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索赔范文

时间:2023-04-08 07: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伤索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93年9月,33岁的杨朝霞应聘到江苏省张家港市粮食局下属单位赢通宾馆工作,从事音控室播放员的工作。1994年初,杨朝霞开始出现皮肤皮疹,感冒发热,全身乏力的症状。同年12月 10日,杨朝霞前往总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膜增值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之后多次住院治疗,长达166天。

1999年12月,无法继续工作的杨朝霞不得不办理了病退手续。年纪轻轻的她,本来身体很好,怎么会忽然患上这样的重病呢?经医生的提醒,她意识到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办公场所。一路打听,她证实了自己工作的音控室在来之前刚刚进行了油漆装修,但为了不影响宾馆正常营业,未经空气通风即投入使用。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这样的有毒环境中,又怎么能不中毒呢?

为此,杨朝霞向张家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鉴定,2007年6月22日,她得到了苏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出具的2007001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鉴定结论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2007年12月14日,张家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张工伤认字(2007)151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杨朝霞所患职业病为工伤。2008年4月29日,苏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2008)工第532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鉴定杨朝霞的伤残等级为四级。

获得工伤赔偿 再向单位索赔

杨朝霞自从身体发生问题后,不时需要住院检查、医治,如此大额的医疗费用让她的生活面临困境。得到工伤认定后,她便向张家港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市粮食局支付其工伤待遇费用。2008年11月4日,张家港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杨朝霞已于1999年12月退休,与市粮食局不存在劳动关系,故不予受理其提出的仲裁申请。

2008年12月31日,杨朝霞再次向张家港市人民法院提讼,要求享受工伤待遇。此时,因赢通宾馆已被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其全部资产已移交张家港市赢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赢通公司”)。这次法院受理了她的诉讼请求,并于2010年8月10日,由张家港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审民事判决,判决赢通公司支付杨朝霞医疗费用7万5179.72元、交通费和食宿费(含住院伙食补助费)70万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万4840元、退休前工资差额2万7051.60元、住院期间护理费6320元(不含2011年1月住院8天),上述合计20万3391.32元。

案情并没有就此了结,获得工伤赔偿的杨朝霞于2011年1月7日,又一次向张家港市人民法院提讼,认为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待遇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故要求赢通公司赔偿残疾赔偿金61万6580元、精神损失费10万元、工资及奖金差额3万4729元、病退工资差额38万830元、营养费31万8000元、护理费及伙食补助13万9730元、终身护理费57 万6000元、交通住宿费1万9782元、器官费12万元、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及提前退休的经济损失20万元,合计250万5651元,并赔偿后续的营养费、交通费、食宿费。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于2011年4月1日和8月19日两次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审理中,苏州大学司法鉴定所对杨朝霞是否需要护理、护理期限及人数,营养期限进行了鉴定,并出具法医临床学鉴定意见书,认定杨朝霞自1994年初至2008年12月1日前的所有住院过程中,应给予营养支持及一人护理;自2008年12月1日起需要长期营养支持及一人部分护理。对于该鉴定结果,杨朝霞和赢通公司双方均无异议,且均同意杨朝霞的伤残等级仍然参照工伤等级为四级。

法院作出判决 单位赔偿差额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受法律保护。杨朝霞因职业病受伤,并被认定为工伤,虽然其工伤待遇已经通过诉讼得以享受,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的规定,杨朝霞可以向赢通公司依法主张相关权利。该权利产生的基础是用人单位侵权的,除了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还应承担雇主责任。但雇主责任与第三人侵权所造成的工伤有所区别,所以在赔偿范围上,并不是重复赔偿,而是差额部分的赔偿责任,差额项目主要在精神损害、住院期间以外的护理费、营养费等。故对杨朝霞的损失作如下认定:一是残疾赔偿金。属于对伤残等费用的重复主张,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二是精神抚慰金。杨朝霞因单位原因生病多年遭受精神痛苦,且构成四级伤残,应该得到一定的精神抚慰,法院认定为3万5000元。三是工资及奖金补差,由于法院在一审民事判决中已作处理,故本案中不再予以支持。四是营养费。根据鉴定结论,杨朝霞自1994年初至2008年12月1日前的所有住院过程中应给予营养支持,自2008年12月1日起需要长期营养支持。按每天15元计算,合计2万8965元。2013年12月1日之后的营养费杨朝霞可在到期后另行主张。五是护理费及伙食补贴费。2011年1月住院8天的住院伙食补助费按每天18元计算,应为144元,之前的住院伙食补助费在2009年一审工伤赔偿中已作处理,故不再支持。此外,虽然杨朝霞提供其丈夫陈堂皇单位出具的2011年4-6月这3个月的工资单,证明陈堂皇每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但不足以证明其因护理而减少的误工损失,不能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的按误工费计算,故按每天45元计算护理费。根据鉴定结论,杨朝霞自1994年初至2008年12月1日前的所有住院过程中应给予一人护理,自2008年12月1日起需要一人部分护理为宜,共 5万7487.5元。上述住院伙食补助费及护理费合计是5万7631.5元。六是交通及住宿费。根据杨朝霞提供的票据及主张,法院确定为1万6707元。七是器官费。该费用未实际发生,且杨朝霞提供的金额为12万元的肾移植器官预约金收据1份,不足以证实该费用必然发生,故本案中不予支持;杨朝霞主张的病退工资补差、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及提前退休的经济损失,并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关于今后的交通及住宿费,因未实际发生,故本案中难以支持,杨朝霞可在实际发生后定期主张。

篇2

关键词:索赔 技巧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在近20年,我国参与的建设工程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很多建筑企业在世界各地承接工程。那么,在现如今这种建筑市场竞争如火如荼的形势下,低价中标的工程,利润已经微乎其微。有些工程,为保证中标,甚至贴近工程成本中标。可想而知,在这种大环境下,取得预期的利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同样需要经营策略。由此,很多项目管理团队把眼光放在了中标后对工程的后期经营上。而工程的长期性、多变性、复杂性使得工程的实施常常会偏离招标文件或合同等的规定,不可避免的产生索赔。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往往视索赔为机遇。毕竟这部分由于索赔得到的补偿是不体现在中标合同价中的,为弥补低价中标的经济损失,项目管理人员会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积极地寻找索赔机会,收集索赔证据,通过健全的索赔机制,向业主提出索赔,为工程创造经济效益。这部分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一个成功的索赔必须建立在站得住脚的索赔依据上,这就如同建楼一样,根基不稳,上层建筑再稳固,装修再豪华,依旧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状况。索赔依据如果不足以支持索赔,那么,无论索赔工期还是费用,都无法说服业主接受。那么,索赔依据都有哪些呢,我们一一列举:

首先是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清晰载明了该工程对质量、工期、安全、进度、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属于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是业主方认可的资料文件,在索赔案例中如果出现与招标文件不符的情况,业主是比较重视和容易接受的。

二是投标文件。任何一个中标工程,说明业主是接受投标文件中关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投标报价的。当出现与投标文件严重不符的情况,就可以向业主提出索赔。举例说明:投标报价的来源有市场询价、造价权威机构的造价信息等,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某项材料费的市场波动远远大于可以预期的控制值时,承包商可以就此情况向业主提出索赔。即使最终结果并不是完全由业主承担,也可以通过索赔,将材料涨价的风险部分的转移,以减少承包商的损失。

三是施工合同。施工合同的主要部分包括合同协议书、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其中专用条款的部分主要来源与招标文件。而由业主发起的招标文件,要求承包商积极响应,也就是说,对于合同中风险较大,对承包商不利的合同条款,承包商也是没有权利去修改的。尽管如此,承包商也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索赔机会。也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施工合同,才有可能避免业主提出的反索赔。

四是施工日志。施工日志记载了每天的施工部位、投入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发生的意外状况、当日的天气等等。当出现索赔事件,势必会加大投入或造成停工损失、或延误工期导致与计划工期不符。通过查找,分析原因,为索赔提供有力支持。

五是会议记录。现场的监理会、安全生产例会等都需要进行会议记录。由参加会议人员签字的会议记录同样可以作为索赔证据。

六是往来函件。施工过程中,无论设计发出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建设单位发出的工作联系单,还是监理单位的开工令、整改通知,或者由承包商向业主提交的工作联系单,催款通知单,都可以作为索赔证据。

以上列举的索赔依据支撑了索赔报告,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者来说,应该重视这些证据的收集。

有经验的承包商,不仅能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善于发现索赔,甚至可以通过施工经验的积累和对施工合同、招标文件等的解读制造索赔机会。比如在某工程外檐幕墙施工中,原建筑设计说明要求外墙装修为干挂石材,窗井处外墙采用外墙涂料。外墙节点为干挂浅黄色薄片花岗石铝蜂窝石材复合板,面积24000㎡,板材暂估价格为850元/㎡,当时投标报价时该项材料报价偏低,且该项目当初是在成本价高于拦标价的情况下中标的,承包商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对成本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过承包商技术管理部门的分析发现,铝蜂窝石材复合板材料属于由材料商近几年推出的轻体替代材料,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国家规范和检测标准,该种材料重量轻,造价高,比较适合在室内装修和旧楼改造(建筑物结构强度欠缺的情况下)使用,室外大面积和高层建筑目前还没有工程先例。在没有先例和没有国家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如此大面积、超高度的工程,风险太大。因此承包商向业主提出材料替代,拟替代设计:天然石材。并比较分析了这两种材料的性能、安装等方面,做出下表的分析:

铝蜂窝石材复合板和天然花岗岩石材板对比表

对于本工程,石材幕墙面积24000m2,花岗石铝蜂窝复合板目前暂定850元/㎡,相对较好的该种复合板材预计在950~1050元/㎡,一般的在650~850元/㎡,本工程暂定850元/㎡,按照对等标准,可以选购到同等品质石材300~500元/㎡预计可以节约造价四五百万元。

因此承包商向业主建议:由于天然石材在各方面性能、指标方面优于蜂窝石材复合板,建议本工程采用石材代替蜂窝石材复合板。通常,厚度30mm天然石材板材价格一般在300~500元/㎡,能够大大降低造价。如选用进口石材一般价格700~850元/㎡,也不会提升整体造价。

由此案例,承包商从业主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材料在性能、安装、造价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优化了材料选择的同时也规避了投标报价时该项材料报价偏低的风险,提升了自身的利益空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对我国工程索赔的建议

1、加强对索赔知识的理论学习。索赔在我国应用的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对索赔理论一知半解。索赔是一个系统工作,无论从索赔的发起、证据的收集、技巧的运用、费用的计算、工期的计算,都需要有着专业的索赔人员,按部就班的完成。哪个环节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索赔的失败。

2、重视索赔的证据收集。只有经过了多次实践,才会从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准确找出对承包商自身有利的索赔证据。否则,会忽视证据的获取,不能为之后提交的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以合理支持,也会导致业主对承包商的误解,认为承包商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上,一味争取利益,而从主观上排斥承包商的索赔请求。

3、灵活运用索赔技巧。索赔也是一个需要创新和技巧发挥的工作。比如,谈判过程中,可以由业主关心的问题入手,站在业主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帮助业主积极寻找解决策略。这样会使得谈判氛围比较轻松,业主也会认真听取承包商合理化建议,当然,所有改进的措施和合理化建议的背后无不涉及费用的调整,业主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也更愿意承包商以这样的形式开始谈判,最终,在认可了承包商提出的改进方案后,也就几乎对改进方案造成的人材机费用的增加不会产生太大的抵触情绪了。

4、做到有始有终。我国索赔工作的开展,往往是“顾头不顾尾”。在索赔开始阶段,积极准备索赔证据,编制索赔报告,但有些索赔事件往往持续几个月或者更长,在向业主提交索赔报告后就不闻不问了,承包商不积极,业主就会更不积极。最终导致索赔破产。

5、总结索赔的教训,为下一次索赔积累经验。一个工程,涉及到的索赔往往不止一个。很多承包商在第一个索赔失败后,没有信心向业主再提出索赔,这不利于工程索赔经验的积累。这时,承包商应放下心里障碍,在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后,积极准备下一次的索赔。

结论

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建筑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仅靠传统的施工管理经验,已经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到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承包商们寻找中标价以外的经济效益。那索赔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就为承包商转嫁风险、弥补损失、增效创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关于索赔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外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作为我国的承包商,在实践与成功率上距离国际水平还相差甚远,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举一反三,应用在今后的工程索赔案例中。提高索赔意识,注重索赔证据的收集,掌握索赔技巧,利用合理合法的程序,实现索赔的高回报率。

参考文献

1张晓强.工程索赔与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 柴文广.费用索赔处理的基本原则[J].交通科技, 2000.

