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有限宽带网络 数字家庭 标准化 技术应用
一、家庭网络相关概念与数字构建标准程度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宽带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此二者立刻成为当下的两大重点话题,而此二者的多重交织有效地促进了家庭网络和数字家庭的组成。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国家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积极应对,完成好关于家庭网络和数字家庭的相关研究,这样才能确保国家跟上时展的步伐,使得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
总体来看,家庭网络和数字家庭这两个概念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异的。首先从表面含义来看,家庭网络所说的主要是家庭里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朝者网络化和互联网状态发展,而数字家庭说的是在家庭中使用的不同网络设备达到高端数字化和对媒体共享能力实现的目的。其次,在家庭网络组成时,宽带运营商大力倡导把家庭网络的组成当做主要手段,从而让自身的实现从管道化逐渐转向信息服务商。此外在数字家庭的组建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厂商与别的家电制造商等都是负责该工作的主要提议者,他们都力求在工作时努力倡导数字家庭的组建,从而利用该办法实现扭转企业所生产的家庭设备不够丰富且价值不高的情况。
从当下此二者的发展情况来看,家庭网络已经从方方面面转向数字网络发展,像是手机、电脑等多种设备都在努力地通过数字网络的组成,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从当下的家庭网络的数字化构建的标准组织情况来看,它主要是利用广域的接入技术、家电控制和检测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的。
目前国内外的先进数字家庭构建已经实现了多个应用领域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促进了家庭网络的数字化组成和数字化网络工作与生活的便利使用。
二、国内外家庭网络标准组织分类
为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无缝协同工作,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侧重点的区别,家庭网络标准组织主要分成以下几种:
2.1侧重广域接入技术(含有线电视)
该组织以国际电信联盟为代表,把家庭玩过看成NGN的组成部分,属于NGN概念在家庭侧的一种具体实现,主要研究怎样把NGN业务添加到家庭中。
2.2侧重家庭网络设备护筒
该类型组织以国际上的数字生活网络联盟为代表。标准制定方向为娱乐设备、家用电器与信息设备间的互通,确保电子设备相互的兼容性。能够保障各种不同设备间的资源共享等功能的使用,由此来加强设备间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同时创造出新的应用模式与丰富的应用。
2.3侧重家庭网络传输技术
不管是DLNA、ITU-T,亦或是IGRS,所涉及的各种家庭网络业务与应用,其前提首要的是先达到不同信息终端在物理层与网络层的互联的目的。当下想要达到家庭网络联网目的的技术有许多,想要实现联网技术标准化的组织同样也很多,这些组织研究怎样实现家庭网络设备间和家庭内外部网络间的通信问题。因为每个家庭对于当前的网络情况与要求都有区别,同时对着家庭网络的发展和个人的需求也会对传输技术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若是仅仅凭借单一的技术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不同传输技术就会在家庭网络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
2.4侧重家电控制与检测业务
此类型组织主要研究怎样实现家庭中不同照明、电器等基础设备间的联网和相互间的自动控制。以中国e家佳为代表的协会,其目的在于确定利用电力线与无线通信等先进通信技术来连接不同家电设备的标准,从而达到通过完整的家庭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便捷生活的目的。
家庭网络的国内标准相比国外起步时间基本一致,所以和国外标准的技术先进性相似,此外因为国内外不同标准化组织都在努力确定家庭网络标准,为了确保日后家庭网络设备可以相互连通,就需要确保每个家庭网络标准化组织所确定的标准可以相互兼容。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档案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8-0088-01
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的信息量日益增大,档案管理内容的内容日趋复杂化;社会化的生产也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为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和程序化提出了现实需要和必要挑战。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其智能化、迅速化、科技化的优势,使档案管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让档案管理在形成、管理、存储、利用、分享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积极探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新模式和信手段。
1、信息技术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集成有效促进档案管理载体发生重大变化。与传统的档案管理载体不同,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将档案内容转换成信息化数字内容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相关软件作为载体予以保存,实现了档案管理储存的数据化、虚拟化和数字化。传统的档案管理往往是以实物保存为主要的载体形式,受保存空间和时间影响较大,档案储存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载体的可承受能力。信息技术集成条件下的档案管理载体有效实现了计算机的全程操控,有效实现了档案数据处理与交换的效能,有效避免了受传统档案管理时间和空间约束的限制。信息技术时代下,档案管理以电子文件、电子图纸、虚拟图标形式取代了纸质档案的设计、存储,在档案管理载体上使一次革命化。
第二,信息技术条件下使档案管理分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关于文书档案、基建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单位史志等传统的分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演变成根据信息技术管理模块功能和具体流程为依据形成的分类标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分类主要依托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人为指令自动、随时的进行设立和调整。各单位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定档案管理的相关分类,例如,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事、组织等方面的详细状况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规范性的分类管理。
2、电子信息技术条件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探析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档案管理难度的日益保密化、复杂化、以及档案管理地位日益重要性,档案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被弱化,但被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却在逐步扩大。面对档案管理新形势下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必须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解决档案管理中出现这些挑战和现实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解决当今档案管理中各种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其次,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对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统筹规划,使之有的放矢。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使档案管理的内容逐步丰富,是传统档案管理信息量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做好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就必须要对本单位的档案状况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安排。例如,要对单位档案的馆藏状况进行系统化的摸底排查,对原有档案的载体、类型、实物、形态、状态、数量等基本信息要做到真实、准确的摸底;根据对原有档案资料的实际情况再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扫描仪、相机、摄影机等信息设备的应用。由于档案信息化过程中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数字化,但是要实现原有档案资料的全部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从保证原有档案真实性基础上再去按照“突出重点、照顾特殊、分步推进:的原则对原有档案的重点项目和利用频次高的项目首先进行数字化;对于特殊性的档案资料要区别对待。
再次,信息技术条件下要加快、稳步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
档案管理数字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中的必然体现。面对档案浩如烟海的资源和内容,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档案管理和利用有效性、高效性的原则,要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可以极大提高档案高价值、高利用率的特征,更便捷的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档案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要针对性的做好相关参数的优化设置工作。例如,因为在对一些纸质档案进行扫描过程中其扫描参数的设定会对图像产生巨大的影响,参数不同,成像的质量也就不同、效果区别很大。
3、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应用过程中的现实挑战
