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包装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包装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品包装管理制度

篇1

第一条为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活动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支持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科学研究,推行科学的包装方法,推广先进的标识技术。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农产品包装

第七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用于销售的下列农产品必须包装:

(一)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

(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

符合规定包装的农产品拆包后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可以不再另行包装。

第八条农产品包装应当符合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及保障安全的要求,便于拆卸和搬运。

第九条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

包装农产品应当防止机械损伤和二次污染。

第三章农产品标识

第十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

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添加剂名称。

未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等内容。

第十一条农产品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

第十二条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

禁止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

第十三条畜禽及其产品、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其销售农产品的包装质量和标识内容负责。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包装和标识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五十一条、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理、处罚:

(一)使用的农产品包装材料不符合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的;

(二)农产品包装过程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的;

(三)应当包装的农产品未经包装销售的;

(四)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的;

(五)农产品未按照规定标识的。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农产品包装:是指对农产品实施装箱、装盒、装袋、包裹、捆扎等。

(二)保鲜剂:是指保持农产品新鲜品质,减少流通损失,延长贮存时间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三)防腐剂:是指防止农产品腐烂变质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四)添加剂:是指为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加工性能加入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篇2

为进一步提高全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质之镇”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商务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拱墅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拱政办〔2009〕3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镇政府研究同意,现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造运河新城、建品质之镇”的要求,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建设为载体,以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管理为重点,探索创建科学、高效、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全镇人民吃上放心的农产品。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工作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实施,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强化监管、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流通领域质量追溯管理机制和生产领域质量追溯管理机制。

工作目标:确定蔬菜和猪肉为首批追溯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为重点追溯管理对象。在建成蔬菜和猪肉两大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向水产、茶叶、水果等多种鲜活农产品延伸,建立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2009年基本建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运行机制,实现产地农产品的准出管理和销地农产品的准入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由镇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及检查考核等工作。下设办公室(设在村镇建设办),负责康桥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日常工作。各村、社区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二)职责分工:

1、村镇建设办负责监管与指导各村、社区对农产品生产主体使用农业投入品、产地标识、生产记录档案、农产品包装等工作,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操作观念,努力探索质量可追溯模式,实施农产品的准出管理。

2、工商部门负责指导市场举办者建立经营户信用评价体系,监督市场举办者开展索票索证工作,对不履行农产品准入义务、违反不合格农产品处置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管。

3、卫生部门负责餐饮经营主体采购食用农产品的规范化、索票索证制度等的监管与指导。

4、经济发展办负责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按照上级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中执行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采购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流通企业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的规范化管理。本辖区的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经营活动中,应当对进场交易者的销售经营主体资格及其进场待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合格情况进行确认。建立并严格执行分类查验、质量检测、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和处理、包装标识、档案管理、质量安全专人负责等管理制度,确保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合格,标识或票据规范。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严查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二)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按照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技化和集约化要求,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完整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情况。推行农产品包装和产地标识管理。建立健全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律检测制度。

篇3

1.1 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解读

《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主要体现为:

1.1.1 加大农产品产地监管力度

一是建立r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管理制度。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调查、监测和评价;应当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城市郊区农产品生产区域、工矿企业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区域、污水排放区及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区域等需要监测的区域设置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点,监控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变化动态。二是规定禁止生产区域。条例要求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不适宜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划定标准。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不适宜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提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并在该区域设置标示牌,载明禁止生产的农产品种类等内容,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这些禁止生产区域生产、捕捞、采集农产品。单位和个人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将受到处罚。三是规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产地环境的治理。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土地、水务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治理。四是规定农产品生产者对产地的保护义务。条例规定: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倾倒、填埋不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标准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清除、回收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对规模化生产中产生的废水、病死畜禽和水产品、畜禽粪便等及时清运或者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污染。同时,条例还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五是发生农产品产地污染事故的处理。条例规定,发生农产品产地污染事故时,造成污染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紧急措施,排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1.1.2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

