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1 18:1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方案

篇1

关键词:患者满意度 调查 整改落实

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有效评价医院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医疗机构持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有序、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社会满意的考核评价纳入了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

北京中医院为提高患者满意度做了不懈努力和诸多创新,在2014年患者满意度评价中取得了巨大进步,笔者通过本文对北京中医院在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具体措施做一梳理。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中医医院3600例门诊患者及1200例住院患者(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为研究对象。

1.门诊满意度调查对象

纳入标准:同意参加调查;意识清楚,能进行语言沟通;病情许可,能配合调查。若患者为儿童或精神疾病患者,由陪同患者就诊的家长、亲属或法定监护人代为填写调查问卷。

排除标准:在特需门诊和干部门诊等特殊门诊就诊的患者;终止妊娠的患者;性病患者。

2.住院满意度调查对象

纳入标准:住院时间≥3天;意识清楚,能进行语言沟通;同意参加调查。

排除标准:住院时间

(二)调查方法

1.现场调查

此方法主要用于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调查员佩戴 “患者满意度调查员”胸卡,在统一规定的时段内到医院主要门诊服务区域,根据患者抽样要求随机选择符合调查条件的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现场填写,当场回收。

2.电话调查

此方法主要用于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人员根据上月出院患者数量,由信息中心在出院病人调查表数据库中按不同科别提供符合调查条件的患者,征求患者同意后,进行电话问卷调查。

(三)调查内容

通过参考医管局调查内容、征询科室意见等途径,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如下:

1.门诊满意度

调查内容包括医院环境、挂号和候诊、诊疗、辅助检查、取药和交费、投诉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分解成若干个题目,每个题目按“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进行1-5级计分,详见附件1。

2.住院满意度

调查内容包括医生诊疗、护理服务、后勤保障、出院指导、相关服务等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分解成若干个题目,每个题目按“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进行1-5级计分,详见附件2。

(四)统计方法

调查结果由专人录入,运用spss、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同期数据对比

(一)门诊满意度2014年与2013年对比,如表1。

(二)住院患者满意度2014年与2013年对比,如表2。

通过2014年度与前一年患者满意度得分情况的对比可知,2014年,门诊与住院患者在各维度对我院满意度均有提高。

(三)2014年与2013年总分对比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院患者满意度综合水平有所提高,在全市21家市属医院中的排名由第17位上升至第9位,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三、往年患者满意度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人员无保障

以往的调查人员一年需完成门诊及病房问卷共6720份,平均560份/月,而调查人员的构成经历了从实习护士到在读学生又到社会志愿者的多次变迁。虽然在院里的协调下,党办、护理部、教育处等部门对调查都十分配合,但是由于实习护士临床工作繁忙、学生因寒暑假等原因无法保证调查时间、志愿者无故失联等客观情况的存在,问卷工作时常出现人员青黄不接,无法按时进行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调查人员专业性差

调查员来源经常变化,且全无面访经验,每换一次调查员,医患部负责人员需对其培训一次。由于每次问卷的人员均与上次不同,所以每月的调查员都是新手,在访问技巧、问卷有效性筛选和引导患者开放性回答等方面,他们缺少经验,这就可能造成调查的有效信息缺失,也就无法保障调查质量。

(三)调查结果真实性存疑

患者满意度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一方面引起了科室对满意度调查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存在某些科室截留问卷后自行填写、拦截调查员等违规情况。当调查员为实习生或本院在读学生,或与科室熟络的情况下,上述情况尤为突出,这十分影响问卷结果的真实性。

(四)问题整改环节薄弱

每月的调查工作完成后,专职人员对其进行统计,形成满意度报表,并刊载于院内OA平台,至此,当月的调查工作即告一段落。而管理层并未对付出人力、物力的调查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出台相关对策,这使得患者不满意项目一直重复出现,医院服务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四、改进经验分享

(一)拓宽评价途径,增加满意度调查覆盖面

通过近三年对患者的现场拦访和电话回访,我们发现在这两种调查方式中,患者均处于被动接受调查的地位。所以容易出现患者拒绝接受访问,或接受访问后配合度低等情况,这降低了访问成功率和访问质量。

为了提高调查效率和质量,将患者从被动受访转变为主动配合调查,我院在两种调查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了患者满意度信息化评价工作。实现方式为:在医院诊疗流程末端的相关服务窗口,安装患者满意度评价器,患者在窗口办理业务时,通过刷卡等方式触发满意度评价器。患者可以根据满意度评价器的语音和视觉提示,对医院服务流程、医院环境、诊疗质量、护理服务、医患沟通、后勤保障、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评价。

电子评价系统运行后的3个月,共收集近28000条数据,每月主动进行评价的患者数量占我院门诊量的5%。可以说,信息化满意度评价系统作为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的补充途径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也保证了调查意见的真实有效。

(二)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提高调查结果可信性

为了弥补以往调查工作的不足,增强调查工作的科学性,提高调查内容的准确性,我院与专业调查公司合作,委托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开展了患者满意度调查工作。此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确保调查质量。

1.方案设计

该调查的主要环节采用了查阅文献、专家论证、预调查、统计学分析的方式,调查人员对调查的时点、方法、样本量、抽样方法、调查问卷以及综合评价指标等进行论证和完善,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行性。

2.调查员招募

调查组要严格调查员招募程序,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耐心细致、具有基本临床医疗知识、愿意从事调查工作、有一定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员担任调查员,并统一标准进行培训。

3.问卷调查

调查组还要加强现场调查质量监控,建立调查员自查和督导员抽查制度,每份调查问卷记录完毕后,调查员都要对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不符合填写要求的问卷予以废弃,督导员负责随机抽查和审核,确保调查问卷质量。

4.资料整理

由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按照保密协议要求,安排专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的资料统计和分析

工作,统计分析结果直接报市医院管理局,市医院管理局负责统一反馈。有关工作人员不得向外或透露任何与调查有关的信息。

(三)采用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法

所谓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织通过合作,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完成的全部过程,项目负责人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

由于患者满意度调查是从患者角度出发来监测医疗服务效果,其评价内容力图涵盖患者就诊全过程,所以无论是调查结果反馈,还是根据调查情况提升服务质量均涉及多个部门,往往一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部门,它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攻关。而不同部门在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协作性欠佳,这些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为了充分发挥患者满意度调查的作用,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服务水平,院领导运用科学管理方法,于2014年初成立了“患者满意度工作项目组”,通过项目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有效性。

该项目由书记和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全面负责患者满意度工作的实施。院办、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总务处等十四个职能部门主任为组员,承担具体环节整改工作。其中党办、院办等三个部门主任同时承担督导工作,主要监测、评估整改成效。项目管理方法的采用,帮助我们处理了需要跨部门解决的复杂问题,实现了更高的运营效率,其优点在于:

首先,明确了项目管理的专门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专职管理患者满意度工作。患者满意度调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调查、统计、分析等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同时患者所提意见涉及就诊各个环节,暴露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各部门不断研究解决,这需要领导层坚持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我院将项目办公室设在医患关系部,并由医患关系部主任担任项目办公室主任,负责项目组日常工作的开展,以协助医院领导对各有关部门分管的任务进行督促和检查,对项目进行专门管理。这项举措改变了以往各部门工作脱节、缺乏统一部署、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实现了项目的统一管理、科学统筹,保持了信息的通畅。

其次,设置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所谓“矩阵”,是借用数学中的矩阵概念把多个单元按横行纵列组合成矩形。矩阵结构就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部门职能系统,另一套是由项目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将横向项目系统在运行中与纵向部门职能系统两者交叉重叠起来,就组成一个矩阵。矩阵制组织改进了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项目组人员涵盖医院各领域,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重视短板问题,狠抓薄弱环节

满意度项目组成立后,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根据上月满意度调查情况,聚焦于得分较低的条目,同时结合患者在开放性问题中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罗列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会前发放给参会人员。会议上,项目组成员逐项讨论罗列出来的问题,从问题得分高低、整改可行性、整改周期长短等方面进行考虑,按照“得分最低最先改、整改容易立刻做、难度大的全院配合”的思路进行任务分配。针对每一项低分条目,会上决定整改的牵头部门,根据整改可能涉及的环节来确定配合部门,并明确短板问题的整改期限。要求各责任部门及时了解情况,对于问题要组织整改,举一反三,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比如2013年的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取药等候时间”满意度很低,并且数月连续低分,会议讨论由药学部牵头,门诊部和总务处配合来改善该问题。经过有关部门多次论证,召开协调会,最终我院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EMS)合作,开通中草药、代煎汤药特快专递服务,这一举措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尤其方便了上班族、老弱及外地患者。医院为了鼓励患者“尝鲜”,对首批尝试该项邮寄业务的,还免费送2小时保洁弧;颊咦悴怀龌В轻松取药,额外获赠2小时保洁的增值服务,此一举措一经推出,受到了患者普遍欢迎,此后的调查中,关于“取药时间长”的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未再低于85%。

同样,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办理入院和出院手续便捷”一项得分较低,调查者通过对不满意患者的进一步访谈,得知由于我院住院处周末不办理出(入)院手续,导致了患者的不满意。于是,医院领导决定,由财务部牵头,保卫处配合,住院处克服了工作人员周末倒班人手紧张、周末资金安全性低等困难,将办理出(入)院手续的工作常态化,切实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最高工作目标。

(五)建立闭环机制,确保整改落实

为加强患者满意度调查在医院管理和评价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患者满意度调查和评价的组织管理体系及工作机制,项目组按照PDCA管理思想,建立了“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问题反馈、服务整改、效果评估”的闭环式管理模式,以促进我院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首先,项目例会将整改任务分配至各部门后,牵头部门根据整改情况,定期填写《整改情况反馈表》,明确反馈时间、问题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整改要求、整改进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以及所需协助等情况,填写记录由项目办公室统一存档备查。然后,每月例会前,项目办公室根据各部门提交的反馈表,整理、汇总各整改问题的进度,并在会上由牵头部门进行情况汇报,接受组员监督。同时,对于已完成的整改,项目办公室将整改情况报告提交督导组,由督导组成员从整改真实性、延续性、有效性以及制度完善情况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问题再次上会进行讨论,对优点亮点及时进行总结推广,以巩固成果。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提高患者满意度,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主题,也是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院刚迈出了第一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将以此为动力,持续改进,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英红.医院自查患者满意度存在缺陷的思考[J].中国病案,2012,13(10):27- 28.

[2] 侯胜田,永康.患者满意度测评在中国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与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 2012,2(5):35- 36.

[3] 胡善菊.建伟.继志.内患者满意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剖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8,25(6):324- 326.

篇2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服务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把群众满意作为卫生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群众对卫生系统和卫生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整改落实工作,实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有效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医疗下乡活动。组织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组成若干医疗义诊小分队,进村入户进行巡回医疗,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医疗指导,进行“面对面”服务,同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二)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全县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疗门诊“三增一禁”、便民正风行动。继续推出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院务公开、营造温馨就医环境、打造无障碍通道等十项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和推行“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全县各医疗机构要在醒目位置设置便民服务导医台,积极为患者提供咨询、导诊、挂号等服务,通过公示栏、电子显示屏对收费标准、服务标准进行公示,让群众真正了解政府各项惠民政策、便民措施。县级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下基层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为广大群众送医送药。

(三)扎实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通过强力推进家庭医生式工作,利用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广大医务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契机,对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国家惠民政策和群众所能享受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院、卫生室、乡村医生的职责;儿童、妇女、老人等重点人群日常的保健知识等,编印宣传册、明白纸、公开信进行宣传,有效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普遍性,真正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清、信得过。

(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通过开展“挂牌亮责”活动,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实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制,制定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对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行为、医德医风表现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五)积极开展回访工作。各镇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对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压等重点人群以及就诊患者加大电话随访力度、扩大随访范围。随访内容包括治疗效果、身体健康状况、就诊满意度等,要求回访率达到50%,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卫生工作开展的意见,并根据意见积极整改落实,切实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赢得群众的满意和认可。

(六)加强卫生宣传工作。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卫生重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对今年以来启动镇卫生院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等亮点工作宣传,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卫生人”为卫生工作所作出的努力。

(七)开展“领导干部基层工作日”活动。局党委班子成员每月在基层工作不少于2个工作日,了解基层情况,倾听基层需求,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把群众和基层单位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解决。

篇3

一、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

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检查评估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标准量化、促进提高”的原则。通过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促进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把药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杜绝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二、检查评估对象及实施机构

(一)检查评估对象是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各相关监管部门,药品(含医疗器械,下同)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企事业单位。

(二)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领导小组(附件1)负责组织实施全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指导各有关单位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自查自评;组织对全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三、检查评估的内容及标准

(一)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及相关监管部门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重点检查评估组织领导、整治重点、安全保障、宣传信息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和整治工作的成效。检查评估标准详见《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表》(附件2)。

(二)药品质量状况评估。以省级药品质量公告为依据,重点检查评估辖区内基本药物、特殊药品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注射剂等高风险产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质量状况。

(三)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主要包括对国药准字公信力的评价、对打击假药的看法、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药品广告的意见、对安全用药知识的掌握。

(四)企事业单位自查自评情况。主要包括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标准的执行情况、生产经营基本药物和高风险产品企业风险控制情况、电子监管码实施情况、质量受权人制度落实情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药品医疗器械研发资料的真实性、诚信建设、规范医院制剂使用和临床用药管理等。

四、检查评估的方式方法

(一)检查评估方式:采取自查自评与上级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二)检查评估方法: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检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被检查评估对象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1.听取汇报。听取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汇报。

2.查看资料。查阅专项整治工作文件、会议纪要、工作报表以及有关工作制度规定、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卷宗、新闻宣传等资料。

3.现场检查。随机选择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研发、检验机构等单位进行实地检查,抽查各类型单位均不少于2家。

