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标高中历史

篇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也迎来了新的改革浪潮,新的课程改革对老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更加的高,这就意味着高中历史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进一步的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创新改革,让教学方法更适合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让由来已久的素质教育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得到展示。本文就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以及特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迎来了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岔路口,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老师主动抓住机遇,不惧挑战,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历史学系现状,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今大部分的历史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历史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的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到的内容,谁都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历史中学习情况较为浅薄,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的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担子。另外,把学生作为切入点,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考试是什么,不会去对考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知识浅薄的认为历史是高考的一部分,不利于高中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他们的知识转化率。以老师作为切入点,现在一部分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高,高中历史储备量不足以应付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对社会历史的相关研究,未及时把储备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在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跟不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妨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

(二)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些各方面:首先,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历史的教学目标比起来不尽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历史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历史和传统历史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历史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了高中之前历史教育的铺垫之后,对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老师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历史课堂,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将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于把历史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作为一门和英语、语文相同的人文类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体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所有的教材与讲解,积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的教学,诸如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历史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具有更好的欣赏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作为基础,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地方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在此过程中,不但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作者:许小姣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指导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随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从新一轮课程改革来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据课标编写的各类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显体现了文明史观,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

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注意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的:“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文明史观看待新课标教材的变化。新的历史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多是运用文明史观来阐释的,如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上,新教材摒弃了“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说法,而认为这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改革置于工业文明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也多从近代国家政体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方面阐释。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史进程,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适当按照文明史的观点来评价、认识相关历史事件。

第二,构建文明史观的通史体系。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体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教材的重复问题,但也一定程度破坏了学科自身整体性,弱化了综合性。新课程标准弱化学科体系和体系凌乱的状况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整合教材,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针对新课标在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课标考纲,在尊重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按照文明史观,对课标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起了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在复习中,可依据考纲要求,依据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课标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

第三,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近年来,适应高考研究进展和新课程推行的需要,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得到强化。早在新课程的实验启动伊始,高考命题专家就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新课标高考中更是屡屡出现。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

篇3

[关键词]高中 物理实验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62-01

一、认真备课是实验课成功的关键

物理教师除写好教案外,还必须提前预做实验,这样既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也可以找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处,懂得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取得主动,做到万无一失。教师在上课前认真检查一下所有的仪器,准备好备用仪器,做好实验突发事故预案,以防突况,从而防止因为仪器的关系而使学生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二、开展随堂小实验

“随堂小实验”就是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品就能方便开展的实验。如新教材上的“说一说”“做一做”或习题中的实践性内容。如,在学完《自由落体运动》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手边能找到的物品“测定反应时间”。学生们用到的器材除了刻度尺外还用上了课本、铅笔和钥匙链等各式各样长条形的东西。学生兴趣盎然,实验效果很好。课堂小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就地取材。在讲《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时,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橡皮筋备用。上课时要求他们从身边取出一物件挂在橡皮筋上,先观察静止时皮筋的长度,然后当手突然向上或向下加速时再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并体会手受到的拉力大小的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初步建立了“超重”“失重”的概念。教师演示超重与失重时,把滚摆的绳用橡皮条代替,很容易观察橡皮条的长短变化情况,来观察力的变化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重视演示实验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利用手边一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自制的教具尽管粗糙简陋,但却又别出心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特点。在演示效果上往往也不亚于正规的实验仪器。例如在描绘抛体运动轨迹的实验中,用注射器喷水的方法显示轨迹,收效良好。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演示实验中,我没有直接用弹簧测力计展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而是准备了一根短绳,然后从班上选出两名体重悬殊的学生来了一次拔河比赛,在学生的加油声中几乎就在瞬间胜负已决。然后请学生思考两名拔河的同学施加于对方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等?结论自然迥异。接着请这两名同学各持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同时施力,其余同学观察测力计示数变化,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两人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还有胜负之别呢?”稍加引导之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等概念被轻松地区分开来;在讲示波器应用的实验时,让学生放音乐、吹笛子、对着话筒高歌一曲,就可以从示波器的屏幕上看到调幅波随声音信号翩翩起舞;在讲《超重与失重》专题时,课前用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下端开一小孔,水喷出。追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水不再喷出。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教师给出一种方法,让瓶子自由落体,演示,水果然没有流出来,激起了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兴趣。