一是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不合理地使用农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是引起农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其加强管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重要的内容。条例为此作了3方面规定。(1)禁止性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使用国家和本省明令禁止使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2)强制建立销售记录。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必须建立销售记录,记载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生产企业、进货渠道、销售对象和数量等内容。(3)经营者的提示义务。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者应当向购买者提示产品的用法、用量、使用范围等注意事项。二是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条例规定: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及时回收农用薄膜、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包装废弃物,交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移送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详细地规定了农产品生产中的禁止行为。禁止以下几种行为:(1)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或者国家和本省禁止、淘汰的其他农业投入品;(2)禁止超范围、超标准使用农业投入品;(3)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4)禁止使用农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捕捞、捕猎;(5)禁止违反国家和本省关于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收获、捕捞、屠宰农产品;(6)禁止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对农产品进行清洗、整理、加工、保鲜、包装、储藏。四是关于农产品生产记录的规定。建立生产记录,是规范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为农产品质量追根溯源提供依据的有效措施。条例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记载农产品名称及来源,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名称、来源及用量,出售农产品名称、数量、时间及流向等内容。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规定。条例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量安全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不得销售。对分散生产的个体农户,考虑到其生产条件有限等因素,条例规定:鼓励其他农产品生产者自行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

1.1.3 强化农产品经营环节的监管

一是关于特定农产品的规定。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对特定农产品实行凭检测合格证销售和进出省。乡镇以上农业服务机构为在本省生产的特定农产品提供免费检测。运输特定农产品,托运人、承运人应当凭检测合格证托运、承运。二是规定农产品经营场所开办者和农产品销售者的义务。条例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专卖店、收购点等农产品经营场所的开办者,应当履行以下管理责任:(1)保证销售场所清洁卫生,对场地及使用器械定期消毒;(2)在固定摊位悬挂标示牌,与进场的农产品销售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质量安全责任;(3)查验进场销售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4)配备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与检测人员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5)对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报告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条例要求,农产品销售者应当对其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并遵守以下规定:(1)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查验销售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2)建立农产品进货记录,如实记载农产品名称、产地、数量、生产日期、供货方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3)按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储存农产品,定期检查库存的农产品,及时清理变质的农产品;(4)发现销售的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供货人,报告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处理。三是停止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农产品。条例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现其销售的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通知经销商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主动追回农产品,并报告所在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四是禁止销售的农产品。条例细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禁止销售具有以下情形的农产品:(1)含有国家和本省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2)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3)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4)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5)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五是关于农产品运输、储存的规定。条例规定,运输、储存农产品时,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运输工具、垫料、包装物、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条件和动植物防疫条件,不得将农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运输。

1.1.4 规范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

建立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是针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设定的一道重要阀门,对方便消费者识别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榇耍条例规定:一是规定监管部门的职责。要求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采用科学包装方法和先进标识技术。二是明确列举必须包装的农产品种类。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认定的农产品和省政府规定的其他农产品时,必须包装。但是鲜活畜、禽、水产品可以不包装。三是对不需要包装的农产品的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对不需要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等内容。四是对农产品包装的具体要求。规定:(1)包装的材料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2)包装和标识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包装物上应当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3)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添加剂名称。(4)对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相应的认证标志。这些标志是农产品质量的证明,应当真实、有效。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1.1.5 完善农产品监督检查措施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加强监督检查,是防止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进入消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必要措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为此,条例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设立检查检测站。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本省的机场、港口、车站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检测站,负责对进出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检查。二是对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的特定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销售以及进出省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三是处理不合格农产品。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禁止经抽查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销售,责成生产者追回已销售部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四是建立违法信息公布和农产品来源追溯制度。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违法行为的情况予以记录并公布;应当组织建立农产品来源和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方便查询农产品生产等相关信息。五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及时进行应急处置,并有效控制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1.2 《海南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保障措施

1.2.1 加强组织保障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发挥食安委“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的作用,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发挥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优势,保持全国唯一的食品药品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稳定不变。各级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食安委成员单位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简称“双安双创”),在海口、琼海、澄迈开展创建的基础上,扩大创建活动市县名单,通过抓“双安双创”推动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省。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衔接,及时解决本规划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的整体合力。