篇3

读者:苗青萍

苗青萍读者:

邱某等四名投资人的说法是错误的,即虽然公司已被注销,但你可以要求他们四人承担赔偿责任。

篇4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

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

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

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篇5

参加今天公司举办的第一期供电所长培训班结业典礼,我同大家的心情一样,十分高兴。看了这次培训班的课程表和教材,我有三个感受:一是时间较长,从月日开班到日结束,大家抽出天的时间集中学习培训。二是内容较多,涉及到电工基础等个课目,种教材内容,大家学习刻苦,态度端正。三是重视程度高。这次培训班不仅仅农电工作部、科技教育部直接参与,公司各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共同的关心和重视,确保了本次培训取得了预期的实效。在培训班结束前,我再讲二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要正确认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首先,加强教育培训是公司发展,尤其是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入,农电“两改一同价”已逐步到位,改革的实质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改善服务,提高效益,确保安全,促进发展。所有这些都对公司员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司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最终都取决于公司的知识总量、人才素质。特别是在当前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农电工作管理,全面提高农电队伍素质,尤其是全面提高供电所长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真正把公司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员工素质的提高上来,通过人的高素质实现公司管理的现代化和企业的现代化,以适应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

其次,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公司队伍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

当前,从整个镇江供电公司的层面上来看,公司在用工规模,人员效率,人才结构和员工整体素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公司农电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经过去年的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应该讲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公司发展以及农电事业发展的要求。要提高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或者说要把公司现有的员工队伍转化为公司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教育培训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公司根据省公司的要求,制订了××年的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了力度,我们的供电所人员同样也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既要加强学历教育,更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自身“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适应公司加快发展和提高整个队伍素质的要求。

第三,加强教育培训是保持公司持续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一方面是公司生产设备的高技术含量,以及远动、继保、通讯、变电等生产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另一方面是随着县级供电企业创建一流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农电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公司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供电所长,都必须紧跟时展的要求,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这既是客观形势和公司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在座的各位供电所长自身发展的需要,希望大家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在继续抓紧自身学习的同时,也要抓好供电所其他成员的学习培训,共同为打造公司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不断适应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形势需要。版权所有

第二个方面,把握工作重点,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农电工作作为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位供电所长工作辛苦,责任也大,因此,必须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结合今年农电工作的特点,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立足于安全、可靠的电网发展。构筑安全、可靠的电网是公司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各供电所长一项重要的职责。近几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电力市场一直处于需求旺盛,电量迅速增长的趋势,今年月份供售电量分别达到亿和亿千瓦时,增幅分别达到和;同时农村电力需求也十分旺盛,月份的农业用电量达到亿千瓦时,增幅达到,这么高的电力需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电网将难以确保可靠供应。因此,我们在抓主网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农村电网的建设,包括县城网改造以及农村及以下配网的改造;同时要切实抓好农村的安全用电管理,杜绝各类违章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是要立足于稳定可靠的供电质量。能否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保证可靠供电,是提高客户满意率的关键。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是供电质量的重要指标。多年来,经过公司的不断努力,尤其是通过“两网改造”,电网结构日益改善,供电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参照公司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标准,对照创建国电公司县级一流供电企业的标准,我们在这方面仍有差距,特别是农村供电可靠性水平还较低,电压合格率也存在着电压波动,低压客户端电压监测点少,面小等问题。今年,丹阳、句容供电公司要力争创建县级一流企业,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相关的供电所长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寻求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立足于方便、快捷的窗口服务。窗口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满意度,每个供电所又都是我们面向客户的窗口。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窗口建设,城乡规范化服务达标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公司已有以上的乡镇供电所实现了农村供电所规范化服务达标。优质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因此,各供电所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一要进一步树立“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提高公司农电系统整体文明和服务水平;二要加强窗口硬件建设,按照省公司的要求和公司下达的计划,要继续做好供电营业用房的建设;三要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功能,特别是抓好城乡营销一体化系统的建设,系统的完善,以及社会服务承诺,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四是要立足于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重点要强化市场意识,把开拓农电市场作为我们求生存、求发展的重点抓紧抓好;要加强电费回收工作,规范电费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杜绝各类经济事件的发生;要强调线损管理,农网改造结束后,从面上来说,通过努力,低压线损可以达到或接近,但具体到每个县,每个乡(镇),受到多种因素,往往又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作为各供电所所长,在主观上要强化效益意识,在查处窃电、杜绝违章和提高经济运行方面,努力挖掘潜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公司今年农电事业再上新台阶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今天结业典礼后,大家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最后,我送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学习以恒”。当今的社会是个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公司第一期供电所长培训班虽然即将结束,但对在座的各位所长来说,这仅仅意味着本次培训这一特定学习阶段的结束,而不是整个学习任务的结束,希望大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句话是“做事以敬”。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一丝不苟,绝不可以以事小而不为之。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所收益,作为供电所所长面对的事情很多,也很繁琐,但我们只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在小事之中体悟到朴实而深刻的道理。

篇6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综合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涉猎知识和内容又广又杂,但学习的各种理论往往和实际结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是专业名称好听,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究其核心能力又陷入难回答的尴尬。本文立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实际,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工商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所帮助。

一、专业培养概况

1、岗位定位与需求状况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定位在中小型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省内,学生就业也主要面对地方,从笔者所处浙江省范围看,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并且还有很强劲的增长趋势。地方经济的发展给高职教育以就业保证,中小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高技能的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培养周期快、岗位适应性强、技术运用能力有明显优势,就业心态相对平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能很好的胜任部门主管的角色。所以,对于高职层次而言,工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比较稳定、就业状况也比较理想。

