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29 06:1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二历史

篇1

一、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例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篇2

关键词: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复习策略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称为“小高考”。历史学科是理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首先,绝大多数选择理科的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对史政不感兴趣或学习不得法导致学起来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做不好,学习信心不足。其次,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要求背背记记的内容很多,枯燥乏味,不像理化那样充满挑战性,不容易找到成就感,没什么意思,不高兴背记,从心理上排斥政史。再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3一本书的新授课学习,还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1、必修2和必修3)的两轮复习,时间紧,考点多,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做)。要想一次性门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要想帮助理科班学生在历史“小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一谈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的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加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以及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考试时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我们备考师生了解“小高考”,熟悉“小高考”,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做到“知己知彼”。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而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同时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以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具体操作时,要在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比对近几年“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因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如前文所述,理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历史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差,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历史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的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教师的“三有”――心中有本、目中有生、手中有法;“六要”――备课要实、上课要活、作业要精、互动要勤、辅导要细、考核要严。学生的“三有”――心中有标(课时、单元、模块目标)、目中有师(父母、教师、同伴)、手中有方(规矩、踏实、方法);“六要”――预习要恒、听课要专、作业要真、纠错要快、学中要悟、过程要实。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必须围绕考试说明中明确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进行复习。第一,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考试说明中的“测试内容”是“小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与之对应的“测试要求”是主干知识里的具体考点。在解读具体考点时,向学生讲明位于每一考点前的“行为动词”是体现能力考查层级要求的,它告诉我们该考点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第二,在记忆考点内容时,教师一方面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体现的认知规律,建议学生“滚动”记忆,不断重复,以巩固每天的复习内容。另一方面,围绕考点及其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进行训练。题目设计要适当兼顾能力,以满足冲A学生之需要,否则,他们就不够吃了。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档提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3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4

关键词: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是高考前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在复习中要求学生根据《考试说明》,按通史顺序进行三个必修模块的知识整合,把握历史阶段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试题提升解题技巧和能力。因此,二轮复习既要依托教材,也要脱离教材、超出教材。再加上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怎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复习效果呢?导学案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它的使用无疑可以很好地提高历史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材料依据。实施导学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施导学案,还要关注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用导学案来提高历史二轮复习的有效性呢?

导学案一般由五部分组成:一是题头部分,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等;二是复习旧知识;三是整理教材;四是课堂检测;五是学习小结。历史二轮复习按通史顺序分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的导学案设计主要也是由这五部分组成的。

一、题头部分

题头部分要准确体现每一个专题具体的时间分期,比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间阶段是1949~1978年,然后是本阶段《考试说明》里所要求的具体考点,课前要求学生识记考点并把该考点在教材中的具体页码标上去,使学生在整理识记主干知识时能有的放矢、查缺补漏。

二、复习旧知识

二轮复习导学案中复习的主要是往年高考题,特别是近几年的福建高考试题。一些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丛书中往往是罗列了很多学生看了经常不知所谓的高考命题趋势,或是列举了其他省份一些不符合福建《考试说明》的试题,这些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二轮复习的需要。因此,在每个专题的导学案中,呈现给学生的主要是最近几年的福建高考试题,一般是3~5道选择题,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分析解题思路和命题特点。大多数学生从中都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侧重于设置新情景、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和学科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应对高考题的解题技巧和能力,学生更是在参与课堂中探寻高考命题的特点,提高了历史学习和考试的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备考会更有针对性。

三、整理教材

知识整合是导学案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历史一轮复习一般是以课标为依据,按模块顺序进行,用模块的顺序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力求知识点复习面面俱到。那么,导学案怎样设计才能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提高二轮复习知识整合的有效性呢?结合二轮复习的特点,笔者认为知识整合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微观方面,主要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把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专题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将三本必修教材和两本选修教材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横向关联,使学生形成整体历史观念。由于复习周期长,时间跨度大,一轮复习中学生经常暴露出主干知识点时间概念记忆和运用混乱的现象。因此,在二轮复习导学案中,要引导学生更注意从通史角度梳理并识记主干知识点的时间概念和时间顺序。微观部分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课堂则从宏观角度进一步分析本阶段历史阶段特征。福建新课程高考非常重视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考查,因此,二轮复习导学案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去分析阶段特征。具体就是要在学生课前微观整合知识的基础上,课堂上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整体特征四方面自主分析概括。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在比较中形成更合理、更简练的历史阶段特征。导学案的这一设计,把二轮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避免了对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历史特征和历史规律的能力,达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大大提高了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四、学习检测