1.2.2 加强经费保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要将实施本规划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全省各级政府要建立与食品药品监管职责相匹配的财力保障机制,为完成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1.2.3 加强政策保障

各市县政府要统筹将食品加工小作坊集中生产、食品小摊贩集中经营等纳入本市县建设规划,安排必要的场地,规范小作坊、小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建立健全扶持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利用奖励引导等方式,支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升级改造,扶持食品药品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自主品牌建设。

1.2.4 加强法制保障

加快制定食品药品安全地方配套法规,对跟不上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地方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贯彻落实省高级法院等五部门联合出台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实施细则,严打重惩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对涉食品药品安全行为监管不力、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依法从严追责。

1.2.5 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本规划实施评估机制,适时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督导,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实施绩效评估。全省各级政府及食安委成员单位要结合年度考核、专项检查等工作,加强对本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 国家食品安全政策

2.1 农产品食品法律法规建设概况

国家相继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等纲领文件,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

2.2 现行食品安全的亮点

2.2.1 食品安全可全程追溯

明确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进一步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让问题食品无处藏身。新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2.2.2 添加剂不许可不得生产

中国的食品添加剂乱用、滥用现象十分突出,在监管上几乎是空白。很多商家大量宣传食品添加剂功能积极的方面和作用,但对其负面作用却无人宣传,老百姓根本不知情。新法明确,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应当具有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品种相适应的场所、生产设备或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制度,并依法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

2.2.3 剧毒、高毒农药有

利用剧毒农药、化肥、膨大剂等对蔬菜瓜果进行病虫害防治、催肥,是百姓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此次修法明确,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2.2.4 只要有危险食品就得召回

食品生产者发现生产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食药监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

2.2.5 批发市场须抽查农产品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人员,或者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进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包装、运输等过程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2.6 网上卖食品必须“实名制”

对新出现的网络食品安全问题,虽然食品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但网络消费者往往不知道生产经营者是谁,导致追责困难的问题,新法明确: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生产者要求赔偿。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

2.2.7 保健品不得宣称能当药吃

保健品乱象一直也被社会广为关注。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备案的内容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2.2.8 婴儿乳粉配方必须注册

针对目前中国婴儿乳粉的配方过多过滥的乱象,新法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方研发报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

2.2.9 举报食品违法将受保护

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因此接受社会投诉、举报并及时查处,是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重要方式。但现实中,投诉无门、举报不纠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很多消费者受到侵害后往往自认倒霉,这也助长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新法明确,县级以上政府的食药、质监等部门应公布本部门电子邮件地址或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举报人举报所在企业的,该企业不得予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以其他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2.2.10 监管不到位责任人将“被辞职”

篇4

(一)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加强重视自身的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在管理上,管理人员应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明确自身管理职责与任务,采用规范的方式实施管理工作。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到来,当地政府应清晰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对当地的农业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才可上岗,并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教育,让管理人员清晰的认识到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与重要性,使管理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管理工作,明白自身的职责。

(二)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管理都需要有一套明确而严格的制度才能将其管理妥善,没有了制度其管理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任何管理顺序与约束,其管理目的也较难达到。因此,当新农村建设逐渐开始建设后,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与指标,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渠道。为了使加快新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首先,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度要随着时代进行创新与改革,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跟随新农村时代改变管理方针,制定一个符合时代和与当地发展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变,第一是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融入经济结构转变农业传统结构,让农业进入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促进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第二方面是通过加工改变传统农产品外形,现代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安全,合理的农产品包装能够有效的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从而拓展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销售量,使产业链不断的延伸,让农产品有跟多的发展渠道。第三方面是提高农业的科技发展,在农业事业中融入科技产品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当地农业的产量,迅速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使农业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从而提高当地农业之间的竞争力,使得农业经济提高实现高速发展。

