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9 03: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勘探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11-1
选取的甘肃河西地区煤矿区其煤层区域较为宽广,具有相对稳定的煤层层位,可作为标志层的煤层较多,并且每个煤层都有其自身特点。综合煤层对比分析方法,提高地质勘探报告编制过程中煤层对比的可靠性,增强其可信度。该煤矿根据煤层对比分析研究出来的煤层规律进行开采和生产,提高煤矿开采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能。
1煤层对比的概念
煤层对比是煤矿后期进行矿井开采生产的基础,是地质勘探的基础环节,它主要通过对煤层标志层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煤层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煤层对比的方法能够清楚了解煤层层序、煤层厚度以及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的变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后,还可通过检测报告对煤层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根据煤层对比结果准确计算出煤层资源储量,此外,运用煤层对比的方法还可对煤层的基本形态进一步确定。经过分析煤层对比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煤矿开发工作。
2地质勘探报告编制中煤层对比的方法分析
2.1.测井曲线对比方法分析
煤与其他岩石在物性反应上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采用的煤层对比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甘肃河西某煤矿区在地质勘探报告编制中采用了测井曲线对比的方法,旨在通过研究物性标志的方法实现煤层之间的有效对比,为地质勘探报告编制提供有效数据及结果。甘肃河西某勘查区采用了30个钻孔的测井曲线资料,该煤矿区的钻孔测井资料均为甲级,测井资料质量较高,其甲级率为100%。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发现,其有128个可供利用的可采煤层,煤层质量综合评价较高,其中优质层有36个、合格层90个、不合格层2个。通过测井曲线对比方法的分析,可以提高甘肃河西某煤矿区的测井资料的可信度,确保测井资料的完整性及可靠性。以下笔者主要对甘肃河西某煤矿区的测井曲线对比方法中的形态、宽度以及幅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测井曲线对比中的形态对比
运用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可知甘肃河西某煤矿区的6号、8号、9号及10号煤层之间的间距比较相近,它的判断是依据电阻率以及自然伽玛的曲线规律,主要是根据它们的组合特征来判断测井资料成果。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该煤矿区的地质勘探报告编制研究所得,6号煤层的厚度较大,从煤层的全局来看,整个煤层发育较为稳定,但是其结构却相当复杂,该煤矿区中的测井曲线一般横向的幅度值较高,纵向来看其厚度较大,因此在该煤矿区应将6号煤层作为整个煤层中的标志层。
(2)测井曲线对比中的宽度及幅度对比
通过地质勘探报告中的数据及结果显示6号及9号的煤层其层位与其他煤层比较,其煤层层位稳定,煤层厚度较大的特点。在地质勘探报告编制中得出甘肃河西地区该煤矿区煤层其纵向厚度越大,则横向幅值中的自然伽玛值较高,观其整个煤层可以看出该煤矿的煤层标志层界面比较清晰,与其他岩石的密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2.2标志层对比方法分析
标志层的对比原理是通过对各煤层之间的结构、厚度、分类、以及组成成分的分析总结进行对比,一般情况下能够作为标志层的岩层需要具备纵向厚度大、横向变化比较稳定,该岩层具有一定的特征,另外,对于一些有结构成分特征、厚度相对稳定的煤层,其自身可直接作为标志层。在地质勘探报告编制中发现该煤矿区的8号煤层其本身可作为最优质的标志层,其原因在于它在含煤段的下方,厚度比较大,是整个煤矿区中厚度最大的煤层,它具备作为煤层的良好特征。
2.3沉积旋回法分析
从甘肃河西地区某煤矿区的地质勘探报告编制中可以看出该煤矿煤系地层中有两组煤层分布较为均匀稳定,且沉积旋回比较明显,是煤层对比中较为重要的依据。若将其分为A组和B组,那么A组可分为两个沉积旋回,一旋回是由底部粗砂岩开始,结束于9号煤层顶部;二旋回是由9号煤层的粗砂岩顶部开始,在6号煤层顶板上的粘土岩结束。B组煤层可分为三个沉积旋回,其第一沉积旋回是从底部粗砂岩开始,到5号煤层的顶部结束,其二旋回则是由5号煤层的粗砂层底部开始,到3号煤层的粘土岩顶部结束,其三旋回开始于3号煤层的粗砂层顶部,结束于臭牛沟组的粘土岩顶部。
就沉积旋回法的分析所得:该煤矿区的补给较为充足,且从沉积岩岩性、组合及粒度中可看出整个旋回过程,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由煤层中的底部较粗的碎屑岩开始,而结束于顶部的泥岩或粘土岩。
3地质勘探报告编制中煤层对比的可靠性研究
通过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制,可以看出该煤矿区的煤层标志层不具有唯一性,有很多适合作为标志层的煤层,并且每个标志层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层位较为稳定。该煤矿区每个煤层都有其特点,但特征较为显著的是煤层中的沉积旋回,具有厚度大,且煤层较为稳定,对煤矿开采生产来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
从地质勘探报告编制过程中的煤层对比分析可知,对比所采用的6号、7号及8号煤层测井资料相对其他煤层而言可靠性较大,能够为煤矿的开采生产提供有效的数据和结果,提高煤矿开采生产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对煤矿的开采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4总结
煤层对比在地质勘探报告编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整个煤矿的开采和生产,全面准确的煤层分析有利于煤矿开采与生产,将测井曲线对比法、标志层分析法及沉积旋回对比法三者综合运用,可提高煤层对比分析的可靠性。从而全面的总结出煤矿开采生产所需要的数据结论,为煤层开采奠定科学合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文守.永定县牛栏山矿区主采煤层对比分析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1,18(2):143-144.
