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49-02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实习的效果如何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以提高实习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分类
1.“零适应”模式。“零适应”就是指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不再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社会。这是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实习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侧重于学生从“企业实习”到“社会就业”的快速适应过程,从而实现“零适应”。其特点是学生以员工角色进入企业实习,有固定的岗位职责和义务,并有一定的经济报酬。当然,这种实习模式的不足是:没有关注学生从“课堂学习”到“企业实习”这个过程的过渡问题,管理不好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适应能力差,影响实习效果。
2.“顶岗式”模式。“顶岗式”实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顶岗操作,即是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完成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②多向管理,是指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由实习单位的管理、学校的指导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三部分组成,共同保证实习任务的完成。③统一安排,是指由学校通过前期考察统一确定最佳实习单位,统一安排实习,这是“顶岗式”实习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3.“阶梯式”模式。“阶梯式”实习模式延续了学生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在实习设计上,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设计出认知性实习、上岗性实习、顶岗性实习等环节,通过“阶梯式”实习模式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个模式的创新点是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强调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显然,该模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增加实习单位的用人成本和管理难度,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协商来完成。
4.“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学校根据某个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去进行招生、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企业提供实训基地、人才就业安排,双方结合起来培养人才。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校根据企业固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无缝接合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毕业后就业有保障,更容易提前进入学习和工作状态,有效提高实习效果。但是由于提前定位了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状态,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实习模式的具体设计和运用
1.实习环节设计。从分析以上各类实习模式的优点和不足看出,“订单式”培养保证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结合,也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是市场经济下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值得在旅游管理专业大力推广。另一方面,“阶梯式”实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结合各种实习模式的优点,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需要学校在教学计划制定中保证这种实习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具体实习环节设计上,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阶梯式”实习要求学校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实习。①专业见习。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期间安排学生专业见习,实习时间在1周以内。见习的单位包括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通过见习实习,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相关企业不同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奠定基础。②实训学习。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安排实训学习,实习时间一般在1~3个月以内。通过实训实习了解酒店、旅行社、景区的实际操作和运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线岗位操作和服务技能。③毕业学习。一般在大学四年级期间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实习时间在6个月以上。由于在大一到大三期间经过了前面所说的见习实习、专业见习和实训学习,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相应的工作岗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毕业实习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一般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除了一线服务部门外,还包括企业的其他部门,例如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相联系。毕业实习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实习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真正使学生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学有所用,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结合,为学生今后顺利工作做好铺垫。
2.多种实习方法的灵活使用。由于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学校的管理有关,还需要与实习单位的密切配合、协调,以达到学校、学生和旅游企业“三赢”的合作局面。因此在具体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技能循序渐进的规律,学校和实习单位需要不断进行沟通,灵活使用多种实习方法,以保证最佳的实习效果。①跟班与顶岗相结合,保证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跟班实习是指学生刚进入实习企业时,首先需要有师傅带班熟悉工作岗位,然后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后采用顶岗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安排理论学习,有些学校即使有安排相应的操作课程和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线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但是与实际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进入企业实习的初期必须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熟练程度的服务员带班,让实习生处在助理服务员的位置,进行跟班实践和锻炼。一般情况学生进入企业1~3周便能达到顶岗的要求。实习生顶岗后,企业还需要安排师傅对他们随时加以指导,进行检查、监督和必要的技能培训,防止出现工作失误,引起客人的投诉。②轮岗与定岗相结合,保证学生能全面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发挥个人特长。轮岗学习一般安排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前期。通过轮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各个部门的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定岗实习安排在学生实习的后期,可以采用学生提出申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在轮岗学习中的表现确定适合的岗位,这种实习方法既保证了企业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③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实习前半部分时间,学生安排在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一线服务岗位进行实习,以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其服务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实习后半部分时间,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考核,对管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管理难度较小且易于操作的基层岗位,让学生挂副职进行锻炼,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④注重毕业实习与科研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的运用来自实践又必须服务于实践,采用探索研究性实习模式,实习与科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在实习之前,学校通过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和了解,征询企业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并设计科研题目。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在带队教师或企业中“师傅”的指引下自主、合作、积极、探究性地通过实习来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献计献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企业的疑难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研究性实习以实践的问题为载体,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其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其以后成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明.浅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J].泰安师专学报,2001,(3):108-110.