二轮复习应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识的联系、迁移、比较和运用以及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因此要在有限的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导学案里的课堂检测题必须要精选、精炼、精评。一般是一道材料题和若干道选择题,选题要有针对性,做题要有时效性,讲评则要学生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运用导学案的效率。

五、学习小结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二级管理;管理措施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普通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大多是由原来的专科层次院校更名设立,或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无论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或教育经费规模均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其财务管理一般采取一级管理模式。然而,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和建设,经济规模也急剧增大,这就要求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院校管理模式也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对财权进行适度的下放,有利于提高二级部门的积极性,发挥二级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财务实行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执行《高校会计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一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校性财务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校内二级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二级部门及其负责人在工作顺利时按学校规章制度办理,一旦遇到难题,就把问题和矛盾上交学校,由校一级来解决,既无法控制超支行为、追究负责人的责任,又可能造成内部资源分配不均,二级部门之间想方设法争取多占多用学校各项经费,来实现自身的业绩,不管不顾学校大局。

2.预算管理不完善,随意性大

高职院校的预算一般是根据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的要求而编制的部门预算,而且决算与预算也不同步,不能真正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这在应用于内部控制时便流于形式,脱离实际,无论是校领导还是中层领导,都觉得是“大锅饭”,反正都是学校的钱,能用尽管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心血来潮、巧立名目,随意调整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以事定钱,而不是以钱定事,无法实现预算应有的控制效力。

3.财务管理薄弱,易导致“小金库”现象

高职院校财务长期以来实行一级集中管理,反而使得财务部门与各系部出现脱节的现象,各系部开支的计划往往只由分管领导审批完就直接执行,绕过财务部门的监督,待到财务部门报销时“生米煮成熟饭”,令财务部门无法抗拒,财务部门仅发挥“账房先生”的角色,财务监督无从谈起。更有甚者,有些二级部门为拥有“自”,出现隐瞒收入或截留收入的现象。这些部门对于对外合作办学、办班的收入、利用学校资源对外服务收入等,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取得收入后也没有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未能及时、足额上缴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而是擅自报销支出,坐支现金,自行立账,俨然“小金库”之实,后患无穷。

二、高职院校财务实行二级管理的前提

1.建立健全二级财务管理制度

为顺利开展财务二级管理工作,首先就应在校长领导下建立健全二级财务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各二级部门及相关财务人员,以国家财经法规为指导,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本校的二级管理制度,如收入分配管理办法、二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办公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资料印刷费、差旅费等支出管理办法等,使得二级管理执行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实行二级管理中的任务,协助财务部门共同制定和控制预算指标,实现二级管理目标。

对于二级部门创收部分的管理,学校可制定相应的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将这部分收支纳入学校统一核算。这将更大地扩展二级部门的自,因为一方面将二级部门创收收入支出合法合理化,杜绝“小金库”现象和由此滋生的腐败等后患,另一方面二级部门由该部分取得的财权将具有更自由的支配权,因而可鼓励各二级部门积极进行对外联合办学、办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取得服务收入,发挥二级部门生财理财的能力,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自我发展机制。

2.建立授权审批制度,落实经济责任制

根据会计法律的规定,校长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单位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财务实行二级管理,要在校一级保持重大筹资和投资决策权和控制必要的财务收支权限的前提下,赋予二级部门一定的财务自。将部分财权下放给二级部门后,应依据《内部控制规范》关于授权审批制度的规定,按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原则,确定二级管理部门的审批范围。同时,二级部门也应对学校分配的财权制定预算草案,送学校财务部门备案,既给予充分的支配权与决策权,又不失宏观控制。二级部门的负责人依据授权控制的范围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既明确二级部门的自,又落实对等的责任,建立起校长、财务部门负责人和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相关联的经济责任体系,明确清晰的责、权、利关系,做到违法必究,权利和责任是共存。