篇2
要利用石油煤炭的现代化开采,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生。其次,煤炭开采技术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问题。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比较复杂,并且煤矿资源的分布状况与水资源呈现出逆向分布,加上国家生态环境国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有些煤矿企业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矿区地面塌陷、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田自燃火灾以及煤矿瓦斯爆炸等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其三,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很多勘探的侧重点不明确,勘探的针对性不强,勘探方法不正确,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的计算公式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从而使勘探的结论有误,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最后,工程地质勘探的技术管理问题。一些工程单位提交的勘探设计报告不是地质师写的,而且在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使得报告中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给总院审查增加难度,还会延误工程的报批时机。
2我国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成果
在石油煤炭资源评价中,还大量运用了遥感技术,形成了石油煤炭遥感技术体系。高光谱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技术也有显著的进展。
3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分析在勘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一些问题解决对策。
1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1.1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的特点
如今,城市中大部分建筑物属于浅基础类,地基上的主要作用力是静荷载,在勘探这种建筑物地质特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勘察研究对象:岩石的分布情况、物理学性质、地形地貌、地下水化学成分和动态特征。
(1)重点性分析土样和地下水。
(2)勘探布置原则为勘探点布置依据建筑物分布情况按方格网布置或者建筑物外轮廓布置,勘探深度应当满足建筑物地基以下的主要受力土层。
(3)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多样性。
1.2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
1.2.1 查明地形地貌特征
对地形地貌特征的勘察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意义重大。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可以将工程场地划分为开阔平原场地、河谷地上的场地、溶蚀洼地上的场地、地形连绵起伏的场地和山麓或者河谷斜坡上的场地,五中场地有着不同的建筑条件,因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勘探工作。
1.2.2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的时候,水文地质条件因素首先被纳入考虑范围。准确了解和掌握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可以帮助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开地下水的危害。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勘察对象有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季节变化幅度和绝对标高、化学成分、层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和埋藏深度。
1.2.3 查明地质结构
岩土的成土特性、厚度变化、性质和产状都是工程场地的地质结构,其对基础结构、施工方法和建筑物稳定性措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要想保证建筑物的经济性和稳定性,需要选择适宜的地质结构,如果在建筑物所涉及的深度内发现不良土层,需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予以弥补。
1.2.4 查明动力地质作用
建筑物的稳定性受很多地质作用的影响,例如泥石流、水库坍岸、滑坡、地震、岩溶等。因此,首先须查明如上地质作用的分布规律,以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时,最大程度上避开有可能会发生地质作用的区域。
2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勘察市场环境较差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地质勘察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地质勘察单位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和不健全的国家管理机制,恶化了市场的竞争,这中恶性行业竞争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工程建筑过程中的参与者,地质勘察单位须做到从自身做起,帮助政府和社会创造公平、合理的行业环境。
2.2 对工程地质勘察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工程地质勘察内容主要有地质构成和土力学指标。地质构成对于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对工程造价和力学指标都发挥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地下本身难以触摸,这些环境因素使得钻探勘察成了场地建设的唯一性判断依据,对于勘探成果而言,也较难找寻到其它可以相比的因素,所以,选择优良的勘察单位显得尤为重要,勘探单位不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还应做到严谨规范,勘察单位的勘探结果对于整个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和资金的节约意义重大。
2.3 勘探队伍管理混乱不规范
近几年,工程地质勘察行业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技术与劳务逐渐分离,很多勘察单位不再使用自己的勘探设备。勘察合同签订后就联系外协钻机,即使有的单位有自己的勘探设备,由于工期过短,要在短期内完成外业工作也必须联系个体钻机参与工程。社会上的个体钻机越来越多,对个体钻机的管理混乱。个体钻机的钻探劳务费(钻探、取土样、标贯等综合单价)偏低,而钻机劳务成本增加,且钻探设备、耗材等不断涨价,钻探成本不断提高。个体钻机业者要利润就无法按规范要求进行钻探作业。现场常见的违规行为有超管钻进、不取岩芯或少取芯、开水扫孔钻进、不做标贯或不按规范要求进行标贯;取土样不规范或采用人工包芯样;甚至编造钻孔资料等。
2.4 对地质勘察报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设计
在当前的环境下,设计人员的思路往往容易受制于设计基础理念和建筑工程技术模式。设计人员仅仅把地质勘探报告看作是简单的参考性资料,在对其进行具体参阅和使用的时候,只关心自己所需要的各项水文地质数据,容易忽视地质勘探报告中的重要专业技术参数和建议,设计人员的思路也导致勘察人员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集中理论性和专业性,忽视可行性分析和具体的实用性分析,这就增加了勘察报告的阅读难度。总之,如今中国的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工作并没有充分结合地质勘察工作,这使得地质勘察本身也逐渐失去了意义,只是被看做一种必有的形式,造成各种资源的不同程度的浪费。
2.5 工程勘察行业监管力度不够
一是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的前期阶段进行,由建设单位自主选择勘察单位,
一般建设单位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地质勘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勘察单位要求不高,有个成果就可以,钻探费用上考虑多点,对技术的要求就轻了。二是地质勘探是野外作业、土工试验和资料整理,整个过程只有勘探单位独自完成,没有监督,到底钻了几个孔,钻了多深,取了多少土样,土工试验做了多少,这些都存在漏洞,是勘探单位的“良心”活。现在施工图审查也对地质勘察成果进行审查,那都是事后了,只要资料造得过得去都能通过,地质构成与实际施工严重不符时有发生,力学指标的精确性更是无法判别。
3 加强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重视现场踏勘和纲要编制工作
在进行现场地质勘察工作之前,项目负责人应充分了解工程设计意图,认真做好建设场地踏勘工作,核实委托书及所收集资料是否符合,并根据拟建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选择合理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勘察手段,有针对性的布置勘察工作,编制好勘察纲要。 3.2 提高岩土试验检测质量
工程勘察单位应规范现场岩土试样的取样、保管、送样,以及岩土试验检测机构的试验及测试等工作,确保岩土参数测试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岩土试验检测机构应认真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交客观、公正、准确的试验检测报告。
3.3 加强勘探队伍的管理和培训
钻探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地质分层的准确与否,原位测试、取土样的规范与否决定了岩土参数的准确与否,加强钻机管理,强调质量与责任挂钩。要求钻机按规范钻探、取土并进行原位测试,对钻探报表的真实性负全责。每个项目合同备案时,勘察单位应提供相应的进场钻机、机长、报表记录员资料同步备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进行随机抽查,确保钻探质量。同时勘察单位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勘察设计质量责任意识;提高勘察人员对勘察规范的掌握能力,以及对强制性标准及条文勘察文件编制深度等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3.4 工程勘察质量控制和做好现场安全控制
工程勘察对于确保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只有保证好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如果地质勘察工作失误、失真,将会导致地基基础出现问题,一旦问题形成将会造成工程建设的极大浪费,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因此,做好工程勘察质量控制意义重大。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勘探现场的安全控制,地质勘探施工作业流动性大,环境条件恶劣,安全生产因素复杂多变。加强对地质勘探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可以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地质勘探施工项目进行时应做好现场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充分管理准备。
3.5 及时进行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在外作业时的勘察质量,项目负责人在外测量期间,应随时检察验收完成的每个勘探点、测试点、物探点和线等,并做好记录。在完全保证每一个工点、每一个工段都按照方案保质保量的完成勘察工作,就可以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要坚决避免因资料或数据采集不足而影响资料整理工作的进行,甚至二次进场,这样就会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严重浪费。
3.6 做好勘察数据的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勘察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将直接指导着项目的施工建设。作为勘察成果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文字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勘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震、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和物理地质现象等。根据勘察的工程地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特征,提出在建设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或者隐患,最后提出解决建议和方案。
4 结束语
在我国建筑工程地质勘探行业中,很多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给地质勘察工作带来了便利,然而,勘察工作仍需做到细中有细。工程地质勘探操作应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方案,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到每一个地质勘探作业员上,制定相应的现场操作规章制度,做好每一个工作,尽可能多的考虑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免除后顾之忧。同时还希望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工程勘察市场管理,整顿市场秩序,让勘察市场有个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穆海平.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科技信息,2010(19).