(三)重视民众利益,加强完善利益管理机制

经济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民众是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人物。在现代许多农村中可以发现,许多农村当地政府在面对民众的诉求以及矛盾时常常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这与当地机制不完善有着很大关联,因此,为了让今后这些现象能够得到妥善处理,政府应及时的完善管理机制,重视民众利益,使民众的权益受到维护,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能够有效的改善民众的矛盾现象,使民众在出现这类事件时既能得到权益的维护,又能快速的瓦解矛盾。

(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经济状况,由此可见管理人员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更为合理与妥善的管理,这些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前,应进行管理能力与知识的培训,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打造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与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管理团队,为了让团队不断的进步,应定期的针对团队中的新管理员和老管理员进行培训,不断的创新管理人员的知识,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符合当前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结束语

篇5

整理:

将车间现场内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类,丢弃或处理不需要的东西,管理需要的东西。

目的:

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误送,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内容:

1. 车间内废品、边角料当天产生当天处理,入库或从现场清除。

2. 班组产生的返修品及时返修,在班组内存放不得超过二天,避免与合格品混淆。

3. 用户返回的产品应及时处理,如暂时无时间处理,应存放在临时库,不得堆放在生产现场。

4. 外来产品包装物及时去除,货品堆放整齐。工作现场不能堆放过多(带包装)外购产品。

5. 合格部件、产品经检查人员确认后及时入库,不得在班组存放超过一天。

6. 报废的工夹具、量具、机器设备撤离现场存放到指定的地点。

7. 领料不得领取超过二天用量的部件材料,车间内不允许存放不需要的材料、部件。

8. 工作垃圾(废包装盒、废包装箱、废塑料袋)及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到卫生间。

9. 窗台、设备、工作台、周转箱内个人生活用品(食品、餐饮具、包、化妆品、毛巾、卫生用品、书报、衣物、鞋)清离现场。

整顿: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物品的保管要定点、定容、定量,有效标识,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

目的:

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

内容:

1. 车间绘制现场《定置图管理图》。

2. 车间对各类设备,工装,器具进行分类编号。

3. 废品、废料应存放于指定废品区、废料区地点。

4. 不合格品、待检品、返修品要与合格品区分开,周转箱内有清晰明显标识。

5. 周转箱应放在货架上或周转车上,设备上不得放置周转箱、零件。

6. 操作者所加工的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的容器内,必须有明显的标识(交检单,转序卡),注明品名,数量,操作者,生产日期。

7. 搬运周转工具(吊车、拖车、升降车、周转车)应存放于指定地点,不得占用通道。

8. 工具(钳子、螺丝刀、电烙铁、通路仪)、工位器具(周转箱、周转车、零件盒)、抹布、拖布、包装盒、酒精等使用后要及时放回到原位。

9. 部件、材料、工装、工位器具按使用频率和重量体积安排摆放,使物品使用和存放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10. 员工的凳子不得随意乱放,下班时凳子全部靠齐机脚。

清扫:

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使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无垃圾,无灰尘的整洁状态

目的:

消除赃污,保持职场内干净、明亮

内容:

1. 车间建立班《车间组清扫责任区》,落实到班组内具体责任人。

2. 地面、设备、模具、工作台、工位器具、窗台上保持无灰尘、无油污、无垃圾。

3. 掉落地面的部件、边角料及时处理,外购成品的包盒、箱随产生随清理。

4. 不在本班组责任区内工作时,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工作点地清理干净。

5. 维修人员在维修完设备后,协助操作者清理现场,并收好自已的工具。

6. 各班组对在车间内周转的原料、部件、产品做好防尘,防潮措施,罩上塑料袋或将其垫起。

7. 下班时,员工垃圾桶全部清理干净。

清洁:

将整理、整顿、清扫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定期检查进行考核。

目的:

整理、整顿、清扫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

实施要领:

1. 各班组每天下班前15分钟进行简单的日整理活动。

2. 各班组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下班前30分钟进行周整顿活动。

3. 各班组每月27日下班前1小时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理、整顿、清扫活动。

4. 车间每日依据《班组5S考核表》对各班组责任区进行检查,并做相应的记录,作为考核各班组业绩的依据之一。

5. 车间每月1日对上月各班组5S实施情况进行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公布各班组本月5S考核结果。

