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29 06:1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二历史

篇1

高二是同学研究时间段中特别主要的时间段,高二的同学得要碰触到不少新的科目,历史那便是其中的科目,不少同学在研究历史时肯定会碰上特别多的难点,只因为高二历史研究的特点和同学搞清楚的历史特点日子相差特别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没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对历史有个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历史:很多人都对历史有所一丝的不屑,他们都认为历史不就是一个事儿吗,记下来就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这点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代国家又为何那么大的力度去记录历史呢?只有了解历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获。

理解历史:历史,是需要你去慢慢了解和理解的,真正的去慢慢感受的。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只有慢慢地去理解历史,你才可以收获历史中的真正意味,爱上历史的感觉是美妙的。

感知历史:历史,不单单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理解的,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去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勾心斗角,到底有怎样的或许沉浮。

记忆历史,毕竟历史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去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准确的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建立三维乃至四维的历史思维导图来架构历史,搞清楚历史头绪。

怎么学好高二历史1.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2.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

3.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够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篇2

在本学期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做出以下努力:

本学期我新接手高二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态不是很了解,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就抓住学生的特点,尽早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会考前辅导。为了能够顺利指导教学,我尽量多地向其他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询问本班学生学习的状况,除此之外还通过检查作业、即时小测、单元测试、复习测试等方法了解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及基础水平。

在了解教材与教学方法方面,我开始也存在一些困难。我没有经历高一两本必修的教学工作,对于课改之后的教学方法要求等新方向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为了能够尽快熟悉教材与教学方法,我采取了多听课,多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开公开课以接受众人意见,多参与试卷的设计和材料的整合工作等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课改精神理念。本学期召开一节校际公开课,关于必修三第22课《西学东渐》一课,在第四周完成,组内各教师在评课中基本表示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设计新颖合理,给予了良好的平价。另外我也积极听课,超过二十节,并客观参与评课。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历史备课组长,在高二历史教学研究与整个历史教研组当中起一定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备课组长,必须为整个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工作负责。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较少,但我在本学期也做了许多努力,为高二备课组整体备课,促进整个备课组教学研究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如组织历史教研组内的课题研究,如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知识的衔接,初高中课改教材的衔接等等;倡导备课组教师积极辅导学生撰写论文参与评选,取得较好的成绩,两个学生在晋江乡土小论文比赛中获奖;积极参加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参加了六校联考结果汇报会议,组织本组教师到晋江一中听课评课;根据高二教学的实际和教学的难点,每周在教研组活动之外另定期组织备课组教研活动。目的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统一知识结构,学进度,取长补短,采取众长。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历史图片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的对象大多诉诸直觉与想象,不能重演。因此,历史的学习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历史图片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历史图表等,由于其形象生动直观,紧扣课本内容,既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很好补充和展示,同时又是历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印象深刻远超文字叙述。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图表对文字资料的辅助作用。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一语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

历史插图是辅助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历史插图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教学中历史图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既然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如此的重要作用,那么教材对历史图片的选择也应当是非常讲究,应该也是对教学对应知识点很有帮助的了。但是,从我对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采用的一些历史图片的分析来看,存在着不少疑问,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必修二第1课第5页,这里是在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材选择了三幅图,“铁犁犁冠”、“牛耕画像石”、“西汉耧车模型”,这都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的高水平,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谈到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就应该要提到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而且从考试来看,在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这个知识点上,曲辕犁也是经常会考到的内容。所以我认为,这里应该要选择“曲辕犁”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加深对曲辕犁的认识,加深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认识和理解。

第2课第8页,这里讲的是中国古达的手工业,在讲青铜文化的时候,选择了两幅图,“二里头青铜器”和“三星堆青铜礼器”,但是纳闷的是为何没有展示四羊方尊的图片,作为古代青铜器标志性产物的四羊方尊,理应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更全面反映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还有,在讲古代瓷器的时候,选择了“唐朝的秘色彩”和宋朝的瓷器“孩儿枕”,这里我认为也应该展示青花瓷的图片,毕竟从各种瓷器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毫无疑问青花瓷的影响更大一些。

