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84

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懂得了历史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是一门偏文科性的学科,他在传授我国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观方面极其重要,在对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更是至为关键,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然而现今很多人对于历史学这门学科都有很多误解,认为学历史没什么大的用处,又不能立刻应用的实际生活中去,然而,历史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随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学理念变动很大,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开始讲究创新、自由,强调知识的自由和主体的重要性。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地位也逐渐在提升,不断得到重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在提高。传统教学中,历史大多时候被认为是一门有负担的副科,并没有多大作用,导致学生们学习历史纯属是应付考试,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久而久之,对历史的忽视也越来越严重。然而,学生们学好了历史不仅可以提高成绩,更好的应对高考,更可以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深层次的学习历史知识,也要学会用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俗话讲“读史使人明智”,学生们通过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吸收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学会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学生们就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历史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们提供有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相关的题材,不断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的自豪感。从历史中看,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是唯一没有出现文明中断的古国。文化发展、思想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等都是我们国家历史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而其中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利用中国古代史中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丝绸、瓷器、兵马俑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东西。在中国近代史上,近代的屈辱史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自强的必要性,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而不断增强学生自强独立的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上,有很多值得发扬和宣传的英雄人物以及典故,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籍,这些历史文化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不断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走的更坚定。

二、学好高中历史的对策

(一)教师们要转变教学理念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下,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思想健康的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更应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参加各种先进教育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注重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心里特点,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培养健康人格和品质为己任,肩负起培育祖国栋梁的责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质的好青年。

(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教师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手段在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教师们也要不断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学习 ,不断武装自己的知识头脑,更好的教授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现在是科技和知识信息得时代,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师们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资源可以查找想要的资料、文献,从中借鉴、学习别人的科研成果以及吸取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如电影、录像、插图等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可以让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繁琐的历史知R易学化,势必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好的运用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同样的教学内容,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最后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们应该心中怀有一种高尚的教学情怀,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如讨论、试讲等方式,让学生最大空间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中的不一样,也可以延续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改善,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教师们要不断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们健康的学习。

篇2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讲述时,提出:如果没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语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篇4

一、自觉做好课前预习

据调查发现,高中生遇到生僻的问题经常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是遇到熟知的问题或者遇到过的事情,即使不能及时解决也不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学生熟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会感觉轻松,更容易理解,由此可见,预习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新知识,学生要结合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在预习后,要结合一定的例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学会总结,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做题方法的联系。老师对预习工作也要加以重视,进行一定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并进行一定的奖惩,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主动参与课中学习

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必须做好课堂学习。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要专心听讲,一是,仔细看物理老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是,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是,要积极思考、联想;四是,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在课堂学习中,不要一味的去听老师讲解,要主动参与,与物理教师形成互动和双向交流。对于课堂知识,要尽量随堂消化,不懂就问,针对比较难的题目,一定要迎难而上,不可自暴自弃,故意避开不懂得知识。

三、做好相关练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相关练习则是侧重于对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为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做好一定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的。对高中生来说,课堂知识能否有效利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是检验题目课堂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做好相关的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联系实际,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题目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对高中生来说,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认真审题,细心做题,总结经验并且独立完成作业,这样能查漏补缺,为今后高效的的学习找准方向和积累经验。

四、掌握数学学习的记忆方法

篇5

学习知识重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时,老师都会讲高中物理难学,在未学习高中物理之前也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物理难学。因此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物理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紧张、畏惧心理。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理之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越难越怕。②“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③消极心理。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对于上面提到的消极思想,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一定要调整好学习心态,只要坚定信念,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事,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有摆正心态,我们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二、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的一章,首先把这一章中的每一节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一章内容,找出各节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三、主动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试卷、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

五、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叙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进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六、复结提高