信息技术背景下,对档案管理保密性、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应用的公开性要求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档案管理的保密性;由于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既涉及到信息技术应用、维护、管理等技术层面,又涉及到档案管理的专业层面,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工作人员除了继续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之外,更多的是了解工作中广大档案查询者对档案工作的需求状况,扩大档案服务面。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平日做好相关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如何建立起高效、科学、灵活的单位档案信息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作。这的确给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峰.论电子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硅谷,2010(22):113-113.
[2] 王利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天地,2010(11):52-53.
篇3
关键词: 传统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25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66-01
著名图书馆事业家刘国钧曾说:“图书馆在教育上的价值,有时超过于学校。”可以说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与生俱来的,它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在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层次,对人们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和其他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根本上改变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技术环境,改变了文献的形式及其传播方式,用户信息环境发生了更本性变化,数字化图书馆成为时展的必然需求。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及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正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由于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为数字化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等固有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从本质上来说,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图书馆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虽然外表与传统图书馆有很多差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有效的文献传递实现人类社会的知识交流。传统图书馆及其馆藏是数字图书馆形成的基础和主要信息来源。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大部分仍来源于纸质文献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图书馆在网络信息年代的必然发展趋势,从相当长的时期来看,数字图书馆依赖于传统图书馆而存在。不管从目前看是长期来看,数字图书馆都不可能囊括社会上的一切文献信息,把传统图书馆的所有文献馆藏全部数字化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没有意义,并且会丢失很多文献特征。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发展联系,高职院校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1.阅读内容的丰富性。计算机强大的储存能力和网络的互通性使得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和国家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为数字阅读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2.阅读环境的开放性。数字阅读突破了时空限制,开放的阅读环境使网络信息资源传播更加广泛,利用价值更高,便于读者按需取材,真正达到了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自由交往、随意阅读。3.阅读过程的互动性。由于数字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读者只要点击文本中加标注的一些特殊关键词或图像,就能打开另一个相关链的文本,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迅速的、跳跃式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大增加了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4.阅读实用性更突出。为完成特定任务或研究,在传统文献查找方式之外,人们往往会求助于网络,网络的熟练使用者能够借助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搜到与其需求十分接近的甚至完全吻合的内容。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检索方式来寻找资料,这种使用性阅读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关键在于加强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必须加强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传统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图书馆员与书结合,图书馆员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结合,因此,图书馆员被看成是藏书保管员、加工管理员、流通阅览管理员。而在数字图书馆中,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它的工作方式成为图书馆员与计算机结合,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去实现图书馆的工作目标,完成图书馆的任务。所以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员,必须掌握网络技术,成为阅读者的“信息向导”,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日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专业人员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要求。
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知识,即是复合型人才。目前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中“两多”和“两少”显现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所以,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必须注重对图书管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加强图书馆信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三、优化数字化资源加强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目前,我院图书馆正在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逐渐调整自身服务内容与形式,在馆藏采购计划中大幅增加购买数字资源经费的比重,加快电脑,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设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设备,以适应数字化阅读在技术上的要求。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我院师生访问馆藏及网上资源要求。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设高效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我院建设图书馆局域网和数据访问借口。
(二)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放是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要立足高起点规划,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
(三)书库数字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领,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库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就高职学院图书馆而言,现行的书库,无电子检索,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不便。若采用光盘上网,电脑入库的方法,且在书库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书库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胸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间点便可获取更多媒体的信息。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做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高校老师、师生使用。
参考文献:
[1] 陆鑫,罗克露.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建设与教学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探索[N].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增刊):57-59.
[2] 刘波,张研妍.关于数字目录研究内容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8(6).
[3] 孙录鉴,刘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3).