第10课第45页,这里讲的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曲折发展,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大量民族工业倒闭,教材用了一幅福州马尾船厂被炸后剩下的厂房骨架的图。这幅图的选择我觉得很有问题,福州马尾船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起来的,其性质是洋务企业,民国时期,也只能算是官办企业,其性质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把这幅图放在这里,显得不伦不类,文不对题,容易对学生会产生误导作用,应该展示一幅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图片来。这也是我在必修二这本教材中历史图片选择里最疑惑的一点。

第22课第105页,这课主要讲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课本展示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志的两幅图片,没有展示“关贸总协定”的标志。这里,我认为也应该把“关贸总协定”的标志的图片展示出来,不然就显得不是很完整和协调,而且,这几个组织的标志也经常是考点。到了第24课讲世贸组织成立的时候,还有没有把组织的标志展示出来,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以上是我在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必修二教材所采用的一些历史图片后的一些感想,我认为既然要展示一些历史图片,那么就要挑选合适的、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个知识点能起到辅助作用的历史图片,绝对不能出现一些甚至会误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这种图片来,那样的话,这种图片的采用就没有多大的价值了。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对一些历史图片选择的疑问,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0,122.

[2]叶小兵.论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J].历史教学问题.2004(3).

[3]王宗彬.如何运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2(3).

[4]徐灿华.用活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J].安徽教育.2001(22).

[5]安芳妮.论v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6]柳静.教科书插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人教版必修Ⅱ为例[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12.

[7]干树德.历史插图的类别与教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01)

篇4

一、对照《考试说明》全面落实理解考点

分类理解记忆课本的基本历史要素:现行历史教材基础知识内容庞杂,我们在复习中可以把它分为:教材目录、章节序言、正文、小字、图片、地图、注释、引文、课后习题和思考题等;也可以把它分为:背景、原因、目的、经过、性质、影响、评价等: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等等。形成课本知识的网络化知识结构,更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中带结论性的基础知识:课本基础知识中带结论性的知识点一般都是传统观点和形成定论的结论,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本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评价等,即可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殊作用。

准确构建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事件的定位首先要把握该事件所在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在复习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准确构建历史基础知识的时空概念,把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复习,而后引申出历史的本质。

结合考纲,了解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目前高考仅是依托教材知识,教材以外的知识在高考中曾屡次出现,如:2001年“3+X”文科综合就涉及到课本没有直接讲到的圆明园艺术。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仅看课本,还应有选择地阅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了解课本内容的相关基础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适当补充课外相关知识,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归纳

历史知识点的体系化专题归纳: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课本知识却是单个知识点的叙述,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单一的个体,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就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引申归纳,使学生对其相关知识形成系列、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之形成知识的横向脉络,进而形成历史知识点的体系化专题归纳。

历史知识点的分类专题归纳:即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归纳,有针对性的把这些大专题进行小专题化,如经济史又可以分为: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手工业的发展扩城市和商业的发展等等。

结合试卷讲评和外地信息进行小专题复习:通过每周周考及各次质检文综试卷的讲评,或者其它重要的外地信息,进行专题归纳。如在讲评2009年省质检文综第38的历史试题的时候,可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专题复习。

结合周年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小专题归纳:周年重大历史事件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们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可对周年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专题归纳,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1949~2009),改革开放30周年(1978~2008),90周年(1919~2009),等等。

结合重大时政热点进行专题归纳: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如结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可对与美国相关的历史进行整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隐性关注时政热点,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到现实社会,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去思考认识。

重视对区域特色内容的小专题复习:通过对近两年新课程自主命题考区的高考试题和2009年福建省两次质检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历史单科卷还是文科综合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问答题,大手笔突出区域特色和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体现鲜明的区域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是新课程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一大特点。我们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立足福建本土,开发地方的历史资源,关注本省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情和重大变化,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

三、体现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

高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推动高考改革,课程改革也需要高考加以推动,体现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几年文综试题已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知道,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是近几年高考尤其是新课程省区高考的指导思想,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有试题贯穿着“三观理念”,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以新课程倡导的新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体现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从新角度、新情况深化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求学生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