4.召开座谈会。召开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5.问卷调查。对社会公众、经营单位营业人员、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人员、基层执法人员等进行随机访问和调查。

(三)评分办法:采取具体工作量化评分的方法,分项加权汇总,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1.综合评估。主要评估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及相关监管部门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完成情况。分值100分,权重0.6。

2.药品(含医疗器械)质量状况评估。以省级质量公告和抽验结果为依据,自我评价质量状况。分值100分,权重0.2。

3.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组织网上问卷调查或发放问卷(不少于100份),自我评价群众满意度。分值100分,权重0.1。

4、企事业单位自查自评情况。在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自查自评基础上,抽查辖区内各单位自查报告,自我评分。各企事业单位(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经营、检验单位及医疗机构)每类别不少于1家。分值100分,权重0.1。

以上4项中,第1项由区检查评估组参照各参评单位自查自评报告、按照评分标准内容检查评分;第2、3、4项直接采纳各参评单位自查自评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并随机抽查核实。各项评分加权汇总后,得出总评分,满分100分。根据各参评单位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突出成绩和明显不足,在总评分的基础上可适当加减分,分值为5分。最后得分95分以上为优秀,85分以上为良好,80分以上为合格。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上旬,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制定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实施方案。

(二)上旬,组织药品研发、生产、经营、检验单位及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自查自评,形成自查自评报告。药品研发、生产、经营、检验单位和医疗机构的自查自评,由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组织。

在各单位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辖区内自下而上的检查评估工作,并形成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自评报告和工作总结,于前提交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中旬,迎接市政府检查评估组的检查评估。

(四)下旬,迎接省政府检查评估组的检查评估。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检查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全区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抓出成效。

篇4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12月为对照阶段,另将该院实施绩效考核措施后2014年1-12月设为观察阶段。对照阶段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医务人员共30人(男性15人、女性15人);出院患者60名,年龄24~50岁,平均年龄(31.10±5.28)岁。观察阶段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医务人员25人(男性14人、女性11人);出院患者60名,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2.10±4.28)岁。对两阶段医务人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1.2方法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社会效益与医院医疗水平两方面结合考虑,淡化经济指标考量意识,侧重于提高医院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以“技术高效”、“多劳多得”的标准衡量医务人员奖金的基础,将手术技术含量的高低、风险程度的高低、工作量大小、管理职责作为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奖金。在考核过程中,对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进行惩处,与奖金挂钩,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疗质量。做好绩效沟通反馈工作。对实施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前后,医务人员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工作效率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比较。

1.3评价标准

自制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及工作效率评定表(内容包括每日接诊人数等),并在医院内部组成小组进行服务质量评定。以分数>80分为优质,60~80为好,<60为一般。同时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0~100分,包括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工作质量等的满意度),分数>85为满意,70~85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绩效考核前后的医务人员服务质量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观察阶段),医务人员服务质量评分结果高于绩效考核前(对照阶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绩效考核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患者对保健院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观察阶段患者满意度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阶段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情况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医务人员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工作效率高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机构自身层面,都还需不断分析与探讨,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方案。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在绩效考核方面还在试行当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开展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实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和难题。

3.1考核指标的设定要符合医疗事业的发展规律

在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应该具备指向性,以公益性质为辅,社会效益为主,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金致力于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推动医院的医疗水平,达到医院的可持续长远发展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公立医院的医疗改革的目标,更是公立医院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同时,在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设定时,还应约束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例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严格要求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不能超过最高住院时间,患者每日平均费用的限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规范操作医疗设备,减轻患者治疗的痛苦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等。涉及到临床指标值的设定时,还应考虑医院每个学科的专业特色,医院的规模、等级,特殊情况下还须考虑医院的历史文化,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实可靠的绩效考核指标,考核结果才能得到更高的认可。

3.2考核数据的实用性是有效评价医院绩效的前提

绩效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比性是保障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条件,随着医院管理的信息化,相关政府单位和各种医疗机构都创建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一信息交流平台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设定而言,不仅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首要考虑的应是考核数据是否适用于绩效考核标准。不同的数据衍生出不同的考核指标,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确保绩效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的前提。

3.3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考核要顺应公立医院改革的需要

篇5

根据《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20__年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等其他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方案,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三、20__年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国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行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预约的优先诊疗。到20__年底,城市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患者复诊预约率达到5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60%。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12号),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全国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鼓励、支持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4.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50%的三级甲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完善并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政策。

5.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6.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

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医疗机构为社会搭建向患者奉献爱心的平台,将志愿服务引入医疗机构;同时,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生活工作的场所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效。

7.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重点临床专业国家级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要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启动医院质量评价工作。要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配置大型设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制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准则,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意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医疗卫生管理违纪违法行为处分规定》,研究制定《执业医师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中有关罚则条款的实施办法,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严肃行业纪律。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典型案件,充分发挥办案的警示作用。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推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净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2.继续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作为推进卫生纠风工作、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主动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继续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让社会满意。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卫生行风状况。

3.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四、活动步骤和安排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20__年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环节,一方面要有所侧重,集中时间解决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另一方面,三个环节要有机结合,边学边查边改边建,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学习宣传环节。卫生部召开“三好一满意”活动视频会议,对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迅速组织行动,明确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查找问题环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医疗机构要摸清行风建设现状,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征询群众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对医疗服务中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龄段;满意度

0.引言

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这种以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为原则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直至今天,新农合在农民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类研究总体上也反映了参合农民对新农合表示满意的,制度实施效果受到了大多数农民肯定[1]。就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参合农民满意度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合农民对现行新农合总体满意情况研究。王红漫(2006)运用多水平多分量分析模型对东部富裕省份六个县的调查研究发现:年龄、政策的知晓程度、看病费用、对报销情况的满意度及主观期望共付率都对新农合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2],黄进(2006)研究显示政策的知晓程度、政府宣传力度、参合方式、补偿方式、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对参合农民满意度有重要影响[3],刘近安 (2008)研究发现: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感健康状况以及生活幸福自感指数等对满意度影响显著[4]。二是就影响参合农民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的某一种展开研究。毛勇(2006)、詹育红(2008)等研究显示实施家庭账户制的县乡门诊减免费用占筹资总额的百分比和新农合医疗基金结余比率对参合农民满意度影响甚高[5,6]。张广科(2008)、樊丽明(2009)等研究显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对满意度影响显著[7,8]。

为了让新农合政策得到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本质上得到完善,笔者从受益面入手,更细致的研究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新农合政策的看法。从而,对新农合制度的监督与改进产生实际的政策意义。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为调查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设有17项指标),再以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入户调查获得原始数据。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57份,其中有效25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

1.2数据的核查与录入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进行核查,以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完成率少于95%和不符合质量的无效问卷不予采用。将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后,全部输入到Microsoft Excel 2003表格进行初步处理。

1.3资料分析

对样本的一般情况进行部分描述性分析;借助于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设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相结合,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分析,并依据结果分析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所得基本情况