2、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要区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具有高度团队精神和强烈工作进取心,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能在生产和商贸类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企业职能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企业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指的是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它描述一项具体的、完整的工作行动过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从现实的工作中寻找出一系列具有职业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一个集合多门学科的大类专业,它的存在也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标。该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生产计划编制与执行、市场预测与营销、质量管理与控制、财务管理、采购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门店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培训与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等。

2、课程体系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本着学时少而精的原则,以综合能力为导向,以“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规划。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应用、外语、思想道德、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必须学习的通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数量统计与分析、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等。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又可设置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与客户拓展、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都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实践课程平台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使学生就业后能具有很好的岗位适应性。这些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

3、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实践当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分析判断能力是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但大多文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少、实际技能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体系沿用一般本科院校,教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和处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高职工商专业面对的首要问题。首先,在职业技能教学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专业认识实习来初步了解企业的性质、形成专业认识。然后在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初步认识和掌握各种管理模块理论。最后通过岗前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来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上,需要具有统筹意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各个实践项目的安排上体现出联系性和层次性。另外,要加大对于学生实践设备和内外部条件的投入,把从外部聘请企业指导教师和对校内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切实建立起一批理论扎实且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合格高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新员工;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91-02

一、岗前培训的意义

对新人职员工而言,岗前培训能让他们了解农商行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掌握基本业务组成、流程和规章制度,学习柜面业务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调整职业心态并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二、岗前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一)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业务发展实际,结合当年度招聘的新员工人数、专业、学历层次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详细的岗前培训计划。实施计划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安排、授课讲师、费用预算等。

(二)岗前培训形式

一般采用全脱产、集中培训、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师与外部培训师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安排,为期2~3周左右。

(三)岗前培训内容

一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农商银行发展历程、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及未来发展,使新员工了解农商银行的基本情况、现状和未来发展,快速融入新的环境;二是人力资源相关规定及制度讲解、培训考核管理制度;三是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心态的调整、职业角色的转换,通过培训使新员工能尽快调整职业心态,尽快转变职业角色;四是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原理,包括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存款业务、现金业务、凭证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等;五是业务技能培训,包括单指单点、多指多点练习、机器点钞、中文录入与翻打传票业务技能,由行内有业务技能比赛经验的业务能手为新员工讲述各项技能的规范操作流程、操作要点、提升技巧。采取业务比赛、传票翻打练习、模拟银行上机练习等活动,充分锻炼业务技能,为快速上岗做好准备;六是柜面业务实战模拟操作、公文写作、设备管理知识、安全保卫知识,为新员工正式上岗做好业务知识储备;七是银行服务礼仪规范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观看教学示范片,使新员工掌握柜面服务礼仪的基本规范;八是培训结业考试、营业网点晨会PK赛和新员工团康活动,为新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新员工之间的交流,提升新员工团队意识。

兰、目前新员工岗前培训存在的不足

在总结历年新员工岗前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人力资源部不断创新新员工培训形式,充实培训内容,详实培训计划,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集中培训一般为10~15天左右,时间短、内容多,新员工在短时间内掌握接受大量的业务知识,较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是培训以讲师教授为主,因受系统安全性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业务系统模拟环境的席位数量和可实现功能有限,新员工模拟练习的机会较少,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柜面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

三是培训缺少全面的效果评估,员工培训的效果很难具体量化评估,目前较多是在学习层面(会计业务基础知识测试)方面进行评估,缺乏反应层面、行为层面、结果层面的效果评估,考核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力资源以及培训工作的难点。

四是岗前培训以技能培训、业务培训、规章制度为方向,考虑了银行的上岗基本要求,没有把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可能会造成人才流失。

五是内部培训师队伍尚不健全。内部培训师是从行内临时抽来的业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培训的专业理论知识;外部聘请的培训师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较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培训方面存在一定的成本风险。

四、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探索性建议

新员工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新生力量,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将新员工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看待,为使岗前培训更加合理、有效,基于农商银行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银行业务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战略,本文重点从优化培训时间、实行“导师制”、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内训师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培训效果评估、优化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探索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新员工岗前培训效果提升的目的。

(一)优化培训时间

现有银行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多为集中培训,时间较短,笔者建议优化新员工培训时间,延长新员工培训期,延长到12个月,其中,1个月为集中培训期,根据业务发展实际,之后11个月为在岗培训期。按照培训阶段不同,设计不同的责任人,形成分层分类的培训管理系统。集中培训期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在岗培训期由各个支行负责人、业务主管或授权具备一定传授能力的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新员工进行指导和培训。

(二)实行“导师制”,一对一跟踪培训

新员工分配到网点后,各支行为新员工配备导师,一对一跟踪辅导培训,主要是辅导新员工熟悉柜面业务操作流程、掌辑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指引未来发展的方向。导师帮助新员工确立培训目标,为了达成此目标,制定3~12个月的学习计划,在培训期间帮助员工完成这一目标。导师月末要向支行和人力资源部汇报辅导新员工的业务技能测试成绩和工作中的现实表现。为了使导师作用能更好发挥,激励导师不断提升辅导效果和辅导水平,人力资源部和各支行要对导师进行考核,按年度评定出优秀导师,获得优秀导师称号的可以作为年度评先评优、岗位竞聘、内部培训师选拔的依据。

篇8

关键词:工程索赔;承包商;索赔技巧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索赔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或)工期顺延的要求。工程索赔是维护施工合同签约者合法权益的一种根本性管理措施,对于施工合同的双方来说,索赔是维护双方合法利益的权利,它同各合同条件中双方的合同责任一样,构成严密的合同制约关系。我国的工程索赔是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鲁布革引水发电工程中出现的。该工程首次采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工程索赔的概念也从此进入我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后,国内工程索赔管理工作己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工程索赔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对索赔的理解和管理上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为了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取胜赢利,关键在于经营管理,而在经营管理的诸多环节中,施工索赔管理工作具有关键的重要性。而我国建筑市场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建筑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在工程索赔领域的研究,对于增强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索赔意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事业都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工程索赔的现状

1.1建筑市场环境在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巨大变化

随着国家基建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内建设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队伍过剩,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迫于买方的建筑市场,存在有发包商在合同约定中不仅没有设工程预付款,甚至以个别理由要求承包商带资、垫资等问题。此外,招标文件也基本包含了防止施工企业索赔的不平等条款。施工企业不响应招标文件的号召,则根本没有中标的可能。