篇5

关键词:二轮复习;阶段特征;主题复习;精讲多练

随着2014年高考的尘埃落定,新一轮高考复习又将启程。高考文综历史应如何复习才能实现有效性,这是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道命题。一轮复习全面夯实基础,宏观建构,筛网式复习,并关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养,二轮怎么办?高考命题每年稳中求变,二轮复习也应该是传承中有创新,那么二轮复习应选择什么策略与方法呢?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2015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1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2011年开始变化,2011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12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13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14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15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二、以时间轴为把手构建通史体系,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序性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本采用了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同一时段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构建一定的通史体系实属必要,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把整个二轮复习变成通史复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构建通史体系,建构时间轴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何构建时间轴呢?

首先,要对历史进行分期,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样学生能清晰把握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发展线索,对历史事件进行时空定位。

其次,把相关考点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整合在相应的时段,不用具体年份一一对应,从而把握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时序感和整体认识。

再次,建构时间轴可以单独安排时间,也可以穿插在二轮复习整个过程,建议单独安排两周进行专项整理复习。建构时间轴要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和个人完善相结合。有些老师为了省事直接把自己做的交给学生,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整理。学生亲自动手建构,所花的时间精力肯定比给现成要多得多,但整理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效果是明显的。当然脱离教师的指导也是要不得的,如果学生单独建构缺乏指导会不断地返工,费时又费力。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如何建构宋元时期时间轴的一个示例:

①政治:宋二府三司,参知政事,王安石变法;

元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宣政院(管辖、宗教)

②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翻车,商品经济活跃,“市”突破时空的限制,“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晓市,五大名窑,棉纺织业,煤作为冶铁燃料

③思想:程朱理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外传;文人画、山水画;

北宋四大书法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词(苏轼、李清照)、元曲

三、以重要时段及阶段特征为引领,突破重难点

根据福建高考主观题呈现的特点,我们对二轮复习做出调整:改变以往对通史做疏通面面俱到的做法,在建立时间轴基础上,突破重要时段,并以此为引领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专题知识条理化、专题化、系统化。我们选择转型时期作为突破点。中国古代史可以选择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以明清时期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师生根据时间轴重温明清时期(1368―1840)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重要史实,借助辅导书,归纳出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

政治上:明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阻碍了社会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闭关锁国政策。

文化上:理学占主导,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但出现了批判思想和反封建文学。

在归纳明清阶段特征时,学生实际上也完成了明清通史知识的建构,对明清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在归纳阶段特征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全球视野看中西对比,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如“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有何不同?”“从东西方的对比,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背景、内容、影响上的区别”“明代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科举制的发展、演变、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行梳理。

四、以多种史观为指导,确立复习主题,实现知识的整合

二轮复习教师要更新史学观念,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等为指导,确立复习主题,实现对模块知识的有效整合,内容囊括教科书的若干模块、若干个章节、单元的内容。

1.可以实现模块内专题整合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政治文明之制度创新,主题的核心是“人类政治文明是由专制走向民主与法制”。这个主题可以辐射以下章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俄国十月革命”。用全球史观角度看,可确立“中国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包括“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相关章节。

2.可以实现模块之间知识的整合

从现代史观角度看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中国近代进程的历史”。政治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民主化进程;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成长,思想上西学东渐,不断实现思想解放。以中国的近代化为主题可以整合以下专题:必修一的“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和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二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必修三的“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成果”。

在进行主题复习时,既要注意在宏观上从大处着眼理清主干专题知识线索,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更要从小处入手,确立小专题,如结合世界背景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两次战争,使知识问题化,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

五、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实现有效复习

高考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主导形式,以知识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高考材料题的命题思路:问题的一部分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分析;材料可能与教材内容有关,但教材内容只能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解题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中之重。要实现高效复习和提升解题能力,在二轮复习中就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讲重难点,强调古今贯通,练高考典型试题,练不同类型题目,练出思路、方法、技巧,节节落实,落实到人。有针对性的“读写训练”也要跟进,包括不同形式材料的阅读、概括等。

以上是本人结合2014年高三备考组的实践,对二轮复习策略作粗浅探讨,希望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篇6