篇4
[关键词]煤炭 地质勘探 发展 趋向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72-1
0前言
在煤炭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适当的勘探技术可以探明煤炭储存量、形态、规模、深度、变化规律等,该技术主要采用于煤炭资源开发前,通过相关的专业技术方法,了解煤层埋藏情况[1]。采用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可以让煤炭开采设计与矿井建设有理可依,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可以提高勘探情况的真实性,可减少煤炭开采与矿井建设所遇问题,也利于开采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煤矿勘探技术发展迅速,普遍采用坑探工程技术与钻探工程技术。
1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破坏地质环境
在地质勘探开采过程中,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地质环境,从而导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复杂,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现逆向分布状况,而且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一些煤矿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煤炭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极易造成各种事故的发生,如矿区地面塌陷、煤矿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火灾等,严重破坏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目前,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的环境破坏已经越来越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
1.2引发地质灾害
地下水文地质较为复杂,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以及矿区开采的加深,极易破坏地质平衡,从而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如矿井突水事故。对于可能发生的矿井事故,应在开采前进行评估,并加强探测开采后的灾害影响,尽可能降低勘探后的灾害。因此,研发可预测发生突水现象的技术,可有效减少煤炭开采时突水事故发生率。
1.3影响工程地质勘探质量
由于进行工程地质勘探时,许多勘探没有侧重点与针对性,勘探方法错误,而且分析工程地质时,实际情况和计算公式严重不符,进而造成勘探结果不科学,给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除此之外,工程技术管理问题也是影响地质勘探质量的原因之一。有些勘探单位上交的勘探设计由非专业编制人编写,而不是地质工程师,由于这些人缺乏专业的地质知识,常导致报告出现错误,增加总院审查难度,同时延长工程报批时间,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2目前我国煤炭地质勘探采用的几种技术
目前,我国采用的煤炭地质勘探技术主要有:(1)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圈定与查明煤层断层落差、分叉、合并区以及岩浆岩等,并能有效分析这些因素对煤层可采集陷落柱的分布与影响范围,有利于对煤层发育带进行划分。(2)测井勘探技术。该技术可以勘探煤炭的稳定性、深度和厚度,还能对煤层的力学性质、水量、泥沙、炭灰水等进行分析。测井勘探技术主要采用水文测井、煤层气测井等技术,以核、声、电等物理参数为依据进行勘测,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可精确到煤层的0.1m。(3)利用地质雷达、重磁电等技术勘探地质。该技术可在煤炭、地下水与石油地质勘探中广泛采用。(4)利用遥感技术勘探地质。遥感是一种远距离探测技术,主要结合计算机和卫星定位,通过传感器、遥感器等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探测物体的电磁波辐射、反射、散射特性,获取电磁波信息,从而对物体的性质、特征以及状态进行分析。在煤炭地质勘探中,通过航空、航天、地面等遥感测试技术,对煤层中的煤炭资源进行探测,可判断煤炭资源质量。
3.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向
3.1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在煤炭地质勘探中,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炭探测技术,如多媒体工作站、人工智能、大容量存储等[2]。现阶段,可利用人机对话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此外,探测物体的一些仪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可以预处理现场出现的情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操作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选择适当参数。
3.2新型勘探技术的有效研发
现阶段,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水平还不高,为提高煤炭勘探效率和质量,应不断研发新型勘探技术,如动态地质勘探、水平钻进、井下勘探、综合勘探等技术[3]。(1)动态地质勘探技术。该技术主要分析与判断因时间变化而产生动态的数据。(2)水平钻进技术。该技术通过水平钻进方式从煤层方向钻进,与钻测斜技术结合形成新的钻进技术,由受控定向钻进技术逐渐发展形成,可从煤层方向与地面水平线轨迹钻进煤层。(3)井下勘探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雷达技术从煤层向下钻进,对地质断裂带深度进行勘探,具有准确性高的特点,是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4)综合性勘探技术。随着勘探技术水平的不断加强,勘探技术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利用组合测井法可探测岩石类型、强度、孔隙度、渗透率等。该技术采用可为煤炭开采提供详细、实用的构造图以及最恰当的施工方向与开采方式,不仅可提高勘探效率与质量,同时也是勘探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3.3实现煤矿与煤层气开采一体化进程
国家能源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则是安全开采煤层间的煤层气,这不仅有利于保证煤矿开采生产安全,也可对环境起保护作用。大多数煤层中含有煤层气,对煤层气的开采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原则,若想成功开采,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开采技术,才能有效确保生产安全与效率。在合理设计煤炭开采方案的基础上,必须设置生产所需的相应设备,同时还需建立完整的开发技术模型,以利于煤炭顺利开采,这些开发技术模型主要有平井增产抽采技术、注气驱替技术、压裂增产技术等。此外,还应研发可有效减少污染,促进开采步伐的新型对接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才能满足我国煤炭开采需求量。在矿产和能源资源勘探中采用地质勘探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对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起直接影响作用。目前,我国虽已研发出有利于地质勘探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我国地质勘探技术,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斌.浅谈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75.
