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点

篇1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手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确定了29个工作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城市(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联系城市(区)。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问题,通过试点探索,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率先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筹资通畅、运行科学、人才稳定、功能良好、群众广泛利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在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前,卫生部妇社司组织了各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料,为各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提供基础资料,为评价工作成效积累本底信息。承担了此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工作基线调查方案的设计任务,并在卫生部妇社司的主持下,于2007年9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的基线调查培训会,对基线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培训结束后,各地对基线调查工作进行部署实施。大多数城市在2007年12月之前、少数城市在2008年1月初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课题组人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各地上报数据进行了仔细核查及校正,并对数据库进行了逻辑纠错,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

基线调查内容及对象

本次基线调查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重点联系城市及所辖行政区的基本情况;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③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与措施的落实情况;④社区卫生服务对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

调查对象为29个重点联系城市(区)各区卫生局,共193个市辖区卫生局、19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041名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调查以合理处方和处方费用为指标,共抽查75100张处方。

基线调查结果解析

(一)制定规划,健全网络

根据各重点联系城市(区)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与已经建成的机构数对比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数量距离规划数量相差近1/4,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以政府投入为主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政策落实较好,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个人举办的比例较高。

29个重点联系城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1984.03平方米,其中36.4%的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部分城市中心、站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松散,有待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加强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备总体情况较好,配备最好的设备是血糖仪和电脑,最差的设备是康复理疗设备。

(二)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从各地财务数据来看,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断增加,以区级财政投入为主,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为25.58%,预计比2006年增加6.82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支出构成以公共卫生支出为主,其他用途占总经费的比例有小幅减少,社区公共卫生经费逐步落实,但各地投入差别比较大,2006年各城市人均公共卫生经费为10.35元,2007年增加至人均16.20元,增长幅度为56.5%。离退休人员工资及在职人员社保支出仍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沉重负担。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但业务收入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经费)的主要来源,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大,以药养医情况仍然比较普遍。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是社区卫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9个重点联系城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置数量基本达标,但质量不高,通过对医护人员,特别是医生的学历和职称构成进行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比例不到35%、服务站不到30%,大部分医生的,学历为专科及以下。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占医生总数的9.75%,而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有16790人,占护士总数的50.84%。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构成数据分析发现,临聘人员古中心工作人员的25.15%,站的临聘人员达到31.2%,个别城市临聘人员数超过80%,临聘人员的管理、福利待遇等问题应该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制定基本用药目录,改善药品流通环节,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降低药品价格

社区药品政策改革试点逐渐得到重视,大多数城市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对药品价格、质量和用药的管理。以区为单位,重点联系城市中有67个辖区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占辖区总数的35.26%,平均每区社区基本用药药品总数为779.82种。重点联系城市中54.21%的辖区实施了药品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制度。29个重点联系城市(区)中有54个辖区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的试点,占辖区总数的28.27%。开展医药分开或药房托管制度试点工作还比较局限,29个重点联系城市(区)所有辖区中,仅有12.63%的辖区开展了医药分开或药房托管制度试点,其中,平均每区实行医药分开或药房托管的机构数为4.74个。

(五)落实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为居民健康服务

2007年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力度较大,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16.20元,比2006年增加56.5%。在29个重点联系城市(区)中,以区为单位,83.77%的辖区制定并实施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73.4%的辖区实行了社区公共卫生考核补助办法。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双向转诊的落实不尽如人意,以区为单位,只有36.13%的辖区建立并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土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在基本医疗服务上,门诊量呈现增长趋势,2006~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人均门诊服务量(见表1)。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较多,卫生服务

质量管理有待加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平均处方费用分别为54.44元和51.76元,但个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门诊处方费用超过,100元、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门诊处方费用接近100元,平均医疗纠纷发生数为0.20次。

(六)加强管理,完善考核

一为了加快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综合满意度为77.19%。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成为小病的首选就诊机构。满意度最低的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价格,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只有53.56%,可见,在满意度方面仍有较太的提升空间。

(七)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的关系,建立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责与分工,加强协作与配合,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完善的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双向转诊实现数量少,提示本项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对口支援增加,表明本项工作正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培训及升级机构对口支援情况(见表2)。

(八)推进医疗保险进社区

推进医疗保险进社区,是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合理分流病人,科学利用卫生资源,节约卫生费用的重要措施。根据此次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定点的比例为89.81%,而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比例仅为55.26%。医保政策对社区卫生有一定的倾斜,但还难以达到引导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29个重点联,系城市(区)中有少数城市医保政策对社区卫生的倾斜力度较大,如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起付线差距最大的城市是沈阳,达到1200元。

大部分城市所有辖区均已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少部分城市中还有少数辖区未开展试点。以区为单位,75.14%的辖区实行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九)整合资源、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

