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创新意识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篇1

关键词:目的 方法 思维 创新

强调学生参与学习是现代教学观念的重要标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操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操作活动不但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形象思维的凭借,而且操作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加强操作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就加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明确操作目的,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操作只是一个过程,它只起桥梁作用。学生操作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感性认识积累、形象思维丰富,从而提高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操作时,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操作,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等,不要为操作而操作。如教学除法初步认识时,有两次分桃的操作活动;第一次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求每盘分几个;第二次是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先后两次的分桃活动的目的不同。第一次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除法,第二次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数。”不同的目的,应有不同的学具,确定不同的操作方法。第一种分法,准备6个桃、3个盘子,先每盘放一个桃后,在每盘各放一个。6个桃分完后,最后数每个盘子了桃的个数,等式6÷3=2。第二种分法,准备6个桃子,需的盘子数不知道,要多准备几个盘。先两个两个地放,每个盘里放两个,直到放完为止。最后数盘子个数。算式6÷2=3。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安排学生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自己感觉、自己体会、自己思考,能极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内化。

“好奇”“好动”“好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自律性差是共性。如果学生操作时不注意检查调控,就会有学生操作不合要求,各行其是,操作就达不到目的,同时还会因为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指导学生操作时,教师对操作过程要及时检查调控,以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加强操作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布鲁纳认为: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知识的。这就强调了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学生真正理解地获取知识不应是被动的,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将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加工,变成自己的思维产物,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操作能加强学生感知,促进思维发展,正确的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清晰性和有序性。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操作指导,以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学生操作活动,还要重视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的指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应先指导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纸片怎么剪?沿什么剪?怎么拼?怎样由拼成的图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低年纪学生操作更要加强过程指导和个别指导。有时还需要带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才能使学生操作做到正确、有序。例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加法意义的另一表现,学生很难理解两数比的相差关系及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摆摆、画画、比比:(1)、第一行摆3朵花,第二行与第一行同样多;(2)、第一行摆8颗纽扣,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颗,第二行摆几颗?怎么摆?(3)、第一行画4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画2个,第二 行画几个?怎么画?(4)、左手拿5根小棒,右手比左手多拿3根,右手拿几根?怎么想?(5)、贴红花4朵,黄花比红花多5朵(盖住同样多部分),黄花多少朵?怎么想?通过以上几步操作,学生直接感知大小数之间的这一数量关系,就为解答这类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操作学习,经过学生亲自观察、分析、探求获得知识,能逐步地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

三、操作要与思维语言相结合。

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的要求去分析、综合、比较,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认识活动。而学生操作是为了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为此,教学中要把学生操作与训练学生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红领巾,小彩旗,摸摸、看看,比较得出这些物品虽然组成的材料不同,但形状都是三角形,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一个形象感知。再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说出哪些东西外形是三角形。最后,让学生画出并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操作时动了手,动了脑,就应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动口。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操作,然后重点引导学生表述操作过程:(1)、把圆平均分成两个半圆;(2)再把每个半圆平均分成16份,用剪刀沿着半径剪开,最后把两个半圆合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周长的一半( = = ∏r ),宽等于圆的半径,面积=长×宽=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这样把操作、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既能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结果,也能通过表述操作过程,训练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篇2

时代的召唤是“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电子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电子实验教学以其生动、直观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脑,通过积极参与掌握实验技能、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可见中专电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总用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造勇气。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期”。也就是说,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产生了新观点、新观念、与众不同的反映,即当人的思维处于积极、敏捷、兴奋、高效状态下而产生创新冲动意识。电子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生动、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营造“允许学生运用知识发生错误,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发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发创新欲望,发挥个性潜能”的课堂氛围。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把一些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导向功能,是挖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如制作收音机。