篇4
一、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时代,文字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纪录和发展某些技术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播,但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学习应定义为“有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样的用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只是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概念,但它对人通过学习后思想深处发生变化而没有外显行为的变化现象就无法解释了。例如人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断的练习中学到了或者说创造钻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在人的身心内部的形成的经验,这种行为在相当常时间内并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相对持久地变化。
就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阶段,直到当代对学习的理解才有了进步,加涅在学习的定义中加入了潜能的变化,即"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论学习是否发生,其中的优点就在于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简言之,这个定义可作为学习的"外形为定义",因而学习也应有其"内行为定义",原因是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由此当代的众多心理学家纷纷用实验来定义和验证这个"内行为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效果就数由桑代克建构,并由斯金纳.布鲁纳等众多学者的扩展与深化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系是意识为中介,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定义应是"内行为学习"定义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可以定义为"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地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声音、动画、高质量视频、音频及虚拟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生成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直观有效地使学习者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促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包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体情况建构。
对学习定义的理解,我们应从三点入手:
1学习主体自身必须发生变化。只有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才能初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
2学习所导致的变化有相对持久地保持;
3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对教育技术来说,教育技术学探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门研究领域,一切教学形式、设备和手段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应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提供了容纳自组织和改变的学习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产生并完善于行动之中;智能的网络系统能够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调控或改进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术的产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发生了自身质的飞跃,在先进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文化休养、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变化是否相对持久地表征,使知识存储的编码化和数字化进程,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在质量、数量上都能发生变化。知识的各种存储形式,如资料、录音甚至人的思维和判断都可以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由网络组织起来,而在相当长或相对持久地情况中,这些组织并存出起来的因素产生了相对的变化,并跟随着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们都是持久的、稳定变化的、实际的。
再次,学习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从接触熟悉信息技术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时,输入大脑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些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地变化。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这种活动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学习活动引起的身心变化多,以及学习的层次多、类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复杂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条件都被完美的组合,在结构的编码和程序设计中得到表现。
三、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区别
1、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
传统学习,一般要求学习者必须走进学堂,由教师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并由教师测定学习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过程,教师将知识硬“输”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麻木状态,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不仅指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指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自由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2、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传统学习以继承性学习为主,即也指适应性学习为主,而所谓适应性学习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很少考虑将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知识传输过程,是为了解决自身自主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主体在经验积累上并没有上升或者说是层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接触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知识技术,从而要求学习者主体不断地学习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创新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维德可能性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途径,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使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潜能和创造力。
3、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与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相应的学习也只是在内容(知识)从外界搬入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经验,简单的说传统学习是为了成绩学习者不断地硬着头皮吸收内容,忽略了学习这一个人类特殊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制定的,是强加于任何一主体的知识体构,学习者的学习在结果的指导中,依据学习的内容,在专家和教师设计的步骤中进行,导致学习者成为“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空壳子”。产生了由成绩划分学习者等级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简言之是现代学校提供的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考核否定了传统的以按成绩为学习者划分等级为目的的考试成为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研究学习的心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仔细归纳,例如作为主体与环境作用产生相对持久地身心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在研究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间接经验,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思维,丰富新的知识构建体系。