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技术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任务之一。从社区中医科室的建设情况看,总体呈现良好的态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科室的比例较高,古78.92%,中医科室和中药房的建立为中医药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服务的提供看,中医门诊服务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不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开展中医服务,因此,加强中医人员及设施的配备,积极开展中医服务,是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和优势的童要举措。

篇2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管理;体会

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卫生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担负着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工作。我市城区共有社区13处,居民18 000人,目前有社区卫生中心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8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保证。规范化管理是以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使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制定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

1.1制定社区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及所属医院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制度、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各室工作制度等)和岗位职责(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岗位职责、全科医生、全科护士职责等),并把社区医务人员的姓名、职称及社区的服务功能项目公布上墙,使社区居民能了解该社区的技术力量与服务范围。

1.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规范服务行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每半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竞争上岗。定期开展专家进社区,健康大课堂活动,为社区居民讲解医学保健知识和进行健康查体。

1.3 加强社区信息系统的管理

把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与家庭健康档案管理微机化。认真做好社区调查工作,进行专人定期的社区慢性病人随访,并进行慢性病电脑数据库专案管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站,把医院专家请到网站里来,在网站里设立专家门诊室。

1.4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服务态度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一种提供居民卫生服务的机构,强调文明行医,方便社区内居民,使群众满意。近两年,已开展健康教育讲座20余次,健康查体11万余人次,深得患者家属和社会得好评。全科医生主动深入家庭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了居民大部分的健康问题。每季度组织对社区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协调好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工作。

2 体会

2.1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措施。 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条件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目标,就必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的管理。

2.2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通过建立各种规程、制度、标准等,使管理职能的施行规范化,提高了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和协调的力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改善服务态度,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取信于民。通过问卷调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后,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3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居民的病案管理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检查情况及病情变化都能从电脑数据库中明确地反映出来。

篇3

一、政府补助原则

(一)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应与当地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努力保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均可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通过实行绩效考评、购买服务等办法,着力提高资金使用和服务效率。

二、政府补助范围及责任划分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包括:按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

区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要根据卫生部等部门制定的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以及市(地)级以上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本地财政经济状况,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一定标准在预算中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按规定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经费。省级政府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央财政从20*年起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和4元并统筹考虑各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考核情况给予补助。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级政府在安排相关经费补助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

三、政府补助内容和方式

(一)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市(地)级以上政府的有关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有关慢性病预防控制,有关妇女、儿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卫生信息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列入政府补助范围。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数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以及单位(或综合)项目补助定额,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核定补助。单位(综合)项目补助定额由财政、卫生主管部门在合理分摊有关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成本的基础上,按照合理弥补人工、耗材等成本的原则确定。人工成本包括工资及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同时,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建立完善按岗位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办法,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并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灾害防疫等工作所需补助经费,由区级财政部门会同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

(二)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经费补助。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所需资金按项目支出预算办法核定补助。

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经有关部门批准和专家论证后,进入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滚动项目库,由同级政府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统筹安排。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所需经费,同级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需要,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的岗位培训等有关培训,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是否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等考核结果核拨。

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符合国家规定离退休的人员费用,根据离退休人数和国家统一规定的离退休金、补贴项目和标准由同级财政核定补助。

基本医疗服务原则上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以及个人付费等方式,由服务收费补偿。因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由同级财政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收支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三)固定资产投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同时,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辅以改扩建和新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建设程序编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按分级管理的要求,经发展改革部门综合平衡、审核批准后,列入年度投资计划,所需资金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定安排,上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困难地区给予支持。其它项目按规定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四、政府补助及社区卫生服务收支的管理和监督

(一)加强政府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各级财政、发展改革、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政府补助资金的分配、核拨、使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追踪问效。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要与服务效果挂钩,由卫生、财政部门在严格监督和考核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情况的基础上予以核拨,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对服务效果好的,适当给予奖励;对服务效果差的,相应扣减补助,以提高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益。

按规定实行项目管理的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项目由卫生和财政部门共同组织立项、评审、实施、检查、验收。项目所需设备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基本建设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保证设计、施工、监理、采购招标、投标工作公开、公正。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规模、标准和内容建设,并按有关规定实施项目建设稽查、审计、竣工验收等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的监督管理。

各级财政、卫生部门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加强财务监管,规范其收支行为,探索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运行机制。

为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各地财政、卫生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办法,明确收入和支出的范围、项目和标准,严格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得的各项收入全部上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支出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按规定核定安排。

各级卫生、财政部门还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体系,将服务项目完成情况、社区居民满意度、社区居民健康指标改进等绩效因素,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为核拨政府补助提供可靠的依据。探索社区卫生服务财务收支公示制度,让社区居民参与监督。同时,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重点检查,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收支管理,提供价格低廉、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篇4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活动中存在的误区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念与医疗中心不同,他坚持的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营销关键在于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愿望,把优质、便捷、安全的卫生保健服务送到社区、送进家庭,让居民少生病、不生病、生小病。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活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认为营销是伪装的术语,把营销看做是对医生神圣职业的背叛。既然社区卫生服务是公益性质,那就不需要搞营销。对4Cs市场营销理念缺乏深入了解,认为搞营销就是为了赚钱,把营销与盈利划等号。