[2]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个案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3):93-95.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具专业 教学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30-01
只有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才能培养出高职模具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具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怎样合作、如何长期稳定的合作、如何培育急需的人才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高职模具专业的前进步伐。
1 校企合作模式内涵
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等,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以产品、设备、技术及资金入股,学院以部分设备、土地和厂房入股,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建立集教学、生产、实训为一体的股份制“校中厂”。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有效运行及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校企合作经营与管理制度》、《校企产学研合作实施细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管理办法》、《校企合作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制度》(细则)等规章制度。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模具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2.1分析模具专业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调研组,对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模具专业岗位群进行调研,调研主要内容是企业现有模具加工设备、手段、模具技能人才现状、当前及未来模具技能人才结构、企业中适应高职模具专业的岗位群、对模具技能人才要求、模具专业高职学生在企业的就业情况等,通过调查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初步掌握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2.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调研组分别对哈轴集团、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模具企业专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归纳出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等7个典型工作岗位。通过36项岗位任务分析,确定15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13个行动领域。打破原有16门专业理论课程和8门实践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13个行动领域转换成18个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融入模具设计员等7个典型工作岗位任职要求,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高级装配钳工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并紧密结合企业岗位的人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3校企组建团队,开发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
与哈轴集团等合作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依据核心岗位能力,确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等6门核心课程,以典型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为导向,联手开发具有“教、学、做”相融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将模具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核心课的教学中,学习见标准,训练知标准,考核按标准。并且开发6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试题库、教案、特色教材、教学录像、仿真训练等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搭建网上学习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2.4聘请企业专家,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动态的兼职专业教师库,定期安排兼职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承接技术研发项目,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校企合作组建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2.5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共同投资建设,共同使用生产设备,实现双赢。基于模具的生产过程,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使用,到生产出合格的金属及塑料产品,建设先进的生产、实训、培训于一体的生产型实训中心,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进行真实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学习的过程与真实操作相结合。
加强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考核体系建设,形成具有教学、生产、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生产实训体系,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6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模具设计课程在模具设计一体化实训室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和工作任务,从而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模具制造课程在实训室或在企业现场进行示范性的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
.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灵活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模具实物、挂图、多媒体课件和虚拟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一、校企合作的特点
(1)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校企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培养目标不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理论知识,而是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做什么。所以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考评,而更注重实践考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2)分工合作互利实现双赢。“双轨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另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企业熟悉技术,且生产设备先进,宜培训实践技能;学校有较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且教学力量精干,宜教授理论知识。理论相对稳定,教法尤其重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可说是事半功倍。(3)政府与企业的广泛参与。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业广泛地参与其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从而减少了费用并且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专业设置适应企业需求,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
(1)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学校从2010年起先后与阿里巴巴、百度和国基集团等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按照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学校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专家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将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2)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合作开发项目以及联合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3)联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讨制定教学计划,某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连锁经营与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营运管理》。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导向作用不强。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一些;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又没有强制要求,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2)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3)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的机会,学校的受益较为明显;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企业受益周期较长也影响企业的积极性。(4)政府指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一般为省属,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人、财、物没有管理权限,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认为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四、校企合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开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接收毕业生就业、企业在学校设奖学金、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和互动,加深感情,增进了解,是建立和发展合作必不可少的。校企较深层次的合作应该是校企双方理念上的契合、文化上的渗透,在具体合作形式上应该是行业、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办学出特色的重要因素,要把参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看着是提高学院教科研水平的良好机遇。企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校企合作的得与失,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学校的客户,而是要把自己看成是校企合作的一部分。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事,单向援助或过分依赖一方的合作就很难持久,只有坚持双赢的合作才能稳定和持续。
