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民俗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节民俗文化研究

篇1

【关键词】 COCA语料库;春节英译;春节英译的检索;春节英译的外宣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全球化的热潮中,海外“春节热”不断升温,春节的年味和习俗悄然在世界各地扩散、传播,而美国人对中国春节等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的探究却并不多见。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只有四篇相关文章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局限在春节在海外的传播影响。本文拟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全新视角,来研究春节在美国的可接受度,以探寻相应的外宣途径,推动中国民俗文化“走出去”,让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节日文化习俗。

一、COCA语料库中的春节英译

1、COCA语料库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COCA是第一个大型的语料平衡的美国英语语料库,由美国杨百翰大学的Mark Davies教授主持创立。[1]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将语料和检索软件结合起来,有助于语言研究者方便、快捷地分析和研究语料。本文基于COCA语料库来检索有关春节英译的词汇。

2、COCA语料库中春节的英译

根据检索结果可知,与春节有关的英译词汇检索率很低。其中娱乐活动词汇诸如 “舞狮”搜索频次只有2次;美食词汇诸如“年糕”、“蒸花馍”检索频次只有4次;节俗词汇诸如“贴福字”、 “贴春联”、“拜年”、等没有搜索结果,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搜索频次仅1次。其它相关的词汇,诸如作为每年中国新闻热点的“春运”,没有任何检索结果。可见外国人对春节传统习俗和相关文化了解并不多,而春节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盛节,蕴涵着深刻的中国伦理哲学,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往往举行各种民俗特色浓郁的节庆活动。在春节全球化热潮中,提高春节民俗文化在国外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则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COCA语料库中春节英译的可接受度

1、春节英译的检索情况

(1)研究方法。本课题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作为研究载体,筛选出中国春节节日文化负载词,确定其相应的英译,并检索出春节节日文化负载词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通过分析其分布特点来判断春节在美国当代的传播情况。

(2)研究载体。COCA语料库可供免费使用的网络在线英语语料库,由口语、小说、流行杂志、报纸以及学术文章五种不同的文体构成,词汇量高达4.5亿词,每年更新1~2次,其词汇量达到4.5个。[2]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是可供免费使用的网络在线英语语料库,为翻译者和研究者提供便捷的语料支持。

(3)目标词汇的选择。本课题主要涉及春节的可接受度,在确定目标词汇时主要考虑与春节有关的词汇的英译。一方面,要选取最能体现春节这一传统民族节日特色的词汇。另外,在选择词汇力争涉及领域要广泛,避免以偏概全,给研究结果带来误差。本研究选取的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负载词大致分为5大类。①节日名称:春节;②节日食品:年糕、春卷、饺子、汤圆;③节日娱乐:猜灯谜、舞狮、扭秧歌、春节联欢晚会;④节日习俗:贴春联、贴“福”字、放烟花、拜年、发红包;⑤其它:春运。

(4)确定相关词汇的英译。参考各种中外资源,力求给出这些文化词汇最准确的英译。诸如关于“春节”的英译有三种,分别是“Spring Festival”、“the 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而在COCA上分别检索这三个词频次依次为87次、36次、149次。可见“Chinese New Year ”的认知度较高, “春节”英译则确定为“Chinese New Year”。

2、春节英译的检索分析

利用 COCA 的 CHART 功能,春节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统计以文本类型标准划分分析可得:春节(Chinese New Year)出现总频数是(149/0.28),报纸类语料中出现频数最多(55/0.52),其次是口语类(32/0.29),紧接着是杂志类(26/0.24)、文学类(19/0.18),最后是学术类(17/0.16)。可见,春节在美国报纸行业对春节的关注度最高,这说明春节在美国民间受众率比较高,然而在学术和文艺语料中的出现频数偏低。根据时间为标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990-1994年,频数是13/0.13;1995-1999这一年度区间的频数是25/0.24;2000-2004年,频数为27/0.26;最近的2010-2015年,频数是 40/0.33; 2005-2009年,春节出现频数最多44/0.43。[3]可见,从1995年至2015年,春的搜索频次并不高共计149次,但是其搜索频次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春节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美国媒体的关注,西方人士对中国春节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判断“春节”在美国社会的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与春节有关的词汇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分布情况。

可知,从总体来看与春节相关的文化词汇大部分的搜索频次都非常低。而民俗色彩浓重的春节文化负载词诸如“年糕”、 “扭秧歌”等词汇均没有检索结果。外国人民对春节的传统习俗并不十分了解。每逢过节,人们都会“放鞭炮”以寄托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而该词汇的搜索频次也只有5次。唯一搜索频次较高的词汇是食物方面的,“春卷”搜索频次为37次,“饺子”搜索频次较高共865次。可见,中国的部分传统美食在国外的知名度比较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春节以及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在国外的知名度并不高,这大大削弱了了春节在国外的传播力度和范围。究其原因,西方人对春节来历、习俗、相关的文化活动了解并不全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国外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力度之大、影响之广,究竟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如何采取措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

3、春节英译的外宣途径

从整体来看,自1990年至2015年春节在美国的认知度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与春节相关习俗文化在美国的认知度整体上比较低。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进行广泛传播需要加大民俗节日文化外宣传播的力度和效度。

(1)注重春节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中主体的多样性。各行各业的人们应积极参与到中国文化对美传播的热潮中。尤其是增强当今企业产品设计中的节日文化理念,比如在美国中餐馆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也提供了重要窗口。就个人来讲:在美华侨、华人、留学生都心系祖国,心系中国传统文化。每逢中国传统佳节,他们都会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甚至比国内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具中国传统风味。所以,要调动美国华侨在中国文化宣传活动中的参与意识,不断为给中国文化在美传播增添新的民俗色彩。