篇5
关键字:地质勘探,GPS-RTK技术,应用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GPS-RTK technology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survey work,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he text through an overview of GPS and GPS-RTK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GPS-RTK technology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PS-RTK technology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survey work has posi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the RTK operation method,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Key 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GPS-RTK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5
一、GPS与GPS-RTK技术的概述
1.1、GPS的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海陆空联合研制的全天候、全球性、全方位具有实时三维导航与全方位定位能力的卫星无限电导航系统。我国测绘等部门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GPS的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全天候等独特的特点,使其在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大地测量、运载工具管理和导航、工程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资源勘查等多种学科中得到了成功地应用,这也促进了我国测绘领域的技术革新。
1.2、GPS-RTK技术的概述
RTK(Real-time kinematic)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动态实时定位技术。因其能实时地提供观测站点在任意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其精确度能达到厘米级。测设放样和测点定位是RTK系统应用的主要测量任务。在流动站协和基准站共同工作时,工作人员带着流动站系统在测区来回行走,进行对特征点采点测量。在地质勘探测量中各种性质的点都可以进行定位测量。在地形图测量时测点可根据需要定位新标记,也可是原先的境界标记,GPS-RTK的出现为地形测图、工程放样以及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提高了野外作业的效率。随着GPS与GPS-RTK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其精确度也越来越来高,因其具有独特强大的功能,从而得到了各行各业测绘人员的信赖。
1.3、GPS-RTK测量技术的定位模式
GPS-RTK测量技术的使用,使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目前的GPS-RTK技术的定位模式主要有三种:快速静态测量、动态测量和准动态测量。目前快速定位模式主要适用于加密及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基测量等。动态定位模式主要应用在中桩测量、完成地形图测绘,纵断面、横断面地面线的测量等各种工程勘测阶段,其模式的精准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准动态定位模式相对定位基线中的误差可达到1到2厘米,其用于开阔地区的工程定位、加密控制测量、剖面测量、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二、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地质勘探工程的设计、地层构造的研究、矿体地质储量的计算及地质报告的编写所用的基础资料都是由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提供的。因此,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地质勘探工程勘探网的控制与测量
基线和与其垂直的若干勘探线组成了地质勘探工程的勘探网。GPS-RTK具有较好的测量速度、精度和经济效益。常规的控制测量将会被GPS-RTK逐步代替,成为以后各地建立控制网和勘探网的主要手段。
2.2、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地形测量
GPS-RTK在测量单点时和全站仪一样所用时间都较短。GPS-RTK测量技术实施数字化测图,无需频繁的换站点和通视频,并且可以使多个流动站同时工作。由此可见,利用GPS-RTK方式进行测量地形的速度更快,节省了大量时间,从而使地质勘探的作业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3、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剖面测量
GPS-RTK测量技术具有测、放、检、算于一体的特征,能够在勘探线的横断面上进行剖面测量,并且能够对土石方进行相关的计算。相比传统的勘探线剖面测量,GPS-RTK可以完全由一人利用其放样的功能完成勘探线剖面的测量。
2.4、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放样
地质勘探的工作需要进行工程点的布设,GPS-RTK定位技术的利用能改进传统工程点的观测方法,使野外工作的时间得到减少,从而提高工程点布设的精确度。GPS-RTK技术与传统的地质勘探工程点的定位测量相比,既省时又省力。因此,GPS-RTK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
2.5、GPS-RTK技术其他相关的应用
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定点和地质勘探填图的工作中具有比GPS快捷便利、高精确度的优点,使其可以完全替代GPS。另外,GPS-RTK的手薄程序具有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使其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导航、记录、计算、通讯等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勘探测量工作的效率。
三、分析GPS-RTK技术地质勘探测量成果的影响因素
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测量工程测量应用中没有必要的检核条件,技术问题处理不当或操作失误都将会严重影响勘探测量的成果。相比GPS的静态测量,GPS-RTK对测量工作人员的要求更严格。
3.1、分析GPS-RTK测量精度和误差
相比传统的全站仪光电测距和经纬仪视距,GPS-RTK技术的使用对地质勘探测量工程的精度有显著的提高。GPS-RTK的测量误差有与距离有关和测站有关的误差。与距离有关的误差要在GPS-RTK测量时限制作业半径。与测站有关的误差可以利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校正的方法进行消弱。
篇6
关键词:PDCA循环原理 地勘项目管理 适应性分析
当前,随着国家行业准入制度的放开,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地质勘探行业。原有计划式项目安排模式开始崩溃,地质勘探领域行业也开始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所有的地质勘探单位必须直接面对市场,通过自身的能力争取订单。这样一来,地质勘探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因此,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的PDCA循环原理,将其应用到地质勘探项目管理当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探讨PDCA循环原理在地勘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PDCA循环原理概述
尽管PDCA循环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休哈特(W・A・Shewhart)于1920年提出的,可是该循环原理是被戴明于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大力推广后,才成为著名的质量管理原理,故而被称为“戴明循环”。其基本原理是:准备做一项事情后,首先需要根据设想或者目的制定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去实施,对实施过程中和结尾的工作都需要检查,最后还需要进行总结,总结得失,而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工作效率和质量就在一个个循环中得到提高。主要内容见图1。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或(和)特点:PDCA的思想实质是转动PDCA即管理,不转动说明没有管理,连续转动进行连续改进,使绩效不断得到提高。它是动态前进的管理方法。
(一) PDCA循环是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公司级的大循环,部门级的小循环,班组级的更小循环,上一级的大循环是下一级的小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小循环是上一级大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一个个小循环可以组成一个大循环。
(二)PDCA循环每转动一次就提升一步
PDCA循环是螺旋式上升和发展,如同爬楼梯一样,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有新的内容和目标,这样循环往复过程中,质量问题不断被解决,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开始不断提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每一项计划指标,都要具备相应的保证措施,一次循环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转入下一轮循环去解决,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三)PDCA循环是综合性的循环
PDCA四个阶段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连成一体的,甚至有时候是边计划边执行、边执行边检查、边检查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调整交叉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两个飞跃中逐步达到预定的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规律),这个过程正是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逐步达到统一的发展过程,这正是搞好品质管理和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在PDCA中,A阶段十分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图2所示。
二、PDCA循环原理在地勘项目管理中应用的适应性分析
当前,在地质勘探项目管理中,实际管理一般采用主动控制、事前控制和动态控制几种方式。所谓主动控制和事前控制就是项目的计划管理,动态控制就是检查具体实施情况,并根据检查情况对项目控制进行调整。地质勘探项目管理工作一般分为如下几块。
(一)项目计划