根据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数、是否参加新农合以及身体状况五个方面,概括出受访者如下基本信息:(1)大部分为中老年人(40岁及以上的占69.3%);(2)多数为女性,占52.9%;(3)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3-4人,占52.5%;(4)受访者绝大部分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占94.6%;(5)绝大多数身体状况良好,占92.6%。

2.2存在的问题

2.2.1理论政策不健全,受益面不均

调查发现86.8%的村民对推行新农合制度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4.5%、34.1%,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10.8%。

2.2.2报销制度不完善,消减受益均衡性

(1)调查发现77.0%的村民认为报销制度是可以接受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9%、33.3%,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9.1%。

(2)调查发现77.9%的村民对报销比例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7.0%、35.0%,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9.5%。

(3)调查发现62.3%的村民对住院报销情况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0%、38.8%,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8.8%。

2.2.3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滞后,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调查发现55.3%的村民对对医院服务质量和态度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2%、40.9%,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7.0%。

总的来讲,大多数村民对新农合各个方面的看法总体上是满意的,尤其是在报销制度、报销比例等方面。但暴露出了参合农民年龄分布不均这一问题,其中4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在政策运行的各个方面都是占主要部分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和参合人员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有关,正是由于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贯彻自愿性原则,很显然会使参合的人大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因为他们的受益几率高于年轻健康者,但同时他们缴费能力却低于年轻健康者。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导致较多的年轻健康者不愿参合。

3.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的分析结果,从提高低年龄段村民参合积极性这一点出发,笔者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3.1建立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的补偿机制

新农合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的危机。初衷虽好,但隐含两点不足之处:一是过分的追求大病、高花费的补助很容易就超过新农合资金的实际补偿能力;二是患大病及高花费的情况在低年龄段中发生的概率相对低一点,显然就会影响其参合积极性。对此,新农合制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供广范围、常发性、基础性的医疗保障,所以建立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的补偿机制刻不容缓。当然对于那些花费很大的病可以单独制定补偿机制。

3.2优化补偿比例,做到合理分配

现在新农合制度的补偿比例就某一个地区而言是统一的。统一的比例看似公平,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失去了制度的本质公平性。试想想,同一比例对于一些花费不大的病例,他们会认为即使参保了新农合,报下来的费用也不是很多,尤其是那些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名。这样新农合的实质性恩惠也就随之淡去。对此,笔者认为补偿比例可以不统一,针对低年龄段的人群适当提高补偿比例,进而提高其参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收益面和受益强度的大体均衡,得到更多年龄段农民的长期支持。

3.3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参合的受益面。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加强医务人员管理。鉴于农村缺乏对高素质医疗技术人才的吸引,可通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职称晋升给予政策照顾以及政府主要出资提供深造机会等措施得以改善;(2)改革药品流通渠道。首先政府要对药品提供商制定鼓励及优惠政策,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由药品公司统一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店实行集中配送,减少原有的转手费用,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得到安全有效而又廉价的药品,农民负担也得以减轻;(3)强化医疗机构监管。一是政府应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坚决对违反新农合规定的定点医院和医生提出“警告”甚至取消定点资格或执业资格;二是农民也应该执行自己的监督权力,要求新农合中的基本补偿药物实行价格公示,做到违规举报。

3.4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

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直接影响受益面,因此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是需要的。然而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便。对此,建议设计多套参合及补偿方案(如由一人保障到一户甚至一村保障),增加农民的选择空间来使政策行之有效的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俞彤,光.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4)

[2]王红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满意度及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6(5):42-49.

[3]黄进.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满意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研究, 2006(6):855-861.

[4]刘近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O08(2):175-177.

[5]毛勇.有无家庭账户的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2):97-98.

[6]詹育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民意愿出发的一个批判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31-39.

篇7

关键词: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模型;长宁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R197

一、引言

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2)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3)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于2005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了“三医联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与运行,长宁改革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成效,本课题组在过去已有的调研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本次改革的试点情况作一个相对全面的政策评估。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一个效果评价模型设计

(一)改革的政策目标

长宁区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减少医药费用浪费,杜绝不合理检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2)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支付办法,年度医疗保险基金费用发生数控制在核定的预算经费内;(3)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凸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使社区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综观长宁区“三医联动”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模式,其改革目标具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首先,改革的政策目标方向性明确。长宁区“三医联动”改革凸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与综合性,以达到减轻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无论是改革政策的方案设计,还是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都要以是否有助于顺应和实现这一目标为准则。

其次,改革的政策目标具有一定可度量性,即改革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实现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都可以一系列的可操作化指标来加以度量,如表示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评价指标的“次均费用”,以及公众满意度测评指标。改革目标的可测量性决定了长宁医疗卫生改革目标是否可以实现相应的绩效管理的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长期绩效目标管理,才能稳定地提升和改进卫生服务机构的效率以及服务的公平性。

最后,改革目标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挑战性。长宁医疗卫生改革的现实性在于:一方面,社会群众由于“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呼声以及压力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对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具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因此,顺应民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为长宁区的改革目标提供了可靠的现实性基础。但是,长宁的医疗卫生改革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与风险性,因为这次改革不仅涉及政府、医疗机构、公众乃至医保机构和药品流通部门等多方关系的重构,而且受到传统医疗卫生体系的历史惯性、民众期望模式的改变以及改革配套性的制约。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观念与组织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公众对此服务模式转变的态度评价和可接受性。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服务的综合性与公益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或者公众对此不理解或难以接受,都有可能致使改革失败。

(二)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模型

一般而言,对社区医疗卫生改革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是需要付出大量智力与体力的努力。我们需要检查每一个细节部分或相关环节的关键行为,但并不是一次或几次就能够准确捕捉到卫生改革对社区卫生和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及其程度。考虑到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实施的策略与方式都会对本研究评估工作提出巨大的方法上的挑战。为此,必须对本次评估研究的逻辑结构与组织工作做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对社区卫生服务“三医联动”综合改革评估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基础,我们将其中的研究逻辑进一步简化为表1所示。从政策过程来看,本研究的评估对象是涉及卫生改革的政策目标、政策设计与实施及政策效果等三个最基本的环节。而从政策改革的方向性来看,改革的最终政策目标是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政策设计与实施的方向性就是要通过“六位一体”的模式来改进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其方向性的效果最终是要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但具体来看,改革的直接政策目标是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制度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政策设计与实施是重新构造相应的卫生体制与组织架构、团队与服务模式、质量控制与管理、收入补偿机制以及权力与责任分配等;其实际追求的政策效果则可以通过以下指标加以度量,如病人流向;居民的认知、利用与满意度;费用控制;配置效率;社会公平;常见病、慢性病发病率等。

由于改革的政策过程与衡量政策效果的指标之间存在十分复杂的关系,有必要对评估的体系进行分解以便更清楚地展现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评估研究的逻辑结构。为此,我们将评估的体系大致分为政策目标过程评估、组织机构与公众满意度评估、改革政策实施的成效评估三个部分。其中,政策目标过程评估更多地从政府的视角观察政策的目标与政策设计以及实施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组织机构与公众满意度评估则分别从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不同的角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改进(“六位一体”)状况、团队与服务模式和员工激励程度以及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最后,直接从改革的成效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如病人流向;居民满意的社会效益;费用控制;配置效率;社会公平;常见病、慢性病发病率等。限于篇幅,本文以下经检验部分则仅仅以政策效果评价为例,而不涉及政策目标与设计过程的评估。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调研说明

