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质疑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并积极推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打造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与低年级相比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将做以下解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职责并非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记录,课堂结束后死记硬背课堂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学习,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动环节很少,无法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由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知识,掌握与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意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某科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这绝大部分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更需要如此。
例如,人教版第八册《桂林山水》教学活动中,针对小学生对图片和色彩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并以图片形式将学生引入其中,通过这种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开讲之前,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收集到的桂林风光图展现给学生,进而吸引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同时笔者告诉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将带领你们走进桂林山水中,和你们一起参观桂林的山水。”然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生都特别积极,纷纷发表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看法,而在这一基础上便可顺势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桂林山水又有怎样的特点呢?”通过图片展示,学生不仅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了更直观的感知,对于学生进行深层次文本阅读和思考意义深远。
三、引导学生质疑
传统教学课堂上,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说出不明白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班探讨,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第八册《蟋蟀的住宅》教学活动中,笔者先将题目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提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蟋蟀属于昆虫,为什么它的居所不叫窝或巢,而要叫住宅?”“蟋蟀的住宅是什么建造的呢?”“蟋蟀的住宅建造要多久呢?”等等。通过对课文题目的质疑,这时学生已经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并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如此进行浅入深进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质疑提问,可以慢慢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挖掘,促使学生提问与文本相贴近。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学生在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学到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单是简单的字词句段。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全面掌握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自主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同于低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转变教学的观念,学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全面努力来培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2
【关键词】教学质量 学习效率 考试难度 考试频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69-01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如何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是高中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大多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都在努力的研究语文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特点与规律,然后就是甄选和拼凑海量的语文试题要求学生去做,接着就是批改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教师的心力交瘁,也使学生感到昏天黑地,头晕脑胀,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下面笔者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够为各位同仁的教学起到帮助。
1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减负
对于教学来说,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中时期,尤其是高三阶段,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的时期,面临高考,使学生与教师的心理上都背上沉重的压力,许多教师在压力下选择了题海战术,错误的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快速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这种出发点虽然不错,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在承受巨大心理负担的同时,再加上大量高难度的测试,沉重的负担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学生的语文成绩与考试难度和频率并非是成正比的,语文是一门讲求学生悟与懂的学科,而悟与懂也并非通过大量的高难度测试可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联想、运用等方面的培养,而非是频繁想测试。对学生来说,每天不停的应付着无休止的测试与考核,不但使学生心神俱疲,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与吸收知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加上许多高难度的试题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的解答,对于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造成打击,现象到学生学习的心态,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和厌学的想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此不难看出,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减负才是正确之道。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考试的频率与难度,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尽快降低考试的难度,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难度稍低的测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但能够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无辜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解决自己学习的问题,利于学生的复习。
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还要降低测试与考试的频率。虽然考试与测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还可以给予学生成果的体验,适当的考试与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频繁的考试和测试会严重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占用学生和教师大量的经历,使学生心力交瘁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唯有降低考试与测试的频率,才能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反省和感悟,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也才能够拥有充分的时间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 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管理和指导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放弃那种盲目加题量、加时间、加压力的蛮干式的陈旧教学方法,注重管理和指导,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教学策略,尝试从管理上去追求效益,从指导上去收获成就,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语文知识来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篇3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学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59-03
1 前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课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战场:
“非智力因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制约或促进)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本研究是以全体被试和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各测试项所占人数的百分比数值为参数,通过比较各年级实验班在各测试项所占人数百分比数值的差异与变化,并对照全体被试的数值,分析各种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年级特点、班级和学习阶段特点,目的在于了解非智力因素与高中语文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进而反思、破解、总结非智力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和提高高中语文学业成就间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究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2 调查研究:问卷分析