每个地质勘探项目都有承包合同或者项目目标,项目计划就是规划和设计项目实施过程,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企业成本计划,安排质量控制。项目计划的目的就是实现项目目标。
(二)执行过程
根据项目计划过程制定的施工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工程施工,并根据项目目标,逐步落实施工计划。地质勘探项目中的各项工作都在这个过程中。
(三)验收过程
地质勘探项目管理是过程性工作,而项目管理中必然需要验收工作。当前地质勘探项目验收可以分为跟踪检查、阶段验收和抽检验收,并对工程记录进行详细验收。验收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地质勘探项目计划落实情况和落实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修补。验收工作还可以发现原有质量控制计划中的不足,在实际验收中对其给予补充和修订。
(四)总结工作
分析验收结果和总结经验是地质勘探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主要包括总结计划的准确性、计划落实情况等工作。同时总结工作还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上述情况显示当前地质勘探项目管理完全符合PDCA循环的原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而这样的PDCA循环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管理完成预期目标。这也说明PDCA完全可以应用于地质勘探项目管理。
三、PDCA循环原理在地勘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主要由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图3)组成,我们可以用四个阶段八个步骤管理地质勘探项目。
(一)计划阶段
1.找问题
分解地质勘探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可以看出,项目管理由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三大部分组成。当前,地质勘探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目的和目标,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地质勘探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有事先控制、事中检查和事后验收。不过,地质勘探项目质量管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2.原因分析
PDCA循环中,原因分析法主要有因果分析法和专家分析法。通过上述原因分析法将影响地质勘探项目质量管理的因素找出,汇总如下:
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原因:当前,企业技术达不到地质勘探质量的要求,即企业自身技术不够先进,人员操作技术差,分析数据能力不强。企业设备陈旧,达不到勘探要求,操作设备不规范,设备没有处于正常状态。
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地质勘探项目的核心在于地质勘探的实施过程,实施过程的不规范必然影响工程质量,实施过程不规范是项目管理需要注意的地方。实施过程不规范主要表现为:采用的技术不恰当,规划的地理方位不科学,地质勘探操作手法不规范等。
3.制定计划
找到的原因很多,需要根据分析和资料得出主要原因,根据二八原则,首先解决主要问题。确认主要原因后,就要针对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计划,例如:购买设备、培训人员等。
(二)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相当于项目管理的施工阶段,只不过这是一次PDCA循环的实施阶段。针对影响地质勘探相关质量管理因素的对应措施必须经过实行才能有效。实施过程就是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工作安排有条不紊地执行下去,将一步步的计划落实到位。
(三)检查阶段
任何一项工作实施的质量都需要监督和检查,实施改进针对地质勘探项目质量管理措施的工作也是如此。良好的监督能保证实施工作的进展,详细有效的检查更能保证实施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阶段
对实施工作检查验收后,工作并没有结束,不仅需要验证实施工作的效果,还需总结分析实施工作中的得失。如果评定效果满意,可以进入下一个落实执行过程;如果不满意,需要进入下一个循环。
(五)实际案例介绍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一般会遇到勘探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处理有其自身的程序,但是质量问题的处理引入PDCA循环更能提高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能力。
1.问题的提出
某个油气勘探项目的工作内容是确定每块沉积盆地是否有油气储存。实际工作中发现某盆地的某一段具备足够的源岩厚度、良好的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也十分优越,故而得到结论,该段应最有可能形成高效的烃源岩,即意味着有丰富的油气。可是经过预开采,该地区并没有发现油气的大量存在。这样的勘探和实际情况不符,应该属于典型的勘探失误。
造成这个结果原因有:设计勘探思想出现问题,过于相信经验,认为仅凭沉积环境和有机物丰度就能确定该处应该有明显的油气储备,故而选择的勘探面积和勘探方式不符合规定。后期数据处理时,在勘察数据缺少光谱分析图的情况下,依然得出这样的勘探报告。
2.针对问题的计划
经过分析归纳,杜绝这类问题出现需要做如下计划:通过培训增强质量意识;强调勘探指导思想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制定勘探报告由专家审批的制度。将这些计划制定目标,确定实施时间和方式。当然,这些计划的实施也可以由小的PDCA循环来完成。
3.实施和检查阶段
计划制定后,由PDCA循序小组负责人跟踪实施情况并做出检查和评估。
4.总结和落实
针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总结其中的经验,例如:审批制度合理有效,固化执行下去;培训制度效果良好,固化执行下去。
四、结束语
PCDA循环是质量管理原理,但却是持续改进的一项良好机制。PCDA循环原理应用到当前地勘项目管理中,可以大大提高地勘项目管理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佘建明.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 王立霞.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字:地质勘探,GPS-RTK技术,应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rise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the update i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GPS-RTK technology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ork, to a great degree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he text through to the GPS and GPS-RTK technolog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GPS-RTK technology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factors,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hat engineering survey work GPS-application of RTK technolog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Key wor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GPS-RTK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以其强大独特的优点和功能,使其在测绘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尤其GPS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使传统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随着我国大量的社会资金涌入地质勘探领域,这就给地质勘探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GPS-RTK技术在交通、水利、石油以及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也不例外,GPS-RTK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因此,分析GPS-RTK技术和其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具有现实的意义。
1、GPS与GPS-RTK技术的概述
1.1、GPS的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海陆空联合研制的全天候、全球性、全方位具有实时三维导航与全方位定位能力的卫星无限电导航系统。我国测绘等部门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GPS的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全天候等独特的特点,使其在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大地测量、运载工具管理和导航、工程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资源勘查等多种学科中得到了成功地应用,这也促进了我国测绘领域的技术革新。
1.2、GPS-RTK技术的概述
RTK(Real-time kinematic)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动态实时定位技术。因其能实时地提供观测站点在任意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其精确度能达到厘米级。测设放样和测点定位是RTK系统应用的主要测量任务。在流动站协和基准站共同工作时,工作人员带着流动站系统在测区来回行走,进行对特征点采点测量。在地质勘探测量中各种性质的点都可以进行定位测量。在地形图测量时测点可根据需要定位新标记,也可是原先的境界标记,GPS-RTK的出现为地形测图、工程放样以及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提高了野外作业的效率。随着GPS与GPS-RTK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其精确度也越来越来高,因其具有独特强大的功能,从而得到了各行各业测绘人员的信赖。
1.3、GPS-RTK测量技术的定位模式
GPS-RTK测量技术的使用,使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目前的GPS-RTK技术的定位模式主要有三种:快速静态测量、动态测量和准动态测量。目前快速定位模式主要适用于加密及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基测量等。动态定位模式主要应用在中桩测量、完成地形图测绘,纵断面、横断面地面线的测量等各种工程勘测阶段,其模式的精准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准动态定位模式相对定位基线中的误差可达到1到2厘米,其用于开阔地区的工程定位、加密控制测量、剖面测量、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2、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地质勘探工程的设计、地层构造的研究、矿体地质储量的计算及地质报告的编写所用的基础资料都是由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提供的。因此,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地质勘探工程勘探网的控制与测量