评估工作主要是根据政策目标和政策产出,开展专题性调查,整理和使用以往的相关数据资料,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及其结果作出评估。本研究采用的是2006年10月对上海市长宁区的两个街道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数据。该项调查样本为1010份,回收的有效样本为1007份。调查对象为上海户籍居民家庭,所有家庭成员均为非沪籍人口的外来户家庭不属于调查的对象。

三、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效果评价

(一)政策目标与执行过程评价

1.改革目标管理模式比较清晰。从过去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向现在的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转变。无论是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层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医护人员,无论是街道居委会干部,还是普通的居民代表,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原来的街道医院不一样了,不再以追求盈利为目标,而是要以服务社区居民和居民满意度为工作目标了。虽然一些居民并不清楚这是政府在为居民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而是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免费或无偿为居民提供服务,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目标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只是还需要向更多的居民宣传。

2.改革目标的实施和配套政策体系比较完善。改革总目标能够被分解成为具体的子目标,并且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案被落实和传递。如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凸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减少医药费用浪费;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支付办法;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这些改革目标不仅清晰明确,而且都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

3.改革方案具有比较高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从机构内部看,无论是管理层(部门科长和全科团队队长),还是普通全科医生和护士,都对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热情,对医院向全科团队的倾斜表示理解;从机构外部来看,反响也是十分积极的,社区群众和街道对改革持欢迎和配合的态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试点和运行,很多群众对医院改革给予了“较好”的热情评价。

4.组织机构和管理形态建立并运行起来。组织结构由原来的“三科一室”(办公室、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和后勤保障科)转变为5个系统,即全科团队服务系统、全科团队支持系统、病房系统、医技系统和管理系统。以“全科服务团队”为核心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管理模式开始运作,访谈显示,组织运行比较良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混乱。管理的平台和团队支持系统的效率改善给访谈者留下深刻印象。

5.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一部分医生和群众对“全科医生”角色的认知和观念没有转变。本来全科医生应该发挥合理的“导医”作用,却总想看所有的病,又想把所有的病都看好。而也有一些人觉得全科医生的标准与理念难以实施:现在的全科医生中除了中医具有全科的优势以外,传统的内外科很难真正做到全科的要求,原来所在科室的诊疗习惯难以将全科的概念融入其中。(2)认为改革成功有很大难度:全科团队的服务内容离改革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对团队个体的访谈中,大多提及改革还需要时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革硬件和软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生普遍认为,硬件上下设到社区的服务点需要的硬件设施还有待健全,软件上团队医生能提供的服务也参差不齐,虽然改革期望整合预防和医疗的多重功能,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医生对改革的质疑也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目标的实现上。(3)有的医生对激励机制存在忧虑。例如,激励考核的主观性难以控制,全科医生担心责任风险可能会增加,而一般的医护人员则可能会担心考核激励机制内在的不公平倾向。

(二)公众利用与满意度

1.选择率

(1)患病率与就诊率

对于被访者是否患有慢性病的问题,其中,445人患有慢性病,占45.1%,没有患病的有542人,占总人数的54.9%。过去两周内,249人曾经有过身体不适,占25.3%,有734人没有感到身体不适,占74.7%,大部分人在两周内身体健康。过去两周内,曾经去看过病的有239人,占26.1%,没有去看过病的有675人,占73.9%,其中,有一定比例的慢性病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但仍然去医院复诊或拿药。

(2)已签约率和愿意签约率

知道社区卫生有签约服务的有369人,占37.5%,不知道的有614人,占62.5%。知道签约服务优惠内容的有245人,占总人数的26.5%,不知道的有681人,占73.5%,显然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还有待提高。被访者中,已签约的有149人,只占总人数的16.2%,没有签约的共768人,占83.8%,目前的签约率还比较低。目前没有签约的被访者中,246人愿意接受签约服务,占37.3%,126人不愿意接受签约服务,另外287人还未决定,占43.6%。

2.便捷、合理与有效性

(1)便捷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程度,居民选择最多的是“很满意”,占了43.1%,其次认为“比较满意”的占38.4%,认为“一般”的居民占16.7%,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1.8%。

(2)有效性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居民大多认为“比较满意”,占42.3%,其次是“很满意”,占34.7%,认为“一般”的占21%,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2.1%。

(3)收费合理性

关于收费价格,有40.6%的居民认为“很满意”,其次有37.8%的人认为“比较满意”,19.5%的人认为“一般”,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2.1%。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性、有效性以及收费价格等方面,都是持认同和较满意的态度。

(4)“乱开药”与“乱检查”现象

从表3中,我们看到,47.1%的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肯定没有”出现对其“乱开药”的现象或嫌疑,有28.7%的人认为“大体上没有”出现上述情况,有19.8%的人“不清楚”,有2.8%的人觉得“或许有的”,有1.6%的人认为“肯定有”上述情况。

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没有给你‘乱检查化验’的现象或嫌疑”,有44.8%的人选“肯定没有”,28.4%的人选“大体上没有”,20.5%的人选“不清楚”,4.2%的人认为“或许有的”,2.1%的人认为“肯定有”。

3.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

(1)满意度比较高的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在医护态度、就医环境和实际诊疗时间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因而满意度较高: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对于这三项评价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加和比率分别为74.6%、68%和67.1%,是满意率最高的前三名,这可以看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比较优势。此外,

问卷中所列出的10项中,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率超过50%的项目还有排队等候时间(64.9%)、健康教育(61.8%)、预防保健(60.6%)、医疗技术(58.2%)、上门服务(54.2%)和医疗设备(52.5%)。此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并非面I临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经常抱怨的发展困境,即认为“医疗设备不如三级医院因而很难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患者而言,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对其医疗设备还是比较满意的。

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对于问卷中列出的10项服务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总体是较高的: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两个选项的问卷在除“健康教育”之外的其他9项评价指标中均占较低的比率:最高比率为1.4(排队等候时间不满意),最低比率为0。

(2)不满意的服务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对“健康教育”这一服务项目有160人“很不满意”,占总数的19.7%,虽然绝对数不是很高,但相对其他9项指标较低的不满意率而言,该项的不满意率如此之高是值得关注的。

在调查的10个项目中,唯一满意率没超过50%的是“转诊机制”,对于该项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加和比率为39.2%,而有高达42.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同时,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也很少,只有4个人。可见,社区卫生服务在建立完善的“转诊机制”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3)公众“不清楚”的服务项目

选择“不清楚”占较高比率的项目都是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可以加强的项目,通过加强对居民的宣传,使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有所了解,这些项目包括:健康教育(21.6%选“不清楚”)、上门服务(30.1%)和预防保健(20.9%)。