篇6

一、明确学习动机,建立起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英语的动力    

作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在英语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若问他们为什么成绩那么好,他们更多地会说因为他们喜欢学英语。相比之下,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谈不上喜欢,只是不得不学,如果用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种差异的话,就是在英语的学习上,大家存在动机上的差异。有没有动机,动机的强弱都会影响到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关于学习动机,加德纳认为它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第二语言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学习中的努力以及对学习所持的积极态度。这就提不我们反思自身英语成绩之所以不容易提高的原因时,可以首先从学习动机入手,思考自己在英语学习上到底保持着怎样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没有促进我们的英语学习活动,还是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那些喜欢英语从而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内部动机更强,当然,不可避免地,他们也会有外部动机,因为英语学得好可以让他们取得好的成绩,对实现自己接下来的大学阶段的梦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单纯依靠外部动机,这样的动机明显不够持久,而且容易失去效果,尤其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很难坚持。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学习主体在开展学习仟务时,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所以,如果真的无法感到内心对英语这门学科的热爱。也可以从成就动机上入手,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学习英语本身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益处。从小的方面来说,学好英语可以让我们将来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方面,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从大的方面来说,学好英语,可以让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联系更加顺畅,让英语成为国家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们要将英语的学习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让英语成为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工具,将我们内在的成就动机转化到英语学习的仟务上。    

二、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开展英语的学习活动    

在建立起比较强的学习动机以后,我们在学习英语这一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强的动力,然而,动力的强劲也需要正确方法作为辅助,否则,极可能会造成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那么,在学习英语方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中得到哪些宝贵的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借鉴呢?    第一,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记忆大量的单词短语。在记忆方面,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规律,按照记忆的科学规律去制i丁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这样就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所以,从这一规律出发,我们在背诵单词或短语以后,要注意及时复习,综合现在的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在第一遍学习之后进行后续的几轮复习,在这几轮复习之后,基本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完全记住了。当然,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首先就有教师带领着我们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复习。所以要按照教师的步骤将各轮的复习工作做好。另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i丁一套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的计划尤其适合一些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将落下的进度追上来。    

第二,结合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规律,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等来安排英语的学习。在平常的复习活动中,要将更多的关注焦点放在中间的学习仟务上,因为中间的学习仟务是最容易被遗忘的。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型教学方法 兴趣教学 问题 应用

一、关于基本导入教学方法的分析

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概念的明确是必要的,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物理概念内涵及其外延的深入理解,这就需要进行概念的有效教学,保证相关问题的积极解决。在新课教学环节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入方法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物理概念的理解及其掌握,更好的进行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证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目前来说,比较流行的导入式教学方法是实验演示法、现象本质法、渐入佳境教学法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问题的本质剖析,进行新概念的引进,做好物理概念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效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延伸,要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进行相关物理问题的分析,从而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重引入方法的恰当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物理概念的理解及其掌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弹性力章节分析中,教师可以进行弹力概念的引进,进行小车拉伸作用及其压缩弹簧作用等的分析,进行弹力概念的引入,进行弹簧形变恢复及其形变互动作用的分析,这里也可以引进弯曲弹性钢片的作用力,其作用力能够进行笔头的弹出,从而进行物体恢复形变及其使之形变物体作用力的分析,进行弹力概念的引出。

2.又如,在超重及其失重情况的分析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进行示数的记录,给出超重概念的引出。再进行弹簧秤示数加速下降情况的展示,进行失重概念的引出。这就需要进行实验演示方法的应用,保证学生的头脑新概念的形成。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类比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必要的,毕竟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概念都是通过类比推理推断出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某些物理概念,进行类比方法的应用是必要的,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保证学生理解及其牢固新型概念。

比如,在重力势能分析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电势能概念的引入。在进行电磁强度概念的分析过程中,可以进行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在电流类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电流概念的建立,在电压类比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电压概念的引入。通过对这些类比方法的应用,更有利于实现日常物理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高中物理知识及其规律的有趣性。