3.编制合理的二级预算指标

预算编制应遵守预算法律制度的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全部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均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二级管理可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在“量入为出”的前提下,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内部预算指标体系。由二级部门根据每年的工作任务和发展规划,按所要完成的目标,提出相应经费需求,制定各项收入和支出计划,上报财务部门。在校长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预算编制人员,根据二级管理的各项管理规定,以保证二级部门完成工作任务,满足发展需要为目标,进行统筹和调整,最后由校领导班子开会统一协调、审批,形成预算指标,分项目和用途下达给各二级部门执行。

三、高职院校财务实行二级管理的措施

1.确立适当的财务二级管理体制,调动二级部门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宏观控制的基础上,学校适当放权,实行二级管理,目标是为了充分调动二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益,促进高职院校的顺利发展。因此,财权的下放也是有选择性的,对于人员基本工资、离退休人员工资、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构建及其他涉及公有资源的支出应保留学校一级管理,这为财权不可下放部分。财权可下放的部分主要包括:(1)可下放到各系部的经费有:人员绩效工资,学生管理支出,办公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资料印刷费、差旅费、邮电费等公务费用;(2)科研经费由科研管理部门等统筹管理;(3)培训费由人事部门统筹管理;(4)其他专项经费由专门部门统筹管理。

2.二级管理围绕预算指标执行

预算指标一经批准,即为二级部门年度自主经费的依据,二级部门负责人应遵循统筹兼顾、节约使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资金、控制费用支出。二级部门的日常经济活动应围绕预算指标执行,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实行“超支不补”原则,年中不再轻易追加预算指标。对于年中出现新的、突发的经济活动,例如,预算制订时无法预测的、突发的专项会议、专项教学活动等项目,经校领导审批,可由校一级财务统一安排资金,专款专用,节余由学校收回。

执行二级管理时,一般应按预算的项目和用途使用资金,不得随意套用,如科研经费、培训费等。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使二级部门更好地发挥自、更具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可适当采取总量控制与微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些费用支出可在总量不超出范围的前提下,各分项目之间的指标进行微调,如办公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资料印刷费、差旅费、邮电费等可归为公务费用这一大类中,二级部门在这些支出项目之间可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只要总量不超过公务费指标总额即可。

3.实行财务集中控制

实行二级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部分财权下放给二级部门,给予适当的经济支配权和决策权,在授权控制的范围内进行自主开支,充分调动二级部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无限制地分散财权,放任自由,不进行相应的监督、审核和控制,同样会使预算控制流于形式,造成资金失控和流失,反而会导致财务管理更加松散。因此,在实务中应采取适当的财务集权控制手段,进行会计核算集中化管理。资金的收支全部集中在财务部门统一核算,二级部门指定审批人和经办人定期到财务部门办理资金的收支报账手续,或由财务部门派人进行现场指导和办理。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财务部门都配备了专用的电脑,购置了适用的财务软件,在预算指标下达后,可以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管理功能,进行相关预算凭证的设置,通过电算化可对预算实现事前和事中控制,也便于事后的分析总结,各二级部门查询起来也十分方便。

4.财务部门加强内部会计监督

二级经费的使用和报销手续必须遵守学校财务制度,给予财务自,并不等于可以随意开支,二级部门的经济业务事项同样必须遵守财经法规和法律制度,取得的票据、报销的程序和手续要严格按学校财务制度来执行。对于使用自主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也应按规定的手续进行验收、入库、领用和保管,因为这些资金也都是财政性资金,是单位预算资金的一部分。对于不完整、不正确的凭证,予以退回补充更正;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票据和支出,财务部门不予接受,并向校领导报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二级部门采取各种手段虚报、冒领和套取现金、突击使用资金等行为。二级部门的收入须事先向财务部门报告或备案,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大额的资金支出也须事先向财务部门报告或备案,便于财务部门提前安排资金。报账实行由财务人员审核,部门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大额支出还须经分管领导或学院领导审批的制度。

5.加强监督机制,评价考核效益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目前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如监察审计室之类的内部审计部门,高职院校实行财务二级管理也要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对二级部门的开支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将审计结果进行校务公开。审计部门还可与财务部门一起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对于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的二级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比如下年度预算时优先安排项目等;对于出现虚报、套取现金和挪用资金的部门予以相应的惩罚,如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下调下年度的预算指标等。尤其是对于二级部门年中执行预算过程超预算的单位,须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对该部门支出的来龙去脉进行审计,追查指标提前用完的缘由,需追究责任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实行二级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郭宗健.浅谈高校预算管理[J].时代经贸,2006,4(39):95.