2.1 被试
在某普通高中三个年级随机抽取800人(约占全校学生55%),其中高一学生310人,高二学生240人,高三学生240人,部分优秀毕业生(已考取重点大学学生)10人。这些被试学生中包括高一实验班学生130人,高二试验班学生165人、高三实验班学生125人,被试优质生约占全体被试的78%。通过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784份,其中高一学生310份,高二学生234份,高三学生230份,部分优秀毕业生10人。问卷设计了四个问题。
2.2 材料
笔者参照文献和对教师采访的记录,初步确定了三方面与学习和智力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非智力因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影响调查问卷》。主要用以测量学生在语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性格等三个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将每个诊断项目设计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拿不准”、“大部分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五个测试角度,并在调查完成后统计出每个诊断项中全体被试总样本在各测试项中所占人数的百分比数值和高一、高二、高三实验班被试以及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各测试项中所占人数的百分比数值。经分析和验证,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3 研究步骤
首先,笔者运用自行编制的《非智力因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影响调查问卷》对800名高中三个年级学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答卷回收后,剔除不合格的答卷,获得有效答卷784份。
其次,向被试的所在班级班主任了解其最近一次学业成绩。
最后,联系被试的学业成绩,以全体被试在各测试角度中所占人数百分比数值为参数,按不同班级或学生类型(全校平均值、高一实验班、高二实验班、高三实验班、优秀毕业生),比较各诊断项(非智力因素)的百分比数值的差异,从而分析出结论。
2.4 结果与分析
(1)从横向和纵向全面比较被试语文学习兴趣(包含五个诊断项)所占人数的百分比数值,探究各被试的学习与学业成绩间的年级特点。
依据(表1、图1、2)可看出:
就全体被试而言,只有约32.2%的被试认为“语文学习轻松愉快,潜力挖掘充分”,而全体被试的反数值却高达29.4%。调查表明:该校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处于良好学态,约38.6%的学生不明确自我学态,多数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从年级横向比较看,三个年级实验班被试所占人数百分比正数值均高于全体被试的正数值(高出7—17%),不过,高二实验班被试的正数值相对较低,优秀毕业生被试的正数值竟高达62.2%,高出全体均值约30%;相反,各年级实验班和优秀毕业生被试的反数值却都低于全体被试反数值的均值(低8—17%)。优秀毕业生的反数值最低,只有12.5%;
从测试角度纵向比较看,高二年级实验班被试的五个测试项百分比数值曲线变化最明显:正数值不仅低于其他年级实验班,更低于优秀毕业生,且“拿不准”一项的百分比数值最高。
(2)从横向和纵向全面比较被试学习动机(包含六个诊断项)所占人数的百分比数值,探究各被试的语文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间的年级特点。
表2“学习动力被完全激活”五个测试项的年级特点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及其显著性
依据(表2、图3、4)可看出:
从全体被试看,只有约38.7%被试的学习动力被激活,远低于被试优质生的比例。不过,有38.39%的被试对是否激活学习动力处于模糊状态;
从年级横向比较看,只有高二年级实验班被试所占人数百分比正数值低于全体被试均值;高一实验班和优秀毕业生被试的正数值基本相当,约高出全体被试均值约23%;高三实验班被试的正数值明显偏低。
(3)从横向和纵向全面比较被试人际关系(包含五个诊断项)所涉及的三个测试角度所占人数的百分比数值,探究各被试的性格与语文学业成绩间的年级特点。
1)(表3)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和谐程度随年级呈递增趋势,且与被试学习成绩有明显正相关。
篇4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高中语文学业评价方法已成为专家、学者、教师密贴关注、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广大语文同仁对此问题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了不少新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项目评价法、过程性评价法等,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笔者全面地、客观地、理性地去透视目前高中语文学业评价现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一是新的评价方法,有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操作性不强;有的生搬硬套,盲目跟风,不能与本校实际相结合,针对性、实效性差;更有甚者,把新的评价方法当成课改成果展示的“摆设”,大有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之嫌疑。
二是一些学校在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上,方法单一,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甚至完全模仿高考进行评价。例如在进行语文模块学分认定时,仍然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全面、准确地考察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素养,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是在必修课和选修课评价方法的选取上,未体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少学校在选修课评价上,仍然简单套用必修课的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未因课制宜地制订评价方案,评价的实效性较差。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以期形成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实效实用的语文学业评价的操作方法;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二、评价方法探究
(一)高中语文必修模块学习的评价方法
笔者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终结性评价”,包括模块考试和模块综合性评价,模块考试主要以笔试的形式定量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模块综合性评价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以表格的形式定性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学生自评和教师总评。另一部分是“过程性评价”,即由师生共同记录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以“听、说、读、写、探究”能力作为评价点,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形式,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及语文综合素养。高中语文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主要项目分为:课堂表现、语文作业、书面表达、口语交际、阅读积累、综合性实践活动六大项。以上六项的评价要点分别是:
课堂表现:精神状态,专心程度,参与程度;做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情况;合作探究情况。
语文作业:包括预习作业、配套练习、试卷等独立完成情况;书写、正确率、纠错;是否按时交阅。
书面表达:包括作文训练、课外练笔,从质与量去评价。
口语交际:课前朗诵和演讲,主要从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评价。
阅读积累:包括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主要从积累和写作的量去评价。
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材规定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课外其他与语文有关的实践活动。主要从参与程度、获得的体验和成效去评价。
结合校情和学情,对以上各项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实行等级评价。
(二)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学习的评价方法
为了体现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使评价更富有实效,我们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测试方法,加强了语文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的考察。
1.开卷笔试式。教者拟定的题目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察。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看书及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给予解答。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2.小论文式。老师命题,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进行解答(以论文形式),文章要有论点、论据、评论、建议等。
3.口试式。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这类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杂。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分组,给予评判。
4.演讲式。先让学生对作品、作家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内容进行研究学习,然后组织读书报告会,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方式可以分小组进行,由教师、小组成员进行评判。
5.学习成果展评式。将学生模块学习后自创的作品举行一次展评,按小组进行评议分等。如诗歌、散文模块学习,让学生创作诗歌、散文;中外戏剧模块学习,让学生编排小型戏剧进行表演。
