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气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气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篇1

【关键词】甲型流感;传染病;预防控制

为了提高对甲型HIN1流感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笔者就该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探讨如下。

1 普及甲型HIN1流感知识,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甲型HIN1流感的传染特点、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个人防护等有关知识。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制定医院分诊预检流程、收治流程、上报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应急预案,下发到各级医院门诊、急诊、呼吸科、感染科,医务工作者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该病的诊治预防措施。

2 应急监测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 公众的个人防护措施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如果发病,应留在家中,并减少与其他人接触,避免感染他人。(7)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眼、鼻或嘴,因为病毒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

4 病例管理

对于疑似病例,安排单问病室隔离观察,不可多人同室,同时进行甲型Hl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感染甲型H1NI流感病毒的人在病发后7 d内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病发7 d以后仍继续患病的患者直至症状消失之前,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可能在较长时问里仍具有潜在传染性[1]。对于确诊病例,由定点医院收治。

5 消毒

(1)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应及时对可能污染场所的环境和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以及病人尸体等。消毒方法应首选物理消毒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对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甲型H1N1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诊疗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乘载病人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病房的消毒。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2)在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可进行预防性消毒。在甲型H1Nl流感流行期间,无病人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

6 院内感染控制

疑似和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医院应严格进行院内感染控制,合理布局,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同时应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有条件的医院应启用负压病房,将疑似和确诊病例分病房管理。医务人员应按三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篇2

【中图分类号】 R 512.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69-01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疾病爆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儿童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A16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小水疱为特征,在手、足及口腔内发生,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亦可通过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传播。2007年6月25日至7月9日,延庆县第四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延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控制,29名发病患儿均已痊愈。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情况

延庆县第四幼儿园共有大、中、小、小托4个年级16个班,幼儿421名,其中男童204名,女童217名。有教职工82人。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时间分布 此次疫情从2007年6月25日起至7月9日止,历时15 d,共发病29例,无死亡病例,罹患率为6.90 %。7月2-9日为发病高峰,发病25人,占全部发病患儿的86.2%。见图1。

2.2 人群分布 29名病例中,男患儿15名,罹患率为7.4%;女患儿14名,罹患率为6.5%。男女患儿比例为1.1∶1,男女患儿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

2.3 年级分布 大、中、小3个年级均有发病。小托班和小班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79.3 %,罹患率为14.7 %;中班和大班幼儿罹患率为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6,P<0.05)。

2.4 临床特点 29名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手、脚部出现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如米粒至绿豆大小,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常为小水疱内有混浊液体,疱疹周围有炎性或红晕,7~10 d消退,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其中27名患儿患病早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影响进食,出现拒食现象,平均持续2 d。3名患儿有发热史,体温在38.5℃~39.5℃。

3 控制措施

3.1 隔离治疗传染源 6月14日发现疑似手足口病例后,立即隔离患儿,隔离期限15 d左右,痊愈后由当地保健科开具健康证明方可返园。返园1周内,幼儿在园内粪便用1∶160的84消毒液清洗便器。

3.2 消毒 对全园采取消毒措施,幼儿活动室、卧室、盥洗室、门把手、桌面、水龙头等处每天用1∶200的84消毒液滞留擦拭;塑料玩具每天用1∶160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1次,毛绒玩具和积木区、娃娃家地毯清洗后阳光下暴晒,统一收起备用。各班最大限度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幼儿餐具采用1∶160的84消毒液浸泡15 min,蒸气消毒30 min。

3.3 加强晨、午检 疫情发生后,由3名保健医生每天在园门口晨检,午睡后到各班筛查,凡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请家长接送至医院就诊,由医院排除手足口病并开具证明方可入园。对新发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4 健康教育 对该园所有幼儿的家长发放宣传单,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防病意识。对发病较集中的2个班召开家长会,教育家长随时关注幼儿,发现幼儿发病要及时隔离、报告,劝阻家长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对教师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三餐前和便后认真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4 讨论

手足口病多在夏季流行,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4~7 d,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期症状。柯萨奇病毒分成A,B组,A组24型,B组6型,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菌者。此次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笔者认为,阻断传染源、开窗通风、严格落实消毒措施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另外,培养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教师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也至关重要。