4.忠诚率

对于已经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有694人仍然会继续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占使用过该服务的被调查者总数的86.1%,有2.4%的居民明确表示今后不会继续使用社区卫生服务,而有11.5%的被调查者不确定是否会继续使用,这类人群中有一部分可以发展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忠诚消费者”。

对于从未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有627人表示今后会考虑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占从未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被调查者的82.1%,有4.7%的居民明确表示不会考虑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与上面的数据比较可以发现,一旦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拒绝继续使用的比率要低于从未使用过该服务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拒绝率。

(三)政策实施的综合评估:经济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评价

(1)门诊次均费用明显下降

改革通过机制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药养医,以药养防”的补偿机制,以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政策导向取代过去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导向机制。通过实施“医保预付”和“收支两条线”,从源头上彻底切断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行为趋向合理,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得到了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次均医疗费用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从社区就诊的三大主要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胃肠炎,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从2003年以来,这三大疾病的门诊次均费用一直在上升,2006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两种疾病的次均治疗费用均有明显下降。不仅有效扭转了医疗费用“节节攀高”的快速增长势头,而且医疗费用下降到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

从总体上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次均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长宁区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下降幅度在11.33%~23.71%之间,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137.93元下降到改革后的116.20元,平均每次节省了21.73元。改革一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达到l,752,045人次,由此可以估算,由于门诊次均费用的降低,全年节省门诊治疗总费用达到了22,512,752元。

(2)医保费用快速增长的有效控制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快速增长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导致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提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医学科技进步等合理因素,也有医疗机构趋利行为,导致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不合理因素。但由于医疗市场上,医生的“垄断地位和垄断特权”,医生对医疗费用拥有最终和最大的决定权,使得医疗费用的控制政策存在很大变数。为了实现和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本次改革采用“医保预付”和“收支两条线”,不仅从源头上彻底切断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而且探索了社区卫生服务医生从医疗服务供给者向“守门人”的转变。第一次通过利益机制的调整,以医疗控制转变医生的利益意愿和利益行为,取得明显的成效,医保总费用的快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绩。

改革采用医疗保险基金实施区域预算包干预付制,即以2004年对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支付数为基准,按照本年度合理增长幅度确定预付总量。2004年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支付的医疗保险基金为15,309.7万元,2005年度医保总费用增长率为16.53%,实际支付的费用增长率为14.98%,2006年实施医保预付制,全年医保资金拨付实施在2004年核定总金额的基础上按7%的比率预付全年医保资金,即实际拨付金额为16,381.38万元。如果2006年仍然按改革前一年医保实际支付的增长率(14.98%)增长,则2006年的医保总费用将达到20,240万元。由此,改革所带来的医保总费用的节省达到3,859万元。

(3)病人就诊的合理分流

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城市卫生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改革通过两方面来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使得病人就诊合理分流。一是政策引导机制。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不同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减免政策,来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二是服务引导机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经济、安全、有效、适宜和便捷的服务,来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医患诚信,建立稳定医患关系,大大缓和医患关系的紧张,构建以“家庭伙伴式”为核心的新型医患关系。评估调查数据表明,通过一年来的改革实践,不仅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程度提高了,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竞争力明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已经超过了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利用,占整个门诊医疗服务的40.8%,上升到首位。在基本医疗市场竞争中,社区卫生服务竞争力提高了4.6个百分点,而三级医疗机构下降了5.4个百分点,实现了引导病人合理分流的政策目标,优化了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对长宁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医疗机构利用调查和长宁区卫生服务统计报表资料,推算全年门诊医疗总人次数为4,294,228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人次数为1,752,045人次,二级医疗机构服务的门诊人次数为1,202,384人次,三级医疗机构服务的门诊人次数为1,339,799人次。对长宁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医疗机构利用调查资料显示,改革一年来,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医疗服务向社区卫生服务的下沉率为12.9%。即过去在三级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其中有12.9%的病人转向到社区卫生服务就诊。由此,估算全年三级医疗机构总的门诊下沉人次数为173,120人次。根据长宁区卫生局提供的资料估算,二、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的次均医疗费用为187元,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次均医疗费用为116元。由此,推算改革一年来因居民就诊合理分流而节省的医疗费用为12,291,528元。

(4)慢性病的有效防治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服务模式在目前的国情下,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最重要的可行路径。长宁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不仅从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体制上彻底切断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而且通过政策价值体系的重构,从追求“经济效益”的政策价值取向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率”的政策价值取向,即从过去看一个病得到最大的经济利润,转变为花最少钱看好一个病,改变过去“重医轻防”的服务格局。同时,由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尤其是公共预防保健经费投入增加,社区居民的慢性病防治得到有效开展。建立了完善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干预的预防模式。高血压管理的覆盖率从2004年的17.82%上升到2005年的35.64%;高血压的控制率由2004年的66.16%上升到2005年的79.18%。2004年,全区并未将糖尿病管理纳入工作范围之内,但到了2005年,仅仙霞、江苏和北新泾三个街道就实现了对1562名糖尿病病人的管理。

作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点的社区卫生服务,由于其便捷性、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对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通过社区服务的早期检测,定期观察,合理用药,按时足量服药,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指导等综合干预,可以用比二、三级医疗机构低很多的费用治疗或控制病情。

以实施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为例,根据长宁区卫生局相关部门测算,一名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次均费用为106元左右,而在区内二级医疗机构的高血压病门诊次均费用为150元左右,后者比前者高出了44元。一个高血压病人一年的门诊总次数大约在24次。由此,可以估算一个高血压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控制的费用比在二、三级医院控制的费用,全年约节省1056元。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社区高血压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数据,长宁区2005年的高血压实际管理人数为16,840人。根据2006年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各中心高血压管理覆盖率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启动后的一年比前一年的管理覆盖率各中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由此推断,改革一年来所实现的高血压管理的总人数要大于2005年的实际管理人数。按照保守的估计,以16,840人来代替改革实施一年来所实现的对高血压病人的规范管理人数,那么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在高血压病人的就诊费用上的差额,可以计算出,通过社区卫生干预控制高血压病情要比二级医疗机构的治疗节省费用达17,783,040元。

2.社会效益评价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益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在过去的20多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28倍,而医疗费用增长却高达100倍以上。其中,一个备受社会指责和无法容忍的因素,就是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导致“乱开药,乱检查”。长宁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使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承受的范围,而且切实减轻了群众的疾病医疗负担。这表现在:一是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次均费用明显下降;二是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提高而减轻疾病负担;三是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而节省医疗费用;四是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增强,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和因早期发现而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每个人都存在健康需求,长宁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几乎给每个家庭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实惠,也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来自于居民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有55.6%的社区居民表示今后在生病就诊时会首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曾经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有98.3%的人表示今后会继续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对于从未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有71.7%的人表示今后会考虑使用社区卫生服务。75.8%的社区居民认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乱开药”的现象,73.2%的社区居民认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乱检查化验”的现象,这与目前社会评价中,90%以上的群众认为医疗机构存在“乱开药、乱检查”现象,构成了强烈反差。

