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药方范文
时间:2023-04-10 11: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的药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就被主人公“艾迪”和“德诺”所感动,他们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这句话说明德诺很孤独,只有艾迪跟他玩耍。艾迪也曾尝试给德诺喝用花草熬成的汤,可是他的身体也并不见好转。“艾迪的妈妈也不让他找德诺玩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这种可怕的病毒。”可是艾迪不顾妈妈的反对,还是经常来找德诺。有一次,艾迪在杂志上看到奥新尔的费医生找到了可以治艾滋病的植物,便不顾一切带着德诺去奥新尔,但由于路途遥远,药和钱不够用了,所以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了不久,德诺住进了医院,艾迪就常常去看他,也常常搞恶作剧,有病的德诺躺在床上装死,艾迪就到医生那里说他的好朋友死了,看到医生紧张的样子,他们就开心地大笑不止。又有一次,他们还是用这种方法来骗医生,可是德诺这次真的死了。
友谊,是世界上最真挚的爱,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吧!让我们一起给别人送去生命的药方。
河北石家庄新华区国泰街小学六年级:张萌清
篇2
“德诺10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试想,没有伙伴的德诺是多么孤独,其实,有时候,孤独比疾病更令人痛苦。“艾迪的妈妈再也不让艾迪去找德诺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这可怕的病毒。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艾迪不仅不顾妈妈的反对经常来陪德诺,还给他找药,甚至瞒着大人带他去新奥尔良治病,历尽艰辛,虽然最后不得不因为德诺病重和路费不足而回家。德诺住进了医院,病情加重,但他是快乐的,因为“艾迪依旧常常去病房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时,病房便充满了快乐。”关在病房里无聊地打法时间的两个孩子常常搞恶作剧,有病的德诺在床上装死,艾迪便跑去骗医生说德诺死了,看到医生的慌里慌张忙来忙去检查的样子,床上的装死的德诺会突然睁开眼睛跳起来,接着两个孩子就开心地大笑不止。有一天,他们两个还是用这个方法骗医生,在医生急急忙忙地检查时,艾迪在窗外因为看到德诺装得太像不露痕迹而忍不住大笑,可是德诺还是紧闭双眼,像死了一样。可是,与上几次不同,这一次,德诺真的死了。读到这啊,真让人心酸,既为德诺的死悲伤,又被艾迪的善良感动着。
德诺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在茫茫人海找到一分珍贵的友谊,是件不可易的事情,但他与艾迪之间的友谊是永恒的,乃至于死。他们俩深切地爱着对方,且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虽然德诺是不幸的,但他能在生命中的最后仍然时刻享受友谊带来的欢乐,我认为这是一种幸福。
俗话说,朋友居五伦文末,可我认为,朋友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际是人与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等等诸多美德。真正的友谊是无需打着灯笼去寻找的,它是人与人用心灵去铸造的,但这种铸造却比沙里淘金还要时间,一旦真正铸成了,便会坚同三金,永不退转。
篇3
一些专家、学者如同算命先生,忙于预测未来,可能从来没预测对过,却能够实现名利双收,这一现象,在房地产领域颇为明显。这种房价预测乱象,不免让公众对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产生质疑,也为一些专家为何被称为“砖家”提供了注脚。
最近10多年来,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这个庞大的产业,当然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关注。
房价在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大量还没有买房的人,期盼房价下行,想要知道房价未来的走势。一套房子,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说举国关注房价,并不为过。
于是,预测房价走势,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甚至官方机构的重要“课题”。从10年前开始,就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房价泡沫严重,房价下跌不可避免,后来更多的专家学者一起唱衰房价,形成“和声”。
未买房者,视唱衰的声音,如同“鸦片”,将实现买房的梦想寄托于专家的预测。
遗憾的是,这些唱衰的声音,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直至目前,都是失败的。而一些学者,言之凿凿地预测某年某月房价必跌多少的言论,更是败得一塌糊涂。
这些拥有教授、经济学家或者官方头衔的预测者们,为什么预测屡屡失败?
事实上,经济学并非用于预测未来,而更多用来解释过去。
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决定未来走势的因素“多如牛毛”。一个专家,一个教授,想要去准确预测,无异于盲人摸象。
换言之,一个专家,若真能预测经济,那他一定不会再做专家,而是会去做投资。
但是,这样的人的声音,为何依然有市场?