6. 车间依据《车间劳动管理制度》对5S活动不合格的班组及个进行相应的处罚。

素养:

提高员工文明礼貌水准,增强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

目的:

养成良好习惯,提升人格修养

内容:

1. 每日坚持5S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2. 对各班组人员进行公司和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

3. 严格遵守公司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4. 遵守车间内部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工作流程、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工位器具管理、周转搬运管理、工资管理等。

5. 工作时间穿着工作服,注意自身的形象。

6. 现场严禁随地吐痰和唾液,严禁随地乱扔纸巾、杂物。

7. 爱护公共环境,卫生间马桶,手盆,水池用后自觉冲洗,不随意乱倒剩饭菜。

8. 每年对车间班组人员进行一次评选,并将优秀员工上报到公司给予一定的奖励。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个人德(敬业精神、责任感及道德行为规范)、勤(工作态度)、能(技术能力,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出差错率的高低)、绩(工作成果、能否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四个方面。

篇6

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人们通常将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并不能体现出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有机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4月实施的《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1-19630.1)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底辽宁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达55家,产品总数312个,生产认证面积5.5万hm2,实物产量7.7万t,销售额3.8亿元,出口创汇1597万美元,品牌影响不断提升,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绿色芳山”为代表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生产安全、优质、健康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道路。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基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辽宁省有机农业以生产有机豆类为主,加上一些花生、大米、野生天然产品如松蘑等。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很大,总产量高,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如商品性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供应不足或缺乏专门的供应部门。

3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3.1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发展优势有机产业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最佳地区之一。辽宁省东部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环境洁净、交通便利,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没有工业“三废”污染源,产地环境符合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是辽宁省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后花园。在东部地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不但有利于保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而且对推动东部地区优良环境优势向农业生产优势转化,增强辽宁省农业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2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不以评价安全为最终取向,而是重在生产过程,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一系列准则标准,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操作,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农业优良的种植习惯,同时要按有机农业原理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作物轮作安排,施用堆肥恢复和培肥地力;运用物理的和生物的综合措施控制和防治作物的病虫害。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每个基地,建立种植户档案,统一印制,发放田间管理记录卡,内部检查员随时根据技术准则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逆向追踪体系等等。

3.3以“公司+农户”为运作模式,发挥规模生产效益

采用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运作模式,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和销售。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接国内外市场,内接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形成一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在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经济利益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两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利益分配主要是保护价让利,纯收益分成等。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下的有机生产组织规模大,专业性较强,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管理层次较高。

3.4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利用地方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有较好基础条件且具有有机先进理念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上、技术上乃至资金项目方面的支持,以鼓励其带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5建立和完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的下游至上游,以一个或多个标准为基础,鉴别供应链定产品的来源与特性的能力。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最早在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按照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依托《全国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平台,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通过规范产地和产品编码、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召回、责任追溯等一系列管理,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质量追溯实施进程。

(1)建设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利用农委辽宁金农网管理平台,建立与农业部管理平台接口对接的,省级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系统,逐步扩大到市、县,建设市县管理子平台。完善市、县管理机构设备配置。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管理中心(包括编码数据库、生产档案数据库、产品检测数据库和认证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本区域和全国范围的产品质量可追溯。

(2)完善全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协调各市、县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围绕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需要,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编码管理办法》、《可追溯农产品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利用政府推动力量和市场引导作用,立足强制性规范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相结合,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3)推动实施产品和产地编码制度,完善产品身份识别手段。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农户和产地为基础编码信息,指导企业建立编码制度,使之成为追溯信息的有效载体,建立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从源头做到地块、生产责任人和农产品身份的可识别、可追溯。