基线和与其垂直的若干勘探线组成了地质勘探工程的勘探网。GPS-RTK具有较好的测量速度、精度和经济效益。常规的控制测量将会被GPS-RTK逐步代替,成为以后各地建立控制网和勘探网的主要手段。
2.2、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地形测量
GPS-RTK在测量单点时和全站仪一样所用时间都较短。GPS-RTK测量技术实施数字化测图,无需频繁的换站点和通视频,并且可以使多个流动站同时工作。由此可见,利用GPS-RTK方式进行测量地形的速度更快,节省了大量时间,从而使地质勘探的作业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3、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剖面测量
GPS-RTK测量技术具有测、放、检、算于一体的特征,能够在勘探线的横断面上进行剖面测量,并且能够对土石方进行相关的计算。相比传统的勘探线剖面测量,GPS-RTK可以完全由一人利用其放样的功能完成勘探线剖面的测量。
2.4、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放样
地质勘探的工作需要进行工程点的布设,GPS-RTK定位技术的利用能改进传统工程点的观测方法,使野外工作的时间得到减少,从而提高工程点布设的精确度。GPS-RTK技术与传统的地质勘探工程点的定位测量相比,既省时又省力。因此,GPS-RTK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
2.5、GPS-RTK技术其他相关的应用
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定点和地质勘探填图的工作中具有比GPS快捷便利、高精确度的优点,使其可以完全替代GPS。另外,GPS-RTK的手薄程序具有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使其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导航、记录、计算、通讯等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勘探测量工作的效率。
3、分析GPS-RTK技术地质勘探测量成果的影响因素
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测量工程测量应用中没有必要的检核条件,技术问题处理不当或操作失误都将会严重影响勘探测量的成果。相比GPS的静态测量,GPS-RTK对测量工作人员的要求更严格。
3.1、分析GPS-RTK测量精度和误差
相比传统的全站仪光电测距和经纬仪视距,GPS-RTK技术的使用对地质勘探测量工程的精度有显著的提高。GPS-RTK的测量误差有与距离有关和测站有关的误差。与距离有关的误差要在GPS-RTK测量时限制作业半径。与测站有关的误差可以利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校正的方法进行消弱。
3.2、GPS-RTK测量作业时移动站和基准站的设置
在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地质测量时,基准站的设置非常重要。首先,基准站的设置要避开强电磁干扰源;其次,避开周围大面积的信号反射物体。最后,电台的天线要设置高一些,与移动站的天线避开大的遮挡物。而移动站的各项参数设置要和基准站设置保持一致,两站要始终保持数据链接,确保整平对中和数据输入的准确,放样时线不能偏距过大。
3.3、GPS-RTK测量技术作业半径和数据链的确定
GPS-RTK测量技术应用的成败,是由移动站能否可靠地,连续地接收基准站的信号决定的。在山地、城区和森林等地域,GPS-RTK技术的定位效果相对比在平原、沙漠等地域较差,影响测量成果和作业的效率。GPS-RTK的作业半径是移动站与基准站的最大距离,其大小是基准站的电台信号的传输距离。所以,GPS-RTK的作业半径在10千米以内其测量的精度较高,速度较快。信号受到影响时可以缩短作业半径。
结论
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缩短了地质勘探测量作业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GPS-RTK技术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和优点,使其展现出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广阔发展空间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孟庆森,赵成.GPS-RTK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吉林地质,2007(02)
[2]胡政军.RTK测量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9(01)
[3]王港森,张明.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矿山测量,2011(02)
篇8
关键词:地质勘探技术 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与地质勘查广泛的应用于煤田与水利工程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查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更新与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好地优化了地质勘探的操作系统、井下勘探技术、地质动态数据测试以及整个勘探管理系统。合理运用地质勘探技术,可以促进我国煤田以及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
一、地质勘探技术和地质勘查的概况
所谓地质勘探指的是在进行资源开发之前,根据一些相应的专业技术手段对于埋藏资源的情况进行深入理解,使得开采设计、设备建设以及资源采集有据可循,具体包括普查,详查和勘探在内的全部地质勘探工作,主要是为了探寻有用矿物,确定矿体的位置,产状、品位和储量等,为矿山设计和开采提供正确的的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探报告。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二、地质勘查技术的原则
1、要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合理布局
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分布的极为广泛,为了保证勘查工作有序的进行,相关部分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地质条件和人文条件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统筹,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一定的引导。
2、在突出重点同时要将领域拓宽
将各方面的因素相结合。要逐步加强一些关键矿区的地质勘探,追求成果的最大化,并要不断拓宽工作领域,也就是要达到地质勘探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继续扩大地质勘探的范围,为各个领域提供服务,增加效率。
3、运用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是通过应用各种科技成果,来促进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发展。加强研究一些比较重要的地质问题,从而实现地质位置优势转变为科技创新的优势,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成果,从而保证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地质科技创新技术,并且要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作用。此外,加强人才的培养,为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提供人员保证。
4、要统筹规划
为了地质勘查的基础性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提前将地质勘查的规划部署工作完成,相关部门要做好依据国家的以人为本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四个统筹,即就是:统筹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地质勘查,统筹环境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统筹国内矿产地质勘查和对外开放,统筹各类规划区的地质工作。
三、地质勘探技术分析
绳索取芯技术
绳索取芯技术就:是在不提出钻杆的情况下,采用内套管的结构,以绳索提出内套管的方式,将钻进中收集到内套管的岩芯提取到地面后取出。使用该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2、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诸勘察工作中走在前面的一项勘察工作。通过理论上有关工程地质方面的知识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具体描述,来识别和制定施工的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按照精度要求切实反映在一定规模的设计图纸上。配合工程的地质勘探、测试数据等相关资料,进而制定工程地质地图,以此作为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成果,并为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部门提供有利的参考信息。
3、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3.1重力勘探技术
所谓重力勘探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地壳岩体、矿体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从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它是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运行的,只要有一定的勘探地质体和周边岩体密度具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就能够使用重力测量仪器检测出重力的异常状况。之后,再结合当地的地质和相关的数据,另采用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来分析重力的异常状态,由此可以推断覆盖层下面的矿体和岩层的不同密度以及它们的埋藏信息,然后找出隐藏的位置和地质构造状况。
3.2磁法勘探技术
磁法勘探技术就是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磁状况,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它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测等。磁法勘探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如铁矿、铜锦矿等);预测矿体、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圈定岩体和断裂(如大型侵入体的分布及规模、喷出岩的范围、大断裂及破碎带的位置等);研究与油气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等问题。我国建国以来大多数铁矿区、多金属矿区及油气田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磁法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3.3 电法勘探技术