[2] 熊敏.加强高校财务二级管理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8,(6):20-22.

篇6

虽然这一变化是由中国的一些因素所导致,但它将对全球现金流及利率造成显著影响。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时间之内GDP的高速增长,无疑已经让数亿中国人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而其中受益最大的,则是那些居住在城市以及城郊区域的人。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民给农村老家的汇款,也有助于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

但是,中国实际的工资及消费的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该国GDP的增长速度。事实上,中国GDP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大型国有企业,它们也借此巩固了自身的行业垄断地位。此外,还有大量的中国产品被输往国外,其出口总额大幅度超过进口总额,仅在去年就创造了3500亿美元的经常性账户盈余。

现在,中国已经在规划如何提高实际工资的相对增长率,并以此刺激更多的消费,同时还在强调进一步扩大服务业而非制造业的规模。国有企业将被迫将更多的利润拿出来分享。

而人民币的升值,则将导致中国的制造商将重心从国际市场转回到国内市场。此外,政府也将在低收入者住房和扩大医疗保障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上述几点都意味着中国的国家储蓄将减少,而家庭和政府的支出将增加。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储蓄率,大约相当于其GDP的50%,这个数字无论是在其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都非常重要,也正是它导致了中国的经常性账户盈余。

一个将资金更多地用于储蓄而非投资于设备和基建的国家(比如中国),将会向国外输出经常性账户盈余;而与此对应的则是一个投资高于储蓄的国家(比如美国),会通过从全世界进口多于出口的方式来消化上述盈余。

一个拥有经常性账户盈余的国家,能够有钱去提供贷款或者投资于世界其他国家;而一个经常性账户出现赤字的国家,则必须向全球其他国家借钱来弥补其外部逆差。更加精确地说,一个国家的经常性账户平衡状况,就等于其国家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

中国未来储蓄的减少,意味着中国经常性账户盈余的减少,以及其向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款能力的削弱。如果对增加消费的新一轮强调能够使中国储蓄相对于GDP的比率下降5%,中国依然会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但是,这5%的下降将完全消灭中国的经常性账户盈余。这本不该出现的情景,却完全有可能在本轮五年规划的末期变为现实。

如果这一情况发生了,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将十分巨大。没有了经常性账户盈余,中国就不再是美国政府债券以及其他国家债券的净买家。

此外,如果中国政府及中资企业想继续开拓海外石油资源或者进行商业投资,就必须出售自己投资组合中的美元债券或其他国家的债券。这一新举措的后果,是美国以及世界各国债券利率的进一步提高。

而利率是否提高还同时取决于美国的储蓄和投资在同一时期内有何进展。自2007年以来,美国的家庭储蓄相对于GDP总额的比率已经上升了3%,公司储蓄率也有所提升。但是,大量增加的政府赤字却掩盖了上述成果。

事实上,2010年的美国经常性账户赤字比前几年都低的唯一原因,就是其在住宅和其他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大幅减少。

篇7

时尚是一种麻木,会被内外差异所迷惑。时尚是一种感觉,会被歪曲、被染黑。时尚穿着华丽的外表,倾听着文化的拷问,体验着心灵的感悟。当时尚和文化结缘,那它将是文明的象征;当时尚与先进文化、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融合,那将是文明礼仪响亮的代言。

作为幼儿园里孩子王的我们——时尚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用品牌和潮流打扮的外壳?难道就是流行音乐与街舞打造的躁动?难道就是童谣与游戏组合的纯真?我认为,教师由内而外透出的文明礼仪举动就是一种最完美、最温馨、最高雅的时尚。