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不需要营销,只要医术高明就有人购买,或卫生服务是由医生来主导的,与消费者无关。社区卫生服务营销基础是要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没有好的医疗技术病人就没有信任感。但是光有高明技术,没有低廉的价格,没有优质的服务,没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也不会有病人光顾。

认为营销活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或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和管理人员的事情,与业务人员无关。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民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由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支持和投入力度。但是全部由政府包下来,又会滋生新的大锅饭,所以必须参照市场的机制进行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聘任,优胜劣汰,这样社区卫生服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

社区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要引入营销理念,但毕竟社区卫生服务与商业单位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创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必须充分认识疾病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等变化,充分利用贴近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通过开展社区诊断,采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开发社区卫生服务市场,制订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计划,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把居民中潜在的健康需求开发出来,通过自身努力,拓宽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服务品牌,增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随着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的优势不断凸现:

政府主导:《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未来年各级财政将投入8500亿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网底,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更加凸现。

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年以来,上海在19个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工资奖金全部由政府埋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不再辛辛苦苦搞创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服务质量中去。

社区卫生网络:通过连续几年的政府实事工程,上海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686家。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得到医疗卫生保健。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医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

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精神文明重要载体。

市委、市政府决定,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社区建设。这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举措,也是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一项民心工程。社区服务越来越得到群众认可,涌现出像陈海信等一批先进模范,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虽然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医疗重心下沉不明显;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利用率有待提高;社区护理病.房是一床难求,上门服务尚不能完全适应居家养老需要;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管理率、控制率还不是很高,上门随访还存在门难敲、脸难看等现象。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尽快引入营销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的基本要素区卫生服务要引入营销理念,首先要练好内功。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内涵、建立合理的服务价格,提高病人满意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一个让社区居民放心的就医单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交付的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质量、价格、满意度等是其基本要素。

服务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诊断,发现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制定卫生服务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和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主要卫生问题。

社区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专家,以及家庭和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的情况,建立家庭健康责任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连续性,为居民提供全面深入的卫生保健服务。

质量质量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时应着眼于基础条件质量,以统筹质量管理全局(管理重点);切实抓工作环节质量,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决定性因素);以终末质量进行反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否则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失去了依托。

价格价格是营销中惟一能创造收入的因素。进行,2009,Vo1.8,No.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时,必须考虑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医疗价格的上涨,只能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是基本的卫生服务,因此应采取廉价策略:尽量降低成本费用,以廉价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应尽量杜绝各项不必要的收费,精简人员,明码标价增加价格的透明度,让医疗消费者安心、放心就医。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目标,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续、综合、便捷的卫生保健服务。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社区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品牌营销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中,首先要以高超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去营造品牌,在病人心中建立稳定的形象。当消费者有某种需求时,就会想起某种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其他;二是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和报纸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报道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将社区卫生服务海报张贴在显著位置如街道委员会办公楼等场所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三是面对面宣传:通过社区各项活动进行面对面宣传,建立热线电话,印发宣传资料,向病人推广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理念,聘请健康大使等,都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品牌营销的好方法。

顾客满意营销影响社区卫生服务顾客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二是就医所花费的时间,三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四是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承担的角色。社区卫生服务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提供人,进一步降低病人负担,缩短病人等候时间,提高病人的参与意识,增加服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篇5

[关键词] 居民;满意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170-03

社区卫生服务是立足于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卫生服务的第一层面接触,其服务质量高低、是否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最终应由作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居民做出评价。满意度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被广泛接受,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卫生服务产生的某种期望,然后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比较后形成的情感状态的反应,包括对社区医疗服务技术、服务态度、服务价格和总体满意度等。为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状况,笔者于2007年7月1日~8月31日开展组织了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研究。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白云区景泰街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内部建设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和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相关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白云区景泰街常住户口人群为研究总体,调查对象为景泰社区随机抽查满18周岁常住人口。在景泰街社区随机抽取6个居委会,抽取的16 899例作为调查总体。

1.2研究方法

通过2007年7月1日~8月31日2个月的时间,对景泰街社区的常住人口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取6个居委会,满18周岁总人口为16 899例,发放调查问卷1 700份,回收问卷1 666份,有效问卷1 589份,有效率为95.9%。

2结果

2.1社区满18周岁人口性别构成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3.1%,女性占46.9%,男女比为1.1∶1。见表1。

表1 调查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所占比例

2.2社区满18周岁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被调查者中,18~64岁占83.7%,≥65岁占16.3%。见表2。

表2 调查人群中不同年龄人群所占比例

2.3社区满18周岁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被调查者中,中专(高中)学历占31.8%,初中学历占26.4%,大专学历占15.9%,小学学历占13.7%,大专以上学历占10.4%,小学以下学历占1.8%。见表3。