1.设置探究的环境:有现成的电路板,有现成的电子器件。只要按照电路图正确地安装,就能安装成一个收音机。

2.学生探究的顺序:先分析思考,先装什么,后装什么,电子器件的正负极是否考虑等。

3.实施安装总结。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实验,能认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能尝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对创新有强烈的欲望、坚强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勇敢的精神、严谨的科学品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人说,创新、发明靠的是机遇和灵感,似乎其它方面都是可有可无的。机遇有其偶然性,但其中有其必然性。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而灵感的产生是以艰苦卓越的探索为前提的,在紧张思索后松弛才能爆发出灵感的火电光花,正如画家列宾所说:“所谓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获得的奖赏。”因此,在中专电子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子专业的优势,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带任何主观先验成分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在中专电子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加强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研究性实验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想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一种具有主动性、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想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新思维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在创新能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只要他们不模仿,愿意独立思考、设计或提法新颖、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这便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表现。在中专电子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且通过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探索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如制作红黄绿荧光灯的实验,要求学生做一个覆铜板,设计一个电子线路,腐蚀到覆铜板上,并且装上电子器件,做出正确的红黄绿荧光灯。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1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Carrier to Enhance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Li Yi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Huanghe Technical College,Zhengzhou450000,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so how to implement innovative education,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innovation and spirit to develop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is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challenges.Therefore,this article will b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s the carrier of the students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Experiment;Teaching reform;Innovation;Personnel training

一、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且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呈现出知识爆炸的态势。对于将来要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通过实验教学、参与项目研究,并将新实验的开发和研究与学业考评挂钩等手段,激励学生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经过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组织的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与通信》、《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微机原理》的硬件实验课程,以及《C语言》、《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Windows程序设计》等软件实验课程。每一门实验课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编相应的实验教材,并且根据课程建设和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反馈情况,更新实验内容,开发新实验,不断地编写与更新实验教材。

二、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过程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一)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知识更新加快,知识愈来愈多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情况下,改革过去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技术手段、方法和落后的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应该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方针,把专业基础实验模式可以分为指令性、指导性和设计性三种。在指令性实验中,注重学生巩固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指导性的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实验模式

在计算机专业实验课方面,除了常用三种模式以外,还增加了综合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实验模式。

三、采用启发式引导进行实训过程指导

在仪器设备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决定于老师指导的水平和方式,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非常关键。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上由老师把试验步骤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学生再模仿老师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学生在整个试验过程都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所学到的东西并不扎实,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将来出去工作的动手能力也就必然低下。目前,各高校的学生都经过高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的教学宗旨。在实训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老师应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大胆、独立地完成试验内容。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把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时代。

四、开放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包括学期末的知识掌握和操作程度的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评价、日常行为规范及学习习惯的评价等。有效地开放评价机制,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期末的考核重点放在操作考核上,考核一般包括键盘指法操作、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Windows基本操作、电子表格、PPT文稿制作以及网络知识等。评价各人成绩时因人而异,重点看这个学生在操作技能上的进步和提高,允许分级考核,允许因某考核项目特别突出而弥补其它项目的缺陷。这样的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学生成为键盘操作、汉字输入、文字处理的能手,有的学生则成为编程、网络方面的能手。

参考文献:

[1]王一遒.21世纪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2

篇4

1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优势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固定思维,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政治科目的主动性,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常采用单一化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单一方面进行传授。因此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厌烦语文课程,而且学校相对于家庭是一个新的环境,没熟悉的味道,也不能随心所欲,有的只是一位让人敬畏的老师。对于上述的情况,大多数的初中学生都感到自己孤独的无奈,没有美好的学习体验,最终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些也都算是正常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让他们对传统的政治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可以去体验不同知识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堂体验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参与到初中政治课堂。而且它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也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内容,既可以满足当前阶段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育事业。

2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制定策略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主要是讲解课文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结合三步教育法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能力。首先通过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大致的课文内容;然后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全面的解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拥有讲解、指导、分析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就是教师的总结点评,通过分析题目的重点及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政治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布置题目来组织学生进行答题比赛,让学生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作文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讲解其中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特别的注意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

3.2加强老师的指导点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就要求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思想,要让学生学会去欣赏、学会去享受、学会去创新。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直观点拨,教师可通过亲自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次就是情景点拨,结合一些例子,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最后就是联想点拨,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总结重点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由于老师是政治教学的发起者,也是课堂的领导者,因此老师常常以自我思维去考虑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长此以往的进行政治教学,使学生缺乏基本的考虑意识,只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参与课堂活动,那么最终就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定位,要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支配自己,自己去管理自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总结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人的创造意识的激发需要一定的环境,在实践活动中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拓和锻炼,使之得以提高。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和激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相关探讨。