1.2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索赔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把索赔定位成对业主的一种惩罚,甚至把索赔作为一种要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补偿行为,这种态度同工程索赔的基本出发点是相违背的。而且,由于我国建筑市场长期以来“人情扭结”较为严重,承包商为了自己的后续活源,对于业主一般都是言听计从,很少用索赔来实现自己合理的利益。所以在国内建筑市场,索赔发生率是很低的。

1.3承包商缺乏索赔意识

承包商缺乏索赔意识,存在着不敢索赔、不会索赔现象。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承包商为争得任务,片面地认定“业主就是上帝”,不敢大胆行使正当的索赔权利,更不敢得罪监理人员。同时,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工程索赔工作,如原始资料工作,没有建立严密的工程施工记工卡片、工程进度报表、每日气象记录、设计变更、签证、会议纪要、工程验收记录、返工修改记录等资料,以及缺乏相应的财会成本核算记载,没有注重索赔的方式和程序。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还有技术员不懂经济、预算员不懂技术,施工员不懂定额。造成施工管理混乱、脱节,使索赔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和提高管理人员费用索赔的意识、合同意识、风险意识,才能在具体工程索赔时得心应手,提高索赔的成功率。

1.4对于索赔的时限和证据管理不充足

在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条件中,对于索赔要求规定的时间是28天,但是在施工工程中,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发生的索赔机会,不能及时把握,错过了合同中规定的索赔时间。对于索赔证据的采集也比较忽视,很少留下真实全面的影像资料,没有了确凿的证据支持,索赔要求也就很难能够被满足了。实际上,在工程施工中更多采用的方法是,仅仅取得了工程师或业主的口头承诺,但是在工程量上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确认,这也是国内建筑工程竣工决算漫长的根本原因。

1.5合同管理专也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合同管理应该是为了工程的总体目标而服务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只有做好开工前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合同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整个建设项目的按期优质完工,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合同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熟悉现场施工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具备财会贸易、法律法规以及公共关系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合同管理一般是档案管理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真正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是很少能够见到施工合同的,这必然造成了现场施工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盲目性。

1.6 工程索赔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的建筑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认识到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是工程索赔管理的两个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建筑企业人员素质的相对落后,所以一些新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很大范围内仍旧只是企业用来装饰门面的摆设。比如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网络计划法已经被公认为最直观、最有效的工期控制方法,但是,许多建筑企业只是在投标的时候才做网络计划图,中标之后便将它裱糊高悬,将它作为一种展示企业能力的标志,而不是依靠这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工程的管理。在成本管理方面,现场施工人员很少能够接触到工程的预算资料,预算资料在很多工程项目上被看作是一种保密的资料,而预算师对于现场的施工情况也很少过问关心,按照图纸、变更和洽商做出预算这就算是完成了任务,所以经常会造成实际情况超过原预算,许多建筑企业都因为这方面而蒙受了损失。

2承包商索赔的技巧

2.1索赔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

索赔管理实际上在承包商进行投标时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中标后的整个合同施工期,直到项目保修期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承包商要随时注意发现索赔机会,及时索赔。在报价阶段,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就应考虑中标以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索赔问题。承包商应仔细研究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规范和设计图,对其中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变更或容易产生索赔的部分仔细研究,确定一个合适的报价策略。并且要仔细查勘施工现场,探索可能的索赔机会,在报价时一定要考虑将来索赔的需要。承包商必须在投标报价时就做好索赔的准备工作,在施工中注意有可能造成索赔的问题。一旦索赔机会出现,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限内提出合理的索赔要求。

2.2签好合同协议

承包商在签署施工承包合同时经常会碰到一些专用条款。专用条款的约定不同,就会带来索赔权的不同,索赔计算方法和计算数值的不同。由于合同是索赔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合同签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承包商的利益,影响到索赔成功与否。所以,为了使索赔成功,必须注意合同的细节,从而通过谈判在合同的专用条款中对承包商不利的条款进行修改。并且在投标报价时,就要考虑风险损失,适当提高报价。

2.3充分论证索赔权

索赔权是进行索赔的前提,如果不具备索赔权,承包商不论遭受多大的损失,均无法得到经济补偿。因此,承包商必须善于从合同专用条款和通用条款、施工技术规范、工程量表、项目所在国法律或类似情况成功的索赔案例中找出索赔的法律依据,从而充分论证自己具有索赔权,这样索赔才能被业主(工程师)所接受。

2.4对工程师的口头指示及时确认

虽然合同中一般均规定工程师尽量用书面形式指示,但同时指出其有发出口头指示的权力。按照我国《施工合同条件(示范文本)》1999年修订版6.2条规定,确有必要时,工程师可发出口头指令,并在48小时内给予书面确认,承包人对工程师的指令应予以执行。工程师不能及时给予书面确认的,承包人应于工程师发出口头指令后7天内提出书面确认要求。工程师在承包人提出确认要求后48小时内不予答复的,视为口头指令已被确认。由于合同规定有确认时间限制,所以承包商一定要在合同时限内向监理工程师提出书面确认。否则,如果承包商因实施了工程师的口头指示,而提出索赔要求时,一旦监理工程师予以否认,拒绝承包商的索赔要求,而承包商又拿不出证据证明是工程师的指示,则业主就有权拒绝承包商的索赔要求。

2.5遵守索赔程序,及时发出索赔通知

对于承包商索赔,一般合同中均规定索赔程序和索赔时限。我国《施工合同条件(示范文本)》1999年修订版36.2条规定,承包商在索赔事件发生后28天内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同时合同中还对索赔报告、索赔证据的提供等提出具体的时间要求,如果承包商不遵守这些程序要求,其索赔要求也要受到影响。因此,承包商为了不失去全部或部分索赔权必须严格遵守合同中的索赔程序,及时发出索赔通知。