表3调查人群中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所占比例

2.4医疗费用负担情况

本社区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前三位是:自费、职工医疗基本保险、公费医疗,构成比例分别为:47.6%、33.3%、13.1%。见表4。

表4 本社区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情况

2.5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

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一般了解占42.7%,不太清楚占36.9%,听说过占10.4%,未听说过占7.2%,很清楚占2.8%。见表5。

2.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

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程度,一般满意占53.9%,较满意占24.3%,很满意占13.0%,很不满意占5.8%,较不满意占3.0%。见表6。

表6 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程度

2.7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医务人员素质低占3.4%,服务态度不好占4.8%,技术欠佳占5.0%,服务环境差占10.3%,服务项目少占19.7%,医疗费用过高占19.8%,其他占37.0%。见表7。

表7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2.8居民患病后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给予服务情况

居民患病后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给予服务的人数为1 514例,占85.2%;不希望的人数为262例,占14.8%。

2.9 居民患病后希望住院诊疗的医院比例

居民患病后希望住院的医院比例,市级医院占52.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9.5%,省级医院7.0%,区级医院占1.4%。见表8。

表8 居民患病后希望住院的医院比例

3讨论

3.1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 589位居民中,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评价前三项依次是一般满意、较满意、很满意,构成比例分别为:53.9%、24.3%、13.0%。据调查结果数据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达91.2%,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3.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相关因素分析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处于起步阶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生与庞大的人口的数量相比还远远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与补偿经济政策的乏力,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重医疗服务“侧支循环”,从中汲取“养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这样,势必削弱其他服务功能,违背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和初衷。

3.2.1 医疗费用过高的原因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投入机制,各地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数量不足,随意性大。此外,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09 4亿人,覆盖率仅为7.2%,而且,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筹资能力十分有限。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患病后,只能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而定点机构多为大中型医院,既不方便,又不利于卫生费用的控制。

3.2.2 医务人员素质低的原因不少地区没有制定严格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准入标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一哄而上,工作人员鱼目混杂,机构建立后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加以约束和监督,致使社区卫生工作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基层医院转型或上级医院设点,工作人员以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队伍稳定性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大医院医生相比,社会地位低,受尊重程度差,工作辛苦,而且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尚不配套,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队伍变动频繁。医、护、技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正规教育,他们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的、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赢得居民的信任。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简单,设备有限,经费来源不够充足,客观上限制了患者就医和综合功能的开展。

3.2.3服务项目少的原因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立机构为主,首先是多数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的转型;二是一些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卫生机构功能的拓展;三是一些政府的二、三级医院业务的延伸。各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常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目前界定为: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但实际上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医疗服务为主,提供的服务只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他功能的开展还存在较大差距。

3.2.4其他因素当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足,基本上要自己养活自己,因此医院就得千方百计想办法盈利,以满足医院开支和职工收入,这使得看病贵的问题比较难解决[1-2]。而看病贵了,势必会影响居民的就诊意愿。使其选择大医院,而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量。进而影响社区医务人员的收入,最终造成人才流失或者缺失。在机构运作困难的情况下,最为直接的是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然缺乏开展没有收益的预防保健服务的动机,也不太可能较友好地提供服务[3]。

在观念上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①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部分地区政府甚至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还没有意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工作开展举步维艰。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难以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非医疗缺乏热情,服务意识差,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③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之甚微。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收费、技术持怀疑态度,就诊仍倾向于选择大医院;此外,居民尚未树立预防、保健的观念,不愿将钱花费在非疾病以外的支出上,参与性差。

3.3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领域中最基础、最前沿的一项工作[4]。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在坚持这一综合服务主体的前提下,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社区卫生服务,如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及家庭保健服务等。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医疗为先导,以疾病控制为内容,带动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适合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卫生需求的服务是一项朝阳事业[5]。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逐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安排社区卫生服务启动资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设备、人才培养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根据实际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落实社区预防保健人员的基本工资和业务经费。同时要逐步依法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政策,建立和完善筹资体系,并依法执行。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把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注落到实处, 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用于启动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证对基本必要的医疗设备的投入,并将其纳入财政和卫生事业的常规预算,按辖区居民人口定额拨付,减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负担,使其更有余力地做一些无偿卫生服务。

要改善配套政策,把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医保定点,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范围,实行比较大医院更为优惠的的个人自付比例,引导病源的合理分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首诊的病种、方式及制约措施,合理调整医疗费用,逐步引导患者“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也急需建立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与评估,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与绩效。

人员素质水平是赢得信任的重要方面,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多途径、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应以在职培训和转型教育为重点,但从长远看,还应把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纳入到高等教育计划。

进一步完善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的内部运行机制。短期速成和集中脱产学习方式相结合,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并广纳人才,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整体素质[6]。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录入电脑进行信息化管理,以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了解居民的就医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普查等无偿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能得到人群认可。但需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这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实需要加强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二是还需要注意服务范围的扩大[7]。加强宣传,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居民的覆盖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一方面要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对中青年居民,使他们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同时,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等方面应更加灵活,充分考虑到各类人群的特点,培养社区卫生服务的忠实顾客。

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政府行为,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特有的客观情况,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社区卫生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只要坚持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的全面重视,同时配以相关政策,完善补偿机制,加速人才培养,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社区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科学地借鉴外国社区卫生工作的有益经验并总结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国国情,走一条发展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之路,使社区居民真正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参考文献]

[1]李维然.六位一体的困惑[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5-6.