篇3

2006年6月19日~7月3日,西峰区温泉乡黄官寨小学有部分学生相继出现以皮肤红斑、疱疹、结痂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证实为水痘爆发,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黄官寨小学位于温泉乡西峰区城郊,在校学生610名,设有小学6个年级,17个班级(含1个幼儿班);其中男生317名,女生293名,均为走读生,教职工36名。从6月19日~7月3日共发病56例,罹患率为3.5‰(56/610)。疫情波及6个年级10个班,占全校班级总数的58.82%,其中一年级和幼儿班病例数最多,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3.57%、17.85%。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时间分布:这次水痘爆发流行首发病例发病日期为6月19日,最后病例发病日期为7月3日,所有病例均在1个最长潜伏期内(16天),以6月22日~6月26日为发病高峰,共发病37例,占总病例数的66.07%。

年龄性别分布:年龄5~13岁,其中5~7岁38名,8~10岁10名, 11~13岁8名,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7.85%、17.86%、14.29%。所有患者中男24例,罹患率为7.57%(24/317 ),女32例,罹患率为10.92%(32/293),男女发病比例为11.33。

患者临床表现:①所有病例均有发疹,皮疹以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顺序演变。②大部分病例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③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首发于躯干,后扩散至脸、肩、四肢。

疫情处理措施:西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对所有水痘患者,一律实行隔离治疗,待皮损全部结痂后方可返校上课;同时要求黄官寨小学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监测,每天进行晨检,要求对学生因病缺课原因进行调查,并将情况及时报告。②切断传播途径: 上课期间,教室通风,教室用消毒液喷洒地面,擦拭桌椅。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黄官寨小学所有请假的学生进行个案调查,及时发现疫情,核实诊断。④保护易感人群:与水痘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学生,宣传动员到各医院防保科接种水痘疫苗。

篇4

目前,手足口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特编发一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问答,希望这些科普知识能让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该病可防、可控、可治,但必须早防、早控、早治,从而消除恐慌情绪并掌握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和方法。

什么是手足口病?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本次流行的手足口病是EV71感染引起。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北京儿童医院ICV室主任钱素云等专家介绍,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并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什么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者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哪些季节容易流行?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以前有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专家们介绍,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可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患者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可分离到肠道病毒EV71。

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篇5

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江苏南通 226200

[摘要] 目的 对一起校园内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水痘校园暴发蔓延的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和措施,未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疫情暴发蔓延的重要原因是首发病例未及时确诊上报及有效隔离治疗;经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对防控水痘疫情的暴发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水痘;暴发;调查分析;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70-02

水痘是出疹性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主要传播途径为喷嚏、飞沫经呼吸道或直接接触,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全身症状轻微是其临床特点。水痘虽然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但其传染性强,好发于儿童,易在幼托机构或学校中流行,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1]。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通过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来达到控制疫情的目的。该研究探讨一起水痘校园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暴发原因,评价综合防控效果,为有效防控校园内水痘疫情暴发提出疾控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暴发疫情资料来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

1.2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经医院诊断以及专业人员调查所得的水痘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2],资料真实、可靠。

2基本概况和流行病学调查

2.1 人群分布

该小学位于启东市永阳镇,设一至六年级共十二个班级,学生450名,教职员工49名,自4月16日发生第一例水痘病例以来,至2012年4月27日14:40分,共发生水痘病例28例,全体师生罹患率为5.61%。该次水痘病例全部发生在一(2)班,该班学生总人数38人,发病人数28人,其中男17例,女11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54:1。该班学生罹患率达73.68%。该次水痘发病平均年龄7.5岁。

2.2时间分布

2012年 4月16日—4月27日共有28例学生发病。4月16日发生首发病例1例,4月26日发生8例,4月27日发生19例。

2.3首发病例

陈××,男,8岁,一(2)班学生,自4月16日发热(38.2 ℃)起头面部,继而四肢、胸背部出现皮疹、水疱。当天前往永阳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水痘,进行对症治疗,一般情况良好。

2.4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 ℃ 左右,头面、四肢、胸背部出现水疱,全身倦怠。

2.5既往免疫史

经调查,28名学生均无明确的水痘疫苗接种史。

3爆发疫情分析

4月27日接到疫情报告后疾控人员即到现场,根据初步调查水痘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综合流行病学分析,初步判定此为水痘疫情暴发。引起该次水痘疫情暴发可能为:

①该季节早晚温差大,学生免疫力低下,且该班学生大部分未接种过水痘疫苗,是引起本次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