一、在物理实验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要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运用物理思维来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和趣味相结合的实验对学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激发有很好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还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活创造好的条件。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开拓,从而使得学生的物理素质得以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当地加速度的测定能否使用现有装置?另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对当地重力加速度进行测定?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尽量让实验充满创意,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进行相关分析思考,实验能否变得更加合理、方便以及简单,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初中生在刚刚接触一些物理知识时,常常会对周围许多的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一些不懂的现象时,总想弄清楚是什么,喜欢问为什么。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将学生组织起来对现象进行观察,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课外实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实验以及探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就是学习和运用知识,并对之进行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初中生本身积累的素材不多,在学习物理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的基础上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有积极意义。在这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有充分的空间得以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许多学校的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并没有加以创新,沿袭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以及升学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予关心,从而使得学生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对于教学过程的自主参与也受到束缚,更不用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了。所以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式,特别是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一个非常简单的物理现象,一个教学与玩乐相结合的物理实验,一个幽默的故事等,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故事导入法、竞赛法、实验法以及设疑法等,在这些方法中最好的就是实验法,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教具等,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得以加深,学生的求知欲也得以拓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学习情境

初中物理的内容很多都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物理情境的,而这种物理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加深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室内进行关于引力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阻力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就可以选择刮风的天气,让学生感受到风所受的阻力等。通过这些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活有很大帮助。

对学习情境进行创设时,要注意找准方向。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情境的创设不能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目标。

另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时,对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也要加以重视。可以结合伽利略敢于怀疑、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等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凌霄.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与能力,2012(3)

[2]李华民.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2)

篇6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好奇心 质疑好问 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同时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才肯深入思索事情的奥妙。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受激发,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水的浮力而揭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成功,都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借助鲜艳的图片、实物等教具激发他们的兴趣,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能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既认识和理解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倡学生质疑好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创造,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造的源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心中腾起求知欲和创新的火焰。

三、加强“四基”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张丹教授指出:“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就是说,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支柱,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哪怕是最简单的发明创造,最终也要依靠知识进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认知策略,才能去想象、去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主动地获得相应的理性知识,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获取新知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创新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发散、求异和独创。所谓发散,是指中思考问题时,不是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而是向四周发散,不急于归一。所谓求异,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因循一般的传统方式或结论,而是经过自己周密的思考和筛选,找出与众不同的合理的设想,或最优解答方案。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营造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给学生多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不依常规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和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处在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自觉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会畅所欲言,毫无顾虑,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广阔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教育的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要求我国的教育必须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就是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根据固定的任务和目标,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思考,开拓思维,从而获得独特的、新颖的意识成果的意识活动。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教师

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摸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一个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x+5)=5时,把方程写成x(x-5)=5×1和x(x-5)=(-5)×(-1),由此得出方程的解x=-1或x=5。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解法是不正确的,应该先移项然后合并同类项,将方程化成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进行求解。学生自己想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解法,被老师否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因此,教师应适当地肯定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励、

引导、维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或者是举一些例子,比如,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故事、科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发现过程的故事等

等。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学习氛围

初中,是青春活泼的学生学习的基础时期,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初中扎实的基础,怎么能够去面对以后高中、大学艰难的学习任务;初中,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尤其重要的。而对于初中历史来说,这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输历史知识,完成思想教育,更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其实,创新意识也是一个抽象的定义,就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讨论。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意识打基础

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条件。一堂课上最主要的就是气氛,假设气氛好,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提高,热情度就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一整堂课的质量。反之,如果一堂课的氛围是严肃的,面无表情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这一堂课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上,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路,多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多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面对,从而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第一个条件。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多媒体是现在老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媒体了传统的手写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教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创新。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的课题上,这个课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上课的进度就会很慢,可能商的灭亡老师的板书还没写完,整节课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而这个“夏、商、西周的灭亡”课题如果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的话,老师只需要动动手里的红外线笔,整个板书或者是关于“夏、商、西周的灭亡”的有关视频就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让同学感受到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去提高它,也能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初中历史的氛围,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时下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历史课,一味地去讲解书上的理论知识总是枯燥无味的。一节课下来,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一堂课的质量降低。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不但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还要在讲课时与时下热点相结合,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吸引不了学生,要是能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会使一堂课妙趣横生,从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教师可播放有关于“”的时下报道给学生看,将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