(2)扩宽中国春节民俗文化在西方传播的途径。在节日文化全球化热潮中,中国不仅需要引进西方文化,更需要中华文化走出去。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CCTV-英语频道、新华网(英文版)等国内各种传媒的合作,另一方面,增强境外媒体全面、客观的报道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他塑”传播中国文化中,做到“借船出海”,以提高中的民俗文化的认知效度。

三、结语

本研究选取了与春节有关的英译词汇利用COCA语料库检索、分析这些词汇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中的频次情况以及分布特征,将网络英语语料库和跨文化传播结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究,一方面证实了节日文化在语料库中研究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了解中国春节在当今美国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理据,进而让中国的民俗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高红玲,中美传播影响力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为例[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6.

[2]何宇茵,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词汇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10.

[3]汪兴富,刘国辉.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 COCA)―英语教学与研究的良好平台[J].外语电化教学,2008.9.

【作者简介】

课题组成员:胡晓红、史耕山、马永良、刘睿、张晓惠、曹易娟

曹易娟(1988.03-)女,汉,河北邢台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科技翻译.

篇2

关键词:春节文化;传统节日;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20-03

一、20世纪初至80年代以前的研究

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上个世纪初“五四”时期,对节日民俗的探索也始于此。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以前,学术界主要做的是对节日民俗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就相关研究成果来说,不得不提两本书: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1923)与娄子匡《新年风俗志》(1935)。《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胡朴安在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其中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过节习俗。就节日民俗总体研究来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人们开始尝试运用新方法、扩大新视角来挖掘节日民俗中的文化内涵,为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在“双百”方针号召下,各种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受到重视。节日文化研究,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兴起一样,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罗启荣、阳仁煊,较早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学者,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年节》[1]一书中,将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按季节进行分类为“孟春节日”、“仲春节日”、“季春节日”、“孟夏节日”、“仲夏节日”、“季夏节日”、“孟秋节日”、“仲秋节日”、“季秋节日”、“孟冬节日”、“宗教节日”。

韩养民、郭兴文1987年共同编写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2],系统地介绍了除夕、元旦、元宵等传统节日萌芽、定型、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节日相关各种活动、轶闻趣事、故事传说。书中还提出了不少经得起推敲的创见,如神秘的原始崇拜、鬼神迷信与古代禁忌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源;先秦是节日风俗的起源萌芽阶段,汉代是中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这一点获得后来的学者的普遍认同。[3]

陈久金、卢莲蓉1989年联合出版了《中国节庆及其起源》[4],是较早介绍中国节日文化的书之一。书分十一章,重点写了20余个节日,介绍了这些古代传统节日活动的内容、发展历史,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这些节日的起源。

八十年代是中国节日文化研究的起步阶段,从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看,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意味突出,学术意义不明显。初期的研究,多是政府号召下以普及文化为目的的编写的一些综合性知识读物。第二,以节日民俗的整体研究、汉族节日研究为主,单一节日研究、少数民族节日很少。就春节文化研究而言,专题性研究成果几乎还没有。第三,多数均是利用部分文献记载、或田野调查搜集到的民间传说故事、汇编而成的青少年读本,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学术性和研究性不强。

三、20世纪90年代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兴起的“文化热”方兴未艾。九十年代的节日文化研究,逐渐回到“学术意义”的位置,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重心集中在节日文化的整体研究上,节日文化一般理论研究架构在这个时期建立、成熟起来。

(一)宏观的一般理论研究

范勇、张建世继承八十年代末一些学者对于节日文化理论关注的学风,1990年在龙文化大系列丛书《中国年节文化》[5]一书中对节日的类型、起源、变迁、传播、传说、内容、社会功能及心理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

宋兆麟、李露露199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这部著作主要介绍了包括春节、立春、元宵节的20个古代节日。他们认为节日起源于多种历史原因;节日的发展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发生期(远古时期)、发展期(秦汉)、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丰满期(宋元明清),并具有几点规律:节日的发展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不像政治、经济、军事那样大起大落,而是比较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的形成是长期的,在发展中有变异,在传承中有发展;农业文明的连续性和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6]这些颇有见地的观点,为后来学者们关于“如何确定节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7]

关于节日的特征与功能,也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杨景震1998年《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8],将节日风俗的特征归纳为特征:礼仪性、理想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群众性、地方性。关于这一点,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朱宜初在《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一文中认为,节日大约有下面几个特征:节日的文娱性(休假性)与劳动性、节日习俗具有最大的复合性、民族节日的簇新性与守旧性、传统节日的宗教性与新节日的非宗教性、节日的全民性与阶级性、节日的独特性。[9]金毅1992年在其论文《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10]中归纳出民族节日九大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人际调节功能、心理制衡功能、生产导向功能、文娱体育功能、教育宣传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商品纽带功能,他还分别进行了细致的阐释。

(二)春节文化研究的状况

这个时段春节文化研究基本上延续八十年代的研究路术,将春节置于节日总体研究或文化史研究的背景下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展开的。

提到方法论,不得不提1998年简涛用德文写成《立春风俗考》[11],他运用法国结构主义与英国功能主义理论方法对立春礼俗进行探究,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秀范例,而且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个时代对春节文化的研究,除了对春节习俗事象的资料展示外,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上三种较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已经形成。

