.建立护理文书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护理安全[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8):81-82.
[6] 甄莉.护理文书管理与医疗纠纷防范[J].实用护理杂志 2003,19(9):71.
[7] 张琳,张淑英.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 (4):649-650.
[8] 湖南省卫生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21.
[9] 范夏飞.护理记录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问题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2):73-74.
篇10
关键词:检验工作;医疗纠纷;防范与应对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1 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根据《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定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从事医疗活动,即使出现难以避免的人身损害,也不构成医疗事故。因此,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条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某些部门和地方规范等。
2 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应当建立各实验室及各级人员的工作制度,还有:标本的交接;仪器、试剂和耗材的采购、使用与保管;报告单的核对与发送;隔离与消毒;质量控制等制度。各实验室还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编制操作手册,包括:标本的收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有限性、干扰因素和注意事项;试剂、仪器的要求及实验室工作条件;仪器校准方法及校准物、质控物规格和量值的溯源;分析物参考范围、测定值可接受范围、威胁生命的“紧急值”及报告规定;质量控制措施及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失控限等。操作手册和严格的实施与记录是发生纠纷时举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合理设置及组合检验项目
检验人员应当明确哪些项目能用于疾病筛查,哪些可帮助确诊,哪些只能作为参考,哪些尚处于科研探索阶段而不能用于临床诊断。应经常与临床进行交流,使医生掌握每个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帮助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准确地选择最恰当的检验项目,避免因不必要的检验而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或因检验项目不全,延误了病情,从而产生医疗纠纷。
4 注重检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科室应建立与检验工作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管理方案,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检验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技术职称、上岗证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及低调处理纠纷的能力。在工作中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撰写学术论文、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基本技能。
5 树立正确的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医疗纠纷的发生,大多数是因为医务人员言语不慎、态度不好而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法制的健全,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院的服务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以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在回答患者的问题时要有原则,讲科学,不能只从本专业的角度向患者提供建议,要让患者明白我们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检验数据,没有权利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6 如何应对恶意制造纠纷者
- 上一篇: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 下一篇:数字化技术理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