②首诊医生未及时报告及隔离治疗水痘病例,导致了疫情扩散传播,这是该次水痘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③学校管理人员缺乏关于水痘传染病的防治的有效管理认识,对首发病例没有引起重视,导致疫情未能控制而暴发,也是引起该次暴发疫情的重要原因。

④该校教室虽宽敞,空气流通较好,但学生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卫生习惯差,使病毒在密切接触的群体中传播,也是引起该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4综合防控措施

①该疫情发生后,启东市卫生局协调成立了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该小组由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

②接到疫情报告后,市疾控中心和汇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4月27日派出疾控专员,下午3∶10分左右到达现场后立即对疫情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并及时汇报给市疾控中心分管领导。初步判断患者符合水痘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判断为一起传染病暴发病情,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规定范围。

③立即向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卫生局按程序报告。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进行初始报告。详细调查对每1例病例,保证个案信息及时网络直报。

④把所有病人均隔离在医院或家并对其进行治疗。了解每个病人每天病情进展情况,所有病人病情逐日好转,并在10日内痊愈。

⑤终末消毒该小学所有教室。消毒病房、病家及污染物,加强教室、病房等场所的空气对流。

⑥开展呼吸道传染病健康教育,该校一(2)班印发家长告知书,告知家长自4月17日起停课10 d,期间做好学生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到公共场所等人群较多的地方。该班患病学生痊愈后入学时严格进行晨检,并持有医生开具的健康证明。

⑦密切观察学生状况,学校每日回访、汇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定期访视,发现新增病例立即报告。为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市疾控中心应每日及时核实疫情进展情况。

⑧所有镇(村)卫生服务中心和幼儿园、学校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做好因病缺课监测工作,发现可疑病例立即报告。各地规范预检分诊,加强疫情监测报告。

采取以上综合防控措施后,水痘疫情未发生继续蔓延,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5分析讨论

引起该次水痘暴发疫情的原因大致为:①该季节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大,学生免疫力低下易感;由于水痘疫苗价格昂贵,为二类疫苗,家长不愿给孩子接种,故学龄前儿童的水痘疫苗的接种率低,本班大部分学生无水痘疫苗接种记录,免疫屏障未建立,一旦出现病例,导致疫情迅速蔓延[3]。②校内师生共499人,发病人数28人,全体师生罹患率5.61%;全部病例发生在一(2)班,该班共38名学生,28人发病,罹患率达到73.68%,男女生发病无性别差异。由于学生缺乏卫生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该校教室虽宽敞,空气流通较好,但门窗关闭,使病毒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课后不进行宽敞的户外活动,只在教室走廊活动,范围小,呼吸道传播几率增大,造成传播、暴发[4]。③学校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上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因病缺课和缺席情况未能及时分析上报。④首诊医生未及时进行报告和隔离治疗水痘首发病例,失去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是引起该次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5]。⑤卫生防疫部门未能及时了解与处理疫情是引起该次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

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由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组织了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疫情调查,个案调查并及时上报;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观察,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易感学生停课随访并进行健康教育培训;要求属地学校均落实晨检制度,加强疫情监测,使疫情未发生继续蔓延,水痘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要切实做好幼托机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教育、卫生及相关部门应加强配合,明确部门职责[6]。

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相关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和疫情监测及监督管理工作。建议在水痘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加强对学校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以行政干预方法制定适合地方性的防治措施,强化管理意识,提高水痘疫苗接种水平。落实日常诊疗活动中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意识。在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对有发热、出疹等症状者重点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隔离治疗[7]。建议将水痘纳入传染病报告内容之一,建立报告制,健全报告卡,强化疫点处理。根据各种传染病流行特征,建立应对防治组织和预案,接到疫情报告后,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正确的疫情分析和报告,有效的疫点处理和病人隔离治疗,严密的疫情监测和防范措施;对防控水痘疫情暴发和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富继业,孙培源,史如晶,等.2006~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2,6(2):80-83.

[2]田文栋,方辉,钟丽霞.上海市某小学水痘爆发疫情处理分析[J].上海医药,2013,34(20):53-55.

[3]彭玉琴,王红卫.一起水痘突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776-777.

[4]马骏.南通市兴仁镇某小学水痘爆发疫情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4):169-170.

[5]王建坤,肖奇,张丽英,等.一起小学水痘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29(3):370-372.

[6]刘怀印,宋珂,余瑞芳.商丘市某小学水痘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25(5):429-430.