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是通过仪器观测人工和自然电场或交变电的磁场来分析和解释这些磁场所具有的特点和客观规律进而实现找矿勘探的目的。电法勘探主要有两类。一是研究直流磁场的,称为直流电法,具体可以包括电阻率、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直流激发极化法等;二是研究交变电磁场,称为交流电的方法,包括交流激发极化法、电磁法、电磁场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和微波法等。根据工作场所的不同,电法勘探具体可以分为地面电法、隧道以及井中电法、海洋电法等。
3.4 3D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就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激发的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的过程中,在遭遇不同的弹性地层界面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射或折射波,最终又会回到地面上,用一种特殊的仪器来记录这些波,并仔细分析记录的相关特点,比如传播的时间、振动的形状,通过特殊的计算或采用专门的仪器进行处理,能够准确地确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从而判断地层岩性,甚至直接找到石油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还可以被运用于煤田的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层状金属矿床等问题的解决,另外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在煤矿领域的运用比较常见,这样大大提高了勘探的精度,促进勘探技术的发展。
3.5 射线荧光技术
射线荧光技术促使矿物元素的获得更容易更高效,同时还能够获得良好的勘探的结果,所以此种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促进地质勘探开发的发展。这种技术是一些材料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之后,能够及时准确的发出比激光光波更长的光波,也就是X射线,应用X射线的能量差异性就是所谓的荧光技术。它可以准确地实现一些金属矿的勘查,能够确定矿产资源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显示隐藏结构,这样就可以确定矿产资源之间的界限以及矿产资源的实际厚度。当使用这种技术进行分析时,矿物粒子的均匀度和平滑度和规模都将导致某些效应的结果产生,从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但是对荧光技术的正常使用不会产生影响,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
3.6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以其视域广、效率高、成本低、综合性强以及多层次性、多时相性、多波段性等特点,随着遥感传感器种类的增多、遥感图像分辨率的提高、以及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日趋广阔。 遥感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煤炭资源、水资源调查、煤层气资源评价以及煤矿区环境评价,水害防治和监测等领域,已经形成了遥感技术体系。遥感技术在计算机支持下,建成准实时性、半自动化、半智能化的系统并形成网络化、可视化和社会化的信息产品,为勘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尤其是GPS的产生,通过卫星,它能实现在任何地球上地方和时间的导航和定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精准的三维数据坐标。在找矿地质勘查中使用该技术的时候,要建立感应系统和监控系统。在采集信息的时候,有些岩石由于物质内部基团和离子晶体场的效应会有光谱特征产生。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矿物质所具有的辐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把测量所得到的光谱和资源库中的光谱进行对比,就可以确定地质中有哪些矿产资源。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也在不断扩展,而建筑工程的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建筑工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建筑工程项目必须不断加强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基本条件,也为后期的建筑施工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联荣,郭峰利.新形势下浅析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篇9
[关键词]煤田地质 煤质 煤层 勘探 问题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97-01
1 煤质工作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作用
1.1是勘探部门必须提供的地质资料。为确保煤炭质量,相关地质勘探部门需提供详细、准确的勘探资料,以便于矿井设计、施工开采过程中,确保煤质措施。矿井设计前,勘探部门必须的编制《地质勘探报告》给设计部门,报告中详细说明煤田地质的实际、详细情况。其一,煤层厚度。主要包含煤层结构、分层厚度、煤层变化规律、煤群层间距与总厚度;其二,煤层倾角与变化规律。煤层的倾角和厚度是确定煤矿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并且直接关系到工作区煤层可采厚度的确定;其实单,地质构造特征。例如地质裂隙、断层等,及火成岩与岩溶情况,反映其变化规律;其四,煤质特征。主要包含煤种类、灰分、发热量、硬度、水分与硫分等,确定煤可选性,反映变化规律;其五,夹矸层、围岩性质。反映围岩岩性、岩层组合关系及煤层与岩层关系,勘探夹矸层强度、围岩强度、冒落难易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其六,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包含透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裂隙透水性、断层透水性、水力联系、水源联系。
1.2煤质工作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合理评价煤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按照煤田地质报告所反映的煤质特性,结合发热量、煤灰分、水分等煤质指标,客观评价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必须提供准确、可靠的煤质资料;其二,为煤矿设计提供煤质依据。在煤矿设计中,必须考虑盘区与井田划分、井田水平,合理选择排矸方式、设施,合理设计回采工作面,这些均需要煤田勘探的地质资料,将煤田划分成井田,必须考虑煤层构造、地质构造与煤质,反映其变化规律,尽可能选择水文地质、煤种变化、自然地质等变化线设置井田边界。划分盘区与水平过程中,需考虑煤层厚度、煤种类型、地质构造与煤质变化规律等。在设计回采工作面时,需依据工作面的走向长度与采高、斜长与推进度,确定参数时,必须依靠煤田地质资料,以确定回采工作面分层、位置、工艺,进而确保煤炭产品质量。
1.3煤质工作为矿井煤质技术管理提供依据。针对煤质技术工作,主要包含如下要点:按照煤层储存量、煤层质量情况,确定煤层优劣情况,制定开采方案,确保煤炭质量趋向稳定。掌握煤层分布规律,了解质量位置走向,分析接续情况,编制煤炭质量计划,使之符合实际情况。动态掌握煤质质量的影响因素,掌握煤质变化规律,制定煤质措施。按照矿煤质特点,与用户需求相结合,选择合适加工工艺,安排产品等级、品种,使能源得以有效利用,确保企业实现销售收益最大化。煤炭企业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其前提条件是煤炭质量的优良、稳定。所以,煤矿制定采区接续计划、长远规划时,必须按照煤层质量情况、储存量情况,确定煤层优劣,制定开采计划,确保煤炭质量的稳定。未开掘巷道之前,充分利用地质勘探的分煤种与煤层储存量、火成岩侵入情况、火成岩变化范围、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资料、煤层平面图与煤层剖面图、夹石层岩性、煤层顶底板、煤粒度资料、煤可选性,掌握矿区的煤层储存情况,了解煤层的质量分布规律,才能编制合理、科学的开采方案。另外,煤质工作作为煤矿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准确数据制定煤质计划。针对未开掘煤层特性,必须按照煤田勘探资料数据,制定煤质计划,其指标是企业产品质量需实现的目标,企业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的煤质方案,是否准确与科学,对煤炭产品的稳定、优质具有直接影响到,决定煤炭产品能否占领市场,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地质勘探数据准确性,关乎煤质方案准确,决定能否实现质量指标,对企业信誉、产品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2.如何进行煤田地质勘探中的煤层煤质分析
2.1 选样 在选取煤样时还应注意,不得有杂质掺入,对含有过高泥浆等杂质的煤样进行检测时,其灰分值就会升高。所以,为了保证煤样数据的有效性,应选择无污染的煤样进行检测,同时对不慎沾上泥浆的煤样,也不得用水冲洗,影响其灰分值。而应使用刷子刷去污染杂质。另外,对于在具有特征性区域采集来的煤样,如断层、氧化带、风化带等区域。其煤质数据只能作为其区域内的指标参考,而不得视为典型性煤样的指标数据纳入煤样参与平均值计算。
2.2 煤质分析数据内容 在煤样采集完成后,对其进行有效的煤质分析是重要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在界定煤质分析检测项目时,要以煤田种类、煤田勘查阶段、煤田开采使用方向等来进行考虑。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煤质分析类型。
2.2.1动力煤 这种煤的应用要求低,对于煤质的要求也相应较低,一般只作煤灰成分与煤灰熔融性两项检测。
2.2.2炼焦用煤 原煤灰分(Ad)、水分(Mad)、结焦性、挥发分(Vdaf)、发热量(Qgr,d)、焦渣特征、全硫(St,d)、浮煤(或原煤Ad小于10%)的工业分析、黏结性等都属于炼焦用煤的检测项目。为了保证炼焦用煤的煤质,对于煤样中硫含量超过1%的,要进行原煤检测。
2.2.3非炼焦用煤 与炼焦用煤不同,非炼焦用煤的煤样检测只有原煤灰分(Ad)、挥发分(Vdaf)、水分(Mad)、发热量(Qgr,d)、焦渣特征、全硫(St,d)、元素分析等几项。
2.2.4带煤牌号的煤样 这种煤样的检测项目有:浮煤分析水分、、挥发分(Vdaf)、灰分全硫。另外,还要以不同煤的性质相应增设检测项目。如褐煤还应专门设定对于其腐植酸和褐煤蜡进行检测的项目。
3.加强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工作的措施
3.1钻芯样本收集时,采取率要控制80%~90%左右,这个范围内的采取率能够保证煤的代表性,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定和稳定性。