2.6认真准备索赔报告

索赔报告是承包商的主要索赔文件,索赔报告编写的成功与否,对索赔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编制索赔报告时,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合理引用合同条款和相关文件和法规,使得论据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建立索赔事实与损失的因果关系,从而使工程师认可承包商的索赔要求合理合法。索赔款的计算应建立在正确的计价方法上,每项费用的损失计算均指明依据的合同条款,计算上是按照索赔事项发生在承包商所增加的成本为原则计算的。并且计算项目要具体,每项计算都有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这样,索赔事项就会很快解决。此外,索赔计价不能过高,漫天要价只能让工程师和业主反感,使索赔事项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还有可能让业主准备周密的反索赔计价,以高额的反索赔对付高额的索赔,使索赔工作更加复杂化。

2.7力争单项索赔,避免一揽子索赔

单项索赔,通常容易解决,承包商可随时得到索赔款。而一揽子索赔,会使得问题复杂,金额大,不易解决,往往到工程结束还得不到付款。因为,这种方式常常由于金额大,索赔内容多而乱,或由于索赔事项发生的时间长,索赔证据不能得到及时清理,使得承包商所能得到的索赔补偿相对于单项索赔来说大打折扣。

2.8坚持采用“清理账目法”,保留索赔权

通常承包商只注意接收业主按月结算索赔款,而忽略了索赔款的不足部分。若没有以文字的形式保留自己今后应获得不足部分款额的权利,就等于认可了业主对该项索赔款的付款,从而放弃了以后再追索的权利。因此,承包商在索赔管理中,应根据“清理账目”的方法,在每月的结算申报表中均列出累计的索赔款余额,要求业主在本月进度款支付时一并支付。即使业主仍未支付,承包商则保留了自己的索赔权。

2.9争取友好解决索赔争端

在工程实际中,索赔争端是难免的。如果遇到争端不能友好地面对,将使一些本来较易解决的问题变得难以解决。承包商必须明确,为了进行索赔的开支是不能得到补偿的,而且采用仲裁或诉讼的方法解决索赔的方法解决索赔争端耗时长不说,索赔工作成本也大大增加。即使承包商能够胜诉,等拿到索赔款时,可能项目都已经干完许久了。何况承包商的索赔要求可能得不到支持或者部分得不到支持,最后扣除掉索赔工作成本,得到的索赔款相对于做些让步而友好解决来说可能还要少。因此,承包商一定要头脑冷静,防止对立情绪,力争友好解决索赔争端。只有当索赔款额大,通过友好解决努力后仍不能解决争端时,才采取合同约定的仲裁或向法院提讼,以维护自己的索赔权益。

3 提高索赔水平的措施

3.1健全工程索赔的法规、政策和中介机构,为索赔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我国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引导索赔的全面推广,为索赔提供一套健全的法规、政策,真正使工程索赔在国内承包市场得到广泛运用。目前,我国没有专门从事工程索赔的中介机构,而在国外则有许多,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起专业机构从事索赔工作和进行索赔研究。

3.2正确理解工程索赔对我国建筑行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

索赔的实施,有助于承发包双方很好地履行合约义务,有助于促进双方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他们熟悉国际惯例和参与国际竞争,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工程造价和工期,有助于风险的正常转移,有助于提高建设效益。

3.3培养索赔专业人才

在现阶段,我国专门从事索赔工作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因此我国高校应设立建筑工程索赔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使他们在掌握索赔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工程知识、合同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谈判技巧等相关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我国的索赔水平真正与国际接轨。

3.4学习和借鉴

借鉴国外索赔案例,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先进的索赔方法和技巧。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争取多与国外建筑商合作,在工程实践中进行索赔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积累索赔经验。

4 小结

篇9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2014年10月14日晚,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工商管理专业居然榜上有名。这个结果也大大出乎很多人的预期。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么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是什么原因?是现在劳动力市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还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企业比较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比较好就业的状况,因此很多学校也因此纷纷开办相关的专业,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后,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办了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致使近几年的毕业生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相对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供过于求。

但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实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供给过多,也不是企业需求太少,而是现在各个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现在本科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研究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弱,能说不能做,甚至是既不能说也不能做。对于此现象,作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管理人才的视角出发,对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进行探索。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就是一个人担当管理者后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借助的、来自于先天和后天而凝结于该主体内部的主体质和量,应该包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般素质和充当一个管理者的特殊素质,总体上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2.1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学习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自己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冲劲,而且要具备由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2业务素质

单有想干而没有真本事,事业还是不能取得成功,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要懂得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本行业的科研技术发展方向;还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2.3业务技能

管理者单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概括和决策的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能够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还需要具备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3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1年开始开办,至今已经培养了十届的毕业生,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目前所学的知识能力不够,在找工作的过程遇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不符的情况。那么,我们现在工商管理专业普遍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呢?

3.1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他文科类的专业一样,都是由教师进行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就更少,而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有实践场所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体验教学。当前这种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就非常差,也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而这也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不相符。

3.2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务

工商管理专业本来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所用的教科书都只是介绍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学习题、管理案例与管理学游戏方面的内容非常少,介绍实践性的实务内容就更加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表浅的理论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但并没有深刻领会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真谛,如何将这些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和灵活应用那就差得更远。

3.3教师观念落伍,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即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或到其它大学任教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基本是这样,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自己本身并未在企业或相关团体组织进行过管理实践工作。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中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把教材讲授完成,学生考核通过,完成相对应的学分后拿上毕业证就算是培养了合格的人才。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照本宣科,没有办法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质量怎么会符合企业的需要?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人才,在具备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的从业经验或实践经验。

4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建议

4.1全面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在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就是我们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

现在的企业都对毕业后进人企业工作的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哪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还是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围绕这些要求展开,建议课程体系设计为必修课程、模拟实验和拓展课程和现场实践课程,必修课主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模拟试验和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和户外拓展课程。模拟实验主要是ERP实验、进行案例讨论或案例重现等,户外拓展课程是将课程搬到户外,开展一些例如管理游戏或者趣味活动,在课程上将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有机结合,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现场实践课程是将学生放到企业去进行现场的操作,在企业里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这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4.2彻底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彻底打破传统的整堂课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每节课将时间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大概30分钟为理论讲授时间,后面大概巧分钟交由学生支配,可以是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或辩论,也可以是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实务模拟,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老师只要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给予指导即可。