[2]殷大奎.“看病难、看病贵”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社区医师,2006,(11):1.

[3]易利华,胡敏敏,胡雪萍.现代医院绩效与薪酬管理的新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366-367.

[4]叶志军,赵光斌,林敏,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态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11,23(28):18-19.

[5]郭萍.社区医院医药分业药房服务模式探讨[J].医药导报,2007,26(5):573-574.

[6]王亚东.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急购与医院就诊患者满意度比较[J].全国全科医学,2006,(13):1050-1053.

篇6

总体来讲,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覆盖面广,政策连续性强、政策的实施已经对我国政府、居民和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政策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亟需要针对政策的执行体系进行研究。目前对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明确和规范的政策执行体系有以下几方面。

1投入机制尚需明确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方面政府行为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形式,搞好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目前在财产投入方面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方面是政府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成,另一方面是政府投入方式不公平,对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任何投入,而实际上非政府举办的机构也完成了大量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甚至比政府举办的机构完成状况更好,更有活力,效率更高。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同时,改针对机构的投入方式为针对服务的投入方式,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另外,现有经济政策不完善,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劳务商品,同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社区卫生服务的生产单位,即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客观上具有独立的经济活动能力,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也应得到一定的补偿[1]。社区卫生服务的这些特征,均具备市场的客观条件。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实践中,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政府行为的多,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属性甚少;而且现行的政策带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

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其承担的社会公益任务较重,本着公平竞争原则,应合理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收费标准的差距,降低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自付比例,以吸引更多的病人到社区接受基本医疗服务。这样一方面从政策导向上分流病人,减轻大医院压力,扭转卫生资源呈倒三角型的不合理分布状态,另一方面小伤小病解决在社区,既减轻居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又扶持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目前政府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流向二、三级医疗机构,而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和防保的费用明显不足。有研究表明,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国家对城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呈现明显的倒三角状态,政府对城市一、二、三级医院卫生事业费和专项拨款的比例大致为1:(22~25):(110~250),对城市基层一级医院的投入接近负增长。部分地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没有专项投入,或只给予启动资金,无后续补充资金。而社区卫生机构除医疗服务项目有经济收益外,健康咨询、残疾人康复、低保优惠、妇儿保健、慢病干预等免费项目,每年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时给予部分补偿,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这些项目所投入的大量时间、人力及物力来说,这些补偿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财政投入和医保政策的不到位,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不注重服务收费;同时服务收费标准的扭曲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明确,加上提供者缺乏把握居民需求、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导致重医轻防和功能偏废,难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经济”优势;诱使社区居民选择高级别医疗机构的消费行为,加重了卫生资源浪费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社区卫生服务难以体现政策初衷,表现为流于形式,其可持续发展前景模糊。其中,财政投入不足和医保政策的不到位起根源作用。

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经济政策方面,首先应注意到,政府在卫生经费的核拨上应切实从注重个体健康转向群体健康上来,把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上。在投入方式上要实行投入产出评估制度,从效率和效益上分析投入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提高投入与产出比例。对于那些市场机制能够较好发挥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挥筹资作用。目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急需政府调整卫生投入结构,加大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专项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启动经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必要的设备和房租费等问题。

其次,要逐步理顺服务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有些项目如家庭护理、联系住院、代请会诊、代为取药等,按现行医疗收费标准难以套用,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体系。收费标准既要有基本卫生服务的,也要有特需服务的,既要有医疗的,又要有防保的,使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合理的补偿。社区卫生服务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定期的健康检查、护理、康复服务、家庭病床、医学检查、健康咨询、针对个人的健康促进、医疗设备使用等为个人提供的卫生服务,应该实行非营利性的有偿服务,按照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计算成本,以便从其它渠道加以补助。

第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优质、便捷、低价、高效的服务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制定激励与约束政策,一方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倡导竞争,公开评优奖励,并落实对管理者和职工的双重激励,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严格约束机制,以经济指标和财务制度进行经济约束,以责任制和规章制度进行责任约束。总之,只有激励与约束并举,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和执业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健康发展[2]。

2考核体系需要规范和明确

考核体系的规范主要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和功能落实状况。资源问题的重点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现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学历、职称、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中无专业学历者占13.5%,无专业技术职称者占6.8%,中专学历者占83.7%,大专以上学历者占2.8%,初级职称占89.6%,中级职称占3.1%,高级职称仅占0.5%[3]。