6.档案袋评价法。由于选修模块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和探究能力,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多以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读后感、鉴赏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等形式呈现,所以将这些作品收集在档案袋中,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现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评价,可以引导、督促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利用班会、家长会、课余时间定期举行档案袋交流评价活动,通过自评、小组评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语文学习的方法。
三、取得的成效
(一)必修模块学习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积累过程和实际运用能力,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考试分数和综合性评语。此模块评价方法,摒弃了过去只重结果不看过程、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做法,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意多维度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二)选修模块学习评价,凸显实践性、探究性。采用小论文式、口试式、演讲式、展评式、档案袋评价法等方法,不仅有利于考察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口语表达、探究意识、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重视平时练笔,重视独立思考,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初步改变了以前不少学生在“题海”中学语文的现状。
(三)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互评、自评,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篇5
关键词: 高职语文 教学改革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培养职业人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而言,职业人才除了具有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在专业教育以外就需要有通识教育,高职语文就肩负着这样的一个重要使命。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理应在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高职语文,这一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共识。我们做过多次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从结果看,90%以上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职学生应该继续学习语文。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高职语文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对这门课寄予厚望,委以重任,另一方面,高职语文课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学生的受欢迎程度不高。于是,高职语文的地位每况愈下,从必修课到选修课,课时从72节到48节到36节,乃至在有的专业有的学校,高职语文已被“开除”出高职教学课程体系。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更加有为。如何改变高职语文的尴尬处境?唯有不断改革。只有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在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高职学生的可接受性,厘清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选择与合理使用教材,探索最有效的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方式,才能强化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使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确立和巩固高职语文在高职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明确高职语文的科学定位
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十分重要。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有许多问题是由定位不明确、不科学引起的。如有人期望通过高职语文课解决高职学生所有的语文问题,而不是有所改善,把高职语文弄成了“高四语文”,结果几乎要“搞死语文”;有人希望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提高通用能力,结果高职语文变成了“**专业语文”,等等。
那么,应该如何定位高职语文呢?
首先,从课程性质和高职教育目标看,高职语文应该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语文要继续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所以,高职语文应该是面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以,高职语文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各专业的必修课。
其次,从教育层次序列的角度来看,高职语文应该介于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与高中语文的偏重应对考试和大学语文的偏重理论不同,高职语文应该突出能力提高与实践训练。因此,高职语文的基础知识可以与高中语文程度相同,在系统性上有所提升,比本科大学语文要求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再次,从教学对象看,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语文应该是实践性课程。根据“理论够用”的原则,高职语文的教学不宜有太过深奥的理论教学,而应该以实践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
最后,高职语文是也只能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语文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职能和作用,但它不是万金油,也不能代替专业课程的教学职能,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外,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从专业课程教学中获得。高职语文教师要坚守高职语文的本职,剥离附加在高职语文身上的不切实际的职责,从而专心致志地完成高职语文的任务。不要强求通过短短的几十个课时,让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有大幅度提高,语文水平的提高是逐渐实现的;也不要多想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高职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基础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由专业课去完成。实际上,朱光潜先生曾说:“别的科目凡用到国文的,其实也该分担起语文训练的责任。”当然,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也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某些职业能力,但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刻意追求,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我们认为,高职语文一定要与专业相结合不必要也不现实。一棵树要结果,看起来是花的功能,但追溯起来还是“根本”的功能。语文课所要培养的是“根本”,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和人文关怀,这些也许不直接表现为职业能力,却是职业能力的基础。如果硬要把高职语文与各类专业课程结合,那么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太高了,试想,高职语文经常有多个专业合班上课情况,上课时语文老师要怎样把语文与不同的专业结合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也不必要强调语文与专业的结合,远离专业才能拓宽视野。
二、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及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高职语文的首要目标依然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完成了高中或职高阶段的学习任务,理论上讲已经掌握了较完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从高考语文成绩来看,高职院校有的学生语文成绩还不到60分(总分150分);我们在高职语文课开始时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有个简单测试,从测试情况看,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亟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仍然需要强调,语文意识仍然需要强化。这是与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学生迥然有别的,所以,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有所差别,强调基础,强化语文意识,降低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语文要补高中语文的课。1982年徐中玉先生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当时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补课的性质。这一点,对今天的高职语文恰恰适用。
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可以与高中语文重复,所谓温故而知新,一方面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巩固理解已有的知识,对于同样的知识内容,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变化,理解和感受是会进化的。另一方面使知识系统化,加深记忆,有利于终身学习。
高职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授听说读写技巧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所以听说读写的训练必须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了解到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水平并不落后于同龄人,只是还未达到“有口才(用艺术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境界,所以需要继续训练提高;高职学生也不是不阅读,在网络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量可不会比老师少,只不过其阅读的内容和质量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以在高职语文课中,必须进行阅读训练;高职学生最欠缺的是听和写的能力,学会倾听,学会写作,需要加强听和写的指导与训练。高职语文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能,必须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所以经典阅读与时文阅读也应该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安排了相当的课时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主要内容有:听讲座、听对话练习,经典朗诵、诗歌朗诵,课堂演说、演讲比赛,写字训练、随堂作文和作文比赛等。