答案是,既然有人对命运迷茫,就必然会有算命先生。
在房地产行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的国人在房地产市场面前茫然甚至“晕眩”。买,还是不买,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囊中羞涩的潜在购房者。
他们急切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声音指导。
这时候,突然听到专家在媒体上侃侃而谈“房价明年下跌”,顿时会对这个声音抱有亲切感。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相信专家的预测,而错过了过后看来当时是最佳的买房时机,并转而骂这些专家是“砖家”。
但这不影响更为“年轻”的一批信众继续聆听专家的预测。
专家预测房价,属于其言论自由的范畴,也不必为预测的失败而承担责任。当然,当一个预测失败的专家,面对公众责骂的时候,相信其内心也会受到“自我惩罚”的。至于他是否需要向“信众”道歉,外界无法强求。
一个专家预测失败后,若能向“信众”说声抱歉,当属对“学术良心”的自我拯救。遗憾的是,我们见到的更多的是那些毫无“信誉破产”担心的预测者。
预测者,尤其是拥有学者头衔的预测者,属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范畴。
篇4
关键词:生物农药;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水稻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9
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病虫害之一,在武平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爆发的特点,并且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以至于水稻的农药残留超标,这既影响了食品安全,又增加了环境的污染,还达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严重的损害了水稻的安全生产。为此,笔者于2014年8月在武平县中山镇老城村水稻田进行了3种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实验,希望为推动生物药剂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概况
试验于2014年选在武平县中山镇老城村水稻田进行。供试水稻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沙泥田,肥力水平中等,土壤具体养分情况见表1 。
1.2 供验材料
1.2.1 试验水稻品种
本次研究的水稻型号选择两优616号。
1.2.2 试验药剂
短急杆菌悬浮剂(100亿孢子/mL,瓶装100mL,青岛正道药业有限公司);甜核“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10亿PIB/g,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3 化学农药
选择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含毒死蜱5%、三唑磷20%,江西中源化工有限公司)。
1.3 实验设计
本次试验应用随机分组设计,设置四个处理:甜核苏云菌杆400g/hm2(a);短急杆菌1200g/hm2(b);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50g/hm2(c);毒死蜱1500g/hm2(d)。清水对照(ck),试验小区面积为50m2,小区间设小土埂间隔,保持小区间独立性。
1.4 试验施药时间和方法
试验施药时间安排在2014年8月4代稻纵卷叶螟幼虫孵化的高峰时期,进行一致的施药,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手动喷洒三种生物农药和一种化学农药,全部兑水1100kg/hm,让田间保持3-5cm厚的水层。施药时间为白天,天气良好。
1.5 数据调查及方法
施药后的1、3、8、15d,对各试验田区进行分别取样,取样选择固定的6个点,每个点取样5穴,每个试验田区取样30穴。详细记载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束叶数和活虫数,计算虫口、束叶的防效,再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研究显示:施药后1d取样分析结果,发现b的虫口仿效可以达到60%,药物的反应速度很快;施药后3d,a、b、c三种生物药剂虫口防效都可以达到80%以上,比化学药剂的疗效更好;施药后8d的虫口防效,a为99.15%;b为 98.93%;c为94.53%,比化学药剂的效果85.16%要明显高出许多,而且对水稻的叶子还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施药后15d的虫口防效,a为98.95%;b为 97.15%;c为93.26%,相比较于化学药剂的效果95.96%,防效相差较小。因此,a、b、c三种生物农药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作用效果十分显著,。
3 讨 论
生物药剂的研究在我国早就开始进行了,但是在水稻等粮食作物上的应用却并不广泛。目前,在我国生物药剂主要应用于蔬菜和水果上,在粮食等生产作物上使用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对于生物农药的作用和效果不了解;在对农作物防治害虫的工作上,不能有效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把握好防治害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常常是在害虫达到高龄时期,形成了危害,才去施药治理,这一时期恰是害虫抗药性最强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就不如化学农药的好。
4 结 语
本次试验最终得出,短急杆菌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同时药物作用时间更长;甜核苏云菌杆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发展。在试验结果中表明,三种生物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极其显著,同时对自然环境保护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在水稻种植方面推广大面积使用。
参考文献
[1] 廖华刚,母先富,陈连恒,吴扬琴,张国升,陈德飞.3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J].植物医生,2014,3(3):26-27.