建议专门开设案例教学课程,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科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与讨论。教学之前,学生课前要仔细阅读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案例中管理问题的决策和选择,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能使学生把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弱化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制约。

为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老师可带学生深人企业,与企业家和相关管理人员座谈或者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咨询;可鼓励并帮助学生开展各种创业企划活动。

4.3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双师型或企业人员为指导教师

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想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的老师要先具有比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师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往往这类教师都是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相对应职称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以外,还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会计、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因此,我们提倡教学和实践要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其目的是鼓励教师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率先将自己造就成知识广博、能文能武的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尽快地在实践中应用,建议在培养过程中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管人员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学完相对应的课程以后,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导师的指导之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由导师给予实践环节的评分。

篇10

课题: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课题(NZ H20140922)

摘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共同配送需要多领域的配合,其中社区环节是实现共同配送的关键。只有将社区居民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共享给相关配送企业,才能实施共同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实现可以通过竞价平台的方式,整合社区、配送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并由独立的企业主体来操作这些信息。

关键词 :社区;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方式探索

我国国家物流术语将共同配送定义为:“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进一步说,共同配送是企业活动,是多个企业的联合,这个活动不仅仅是共同配货和送货的实施动作,还有共同的组织过程。共同配送能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这一点已经有广泛的共识。目前对如何开展共同配送方面的研究往往偏重配送过程中企业、或者企业群体的布局,有理想化共同配送的倾向。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中,把物流交给快递公司成为无奈的选择,由于快递公司的能力限制,目前仍无法满足生鲜物品的低成本配送。本文认为共同配送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物流流向的信息,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物流流向的终点多数在社区,所以共同配送的研究应该围绕社区展开。共同配送应该首先围绕着一个城市,着眼社区,之后才是城市之间的联合。

1、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中的一般问题

1.1 共同配送的共同组织问题

共同配送过程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没有协作就没有共同配送。目前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的操作模式主要有基地的操作模式和平台电商操作模式。基地的操作模式一般是由农业基地或者合作社自建平台,接受用户的订单,根据订单的要求安排物流活动,或用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或用第三方的配送中心配送,或者简单地交给快递公司;平台电商操作模式一般自己不生产产品,而是将产品引入到平台销售。有面向全国,实力雄厚的电商操作的配送,也有面向同城居民聚集区域、本地化的电商同城配送。对于前一种模式,产品的品种的限制决定了单个订单商品量较小,没有足够大的订单规模就难以形成配送的规模优势,配送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对于后一种模式,有实力面向全国的电商,如顺丰优选,在没有足够的物流配送网络,没有足够的生鲜配送需求的情况下,需要较长的亏损期逐步激发潜在的需求。对于开展同城配送的企业来说,整合产品资源,增加产品品种是第一个难题。产品品种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产品来源地的分散,配送过程的安排往往又超出了自身能力的限制。总之,无论哪一种模式,相互合作、共同组织配送过程是必然的选择。

1.2 共同配送的规模问题

据央行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3.5亿人,平均每个人消费超过了3000元。据权威预测,未来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有7倍空间,带动冷链宅配市场6倍成长空间,美好的数据诱惑与生鲜电商所遇到的难题形成巨大的反差。

我们看到的数据是个绝对的数量规模,将这个规模融入到13亿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往往还不能形成一个微观的共同配送规模。共同配送需要的是集中,集中生产者的产品形成产品品种规模、集中社会资源形成配送资源规模、集中客户数量形成同路线货物数量规模等等。所有电商及相关物流配送提供商都在期盼规模,但是有效地形成规模的方法却总是效果欠佳。

2、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流向特点

2.1 从农村到城市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产地一般在农村,产品的物流走向是从农村到城市,因此物流的起点分散,物流设施落后。起点分散导致不同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物流方面合作的困难,落后的设施导致产品包装不足,标准化工作难以开展。

城市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目的地,这一特点给共同配送留下了操作余地。分散的起点物流共同指向城市,在城市的边缘实施共同配送也许是理想的选择。

2.2 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特点

欠发达地区一般是农业的主产区,污染少,农产品质量好,发达地区因为工业开发使得土地缺乏,且环境较差。居住在发达地区的居民如果购买方便,价格合适,更倾向于购买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

另外,发达地区有大量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各类人员,这些移动人口很多已经定居在发达地区,这部分人群以及受该部分人群影响的发达地区本地居民,是引发农产品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另一个原因。

2.3 社区为终点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的主流消费者都在社区,分散的终点使送货难以安排。针对这个难点,国内已经开展了多种方法去解决,如利用物业公司解决最后送货到家的问题、使用储物柜使送货人员可以快速完成一个居民小区的送货任务、利用连锁便利店集中送货之后居民自己取货的方式等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终端的收货问题,但是仍没有解决好共同配送问题。因为从物业、储物柜以及连锁便利店的角度看,货物已经集中到某一个地方,但是送货的人仍然频繁出现,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不同的配送企业、不同的快递公司等等。

3、社区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中的作用

3.1 作为买家的社区居民

根据宁波市开展的调查,社区居民有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经历的占3成以上,他们在购买时的愿望与选择对后续的物流安排有比较大的影响。从愿望来说,居民一般要求生鲜的配送速度要快,以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希望能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送货;希望产品能够和网上图片有比较高的吻合度,并能够有选择退货的权利同时承担部分损失等等。社区作为买家在共同配送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终端需求方面,商流最终决定物流。如何在买卖过程中尽量多地考虑物流的过程,使后续的共同配送活动更加顺畅,需要电商企业引起重视。比如在农产品电商平台上面销售产品时让消费者有更多的物流安排可以选择,购买者可以选择快递公司、也可以选择产品生产者直接配送、也可以选择社区附近自己喜欢的接收点等。对于平台网站来说,多样性的选择会带来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订单数量,方便安排共同配送。

3.2 作为集中接收者的社区店铺

社区接收者目前有物业公司、便利店、社区服务站、电商自建的接收点、快递公司服务点等等。接收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分散的居民收货时间要求进行整合,在比较大的时间段内能够顺利收货,给配送送货提供了便利。社区接收者附属的功能可以是给居民送货到家,也可以具有接受居民退货功能,当有退货情况发生时接收点根据实际情况做退还、就地销售等处理。在既有的接收者操作模式中,各个接收点分别属于不同的快递公司,或者不同的电商平台等,接收者之间不存在信息上的沟通,这影响了社区配送配送规模的形成。