1.腊(蜡)祭说

“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事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着人们为祈求驱疫禳灾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范玉梅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说“春节,大抵是从原始公社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腊祭期间,人们聚饮会替,歌舞戏耍,尽情欢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春节习俗。”[12]王景琳、徐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歳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深的恩赐而来。”[13]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也认可上述源于上古蜡祭的观点。[14]

2.巫术仪式说

王娟1995年在中国文化讲座丛书发表了《中国的春节》,笔者从春节仪式活动内容角度来探,认为“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表现。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祝活动。”[15]

3.鬼节说

徐华龙1997年在《春节源于鬼节考》[16]一文中说“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会恐惧,会以为是鬼神的作祟。”

相对于八十年代的研究而言,九十年代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领域得到扩展,研究方法也相对多样化。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在理论上对节日的起源、分类、特征、内涵、功能、变迁及其原因探析等方面,论文成果尤为显著,理论研究相当成熟。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偏颇,节日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对各民族单一节日研究仍然不多,而且多数仅仅流于一般的简要的介绍,挖掘力度不够;其次,可以说,这一阶段对于春节研究仍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展,真正专门研究春节的不多,除个别专题研究外,多数还是仅限于八十年代资料汇编状态,或者只是随感式的记述。

三、21世纪以来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21世纪前十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些学者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将节日文化理论深入到底,另一类学者则另辟新径,着力于个案和专题研究。百节之首的春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快速进入了学界研究的视野,成为一门显学。

(一)宏观的一般理论研究

杨琳2000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7]一书,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成果的卓越代表,它“为二十一世纪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

赵东玉论著《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18]也是比较突出的成果之一。他以独特的文化史和民俗文化视角相结合,围绕“阐发传统节庆文化的类型和特征”“厘定传统节庆文化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分析传统节庆中的男女角色”“探讨传统节庆文化的时代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论题,全书分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概论、文化要素论、文化影响因素论等七章,提出了许多新颖扎实的理论观点。

刘魁立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19]一文,指出节日的核心是节日本身所具有的、自传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才是节日的灵魂所在,该篇论文对于把握春节习俗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非物质文化保护语境下的春节文化研究

1.理论上的研究内容多涉及春节起源、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社会功能)、变迁等方面。

对春节起源问题的探讨,基本上被九十年代形成的上述三种说法占据。需要补充的是,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书中对上述三种说法分别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由于文献不足,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他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现有文献,做出了推断,“我国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时间概念是不成问题的,有年自然就有过年的习俗,所以春节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20]陈连山基本赞同杨琳的观点。[21]

而关于春节民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春节内涵和原始意义的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出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陈连山2004年发表《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一文,文中对春节习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而且,春节是一笔现成的文化则一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大众生活,有利于建设新的全民族各阶层共同享有的节日文化。[22]

吴正彪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独特视角解读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2005年他在《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中,提出自己看法“春节习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行为,不如说更是一种文化需要。”因此,“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就有独特性和充分的价值。”[23]

萧放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 “以春节为例,分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价值。”认为“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内化民族的心结,我们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以节日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应积极开掘春节的文化资源价值,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24]

除了上述学者以外,李俊群在其文《论春节的传统意义》中提出“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正在于它是维系传统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一种节日仪式,它为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和情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亲情交流的契机和纽带。”[25]刘守华《春节的文化精神》[26]中则用《周易》的一句哲言来概括春节的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朱华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27]还有,黄涛等学者也对春节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进行过研究。

有些学者还对春节的变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巫肇胜在《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28]一文中首先解析了春节习俗的起源、主要特征,探讨了春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还对春节衰变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考察,总结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城市文化的传播影响传统文化的变革,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传统文化的变革,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影响。而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29]从政府行为的引导、新型习俗产生、拜年方式多样化、旅游等城市新潮过节方式涌现等因素探索春节习俗在城市的变迁原因。李松洁[30]则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为个案研究了春节习俗变迁。

2.回顾二十一世纪以来,节日民俗研究的整体面貌,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不只是理论探索上的收获所得,更突出的乃是这近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单一节日研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

21世纪以来,节日民俗文化研究从一个量的积累达到了一个质的突破,相对于20世纪的研究而言,这个时期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个案专题研究等新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展,局面一片大好。在非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学者们逐渐转换了研究视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对节日民俗,特别是单一传统节日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研究,成果卓著,这在学术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形成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节日民俗研究的研究趋向。春节文化研究在这个驱动力作用下蓬勃发展。

注 释:

[1]罗启荣,欧仁煊.中国年节[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1986年再版时,更名为《中国传统节日》。

[2]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87.

[3]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解决之道[A]. 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

[4]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5]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M].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6][7]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文物出版社,1991:10,11-13.

[8]杨景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1998(3).

[9]朱宜初.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3).

[10]金毅.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

[11]简涛.立春风俗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范玉梅.中国的民间节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王景琳,徐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14]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J].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5]王娟.中国的春节[A].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讲座丛书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8.

[16]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J].浙江学刊,1997(3).

[17][20]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8]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刘魁立.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J].民间文化论坛,2005(3).

[21]陈连山.春节风俗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A]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3.

[22]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J].民俗文化论坛,2004(5).

[23]吴正彪.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5-3-4(6).

[24]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5]李俊群.论春节的传统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7(1).

[26]刘守华.春节的文化精神[J].文明,2007(2).

[27]朱华颖.港客谈春节: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N].新华每日电讯,2008-2-13(4).

[28]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8).

[29]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6).

[30]李松洁.春节习俗变迁的社会学解释——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为例[J].中国民族,2008(2).