篇5
文/李俊德
陈兴之,男,汉族,生于1905年10月。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中医外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骨髓炎、脉管炎、骨结核及其它外科疑难杂症。陈老于1982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二届健康老人。他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喜写诗作画,对中国古典文化尤有兴趣。平日还常与“忘年交”谈天论地。至今他耳聪目明,记忆力颇佳;内难经史、汤头歌诀、诗词名句尚能熟记,对典型病例尤能述清。85岁退休,现仍出专家门诊。他的养生三要素,对老年知识分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启发。
我今年89岁,现在身体状况良好。耳聪目明,能听清低弱声响,能看清报纸文章小字,但不宜久看,稍有倦意,便休息片刻。
我记忆力很好,这与注意用脑有关。用脑可谓健脑之无形良药,其功效之大,实非有形之药可比。大脑对于老年人,更是用进废退。我对治病中的疑难问题,若日间思索未果,常在卧床入睡前继以静思。
我的养生体会是要把握好三个要素,即生活上的淡泊,事业上的寄托,精神上的怡情。当然并不排除饮食起居的养生,但对老年人来说,这三个要素更为重要。
生活上的淡泊,并非无所追求,也非苦行,而是要居于高处看待人生。古人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我以为自幼而少而壮而老,乃是不可移易的自然规律,应当坦然处之。今逢盛世,国家中兴,将多年医术经验继续贡献于人民,何之有“只是近黄昏”的感叹呢!
事业上的寄托,就是要老有所为。我于前年将治疗骨髓炎的理论与经验写成书出版,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几无“夕阳”、“黄昏”之感。故兴而作诗:“更喜夕阳无限好,晚霞红胜晓霞好。”
精神上的怡情,就是对生活要有积极达观的态度,安逸舒畅的心境。我居处并不宽敞,门外有一小园地,虽无名花异草,但种竹栽松,洗桐灌柳,注目移情,自觉赏心悦目。“治病救人为乐,吟诗作画养生”,这是我生活的写照。
我非常喜以诗画养生,其功效有独到之处,可将言志、怡情、健脑熔于一炉。余题七律诗一首,名“雨霁”,愿与老朋友们共勉。
雨霁山河一片新,东南西北路途明。秧田有水秧苗壮,麦陇无蟊麦穗深。柳上黄莺歌盛日,花间紫燕舞春城。夕阳满地红于火,种竹栽松惜晚晴。
懂得预防 寿更长
文/刘二军
古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亦即告诉人们,要健康长寿就要把预防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合适的方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懂得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对于健康长寿尤为重要。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都趋于老化,最易感受七情六欲及四时不正之邪气而染病。因此,懂得预防,善于预防,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篇6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纯真,人在童年时会自自然然、踏踏实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而全然不在乎生命的目标。
一旦走过童年,人们便被生命旅程中的太多、太高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所累,而忘记了享受生命旅程本身。于是,那么多人找不到了幸福,只落得苦叹:幸福在哪里?