3.在引入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悬念的设疑,进行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积极引动,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积极学习氛围,这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创设思维情境引入分析,保证不同物理概念引入方法的应用。比如,在进行反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光纤与玻璃、水、空气等的情境概念。再提出入射角度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入射角度及其折射光线的关系。在疑问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本质的引出,进行反射概念的引出,让学生深刻的学习到全反射的概念。

二、新型导入式物理教学方法的应用

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不同物理概念的应用形式,需要做好学生物理知识认知结构的建设工作,进行新旧概念关系的有效联结,保证概念教学的优化,进行旧知识及其新概念引入教学的分析,保证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兴趣,保证师生之间的良好教学互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需要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学生一旦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进行注意力的集中,从而保证自己全神贯注的思考及其探索。物理学的应用以基础实验知识为基础,其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的物体运动及其变化现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新概念的引入,需要进行有趣物理现象的结合,保证学生吸引力的控制,保证学生的良好物理学习兴趣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不同物理教学方法的协调,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在整个物理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到诸多的物理概念建立在抽象的应用基础上,了解概念的定义方式,就需要进行揭示概念内涵方式的分析,那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是非常难懂的,针对那些复杂的概念,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保证抽象概念的具体化,保证学生的积极理解及其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抽象概念的形象化,逐渐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物理概念的现实性案例的引入,进行实际生产及其生活事例的剖析,进行现象的良好分析,进行其本质的抓住,做好相关的归纳工作。在该类概念的引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该概念的模仿及其应用,需要避免其重复式讲解方法的应用,结合学生已经具备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概念及其涵义,从而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

在物理教学应用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可以直接被引入的,特别是那些本身概念就比较直观的,容易让学生理解的知识,比如那些重力学概念、机械运动概念、平抛运动概念、势能概念、频率概念等等,都是可以进行直接引入的,必要时,需要教师直接进行引入,从而避免繁琐的过程中,让教学效果立竿见影。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外,还有很多。新课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新课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新课的导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如果教师能精心设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可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三、结语

通过对高中物理新课导入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更有利于活跃物理课堂的气氛,这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做好师生的协调工作,满足现阶段高中物理的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物理理论素质及其实践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玉英,姚建欣,张静.整合与发展――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2).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111-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18

作者简介:张凤琴(195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语言教学教法研究。

一、自主学习的概述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又称为自我指导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主学习“不仅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领域的探索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更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思考和讨论”(郑敏,2000)。近年来,国内外语界不少教育工作者纷纷投身到自主学习的研究中,做了一些探讨、分析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自主学习的概念原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家倡导把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责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将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的是Henri Holec。他在自己的专著《自主性与外语学习》(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981)一书中,阐述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与实践。此后,对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热潮便一浪高出一浪。我国国内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至2000年为初期阶段。在该阶段,研究文章数量少,研究对象集中,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以介绍国外自主学习研究成果为主。2001年起,文章数量迅速增多,研究范围拓宽,研究方法多样。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及项目组专家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其中对教学模式有明确的阐述: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Holec认为,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确定的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结合我国国情及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要求,我们将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所涵盖的主要方面作出了如下概括:(1)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2)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3)有效使用学习策略;(4)监控学习策略与使用情况;(5)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

二、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1.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由于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学习时间及地点灵活,且学生的自由学习与教师面授相结合,学生在为数不多的面授课上更应该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及要求。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加强目的性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学习;而另一方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把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成自己的学习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首先,教师在面授之初就应为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其明确各自的学习目的。接着,学生参考教师为其制定的不同的学习目的,加上自己具体实际使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使自己明白英语学习究竟学什么,怎样学,以便有效地指导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英语学习。