篇6

[关键词] 消毒灭菌;监测;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02-02

医院消毒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1]。加强消毒灭菌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为了解我院消毒工作质量,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三年的消毒灭菌监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监测对象为医院重点科室及部门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器械保存液、无菌物品、灭菌器、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1.2 方法

室内空气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关好门窗,于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采样,将直径为9 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置各采样点自然暴露5 min采样。

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采样,按卫生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采样,用沉降法测定沉降菌密度。

物体表面和手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做涂抹采样,取样进行活菌计数培养;部分采用平板压印法计数培养。

使用中消毒液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加入含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作10倍稀释混匀后取样活菌计数培养。

无菌医疗物品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器械表面往返涂抹5次,将棉拭子投放入普通营养肉汤中培养。

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直接取样进行活菌计数。

压力蒸汽灭菌器采用(自含式)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紫外线灯管用紫外线辐照仪及强度指示卡进行检测。

2 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共采样6 562份,其中符合要求6 421份,合格率为97.85%,详见表1。

3 讨论

三年监测结果显示,我院无菌物品合格率100.00%,而无菌器械保存液合格率仅为96.64%,其原因主要是2006年10月在常规监测中发现异常情况,无菌器械保存液合格率为55.56%,感染管理科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召开紧急会议,停止××厂家2%强化戊二醛消毒剂在我院使用,需灭菌物品全部暂时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同时申请华北油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院库存和使用中的戊二醛进行检测,结果为××厂家2%强化戊二醛消毒剂稳定性差,原液样品中有浓度不达标现象。

另外,在日常监测中发现个别科室有使用戊二醛消毒剂不规范现象:①使用消毒剂前,未认真阅读使用说明,只加激活剂不加缓释剂。②无菌持物钳筒内放有多件器械,甚至没有经过灭菌的器械直接浸泡消毒。③不排除追求经济利益存在过期使用现象。血液透析液存在部分不合格现象,追查原因,可能是由于B液使用时限超过24 h,未做到现用现配和采样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造成采样过程污染,但当时本院透析患者无一例出现透析反应和医院感染。使用中消毒液不合格,主要是75%酒精合格率低,因部分科室忽略酒精的有效期,不根据科室用量领用,一次领取5 000 ml,虽然小瓶内酒精1周更换2次,但大桶内酒精不论多长时间直至用完。灭菌器合格率未达到100%,均是由于快速蒸汽灭菌器未达到灭菌效果,经延长灭菌时间和维修后合格,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全部能够达到灭菌要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控制及整改措施并指导实施。①加大对消毒药械的管理审核力度,定期监测检查,提高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认识程度,准确配置,使用前或配制后用试纸法检测浓度,严格规定使用期限,做到现配现用,按时更换。②由于化学消毒剂多不稳定、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浸泡后器械需用无菌蒸馏水冲洗、使用过程中要求对其浓度进行检测、对环境有污染、费用高等原因,建议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改用效果最可靠的热力灭菌法。我院临床大部分科室已采用无菌镊子干筒保存,每4小时更换1次,指导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规范化,目前效果不错。有报道,此方法效果良好[2]。③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因灭菌物品需,不能储存,无有效期,我院监测情况显示,其灭菌效果不稳定,建议减少使用。④加强对血液透析室的管理,A液使用不得超过5 d,B液现配现用,不得超过有效使用时限,采集标本做到规范操作,检测结果超标时须复查,怀疑或确定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有热源反应和菌血症,应及时进行监测。

医院消毒的目的是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3]。医院消毒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管理,增强消毒隔离意识,以《消毒技术规范》为指南,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管理,强化洗手训练,加大检查监督指导力度,遇有问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第一时间制定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对消毒隔离监测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把医院感染监测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安丽莎,苏希风,张有英,等.医院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29-130.

[2]张君岩.镊子筒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01.

[3]徐秀华,吴安华,杨华明,等.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技术出版社,2005.743.