有一个故事很是耐人寻味。一位年老的盲人琴师带着一位同样双目失明的少年四处漂泊,以弹唱为生。他们活得虽艰辛,却坚毅。有一天,年老的琴师终于弹断了他一生中的第一百根琴弦。琴师欣喜若狂,因为他师傅生前传给他一个药方。说只有在他弹断了一百根琴弦之后,才可以用这药方,也只有到那时这药才灵验——能让他的双目重见光明。琴师兴冲冲地带着珍藏多年的“药方”跑到药铺,然而药铺的人告诉他:这药方上一个字也没有!琴师木然了,那个在心中支撑了他一生的强大力量顷刻间化为乌有,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很快,他就衰老了。走到人生尽头时,他彻底醒悟了——师傅是为了让他享受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临终前,他郑重地将药方传给了年少的盲童,并重复了当初师傅告诉他的那番话。他也留给盲童一个追求。因为他就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享受了人生。
这个残酷而美丽的故事给人诸多的启迪。这位年老的琴师最终的追求是无望的,这是一种不幸;但极幸运的是,他得到一个人生秘诀,在不幸之中也能去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我们无须如盲人琴师那样,在无可奈何之下靠别人开什么药方。我们只要采取心理学的一个人生认知上的策略——转移一下注视点,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若此,我们就会发现,生命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应该享受的幸福。
当我们自自然然、踏踏实实去对待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从更高层次的意义上返回“童年”。
篇7
读了现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它讲的是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走乡穿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原来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师傅说过:只有弹过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们做药引子,那个让眼复明的药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信念,弹亲卖艺为生,不知不觉终于凑够一千根了,他兴冲冲地照方拿药,可是谁都说他拿的是一张白纸。他惊呆了!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来当他们经过一个小山村时,小瞎子情窦初开,喜欢上一个姑娘,老瞎子劝他不要想得太好,因为他比谁“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赶回时,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时,因为来他心爱的姑娘已经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缓过劲来,问老瞎子:“我们为什么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样。”老瞎子说:“要想复明,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药才有效。我记错了,所以眼睛没法治了,你还小,一定好好弹下去。”于是,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了。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读完《命若琴弦》让人更加知道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不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他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篇8
关键词:医者形象;医术;医德;医心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南齐褚事遗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在疾病叙事中,毕淑敏选取医护人员作为文本故事的主角,这些医者都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仁爱的医心,她通过这样的设置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展现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呼唤普渡众生的高尚的医魂,完成自身对社会与生命的思索和对爱与美的追求。
一、医术
《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在医生对病人疾病的治疗中,如果发生差错,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毕淑敏的小说中,作为主角的医生与护士人员都一直坚守在与病魔斗争的第一战线,刻苦钻研,精通业务,以精湛的医术完成对病人身体的医治与灵魂的拯救。《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只是无意间耳闻一位母亲闲话自己女儿的表现,就能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判定女孩得了重病,在病人家属的悲痛与歇斯底里中,他冷静的将疾病病情和治疗方法以病人能听懂的语言通俗的告知病人。在孩子死亡、女人重病后,他想出治疗女人心理伤痛的方法,并帮助她完成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愿。《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牛鬼蛇神”焦如海仅凭脸色就可以推断出岳北之来自全军区最高的哨卡,因为他的脸色就是高原病的招牌。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练就的精湛医术,他从一口痰就可以察觉出郁臣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也最终证实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连放射科的医生也禁不住的夸赞:“现在手术,一切还来得及!谁给你诊断出来的?他有一双X光的眼睛!”①为自己开出“红处方”的戒毒医生简方宁,她审视的目光像B超一样,从戒毒病人全身扫过,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复吸。她仅仅看了几眼,就戳穿了吸毒者张大膀子的谎言,因为凭借这精湛的医学技术,她看出张大膀子的腹部伤口,不像是正规医生的手法,而那腐蚀性伤疤的形状也不像是火碱烧灼而成的。
医生护士们除了器质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外,对于心理情感方面的疾病也给与了准确的治疗与拯救。在“拯救”的心理治疗小组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年龄、性别的人,伟大导师程远青针对不同人不同的心理症结,开出不同的心灵药方,最终拯救的不仅是,还是患者们的心灵。《女心理师》中贺顿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试,用婚姻换取了自己的心理诊所,在每日不同案例的诊断中,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阴影。为了一个无法判断和诊治的案例,她勇敢的揭开自己的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和疗治,最终完成自救与救人的和谐统一。
