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篇1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不是死的教条。她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来采取不同的方法.而职高的学生普遍在语文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缺陷。要弥补这些不足主要靠老师想办法积极应对。而思维懒惰.学习积极性不足是学生的通病。因此教师要从思维锻炼.提高积极性做起,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力和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抓起,注重思维锻炼的方式方法,把学生放到主置上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创造性思维。

在多年职高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旁征博引.但即使教师是满腹经纶也未必奏效。而学生对一些稍加阅读就能够归纳的问题。却依然无动于衷。

我想这种尴尬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其中少不了学生懒于思索。而人怕的就是没有思想,缺乏思考的习惯怎谈学习效率?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要承担起这一任务,教师首先要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唯教参是从。教师要读懂每篇文章,要钻研教材的精神。纵观当前,各种理论纷至沓来,很少有人能够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好好研读教材。而没有深究教材,再好的理论只能是空架子。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想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包括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具体可分为两部分进行:

1.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导人,让导人起到影响全局、辐射全课堂的作用。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精彩的导语——《长亭送别》的导语:“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登上新征程,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在众多的别离情里,最令人牵挂的、最难分难舍的却还是恋人。……”这样的导人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进人自主的探究学习阶段。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教学策划的总设计师,指导他们怎么样找资料,怎样分工,等等,当好学生学习行为的教练员。学习从本质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内化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探究中出现的问题。

2.疑点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足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都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集中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只要综合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就可以。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我在教学《致橡树》时,抓住“攀缘”“痴情”,让学生好好体会。难道“攀缘”本身错了吗?这里错不在于攀缘,主要的错是在“攀缘”之后还要“炫耀”自己。一方对另一方痴情不好吗?不好的是“重复单调的歌曲”。于是我告诉学生,别以为好懂就简单地以为自己读懂了,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能力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创造性思维从他们内在因素来看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在训练中要全面抓好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而思维的落实要结合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侧重形象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则可侧重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可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扩散性思维能突破现有知识圈,克服固定性的思维障碍。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综合利用以上几种思维方式能够有助于开阔思维,找到更多的源头活水。总之,一旦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形成了.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问题的设计

无论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都不能忘记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才可能真正融人课堂。积极开动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很多老师都做了很多尝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恐怕则是课堂形式的单一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确实是摆脱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状态,但他们又都陷人了另一种形式:课堂只限于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则由老师代答,更有甚者大发雷霆,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其实提问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考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同学积极思考,不至于认为与他无关。如果连续几个学生都不会.那就是这个问题本身不适合他们回答,或者是教师的点拨不到位。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中有所领悟。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21世纪日新月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树立创新意识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发散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核心,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关键性一步。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影响祖国未来的命运。物理教学要着重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式,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接受知识属于被动型。这种教育方式极易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毫无新意。传统教育注重对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衍生几乎没有,极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忽略了探究和研究知识的过程。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表象,而对于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方面来说理解较浅。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很重要,它的整个阶段能加强发散性思维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树立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

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设计――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模拟能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现代高中生的课堂要采用教学模拟的方式,教学模拟就是创造出一个情景模式来引出一个教学问题。提出一个教学问题之后,让学生来进行猜想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想象、大胆的猜想来探讨问题的答案。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创新意识也贯穿在整个阶段之中,因此模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例如,在物理教学之中当我们研究力的相关问题时,就应当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先模拟一个力学研究的相关环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最后再得出结论,而学生在猜想和思考的过程中,已经让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四、在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考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自己要退居幕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探索物理知识的内涵,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放弃对教学进度的掌控,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把握课堂,要考虑学生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想怎样学。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意愿去组织开展教学,而不是把学生设置在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中,强迫性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主动学习,快乐体验,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

五、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众所周知,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化的教育要以创新为主体。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加强创新意识,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思维就必须动起来,不再是固有的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多变思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当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之后,学生就不会只专注一种思考模式。学生开始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今后的学生进入各行各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将会引起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变革。所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于老师来说是关键性的一课。老师应该灵活多变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不再拘泥于以前的旧式思维。老师应该运用一些方式和采用一些策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比如老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逐步讨论相关的教学问题。这样既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全面的发散,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建议友谊。还有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老师给予鼓励和奖励,让独立思考和创新形成一种风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必将成为新时代教学的主流思想。