绝大多数社区卫生站医务人员是从一级医院或地段医院安排来的。部分医疗机构把医院富余人员、竞争下岗人员派到社区,导致社区卫生机构人员技术水平低,成本耗资大,产出少。即使年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这些人员由于自身存在被分流、被遗弃的心理包袱,从观念上、技术经验上,尚不能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功能调整。

另外在全科医师的培训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培训与各类考试脱节;培训与使用相脱节;培训与申请学位相脱节;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及培训教材不统一等等,严重影响全科医师队伍的建设。

3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和规范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系统,也是医疗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但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参与或承担医疗保险的卫生机构的层次也并不完整,使社区卫生服务偏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轨道。

社区卫生服务应实行非营利性的有偿服务原则,医疗保险费应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经济政策,有的社保部门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太差为由,不同意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列入定点医疗单位。此外,还有一些与健康相关的项目,可以通过保偿制等经济政策实施,但还没有落实。

据上海市的一项对老年人的调查表明,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与职工定点就诊医院相同的门诊自付比例,那么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将由39.0%上升到69.3%,年人均节省门诊费用75.23元。

为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普遍开展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健全,应制定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各项政策,尽快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目前在我国镇江已启动了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上海也将一级医院的家庭病床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补偿范畴,北京已经出台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公费医疗管理的暂行办法》,鼓励享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职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其具体政策是: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费用允许报销,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时个人支付的比例尽可能小,社区能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到大医院就医要加大个人支付比例。

4目标导向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城镇卫生体系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是近期投入建设的重点。在投入建设的同时,运用什么样的机制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从政策上应该明确。如果没有一套明确的机制,在投入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卫生资源的不必要浪费。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完善和机制建设的明确化,在设计社区卫生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时,应发挥监测评价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万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 (8):460-463.

[2]崔树起,梁万年.社区卫生服务意义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9):452-453.

篇7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誉。本文结合我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践体会,提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及若干建议如下。

1 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客观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应是做好系统服务、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但在实践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的制约:第一,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我院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5人,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层次及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他们仅为中专、大专学历,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尚缺,学历、职称层次较低,均是临床医疗人员转岗而来,缺乏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这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现状大体一致。第二。缺乏政策制度的倾斜支持。包括政府投入少、补偿政策乏力、社区卫生服务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全科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备、未完善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等。第三,社区卫生服务匮乏特色。我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单一。没有走出医院的模式,仍局限于“坐堂行医”、“医疗为主”、“被动医疗”的服务模式,缺乏创新的特色服务,未能形成“以人为本”的新型医患关系,居民没有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更多的“健康照顾”,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居民缺乏吸引力。

2 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2.1 合理配置社区卫生人力资源 人才匮乏是制约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全科医学教育的滞后,我国目前缺乏经过正规全科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师,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要建立并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应该拨出培养专款,联合高校承担起全科医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的责任,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包括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当前,要以在职教育为主,加强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交流培训机制,采取集中脱产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以培训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为重点,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和岗位技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配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取长补短,发挥整体服务优势。在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卫生富余人员中的高素质人才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岗分流,可以选拔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或鼓励离退休医务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或允许在职医务人员兼职,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素质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等问题。

2.2 积极探索特色服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尽管在规模、资源上均无法与综合性大医院媲美,但如果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发展具有特色、专业水平较高、针对性较强的医疗服务,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强化“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机制。形成新型的医患关系,推行以全科医学为主的家庭卫生保健制度,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体制,将内、外、妇、儿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陪送患者住院和转诊,进行个体健康教育,指导防病保健和康复锻炼,设立社区责任医生,定时上门,主动服务,开设24 h服务热线,随叫随到,推广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电话咨询、生活指导、心理健康宣教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突出社区卫生以健康为宗旨的服务。

2.2.1 积极开展老年保健服务 我国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医疗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单身、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管辖区内老年人提供低廉优质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服务,让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的“居家养老”新理念,正逐步取代过去收费昂贵的养老院养老的形式。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服务。大力推行老年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

2.2.2 推行家庭卫生服务 家庭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家庭卫生服务使传统卫生服务由被动式的“坐堂行医”变为主动式的“上门服务”。它包括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慢性疾病管理、家庭出诊、家庭治疗、家庭康复、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多项内容。家庭卫生服务通过家庭治疗及上门随访等方式,针对具体家庭不同的疾病情况、个人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健康教育及保健知识咨询,对各种危害居民健康的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效果更显著,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因此,家庭卫生服务可以使健康教育实现由“面”向“点”的转换,极大地增强了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实施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人力物力支出大,其持续、规范的长周期治疗和护理特点,迫切需要更贴心的“上门”服务。如果说社区卫生服务使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从大医院转移到社区,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那么,家庭卫生服务面向特殊病情或需要定期持续治疗患者,使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进一步转移到家庭,是为患者治病、减负的继续深化,尤其对残疾、瘫痪患者等更具必要性。家庭卫生服务是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与管理服务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深化。