(4)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组织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电子档案。良好农业规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其核心是可追溯,强调全过程档案记录。电子档案是实现产品质量“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记录内容包括地块、面积、生产者、种植品种、播种期、施用肥、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停用日期、农残检测情况以及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等信息。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信息中心,就可形成产品的田间电子档案,同时产生追溯编码,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5)建立标识管理制度,规范包装标识。结合产品包装标识加贴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制作统一的“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与农产品追溯编码相对应,实现产品包装标识和追溯编码的同步加贴。追溯标签内容包括品名、产地、生产者、包装日期、生产标准、电话、产品追溯码、查询网站、查询电话等基本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信息。

(6)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公众查询系统。消费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在网上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如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可据此查到货源,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查询和追踪。

(7)相关知识和业务操作培训。组织技术力量,对各市、县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质量追溯、良好农业操作、软件操作和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对编码设立和田间生产档案的填写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

(8)舆论宣传,树立追溯产品形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追溯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扩大追溯产品的知名度和对同类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工业油;市场定位;技术服务营销;存在问题;对策

工业油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油企业普遍存在市场目标不清晰,缺乏完善的产品开发研制制度,营销模式落后,营销力度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服务营销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满足市场变化以及需求[1-2]。为此,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营销手段,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工业油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1国内工业油市场营销存在不足

1.1市场定位不清晰,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产品缺乏有效竞争

由于国外进口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间比较早,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同时与进口设备生产商开展OEM合作等原因,以美孚、壳牌为代表的进口品牌仍然占据着国内高端油市场份额,而国内油产品占据着中低端油市场。国内油企业普遍存在市场定位不清晰,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模式传统落后,宣传力度薄弱,品牌化意识不强,大多数产品为中低档为主,无法有效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1.2不能有效地将研发与市场进行衔接

大多数油企业不能将研发、生产与油市场需求有效衔接,缺乏科学完善的产品开发研制与生产制度,没有对产品流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未能与市场实际需求,制定产品销路方案。油研发部门与销售企业一线销售人员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科研工作未能与市场发展趋势相一致。最终导致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发展以及需求,缺货、断货或产品滞销情况屡屡发生,不仅丢失市场份额,而且容易导致市场供应机制混乱,部分企业依然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3]。

1.3缺乏技术骨干,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除中国石油“昆仑”及中国石化“长城”两大油公司有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外,我国大多数工业油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分工不明确,发生责任互相推脱,缺乏高度责任心,总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缺乏一批技术骨干队伍,人才未能做到本地化,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峻。

1.4技术服务营销重视程度不够

在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产品同质化影响下,技术服务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而我国大多数油企业比较缺乏技术服务营销经验,对技术服务重视程度不够,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普遍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商战的营销手段以及服务营销理念。(2)技术服务营销在整个公司及产品营销中的重要作用还未被大多数企业发现。除了“昆仑”、“长城”等国内知名油品牌已意识到服务营销重要性并组建技术服务部门开展技术服务营销外,大部分油企业,尤其众多地产品牌油企业还没意识到技术服务营销的重要性,仅依靠传统的营销模式开展油销售;(3)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工业油企业对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掌握熟练的油知识,而且还要对各种机械设备、原理等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基于工业油市场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有效对策

2.1做好产品市场定位,提高产品品质

油企业销售人员认真好市场调研,按行业分类,梳理行业内重点用油企业,确立明确的市场目标消费群体,积极努力调整油产品结构,做好产品市场定位,在稳固中低端油市场份额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高档油油的份额。同时,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尤其是提高新特产品油品质量,加强品牌服务意识,讲究策略以及包装,产品包装注重美观性、便捷性、实用性等,发展多规格产品,例如,生产不同重量包装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的吸引力。不断强化质优价廉或者质同价低。把市场需求做为导向,采取积极可行营销模式,实行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促使产品质量朝着通用化、多极化、高档化、节能化趋势发展。

2.2创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市场与产品规划制度

创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市场与产品规划制度,重视市场调查,基于市场定位基础之上,与时俱进,不断研发新特产品,加强油研发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沟通力度,同时,销售人员在市场开发及维护过程中及时发现产品存在问题并及时向研发部门反馈,确保科研工作与市场发展趋势一致。采用经销商或特约经销商营销模式,制定合理产品价格,让利于批发商,采取专业管理方式,可同时进行多级以及向大型终端客户采取直销方式,努力处理好经销商之间的关系[4-5]。