这里的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无处不在,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仁、义、礼、智、信”标榜着中国人文明、高尚的为人之道,“礼”更受推崇。从古代就有专门的机构“礼部”来制定各种礼仪规范、有专门的人来监督礼仪的执行。把礼仪推崇为人格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是举止礼仪、“目不斜视、笑不露齿”是交往礼仪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角色的转换、职业的更替那些本该传承的文明礼仪精华,那些该发展取代的礼仪规范,在我们的身上又留下多少的痕迹呢?在我们的身上又有多少文明礼仪之光在熠熠生辉呢?又有多少文明礼仪意识在传扬呢?作为一位教师在我们的身上该对文明礼仪交怎样的答卷呢?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好书必先育好人,育好人必先树好人。教师具有谦逊、温和、文明、素雅的礼仪就是校园里最时尚的代言。

当清风拂面,树叶婆娑,晨光蓬勃、寻着孩子银铃般的笑声而去,看到校园门口老师甜美的笑容、得体的装束、轻声的问候、温柔的抚摸,家长和孩子们已经感受到礼仪的温情,时尚的美丽、文明的可爱、时尚的纯美。我想说幼儿教师的时尚就是这样朴实清新;幼儿教师的礼仪首先是柔美温暖。

当孩子哭闹、不肯吃饭、调皮捣蛋。循着孩子的嘈杂声而去,看到老师弯腰躬身的轻抚、低声细语的安慰、耐心动情的开导,孩子体会到礼仪的力量、礼仪的温柔、时尚的醇厚。我想说:幼儿教师的时尚就是忍耐宽容;幼儿教师的礼仪是善良慈爱。

当孩子尿湿呕吐、咳嗽发烧、摔跤跌倒,随着孩子伤心的哭声而去,看到老师不顾肮脏和气味在忙碌、急切焦虑的询问、细心地查询伤口,孩子感受到礼仪的责任、礼仪的动情、时尚的伟大。我想说:幼儿教师的时尚就是责任和爱心;幼儿教师的礼仪就是温馨和友好。

篇8

在幼儿园里,我们会看见青春、活泼的女孩形象。其实,现在男士也从事幼教也不再是新鲜事。不管男幼儿教师还是女幼儿教师,怎样才是理想的幼儿教师呢?

首先要有爱心,一个富有爱心的幼儿教师才是合格的。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用自己的爱心引导他,建立良好的感情,同伴关系,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让他感觉到幼儿园就是他们的家。

其次,还要有耐心。幼儿对陌生环境有一种恐惧感。刚入园的孩子,成天哭着要妈妈、婆婆。我们应当有极好的耐性去安慰他们,迁就他们的注意力并喜欢幼儿园。

作为幼儿教师,还应有亲和力。拒人千里在幼儿园绝对不行的。如果我们每天对入园的小朋友抱一抱或者摸一摸他们的小脸蛋,他们肯定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再拉着小手蹲下跟他们说说话。幼儿会更感觉到家的温暖。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象妈妈一样去关爱他们,家长放心,孩子也很快乐。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务管理;二级管理

教学管理是高职高专学校日常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则是教学管理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正常运行的关键性环节。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和二级院系管理的强化,加强教务二级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务管理模式中,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往往要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和成千上百的教师,大负荷的工作量很容易影响工作效率,造成管理不顺畅,无法顺应高职高专改革的趋势。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二级教务管理,合理安排教学工作,是当前高职高专进行教务管理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职高专实施教务二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管理模式。它以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加大二级院系办学自为特点,旨在激发院系各教学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机构设置上,学校一级设有机关职能部门的教务处,在二级院系设有分管教学的院负责人及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管理员。目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都有把教学与科研管理权下放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只有真正做到教务的二级管理,作为教学和科研实体的二级学院才能发挥原本的潜力和特色,不仅能缩短行政审批的时间, 能够突出各种专业在教学中的特色发展,重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从而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

二、现行高职高专院校二级教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各级教务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

在教务管理由学院一级管理向“校—院系”二级管理的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管理权限下放不够彻底,职责划分不明确,责、权、利不相适应等现象。学院与二级院系的管理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完全理顺,权力分配仍旧是以学校的“集权”占主导,而二级院系缺乏日常教学事务的决策权,自十分有限,影响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进度和效率。

2.教务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对教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务管理队伍的配备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二级院系教务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二级院系的教务管理工作具有双重性,既有管理的性质, 又有服务的功能。院系部门的教学秘书及教务员的工作量巨大,既要为师生服务,又要对领导负责,协调好与学校其他系别和教学部门的关系。而现存的许多学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地位和待遇不高,编制没有落实,甚至是临时聘任人员,导致许多人缺乏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安心于所在岗位,最终造成教务管理人员流失率高,队伍不稳定。