3.2在开始钻取的时候,如果钻头受到摩擦而使其本身产生热量导致起火,就要依照样本分析得到的数据来研究煤种变化,这样的分析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3若是泥浆杂质等混入采取钻心采取的煤样中,会导致煤样中灰分相对升高。因此为了保证煤样不受泥浆影响,多会用水冲洗煤样。但是虽然水能冲走泥浆,但是对于一些钾、钠等易溶于水的物质也会随着水流失,从而对煤质指标中其他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所以,当泥浆进入煤样中时,不建议用水冲洗,正确的处理方式应当是用刷子将泥皮一点点刷去,若是煤芯损坏,则应当射设法去除明显泥浆。
3.4应当使用强力磁铁去除煤样中钢粒以及铁砂等成分,否则会对煤样灰分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煤灰的熔融性、成分造成影响。
3.5若是煤芯煤样取自浅层煤炭的氧化带、风化带,那么其煤样的化验结果只能作为计算煤层腐殖酸的依据,只能代表风化带以及氧化带的结果,而不能作为计算正常煤芯的基础。
3.6勘探区中一些采用了工业性以及半工业性生产模式时,应当保证煤样生产通过氧化带、风化带,而不能采取不清晰煤层煤样在进行槽探或者坑探中,勘探人员在取样时应当注意此类问题。
3.7对于煤龄较短的长焰煤以及褐煤,其煤样取得之后应当及时的密封,避免煤样暴露于空气中受到氧化,若是条件允许,勘探队对于装煤样的容器应当进行氮气填充,或者采用双层包装,并且包装前应当保证袋内空气被挤尽。
3.8形成年度较晚的煤种,采集样本时要密封存放,尽量与空气隔绝,防止样本与空气或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煤样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因此技术水准高的勘查人员可以使用惰性气体对存放样本的容器进行填充,以有效防止或减缓氧化速度。
3.9动力用煤的勘探区,如果保留含水样本的物理特性,就要防止水分的减少,所以要快速的制作全水份样,及时密闭包装并尽快送检,关键的时候可以让技术人员用专业设备运输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煤质的样本作为基本的参考还可以,但是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它基本不会起到任何参考作用,很有可能会因此得出错误的结果。
结束语
在我国煤田地质勘探中,煤层煤质的分析工作是相当重要的。煤层勘查过程中煤质的质量除了能够客观准确的代表煤炭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实际水平,还能够展现煤炭质量管理的具体效果,对于煤炭质量的提升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做好了煤质分析工作,就是为煤田开发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并对煤田开发的经济性效益评估与可操作性评估,提供了直接的数据证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多层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
目前,黑龙江省地区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大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尤其是在北部地区的各中心城镇,多层的专混结构房屋应用更是广泛。但随之而来得由于地基不均匀学降而引起的墙体开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这些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甚至给结构安全造成危害。
1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1.1 地质报告方面
工程地质勘探报告真实性如何,对多层房屋的沉降量影响很大。工程地质勘探报告要正确反映土层性质、地下水和土工试验情况,并结合设计要求,对地基作出评价,对设计和施工提出某些建议。如果工程地质勘探报告不真实,就有可能给设计人员造成分析、判断的错误,从而引发质量事故。如地质勘探报告中地质钻探报告中地质钻探孔数量不够或深度不到位、参照相邻建筑的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出具不真实地质报告等,这些都会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最终降低工程的使用寿命。
1.2 设计方面
从设计方面讲,多层建筑物单体太长、平面图形复杂、或者层高及荷载显著不同、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外或地基处理方法不同的。如果结构设计方案不佳,未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基础刚度或整体刚度不足,不均匀沉降量大,造成下层开裂。
1.3 施工方面
施工方面的原因多是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不到位。如未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原材料质量低劣,墙体砌筑时砂浆强度底,灰缝不饱满。通缝多,拉结筋不按规定标准设置。墙体留槎违反规范要求,管道漏水,下水道堵塞不畅渗水,污水、雨水不能及时排出浸泡地基等都会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2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措施
2.1 地质报告要真实可靠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设计人员的主要设计依据。必须选择有资质的勘探单位,地质勘探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具有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
2.2 从设计上增强房屋的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
2.2.1 建筑措施
多层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规则整齐,尽量避免开间复杂、阴角太多,避免建筑物有显著的高差或荷载差异。在软土地区建筑物的裂缝事故往往以有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的建筑物为多,尤其是高、低或轻、重单元连成一体未设置沉降缝时易发生。
(1)设置沉降缝。多层建筑物的长度应控制在55M以内;长度较大的建筑物,考虑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对于平面图形复杂的,或有层高高差及荷载显著不同的,要在其转折处、层高高差处或荷载显著不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在地基土地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处或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2)考虑相邻建筑物的荷载不仅使建筑物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而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在相邻范围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随着相邻建筑物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由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很高,当两建筑物之间距离转近时,常常造成邻近建筑的倾斜或损坏。
2.2.2 结构措施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是保证砖石承重结构建筑物刚度的主要因素。如将建筑物长高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它就具有较大的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实践证明,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在2.5-3之间时,可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曲,房屋不易出现裂缝。
2.2.3 地基和基础措施
(1)多层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必须以控制变形值为主,设计单位必须进行基础最终沉降量和偏心距离的验算。基础最终沉降量应当控制在《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在建筑物体形复杂,纵向刚度较差时,基础的最终沉降量不得超出规范规定。
(2)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沉降变形控制要求的,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一般可采用打预制钢筋混凝土短桩,或静压桩等措施。
(3)同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并应置于同一土层中。
2.3 从施工上切实提高施工质量
2.3.1 砂浆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加强原材料的进场验收,严禁将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建筑工程上。计量器具要进行检测,并派专人对计量工作进行监控。
2.3.2 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砌体砌筑形式要根据所砌部位的受力性质和砖的规格来确定。一般采用一顺一丁,上下顺砖错缝的砌筑法,以提高砌筑墙体的整体性;当利用半砖时,应将半砖分散砌于墙中,同时也要满足搭接1/4砖长的要求。
2.3.3 正确设置拉结筋
砖墙砌筑前,应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事先按标准加工好拉结筋。一般拉结筋按三个0.5m;即埋入墙内0.5m,伸出墙外0.5m,上下间距0.5m;抗震构造柱埋入长1m;半砖墙放1根,一砖墙放2根。考虑到水平灰缝为8~12mm,为保证水平灰缝饱满度,拉结筋选用直径为6.5mm的I级钢筋。
2.3.4 不准任意留直搓或阴搓
构造柱马牙不标准,会直接影响到墙体整体性和抗震性。为保证构造柱马牙高度,不宜超过标准砖五皮,多孔砖三皮。转角及抗震设防地区临时间断处不得留直搓;严禁在任何情况下留阴搓。
2.3.5 加强对建筑物沉降的观测
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必须按设计要求及规范标准埋设专用水准点和沉降观测点。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每结构层沉降观测不少于一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沉降观测2个月不少于一次。监理单位必须进行检查复测,并将资料列入工程质量评估内容中。
3 对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3.1 桩基础
采用爆扩桩、灌注桩,打入桩穿过软弱土层,将基础支撑在坚硬土(石)层上,使建筑物的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这种方法能同时取代或减少地基处理和开挖基坑的土方工程,可以节约人力的缩短工期,山区普遍采用此法。要使基础达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安全可靠,必须做到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否则,虽采用了桩基础也会发生问题。
3.2 充分利用上覆土层尽量采用浅基础
当地基上部土层的强度较高并有一定的厚度,其下分别为软弱土和硬土层时,应优先采用浅基础为经济合理。
3.3 换土
换土有以硬换软或以软换硬两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整个建筑物的均匀沉降。一般来讲,在一个建筑场地内,硬地基少,软地基多,宜采用以硬换软的换土法(又叫褥垫);若软地基少,硬地基多,宜采用以硬换软的换土法;若软、硬地基各占一半,宜采用设置沉降缝与局部换土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