参考文献
[1]陈祥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8
篇4
一是在合作课程专业开放方面:合作过程中,专业开发滞后,老牌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正在逐渐丧失市场吸引力;课程开发还与时俱进程度不够。二是在合作师资队伍方面: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素质与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专业合作发展的要求,教师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工学部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权责不明确,协同系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在合作基地方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与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专业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四是在合作的工作室管理方面:合作建立的工作室建设目标不够清晰,由于对“工作室”缺乏足够的操作经验、明确的目标体系和组织机构,导致对工作室的建设与实际教学不能有机结合,忽视了工作室建设作用的发挥;管理权责不够明确。以前广告专业平面设计曾确定专业老师为各工作室责任人,但因排课机动性较大,无法继续执行原有管理措施;服务作用不够明显。工作室成为教师个人工作室,财产、资源的使用私有化,利益私有化,成果私有化,且未对专业课程教学起到补充和推动作用;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绝大多数的工作室只有教师授课用的一台电脑和投影仪及上课用的桌椅,硬件资源相对缺乏。
2、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校企合作发展路径选择
2.1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系部硬件设施
一个亲子培训机构为了开发教材,吸引企业经费支持,便在教材扉页上为投资企业刊发其儿童品牌广告。受此案例启发,我认为,广告专业平面设计应多方寻求投资主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企业方可充分利用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教师智源库,在企业人才培训、各类社会培训等多个层面与享受到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优秀资源。而广告专业平面设计在系部硬件设施、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案例教学等方面寻求企业方切实的支持,让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2.2建立企业项目资源库
建设校企合作共享型资源系统,完成校企教育培训共享资源库建设和校企项目合作共享资源库建设,其中包括技术服务管理与应用模块、远程教育培训模块、校企合作效果评价模块、校企合作成果展示模块等,实现资源共用,搭建深度合作实施平台。
2.3建立校企合作横向项目管理制度
。凡批准立项的合作项目,应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利益分配、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部门应按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义务,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原则上校企合作项目协议文本由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组织初审后,报主管院长审定,项目经由院长签字确认后方为有效合同。
2.4激活教师资源和校友资源
通过发动系部教师广泛联络广告专业平面设计往届毕业生及小有成就的校友,成立校友分会、举办校友联谊活动、召开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校友回访母校、设立校友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库。积极要求广告专业平面设计校友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从企业的角度对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与系开展广泛的合作和项目开发,为系部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2.5建立合作的考核机制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模式;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渐增,而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开展校企合作,对国家、企业、学校及学生个人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1.对国家来说,校企合作能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有利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企业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开发需求,可以较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与质量要求等。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3.对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使之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需要,提高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4.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渐趋一致,使实践锻炼与岗位切合,并促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学生亲身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地融入其中,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现状分析
近年,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种校企合作模式:一是高校自办企业,二是建立大学科技园区,三是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让,四是科技项目,五是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六是建设“国家产学研工程”,七是长期全面合作协议。近年来,我国校企合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合作的良性发展。
1.缺乏政策制度和法规保障。目前,我国对校企合作的实现、监控、保障等方面还没有专项制度、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许多现实问题无据可依。
2.缺乏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缺乏资金支持,国家对校企合作经费的下拨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不够
3.缺乏评价监督体系。校企合作中,企业和高校都力求获得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合作中双方难免会因为操作细节发生经济冲突或利益纠纷,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破裂。我国缺乏完整的校内合作体系和效果评价标准,校企之间缺乏平等互利的机制,双方无法按一个合理固定的标准进行利益分配,从而影响长期的稳定合作。
4.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企业是逐利性的,与高校的合作的势必增加企业的成本,损害企业的眼前利益。多数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学校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
5.学校的市场意识不强.高校虽然在科研成果上有自身优势,但传统性的大学课程是理论性、课堂性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对市场的需要重视不够,并没有把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要密切地联系起来,造成科研项目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在校企合作中,这种被动地位,更造成了高校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三、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理论引导实践,相关部门要加强该方面的调研,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模式健康发展。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校企主导、政府督导”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校企合作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政府应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通过立法给校企合作以支持,通过增加教育创新基金等方式扶持校企合作。从财政制度上给予保障,从实施和管理上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通过税收豁免等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成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