我们不主张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多讲应用文写作,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自然就有办法写好应用文。况且,高职语文的课时有限,不必要面面俱到。
确定了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教材与灵活有效使用教材。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包括高职高专使用教材,据不完全统计有1400多种,如何挑选合适的教材是每一个高职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的原则是坚持选用标准高,经过长期检验口碑好的大学语文教材或高职语文教材。
我们经过多年尝试,选用了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以人文性贯穿全书,体现了“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相统一的原则。在教材使用上,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用介绍文学史的方式串讲,适当精讲中小学教材未出现的经典文章,教材中大部分文章以学生自学为主,着眼点在开阔学生视野。
三、采用适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5-02
一、“分层次教学”的主旨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主旨思想是:教师的“教”要考虑到学生“学”的特点,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应体现出差异。根据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群体,教学活动相应地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利用学生的差异,以此促进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心理学研究基础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至深、从现象透过本质、从具体深入到抽象、由单一发展到繁杂的过程。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不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存在着高低差别,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前必须要清楚人的认识规律。
(二)教育教学理论根据
客观来说,学生在基本知识基础、性格爱好、智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吸收和接受教学内容的能力也存在差别,这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三)教育教学现实依据
在传统教学模式面前,许多普通高中都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当前的高中知识理论程度高,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二是普通高中开展教学活动都以升学率为单一目标导向,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激励下,许多教师采用非合理教学方式,造成多数学生陪读少数所谓的“尖子生”的现象,极大地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和学习动力,也违背了教育理念。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分层次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遵循“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是继承和发扬“分层教学思想”理论的具体体现。根据“分层次教学”方法,学校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各班开展分层次教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实施分层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操作模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操作模式以供讨论:
(一)班级的分层
学校根据学生升学语文成绩,在入校时进行分班。因为语文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班,必须以学生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上期考试的语文成绩和平时的作业情况作为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兴趣和方法、学习能力和意志力、写作水平等方面也是分层分班的重要考虑因素。要努力避免学生对分层分班的抵触情绪产生,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分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在内心接受并支持分层教学。同时要动态调整分层,积极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进取。
(二)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感
教学长期目标是给所有学生树立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长期目标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它与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思维习惯、进取心和意志力息息相关。短期教学目标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成绩考核后形成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或阶段性考试时可达到的目标。长、短期目标要有机结合,层次鲜明、目的明确,尤其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激励其渐渐进步。
三、课堂教学的分层
1.学习目标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级别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此外,还需对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层次水平再次细分,按个体能力水平提出个人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了解自己所必须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并保证达到目标。
2.课堂提问的分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分层次提问,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对中等生可以设置相对灵活的问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高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讨论,强化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敢于思考核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作业任务的分层。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量须相同,但内容侧重点要有所区分,课上和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重点练习基础题型,中等层学生练习一部分基础题,同时增加适量略有难度的题目,对于高层次的学生,需有针对性地布置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题型。作业分层设定和布置,既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感到轻松、自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学习辅导分层。要鼓励高层次的学生多主动思考,勇于去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可适当点拨中等层次的学生,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对基础层学生开展耐心详细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面对难题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积极发言,积极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5.考试测验的分层。在设置检测试卷时,要配置必作题和选作题,基础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必作题,鼓励中等层学生在完成必作题后,试着挑战部分选作题,高层次学生则要求完成所有题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型和题量就可获得相同的成绩分数,这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根本;诵读;诵读时间;诵读方式;兴趣;课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80
一、语文课堂现状
诵读就是诵读和背诵。诵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记忆力体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进行长期适度训练。
诵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一种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讽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记忆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如此“兀兀以穷年”。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教学实践中的诵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反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诵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学生诵读水平每况愈下。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诵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正课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这些教师的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进行了大量的诵读训练,已经具备了诵读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时数有限,大多数课文篇幅又较长,因此就用不着在正课课堂上让学生来诵读课文,只要训练好他们的略读、速读等能力就行了。更有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连学校安排给学生进行课文诵读的早读课时间也经常用来进行课文讲解、题目分析等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校就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来诵读课文了。但是到了高三复习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对语文新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还相当不熟悉,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复习时提到的文章是否上过都不清楚。一旦遇到文言文经典篇目,学生只能说出少部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翻译部分特殊句式,对文章内容也很陌生。特别是在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上,学生对于高中课文的记忆不深刻,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但是对于初中的却不然,只要稍加复习,学生就能掌握得很好。究其原因,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诵读有直接关系。