4、个体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只是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面对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对象范围小,这是一种单向的或是一对多的交流,而学习是个体的身心变化的表征,它要求着学习者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即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的交互性,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中,获得群体动力支持,以一个平等协作者的身份为群体作贡献,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文字性学习与数字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学习的字面形,改变了以文字为教学中心、以书本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文字性的学习,释放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者不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大胆的设想、大胆的实验,体会数字化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更多的、新兴的知识。
篇5
关键词:数字化;展示设计;多样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结合人类信息传播工具的历史发展,大众传媒在科学革命的促进下进行了一次次的进步与交融,各类新媒体的产生都对本来的媒体方式的促进、更新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飞速,随即而来产生了新的信息媒体技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数字媒体慢慢成为展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之一。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多方面传播下,展示的信息量,传播速度的潜能,传播的效果都有着高程度的提升,完美融合了数字技术与艺术。本文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概念,结合一些案例探讨一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希望对展示设计有所帮助。
一、数字传媒的概念
数字传媒包括新兴的数字电视和数字视频等,它隶属于全新的技术范畴,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它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其与之前的电台广播和电视等媒体途径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是一种基本上独立的信息展示形式。在对它的研究中,现代技术和传统艺术从而有了新的科学规范的结合构造,其产生的艺术表现力也与之前的有很大的差别。数字信息艺术的构成形态具有立体、真实的特点。当前,随着人们的艺术思维的不断散发和延伸,合理科学的理性思考方式可以为艺术形式增添充满生机的生命力。在创立媒体艺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系统地运用对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了一种全新的构造,从而拥有一种严谨、完好的媒体艺术表达。
二、数字媒体在设计展示中的应用
仔细推算,展示设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社会形态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对它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影响。工业革命的到来,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有了颠覆性改变,人类社会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状态,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加大,大众传播信息成了展示设计的主要途径。特别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鲜明,所以数字媒体与展示设计的结合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1、在空间上的展示方式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在展示设计中,创新了以前的设计的空间形态和理念,创设了展示设计的全新空间。拥有所要展示的物体及参观场地为展示设计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没有空间,一切都是空谈。所以空间设计的合理性是影响整个展示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来进行对空间的分割、压缩或者改造。在科技信息时代,4D数字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此类展示空间内,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再辅之以动感座椅,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让观展者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2、运用二维的表现手法在整个展示设计中,二维展示发挥着无法忽略的重要作用,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二维展示原本的表现方式有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变化其一是静态表现形式多样化;其二则是从静态开始向动态的转变。在原来的展示设计中,一般使用静态的图像或者文字进行二维显示,而数字技术出现的初期,一般多采用电脑刻绘、喷绘等表现方式,现今也可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增加到影像或者动态图片中。我们还记得上海世博会由中国馆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它表现了展示艺术从静态向动态转变并发展的方向,绝妙地使用投影,将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淋漓尽致地向受众展现出来。该图同时运用了三维动画技巧、中国传统艺术、现影技术等三种表现形式,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稳生活的场景,同时又想象了一番宋代的市井生活,从而合理突现了宋代都城的生活情境。想将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我们应科学使用数字影像技术,同时它还能很好地表现!展示对象的各类细节,并且通过漫游的手段结合多个空间,通过动画的表现形式展示给观众。数字影像艺术的运用改变了展示设计的窘迫状态,更完美地符合了人们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虽然动态影视已经逐渐成为二维展示的主要发展方向,但依然需要与静态进行不同形式上的科学配合,把动态与静态巧妙地贯穿在展示设计中,才能有利于效果的大大提升。3、在移动设备上的展示方式智能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是不能够再平常的通信工具,它对我们的展示设计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传统展示设计的影响也比较直观。很多对现实进行虚拟的设备慢慢出现,其中大部分都是与手机应用相结合的,例如目前很多手机APP都与传统交互体验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如果想了解展示的一些物品,直接可以去手机APP上翻阅,这种方式让大众得到了更为直观且更加便利的体验方式,同时也发挥了数字信息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作用。并且,随着移动设备上APP不断的创新,客户所拥有的体验将会越来完美。展示活动的不同动作的识别和区分活动都是依靠计算机进行的,并且它还可以及时改进展示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通过APP软件,观众可以得到更加便捷的浏览体验,从而提升参观者的参观热情。比如在观赏博物馆展品时,一些科技设备会根据观赏者在参观过程中的停留和移动次数,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的手段,这些信息都会被开发者反映出来,是优化展示设计的用户体验的直接参考因素。4、构造虚拟场景在未来展示设计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中,对虚拟场景的构建是最受人关注的问题。虚拟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虚拟仪器装备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展示空间,它有一个我们无法拒绝的优点,那就是它没有传统展示设计的制作中那么多的麻烦的环节,也不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在运用模拟现实技术的演示活动中,观众可以结合自己的本身要求作为指引,这样他们就能获取更多需要的信息内容,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自己主动掌握的,所以他们可以从中这种方式中获得很多的乐趣。人们只需借助一个特殊的工具,比如说一副特殊眼镜,它能够迅速及时地指定任意一个想观赏的内容,随即进行查阅。这会是展示艺术将会拥有的技术革命,也是它将要努力的方向和趋势。比如说,如果我们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考虑敦煌石窟内的壁画,那么观赏者只能不远万里,都亲自去一趟甘肃敦煌,才能欣赏到文化宝藏,但如果我们运用虚拟技术,那些很多无法开放的石窟的景象依然可以通过虚拟的形式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而参观者们自然能够通过设计师们,置身其境般去体会壁画的魅力。
三、结束语
在展示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展示方式,让现代化展示设计充满趣味、互动、多元、科技性等特点,让观众不再仅仅通过眼睛去观看展览,还可以全面运用所有感官去参与展览,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索。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前提下,在展示设计中对高技术含量的手段的运用将会越来越普遍,对观众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璐.浅析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应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
[2]廖玲莉.工业产品数字化展示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5,1.
[3]周慧娟.浅析数字化时代展示设计方式的多样化[J].大众文艺,2011,(19).