3.挖掘高校的潜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力。高校充分发挥在科研教学实验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高校合作创造条件。积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鼓励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展学生培训计划。还可以联合聘请教授和科研人员,资助发展研究项目以及捐赠等。鼓励学生到企业接受技能方面的实习与培训。另外,加强文化层面的合作也很重要,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师生,搞好专业文化建设。加强教学层面的合作,校企可以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学校积极引进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聘请企业丰富经验技师参与课题开发和直接从事教学。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教科研合作,拓宽思路,互相交流,鼓励师生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创办高等技术企业。
4.提高企业的参与意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这就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一定要加强管理,进行科技创新,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决心,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5.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管理,还要注重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人力管理以及时效管理等方面,建立起服务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的校企合作职能部门。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以及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的双重问题,我国正一步步探索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距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力资源的需求,解决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瞩目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让校企合作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国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既要挖掘高校的优势与潜力,又要提高企业的参与意识,使“校企合作”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从2012年起,市政府每年从教育经费中安排不少于300万元作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项资金,用于专业结构优化与课程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
一、支持新兴专业、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建设
进一步完善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一综二特”基本布局的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特色明显。
鼓励职业学校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变化开设新专业,对经市教育局审核同意并经市教育局核准新设立的中职专业,连续三年每年分别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新设专业基础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材建设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根据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开展以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产业园)为目标的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社会贡献率。
二、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深化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和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共同编写各类教材、建立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对获得市级及以上优秀课程资源建设的课程开发项目组给予最高3万元限额的奖励。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
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师资到位”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标准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设备经费用于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主体专业实训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在职业学校投资设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按实际投资额(实践教学场所的设备、设施部分)20%的标准且最高不超过30万元限额对学校给予补助,补助经费专项用于该设备、设施的维修维护。接受财政补助的教学场所或实训基地需与相关学校签订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教学服务功能,一般协议期不少于五年。经市教育局年度绩效评价合格的,在合作期内分年度实施经费补助。
四、加快建成以“合作联盟”为纽带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政府各部门应根据职业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与要求,加强对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产学合作工作的协调,鼓励、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支持指导建立以学校为纽带的综合性校企合作联盟或以主体专业为纽带的专业性校企合作联盟,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以“合作联盟”为纽带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每年在专项资金中安排40万元左右专门用于支持校企“合作联盟”的运行机制建设、合作平台载体建设、校企合作发展研讨及各类合作活动开展;开展“优秀校企合作项目”、“优秀校外实训基地”的评比、表彰和奖励。
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兼职特聘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行业企业选派技术与管理专家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受聘担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鼓励学校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热心职业教育的能工巧匠担任专职特聘教师。学校专业课教师与特聘教师结对拜师。特聘教师经费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
六、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奖励制度
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教学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的育人质量和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由市教育局负责制订优秀“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考核奖励办法,各职业学校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每年全市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在专业技能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及创造发明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今后实行工资改革的,应按改革规定执行。
七、鼓励职业学校参与和承担企业应用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
鼓励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设施,联合行业企业共同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对共同成立研发平台,参与和承担企业应用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项目的,根据投入与绩效,给予学校5~10万元的补助,用于科研投入。鼓励职业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带领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
八、建立技能大赛优秀师生表彰奖励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中职学校学生学好学精职业技能,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参加市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的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及指导教师实施表彰和奖励。
九、其他
(一)市教育局、财政局根据本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制订操作细则,具体组织实施。
篇7
实践性和操作性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特性,而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为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长效、稳定开展,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乃至政府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1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