篇3

而我在济南市场操作“乐哈哈”系列产品时,偏偏集中力量全面攻击春节市场。乐哈哈“全家福行动”系列广告,环环相扣,最终打开市场。

创意源自“全家福”

当时,乐哈哈专卖店在泉城最大和最繁华的广场――泉城广场南侧已开业三个月了,销售一直不温不火。

广告策划需要好创意。为此,我花费了多半个月的时间考虑创意。一天,我在《济南时报》上看到“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的广告,从那里我找到了创意灵感:春节是新年的开始,意味着祝福和希望;家家户户贴对联、贴福字,期望“全家幸福”。“福”字倒贴就是代表“幸福到了”。对一家人来说“全家幸福”就是“全家福”。我决定产品广告要与传统春节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让乐哈哈系列产品在新春佳节,围绕“全家福”的节日内涵,打出“乐哈哈全家福向泉城人民拜年”的亲情牌。

“不是广告的广告才是最好的广告”。我认为产品不能是单纯地做广告,也不能简单地和媒体广告部人员联系,而是要联系报社健康专刊的主要编辑人员。健康板块划版他们说了算,尤其是安排版面的好与坏,更何况他们和企业合办栏目时能以媒体的评价说出,具有客观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过年就要多说一些拜年话,尤其是广告标题更要与春节、过年、过节贴近,让消费者感到体贴,感到厂家是在为他们的健康着想,感觉广告体现得最多的是关怀而不是生硬地强拉硬拽。这样操作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只有发自内心地接受你的广告,顾客才能接受你的产品。

笔者策划的“全家福”连环广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广告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特点:

一、排版风格倾向专刊内容 增添了可读性

乐哈哈“全家福”连环广告第一期刊登在农历腊月二十C3版上,是奇数版(报纸打开右边板块),整体排版风格与报纸整版相协调统一,让人第一眼看去不像广告,而像专刊内容,非常贴近消费者,让读者感到亲切和温和。

将报眉“专家说法”也改成了更容易贴近消费者和春节健康所需的“健康乐园”,编写了非常贴切的编者按:“快乐就是健康,忧郁就是病魔。以‘为了快乐、为了健康’为企业理念的乐哈哈公司与本报共同精心打造的《健康乐园》,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终于在春节前夕与读者见面了。《健康乐园》的宗旨:你我他,乐哈哈;健康连着你我他,情系万家乐哈哈;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编者代表《健康乐园》及乐哈哈公司向泉城人民拜年!……”开篇非常有节日气氛和年味,亲情感非常强。

二、软硬结合 突出节日需求

报纸整版右边以新闻形式出现,通条下来两条新闻,第一条新闻是“春节,警惕高血压!”有提醒和健康恐吓之意,起到抢眼的作用;第二条新闻是“高血压研讨会――专家首肯降压护腕”,广告内容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有专家肯定和权威推荐产品之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最下面就是三分之一版的硬广告,大红色霹雳体标题非常醒目,给人形象感和冲击力。紧接副标题和小标题,指向内容简单明了。

这版广告符合上软下硬规则,上面由头题“过节,颈肩腰膝腿痛在家治”,统领“镇痛安眠垫、磁疗护膝、远红外保健内衣、哮喘治疗带”等四个产品,并且产品标题和文案也都跟春节、过节、过年挂上了钩,亲切感十足,再加上“春节,送礼送到底!”持报纸领健康手册及买赠等促销活动,既有感性诉求,又有理性功效诉求。在整版中间还有福字做底衬,是一个大大的倒福,非常醒目和形象化,更有了吉祥和幸福的感觉。

三、广告围绕节日转 刊发密集效果佳

广告时间安排非常紧凑:第一期:腊月二十,人们走亲访友的集中阶段,起到节前预热的作用。第二期:农历正月初八,第11版。这是多数企事业单位年后上班的日期,没有出十五,还在过节,人都比较闲,不是看看报纸,就是互相电话拜年祝福,何况当天广告很少,几乎是独一家,一般的企业是考虑不到的。再加上节后高血压病高发期到来,广告效果更是火爆。第三期:农历正月初十,第13版。一方面迎合元宵节契机,另一方面,节日将过,开始打春季健康牌。

“过年莫让高血压作怪”、“春节,警惕高血压!”等节前预热,“春节后高血压莫升温”、“警惕高血压危险!”等进一步强调,广告促使患者迅速产生购买;再到元宵节前“闹元宵高血压莫作怪”和“春天里高血压莫神气”等,广告围绕节日团团转。

四、趁热打铁炒“断货”

篇4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科学地开展节日教学活动呢?我们尝试为幼儿构建适合她们认知发展水平的节日主题,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感知各节日的核心价值,从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孩子们沐浴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海洋里。

我们在借鉴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园课题《传统节庆文化儿童化体验的研究》以及地域特点,尝试构建具有我园特色的节日主题,下面谈谈我们在实践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一、确定各节日的核心价值,为确定主题目标服务

我园主要围绕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进行主题构建(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通过翻阅资料、请教专家,我们认识到四大节日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分别是:“春节-----辞旧迎新、长大一岁、新的开始。”“中秋节----团圆、思念。”“端午节-----竞争、驱毒避邪。”“清明节-----缅怀先人、感恩;冬去春来、季节轮换。”明确了各节日的核心价值后,为我们确定主题目标明确了方向。