二、反思
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学科。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我国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诵读。诵读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它是将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诵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
美国教师认为,大声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效果。记得“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老先生也大声诵读着,他“微笑起来,而且把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读。那鼎沸的读书声和先生投入的诵读情境是令人神往的。再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们对“读”有不少精当的论述,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如我国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强调“读”收到好的效果。可见古人语文教学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诵读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优秀诗文”。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实践,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笔者的做法
1. 保证学生诵读时间和切实的指导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诵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诵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诵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就被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个精彩小结而轻率的打断了,诵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可见,学生的诵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我们语文教师可利用早读、课堂以及晚读的时间,来保语学生的诵读时间。可如今的现状是早读及晚读课的形式和质量都还不尽如人意。早读时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搞卫生,其他任课教师检查作业,学生出墙报、做练习,只是齐读或刚开始大声、渐渐小声以致最后无声,只读课文、只读背诵文段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和部分教师不清楚早读和晚读课的目的、作用、形式及该选用哪些材料,以致于出现早读、晚读目的不明、形式单一、材料贫乏的局面。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早读和晚读课,笔者精心准备早读和晚读的内容,使之丰富多彩而不单调,笔者还规定当天早读和晚读的诵读任务,跟学生讲明要进行反馈的。因此,学生喜欢早读,也十分重视早读,这样的早读和晚读才是高效的。
要有好的诵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在保证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的同时,还要给予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诵读时首先应让学生养成准确诵读的好习惯,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倒字、不改字,通过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巡回指导,通过生生对读,师生评读等方法加以辅导,特别应重视中下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诵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读中有导,导中有读,真正把诵读指导落到实处。
2. 注重诵读的方式
单一的诵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诵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诵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诵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戏剧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诵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笔者在教的《雷雨》一文,就采用了分角色读这一方式,通过读,周朴园、鲁侍萍鲜明的个性特征,就生动地展现出来了。而笔者在教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比如,婉约词,情感细腻,李清照的《声声慢》,笔者选择个别女生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笔者选择个别男生读或齐读。再比如:《纪念刘和珍君》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再让学生读。《荷塘月色》采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
经过反复的诵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诵读完后,笔者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诵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交错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提高学生诵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3. 创设情境,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诵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诵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诵读方面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或多媒体的示范性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有人说:“一次成功的诵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诵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
例如:笔者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中音,饱含深情的诵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教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诵读和学习的欲望就能被激发出来。
诵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诵读录音教材是诵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诵读水平。例如,在讲《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笔者利用录音教材,录音一播放,先声夺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今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如果到诵读课文的第二阶段时,再让学生一味机械的诵读课文,学生就会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要交给学生诵读选择权,诵读创造权,并应变着法子让学生深入细读课文,强化对诵读的激励功能。笔者对这一点应该说是很注意的,经常通过设计“课文诵读会”“诵读表演会”等诵读比赛,强化对学生诵读能力的隐性测试,这样就大大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教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教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诵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带着兴趣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4. 教师设计诵读课型
其实诵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诵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所以,诵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诵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比如,笔者在教《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型。
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笔者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看上看下的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派上了(下转第87页)(上接第81页)用场,让笔者高兴的是几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笔者自己,探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如何停顿,这使笔者窃喜: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读啊!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笔者预期的要好。