在顶岗实习实施前,校企应合作建立实习管理机构,通过委员会章程、工作计划等相关制度保障委员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校、企、政”三方专家组成,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学生管理细则、实习安全管理细则、实习成绩认定办法等相关管理文件。采取例会和专题会议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实习企业的沟通,共同商讨顶岗实习内容、场地、管理方式,合作编写顶岗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研究符合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将物流企业的管理方式引进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内实习实训中。编制和归档整理顶岗实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监管协议的有效履行。
2加大对顶岗实习的资源投入
高职院校要从行动上重视顶岗实习,不仅给予制度和组织保障,还要有一定的资金、设备和师资等资源投入。随着资源的投入,物流管理专业可以进一步加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度和广度合作,确保顶岗实习内容、场地、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与企业的联络,学院投入一定设备和资金在物流企业开辟企业课堂,建立联络办公场所,现场研讨实习教学内容,解决实习计划实施中的各种问题,把学校的职业核心课程设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相脱节。积极引进和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每年轮换教师下企业实践并且指导顶岗实习,给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审和绩效工资方面一定倾斜,让更多资深教师能积极投身于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中来。校方指导老师要提高顶岗实习参与度,定期通过电话、QQ、班会、下企业巡视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编写顶岗实习报告和顶岗实习日记,加强实习过程监控和信息反馈,与实习单位保持融洽关系。
3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的宽口径专业,需要高职院校尽可能联系更多综合型物流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挑选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环境去顶岗实习,以提高实践与就业能力。专业可以开辟第二课堂,从细节入手,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进行沟通,如何适应物流企业管理和文化,从而加强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明确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顶岗实习的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善于实习的能力。在物流管理专业传统教学计划里,实习往往是指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实习的内涵丰富起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包括第二学期认知实习、第四学期教学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毕业顶岗实习。认知实习侧重通过参观和体验了解物流企业结构、企业文化、工作岗位和企业核心业务作业流程,该实习往往安排在课余时间或假期。教学顶岗实习是在第四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的4周校外企业轮岗实习,以熟悉每个关键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业务内容,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具体操作规范。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自选或学校推荐的企业完成为期半年的岗位实践,以提高其从预就业到就业的平稳过渡。校企双方紧密配合、周密计划,让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完成企业的培训和生产任务,通过校外认知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渐进式过渡,解决顶岗实习期间的生产效益问题,对确实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顶岗实习教学活动。
4转变实习企业对顶岗实习的消极态度
现代物流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具有科技创新、开发人力资源等重要意义,意识到实习师生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企业,发现物流管理中潜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企业要开发校企合作能力,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资源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合作平台,让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接收学生实习和就业不再是负担,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结语
篇8
1主要经验
领导重视。学院与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院长多次强调要认真做好重点专业建设工作,要求必须高质量完成重点专业建设任务。教务处与生物科技系领导每学期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讨论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发展问题。同时,学院人事、财务、总务、实训中心等单位在人力、物理、财力、设备采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资金保障有力。为了支持重点专业建设发展,学院除保证日常教学经费外,三年来共划拨重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争取省“民生工程”项目款81万元、欧元贷款201万元,支持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累计投入经费300万元。另外,近三年该专业教师39人次到国内外有关单位进修学习,仅此一项,学院投入经费20余万元,对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度建设保证。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业建设等规章制度,印发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对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系部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生物科技系实验室管理暂行规定》、《生物科技系日常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存在问题
专业群建设有待突破。我们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就畜牧兽医专业改造提升以及开拓饲料、养殖、宠物、生物制药等专业方向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甚至制定了相关专业建设申报与人才培养方案等资料,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专业群建设方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但深度合作不够,主要表现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积极性高,对企业依赖性强,而企业对此事积极性不高,对工学结合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由于受传统轻农思想等因素影响,不少考生不愿报考畜牧兽医专业,导致该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
3对策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72-02
一、稳定的校企合作的内涵
稳定的校企合作指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在共同制定、实施、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聘用和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制度化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合作行为,是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下的一种长效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学校和企业之间有可靠的合作协议;有定期的合作交流活动;学校给予企业有效的技术指导;企业切实地为学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为学生就业和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持;校企之间能共享资源,从而产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效果等。
二、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近几年来校企合作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就现状而言,中职推行校企合作依然面临着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缺乏体制、机制保障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合作能力不强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存在不对等性,因此,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并难以继续,学校自身的合作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导致学校合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学校的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师资水平不高、现有的学科化教学安排不能与企业对接、办学思想落后,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等。
(二)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总的来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较低,积极性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国的企业中中低端制造业占大多数,利润有限,如果推行"双元制",必然会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能力会有所下降;剩余的劳动力和低端的制造业,使得企业在培训员工方面动力不足,无暇在中短期内制定培训员工的较高标准。这样在整个社会的诚信度较低、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又短缺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高额费用来培训员工,而怕最后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
(三)政府主导引力不够