2.3加强人才管理,提高人才竞争力

任何企业的竞争,最后还是才人的竞争。为此,对于石油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人才竞争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为此,要积极创建并努力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借鉴国外相关成功企业经验,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工合作,实行责任制,奖赏分明。此外,管理层积极向员工提供学习平台,要求所有员工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技术知识,提高营销竞争意识,成长为一批技术骨干核心队伍,确保员工福利,防止人才流失[6]。

2.4加强技术服务营销重视程度,组建服务营销团队

技术服务营销已成为工业油实现差异化营销,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油企业须提高技术服务营销重视程度,积极学习国外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商战的营销手段以及服务营销理念,提高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的油知识以及设备技能知识,结合自身企业及本土市场情况,组建服务营销团队,制定出一整套持续、有效的工业油技术服务营销体系。

3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道,在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油是必不可少的国民产品,它的生产销量以及质量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当前我国油企业依然存在市场竞争意识不高,营销模式传统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研发产品与市场实际需求不衔接、高素质人才以及油技术服务重视程度不够等等问题。为此,对于我国石油相关企业来说,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把市场作为导向,推进改革与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注重品牌服务意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才能占据有利地位,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春平 单位:中国石油中南油销售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吴剑锋,尚晓铭.油整合营销策略浅析[J].石油商技,2013,24(02):333-335.

[2“]统一”油全国产量第一[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4,27(01):555-557.

[3]臧宜.加快国际步伐,实现百亿目标——统一油年度销售会议在京举行[J].商用汽车,2013,24(03):222-224.

[4]李亮耀.21世纪中国车用油的发展趋势[J].石油商技,2013,29(02):150-152.

篇8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也在迅猛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愈发关注起来。对产品净含量的控制逐渐成为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现如今,我国加入WTO后面临诸多机遇和考验,商品定量包装直接关系到企业精细化生产效益和经济收益,因此,定量包装生产模式在企业中备受关注。

1 计量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中的基础作用

计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小到家居生活,大到商品的生产、加工和交换,都需要计量提供可靠依据。另外,准确可靠的计量工作在体现了企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主要路径。目前计量工作以是产品包装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定量分析,以及对产品净含量的控制,都需要准确科学的计量数据作依据。

2 提高企业市场信誉,促进企业发展

产品的定量包装与产品购买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品生产企业的计量水平,因而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产品在生产包装过程中,单个产品净含量的偏差可能微乎其微,但若是大批量生产包装,净含量偏差的积累就可能造成盈亏局面,这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而经济效益又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主动权。有的企业会以计量谋取私利,也有企业会因为计量误差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定量包装也是计量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计量法》中明确规定,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可以并处罚款。另外,《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测》(JJF1070-2000)中对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就这一方面讲,无论是包装量的多与少都是不适宜的,也是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所不希望、不允许的。超量企业有损,少量,消费者受害,二者均不可取。

基于以上两点,生产企业加强产品的定量包装管理势在必行,搞好此项工作对提高企业市场信誉和促进企业发展必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加强生产企业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产企业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生产企业的计量保障体系,维护生产企业自身形象保证公平交易和有序市场竞争,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计量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管理

在产品包装用计量设备和检验用计量器具选择、使用方面要遵循量值传递的基本原则,量值的准确可靠是保证净含量计量合格的基本保证,现有的企业不进行或不及时按周期进行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量器具示值已无法保证其准确性,使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不合格;有的企业没有配备符合《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要求的计量器具。如,某小食品厂用分辨率为10 g的案秤包装允差是4.5 g的产品,由于使用的计量器具精度达不到要求,该产品就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另有部分企业在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和检定结果的使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出厂时已有合格证,就不需要再进行检定”,或者把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看作是例行公事,只要证书,不看结果。检定时也不看结果,计量器具的误差是多少根本不知道,给出的检定结果不加修正或不懂修正,造成人为误差。这样的认识和行为直接导致的产品量出现负偏差,使产品净含量计量检验不合格。其次产品出现偏差,使企业增大成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所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计量管理制度,配备与其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备,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自身计量保障能力,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证。