二、医德
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中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虐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载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这句话指出了医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医生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必须诚恳耐心,认真谨慎,拥有高尚的医德。因为在医生观察病人时,病人也在观察医生,甚至比医生观察得更为仔细。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细小的表情和用语,对病人都有特殊的含义,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到病人病情的变化。《拯救》中,程远青在治疗意安排癌症患者们面对自己熟悉的陌生人――医生。仅仅面对用白大衣堆成的医生模型,病人们就充满了害怕和痛恨,因为这群癌症病人面对的医生们没有将他们要承受地病痛悉数告知,没有将病人当作人来关爱。他们将病人当作试验品,陈列病人的伤口任人触摸;他们清高冷漠,使病人对医生、医院、医疗丧失信心,变成讳疾忌医的鸵鸟。与之相反,毕淑敏设置了一系列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们,他们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以诚恳的态度告诉病人病情,增强病人的信心,开除正确的药方,最终解除病人的痛苦。程远青在为癌症病人进行心理疗救时从小组活动的选址、房间桌椅的摆设到衣服妆容的设计,小组的各种活动她都十分仔细慎重;她对组员直呼其名,因为她心里没有阶级意识,不攀高,不贬低,当知道鹿路是时,她没有鄙视与远离,有的是无限的关爱与鼓励;无论程远青多么劳累,她倾听病人的哭声没有丝毫倦怠。《红处方》中的戒毒医生简方宁,更是倾注了作者满腔的热爱。她气质典雅,人格崇高,有高贵的奉献精神。病人身上发出恶臭以及恐怖的伤口让旁人倒吸凉气连连退后,简方宁却能镇定自若,毫不嫌弃的为其近前诊断。②她与戒毒病人做朋友,鼓励他们重生,为他们保守秘密,却不取分毫。面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病态丑态,她从容自信,指挥若定,连最顽劣的瘾君子也被她的为人和风度所折服。她还有着精卫填海般为医学献身的精神,为了戒毒病人,她忽略了家庭,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
三、医心
毕淑敏在《医生提笔》一文中写到:“因为淤积的苦痛太多,医生便冷漠。因为对死亡无能为力,医生便凄凉。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医生便悲壮。因为经年累月地用处方……那雪白的笺纸上写着:‘爱人’。”③医生因为对生命有透彻的体验,胸怀着对生命的挚爱,存在着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的自觉意识,这便构成了医者最核心的品质,构成了医者仁心。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最后一支西地兰》让读者看到了医者焦如海的仁心仁术。在医者焦如海眼中,一条名叫阿随的狗和人的生命一样的宝贵神圣,他说:“阿随是一条生命,而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④面对奄奄一息的阿随,焦如海意识到“医生的职责就是修补生命,延续生命。生命是平等的,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都是大自然的恩赐。②”怀着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与挚爱,焦如海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维系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支西地兰,阿随得救了,而医者焦如海却逝去了。《教授的戒指》中陶若怯教授是一位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医生,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出一枚神奇的戒指,实际上是一个极为精巧的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以这枚戒指为病人把脉,医生就会在诊断的一瞬间幻化为病人,设身处地感受到病人的痛苦进而分析症状,教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体验了无数切筋入骨的病痛,筋疲力尽,最终英年早逝。教授对这个结局心知肚明,却依旧无怨无悔,他说,“医学是一桩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我只能如此……经历的苦痛愈多,愈坚定我济世救人之心。”⑤
毕淑敏小说中的医生护士都是善良优秀的,《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焦如海,《教授的戒指》中的陶教授,《红处方》中的简方宁、《生生不己》中的袁大夫,《血玲珑》中的钟先生和魏晓日、《拯救》中的程远青等这一系列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的医生形象因仁心而美丽,因善良而优秀,毕淑敏对医者形象的完美书写,虽有“高大全”的嫌疑,但她对真、善、美的坚定呼喊是值得肯定与称赞的。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8
[2]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1
[3] 毕淑敏.倾诉[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
[4]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注解
①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8第188页
②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群众出版社.第166页.
③ 毕淑敏.倾诉,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第113、114页.
篇9
最便宜药方的纪录在不断刷新,两毛钱,一毛钱,6分钱……没法再低了。“好医生”的概念。在这个大处方、高价药乃至天价药的时代,也开始变成“治病+低价”,治病是永恒的标准,低价处方则是时代的要求。
治病与费用,治病第一,费用第二;一个“好医生”,不在于能开出何种费用的药方,而在于是否有治病的能力。是否能开“低价处方”,本质上不是判断医生好坏的标准。但整个社会对“低价药方”有高度关切,不可谓不合理。医疗费用太高昂了,处方的权威性太强了,病人很少能够跟医院讲价,也并不总是面对着疑难杂症,更多地只是患上“简单的病”,这使得能否开“低价药方”成为重要的问题。而且,就算是“复杂的病”,谁又不希望有一种便宜的治疗办法呢?