2.3 争取政策制度的支持

2.3.1 全科医师功能定位的政策保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流失问题不可忽视,由于基层卫生机构与公立大型医院相比工资待遇低,在社区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要解决好全科医师的社会、学术地位,全科医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政府应完善配套的人才政策,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在编制、经费、培训等方面给以相应的政策保证。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使大学毕业生充分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同时,对于志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人才,在职称和福利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社区工作。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切合各地实际的全科医师技术职称评定系列制度,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职称评定,应该与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全科医学的学术地位也应同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尊重和评价,努力维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

位。

2.3.2 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和报销制度。首先,扩大医保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范围。医保部门要把合格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支付范围,将社区首诊费用、急诊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家庭病床、预防保健费用、社区康复等纳入参保范围。其次,完善收费和报销制度。为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公益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放宽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起付线和封顶线进行适当倾斜,并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差距,使价格发挥弹性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2.3.3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援制度 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管理能力,缓解看病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完善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能有效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匮乏的问题。三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是扶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2.3.4 设立家庭医生首诊制 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备的国家,尽管卫生体制差别很大,但均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家庭医生首诊制,以致大多数医院不开设门诊服务,只有急诊病人和家庭医生转诊的病人才能获得医院服务。

2.3.5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已经成为连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重要环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双向转诊的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完善双向转诊的登记制,理顺转入、转出的运作程序,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确保转诊渠道的通畅。加强考核监督,做好转诊的效益分析,保证质量和效果,解决好转诊病人的后续治疗。

2.4 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目的是掌握本区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社区健康调查为根本,建立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健康档案,确定社区的医疗卫生问题。开展人群健康分类管理,以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为主要手段,开展重点疾病的预防,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奠定基础。社区卫生机构还应积极开发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软件,建立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电子健康档案、诊疗管理系统、饮食和运动处方、膳食结构分析管理系统等,提升传统社区卫生服务效率,扩展传统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2.5 发挥社区地理优势,缩短居民卫生服务时间成本 要想增加某些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可以通过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来增加他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比如减少就诊往返时间,候诊时间等。社区医疗应该是最方便广大患者就医的场所,社区卫生应发挥其地理优势,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减少就诊往返时间。区域卫生规划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覆盖的居民人数有一定的标准,各地区应严格按标准审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篇8

【关键词】图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88-0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深化医改的背景下,社区卫生人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通过调查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趋势,问题和对策,合理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图们市所辖行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4家。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普查法,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普查,调查结果应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数据指标分析,建立数据文件。

2 结果

2.1 人员数量分布状况 图们市总人口130084人,其中农业人口54699人,城镇75385人;社区服务中心在职人员中医生10人,卫生技术人员4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1.30人,卫生技术人员为0.53人: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中医生19人,卫生技术人员5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3.4人,卫生技术人员0.92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要求,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低。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1.30人,卫生技术人员0.53人。乡镇卫生院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合理。基本上能够保证每万人配置2-3名医师以及相对的医技人员。如表1所示:

2.2 职称分布情况 图们市社区卫生人员职称整体构成:高级职称占12%,中级职称占38%,初级职称占41%,未聘任占4%。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高级职称占22%,中级占42%,初级及以下占36%,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占7%,中级占36%,初级及以下占51%。如表2、图1、2所示:

2.3 学历分布情况 全市社区卫生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46%,中专学历占4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24%;初中以下学历占11%;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学历占4%,专科学历占41%,中专学历占55%。表3、图3、4所示:

3 讨论

3.1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高达94%,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职称不高,一半以上为初级及无职称,占57%,高级职称只占7%,难以完全承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担。

3.2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专业分布上全科医师太少,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师2人,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6%,中级以上职称占64%;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5%,中级以上职称占43%。而相对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在服务压力,学历和职称上明显较低,这相对于较大的服务需求,必然需要更一步加强和改进。

3.3 改进措施

3.3.1 加强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第一,加大中青年骨干培养力度,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为行业排头兵的培养对象,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培养周期。培养出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确实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综合实力。第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首先是要招募更多高学历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高总体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其次要加强去入职人员的培训,确保其具有相当的专业程度才准许其入职工作。还要加强对现有在职人员的系统培训,完善和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技能。第三,建立传、帮、带制度。通过综合评选高职专家,帅选有潜力、好学上进的低职称技术人员,在本土培养一批业务技术骨干。第四,培养高学历的中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调整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数量。通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全科医生队伍措施,才能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稳定和发展全科医生队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3.2 加强全科医师人力培养。加强对全科医师队伍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在职教育来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完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探讨与应用多种全科医学培训模式,改变当前社区卫生人力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全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能力与素质,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 郭岩:《卫生事业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现状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中的一种最基本、普遍的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这与医院定向的专科服务有所不同,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为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2.1服务的综合性 社区卫生服务体现社区全科医生提供的"全方位"或"立体性"服务,即: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就服务内容而言,不分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就服务层面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服务范围涵盖个人、家庭和社区,要照顾社区中所有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就服务手段而言,可以利用一切对服务对象有利的方式和工具。