96.9%的居民认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政府为民谋利;有85.8%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近几年的发展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和好处;88.9%的居民认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增进社会和谐与缓和“看病贵,看病难”具有明显的效用;97.3%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受益者是低收入者、老人、儿童、妇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成效,可以用“5个有”来概括――“看病矛盾有缓解,为民政府有认可,发展共享有体现,社会公平有提高,和谐社会有促进”。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长宁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程度,减轻了群众疾病医疗服务负担,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提高了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应用对策

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医疗风险,指的是医疗人员或着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对被医疗对象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的医疗侵权行为,所必须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的风险。而医疗风险管理即是医疗机构对医疗活动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方法的避免或减少相应的医疗风险,并对这种风险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尽可能的降低医疗风险带来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管理行为。一般的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识别医疗风险类型、评价医疗风险级别、处理医疗风险,以及评价医疗风险管理效果[1]。冠心病主要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人群,病情变化快,病情也相对较重,预后较差,而中老年患者的特殊性也容易造成医疗风险的增加,因此应该格外注意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本文探究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对策,讨论风险管理是否能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30例我院冠心病专科的冠心病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分组后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且所有患者均签署自愿协议。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卫生护理、生命体征护理、早晚巡查护理、病情观察等;研究组根据风险护理管理的方法进行以下工作。1.2.1护理风险识别:由于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而中老年人群会有不同程度的机体、器官功能的退化,使身体抵抗力、反应力以及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各种不良的并发症,且临床表现多样,症状特征非常的不典型,给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容易产生误诊或漏诊的现象。鉴于此,患者的病情变化潜在着诸多危险因素,例如心功能衰退、突发性心跳骤停、心率失衡等,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因没有及时发现而延误抢救时机,使患者产生生命危险,造成医疗纠纷的发生。1.2.2护理中的风险因素:首先是护理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很多时候为了病情的需要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护理中都会采用静脉留针的做法,但这种方法长期使用容易造成静脉炎的发生;其次是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中老年患者特殊的体质使不良药物反应是其他年龄段人群的2.5倍,因此用药时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风险;最后是使用检测仪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检测仪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检测仪器,但患者翻身等动作容易造成电极片脱落、打折,从而影响病情监测。此外护理过程中也会有各种意外事件产生,这种不可控因素也容易造成医疗风险的发生[2]。1.2.3风险管理对策:第一,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提升综合护理素质。根据护理人员不同资历、学历进行分层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风险事件的能力。第二,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在巡查病房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对高危患者,要予以特别关注。第三,根据冠心病专科病房的特点设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3]。首先要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实行责任监督制,按照床位顺序设置责任分区,每区成立相应的责任小组,实行护理管理质量监督、检查等流程,再由护士长进行定期考核,并与个人奖金考评挂钩。其次要规范检测仪等医疗仪器的使用,要定期对各种医疗设备进行保养,保证其功能完好,并规范使用方法,避免不规范操作造成的风险。再次,要规范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即①要保证药物的放置科学有序,避免混淆;②要规范药物的标识详细完善;③要熟知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以便及时采取救助措施;④要规范用药,即在用药前要先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体质量,保证用要准确,用药时要保证患者按时、确实的服用,用药后要观察用药反应,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多注意休息[4]。第四,应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如加设防护栏、保持卫生清洁、将呼叫铃放置在患者容易碰触的位置等,避免不慎坠床、意外跌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第五,加强病区标志的管理,增设如“小心地滑”、“贵重物品请妥善保管”等各种警示标志;加强患者的腕带管理,保证患者都能确实佩戴,并在各种护理操作前进行核对;规范病情记录,要保证各类病情记录规范清晰,让人一目了然,特别注意标注患者不同的过敏体质,避免风险的发生[5]。1.2.4加强风险后管理:风险预防是防止风险发生的最佳方法,但若不慎发生风险事件,也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损失,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面对风险事件的解决能力,其次护士长要及时赶到现场调查风险发生原因,并与患者方进行沟通调解,尽可能的避免医疗纠纷,必要时通知医院依法解决问题,风险事件发生后根据程度不同对当事人进行相应处理,并举行全体护理人员的自检会,以警醒其他护理人员,防止类似风险事件的再次发生[6]。1.3评定标准:使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共20个项目因素,每个项目3到5分不等,满分为100分,其中85分以上评为非常满意,65~85分评为满意,<65分评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组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冠心病专科内对研究组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医疗纠纷有了显著下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比常规护理模式也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数据为:研究组非常满意11例,满意4例,无不满意评价,总满意率为100%,而对照组非常满意3例,满意7例,不满意5例,总满意率为66.67%,可见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是预防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的有效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杜春萍 单位:聊城市中心医院内科

参考文献

[1]赵雪红,程丽君.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2):67-71.

[2]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49-52.

[3]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33-38.

[4]张生宏.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3):41-44.

篇9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状况评价;影响因素;卫生政策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01—03

基本药物是根据公共卫生相关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相对成本一效果等证据遴选出的、能够满足人们重点卫生服务需要的药物。基本药物制度是政府为满足人们重点卫生保健需要,利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保障民众用药安全、有效、合理而推行的国家药物政策,它贯穿在药品生产、供应和使用每个环节[1]。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贫困人群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和促进合理用药[2]。

作为近期医改重点工作,湖南基本药物制度是省物价部门从2011年1月31日开始实施,全省123个县(市、区)政府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加上湖南增补药物共计4800多个药品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3]。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效果的监测报告。本研究通过对郴州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患者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实施效果及存在的不足,为新医改下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湖南省郴州市四个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县(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区和桂东县)乡镇卫生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和门诊/住院病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调查样本,首先在四个试点区/县随机抽取两个区/县,然后在所抽取的两个区/县中各随机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根据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门诊量和住院量的不同,随机选择数量不等的医生和病人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湖南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监测评价医师调查表》 和《湖南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别评价医生和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及满意度情况。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当场填写并回收。同时收集乡镇卫生院近一月(2011年9月)的门诊处方单,调查药物使用情况。

医生调查表主要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从医年限、职称;(2)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度:包括是否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否阅读、学习过《用药指南》和《处方集》,是否按照《用药指南》和《处方集》给病人开药等方面、是否有参加过《用药指南》和《处方集》的培训班;(3)基本药物制度满意度:包括基本药物的质量、疗效、可获得性、是否满足现有疾病的诊治、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是否合适、医生个人收入的变化,对于零差率销售制度的态度、对是否应该普及的态度、对患者的医疗消费负担是否有所缓解;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86。

患者调查表主要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2)就医基本情况、(3)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度及就医满意度: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药的满意度、基本药物的质量、疗效、价格、可获得性;此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59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ronbach’s α信度系数评价满意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采用构成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就调查目的、方案、调查表内容与填写方式等进行统一培训。同时在调查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随机抽样监督调查员的工作,对每天完成的问卷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资料整理分析阶段通过双人双份录入、逻辑核查及对10%录入数据抽检等方式控制录入质量。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6份,回收有效问卷259份,问卷有效率为97.4%。其中医生149人,男性72名(48.3%),女性77名(51.7%),平均年龄为34.3岁±6.7岁;患者110人,男性58名(52.7%),女性52(47.3%),平均年龄43.5±23.3岁(详见表1和表2)。