篇7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致病菌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116-04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不断给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带来风险和精神恐慌[1]。食品安全风险多由食源性疾病引发。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作为广西第三大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为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效保障桂林市的经济发展,我们于2012年1~12月对桂林市辖区市场销售的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大肠埃希菌O157和O104等目前国际公认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主动监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地点

参考2012年桂林市最新行政区划分,根据桂林市地理特征和人口分布情况,采样监测点主要选择市辖区内的象山、七星、秀峰、叠彩、雁山及临桂区共六个行政区的当地居民日常购买和餐饮场所,即各种类型的超市、专卖店、米粉店、农贸市场、酒店、饭店、街道小卖部、餐饮店等。

1.2 样本选择和样本的采集

本次调查活动纳入监测的样品包括7类即食食品,分别是肉制品(酱卤肉、熏烘烤肉、肉松、肉干等熟催肉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龙虾、对虾等甲壳类,鲍鱼、赤贝、牡蛎、象牙蚌等贝类、金枪鱼、三文鱼、红鳟、真鲷等鱼类,章鱼、墨鱼、鱿鱼等软体动物);焙烤食品(肉夹馍、汉堡包、三明治、糕点、夹心及装饰类饼干,带馅料面包);熟制米面制品(米粉、凉皮、米线、蛋炒饭、米饭等);果蔬菜类:生食蔬菜、生食水果(去皮和预切的鲜水果)、豆芽、豆苗等芽苗菜;婴幼儿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谷基辅助食品;其他:生榨鲜果汁等。样品以简易包装和餐饮店自制的散装产品为主,定型包装产品数量占1/3。产地以本地产品为主。所有监测食品均为即食食品,每季度采样检测一次。

1.3 检测方法

根据7类即食食品的种类,共检测9种致病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志贺菌属(Shigella)、沙门菌属(Salmonell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大肠埃希菌O157和O104等。采用MPN计数法[2]定量检测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等7类即食食品和创伤弧菌。其中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检测限于生食动物性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检测限于米粉、米饭等熟制米面制品,大肠埃希菌O157和O104的检测限于芽苗菜样品。检测用的所有培养基和试剂均在试剂有效期内使用,主要由天津诺凡、BD、OXOID北京陆桥等试剂公司提供。检测标准严格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编写的《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操作程序执行。

1.4 质量控制措施

由桂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牵头、组织医疗卫生系统专家论证确定监测地点和采样单位,所有参与现场采样和调查的工作人员均统一接受强化培训并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参与现场采样和调查,培训与考核工作由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负责组织,全部抽样样品均汇总到桂林市CDC,由CDC统一检测。监督所指派专人,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每片区不少于4次的不定期抽查现场采样质量,并核实流行病学信息。

严格无菌采样,样本量的采集以合适检测项目要求为度。采取分层采样的方法,例如对散装成堆样品,每层从中间及四周五点随机采集,分上、中、下层进行;而对于定型包装样品,先检查确认包装完好,然后查看生产批号或生产日期,在保质期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采集。选用无菌、防水、防油、防漏容器,以确保在样品收集、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其温度条件接近原始状态,采样后及时送到桂林市CDC实验室。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 l5.0统计软件作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病原菌检出情况

监测标本共381份,从8份标本中检出致病菌4种,检出阳性率2.10%。检出的4种致病菌,分别是阪崎肠杆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蜡样芽孢杆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见表l。

表1 桂林市2012年监测食品致病菌检出情况

注:包括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创伤弧菌、大肠埃希菌O157

2.2 各样品的病原菌检出情况

8份阳性标本分别从肉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焙烤食品及婴幼儿食品中检出,其中婴幼儿食品中5份阳性标本均检出阪崎肠杆菌。见表2。

表2 桂林市2012年监测样品检出情况

3 讨论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球形细菌,广泛存在于空气、灰尘、水和人类及动物的排泄物等,可以说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因此,食品在各个流通环节中受其污染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了经常引起皮肤、组织和器官的化脓性炎症,还可以因其产生的肠毒素沾染食物而导致食用者发生食物中毒[3]。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较多,如牛奶、蛋、肉、鱼和鱼制品,此外,糯米糕、剩饭、油煎蛋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常有报道。中毒事件多见于春夏季。研究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鼻腔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率高达83%,因而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4]。目前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污染食品[5、6]:①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就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②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③熟食制品由于包装不严,在运输过程受到污染;④部分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容易污染奶牛肉体的其他部位。本调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1株,来自肉制品。

3.2 蜡样芽胞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可引起呕吐型和腹泻型食物中毒。呕吐型食物中毒是由蜡样芽胞杆菌的某些菌株产生的呕吐毒素引起,呕吐毒素主要成分是Cereulide[7]。呕吐毒素脂溶性大,不溶于水,耐热,耐蛋白酶水解酶,对酸、碱稳定,高温121℃ 30 min仍不失活;普通的食品加工过程中不被破坏[8]。呕吐毒素污染的食物无异味,不发生腐败变质,因此,蜡状芽孢杆菌感染是食品安全不易发觉的隐患。本调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来自焙烤食品。

