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积极思维、大胆探讨,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愉快和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敢于发言、有机会发言,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尊重,以及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挖掘教学内容中创新的生长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甚至萌发有创意的想法。教师采取的方法应该是着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使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把自己的创新品质带入数学学习中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和竞赛,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教学还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童话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必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先出示了李老师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然后设疑:“你认为李老师每天上班走那条路更合算呢?”学生马上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手中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在探索中自然地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尝试、实验、思考、总结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但能主动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转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想象丰富认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建议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一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呆板的讲述枯燥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教师在课堂中也一味的以自己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课堂纪律,导致一些卓尔不群的学生随心所欲、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严重的影响课堂的秩序。另一方面,教师布置作业形式单调,“例题仿作”类型的题目多,综合创新的题目少;技能训练的题目多,思维训练的题目少;要求解答的题目多,激发问题意识的题目少;整齐划一的作业还像离心率一样,分离着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色彩。抑制了学生创意思维的飘逸。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议
(一)创设数学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创设情境教学。只有开展创设数学情境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主要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才能更好的实现。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对数学解题思路的见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构思,想出更多合理化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合理的设计教学语言,安排教学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组织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曾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理论的枯燥和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畏学、厌学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体会到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他们的思维活动会更积极主动,学习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加强学生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换位思考、扩展思维、加强思维的活跃,从多方面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激烈的问题讨论,想出更多更好的解题办法,例如: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到公园的文化长廊参观。学生们观赏时,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条长廊弯弯曲曲,谁能算出它的长度?”“这有什么难,拿出皮尺量一量就知道了。”许多学生说 “可现在没有皮尺怎么量?”一个同学说:“老师,我想出来了,用步测,数数走完这条长廊需要多少步,再乘每步的长度。”“好是好,但这么长的长廊,还没有走完早忘记几步了。”另一个同学反驳道。“也可以数地上大理石的块数。”“那拐弯的地方大理石不是整块的,你怎么数?”“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开始互相的交流意见,并纷纷踊跃的发言。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有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使学生跳出常规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其次,要强联想思维训练。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三、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经济发展潮流的推动,教育领域也把创新意识列入了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数学的教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进行了探讨。就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采取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创设数学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学生们之间学习数学的合作交流,为现代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数学教学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关键在教师的创设。首先教师要将爱心撒播在学生中间,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感染学生,以优美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唯其如此,才能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民主和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很多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思考,那么学生就会萌发创新的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只要是思考了,错误也是美丽的,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最后形成了个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最后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给予肯定。此时,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我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不一味相信别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同学们发现了与自己做法不同的,马上又动起手来,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积极讨论,纷纷举手作答,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答案: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动自由,主体意识强,在兴趣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挖掘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解决的途径能否有更简便、更快捷、更方便的,答案是不是唯一的等。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如果按一般方法做题,学生也能够列出式子,得出答案:(8×4-6×2)÷2=10(厘米)。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有更巧妙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从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解法。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入手去解答。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自然会得到另外三种解法:(1)8×4÷2-6=10(厘米);(2)8×2-6=10(厘米);(3)8+(8-6)=10(厘米)。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不要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提高。
三、适时进行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转变角色;诱导兴趣;动手操作;合作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同样需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主导角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诱导探索兴趣,催发创新胚芽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好奇心其实是一种求知欲、探索欲,是创新的胚芽。
三、鼓励学生质疑驳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对老师或课本中的看法有异议的可大胆提出。
四、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精心组织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更新与前后联系,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77-01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传统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练习要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篇6
[论文摘要]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发展教师的创新素质,对学生强化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索方法。
鼓励创新是我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儿童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教师的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己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有人预测,未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更有人认为“网络教学”将取代人。计算机教学确实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将不易观察的事物虚拟可视化。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其平均分成红蓝各一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形四边形,再将其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同时展示拼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用不同的颜色显示长方形的长和圆周长、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的关系,很容易推出圆的面积。这里运用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减缓了学生的学习坡度,同时渗透了“极限”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如下所示的是利用开放题,指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的数学问题,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填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问题:六(一)班的体育课上,老师把28个实心球分配给男、女同学分两组练习,男、女同学人数之比是4:3。男、女同学各分到实心球多少个?