篇6
关键词:测绘;生产任务;管理
1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也随之进入快速实用化阶段,测绘理论、测绘产品模式、测绘保障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现代测绘生产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生产要求作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数字化测绘生产对软硬件有极强的依赖性等特点都对数字化生产管理作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数据规模正越来越大[3],目前地图数据的更新频率也明显加快。测绘生产现在既要满足国家的大规模、频繁性的数据更改,也要不断的改变,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用户的批量、个性化生产需求。这样在测绘生产数据安全、人力、设备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测绘生产质量控制、成果管理等方面都对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需求[2]。如何利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高效地监控、管理、规范测绘生产过程和数字测绘产品过程中大量数据,是测绘生产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
2目前测绘生产管理方式
2.1非实时
现代测绘生产任务繁重,数字化测绘生产对软硬件有极强的依赖性等特点都对数字化生产管理作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测绘生产任务与管理部门不能达到实时任务进度情况、任务调整情况的转达。
2.2不规范管理
当测绘任务实施到某一重要阶段时、比如项目中期检核等重要日期时,对某些测绘任务完成情况和变更情况无存档,当出现某些错误和责任时,找不到对应任务责任人,这些也可能导致测绘生产陷入缓慢进度中。
2.3质量监督不到位
测绘生产质量管理绝对不仅仅是质检部门的事情,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未来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谁都有可能发现问题,院领导、中层领导、项目经理等都具有质量保证的职责,而且需要起到保证测绘任务质量的作用。质量是测绘任务的生命,要坚持以质量为第一的做事方针,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首要地位,加强测绘任务质量管理工作,严格地推行质量“三检”制度。在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过程控制中,应区别各种不同的项目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应该做到对所有项目100%的控制,坚决杜绝不合格项目,一旦发生不合格工程,影响单位信誉的,处罚措施要明确,处罚力度要加大。现实测绘生产任务中,质量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因为管理问题却时有发生。
3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
针对当前测绘生产中出现的这些缺陷,应该利用现有的数字化生产大环境改善目前的测绘生产实施和进度掌握情况。当测绘一方向任务承担方给出大的测绘任务时,测绘任务承担方将任务进行具体的划定和分流,并实施,此时需要实时将任务进度和所使用人员、设备等资源、参照规范标准通过某特定格式的交换文件向布施任务测绘单位汇报,布施任务测绘单位审查该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当前完成情况提出相应的任务更改要求,将要求通过特定格式的交换文件传送给测绘任务承担单位,测绘生产管理软件的实现可以使测绘生产任务的实施更安全、方便且高效,也便于双方单位统一管理。所以测绘生产管理软件可以解决多个不同级别测绘单位之间的测绘任务管理、调度及生产计划的设计、传达、任务资源分配与管理、任务进度跟踪、任务完成情况统计、任务完成报表输出和资源管理。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包含系统管理、测绘生产任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规范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块。系统管理可以实现使用该测绘生产管理系统的单位及用户信息的输入输出,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测绘生产任务管理,实现测绘生产任务的定义、上报、查询与统计、更改、调整等功能。质量管理可以保证测绘生产任务质量合格,杜绝不合格测绘生产成果现象的出现。
4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实现的支撑技术
4.1数据库信息缓存技术
系统可采用ORACLE、ACCESS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存储实现系统信息的存储和修改等,数据库信息缓存是在建立ACCESS数据库表的同时建立一张SOURCE表格,存储ACCESS数据库中其他有用的数据库中的源数据属性字段及其信息。在编写的对数据库访问的代码里不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而是利用建立的SOURCE表对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进行本地缓存,通过对SOURCE表的数据间接的访问真正的数据,使得数据访问更加安全,也使得对程序的后续的维护更加方便和快捷。
4.2数据库传输技术
该系统在实现上级单位与下级单位的业务数据转达是将现有的数据库里面的数据通过加密的形式导出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库文件格式,以某特定格式导入导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上报和下达的时候直接导入该特定格式的文件,既可以简单方便的实现数据的导入导出,又通过加密的形式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5结论
针对当前测绘成果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当前测绘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现势性不强及同步更新较慢等问题进行提出了测绘生产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在日后的管理中可结合ARCGIS、MAPGIS等地图制图软件对测绘任务的分配及下达和上报进行更加有效及安全的管理,并与地图制图软件结合,实现作业区划分,实时在地图上查看任务完成情况,对后期测绘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有比较重要的研究意义。
作者:杨梅东 单位:黑龙江省界江工程建设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西勤,门葆红测绘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研究[J].测绘学院学报,2005,4.
[2]门葆红,牛德力测绘生产计划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解决方案[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2.
篇7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 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 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 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 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 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 。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 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 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 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 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 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 ;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 。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 。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 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 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 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 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 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 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 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 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 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 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 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 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 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 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 ,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 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 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 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 ,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 、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 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 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 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 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 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 ”、“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 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 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 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 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篇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231400)
摘要: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平台,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重要变革。网络化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正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观念。本文探讨了在数字校园技术条件下,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意义建构学习模型和网络教学环境,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基于数字校园的网络化课堂教学应用形式和优缺点,有助于教师在数字校园环境中认识和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数字校园;网络化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教学模式;建构主义;交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67-0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网络教学(E-Learning)成为一种时尚,也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特别是近几年来,数字校园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依托数字化校园的技术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网络化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可能。数字化教室和数字化学习已经被提上日程。数字化校园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将校园的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正面临着网络化教学的挑战,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界定
网络教学(E-Learning)是一种崭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数字校园的关键应用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网络化课堂教学,即基于数字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在数字校园环境中,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化教学的基础平台。校园网站作为门户,离开了网络就谈不上网络化教学,所以网络化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构建网络平台,核心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计算机网络既是教学资源的载体,更是网络教学的手段,是实现教学交互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及综合处理等过程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即在数字化校园技术支撑下,师生双方借助计算机网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
综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的进步总是带来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学手段的变革时时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引入,课堂教学模式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技术促进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简称TEL)成为包括E-Learning在内的几乎一切用“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的代名词而被广泛关注。从早期的电化教学、远程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MCAI)到计算机网络教学,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的出现,我们正面临一个互为师生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的创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对学习过程的本质认识也在不断进步。