二、主题构建凸显年龄层次,有重点的展开节日教学活动

无论是主题构建还是教学活动,我们都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主题安排上确定了年龄段目标:小班重在认识感知;中班重在操作体验;大班重在情感体验。以端午节为例,如:小班主要是对节日的一些元素的认识和感知,知道端午节的名称,时间是五月初五,以及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赛龙舟、挂香蒲、挂香包、小孩穿五毒衣等,还可以参与一些欣赏活动,如:欣赏节日里人们过节的一些活动、节日环境、哥哥姐姐的活动。品尝活动,如:品尝粽子、咸鸭蛋等让小班幼儿在看看、听听、尝尝中初步的了解节日体验节日;中班则参与一些操作活动,制作香囊、画龙舟等,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感知加深节日的一些风俗;大班则可以通过包粽子、赛龙舟、制作五毒衣等实践体验活动来达到一些情感的渲染,如通过话说五毒、制作五毒衣、送五毒衣等活动,了解端午节驱毒避邪的主题价值,并萌发关爱弱小的情感。这样我们在实施主题上就可以有重点、有目的的展开,并可以有效避免各年龄段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的重复教学。

三、紧扣节日核心价值、有机融合五大领域内容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主题课程构建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何选择合理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内容呢?我们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为基点,同时融入时代精神,自然渗透本土节日文化的教育。具体操作时围绕核心价值确定主题目标,通过多种形式有机融合五大领域内容,使得节日主题思想饱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主题的目标与各个领域的内容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于节日核心价值本身是由习俗提炼而得,也是我们确定主题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每一个活动其本质都紧密围绕核心价值展开,活动形式主要包括阅读、讲述、谈话、讨论、体验、操作、参观、游戏、专题性的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等,并巧妙地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融合进来,各种活动手段的交替使用,有益于幼儿对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乐此不彼地主动参加活动,使幼儿能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如:“端午节”我们以阅读的方式为切入口,通过图片阅读、视频阅读、生活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幼儿获得端午节的节庆活动、来历、风俗等有关的知识,然后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操作、情感入手,通过幼儿的实践体验来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情感、能力。如:端午节民间一直流传的小孩穿五毒衣的习俗,我们通过阅读活动让幼儿认识五毒———蝎子、蜈蚣、蛇、蜘蛛、蟾蜍(五毒的内容因地域差异稍有不同),知道这些有毒的动物在端午时节都会出来并容易伤害到小孩,于是民间就有给小孩穿五毒衣的习俗,这样我们又以五毒为素材设计成美术活动:画五毒、手工制作五毒衣、印染五毒衣等,最后送五毒衣萌发幼儿关爱弱小的情感,这样以五毒引出的阅读、艺术、社会领域的活动,帮助幼儿逐步理解端午节驱邪避毒的核心价值。同样端午节最有名的活动———龙舟竞渡,也可通过阅读、画画、体育游戏、歌唱活动、手工制作、社会体验等来帮助幼儿理解端午节所蕴含的竞争的核心价值。所有活动内容的选择从核心价值出发、为核心价值服务,立足于幼儿的视角,层层展现不同活动中对于节日核心价值的理解,通过多领域多形式达成主题目标。

四、打造节日经典活动,为主题锦上添花

为了能更好的凸显节日核心价值,为主题锦上添花,我园下重墨进行节日经典活动的打造,旨在让每个小朋友在每个节日中通过参与经典活动,留下对每个节日的深刻印象,活动中愿意表达、表现,从而理解节日的价值内涵。我们通过反复的推敲和专家的指导,对四大传统节日“经典活动”内容确定为:春节———老鼠嫁女;清明节———白花朵朵寄哀思;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嫦娥奔月。活动的设计要从幼儿需要、兴趣出发,关注社会发展,活动内容和形式都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为幼儿所喜欢,这样幼儿才能轻松、积极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主题环境的创设、公共资源的预设和利用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更广的理解),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园充分利用环境进行教育,每到一个节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材料,一起来创设与节日主题相符的教学环境,每条走廊成为节日的盛典,墙面上有有关节日来历、传说、风俗的图片和文字,另一面上有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的节日物品,如:立体纸艺的年糕、团子,泥工的元宵、月饼,剪纸的窗花等等,有亲子制作的物品,如:用废旧的红包做的红红火火的灯笼、用硬纸板、冰棍棒等制作的龙舟,用花布做的香包等等,使得我们的走廊成为节日一条街,这里有手工坊、美食坊,物品琳琅满目。让幼儿在节日的海洋里初步体验和感知该节日的民族文化。

篇5

关键词:湟源 ;旅游文化 ;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82-02

旅游文化营销是一种营销战略,它一方面通过对文化需求的把握和顺应来实现旅游者最高层次的文化满足;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包装,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旅游文化营销是在对旅游者的文化满足与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的双重创造和促进过程中,达到高度和谐化的文化体验。有“小北京”美誉的湟源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有多处记载湟源历史,见证藏汉友谊的名胜古迹,形成了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华石山、宗家沟等山、水、林、泉、草甸组成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古迹文化,城隍庙、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境内景点多达47处。为了能够将湟源县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名县,就需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创建旅游文化营销体系,以促进湟源县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文化营销概述