2.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现状,以便量身定做各自的自主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包括元认知知识的丰富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元认知知识包括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包括策略知识、对学习的认识、对活动的认识以及对作为语言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即对自己基本情况的认知和学习水平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前,教师应帮助学生自查自己开展自主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身各自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否则学生制定的自主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就没有针对性。在确立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前,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测试,然后让学生根据测试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这些评价,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确保计划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3.有效使用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组织和批判性的思维;元认知策略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监测和调节等策略,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和学习环境,同伴学习和寻求帮助等外在学习条件。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保证条件。学习策略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有成效地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是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从内部和外部条件着手,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网络学习中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支持服务手段,为广大学生打开了更宽广的知识领域,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尽情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

4.监控学习策略与使用情况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并逐步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无论在获取知识还是在管理学习方面都成为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特点是少讲、精讲,许多课本内容和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自学,听、说、读、写等语言的技能需要学生主动去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大学英语学法指导,包括单词记忆的方法(如根据词根词缀、根据上下文、根据映像或按词的分类)、阅读理解的技巧(如猜词的能力、览读和查读等)、听力理解的技巧(如预测听力内容、大意或细节听力、记笔记等)、口头交际的策略(如解释、回避、转码、手势等)、写作策略(如列提纲、收集信息)等等;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学习目标、如何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怎么做好预习与复习和如何进行自我评估等。

5.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可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听写、提问、抽查作业、组织单元测试和针对词汇、语法结构、听力和阅读等方面的专项考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通过面谈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帮助分析不足之处。教师的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它除了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以外,更适合于评价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的表现与能力所做的评价。它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Benson 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2]Holec H.Autonomou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Spratt M,Humphreys G & Chan V.Autonomy and Motivation:Which Comes First?[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2(3).

[4]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2005(1).

[5]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3).

[6]贾 琰.自主学习模式与外语教学[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12).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生;翻译技巧;方法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是教育部考核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检验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能力的手段。该考试分A、B级,本文以历年B级真题为例,对其考试中的翻译题进行技巧分析。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中的翻译测试由两个部分组成,即61题至65题。一、句子翻译,要求根据所给出的英文句子,从四个汉语翻译中选出最佳翻译选项,即61题至64题。二、段落翻译(汉翻英),该部分是主观题,以便考查学生的词汇的掌握、句型分析、翻译理论理解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要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确切地道、合乎表达中文习惯地翻译段落。要想得高分更加注意翻译中的转型与变态、增补与省略、正译与反译、中英文思维的差异、分译法等原则。学生应关注的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中的翻译技巧有以下:

一、增补与省略

增补与省略是翻译中最为常用的手段,增补也好,省略也好,都是增词不增义,减词不减义,反而能使意义更加明确,文字更加通顺。

(1)One of the reason for our seccuss is that people like you take the time to share their good idea.(2011年6月B级考试第65题第四句)

我们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像您这样的客户愿意花时间与我们分享好点子。原文中没有“愿意”这词,为表达流畅加上“愿意”这词。

(2)There was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customer service at the meeting until the manager came up with a great idea.(2010年12月B级考试第64题)

会议就客服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直到经理提出一个绝妙主意才停止。该原文中没有“停止”一词,为了汉语表达通顺加上“停止”。

(3)Many good movies have been produced recently,but I still prefer to watch old movies because they are more interesting.(2010年6月B级考试第63题)

近来制作了很多好影片,但我还是喜欢老片,因为老片更有趣。本句中watch没必要翻译。

(4)If the new payment methods make it easier for consumers to pay ,could they make it easier for criminals too ?( 2010年6月B级考试第64题)

如果这些新的付款方式更便于消费者付款,是否对罪犯也更方便呢?该原句中的they是“付款方式”的代词,为了不嗦,汉语中可以省略,不译出来。

二、转性与转态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句子是因为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不同而需要转换原句中某些词的词性。也因为表达方式和习惯不同而需要把原句中的语态进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1)First of all ,I appreciate your advice on my decision to go to work in the computer company.(2010年6月B级考试第62题)

首先,感谢你对我决定去那家电脑公司工作所给予的建议。这里decision是名词,翻译时以动词“决定去做某事”来运用。

(2)On the account of rapid increaseof trade with China,we have recentlyestabisheda new branch there.