一、开展“通史”复习

1. 克服教材编排的缺陷

当前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采用中外合编、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内容虽然是一个相互关联有机的整体,但实践中按模块教学会割裂了原本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的历史时序容易错乱,因果顺序上也很模糊,所以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学生对时空观的培养。此外,专题史编排只选择了历史现象的一个方面进行学习,缺少与其它领域内容的联系,造成了不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如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讲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而其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则放到必修三才讲;又如必修一第八单元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而必修二第八单元才讲与其相关的“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其实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全球化”,都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概念,如果将它割裂开来学习是不科学的。因此,即使高三上学期复习完第一轮后,学生依然对历史的整体性缺乏认识。所以,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就要按时间构建一个历史知识网,而“通史”复习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这张“知识网”。

2. 适应文综考试的需要

2010年开始的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题着眼于宏观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考查。在一个题目中围绕一个主题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就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中国古代到中国当代,甚至涉及外国史。这充分体现了当前的文综历史综合性强的特点。

3. 由第一轮复习的现状决定

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按章节把各个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一旦遇到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学生就不会把三本必修的内容联系起来,不会把众多的时间、事件融合贯通。如2012年广州一模38题(1)简述“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男孩)为大。”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时,必须综合三本教材有关孟子所处的时期(战国)的内容归纳,然后按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提炼要点。第一轮复习后的学生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只能从其中一本教材下笔或只从思想方面考虑孟子这一思想出现的背景。如果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通史复习,学生就自然会从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这个时期所发生的史实。

二、如何开展“通史”复习

1. 理顺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构建大事件年表

老师帮助学生把教材中的孤立的时间和事件并串起来,并引导学生去识记。历史大事年表的制作必须做到主干化、简洁化,并按中西对比的方式列出,便于学生比较记忆。从历史大事年表中,学生对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一目了然,其先后顺序可作为固定印象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此外,学生还可以看出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影响关系等。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动“中国”及“中共的成立”等;又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又对中国1931的“九一八事变”、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起直接影响。如果考试出现“爆发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的命题时,学生可根据大事年表找到,然后向上追溯其之前国内的大事有: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国际的大事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大事就是发生的重要背景了。

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二年级 历史课堂

大致上来说,我的高二历史双语教学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双语教学,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神秘的。所以在学习之初,要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内容、进程、难度都有大致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传统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历史双语教学并有出色的表现。比如:告诉学生不需要对语言形式的使用刻意留心,但是要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句型、词汇等);帮助学生克服羞怯感,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从个别的单词说起,再说简单的句子,从人名地名等常用词说起,再到历史专业词汇,让学生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使用英语,在语言能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转用母语来表达。教师课前准备相关词汇,以关键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为主,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上使用英语板书,包括书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和专业术语。通过板书来建立学科体系,用英文设计历史教学板书要避免长词长句,较难的部分使用汉英结合或用汉语注明。运用多媒体创设双语教学环境。当教学中缺乏语言环境时,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PPT直观地展示教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他们记忆和运用。课后进行单元测试,设计部分英语题目,侧重于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的重难点考查。

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上熟悉了历史双语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思路,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课堂常用语,能用简单的英语语句交流,能读懂英语试题题干,解答正确率较高。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一些同学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发言的同学较少,发言者固定是那些英语好的同学。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都不太成熟,有待完善和提高。

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教师根据历史知识准备相关词源和英文资料,酌情而定,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材料的准备当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达到预习的效果,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谓是一举三得。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查找相应英文词汇,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复习提问时可由学生组织,学生之间英语问答。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出学号、题号,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互动问答。

回顾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在一部分学生在两个阶段的教学中脱颖而出,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历史学科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获得了双赢,用事实印证了历史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而忧在少数学生由于历史学科基础和英语底子都很薄弱,逐渐落后于班级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部分学生甚至对英语和历史都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局面使我的教学实践进退两难,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找到了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先把这些同学集中起来完全汉语授课,确保历史学科知识的正常掌握,然后让他们自愿进入双语课堂,抛给他们很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这样,进入第三阶段时,情况有所改善。