旅游文化营销是指旅游业经营者运用旅游资源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旅游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旅游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从市场需求角度讲文化是指其深层结构意识部分,即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取向等所构成的旅游者的文化心态;从产品角度讲,文化指的是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属性。旅游文化营销主要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旅游文化营销具有时代性,其内涵总是反映出时代精神,传递时展的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文化营销也呈现不同的精神文化特征,旅游市场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唯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脉络,赢取消费者的喜爱。二是旅游文化营销具有个性化,由于每个地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其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地区文化既能反映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能体现地区娱乐特性。因此,旅游文化必须具有个性化,才能使游客产生独特的旅游体验,为游客创造流连忘返的旅游氛围。三是旅游文化营销应具有核心价值观,与营销方式不同,旅游文化营销不应只让游客了解当地的景点的外貌特征,也应创造核心价值来展现当地的文化特点,用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创造具有核心价值的旅游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降低本地的文化品位。

二、现阶段旅游文化营销中的主要问题

(一)深层次内涵缺乏发掘。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其基本要求是保护当地的优秀文化,以此来深入挖掘地区文化内涵,提高当地旅游品位,并借此来发展旅游业。很多旅游行业发达的地区并不依靠游客数量的多少来获取收益,而是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与极具特色的旅游服务,来增强当地旅游与文化的契合程度。当前湟源县的很多旅游景点虽然开始进行文化营销,但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发掘,对旅游行业的开发仅限于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而没有深入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没有形成战略性的旅游产品,旅游特色不够鲜明。

(二)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当前文化旅游成为游客所追求的一种高品质旅游体验,人们由原本的休闲旅游逐步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品位旅游进行转换。在这种新潮流的带动下,湟源县致力于开发当地的文化特色,但是仅仅停留在文化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更深层的剖析当地的文化特色,使得很多地区出现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例如,湟源县主要发展历史文化主题旅游与生态环境旅游,然而很多周边地区如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湟中塔尔寺、互助土族民俗村等主要旅游产品也是历史与文化,而青海湖、坎布拉、孟达天池、可可西里等生态旅游更是全国闻名。在旅游产品大量雷同的背景下,湟源县的旅游产品过于单薄,无法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旅游营销力度不足。旅游营销是弘扬旅游文化的重要方法,但是湟源县一些旅游景点的营销力度不够大,不懂得灵活采用当前较为热门的网络团购、线下降价、特价等广告方法,仅仅以自然客流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无法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与旅游品牌。由于湟源县处于西宁至青海湖的中转站,吸引的a驻足游客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湟源县的旅游资源将逐渐被游客淡忘,无法形成固定客流,就算在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也不会有大规模游客驻足、参观、消费,湟源县的旅游文化将无法得到弘扬。

三、推行多元化营销策略,打造旅游文化名县

(一)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推行文化旅游。当前湟源县的文化旅游多是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创造性的旅游景点与文化内涵,将一种抽象的文化以具体的景点形式展现出来。湟源县应构建以丹噶尔古城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以日月山和宗家沟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旅游、以西石峡“农家乐”为载体的河湟乡村文化旅游三个板块,形成以茶马商都、王母故里、排灯之乡等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体系。着力塑造丹噶尔古城一个“品牌”,打造茶马商都和王母故里两张“名片”,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文化旅游业长足发展。

(二)创新旅游方式,加强旅游定位。湟源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了多民族杂居地区,各族文化相互磨合、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具有湟源特色的风俗文化。因此,湟源县应创造更多的旅游体验方式,来使游客获得更加深刻的旅游体验。例如创建具有湟源地区特色旅游饮食文化美食城,制作品质优良的本地文化物品如排灯纪念品、丹噶尔皮绣,提供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本地特产如吉友陈醋、金华菜籽油等方式,丰富文化产品载体供游客体验、选购旅游产品;通过书籍、杂志、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等形式,使游客对湟源的旅游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便于游客旅行的定位;同时,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来吸引游客的加入,并打造乡村游、自驾游、休闲游等旅游品牌,激活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三)拓宽宣传渠道,推广旅游文化。在宣传方面,湟源县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渠道,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例如,吸引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在丹噶尔古城拍摄,在剧中以形象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宣传;通过举办推介会、驴友交流会等方式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面对面的宣传湟源县的旅游特色;通过摄影比赛等方式来吸引文化界名人参与到旅游景区文化宣传中,凸显湟源县的文化内涵。

(四)实行差异化营销,打造独特旅游品牌。差异化营销能够应对当前旅游行业中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利用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营销,形成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以突显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例如,湟源县曾经举办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湟源丹噶尔”为主题的丹噶尔春节民俗文化旅游节,使湟源县的文化特色得到凸显,充分展示了湟源县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大力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通过差异化营销取胜。

四、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像湟源县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县,其文化特色就是发展旅游行业的一张王牌,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因此,湟源县旅游部门应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加强旅游文化营销,以促进湟源县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宁怡,欧阳晓波,王莉娟. 旅游文化营销研究[J]. 商业经济,2010,02:111-112

【2】艾华. 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J]. 商业时代,2007,34:26

【3】张玉香. 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探究[J]. 前沿,2012,06:124-125

【4】韩晓莉. 旅游文化营销策略探讨[J]. 中国商贸,2011,29:173-174

篇6

今年以来,市委中心组学习坚持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以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突出点,以提高党员干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能力为目标,积极服务市委中心组学习,提高全市干部素质。制定下发了《Xx市科级党委(党组)中心组2009年度理论学习指导计划》,邀请清华大学教授董关鹏等分别为市委中心组学习作了“领导者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纲领”的专场报告;在少林办、水利局、登电集团等乡镇、市直单位和企业举办了7场郑州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报告会;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主题党课活动;组织了2009年全市科级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并将市委中心组学习扩大到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使市、乡两级中心组学习进一步强化,全市领导干部理论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坚持把基层党校和党员电教室作为主阵地,少林办塔沟村党校、嵩阳办双溪园居委会党校2个基层党校荣获郑州市级先进基层党校。大冶镇党委党校、少林办塔沟村党校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校。全市理论教育工作又有新进展,少林办事处、检察院党委中心组获评郑州市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先后举办了召开了缅怀先烈纪念大会、“百首爱国歌曲大传唱”活动、全市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Xx市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举办了Xx市庆祝建国60周年“唱爱国歌曲、颂革命精神”大合唱比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广大群众爱国意识。