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在《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环节,笔者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诵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笔者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的读,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地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笔者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诵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笔者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诵读,最后进行了齐读,在齐读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已经不用看课本,从头到尾背下来,着实让笔者有些兴奋。
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教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笔者和其他几个语文教师共同商量并决定: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诵读比赛和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发现学生们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诵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诵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高考作文时也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
篇8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因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本身自然是一个开放的架构,但我们却没有符合课标要求的评价系统。在一个课程理念开放而课程学习实际上只有唯一评判标准的课程实施环境里,课程教学实施者和课程学习者整体上会不约而同地趋向现实的评价要求而非课程目标要求,这样语文课程教学自然会面临整体把握的矛盾与问题。所以课程实施出现了缺陷:选修模块教学与必修模块教学一样,成了单篇文本教学的简单累加。如此看来,评价系统的保守与滞后是造成这一课程实施缺陷的主要原因。
这么说不等于我们今天面临的课程实施难题学校与教师就没有责任,也不等于教师可以不必有课程的建设性作为,只需静等理想的评价改革的到来。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是实践的结果,学校与语文教师要厘清在课程整体实施过程中自身的不足与缺点,用积极的态度去弥补评价不足对课程实施带来的影响,让教学行为更加靠近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
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省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这也是多数学校与教师普遍反映的课程教学安排的问题:必修课程在1.25学年内完成,选修课程在1.75学年内完成。学校与语文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必修教学时间安排仓促,学生“吃不饱”;选修教学内容繁多,师生又“吃不了”。其实,调查者内心也清楚,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操作中,1.75学年的选修课程教学时间根本无法保障,几乎没有学校还能够在最后0.5学年继续选修课程的教学。更为残酷的,许多学校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0.75学年,即高二便结束高中所有课程的学习,高三只是高考冲刺。选修课程“吃不了”的情况多数是人为缩减了课程授课时间造成的。
我们必须要有选择课程的勇气与眼光。即便1.75学年的时间全用于选修课程教学,我们仍然要面临课程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课标对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而在于我们学校及教师在1.25学年的必修课程时间和1.75学年的选修课程时间里如何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巢宗祺老师早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就撰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课程的实施也富有弹性,课程具体开设的情况可以因校而异”,“各地区、各学校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学校之间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秩序”[1]。现在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打破了先必修后选修的课程安排秩序。有少数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高一年级就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在苏教版整体16个选修模块中,他们的课程选择超过了选修课程总量的50%,这就是一种灵活的课程实施安排。而在必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些学校也作了大胆的取舍,同样的人文母题教学,他们精减文本,在不同的模块确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从而节省下教学时间。这样,必修模块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吃饱”,选修模块也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研修学习。相较于多数学校从高考现实需要出发,选修课程只选择《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等为数不多的模块学习,少数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解决我省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与机动性的问题,这种课程整体处理的方式可以作为一个参照。
另外,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整体合理安排问题,还应回到课程设计理念上去考虑。与必修课程一样,选修课程也是从语文课程功能和人的主要行为取向出发,围绕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同样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培养,同样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此前提下,高中选修课程的五大设计理念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即课程设计基于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高母语素养、激发个性潜能、引领专业发展。前三个设计理念的关键词是“拓展”“丰富”“提高”,选修课程是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是进一步提高母语素养的;后两个设计理念着重强调选修课程在学生个性学习方向上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选修课程让学生发现其个性潜能,让学生寻找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课程设计理念,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5个选修系列中开发出16个模块供学校和师生选择:
调查表明,评价机制的导向让全省多数学校在选修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趋向雷同,不论何地区、何等级的学校,高考题型决定了他们选修课程的构成,这就违反了选修课程的设计理念,学校没有考虑课程资源状况和学生实际的个性化课程需要。同时,学校与教师又对这种迫不得已的课程结构选择表达着不满。这就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方面学校与教师对课程整体选择有不同想法,而另一方面又不愿作调整。如此看来,在评价机制一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学校与教师应该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在尊重评价现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课程选择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正如上文提到的,大胆打破必修与选修的时间限制,大胆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选修模块在低年级就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在选修模块学习内部,同时对学习内容作出专业的调整取舍,根据教师情况和学生需要有重点地进行模块内容的学习。
这就关涉到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教师不敢对选修课程内容本身作选择,具体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单篇的文本教学。前者,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判断,依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个性需要作归理整合;后者,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由于是选修模块,教师应该在广度、深度、整体上做文章。比如《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只需重点解决唐宋时代重要的诗家诗风,那就大胆舍弃此模块中以时间为标志的专题,只留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专题重点研习探究。进入具体的专题教学后,教师如何在广度、深度、整体上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呢?如在“‘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教师就不能再以单篇诗歌教学的形式完成专题五首诗歌的教学,而是要借用专题诗歌作例,带领学生研习初唐诗是如何“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与前朝诗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明显不同的变化,与之后的诗歌创作相比,此时期的诗歌作品又有哪些明显的不足,总之“风神初振”四字要让学生研习透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亦是如此,教师不能再孤立地一首一首地教学李白诗歌,而应把专题中的四首甚至更多的李白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发现、揣摩、体味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风格特征。
如此的教学就是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中拓展视野、丰富底蕴、激发个性潜能的选修模块设计理念。苏教版16个选修模块都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出的学习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指向皆不相同,学校与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模块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从而正确选择教学内容。