四、突出分组实验

新课标给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指出了一条明路:为学生实验松绑。不要求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不要过早地让学生预知通过实验将要而且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实现目标之前保留着对未知结果的那份好奇与期待,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完成实验任务时的满足。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例如测电流表内阻的实验,给学生提供多种器材,学生自己设计使用了满偏法、半偏法、替代法等多种方法测定电流表的内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训练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事实表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那些老师们以为太困难而不敢放手让他们去完成的任务,而且还能做得很好。

五、延展课外实验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角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学会深入思考,不能局限在书本的文字上面,这样才能跟上课改的脚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高中历史教学的优秀案例,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探究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这样比老师单纯教授,灌输给学生要有效。我在讲授《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节课时,根据内容,设计课题,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小组间交流,然后发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将学生分四个小组,让他们分别来代表不同阶级的人,通过四个场景的表演来重现历史。探究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拓展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来学习,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一定的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改变了传统的一对几十的教学模式,这样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重点性,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和交流探讨,如果实在不懂,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请教,这样会使教师更直观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课堂教学高效地进行,因为这种模式下所有学生都在动脑想、动嘴讨论。

三、情境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的情境,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历史图像和资料等直观的手段,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得枯燥的教材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形的历史情境,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情境中去。通过对历史情景的再造,能够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故事,化教材中的无形为有形,穿越时空,化静为动,将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与历史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历史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历史,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运用历史。

四、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不但成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时尚。这种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再现精彩的历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授《的崛起》一课时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历史影片《建党伟业》片段,能够让学生直接看见历史,这比听见或者读到历史更加直观。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可以弥补教师单纯讲授中的不足之处,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化静态的历史书本为动态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这使得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加深,更加充满了爱国热情。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无论以何种模式进行教学,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将历史深刻地印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领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谢庚平.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J].广东教育,2007(2).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高中音乐教学 尝试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情感体验非常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

一、在营造氛围中激发兴趣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是充满美的一门艺术学科,旋律、和声、节奏无处不美,只要音乐响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充分抓住这种心理状态,开始教学。

我在组织教学中,采用音乐渲染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在上《京剧欣赏》一课时,选取的音乐是一首笛子独奏曲《京调》,目的是把学生带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先受到气氛感染,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避免教学开始后注意力的分散及转移。又如上《中国民歌》一课,就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歌曲《好一朵茉莉花》,让江苏民歌浓浓的旋律回荡在学生耳边,在其心中激起情感的共鸣,为新歌教学做好铺垫。

二、在师生合作中进行体验

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才能进行情感体验。这个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开放课堂教学,增强空间及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强调学生的“六动”,使学生在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心中进行体验,学会创新。

在《京剧欣赏》中有一首京歌《唱脸谱》,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我和学生一起,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分段赏析,使学生在唱、赏中直接体验歌曲情绪,感受歌曲意境,理解、掌握京剧旋律的特点。又如《中国民歌》一课中的《澧水船夫号子》,我不仅让学生听,而且利用综合体验环节,让学生创造。学生在影视中可以看到,旧社会船工行船,都以吆喝来指挥,如“开船、扯帆、拉纤、靠岸”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当一回船工,边听边跟着吆喝,很自然学生就会得到情感教育,并且能很好地和教师合作表现歌曲情感。

三、采取灵巧方式引发创新

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为教师提供的是固定的内容,而且教材编写者也不一定都考虑到不同地方的教学实际,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上任何一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照本宣科,应该灵活地组合。

在上《京剧欣赏》时,先了解学生对京剧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导入,相应地用多媒体投影有关资料,并用音乐激起学生兴趣,再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如画一画脸谱,讲一讲京剧故事,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魅力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他们展现了创造才能,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之所在。

四、在合作学习中全体参与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和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营造宽松和平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构建起尊重自信、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或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或组织学生出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其所做出的贡献,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活动,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共同享受音乐带给来快乐,而且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了不同的信息平台、多方位的音乐实践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理解了音乐。学生全体互动,都得到了发展。

为使互动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除了要注意增强教师在音乐课堂活动中的应变调控能力外,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控学习习惯与能力。运用互动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既发挥教师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又发挥学生的真正主体作用。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因势利导,学生配合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断参与活动,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学习时间,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音乐素质得到了发展。