六、拓展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物理课堂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通过开展一些物理创新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电力生产场地去参观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电力知识,模拟相关的电力生产模型,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物理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基本知识,动手设计一些物品、工具,结合物理学原理,开展发明创造。通过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便于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好的教学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充分掌控高中物理的课程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孩子们的看法有时会非常地幼稚,但在这些幼稚的见解中,也能了解到他们的独到之处(往往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尊重并善于培养他们这些方面,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挖掘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幼儿身上,但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给出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幼儿被动地去做,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失去主动性、积极性,更无创新可言。因此教师要发挥幼儿主动性,保护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相信孩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比如,在绘画课中,教师不要一贯地让幼儿照葫芦画瓢,可以给出一个标题,让幼儿自由地创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强的幼儿,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在科学课上,我问平时最调皮的一个孩子“雪化了,变成什么?”他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到“春天”。其它的孩子哄堂大笑,而我却感到非常惊奇,因为这个调皮的孩子能独立思考且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回答了一个不仅正确而且近乎完美的答案。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一个因素。同时,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封闭性提问而言,它打破了一贯地思维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从而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无知、幼稚,但好奇心强,经常会异想天开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外星人会讲话吗?”“月亮上的小白兔吃什麽?”诸如此类问题,初看起来虽不切实际,但这里有幼儿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应及时做出适合幼儿知识与心理水平的回答,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幼儿的创新愿望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二、家长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方面,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家长应尊重孩子个人的意见。针对某一个问题,倘若孩子做出与众不同的回答,家长应恰当的给予鼓励,而不要片面的做出完全的否定。即使是不符合科学规律,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答卷,也要先对他的大胆,勇于发言表示赞赏,然后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最后从道理上引导他摒弃不正确的想法。切忌对孩子的回答给予完全否定。这样就会很轻易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使自身创新素质得不到提高。

2、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设置图书角”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设置图书角,不仅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逐渐发现孩子对书中某些知识的有所创新。例如,有一幅两只小鸡在抢捉虫子的图画,家长可提出疑问:“画上两只小鸡在干什么?”,孩子们说:“在争虫子。”家长可接着问:“他们是怎么争起来的,结果怎样?这样做对不对?”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对内容会有所创新。由此可见,家庭图书角这块孩子们的小天地是很应该开辟的。

3、家长要注重对幼儿灵感的培养。灵感是非常可贵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经验有限,见识不多,对他们灵感的培养一定要把握时机。有时,孩子对某一问题一点也想不通,突然会在某一时刻来了情绪,并且能专心琢磨,很快将问题解决。其实这就是孩子灵感的出现,在这时候我们应对孩子给予鼓励,并让他从中体验灵感,加强对灵感产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三、幼儿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

幼儿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就不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依赖性,思考力差。所以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幼儿们围着我问花朵是怎样喝水的。我反问他们。幼儿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有些说是用花瓣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枝条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树叶喝水的。我并没有立刻判断,而是让他们亲自观察去找结果。幼儿们就找来一盆茉莉花,分别让茉莉花的叶子、枝干和花朵接触到水,然后观察变化,结果花的叶子渐渐发黄,花瓣烂了,只有枝干仍然生存。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儿是种在泥土中的,枝干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幼儿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发现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他们对自己观察得出的结果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真正投入,师幼均是教学过程的活动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19-01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令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成为当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使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在过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通常都是由教师为主导灌输知识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动脑筋的机会往往不多,十分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就成为了当今初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1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是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拥有创新才能的人才就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因此,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应该受到学校所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标中,更是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发展道路更加顺利通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需要从多方面下手,利用各种科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方式,才能使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兼顾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时应注意采取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并行的方式,既能使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又能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教学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尽量多加入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尽情发挥的机会,使学生对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思维就变得越来越活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十分有利。以下就阐述一些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2.1 善于引入例子,做到事理结合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中,多数知识都是以空洞的理论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的话,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有所打击。因此,教师在传授空洞的理论的同时应该善于引入一些有意思的历史事件或者生活实例与理论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对例子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对创新意识的发展很有帮助,事理结合可以令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更加易懂和深刻,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多民族国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我国历史上能体现多民族特色的例子引入到课堂上,比如像张骞出使西域、孝文帝迁都洛阳、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实例都可以用到,然后可以让学生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者生活经验。有了实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相互交融的国家,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2.2 合理设置问题,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

在过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基本都是以老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负责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每讲完一个理论点后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有了疑问,自然就会有解开问题的动力,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给出的答案肯定也不一样,通过这样可以促使师生互相交流和学习,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掘更多的可能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创新的前提就是拥有灵活的思维。例如,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分别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之类的基础问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像“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还有哪些?”之类的发散性问题,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给他们自由发挥,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2.3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相比起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显然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更受学生们欢迎,课堂气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后对学生的见解作出点评,观点正确的话学生的自信心就能得到加强,如果观点有误的话,大家一起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共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的感觉,然后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社会的进步导致对人才要求提升的体现,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要尽自己所能通过设计和借鉴得出最合理的方案,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势在必行,但绝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应懂得循序渐进,否则很容易会取得物极必反的结果。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训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学方案也应该随之不断改进,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79.

[2] 张平福.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3):37.