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许多学校与教师普遍感到困难,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课程评价范式。但正是缺乏统一的评价范式,才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探索选修课程评价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不是我们缺乏评价的智慧,而是我们面对现实的高考评价机制没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底气。现在选修课程的评价有两个倾向,一是笼统使用缺乏区分度的等第判断,一是简单与高考评价模式挂钩。笔者的建议是,把二者合理的成分加以整合,基本的知识评价仍然以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不适宜现场考试的课程学习检测可以通过论文写作、课程报告、综合实践报告等形式完成,甚至有些课程可以小组综合学习体验总结的形式来完成。我们不能非此即彼,搞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对学生的个性评价完全可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有些课程内容的学习本来就不是靠简单的数字评价判断来区分的,不然个性化学习的课程标准永远难以实现。
总之,课程实施靠的是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理解与课程实施能力,在现实课程系统并不理想的前提下,学校与教师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实施之路,单纯地等待与批评只能让自己更深地陷入课程教学的困境中,比责难更重要的是实践探索和务实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 应用能力 竞赛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语文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现在,中职院校语文科目作为基础性文化学科,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却依然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上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语文教学与就业需求不对接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推进应用能力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1月10日,由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与文秘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在广东省旅游学校举行,这次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是广东省首届,也是全国首次,全省共117所中职学校、30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这次竞赛是广东省中职语文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大赛明确了语文应用能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向,提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挂钩,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1.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设置的四项考察项目是:①工具书及其他工具手段的应用能力;②记录、整理、书写能力;③语文要点概括、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④应用写作能力和常用写作能力。从出题原则和出题形式来看,竞赛紧紧围绕应用性组织题目,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突出测量学生生活、工作中的语文应用能力,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语文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2.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的对接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体现了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新要求,重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合运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结合参赛要求和参赛经验,及时完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制定出具有发展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社会职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技能要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职业规范,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
3.促进教师由单一的专业素质向“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素质转变
竞赛为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让一批担任教练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竞赛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应应用能力教学的需要,必须树立应用能力教学观念,努力塑造成 “双师型”人才,参与企业专业基层锻炼,实现向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竞赛为中职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自我测试、检验的平台,带动教学、评价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优化教学设置,对接社会需求
高质量的中职教学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就业需求的紧密联系。根据应用能力竞赛项目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系统化重构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在调整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加大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利用学校资源,将语文教学与演讲与口才、文秘实务、文书档案、公文写作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互动,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公共关系老师合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对演讲就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一次小型学生演讲比赛,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学生演讲的水平,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质量,使学生在演讲中既掌握了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又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加深学生理解度。
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实施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大力推进案例式教学,广泛搜集语文应用实践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竞赛是以社会生活、工作中涉及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的,竞赛的题型覆盖了几乎所有语文运用能力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教师授课时在深度和宽度要求上适当补充部分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意识地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的考察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加强语文应用技能的教学实训,促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1)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竞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项目,可采用分阶段的方式组织强化训练。如在实训中重点设计了“听说速记”、“语文工具运用”、“信息资料整理、归纳”和“应用文写作”四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若干个阶段训练子模块,同时对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应用能力要求,即学生能运用网络、查字典等工具检索语文资料,具备一定的记录、整理、书写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和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
(2)突出专业训练。衡量学生就业和发展水平,实用是重要标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训中应将的考察项目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侧重不同专业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如将应用文写作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在基础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写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密切相关的常用应用文,如一般书信、启事、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在应用写作专业模块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命令、决定、通知、通报、请示、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行政文书并掌握它们的格式、行文规则等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解说词、导游词等;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购销合同等,实现语文与专业相关人文素养的培养。