篇6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凡是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大量教学活动宝贵经验的结晶,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改革教学模式带动常规教学,提高学生的智能发展,构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新课程中常见的有效教学模式

1.“问题―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知识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和假设,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在探究问题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获得自我学习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2.“探究―发现―合作”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合作”教学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该模式适合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学章节中,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学环境量力而行。 学生能够在“探究―发现―合作”中,积极地学习化学学科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能力。

3.“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即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适合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不多的教学章节中。

4.“教授―注入”教学模式

“教授―注入”教学,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来源,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材对于Na的化学性质叙述,只提供了Na与氧气、水的反应,而对于Na和可与之发生反应酸溶液、盐溶液等重要知识点,却无介绍。这对于学生学习和认识Na的化学性质,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Na只与氧气、水反应,从而错误理解为不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由于学生缺乏Na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知识经验,很难自己建构此方面的知识结果和系统。所以在此类章节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注入―教授”,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提高教学时效发挥着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不甚习惯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如在传统的教学中,钠和氯气是金属与非金属的重要代表物,是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知识之一。老师们由于传统教学的习惯也由于它们的突出地位,因此对钠和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必然会放在非 常突出的位置,从而不知不觉中淡化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况且,元素化合物在选修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的篇幅,这种处理也有其必要性。为此,由于新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学科主义转变为现在比较重视人文主义,多数教师不甚习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

2.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会普遍存在

新课程化学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 了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学三维目标要求高。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因为课时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习题普遍要求高于教材,因此造成学生“夹生饭一锅”的现象。

3.教材不仅内容多,而且有些题目设置偏难

有些习题即使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老师的启发,没有足够的过渡铺垫是无法完成。

4.教学方式可能单调陈旧,课堂会缺乏活力

篇7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探究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探究历史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探究式教学也能使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激励和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条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历史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历史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即为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问题和历史史实所产生的问题的探究心理,使其对学习内容的产生浓厚兴趣,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内部直接动机。在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试做概括,自己得出结论。

2.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从各个角度和途径学习到知识。

其次,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应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允许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论,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看法,立体地看待历史史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最后,师生要交流互动,互相探讨,互相倾听,互相交流对历史上某一件事的看法,协同合作解决问题。

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做法

3.1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核心。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

例如,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所以,在导入课时,首先让学生分析了以下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历史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2提倡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遍受广大师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小组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发现历史的魅力。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看法进行小组讨论,真正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完《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以后,为什么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异同?(3)怎样评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让每个小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不要让一些学生成为主宰者,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3探究多元化的学习角度。俗话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加强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将历史知识运用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来。而加强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更多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能够让学生将屈辱的中国近代历史与我们今天的发展结合起来,学生能够真切地认识到如果国家不发展,就只能一味地挨打,中华民族就不可能腾飞。学生在学习历史人物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进行了解和认识,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能够通过学习来对自身的性格进行完善。

4.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反思

教师要由主动地传授知识,向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向上转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导的学术舞台,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进步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为每位学生从事历史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内部条件。

篇8

新课标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他们的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所依循的理念,所进行的方法,都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

实验教学方法是我们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进行个体行为的依据和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失去任何一方,都不成为完整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实验教学原则的确定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去考虑;物理是应用理论科学,它既有理论性的一面,又有可应用性的一面,所以,确定物理实验教学原则,既应根据物理学的特点,又应依据教学科学,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既能从理论上促进实验教学目标实现,又能从实践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在探究中发现、体验科学性与思想性

实验教学的科学性,指知识技能要符合客观规律,所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实际,同时,还包括实验原理、装置、方法的科学性和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方法的科学性。从实验设计角度看,要求实验原理正确无误,对实验中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科学等。

实验教学的思想性,是指实验教学要体现出物理思想的教育,它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物理学研究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的思想等,其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渗透方法。实验教学要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原则,始终把科学性作为思想性的前提,因为只有科学地进行实验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样,正确知识获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因此,没有科学性,思想性就难以保证。例如,《变压器原理》一节中关于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把示教变压器的副线圈取下,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多芯绝缘导线与小灯泡组成闭合回路,把它套在闭合铁芯上,发现小灯泡不亮;不断增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匝数,小灯泡逐渐亮起来。学生亲眼看到了变压器的绕制,既增加对匝数比的感性认识,又对“匝数比的变化会引起电压比的变化”这一因果关系有了本质的认识,这样,自然地把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历史来看,整个物理学,也正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从物理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也是我们解决理论和实验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可以用“实验分析再实验再分析”,这一教学模式来体现。