2.3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与满意度结果

2.3.1患者就医基本情况

患者就诊主要以内科为主(65人次,占59.1%);大部分可以报销(72人次,占65.5%);此次就诊医药费平均(196.4±248.6)元;就医路上所需时间平均(23.5±18.0)分钟。

2.3.2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及就医满意度

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是较低的(不太了解26.4%、完全不了解54.5%);其他条目中,选不知道的人群也均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基本药物的疗效(与其他药物相同42.7%)、质量(较好59.1%)、销售价格(合适54.5%)等方面满意度是居中的,对零差率销售制度零差率销售制度(较满意32.7%)的满意度偏低(表6)。

2.4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应用结果

共收集100份门诊处方单,平均每张处方总药物种类数量平均为(4.2±2.1)种,其中基本药物种类数量平均为(3.6±1.9)种,基本药物种类数量占总药物种类数量的百分比为86%;抗微生物药的处方率最高,达到了74.7%(即调查的医生中有74.4%的人会处方该类药),其次是解热抗炎药(69.2%)和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62.3%)。处方的剂型中,以针剂(80.8%)为主。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医生对于基本药物制度较高(80.0%),同时对于基本药物的质量(81.0%较好/非常好)、与其他药物相比疗效(74.4%相同/较好)、可获得性(78.5%较容易/非常容易)、零差率销售制度(92.6%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是否应该普及的态度(85.2%大力普及)、是否会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91.3%认为会减少)等方面满意度较高,表明医疗从业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呈支持、赞成态度,有利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湖南省基本药物制度在郴州乡镇卫生院中实施效果良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是目前使用基本药物、推动临床合理用最主要的专业人权,他们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与评价直接反应了制度设计、操作策略和政策实施效果[4]。但是本研究发现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是较低的(26.4%不太了解、54.5%完全不了解),对零差率销售制度零差率销售制度(较满意32.7%)的满意度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因为患者和居民是否接受基本药物理念,愿意使用基本药物是该制度能否在我国长期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5]。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也暴露出医生认为基本药物的品种短缺(80.5%)、基本药物无法完全满足常见疾病的诊治(67.1%)等问题,与现有研究[6]发现情况基本一致。我国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广泛,但存在部分品种短缺的现象,这集中表现为廉价药、限价药及罕见药短缺[7]。《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共有307种,品种数远低于2009年各乡镇卫生院临床应用600个常用药种类,有临床医生反映目录内部分药品品种落后,疗效不理想。而且各乡镇卫生院采购药品必须进入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平台.药品品种及生产商、配送商所选范围大大变窄,质优价廉很难保证。另外,医生对于科室收入的变化(61.7%减少)、个人收入变化(85.2%减少)的满意度较差。多数被调查的医生表示支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政策,但是,政府是否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补偿药品销售收入是否到位是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顺利实施、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和保障医务人员待遇的关键[8]。

针对在本次研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例如医生对于科室收入和本人收入减少满意度很低,基本药物品种缺乏,疗效欠佳,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度过低等,有关机构应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法[9-11],例如增加医院和医生的个人补助、改良基本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完善药品种类等。

参考文献

[1] 李幼平, 王莉, 杨晓妍, 等.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及实施的循证思考[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9(11): 1131-1134.

[2] 董朝晖, 李大魁, 吴晶, 等. 基本药物制度理论与实践[J]. 中国药学杂志, 2009 (1): 1-2.

[3] 人民网. 湖南今年实现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 [EB/OL]. [2012-08-10]..

[4] 范文君, 蒋虹丽, 陈文, 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患满意度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9(1): 36-39.

[5] 孟锐,马昕,逢士萍.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药事,2008,22(12):1060-1064

[6] 李锋. 关于构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7):456-458

[7] 郭塨, 孙振球, 何琼, 等.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现存的问题及建议[J].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8(3): 31-36.

[8] 陈定湾, 沈堂彪, 胡玲, 等. 浙江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现状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8): 803-805.

[9] 郭连波, 刘世君. 对公立医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补偿机制的思考[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48): 365-366.

篇10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为患者提供优质、方便、安全的服务成为各医疗机构的共同目标。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医疗的护理环节,它将所采取的措施图表化,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使繁琐的护理医疗服务变得井然有序,进一步提升了护理质量。本文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探讨对提升护理满意度的作用,特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g行使过白内障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行使过白内障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0±5.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20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均自愿参与其中,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划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60岁-81岁,平均年龄(70.5±10.2)岁;对照组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61岁-81岁,平均年龄(70.0±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传统护理模式下对对照组患者展开基础围手术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临床护理严格按照上面计划展开工作,每日由监督小组成员监督计划执行度,如有突发状况需改变拟定计划时应如实做好记录,其临床护理路径包含的步骤、方法及内容如下:

(1)入院第一天:护理人员应多主动和患者交流,介绍医院环境、主要负责医生和护士,缓解其内心陌生感,消除不良心理情绪。有效沟通过程中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并分析患者对白内障疾病的认知度,对认知不足的患者给予详细宣教,讲解有效治疗方案,争取患者治疗时能良好配合。(2)入院1-2天: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对白内障疾病认识仍不够清楚的患者进行再次宣教,使病人主动配合手术治疗。随即再交代手术相关事宜,如手术安排时间、责任医生护士的介绍、治疗过程、术前准备等,使病人对治疗有大概的了解。另外还应协助患者进行系列术前检查,有视力检查、色觉检查、眼底、眼内压检查等等,经过周密分析严格手术指证。术前还应做调整眼位、转动眼球训练,以便手术的顺利进行。(3)术中第3天护理,护士帮助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最佳的状态面临手术,临近手术协助病人摆好,再次交代术中注意事项,使其配合治疗。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术闭常规处理后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勿揉眼,严禁低头,尽量抑制咳嗽、喷嚏,不擅自清洗患眼等[1]。(5)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术眼是否有渗血现象,严格清洗消毒术眼、定期换药、给予抗生素来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眼部局部包扎护士还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护理,随着病情的好转对患者进行眼压视力测试。(5)出院指导: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后准予出院,指导病人日后健康用眼,避免用眼过度、身体过分劳累,定期复查,若发现问题立即入院随诊。出院前给予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统计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组间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卡方中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0%,数据分析护理满意患者例数,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7.7922,p=0.0052).

3.讨论

白内障是多发于老年群体的常见眼科疾病,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机体老化、代谢异常、局部营养障碍等,眼球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发生了视力浑浊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会直接导致患者失明,是现今公认导致病人失明的首要原因[2]。治疗白内障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当下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而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联着治疗效果,目前医院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范围已经较为广泛,它以时间为轴,清楚地计划出患者每一天要进行的治疗和护理,使临床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化,将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围术期护理等依次良好地串在一起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3]。本次研究着重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侯华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6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