(3)强化实践性项目训练。要提高应用能力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件,并以此为向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若干个语文实训项目。如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模拟招聘、活动策划、营销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多方位地参与语文学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项目化职业语文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中职语文的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学方向。应构建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
(1)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加大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比重。首先,教师要把考核目标细分,除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写作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现场限时写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其次,考核内容不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应使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可以把语文课内外实训活动纳入学习成绩评价,从而考察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比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编写墙报,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其锻炼综合能力。
(2)引入运用能力竞赛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根据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通过定期组织仿真度高的专项性“模拟应用能力竞赛”,使之常态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气氛,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技能,又能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对应用能力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3)建立学生应用能力竞赛测试档案,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覆盖每一位学生的竞赛测试档案,收集学生每次测试情况,掌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对照了解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专业技能辅导,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以应用能力教学为“纲”,为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内容
1、评价维度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包含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往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大多没有明确提出其测量的维度,这些评价都是只从施教主体的“教”这一个维度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测评,很少顾及学习主体的“学”以及师生主体对话交流的状况与品质。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提高,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课堂评价应当以学习主体能否有效参与对话为出发点,从学生是如何对话的角度去观察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及效果,这样就兼顾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是“以学论教”,即按照“学”的状况来评定“教”。
2、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要求,我们为上述三个评价维度分别设定相关评价项目并附具体评价要点作为测量标准。其中,“施教主体”及“学习主体”两个维度分别包含四个评价项目,“对话品质”维度则包含筛銎兰巯钅浚这样共设十个评价项目及相关评价要点。分别阐释如下。对“施教主体”的观察和评价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用和教学语言等四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在组织教学对话之先,教师必须通过阅读对话对教学文本有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解甚或独特的感受,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流程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又要切合教学文本的具体特点。
二是“内容安排”,要能合理、有效地整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梯度,安排要科学,话题或问题讨论往往是课堂对话活动的主要内容,要从文本的整体着眼设计问题,避免肢解割零课文,还要注重答案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是“方式选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对话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感悟、品味、揣摩、倾听、言说等对话方式,促进教学对话的深入开展。
四是“教学语言”,这是突显语文学科特点、体现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一个评价项目。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表达既要准确清楚,简练畅达,又要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较好地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对话的情境之中。对“学习主体”的观察和评价涉及文本解读、参与合作、语文能力、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
一是“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对话的根本,考察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表现,首先应该看其能否整体感知教学文本的内容,能否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创作主旨,能否准确把握作品的主要特色。
二是“参与合作”,这是着眼于学习过程的评价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而存在的,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通过参与教学对话才能表现出来。
三是“语文能力”,这是着眼于语文学习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评价项目。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扩充或提升。
四是“情感态度”,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育三维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阅读教学对话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饱满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文化的美好情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对话品质”的观察和评价涉及对话氛围和对话效果两个方面:
一是“对话氛围”,课堂对话能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达到主体之间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二是“对话效果”,要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并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扎实的教学对话的效果表现为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二、语文阅读课堂评价的主要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评价原则是指要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观念,即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该原则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善于发现教师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中的个性特色与成功之处,中肯地提出合理化的批评建议。
2、主体间性原则
“主体间性”是对话教学活动区别于传统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既要对阅读教学对话活动各类主体的不同参与状况进行分别考察,又要对课堂各类主体共存共生的“对话场”的品质进行宏观考察,对主体之间交流沟通的质量与效果进行整体评定。该原则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化,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3、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
语文是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新课标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让个体乐于接受,又使群体有所收获,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否都得到开发,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是否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4、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
该原则要求我们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既要看学生在作业练习及阅读能力测试中的分数表现,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在课堂活动中的即时表现,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关注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发现他们的进步或进步的幅度,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给他们以积极的肯定和评价。评价中考虑尽量运用模糊性用语,进行模糊性、建设性的评价,更加符合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
- 上一篇: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
- 下一篇:创新意识问题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