例如,“自感现象”一课,在含有电磁铁和电动机的电路中,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断电地方有火花出现?接着就做演示实验(“暴露问题”的实验)。这个实验不但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而且现象本身就提出了问题,学生进入一种相对思维兴奋状态。然后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积极进行验证,教师只隐在学生的思维过程后面,在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时进行技术上的或是理论上的指导(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过,对“自感”现象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肤浅的、表面的新鲜概念,按照布鲁纳的理论,这时只是新的刺激对原有图式的冲击)。然后,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赞成有人反驳,有些“维书”的学生会习惯去书上找一段话来支持他的观点,但由于这些观点并没有经过整合,还没有纳入成为他自身知识结构的整体,因此,在追问与实验过程中漏洞百出……在争论与实验中,旧有理论与新理论顺利地进行顺应和同化,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掌握的实验技能与物理研究方法,保持与激发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讨论完通电的自感现象后,教师接着作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实验前教师应先分析电路的组成),学生从演示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切断电路,小灯泡在熄灭之前突然发出特别明亮的闪光。“当切断电路那一瞬间,电池已不再供电,为什么小电灯泡反而会突然发生特别明亮的闪光呢?”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去分析问题,探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时,他们自然地会想到断电时产生自感电动势的缘故。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在断电的瞬时,线圈中产生感生电动势,这时,自感线圈成为电源,它跟小电灯泡组成闭合回路,因这一瞬间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强度比原来的大,于是,我们看到小电灯炮在熄灭前发出特别明亮的闪光。

接着,请学生再进行实验演示,从这个实验学生容易想到,在切断含有电磁铁和电动机的电路时会出现很大的自感电动势。这样,学生运用推理自己解决了引导性实验所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思路是“引导性(暴露问题)的演示实验分析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进一步分析再实验”。

我们认为,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整个教学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知识,它符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教学内容中有具体的、有抽象的,而且是从具体出发,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就能攻破难点。因此,学生对于从演示推得的结果,能够获得深刻的印象,对问题的理解比较透彻。

三、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结合,要求我们的实验,取材简单,源于生活:装置明了,操作方便;重点突出,现象明显。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

我们的实验教学不同于科学研究,一般情况下,实验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注重的是实验的过程。有时,从科学研究或生产的角度来说先进的方法或手段,在教学实验中未必合适。在实验教学中,常常要有意识地避免采用过于精密的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而采用比较简单的实验装置和手段,便于学生仔细观察仪器的详细结构和实验的过程。如果在操作中机械化成份多,反而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预期目标。

在新课程体系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物理实验教学的面目也将随之出现新的面貌。作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处处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才可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高中教学;历史;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38-01

生活化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挖掘和利用生活学科知识,并且挖掘学科中体现的生活内涵,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相对繁杂,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点记忆的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在新课标改革下,历史教学课堂中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并且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增加学生生活内容,为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结合教学环节和社会生活化,挖掘历史中的生活内涵,充分利用生活中体现的学科理论知识,从而完善历史教学体系生活化。由于历史与现实存在很大差异性和距离性,学生很难融入教学环境中,因此需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整改。

为了实现历史生活化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通过体现历史知识和自身探究,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探究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引导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历史不再厌烦。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手段和能力。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的教学措施

1、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对于小部分学生来说,历史是未来想要从事和研究的工作内容,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则不如此,而是历史知识是教学内容之一。由于历史知识的教学需要生活化和普及化,因此,对历史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走狭隘的教学道路和“速度式”的教学态度。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知识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在生活中利用历史知识,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做人道理。