3.3 阪崎肠杆菌

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是肠杆菌科的一种,是近几年于乳制品中新发现的一种致病菌,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易存活在生产婴儿配方奶粉的车间和家居环境中,一般只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特别是新生儿、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可引起婴儿脑膜炎或菌血症,也可出现小规模暴况[9、10],已被许多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确定为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宿主和传播途径,但多起新生儿阪崎肠杆菌感染事件基本证实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主要的感染源:同时在其他乳制品中也分离到该菌,如奶酪制品、含乳冷饮、利乐包纯牛奶等。本调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来自婴幼儿食品。

3.4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又称为副溶血弧菌,属于弧菌属,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如果食用了遭此菌污染的海鲜,会引发食物中毒。在普通食醋中5 min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人类感染的主要原因为食用食品前未充分加热[11]。人们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物可引起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败血症甚至死亡,原因可能为溶血素、肠毒素和侵袭性等致病因子的作用。海水虾等水产品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理特性,易富集致病性微生物,最常见的为致病性弧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为最典型,分布最广。溶血毒素是副溶血性弧菌最主要的致病因子[12]。本调查发现副溶血性弧菌1株,来自生食动物性水产品。

3.5 结语

此次监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从肉制品检出,蜡样芽胞杆菌从焙烤食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从婴幼儿食品检出,阪崎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从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检出,虽然各种菌量都不大,并且近年来在桂林市区域未曾有过明显食源性致病菌所致食物中毒发生,但此次监测结果对桂林市辖区居民的饮食安全仍有安全警示作用,说明桂林市居民主要购物和餐饮服务场所的部分即食食品存在致病菌污染,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食源性疾病已经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应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和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加强对即食的肉制品、焙烤食品、婴幼儿食品和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的加工、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管及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是预防食源性致病菌引发事件或疾患的关键所在。

食源性疾病除了导致患者的健康受损外,还会造成许多其他不良后果,如食物的损失和浪费,受感染者工作时间的损失,住院、康复所花的费用,严重者甚至影响一定区域的社会安定。因此,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07年成立了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专家组(FERG),由此开启了全球性的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13],在深入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等方面,美国起步较早。199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FoodNet)在美国建立,该网络主要探讨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而评估由此产生的食源性疾病负担等问题。随后,英国、荷兰等国也纷纷建立了各自的FoodNet,并集中国家、政府卫生系统层面的人员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研究[14-15]。此后,食源性疾病暴发应对促进委员会(CIFOR)于2006年在美国成立,该机构旨在强化发病监测,建立规范程序,以方便调查和控制疫情。《食源性疾病暴发应对指南》由数十位专家历时3年,花费数千小时撰写而成,于2009年。该指南包括准备、判定、调查、控制和后续处理[16],为应对食源性疾病的全过程建立了规范的操作程序,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国内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问题也相当突出,毛雪丹等[17]综合分析2006~2008年5个省区所报告的急性腹泻患者住院比例,以2006年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人口数量为基数,初步推算出2006~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负担情况:发病率为0.0716次/人年,年病死率为0.0091%[17]。鉴于最近几年较为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政府部门非常重视,2009年6月1日,以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颁布施行,而卫生部指导下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活动则是始于2012年,目标是逐步完善食物中毒的报告系统,各省市CDC、医院是重要的监测、报告单位,并陆续在300多家医院建立症状监测系统,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交换平台,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细化各个监测网络(点)的监测工作,获取更完整的科学数据,科学合理的评估食源性疾病负担,掌握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促进预防和应对能力仍是疾病预防控制一线人员的主要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春旭,贺漓漓,杨小养,等. 某市2006~2011年生食蔬菜中病原菌污染监测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42-143.

[2] 王晓英,余东敏,刘秀梅,等. 涂布平板计数法与MPN法定量检测禽肉和蛋中沙门菌的比较[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2):106-108.

[3] 徐本锦,张伟松,王新,等. 陕西省市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及其药敏检测[J]. 中国共患病学报,2012,28(11):1076-1080.

[4] 王恒秋,张广清.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386-1387.

[5] 陈朝琼. 成都市高校周边市场部分市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283-287.

[6] 瞿小英,王美堂,何建,等. 2005~2010年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学分析[J]. 重庆医学,2012,41(33):3519-3520,3523.