二、坚持正确导向,舆论引导作用增强

(一)做好新闻宣传树立我市良好对外形象。加大在上三级主要媒体的新闻报道力度,在国家级媒体发稿200多篇,省级媒体发稿300多篇,郑州市级媒体发稿500余篇,共在上三级媒体发稿1000多篇。继续与郑州日报社联合办好《郑州日报市县新闻?Xx》专版50期,为我市新闻宣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二)整合市属新闻媒体资源为我市经济面对金融危机树立信心。一是大力开展我市抗旱浇麦保证人畜吃水的新闻宣传;二是积极组织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讲树促”活动的新闻报道;三是做好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新闻报道;四是开展我市全民创业活动新闻宣传。通过有效的集中宣传活动,推动了市委、市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与主流媒体联络,积极化解负面新闻。在做好正面宣传的同时,积极重视新闻风险事件的化解,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责任单位为主、宣传部门参与”的应对机制。全年共接待各级媒体采访40多次,积极消除煤炭、土地、环保、教育、国土资源等热点单位的负面报道20多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三、坚持服务人民,社会宣传活跃深入

(一)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坚持以繁荣文艺创作和开展文化活动为重点,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Xx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先后组织开展了第七届春节联欢晚会----“辉煌30年”、“盛世闹春”2009年春节民间文艺大巡游活动“中国嵩山女性文化周”、Xx市“劳动者之歌”大型文艺晚会等100多场次群众文化活动。由Xx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群众文娱节目——“为我喝彩”Xx市群众才艺之星电视大赛,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喜爱;电视剧《情洒香山》、电影《新少林寺》开机拍摄,杨兰春文化园开园,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大金店镇、告成镇、白坪乡、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送表区、卢店镇8个乡镇文化站和187个村级文化大院的建设任务,提前实现我市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同时为全市150个村文化大院每个配送3000册图书和6组书柜,采购价值20余万元的鼓、锣及表演服装等物资,初步完善了已建成文化大院的服务功能。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已安装调试完成,137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所需设备由上级文化部门统一配置,现在已安装到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及文艺演出工作有序进行,全年共放映数字电影3000余场,豫剧团下乡演出280场(次),接待外来演出团体100个(次)。

(三)广电“村村通”工程强力推进。强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Xx电视台实现境内电视信号的无缝覆盖,Xx广播电台新增干线7.5km;新开通小区信号3个;新增装有线广播音柱8只,购置微波无线数字广播信号设备,彻底解决多年来箕山广播发射信号质量不好的问题。同时大幅度降低安装费,让利于用户近30万元,全年发展新用户1526户,入户安装创历史新高。

(四)文艺创作品味提升。吕宏军主编的410万字的《Xx市志》、阎锦木的文集《柳郁文选》等16部有关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的书籍等作品相继出版。书画创作持续繁荣,2009年,全市的书画作者深入传统、深入基层,创作出大量富有时代意义的书画精品,共有260余幅作品在上三级发表、展出。其中刘永占的民间艺术作品《嵩山娃娃》在Xx省融冰民俗文化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唱Xx》在Xx省魅力中原民间艺术展中荣获金奖。

(五)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三个专项”普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全市57个行政村、名胜古迹等地开展Xx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三个专项”普查工作,已普查绘画、文字、建筑、编织、服装、饮食、雕塑、剪纸等民间美术资料120余项,拍摄图片900余幅,编篡《民俗志》17万字。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显著。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电子文本及汇编已全部完成,共整理汇编出Xx市市级汇编本9册,其中民间文学三册;语言文字、民间美术一册;民间手工技艺一册;民间舞蹈、民间知识一册;传统体育、竞技与杂技、民间信仰一册;民间音乐、曲艺、传统戏曲、传统医药一册;其它项目一册。同时成功申报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分别是许由传说、大禹传说、嵩山“泥人刘”;省级项目3项,分别是许由传说、独脚舞、摸摸会。

四、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创建质量提高

(一)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年初,我市提出了创建Xx省文明城市的目标,按照《Xx省文明城市考评细则》的要求,我市展开了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一是开展了征集Xx“城市精神”活动。其中,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征求意见表600份,通过新闻媒体、信件、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征求收集到1000多条意见,引起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二是组织开展了“文明素质提升年”活动。发放礼仪知识手册等书籍资料3000余册,组织了“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礼仪知识竞赛和“文明就在身边”演讲比赛,开展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了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是大力开展了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景区、文明交通、文明窗口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五创”活动,宣传普及《Xx市民文明手册》等文明创建知识,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四是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做好2009年度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景区的指导、推荐、考评工作。今年,我市推荐上报省级文明单位2个,郑州市级文明单位7个。五是为进一步增强公务车辆及公务人员的文明交通意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开展“树立公车良好形象,争做交通文明模范”活动。六是继续开展了系列创建活动。继续以“三有一评”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各乡镇区、办事处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今年,我市的宣化镇创建Xx省文明镇,大冶镇创建郑州市级文明乡镇,大冶镇东施村、西刘碑村、大金店镇三里庄村创建郑州市级文明村镇,推动了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实施了“电视进万家工程”,国庆节前,200台电视机送到受赠户家中,解决了我市部分农村贫困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广泛开展了尊老爱幼活动,共发放选票5万张,从全市范围中评选出11名当代孝贤、10名尊老敬长孝星,并给予命名表彰,并颁发匾牌和荣誉证书,在全市城乡进一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二)净化社会环境工作成效显著。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原则,印发了《Xx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实施方案》,与网吧业及印刷业签订了本年度的《依法安全经营目标责任书》,采取了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包户到人”工作措施,市场管理率达到了98%以上,对违法违规网吧、口袋书和有害卡通画、互联网有害信息的集中整治工作集中行动30多次,集中出动人员1385人(次),车辆317台,检查网吧562家(次),扣缴电脑主机285台,立案查处的违规案件50多个。。