4、基于社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操作方法

近现代的经济很多情况下都是规模决定胜败,但是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仿佛规模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力量,而实际并非如此。

互联网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看上去是以小博大,但其实质仍然是寻求规模的优势。电子商务发展的迅猛势头让人们热血沸腾,因为电子商务让商家找到了距离遥远的客户,庞大的潜在客户使电商具备了和传统企业竞争的规模优势。但是让潜在客户成为真正的客户还需要解决渠道问题,物流成为关键因素。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电商物流问题的关键环节有三个,第一个环节是在社区,第二个是在城市外围,第三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而对这些环节有拉动作用,最终决定电商成败的是社区环节,因此,社区环节共同配送的操作有决定性作用。

4.1 生鲜农产品在社区环节的共同配送的操作方法

在社区这个环节需要做到三点,首先,满足居民网购收货的便利要求,其次,让收货点有利可图,第三,降低配送成本并超过收货点的所得,从而整体上降低成本。

居民网购收货便利的要求就是在货物能够在居民在家时送货到家,如果不在家则由代售点为其代收,并且代售点能够有保鲜设施保证产品新鲜。据调查,居民上网购物时希望能够选择离自己家最近、最方便的收货点。无论是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还是整合农产品资源做B2C的电商平台,收集社区附近有农产品保鲜设备的店铺信息、吸引店铺加盟都是必要的步骤。店铺的加盟一种方式是派人上门谈判,将加盟条件当面讲清,吸收加盟并签订合同,派出人员返回公司后将店铺信息输入平台供买家选用;另一种是在网上提供注册页面,店铺网上注册并签订合同,平台派人到店铺确认合同。店铺一旦被买家选中为收货地点,并按合同要求提供了服务,电商平台按比例给予提成奖励,同时控制加盟店数量,使其处于适当的收益并保证适当的竞争。

社区居民的住址、居民购买时选择的收货点信息是后续配送活动的引擎。

4.2 生鲜农产品在城市周边的共同配送操作方法

农产品的城市配送中心选址的理想位置是在城市的边缘,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有比较好的物流基础,较大的物流量,有利于物流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配送中心的位置决定其最佳配送社区(低成本区域),但是单独一个配送中心获得的业务不会都在自己的立项区域,配送企业之间交换业务实现共同配送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但是实际类似的共同配送却很少发生,同行业的竞争阻止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因为同行业竞争问题,配送企业之间交换业务、共享信息比较困难,使用配送竞价平台也许是实现共同配送的最佳途径。

目前在物流领域已经有很多竞价平台在运行,采用的是将货源信息及车源信息等展示在平台上面,货主和承运人根据数据来对接。这种做法在生鲜农产品配送领域则较难操作,因为这种对接方式不能保证让货物及时找到承运人,而且这种方式一般只能解决运输问题,不能解决配送问题。如能够让竞价方式高效、快速地解决配送问题,需要一个具备以下功能的软件支持:

① 能够展示货物信息和配送企业的基本状况。货物信息包括货物的数量、包装、去向(社区)、时间要求、送达地点(接收站)等;配送企业的基本状况显示要有配送企业的忙闲程度、有剩余能力的线路、配送企业的服务能力以及历史评价等等。

② 能够实现快速的优化配对过程。货主是生鲜农产品的卖家,也许是农产品基地、也许是电子商务网站上面的卖家。消费者网上购买了他们的产品之后,货物的物流流向信息就已经确定,此时配送价格仍没有确定,货物被购买以及物流的信息同时传到平台,配送企业在平台内实时更新配送到不同区域的价格,货品流向与最低价格通过系统自动配对。网站可以在消费者购物时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可以选定自己满意的配送企业,愿意付出比最低价更高的价格。那么竞价平台将按照消费者选择优先的原则去配对。配对的信息同时出现在配送企业的业务系统之中,企业根据货物的量以及货物对配送时间的要求,派车到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集中地取货,之后到配送中心对货物进行处理,按照送货路线重新组织,批量送货。

农产品基地或者销售平台上的卖家是与买家签订买卖合同的缔约方,如果因为物流配送的问题引起纠纷会影响到卖家信誉。所以,需要给予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平台选择配送服务商的权利,在竞价平台上面排除部分配送企业,进而实现优胜劣汰。

③ 信息可视限制。在平台中配送企业可以看到货物流向信息,但是不能看到其他同类企业的业务实况信息;农产品生产基地能看到所有配送企业的信息,但是不能看到其他基地的业务信息;作为买家的社区居民只能看到配送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不能看到具体业务信息。最终目的是在尽量保护企业的同时做到参与方获得对自身足够的信息。

4.3 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销售平台共同配送的操作方法

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收到各类购买信息之后,根据买家要求包装货物,包装的具体时间由配送中心取货时间决定,以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同时也可以节省冰袋等的成本。农产品生产基地如果没有充足的货物供应也应该将信息及时提供给销售平台,同时提供给配送中心,保障各方的时间安排更趋优化。

5、基于社区的共同配送的信息操作主体

共同配送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是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破除这一障碍的方法目前比较受到推崇的是共同投资来整合信息,信息共享与利益共享并存,用资金整合推动信息整合,最佳的方案是一家资金雄厚的公司全面整合全部配送过程。由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复杂,专用设备要求高,由一家公司全面整合往往难以做到。所以本文认为,应该选择多家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出资方应该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配送中心。进一步可以考虑与快递公司的合作,但是本土的物流商一般会比较排斥快递公司的介入,因为一旦信息被快递公司掌握,快递公司能够利用既有网络占据主动,所以与快递公司的合作可以从送货整合方面开展,信息共享可以逐步探索。

共享信息的操作主体的确定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参与主体共同出资另外注册一个独立的公司,公司不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其宗旨是使信息充分共享并做好成员之间的对接。

参考文献

[1] 贡祥林. 冷链物流中“最后一公里”配送[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112-115.

[2] 李晓静、臧运平. 大数据技术时代的农业信息资源共享[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1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