四、探索课外学习活动,提升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45分钟的学习往往是不够的,学生们不仅要吸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的学习也要有效地加强。发展课外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同样也很重要。有关课外学习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二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班上举行“听老说”的班会,对“秦王扫六合”进行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一场辩论赛或者让学生们关注节庆日等特别日子,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调查等的形式去了解这些特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整个起因和意义,然后再让他们利用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资料以小作文或者是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老师再开展“创意演讲大赛”“学生们互相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以达到相互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目的,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养成了主动去记录的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还让他们增长了初中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是一切的源泉,没有了创新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历史知识要通过创新意识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所以,在大力培养学生各项发展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应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意识 新课 复习课 实验课 讨论课

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主要是看创新的培养。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本人在初中二三年级物理教学中积极探索,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随时随刻,无处不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情境,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参与精神,就能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新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启蒙。新课的导入更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良机,导入的创设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年级是物理的起始阶段,新课的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他们爱不爱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为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在讲序言的时候,应用“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力、热、声、光、电、磁的部分知识用实验来展现,用多媒体来激活:有苹果落地,有奥运会上惊心动魄的场面,助跑、跳高、铅球的飞出,观众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情等等,有生活中的刀切豆腐,冷、热水的交替,有回声测距的奥妙,有池水变浅加强安全教育的场面。有电的时代的展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有了探究的兴趣,以及浓厚的求知欲和兴奋感。正是这兴趣与好奇心,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2 复习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阶梯。三年级是中考前的冲刺阶段,三年级的复习方法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以专题复习,或以章节复习。中间贯穿一些典型例题,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每一章,或每一个专题中以知识网络复习,并时时刻刻穿插一些中考试题,横向以每年外地典型中考试题为切入点,纵向以近5年吉林省中考试题为突破口,研究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趋向,措施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层次性、渐进性的提问,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小步前进,让他们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他们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以便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果学习太容易,他们会感到厌烦,如果太难,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是,让他们做出一定的努力并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本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对他人不同的见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提问、举例、讲评问题时,不仅能就题论题。还要注意多样性,就题拓展发挥,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题归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的训练。

下面以一道实验设计题为例:

2只电流表,1个开关,2节电池,1只已知电阻,要求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给出题目要求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操作,总结结论,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辅导。指明可以应用导体并联的特点进行设计。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指明导体并联时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并启发他们画出图来,这样后两类学生也能自己设计实验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步骤,并自己操作,总结出结论,为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阶梯上登攀创造条件。出示拓展题时,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脑,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拓展a,2只电压表,一个开关,2节电池Ⅱ只已知电阻,要求测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

拓展b,1只电压表,1只电流表,一个开关,2节电池,1只已知电阻,要求测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

拓展a,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很快得出结论,但是拓展b,学生却不能立即想到伏安法测电阻,正是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记忆加深。

3 实验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实验课包括实验操作课和实验习题课。实验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强化,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隐形图标。本着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复习实验习题的教学中,加强了多维度的能力训练。

下面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2年中考试卷中一道实验题为例:

我省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地,马铃薯的密度将影响它的淀粉含量。现有马铃薯、量筒、刻度尺、弹簧秤、小刀、烧杯、水、细线,请你从中选出适当的器材,设计两种方法测出马铃薯的密度(P>P水)

在做这道题之前,为使学生能顺利做出来,并且能有创新,产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喜悦。本人注重了准备工作。首先复习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器材、原理、文字说明以及数学表达式,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怎样求质量,可以通过弹簧秤间接测量,还可以通过浮体浮力等于重力,通过量筒中液体变化的体积求浮力,得到重力,进而求得质量;怎样求体积,可以通过量筒、量杯直接求变化的体积,可以根据变化的水的质量来求得变化的水的体积,进而得到物体的体积,还可以通过求浸体的浮力等于重力减去弹簧秤的示数间接求得物体的体积。

篇10

【论文摘要】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的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便是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本文主要是从初中化学教学中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做法。

当今,人类正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广东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创造史和发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

1994年国际滑雪教育会议(ICCE )的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环境、能源、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节食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有意识的想学生展望化学的明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食品,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此外,还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把学生引入化学问题情趣中用,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强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习惯于教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有效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创新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花心变化的全过程都呈现着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观、具体,它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想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而获得认识,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新思维的结构中,包含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所谓发撒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进行发散性联想,得出多种解法、多个结论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化学教学内容,有许多发散思维的素材,引导得好,能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情境中。要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以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是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素材,有待我们化学教师不断去挖掘并加以利用。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因而,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化学作为研究和开发新材料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就更有必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利萍;中学化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