[7] 李秀桂,黄彦,吕素玲,等. 即食凉拌米粉及盒饭中蜡样芽胞杆菌限量值初步探讨[J]. 应用预防医学,2012,(6):368-370.

[8] 黄永亮,金雄章. 蜡样芽胞杆菌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3):333-335.

[9] 刘培,张霞,曲鹏,等. 不同地域阪崎肠杆菌基因型的研究和亲缘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11):183-187.

[10] 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等. 北京市门头沟区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2, 19(11):1667-1668.

[11] 宋启发,徐景野,朱国良,等. 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基因分型方法研究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多态性[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2,32(1):12-15.

[12] 陈永红,李晶,唐雨德,等. 南京夏秋季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监测及其毒力与耐药性[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500-502.

[13] WHO. Initiative to Estimate the Global Burden of Foodborne Diseases.First formal meeting of the Foodborne Disease Burden Epidemiology Reference Group(FERG).Implementing Strategy,setting priorities andAssigning the Task[R]. Geneva:WHO,2007-11-26-28.

[14] Mead PS,Slutsker L,Dietz V,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 Emerg Infect Dis,1999,5(5):607-625.

[15] Beverly J,McCarbe-Sellers,Samuel E,et al.Food safe-ty:Emerging trends in foodborne illness 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J]. J Am Diet Assoc,2004,104(11):1708-1717.

[16] CIFOR. 食源性疾病暴发应对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

篇8

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神秘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fowlplague),1918年fowlplague引起西班牙大流行曾使全球数千万人丧生。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1997年,香港发生高致病性病毒H5N1毒株感染人类,导致18人严重感染,6人死亡[1,2]。2003年以来,香港、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先后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土耳其2006年1月上旬报告人患禽流感已死亡5人。截止到2005年12月我国共有11个省区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7人,已经死亡3人。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别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方法防止其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多个国际组织已建立禽流感检测网络系统,并强调有禽流感流行的地区必须宰杀所有家禽[3]。

2禽流感病毒

2.1病原学和生物学特性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A型,呈球形,有囊膜,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由8股RNA节段构成,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根据外膜血凝素(H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任何一种HA与任何一种NA结合后即为一种血清亚型,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甚至同一亚型不同病毒株之间对不同宿主的毒力也有很大差别,血凝素抗原能使病毒颗粒吸附在细胞表面受体上并与病毒的血凝活性有关;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则是通过对受体内神经氨酸的作用、使新生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4],对人和禽类毒性较强的是H5N1和H7N1。

2.2致病性和理化特性

2.2.1致病性根据其对易感鸡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三种,无致病性禽流感不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禽类体内产生流感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其感染主要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H7和H9亚型引起[5]。

2.2.2理化特性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冷环境粪便中病毒至少能存活3个月,在0℃能存活30天以上,22℃水中能存活4天,56℃3h、60℃30min可灭活。较耐酸:在pH4.0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病毒在阳光下40~48h可灭活[6]。对干燥、紫外线以及多种消毒剂均敏感,用紫外光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如裹在粪便中则对紫外光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3流行病学

3.1流行病史及传染源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H5N1、H9N2、H7N7。当前,H5N1亚型禽流感再次蔓延亚洲,疫情还在发展中[7]。人禽流感是由鸡、鸭等禽类,特别是鸡的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所以一般是禽流感在前,人禽流感在后,发病前10天曾到过疫区,或与被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过密切接触者,有感染禽流感的可能[8]。

3.2传播途径(1)通过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出带有H5N1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人吸入呼吸道被感染发生禽流感。(2)通过消化道感染。进食未经高温的病禽肉及其制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饮具,或经被污染的手进食,受到感染而发病。(3)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容易感染H5N1病毒而发病[7]。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穿羽绒服、盖鸭绒被以及接触相关制品,不会传染禽流感。

3.3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且无明显性别差异。老年人和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是否与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4高危人群从事家禽养殖业及同地居住的家属;或在发病前10天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4临床特征

4.1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7天以内,患者无年龄、性别差异。临床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轻度普通流感,发热、体温在37.8℃以上,大多数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3~4天。全身中度症状较重者,如头痛、乏力、周身肌肉酸痛,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以及肺部感染等呼吸道症状[9]。也有患者伴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胃肠型[10]。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由脏器脂肪浸润所引起的以脑水肿和肝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11]。婴儿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阻塞、肺炎等现象,病死率高[1]。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9,11]。