我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
(1)用“份数”的思路考虑:28÷(4+3)×4=16(个),28-16=12(个);
(2)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4+3=7,28×4/7 =16(个),28-16=12(个);
(3)用“正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设男同学分到实心球X个,X/28=4/(4+3)X=16,28-16=12(个);
(4)用“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考虑:28=(1+3/4)=16(个),28-16=12(个)……
我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为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里要注意,一题多解,必须训练学生能叙述每一种解法的的算理,这样做将使问题的解答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时,比较容易迁移。
三、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探索,不是让他们盲无目的的瞎闯,而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授之以渔。”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其次要明确使用的方法;第三,正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课例:《圆柱的体积》根据转化的图形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生1:转化为横截面为梯形的柱状体(将圆形转化为梯形)
V=S×高(这里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上底+下底)×梯形的高÷2×圆柱的高
=圆的周长×圆的半径÷2×圆柱的高
即:2πr×r÷2×h==πr2h=sh
生2:转化为长方体
V=v=长×宽×高
(长=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宽=底面圆的半径,高=圆柱的高)
即:πr×r×h==πr2h=sh
生3:转化为横界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柱状体
V=S×高(这里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圆柱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底面圆的半径,高=圆柱的高)
=πr×r×h=πr2h=sh
在这一环节中,我一方面让学生自然的出于证明需要而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整理自己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一个基本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发现、思考,获得一个合理的猜想,然后加以论证——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同时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更为创新的推证公式的方法。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前预习;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3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此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开展课前预习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着以下四大好处:
1、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克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潜意识完成任务,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潜移默化地训练,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抓注重点,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提高生产力,而效率的提高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旦养成效率优先的意识,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时间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就为教师实施深层的教育和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为师生的互动创新提供了时间上保证,更有利于创新教学的开展。
4、课前预习是学习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通过长期的、严谨点滴的训练为实现的,在长期的教学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计算的准确性更不容忽视。中高年级学生方法问题、思路问题直接成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只有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更好的解决学生“内化”的问题,因此我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反馈”,也只有在课前预习储备的基础上才能为课堂和升华奠定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我的实践发现,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传统的基础上((1)新学期开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读教科书,粗略了解新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2)粗读每一单元,了解它的大概内容,找出重点和难点。(3)细读每个例题,勾出已懂,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标新立异,适当增加难度和增添多元化的预习方式。
一、创新预习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预习情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预习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预习情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鼓励他们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预习成果,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预习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预习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预习中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计算水流速度……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预习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预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学习动机,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过去教师满堂灌的陈旧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我们数学教师要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就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地设计出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除法初步认识”时,我这样创设情景:二(1)班的同学明天就要去春游了。看,他们正忙着准备要带的东西呢!东西真多,他们都快忙不过来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学生很高兴地说“愿意”。这时,顺势提出问题:小明同学要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该怎样分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明,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说出不同的分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修定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从小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具,指导他们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倍数”时,我准备了很多彩纸剪成的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教师先在黑板上摆出一个图形,要求每个学生摆出3个同样的图形,然后数一数黑板上的一个图形所用的三角形数量及自己摆3个图形所用的数量,说出是几倍。
在此基础上,再拓展为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个学生摆出图形,再由其他同学摆出若干个同样的图形,并说出谁是谁的几倍,比一比看谁摆得又快又对。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创新意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注重开放题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我们的新课改数学教材增加了各种形式的开放题,这些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问题作出解释,更注重的是学生解答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做为数学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情境,选用一些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不拘于一家之言,大胆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中出示题目“用一根长48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长是6分米,宽是3分米,高是几分米?”学生一般有两种算法:(48-6×4-3×4)÷4=3(分米)或[48-(6+3)×4]÷4=3(分米),通过引导,学生又想出新解法,48÷4-6-3=3(分米)并能说出每个长方体各有4条长、宽、高,根据这一特点也可以把它们分为4组,每一组里面各有一条长、宽和高。还可以把这道题拓展为“还可以围成长是( )分米,宽是( )分米,高是( )分米的长方体?”、“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算出来的长、宽和高有什么规律?”。教师不限定答案,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1、引言
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师应试的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单纯的学出来的,而是通过研究分析出来的。数学是一种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学科,不能仅仅靠单纯的记忆和仿照。小学阶段是最容易塑造的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是加强创新意识的最佳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未来的数学创新思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校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原则