3.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改革的趋势。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手段引入日常教务工作和活动,可以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由于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所需资金投入的局限性,相较于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总体信息化较为落后。比如一些基础数据不仅不能在校内甚至在教务管理部门内部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由于在上下两级教务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大多数教务管理工作者只能应付日常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和信息处理工作。

三、高职高专实施教务二级管理的策略

1.明确划分二级教务管理的职责

实施校院二级教务管理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划分院系二级教务管理权限与职责。学校一级的管理权力有多少可以下放,各学校应当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之前,应当对部门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必须本着职权统一原则,将职责与权力一同下放。权力和职责下放的同时,学校教务处要对下放的教务管理权力负责,并且进行有效的审核、监控和评估。二级学院的主要权责应该在对基本业务的控制权和审批权,而一旦在二级系别部门出现不可原谅的错误时,应随时取消他的受权资格,这样的管理更为创新而灵活。

2.创新与完善教务管理制度

教务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应该是人性化的弹性管理,应当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为加强院系两级之间的沟通,可以建立“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例会制度,既实现了系自身的教务管理目标,又兼顾了全院的整体大局,减少了对文件理解的偏差,提高了彼此的工作效率;实施教务二级管理后,二级学院应充分拥有排课的权力,教务处把这项权力下放后,可以充分利用二级学院的有效资源进行排课。另外,比较适合二级院系管理的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就是常规而创新的,即针对学院和教务处交办的任务做出总结,落实安排本周及下周本部门的教学任务。此次教务会议,能够给相关人员及时的提醒,分工明确,合作而互助。

3.完善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教务管理人员特别是院系二级部门的教务员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基层的主体。完善教务二级管理,必须要重视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学院可以通过应制定和实施培训制度,对在岗的各级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进修,具体包括业务知识培训,素质拓展和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增强自身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而作为管理方的学校管理层,必须为教务管理岗位提供灵活合理的岗位晋升制度和轮岗制度,在编制考核、职称评聘、薪酬待遇方面的发展加大重视,努力留住一些人才在教务岗位,形成稳定的队伍和团队。

4.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实现教务管理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今后,为保证高职院校学分制的顺利推广和实施,就要搭建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务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二级院系教务管理部门主要依据学校教务处校内通知和文件,依托学校的信息平台,及时将通知文件与相关材料通过学院网站及时传达给领导和师生,从而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避免漏掉重要通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各级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信息化作为长期重视的部门,必须专门设置岗位,招聘专业人才负责教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包括设备维修、保养、二次开发等,并注意维护网络安全和运行稳定。

目前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已经逐步推广和深入二级教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我们应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二级教务管理模式,实现“点到线再到面”全方位改革和探索,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篇1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实验材料或调查对象的选择,合理的是( )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

B.观察染色体数量变化――蝗虫精母细胞

C.观察线粒体――黑藻细胞

D.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多个患者家族

2.植物叶表皮上有气孔,气孔由保卫细胞构成。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导度变大;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导度变小。现将一块放置在清水中的叶表皮取出,完全浸入甘油后,立即检测该叶表皮的气孔导度,可能的结果是( )

3.“超级细菌”有泛耐药性,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而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B.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表明超级细菌为新的物种

4.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树突细胞激发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树突细胞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C.树突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D.树突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

5.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科学家把4个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小鼠的成纤维细胞,使其变成多功能干细胞(iPS)。下列关于小鼠正常的成纤维细胞与诱导干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纤维细胞和iPS细胞中的mRNA完全相同

B.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C.iPS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D.成纤维细胞在形成过程中丢失了某些基因

6.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萘乙酸(NAA)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所得实验数据见下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浓度为10-4mol/L的NAA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C.用蒸馏水(0)处理的玉米胚芽鞘为对照组

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mol/L左右

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导纤维具有很强的导电能力,所以大量用于制造通信光缆

B.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是因为它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C.氨常用做制冷剂,是因为其沸点极低,很容易液化

D.四氯化硅在战争中常用作烟幕弹,是因为它水解时生成白色烟雾

8.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或物质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