网络化教学的引入和不断实践,让人们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网络化教学完全符合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计算机教育应用和数字化学习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意义建构如图1所示。
数字校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境,门户网站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资源库是教学的实时支撑,校园网络是教学的根本工具。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讨论者。因此,在课堂网络化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位置显得更加重要,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环境的构建者、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引导比讲授更重要,角色多元化是教师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的重要特征。学生的主置更为突出,因为学习更多是个体和学习伙伴的多向互动,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意义建构和学习过程就没有办法有效实现。学习的过程既是意义建构的情境,更是知识学习的实现方式。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学资源的准备上需要增加投入,网络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网络化教学取得实效的保证。
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化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而言,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来源,更是知识学习的情境,决定着意义建构能否顺利实现。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对教师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复用。数字校园的提出,首先解决了网络平台问题,其次解决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的难题。依靠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库的共建与共享,所有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决定取舍,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自主获得教学资源库的学习支持,自主学习和提高。社会学习者也能够从教学资源库中获益,实现学校教学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让学习真正成为个性化的选择,而不再是课堂上的教师灌输。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实质上延伸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空间和时间,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支撑,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数字化校园平台是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它担负着资源提供、教学情境创设、反馈交互、探究合作、教学控制等多项职责,既是教学的工具(手段),又是教学的载体。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何熟练地使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探究合作、反馈交互是意义建构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因此,网络化教学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平台是开展网络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数字化教室及其软硬件环境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有网络机房的学校都可以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机房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上机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所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在许多中等教育课堂中引入计算机也已成为可能。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和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上课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网络开放式教学在未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更多选择。
学生是网络化教学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是网络化教学的特征,也是网络化教学的目的。网络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协作沟通是主要学习形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网络化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网络化课堂教学存在三种交互,即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这三种交互得以顺利实现的三个要素为:教学情境(网络课堂环境、资源库、立体化教材等)、网上通信(网络平台)、互动参与(论坛、聊天室、网络课件、博客、留言板等)。网络化课堂教学当然也不排斥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资源和交互形式,如黑板(白板)、课本(教材)、练习、提问等,教材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依据,立体化教材将教材展现的形式多样化和电子化,有经验的教师更应该把这些传统教学手段作为网络化教学的必要补充。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
网络化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变革是教学手段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教学观念上区别于传统的“以教促学”,以信息化手段创建教学情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我探索,与教师和同学的协商、讨论及交互,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字校园技术提供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学习环境和交互网络空间,教师引导和控制的目的是指导和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建构,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进行意义建构。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网络课程的设计者、网络课程本身(重点是教学资源库)和学生是三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其中,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又包括网络课程的制作人员和主讲教师。在网络化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讲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网络平台的构建其实并不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去做,在数字校园已经构建的前提下,只要有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机房),或者直接对现有普通教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就具备了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但以数字化教室或者按教室布局方式的网络机房更适合于网络化课堂教学,其一般布局如图2所示。
随着数字校园概念的普及和推广,数字化教室建设及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于普通教室而言,数字化教室应具备网络访问及网络信息获取与数字化教学演示的功能;与传统的多媒体投影教室的区别在于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演示设备可能还是投影系统,关键在于基于数字校园技术的数字化教室必须能实时获取网络信息或者教学资源库的教学支持(如图3所示),教师的教学并不一定完全依赖课前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或者PPT。正因为如此,在数字化教室的实现技术中,投影系统因为投入代价高,管理维护难,会逐渐被其他技术取代。
在数字化校园中,在校园网中利用服务器来构建教学网站,建立教学资源库,或者直接建设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外网支持的教学网站或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来开展网络化教学。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提供上可以更加开放、广阔,对于师生交互而言有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通过QQ、BBS、留言板、E-Mail、博客、微博等多种方式与教师有更多的沟通,可以让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延伸。对于一个学科或一所学校而言,这种实现方式是开展网络化教学,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最佳选择和实现形式,并且可加以扩展实现网络远程教学或者网络在线课堂,即网络教学或电子学习。对于网络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是最佳选择,网络资源库的易扩展性和超链接特性对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而言也易于实现;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学科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从而在数字校园环境中为所有学科和教师的网络化课堂教学提供最佳支撑,实现校内甚至是校外网络资源的真正共建共享。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实现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平台是基础,但最重要的还是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区别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需要借助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和实时交互。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资源网站是网络化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分析
在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化教学,教学手段的变换,让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网络化教学有许多明显的优点:(1)除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手段和要素外,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教学资源库的支撑下,提供各种非传统的教学素材,如音频、视频、动画、计算机虚拟、网络交互等,适合于构建各种教学情境。采用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式教学,节省时间,能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2)通过网络平台便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探究和协作活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课程整合。(3)通过网络平台可真正实现课堂上的多向互动,开放式教学使教师的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和辅导成为可能。(4)网络化教学可以让教师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延伸,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学生能有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时间,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网络,也会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比如网络的开放性会使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很好地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等。因此,黄荣怀教授提出了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①,值得教学设计者和学习组织者借鉴。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前景与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网络教学的特殊情境有其自身的教学适应性。就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言,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教室进行一般课程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更新观念,积极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尝试,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是未来学校教学的改革方向,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网络化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数字校园的广泛应用,为适应未来教学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也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效益,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注释:
①黄荣怀,等:《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19页
参考文献:
[1]吕少平.构建中职数字化校园规划与标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
[2]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3]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EB/QL].(2001-12-25).http://edu.cn/20011225/3015160.shtml.
[4]李志民.互为师生的时代即将到来[EB/QL].(2011-07-11).http://edu.cn/gd_6534/.