第三阶段为完全双语教学。使用合作探究法,也可以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历史双语教学中。首先,布置任务,明确要求,题目大多是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其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英语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从原版外文书籍和有关网站中获取需要的外文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得出相关结论,由学生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与反馈。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历史双语角”,主题是“历史上的今天”要求每天更换内容,使用中英文介绍,或者由学生自己创办中英文报纸,独立发表文章,提高中英文书写表达能力。

篇8

1.三元里抗英

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无力组织有效抵抗。中国人民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三元里人民凭借天时、地利、人和重挫英军。

认识: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不畏、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反割台斗争

(1)背景。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爱国志士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的义军;一支是留守台湾的清军(刘永福的黑旗军)。(3)评价。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军民为维护国家而不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根本原因——甲午惨败刺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肆意欺压民众,导致中国人民产生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洋教斗争。

(2)运动经过。兴起(山东)、发展(进入京津)、高潮(抗击八国联军)、失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3)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群众为主力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表现出的敢于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乱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义和团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认识: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应以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为中心,从不同视角解析。“灭洋”表明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因此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斗争,这是义和团运动的主流和本质,如果因为其盲目排外、封建迷信而否定其爱国性质,那就站错了立场。但从另一方面看,“灭洋”的口号也表明义和团没有认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关系,正如蒋廷黻所说,这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总之,由“民教冲突”激化演变来的义和团运动,带有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明冲突的性质,也带有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冲突的性质,中西文化的这种交汇、碰撞,既有落后与先进的差异,又有侵略与抗争的分别。

(二)政府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19世纪60年代,与新疆接壤的俄国把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控制印度的英国企图把侵略势力从印度扩张到南疆。1865年,中亚地区浩汗国(今乌兹别克境内)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企图利用阿古柏伪政权肢解新疆。(2)必要性:新疆作为中国西北战略屏障,如果不保,将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3)经过。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出兵收复新疆。他利用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消灭了阿古柏势力,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新疆的阴谋。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出使俄国的曾纪泽据理力争,根据中俄《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之后,左宗棠在新疆实施了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的一系列措施。(4)历史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设新疆,捍卫了中国的和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进步,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黄海海战

198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突然袭击,仓促应战。北洋水师爱国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提督丁汝昌裹伤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壮烈殉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北洋水师广大官兵虽伤亡惨重,却能迫使敌军首先退出战场。

认识:在备考复习中,同学们应概括列强侵华和与之对应的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基本线索,并从世界背景和中国国内环境的角度分析其历史阶段特征。

(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1.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原因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又在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1933年进犯山海关、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标志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主要矛盾。“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从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日双方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悬殊对比表明,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2.全民族抗战形成的经过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抗日通电,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发表庐山谈话,表明了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决心。

“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这一政策转变,是全民族抗战能够实现的最主要前提。

“八一三”事变后,中共领导的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实现了两党军事上的合作。

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政党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涉及以下主要内容:①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学界包括中共党史文献都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称作全民族抗战的“旗帜”)②地域。真正的全民战争,涉及全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③参与成员。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④政治立场。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抛开政治歧见,求同存异,在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地位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⑤主要表现。国共合作抗战,坚持抗战始终,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二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国共两党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积极贡献。

认识:抗日战争的备考复习,一要关注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二要关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一些新论断。如,对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的肯定。

(四)本专题重要历史概念的应考复习

在上期文章中,笔者以举例方式浅析了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下面,笔者将侧重从解题技巧的角度谈谈历史概念的备考复习方法。

一道科学严谨的历史试题必须有时间限定词、空间限定词、内容限定词、角度限定词、题眼限定词(即题干材料的中心思想)、语意限定词(即历史当事者或历史学者的情感立场)。

1.审“时间”限定词

例1.(2011·江苏卷,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题干材料中的“1938年4月”说明此事发生在抗战防御阶段,排除带①的选项B、D;考生如果能完成这一步,得出正确答案应该不成问题了。最后紧扣“武汉空战”这一概念中包括的内容(空战),可知,此事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因为当时中国只有军队才有空军。选项②为绝对正确的答案,当然只有C可选。