由于对华贸易的高速增长,我们最近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分公司。在原句中的副词there,因为上下句的要求翻译成名词“中国”。

(3)Mr.Smith damands that all report be carefully written and above all be based on the fact.(2007年 6月B级考试第61题)

史密斯先生要求认真写好所有报告,最重要的是应以事实为根据。

被动语态all report be carefully written翻译成主动语态“认真写好所有报告”,而不是“所有报告要认真被写”。

(4)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will be expected to report on the happinings in the city and on campus.(2009年12月B级考试第65题第三句)

受聘者将报道本市及校园的新闻。此句中的will be expected to report被动句翻译成“将报道”,而不是“将被要求报道”。

三、正译与反译

为了使译文合乎目的语言习惯表达,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把原文中的否定说法在译文中变成否定说法,或原文中的否定意思被译成肯定意思。如,英文中的否定词(no、not、never……)、否定前缀或否定后缀(no-、non-、de-、dis-、im-、in-、ir-、un-、-less等),在汉语中未必非译成否定意义.

(1)The department head does not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right wa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2011年6月B级考试第62题)

部门领导认为这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原文中的否定意思The department head does not believe翻译成肯定意思“部门领导认为”。

(2)Not until this week were they aware of the problem with the air-conditioning units in the hotel room.(2009年12月B级考试第61题)

直到这个星期他们才知道旅馆房间里的空调设备有问题。本句中否定词Not until,在汉语翻译中不表示否定,翻译为“直到……才”。

(3)This matter is so important that it should not be left in the hand of inexperirnced lawyer.(2009年6月B级考试第64题)

这件事事关重要,不能交给缺乏经验的律师来处理。本句中否定意义的词inexperirnced,汉语中译成“缺乏经验的”,没有显出否定词眼。

(4)All flights have been cancelled because of the snowstorm,so many passengers could do nothing except take the train.(2008年12月B级考试第62题)

暴风雪使所有航班被取消,许多乘客只能改乘火车。本剧中的否定意义词do nothing,翻译成“只能”,表示肯定意思。

四、词序调整

在翻译中,为了译文表达得更流畅,鉴于习惯表达,需要适当的调整词或从句的顺序。

(1)Many good movies have been produced recently,but I still prefer to watch old movies because they are more interesting.(2010年6月B级考试第63题)

近来制作了很多好影片,但我还是喜欢老片,因为老片更有趣。该剧中的recently位于句末,按汉语的表达习惯要放在句首。

(2)This makes it easy for you to get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2007年12月B级考试第65题第三句)

这使你能够很容易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本句中调整了the information you need,“你所需要的信息”的翻译顺序。

(3)We sent an e-mail to your Sales Department a week ago asking about the goods we had ordered.(2009年12月B级考试第62题)

一周前我们给你方销售部发了电子邮件,查询我们所订购的货物。该句中a week ago位于句中,翻译时放句首。英语表达中时间状语可位于句首、句中或句末。但汉语习惯表达中时间状语放句首。

(5)Two assistants will be required to check reporter’s names when they arrive at the press conferrence.(2008年6月B级考试第61题)

要有两位助手在记者到达新闻会时核对他们的姓名。本句中调整了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的位置。

以上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常能用到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此外还可以用分句与合句、抽象与具体等等多种方法。做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翻译题时,考生首先通读全句或全文,理解中心意思,弄清句子的相互结构关系,以便翻译出正确意思,取得更高的分数。还要更加注意辨别关系词以免造成误解、注意一些特殊词的表达方式、注意专业词汇的翻译,以及符合目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翻译技巧,还要有大的词汇量、清晰的语法结构理解、长期的苦练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等等。

【参考文献】

[1] 孙致礼.新编英语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篇10

一、初、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4.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