2.2服务的持续性 持续是从生前到死后的全过程服务,其持续性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生的各个阶段的服务;②健康-疾病-康复的各个阶段的服务;③在任何时间地点、对各种健康问题的服务。这种持续性照顾使全科医生可以利用时间作为诊断工具以鉴别严重疾病和一般问题,同时由于其诊断和治疗能获得全程反馈,使全科医生可以谨慎地、批判地应用现代医学成果。

2.3服务的协调性 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为居民提供广泛而综合性的卫生服务,但并不能代替各门专科医疗服务。要实现对患者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全科医生成为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重要枢纽。患者需要时可为其联系有效的社区支持;它还需要熟悉患者及其家庭情况。一旦患者需要,全科医生将调动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力量,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援助。

3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

3.1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经费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拨款,其资金投向仅限于医疗设备的配置。尽管社区医疗机构承担着诸如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功能,但获得的经费却非常有限。

3.2社区医疗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全科医生不足 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方面:①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越来越多的院校的办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而是追求研究生的升学率。政府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②社区医疗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度不够,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医护人员更希望到大城市大医院,而不愿意到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导致社区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3.3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识不足 有病才到医院治病,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就医观念,缺乏预防和保健意识。多数居民认为社区机构在医疗技术、实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综合性大医院,宁愿在大医院排队,也不远去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网底,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却呈现萎缩发展态势,政府用于预防、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的支出越来越少,出现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贡森.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9,(2).

篇10

社区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传统舞台,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土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已明确提出中医进社区的指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1]。

1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全社会应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近几年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显示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生命力。

1.1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民间自古就有采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习惯。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中医药的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中医药传统的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方式十分贴近百姓。

1.2中医传统理论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接近

传统中医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未病先防”反映了预防、健康教育、保健的内容,“既病防变”能有效指导医疗、康复活动;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是否患病关键在于“正气”,它是机体抵御外邪、促进康复的能力,基于此,正气的维护、机体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成为人体健康之关键,这些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以预防为主,融保健、康复、医疗、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要求相似[2]。

1.3中医中药可以适度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的诊疗简单、便捷,疗效显著,有目共睹。它通常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个脉枕垫、一把银针、几个拔火罐、一个治疗床和一间中药房就基本就绪了。有条件的地区,中药可以自种、自采、自用,费用能节省很多。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受到社区居民、政府的欢迎。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1.4中医中药能够解决亚健康问题

亚健康在西医诊断被认为是没有疾病,而中医诊断是从患者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视角与方法。推拿、针灸等的治疗及保健都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问题。

1.5天然药物符合绿色环保潮流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希望得到“绿色食品”、“绿色药品”以增进健康。化学合成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带来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提倡多使用天然药物。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潮流,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更受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五”期间,与相关部委共同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通过着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国城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统计显示,这一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主要体现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和管理

截至2003年底,75%的地区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90%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有中医药管理部门或中医药专家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40%的省份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90%的省份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3]。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2.2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各地卫生和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依托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这使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了中药房,配置了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了中医药人员。许多中医院还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的中医院还承担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技术指导工作;部分区级中医院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逐步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2.3社区卫生服务已普遍将中医药融入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

在应用中药方面,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成药服务,其中中药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32%;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针灸、推拿、火罐等3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药敷贴、刮痧、中药熏蒸等其他适宜技术服务也占一定比例;在预防方面,对某些慢性病病例实施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70%[3]。在很多地区,中医药服务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吸引了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4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创建,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山东省济南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都开展得很好。总结各地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色是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第二,加强人才培养。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人员就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完善服务网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设是其发展的前提,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第四,争取政策支持。实践证明,凡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好的地区,都有促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3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更大范围来看,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3.3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3.4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4对策

4.1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⑴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4]。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

⑵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

⑷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⑴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⑵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5]。

⑶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4.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⑴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⑵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⑶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4.4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 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 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收稿日期:2006-11-24)

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据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份关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病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该项研究对19项大型的研究进行了评估,涉及近2 900名3至18岁的健康人。这些人补钙至少3个月,随后对其骨密度进行了6个多月的监测。与未补钙者相比,补钙者上肢骨密度仅增强了1.7%。这种小小的好处在上肢确实存在,但对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老年时容易骨折的髋部和下脊椎。

由于女性在绝经后,其骨密度会下降,所以医生们希望提早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增强骨密度。这份研究报告称,补钙对上肢骨密度的小小益处看来似乎是不太可能降低儿童或老年人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