2.审“空间”限定词

例2.(2010·江苏卷,6)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词“威海卫”及其围绕威海卫中日双方的攻防路线,据此可知这次战役是威海卫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为A,因为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3.审“内容”限定词

例3.(2011·浙江卷,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解析:本题中最关键的内容限定词是“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和“中国红军万岁!”。据“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可排除选项A、B,因为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才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据“中国红军万岁!”,可排除选项D,因为“八一三”事变以后红军已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4.审“角度”限定词

例4.(2011·山东卷,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解析:首先,排除选项D,因为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解答本题的关键就需要审准题干中的“角度”限定词——“主要”原因,因为剩下的三个选项都是促成陈独秀转变的原因。最后,审“爱国者”这一内容限定词,即可推断主要原因是民族主义的高涨。

5.审“题眼”限定词

例5.(2011·福建卷,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干材料的中心思想。林则徐着重强调的是白银外流造成“籍寇资盗”,据此可知,D为正确答案。

6.审“语意”限定词

例6.(2010·上海卷,18)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

篇9

一、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握复习的方向性

考试说明是对高考历史科的考查范围、能力要求、题型比例及试卷结构等做出统一规定的法规性文件。它既是复习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确定复习内容的根本依据。因此认真地研究考试说明,一要加强对必考点的复习。所谓必考点就是年年高考都要出题考查的知识点。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史”几乎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对走在江苏省之前的省份(如上海、广东)高考试题进行认真分析,可以明确已考的角度和未考的角度,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二要关注新变化的考点。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就增加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影响;启蒙运动的发生;将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的建立细化为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君主立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等内容。要对这些新增的考点强化练习,在复习中做到绝不遗漏,绝不超纲,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梳理、重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由于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宏观入手,进行梳理、重组知识,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之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类化、聚合、整理,建立通史知识体系。然后教师对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进行精讲,对专题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进行分析渗透,形成知识链,织成知识网络,从而构建专题知识体系。需指出的是专题整合要确保专题的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归类、提高、升华的目的。笔者的做法是对照考试说明,把所有考点一一对应到大的阶段当中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短短的二三十年,用数轴表现出来,再把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符合此时间段的考点,不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全部按时间顺序放置于数轴上。学生在复习时,对于一个考点,就可以迅速给它定位,连贯掌握知识,克服教材中各专题相对孤立缺乏联系的弊端,并能够结合具体史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三、既关注热点和地方史,又要重视冷点、盲点

高考命题关注热点,关注现实,但不脱离具体知识点,“高考命题就是在专题和热点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重视努力找到与时政热点、社会现实相契合的知识点,要多做这类专题复习。例如2012年高考就要关注中国共产党建党和辛亥革命、列宁新经济政策等,因为2011—2012年是这些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但是一些长效热点如中美关系、历史上的民本和民生问题、党的建设、和谐社会、大国崛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问题、全球化与区域化、中国近代化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等。这些问题虽考过多次,但一直都很重要,迎考复习中也不可忽视。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各省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挖掘本省自己丰富的命题资源,所以二轮复习还应重视地方史教学。例如江苏的高考一定要关注如南京(近代史的开端和终点)、扬州、苏州、南通、连云港开放港口,南京临时政府及临时约法,徐州会战,淮海战役;人物主要关注孙中山、张謇等。

冷点和盲点是指往往不被关注的知识点。例如农民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危机等。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有所反映,但每年考试不固定,在考试中出现必然是“冷点不冷”。因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关注度。

四、重视综合模拟训练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还要加强练习训练,认真探究,及时总结,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当然不能搞题海战术,但对每一次训练试卷都要认真分析,讲评落实。要注意:①讲评不能单纯就题讲题,要从一道题出发,将这一道题从改变题干内容、设问方式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变式训练,带动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做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要指导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③要注意给学生讲评答题规范:要分层次作答,答案要序列化,条理化;评价要一分为二,要全面、客观;书写一定要工整,给阅卷老师以美的享受。

五、积极调整心态,增强应试心理素质

篇10

我们知道,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陕西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