篇5

1.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的关键作用,所以说: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当前,整个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接受着各种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的问题不仅是书本上的,而且可能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生动,感情丰富,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二要教法得当,采取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三要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论、敢于创新。

2.创设创新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造一个学生敢于创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探索的自由空间,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发言,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处于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多合作、多交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敢于争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创新。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问题的情境化,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对学习知识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到底学什么,怎样去学。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探索、创新、研究的机会,使学生有良好的积极地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

4.设计开放性题目,使学生能够创新

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创造性地发挥,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又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尽量的发挥学生思维活跃的优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自编一道分式方程的应用题并解答,编题要求①要联系实际生活,其解答符合实际。②根据题意列出的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③题目完整、题意清楚。本题是重在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涉及面广,结论具有开放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分析、探索、归纳能编出不同的符合条件的应用题,并能解出答案。这类题目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精神的强弱取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才能去探索、去创新,才能有所作为。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发明创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6.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改变学生综合能力较低的问题,让他们动脑、动手实际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现有知识重新组合成新知识的能力,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知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功能、新特征、新内涵的知识。这样,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使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7.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的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便是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本文主要是从初中化学教学中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做法。

当今,人类正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广东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创造史和发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

1994年国际滑雪教育会议(icce )的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环境、能源、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节食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有意识的想学生展望化学的明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食品,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此外,还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把学生引入化学问题情趣中用,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强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习惯于教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有效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创新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花心变化的全过程都呈现着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观、具体,它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想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而获得认识,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新思维的结构中,包含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所谓发撒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进行发散性联想,得出多种解法、多个结论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化学教学内容,有许多发散思维的素材,引导得好,能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情境中。要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以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是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素材,有待我们化学教师不断去挖掘并加以利用。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因而,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化学作为研究和开发新材料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就更有必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利萍;中学化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年第20期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85-01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对创新意义的深刻阐述,启发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智力,更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思想准备

创新型教师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担当起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创新型教师应善于了解自己的学生,并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1、必须明确创新的思想内涵

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必然是一番空话。很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

2、必须明确智力与创造力的非完全对应关系

智力的高低不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大小,如果教育者混淆了智力与创新力之间的关系,就会在教育实践中,只知道提高学生的智力,不知道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导致学生向智力高于一切的方向发展。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在赏识中,引导学生构建创新意念

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启发,在这个过程中“赏识”起着激发创新的作用。赏识教育的直接目标,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动和开发学生主体的内部动力系统。所谓主体动力系统,是指主体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能动的,对其进程表现出深刻的运动现象与组织。这种影响,能对主体生长与发展引起必然的渐进的质变,从而改变和加速主体生长的进程。主体动力系统一旦启动、开发,便从主体内部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真正实现教育的内化,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巨大力量的动力机制,变外压式的强制教育为内调式的能动性的主体性的教育。

三、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人的创新能力是—个复杂的多维的结构,能否具有创新能力,首先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而创新思维方法又是通向创新思维,获得创新能力的桥梁。要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1、设疑激趣,实践创新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捕捉时机,引发学生疑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参与探索问题主动积极,从实践中舒展思维的网络,发现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设疑激趣,让学生参与实践,主动探究,激发创新,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发掘因素,促成创新

数学课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沃土。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需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创新素质。

3、营造氛围,培育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学生不再是“观众”或“听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5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在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飞速发展这个大背景下培养创新意识,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全新课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验时间少,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作业量大,学生负担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遏制。是学生心灵的探索者,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辛勤开发者,应在教学中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施行者,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所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必须在继承传统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思想,确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教育的手段和技能,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加强自身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实验室制取氢气装置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然后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氢气需要不需要加热?实验室用液体稀硫酸和固体锌粒反应来制取氢气,试管能否像制氧气那样放置?怎样改进可制出氢气?通过学生回答,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是根本

传统的教学是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发言,小心翼翼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显然这种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情愉快,这样,学生才可以自由发挥,敏捷地探索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式能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正确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排忧解难。首先要鼓励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勇于独立完成实验,只有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有些学生对实验有畏难情绪,害怕失败,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试验的精神,鼓励学生完成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的趣味实验。通过自己设计、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科学的魅力,从而为明天的科学创造、创新、发明播下种子。

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创新知识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演示实验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只有不断强化其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就实验新课程以来关于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一点个人感悟,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一、实验新课程,实验教学发生了变化

我省实施新课程以来,实验教学主要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实验的方向发展;由“照方抓药”向实验设计方向发展;由纯学科向帖近学生生活的方向发展;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方向发展。加强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对常规实验进行一场革命----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在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对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实验能力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局限性,形成思维定势。另外,一些有危险或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又远离学生,这样也会阻碍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性实验强调学生自觉且能动地参与、大胆地想象和积极的探索。实验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现象及结果,必须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认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实验中探索理论。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1、物理演示实验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牛顿管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在管内有空气时和抽出部分空气及想象完全真空时拿走小磁块,能看到铁片和羽毛哪一个先掉到一另一端?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从而形成良好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计让学生能充分大胆假设的演示实验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

2、物理演示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要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在中学物理“二力平衡”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创新设计:①改进演示教具,通过在原教具左边用铁架台固定一定滑轮,将小车改为皮鞋盒或泡沫塑料盒,可将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一一加以演示,并提高了实验的可视性。②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过程中来,首先在演示前让学生就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做出假设,然后请学生根据讲台的演示教具设计出验证四条假设的演示方案,最后变教师演示为学生两两上台演示,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在旁边指导和解说。这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2)、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掘演示实验的有效因素,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实验设计和传统观点,进行大胆的质疑,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现实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领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反冲知识后,让学生自制火箭模型和反冲式水轮机模型,培养创新能力。

(3)、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

边教边实验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到结论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的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的形式。

(4)、自制教具演示实验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