首要的是激情,即增加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语言清晰,还要尽可能使授课方式生动形象,有激情,能为学生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合理的场景,尽量多借助多媒体等有形设施和现代化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理解问题。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是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对待数学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发明都是通过提出疑问然后一步步解答一步步接近真理,疑问能够激发人的探索欲望。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在解题环节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如果有异议就进行辩论,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更有助于创新潜力的开发。
最后是动手实践能力,年龄较小的学生一般通过形象思维去认识事物,他们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这就需要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多参与到数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多动手、动口、动脑,解决数学问题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抽象思维去完成的。
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由于某种事物或事情的刺激引发当事人的注意、靠近、研究心理和行为动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在数学这门思维特别缜密的领域中,好奇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数学教学中,公式以及大量的重复计算使得课堂枯燥乏味。所以,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上要尽量使用先进模型,多媒体,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开发探索的紧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3.2、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以前的旧式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将不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索性思维,也失去了变现自己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抑制。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敢机智,勤于思考,多于观察,善于自己发现和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
3.3、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被释放和激发。因此学生只有进入反复思维的模式中,才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获取信息和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听取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一起讨论,探究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原尾,而不给他们时间去独立思考,那样只能让学生暂时明白,事后自己去做的话还是什么都不明白,更别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适时的在其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并自己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数学课上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多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多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成功是学生自我满足的的一剂良药,会给他们极大的动力,激发他们运用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动力。
4、总结
总而言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校一直以来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它对于教师也是一件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不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使得教师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深入研究和探索数学领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进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
学校教育以前的单纯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对于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越来越看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已经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老师有创新教学理念做指导
教学理念是指导老师完成课程和教学的重要指导思路,如果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那么相应的教学成果和水平也不会很低。对于教学来说,作为重要的课程和知识的传授者,老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学习知识的进度。而对于目前的国内小学教育来说,迫切需求一批有着扎实基本功和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来引导小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创新教学理念来支持。作为重要的小学数学课程,如果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很轻松,并且很容易取得成绩和发展。所以,需要老师在进行授课时,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和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的和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一些简单的例题结构模型作为实例,再通过生活的一些常识,比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楼房为什么大部分是长方体结构呢?为什么三角形这个立体结构特别坚固呢?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自己的答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路。
二、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己动脑子想出来的答案,永远比老师告诉的答案印象深刻。良好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能够很好地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思维是知识的源泉和创新的动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挖掘出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堂的训练,让学生针对同样题目,进行不同方位的思考,从而探寻出多个解题思路和方法,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多角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同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思考和锻炼,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面积”这个数学问题时,就应该把学生的认识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首先去联想到什么是面积?面积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在黑板上准确地画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再通过整个教室的面积让学生感觉和认识到“面积”的学习是多么重要。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平方公里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知道祖国的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公里,通过学习,认识到祖国的国土面积辽阔。让学生去发现学习的乐趣,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面积”的奥秘,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引导和比较,最终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识,在学习中不断地去拓展学生的
思维。
三、强化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事物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法,想象力是培养创新力的重要源泉。针对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资源,重点培养和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数学学习中来,因为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作为基础,良好的抽象模拟能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能轻视和打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要循循善诱地去进行指导和纠正,避免由于想象的丰富创造力带来的错误而对学生进行批评。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思考,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老师去认真地思考和探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新时代的老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和
技巧。
参考文献:
[1]王金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293.
- 上一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培优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