五、坚持服务中心,外宣工作成绩明显

2009年外宣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工作中心,服务大局,采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对外宣传战略,为宣传Xx、推介Xx做出积极贡献。

(一)成功举办“感知嵩山文化访谈”活动。市委书记王福松,嵩山文化研究专家周昆叔、郑泰森等与全国各大主流网络媒体80余位记者参加了访谈活动。商都网现场视频直播,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43家新闻网站给予报道,30家网站转载了活动实况,播发96条即时信息、30组直播流动字幕、26000余字、185幅图片,单次直播时间最长1小时20分钟,总计直播时间19小时。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完善。按照登政办【2009】20号文件要求,及时督促各职能单位上报新闻会计划,全年召开新闻会18场次。其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厅召开了“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文化活动新闻会。

(三)配合境外媒体采访报道Xx。配合了阿拉伯半岛电视台《走进少林》专题片的拍摄,接待了美国箴言报对Xx旱情采访,服务了凤凰卫视《中国名片》栏目对嵩山文化探访,服务了凤凰卫视《智慧东方》栏目对嵩山历史建筑群的采访报道,服务了全球商报联盟年会暨2009全球商报经济论坛的参会嘉宾、代表、记者共860人来登参观考察。为庆祝建国60周年,还先后接待了新浪网纪念建国60周年大型采风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市长网络对话”栏目组、“精彩Xx”亚太电视新闻采访团等媒体对登采访。

(四)网上宣传形成合力。2009年,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宣传优势,我市在与新华网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又先后与人民网、新浪网建立合作关系,使主流网站对Xx的宣传形成合力,使Xx的主流、正面声音在互联网上逐步占据主动。2009年,共搜集监看网上关于Xx的不良信息477条,排查出敏感信息31条,根据“网上来、网上去”的处置方法,采取及时上报领导,科学应对的办法,较好地维护了Xx良好外部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四、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创建质量提高

(一)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年初,我市提出了创建Xx省文明城市的目标,按照《Xx省文明城市考评细则》的要求,我市展开了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一是开展了征集Xx“城市精神”活动。其中,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征求意见表600份,通过新闻媒体、信件、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征求收集到1000多条意见,引起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二是组织开展了“文明素质提升年”活动。发放礼仪知识手册等书籍资料3000余册,组织了“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礼仪知识竞赛和“文明就在身边”演讲比赛,开展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了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是大力开展了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景区、文明交通、文明窗口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五创”活动,宣传普及《Xx市民文明手册》等文明创建知识,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四是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做好2009年度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景区的指导、推荐、考评工作。今年,我市推荐上报省级文明单位2个,郑州市级文明单位7个。五是为进一步增强公务车辆及公务人员的文明交通意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开展“树立公车良好形象,争做交通文明模范”活动。六是继续开展了系列创建活动。继续以“三有一评”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各乡镇区、办事处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今年,我市的宣化镇创建Xx省文明镇,大冶镇创建郑州市级文明乡镇,大冶镇东施村、西刘碑村、大金店镇三里庄村创建郑州市级文明村镇,推动了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实施了“电视进万家工程”,国庆节前,200台电视机送到受赠户家中,解决了我市部分农村贫困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广泛开展了尊老爱幼活动,共发放选票5万张,从全市范围中评选出11名当代孝贤、10名尊老敬长孝星,并给予命名表彰,并颁发匾牌和荣誉证书,在全市城乡进一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二)净化社会环境工作成效显著。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原则,印发了《Xx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实施方案》,与网吧业及印刷业签订了本年度的《依法安全经营目标责任书》,采取了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包户到人”工作措施,市场管理率达到了98%以上,对违法违规网吧、口袋书和有害卡通画、互联网有害信息的集中整治工作集中行动30多次,集中出动人员1385人(次),车辆317台,检查网吧562家(次),扣缴电脑主机285台,立案查处的违规案件50多个。。

五、坚持服务中心,外宣工作成绩明显

2009年外宣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工作中心,服务大局,采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对外宣传战略,为宣传Xx、推介Xx做出积极贡献。

(一)成功举办“感知嵩山文化访谈”活动。市委书记王福松,嵩山文化研究专家周昆叔、郑泰森等与全国各大主流网络媒体80余位记者参加了访谈活动。商都网现场视频直播,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43家新闻网站给予报道,30家网站转载了活动实况,播发96条即时信息、30组直播流动字幕、26000余字、185幅图片,单次直播时间最长1小时20分钟,总计直播时间19小时。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完善。按照登政办【2009】20号文件要求,及时督促各职能单位上报新闻会计划,全年召开新闻会18场次。其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厅召开了“祈福中华?论道中岳”文化活动新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