好的医疗永远是治病,以及在此前提下能够使费用尽量减少。现代医学巨大的进步,在于治病能力的提高,它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健康和有质量的生命的期望值。而与此同时,人们在健康费用上的付出也在增长,问题是这种付出是完全个人性的,还是拥有一定的国家保障。
可以说,费用的上升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医疗在发展,设备、药物以及医生培养的投入在上升,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细微关注在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医疗支出越来越成为福利国家的负担的原因。
按照现代的社会伦理,人的健康和生命权利高于一切,自然也高于金钱。为了治疗而不计代价,这被认为是正当的。固然,这不是医疗漫天要价的理由,但又不能不说为人们全力支付医疗费用提供了一种社会心理基础。无价的健康与生命,被有价的医疗现实地衡量,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人们支付的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堪承受,就越来越期盼“低价”,个别医生作为例证,满足了人们“可以低价”的想象。
但医疗不可能越来越低价,因为这既不符合医疗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切。只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医疗费用如何才算合理,以及医疗费用应该由公民个人直接完全支付还是要依靠一种国家和社会保障体制。
人们乐于传诵“开低价处方的好医生”的传奇故事,心情可以理解,只是我们时刻也不要忽略,医疗问题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而不仅是医德问题。
别让职业病成另一种“矿难”
吴 帅
贵州省施秉县恒盛有限公司195名工人不久前被确诊患有矽肺病,这一数字创下了企业一次性检出矽肺病人数全省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高污染企业竟是当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
去年农民工张海超以“开朐验肺”的悲剧,引来媒体报道职业病事故的热潮。尽管如此,这样雷人的新闻却依然延续不断。今年4月28日,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表明,职业病依旧在不断地吞噬和侵蚀着劳动者的生命,各种急性慢性职业病居高不下。
为什么这家高污染企业敢于嚣《职业病防治法》于不顾?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暧昧态度是个关键要素。虽然当地安监、卫生等部门曾下达过整改通知书,但为何“有关整改措施落实得都很差”?答案还是来源于权力背景的护犊。从新闻中得知,矽肺病患者的治疗、赔偿等问题,以及责任追究问题的解决仍遥遥元期。
此外,以钱息事,用钱来摆平的治理模式,同样使当前的职业病防治难上加难。在这起事件中,这些矽肺病患者因病情的轻重不同,可能分别获得10万元至30万元的赔偿。要求矽肺病复查的261名工人,部分与这家企业达成协议,每人领取了2.3万元的补偿款。当地官员一再强调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这家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早日恢复生产。
篇10
“慢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把“生活的城市”变成真正的“宜居的城市”,通过慢城建设,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回归自然,在保证轻松生活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慢城”的核心就是要倡导纯粹的生活,保护当地特色,强调生活的品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在悠闲的生活节奏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与体会生命的意义,重获生命的品质与尊严。慢是一种品味,慢城主义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诉求。
如果说“快城”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动机,那么,“快客”就是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源。在这个快时代里,人们的内心仿佛被一个声音驱使着,卖力地工作、赚钱,快餐果腹,行色匆匆。很多人纷纷从那些可能符合慢城标准的家乡或二线城市来到如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从此,他们的生活便如同按下了快进键,快餐、快车、快速、快艇……整个世界都被挤压为一个字:快。白天上班,晚上或假日还得加班,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来。然而,人们的灵魂却往往跟不上身体的步伐,当大自然的闲情逸致离人们越来越远,当抑郁症、亚健康开始笼罩职场的上空,当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宝贵的童年,当暴戾的情绪在社会上迅速蔓延……
人们不得不开始反省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于是才有对“慢生活”的渴望。继意大利发起慢食文化后,新的城市哲学悄然在欧洲一些小城里诞生,这套哲学叫做“慢”。慢城内不能行驶汽车,只有行人徒步区;城内不能卖快餐,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店和超市都应禁止;城内不准有霓虹灯,平常周四和周日店面都不营业。慢城对美好城市的理想是:“完美的理性城市以这样的方式设计,使效率、宁静、秩序以及它的居民的幸福最大化,而犯罪、混乱、罪恶、肮脏、疾病等最小化。”
以“慢城”为代表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破解城市病的药方之一。如果说“快城”是享受“慢”的必要条件,那么,“慢城”就应该是“快城”建设的目的和结果。“慢城”虽然并非世外桃源,但这个概念所体现出的环境和资源友好特点,以及对生活节奏的重新认知,正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忙碌而又悠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