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虽然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的合作成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肯定和奖励,但校企合作依然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尚不明显。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缺乏明确的奖励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护。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学校体制滞后,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使得校企各作缺乏稳定性,合作深度不够,难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三、中职学校推进校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这是校企合作持续、顺畅进行的保障。建议在运行机制中包含以下几点:
(一)管理体制实行分管校长负责制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对于这种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然要把校企合作的工作放在一定的高度上。建立分管院长负责制,便于从上而下地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指导、考核、监督、评价,便于协调中职学校、企业领导层面的关系,便于中职学校对外事务的不断拓展与深化。
(二)制定激励措施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要鼓励学校主动适应市场要求,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社会调研,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新形式与新领域。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是降低或补偿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成本,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短期或长期的效益。
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质上是承担了三年制中职生其中一年(或半年)的教学任务,在没有出台减免企业税收等相关鼓励和补偿政策的前提下,与之合作的职业学校可适当考虑划拨一定的教育经费。实习学生的实习报酬可以根据实习学生实际的工作质量及企业的经济状况按最低工资待遇、学徒工待遇或计件方式支付,以低薪抵扣企业在学生管理、废品率(不合格品率)上升方面的支出二是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加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动,真正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成立)的作用,并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使企业主动地参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制定校企合作专用通用细则
校企合作通用规则体现中职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根本利益和活动准则,专用细则反映不同合作形式,不同企业要求的特定的行为规范。例如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可聘请企业生产副厂长作为校方的客座教授,并由其作为企业方的合作代表与校方协调合作的事宜;而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则可加强与其人事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推动双方的合作。
(四)制定校企合作近远期的目标规划,并建立企业档案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划分和地区划分建立企业档案,并以此制定校企合作近期和远期规划。合作规划应体现立足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兼顾中小型企业的策略。与大型企业合作具有的主要优势:
1、可以与之开展较全面的合作项目。大型企业资金雄厚,技术较先进,岗位分工多而细,既可以成为中职学校大规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也可以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的产品承接方,还可以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合作研发。
2、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用工合作关系。
大型企业员工众多,每年因离职、退休、病退的人数比较稳定,因而基本每年都有一定的用工需求。为更好地解决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应与这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建立长久合作用工关系,保质保量地为这些大型企业输送员工,因为这些大型企业很愿意直接从学校来招骋,而不是通过中介或其它方式进行招骋。这可以直接解决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3、大型企业有较强的主动培训员工的意识,并且具有较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够与提供培训服务的中职学校建立较好的优势互补合作关系。
4、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较深广的企业文化,更容易调动其参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相比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不稳定性,但中小型企业为数众多,如果把它们放置在一个大行业范围中,同样可以寻找到许多合作机会,因而中职学校不能忽视或放弃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
5、加强内涵建设,树立学校品牌
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培养综合素质、专业素质符合市场要求的中职人才,树立院校品牌,这是吸引企业主动与中职学校合作的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杨进. 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1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人,其具体表现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司[2000]2号文件)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结合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遵循“全面服务行业,主动适应社会,加快教学改革,努力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依托校企合作,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自身办学优势,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在与中锐教育集团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第五学期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汽车修理工考证培训,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汽车维修实训项目,学生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汽车机电修理工职业发展的规律,以汽车认识、汽车拆装、汽车维护、汽车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为主线组织教学。将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要素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取得相应的汽车修理工三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成立了以企业行业专家、能工巧匠、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汽车修理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工作任务完整性,构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职业拓展领域等42个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共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头脑风暴等先进教学方法,其中理论课程由一名主讲教师担任,实践项目通过分组教学,配备一名辅助教师。突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专业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汽车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细则》、《学生就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了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共同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基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建汽车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和实训指导书。通过共建共享,使教材、教学设备、实训项目有效衔接,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多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部分课程以证代考,顶岗实习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体,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五、结论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的优势,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在实践项目开发的优势,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在专业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职业资格取证率也有明显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沈爱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王德良,刘翔.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2012,(4)。
- 上一篇:简述创新意识的含义和特征
- 下一篇:民俗文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