4.2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数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降低。(2)血液生化:可出现转氨酶和肾功能改变。(3)胸片检查:出现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伴有胸腔积液。

4.3病原学检查

4.3.1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测(1)酶联免疫法[12]:检测A型流感病毒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2)基因扩增法[13]: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病毒。

4.3.2病毒分离[14]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呼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4.3.3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4.4预后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类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30%。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性疾病、是否有并发症和是否及时就医有关。

5诊断与鉴别诊断

人禽流感是由禽类,特别是鸡的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所以一般是禽流感在前,人禽流感在后,这是诊断人禽流感的重要线索和依据[15]。禽流感病毒感染的诊断重点是依靠流行病学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表现类似的疾病后,可做出临床诊断。

5.1医学观察病例曾到过疫区或与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者。

5.2疑似病例有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A型流感病毒和H型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阳性者。

5.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他诊断者[16]。

5.4确诊病例患者有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呈4倍或以上升高者。

5.5鉴别诊断临床上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鉴别诊断主要是依靠病原学检查[11,16]。

6治疗原则

6.1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

6.2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

6.3抗病毒治疗

6.3.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Qseltamivir,达菲)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实验室研究表明,它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

6.3.2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但某些毒株可能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耐药性,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选择。

6.4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根据禽流感患者毒邪犯肺、毒犯肺胃、毒邪壅肺及内闭外脱等主证辨证施治。(2)应用中成药,如:解表清热类、清热解毒类、清热开窍化瘀类、清热祛湿类、止咳化痰平喘类及益气固脱类等。

6.5出院标准[16]

6.5.113岁以上患者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1)体温正常;(2)临床症状消失;(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6.5.2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如自发病至痊愈<21天,应住院满21天方可出院。

7预防

对禽流感疫情,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7]。

7.1减少接触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类、鸟类之间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类或鸟类的接触。

7.2加强禽类疾病的检测动物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7.3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者可在48h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7.4严格规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专门病房的设置应参照执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的相关规定。

7.5加强管理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7.6鉴别病禽有下列症状的家禽最好不要购买[7]:(1)鼻孔含有带红色或血样分泌物,腿部鳞片有出血点。(2)头部浮肿、黑眼圈、头下垂和颈部肿胀。(3)出现内出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及腹部脂肪和心脏均有出血点。(4)肝、肺肿大,有出血点。(5)全身肌肉呈弥漫性出血。(6)死因不明。

7.7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制现状国际上曾经用1997年和2003年我国香港特区从人体分离出的H5N1毒株进行些研制,然而,近来发现2004年从越南患者中分离出的H5N1毒株,其抗原性与香港毒株差异甚远,故需重新进行研制[17]。我国目前人禽流感疫苗已完成临床前的研究,正在申报进入临床试验[18]。禽流感疫区和高危人群有望在近期内接种人禽流感疫苗,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健康报,2005-11-25(8).

2卢洪洲,潘孝彰.禽流感研究动态.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1:63-65.

3张正,岳志红.人类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4):259-261.

4于康震,陈化兰,唐秀英.97香港禽流感.中国畜禽传染病,1998,20:187-189.

5杨志俊.人类禽流感医学研究最新进展.口岸卫生控制,2004,9(2):4-5.

6侯伟,刘克洲.禽流感的若干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1):5-8.

7李力.中国防控禽流感彰显四大亮点.半月谈,2005,23:31-33.

8雷秉钧.禽流感病毒感染.新医学,2005,36(4):239-240.

9CapuaI,AlexanderDJ.Avianinfluenzaandhumanhealth.ActaTrop,2002,823:1-6.

10郭元吉.人禽流行性感冒研究现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5):257-260.

11何浙生.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浙江实用医学,2004,9(2):143-144.

12郑其升,张晓勇,刘华雷,等.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微生物学报,2005,45(1):58-61.

13孙明,李纯铃,赵铁柱,等.禽流感A型和H5亚型RT-PCR检测试剂盒研究.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13(1):3-6.

14苏翔.人禽流感流行病学和诊治方法研究概况.右江医学,2004,32(1):66-67.

15林江涛.人禽流感的诊断治疗策略.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355-356.

16周先志.禽流感病.人民军医,2004,47(3):167-169.

17郭元吉.人禽流感研究现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3):294-296.

18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11-17(2)

【关键词】禽流感;人禽流感;A型禽流感病毒;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