[5]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网络技术;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与繁荣。物流行业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来监控、跟踪和管理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降低了物流成本,发挥了现代物流的安全、高效和可靠优势,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应用使得各种物流要素形成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为货物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和货主提供高效的沟通环境,从而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快速度、高安全、低费用等目的的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过程提供了实时交互性,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因此,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物流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1.传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分析。条码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快速信息采集技术。它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EDI是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对结构化、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它实现了不同组织之间按特定的标准格式进行的文件传递。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通信技术。射频技术广泛应用在物流运输管理领域。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在货物外包装上安装电子标签,在运输检查站或中转站设置阅读器,就可以实现货物的可视化管理,这对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GIS/GPS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及货物、客户任何一笔交易货物都可用数字来描述,企业真正实现日常运作数字化。
2.智能物流的应用研究。智能物流主要利用自动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使物流系统能够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感知、思维、学习的能力,能够推理和自行解决在配送、仓储、包装、装卸等环节出现的种种问题。智能化是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的高级应用。智能物流技术对未来物流业的主要影响:①智能物流能实现物流过程中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物流管理从被动变主动;②智能物流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③智能物流能满足物流企业内部决策的需要;④智能物流能实现物流管理的优化;⑤智能物流将引发物流企业管理的变革;⑥智能物流将促进信息化多网融合、多系统融合、多应用融合;⑦智能物流要求物流企业建设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
3.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研究。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对物品在生产、配送、仓储、装卸、销售等环节的监控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最要体现在:①基于GPS、RFID、传感等技术实现物流过程的可视化管理;②基于RFID、移动PC、传感、光、电、声、机等先进技术,利用自动分拣系统、立体仓库和与之配合使用的巷道堆垛机实现物流配送过程的自动化控制;③实现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的应用,为重要物品在物流过程中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④将实现“物”有智慧,实现智慧物流的变革。
4.云物流的应用研究。基于云计算的云物流主要为满足政府、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和普通用户等对物流信息的要求以及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在时空上的需求,能够处理物流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云服务平台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发展云物流将有利于推动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①有利于建立节约型的现代物流信息化。建立统一的云物流服务平台,可避免物流企业重复建设;②让各类用户方便获取所需资源,有利于物流信息化的推广应用;③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成本高,对人员素质要求也高,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适应物流信息化建设新的需求,运用云计算模式构建公共云物流服务平台可彻底解决问题。针对我国物流信息化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我们要探索出一条整合物流资源的有效途径,开发和建设现代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物流信息化的首要任务,而基于云计算的云物流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5.信息安全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主要涉及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而现阶段要解决安全的问题,一要靠技术,如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机制、加密技术、CA认证、数字签名、VPN技术、日志分析、入侵检测、安全审核等;二要靠流程,如规范信息系统操作流程,规范用户角色权限分配流程;三要靠法律,法制观念淡薄、立法体系不完整是威胁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人为因素,也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最大障碍;四要靠内部管理,如加强对员工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落实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等。信息安全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企业管理者或信息系统管理员要在这种变化的开放性系统和安全性之间寻找平衡状态并不断调整,以最小程度遭受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胁。
四、结束语
物流企业要深化物流信息化理念,加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用以解决行业、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还能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供应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因此,现代物流业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把物流中的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信息化必将引领我国现代物流业高效、快速地发展。物流信息化对于现代物流企业适应将来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提高物流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文龙,高玥,张觊威.条码技术在物流跟踪与识别中的应用模式及优化.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6):104-107.
篇10
【关键词】继电保护技术;智能电网;电力系统;应用
1.引言
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它无可比拟的各项优势在建设高性能电网的过程中,带来了不断更新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随着智能电网运行研究的不断深入,继电保护技术也相对快速发展起来,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继电保护装置越来越广阔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同时也为智能电网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基础。文章通过对继电保护与智能电网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技术应用分析,深入探讨了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为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2.浅析继电保护装置技术
(1)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现状
目前,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朝着超高压电压和大联网系统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有效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灵敏性、快速性和选择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经过我国电力技术人员的实践研究,继电保护理论和实践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充分组建了一个由电能产生、输送、分配和用电环节组成的现代电力系统。
(2)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继电保护是保护电力系统中的元件,避免元件发生短路或异常,通过这些情况的控制来实现电气量的变化保护措施。在供电系统运行正常时,继电保护就需要完整的监视各种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使之安全的正常运转,并及时切除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的故障部分,保证其他电力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尽快处理故障部分。在这过程中继电保护有效的为值班人员提供了可靠的运行依据。
(3)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特性
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基本特征,例如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可靠性等。在智能电网的运行中,先进的科技水平更进一步强化了继电保护的各种性能,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3.关于智能电网的分析认识