2、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利用与发掘历史知识理论,从教学内容中学会生活、学会生活经验,要想将生活和历史课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将生活题材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尤其是建立在实际生活基础上的历史课程,更需要体现出新课标改革的新理念。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不能局限于书本,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将教材中的知识作为蓝本,从而结合生活和教材,作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新内容,在不改变历史本质条件下进行创造性的讲解和改编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在生活中感受到历史重要影响力,例如:讲到孔子时,可以用比喻的手法将孔子说成是“民办教学鼻祖”,不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在新课标下的对于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目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体现生活化,教学形式也要体现生活化。例如:在历史教学中结合红色旅游,可以让学生主动当导游,介绍学生自己认为合理的旅游路线,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4、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教育中逐渐应用影视资料和历史讲坛等课程资源。历史教材中的近代史、古代史、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在影视资料中均有体现,可以活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目前,高中学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已经开始普及,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影视资料,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历史教学。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碑,可以增加教学效果,加深对历史了解。

5、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教师在对历史课程进行讲解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时代感。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建立在生基础上。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亮点,特别是教学语言,如果在历史课堂上使用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语言,对此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慢慢使学生接受历史知识。例如:在七国之乱讲解中,有一段可以说成“这位好像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其实是郭冲先生……”,学生会觉得课堂气氛很轻松,逐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不是那么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生活化,生动的表述方法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对于课堂环境的调节至关重要,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博大精深。

总之,高中历史在教育体制中是重点教学科目,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性,并且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增加生活化的元素,并且根据实际生活联系历史知识。让学生从根本上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影响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在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彦芳.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3(6-15).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思维 建立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29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后在教学方法和实践上都有更新,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要求学生的成绩,而是开始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是否建立基本的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教学更加突出其人文性、文化性、知识性和开放性,因为我们教授学生历史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树立历史的长远眼光,使其对于身边的社会发展动态和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不少教师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很难落实这种新的教学目标。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问题谈一下新课标下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开展全面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自觉在历史学习中关注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观察与评价能力建构,这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情感评价,树立正确全面的历史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少教师发现现在虽然很多学校都主张历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但是实际教学推进过程中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教学追求,导致历史课堂教学僵化保守,单一枯燥,学生难以对历史课产生兴趣,这导致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却对历史课没有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上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建构。

第一,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教师在对学生全面呈现历史史实和资料之后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判断产生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是历史思维逐步清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历史知识的讲述中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自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历史思维的初步形成。例如,在学习的时候,课本中对于初期的事件和资料不是十分重视,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基本理念和追求,但是却关于后期的“打倒孔家店”口号专门作为重点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主要的内容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充分考虑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时展趋势来对这个口号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我国孔子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展示儒家文化对于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相关材料,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于背景下的孔子文化进行全面审视,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使其思维更加全面。

第二,引导高中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和思维来对待当下社会和国际一些现象,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通过多样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思维实践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例如,在学习国际恐怖组织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提前搜集有关历史材料和史实,在课堂上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之后让学生对恐怖组织产生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结合当前国际上仍然存在的恐怖组织和一些恐怖事件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本着变化发展的眼光,及时把历史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历史学习的思维运用意识。

第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建构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对课堂学习氛围的建设,因为学习的氛围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活跃性产生影响,有的历史课就相对宽松、自由,学生配合教师积极思考问题,但是有的教师就很少会设置一些讨论的话题来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和学习,因此历史教学方式直接对学生的思维养成产生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多样的历史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充分自由的氛围里面勇于探究历史问题,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积累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其思维的快速发展有激发作用。总之,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技巧来推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方法的形成,不断提高历史思维水平,能够独立运用历史知识和积累审视现实问题。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还需要教师侧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众所周知学生实际上对于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历史课因为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而变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兴趣逐步低迷,但是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历史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根本动力,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充实简单的历史素材,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教师需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经过和人物的经历,这些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兴趣。例如,在讲到的时候,关于的影响、主要人物、主要口号和基本主导思想等等,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效果很差,但是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向学生展现这个文化运动的一角,学生就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形成浓厚的兴趣。比如,P于的主要倡导者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新得到一块美玉,想要让一个石匠给自己刻印章,内容为“之印”,但是石匠认为是的倡导者,提倡白话文,就刻成了“的印”,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对于的倡导以及当时运动的确深入人心,这样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就会通过历史典故对历史学习产生好奇和兴趣。

第二,教师要注意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方法,因为高中学生实际上对于文化性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历史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堂,还是一个文化熏陶和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兴趣发展产生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历史文化储备,在课堂上能够融汇古今,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向学生完整的传达出来,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最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