(1)智能电网的含义
智能电网又被称为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在高速通行、集成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信息处理的,以特高压电网为主干网架,利用先进的电子传感技术,通过灵敏的控制方法和有效快捷的管理手段对电网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使之安全、高速运行的运行方式。职能电网包含着整个电网的数字化、互动化、信息化,通过全面,先进的技术来解决多个设备以及变电站网络的具体问题,从而满足高性能、高质量的电能供应,实现继电保护的高起点、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继电保护技术的深入研究中,也能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
(2)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发展
在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过程中,智能电网的交互式供电、分布式发电的特点对继电保护系统的影响很大。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智能电网的运用完善了继电保护原理,智能传感器还对输电、发电、供电以及配电系统进行了实时监控。所有监控数据进行整理、审核、分析后就可以看到全体设备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测保护定值和保护功能的远程动态。
智能电网的技术针对现有的继电保护系统来说,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广域化特性的深刻影响,智能电网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使得继电保护的整体配置和相关软件能够快速适应智能电网的新需求。智能电网数字化的特征让继电保护技术实现了测量手段和信息传输方式的数字化,同时网络化特征让继电保护中的相关信息完成了数据共享和统一建模的智能数字信号的网络传输,特别是WAMS网络和智能信息系统的设定为继电保护服务提供了广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充分提高了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的性能。
4.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高智能化电网的出现,意味着在电力系统领域继电保护的研究和发展不可忽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继电保护的应用过程越来越难以掌握,在研究过程中,继电保护的应用技术越发囊括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多专业技术的优势,通过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创新,我国继电保护装置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当继电保护应用于智能电网时,我们需要考虑多个问题,从原理上实现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1)综合考虑继电保护灵活的运行方式以及不确定的潮流流向,在实现距离保护、电流保护原理时要做好实时的调整,确保定值具有适应功能。
(2)保护装置的定值、保护范围、保护功能要根据运行方式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综合电网中的所有信息对保护定值进行实时修正。
(3)智能电网是通过散布在电网中的传感器获得最及时的信息监控输电线路的温度和容量,合理调整功率使其接近运营极限。在这过程中必须调整输电线路的负荷保护定值,从而适应温度和容量变化带来的影响。
(4)智能电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点推动着继电保护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智能电网随着遗产算法、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进化规划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被广泛运用到继电保护的应用领域。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很多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推动着继电保护技术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5)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技术主要是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和电气故障状态的变化实行改变保护特性、性能以及定值等内容的技术。自适应继电保护作为一种新型的继电保护技术,它的应用让继电保护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了电力系统的各项变化,不仅增强了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改善了系统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5.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继电保护的区别
传统电网继电保护中电源点的潮流流向通常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它在保护输入过程中通常针对的是本侧电气量,特别是三相电流和三相电压的判别保护需求。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知道,传统继电保护的电气判别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基本上也只需要输入被保护线路对策的电流,保证保护对象的电气量不被影响。
在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中,则需要全面考虑灵活的运行方式、不确定的潮流流向,并要求保护定值具有自适应功能。通过对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构成的分析,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智能电网电源点和电网相连线路的连接实现距离保护和电流保护,确保智能电网中的保护定值能根据继电保护运行方式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
6.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智能电网越来越快的发展,继电保护承担着更多更重的任务。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需要随时防备设备出现亚健康的预警、提高输电断面的安全性、全面控制系统出现故障的频率。
(1)要发展继电保护的“预保护功能”,增强预防事故发生的功能,提高事故预警、保护两项保护功能,满足智能电网的新要求,则要注意智能电网子系统的不平衡功率,发展失步解列控制系统,减少事故发生的损失。
(2)为提升输电断面的安全性保护要全面发展输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措施,自动避免连锁过载跳闸,全面停电的事故,强化电网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最大程度满足电网安全运行,实现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
(3)合理运行继电保护技术和继电保护装置。继电保护技术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通过对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各种继电保护原理及实现方法、继电保护的设计、继电保护运行及维护等技术的完善和利用杜绝电气元件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
(4)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构成促进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升级。智能电网的智能化特点和电网的发展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起到了强而有效的作用。通过对智能网络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使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不仅仅具备基本的继电保护功能,还有着智能化的故障诊断和自我修复、快速隔离的功能。
(5)智能电网的建设及规划使继电保护技术具有更全面的特点。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电网与继电保护技术交相呼应,也随之升级换代,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时代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整定技术等多项特点。在智能电网之中,新一代的继电保护装置提高了装置性能。为电气量信息的传输带来了更为便利的基础条件。继电保护系统和互联网相互连接,对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了智能化的配置。
7.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继电保护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不断前进,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设备。与此同时,智能电网的发展将推动继电保护技术朝着网络化、计算机化、信息化以及控制、保护、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尽力维护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强化继电保护装置在电网故障与电力控制系统中的隔离功能,促使电力系统成为更加安全、更加稳定、更加可靠的保护系统,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垫定基础,进而提升我国的继电保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庄伟,牟龙华.智能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保护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4):113-118.
[2]米雪峰,张全娥,孟建军等.浅析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及其整定软件的影响[J].电力安全技术,2012,14(5):26-29.
[3]林利锋,黄景亮.浅谈电力系统中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相关技术[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9(4):250-250.
[4]张保会,郝治国,Zhiqian BO等.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的进展(三)——保护功能的发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0(3):1-6.
[5]刘京津.基于多智能体的故障诊断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展望[C].2011年江苏省城市供用电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39-45.
[6]汪旸.高压电网有限广域智能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 上一篇:化学纤维的分类方法
- 下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