3.2 计量意识和计量管理意识要加强

计量工作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是相统一的。各项计量工作都要围绕促进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求来进行,同时要把计量事业的自身发展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去,要树立品牌意识,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企业发展了,计量工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事业才会有新的发展。

有些企业的生产技术负责人及质检人员不知道有《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规则》或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规则》一知半解。只重视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忽视了产品的计量要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计量投入,缺乏遵守计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只要政府不干预,就放松管理,这些生产企业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一般不能保证,非多即少,合格率极低。多数定量包装生产企业在包装工序上没有相应的计量控制管理制度和出厂前的净含量检验制度。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现场抽检不到位,一旦发现计量超差(负偏差)而不能及时发现,造成整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不合格。

3.3 加强对生产企业法律法规的宣传

加大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宣传《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的力度。针对净含量计量不合格情况,在普遍加强计量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对哪些计量意识淡薄、计量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的定量包装生产企业,分期、分批的举办培训班。学习计量管理知识、学习计量检测技术,提高对计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水平。提高检验人员素质,督促他们建立起完善的计量保障体系。帮助企业分析、查找净含量计量不合格原因,提供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宣传和培训,使企业全面了解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规及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合格标志的相关政策。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认识到净含量准确与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市场的竞争力,甚至会失去市场、也就意味着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计量不准确即会导致有行资产的流失,也会引起无形资产的损害。

4 从源头提高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保证水平,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计量监督检查中,对于定量包装产品的净含量消费者基本上没有检验能力,要彻底改善市场中缺斤短两的不良竞争现象,只能从生产企业着手。依据《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规定和评价规范》要求,基于计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稳定合格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自愿的原则构建“企业自检+政府核查+市场监督”的监督检验机制,同时鼓励定量包装生产企业基于“C”标志生产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计量保证能力体系,以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计量监督水平,彻底解决缺斤短两的不良竞争问题,促进市场实现良性竞争,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平、合理、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篇9

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研究,是将环境安全思想融人农产品产地管理而产生的新的研究领域,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产品安全水平的高低。

然而,近年来我国因为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污物无序排放,或农田污水灌溉、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农膜污染等问题而导致的农产品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南方部分省份也曾因此出现过地下水或农产品中有害重金属(如镉、砷、铬、汞、铅等)超标事件,直接威胁人体健康,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因此如何保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不仅是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需求,更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民生的必然要求。而只有从政策、监管、技术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保证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

2011年以来,全国山东、江苏、安徽、山西等多个省份陆续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以山东省为例,在2011年召开的山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对农产品产地、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农产品经营、监督检查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并于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内容摘录如下:

1、加强源头管理

农产品产地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源头,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不合理排放,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中投人品不合理使用,产地自身的重金属状况等,都可能对部分农业用地、畜牧生产环境、渔业水域环境造成污染。

为保证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农产品产地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产地安全标准的,应当划定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可以生产对生态环境具有修复和改善作用的农产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对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进行修复和治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2、防止二次污染

众所周知,农作物种子、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直接、重大影响,必须加强管理。

《条例》规定,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清除、回收农用薄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回收的废旧农用薄膜、有害包装物等集中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鼓励农产品生产者使用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等农业投入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

3、健全准入制度

健全、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是防止和杜绝不符合标准农产品进入市场与消费环节的重要措施。

篇10

关键词 企业 绿色营销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日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都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的各项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在企业绿色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中,国家、政府以及企业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最重要就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这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下低碳理念顺应而生,在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下,在生产观念、推销观念、产品观念、市场营销观念之后,新世纪企业营销模式绿色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营销目前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新选择,更是发展成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指导思想。

1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1.1绿色消费立法的实现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整个社会消费理念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深化发展绿色营销理论、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让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深人人心,推动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前进。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所以实现绿色消费立法很有必要。欧洲联盟启动的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其针对销售流入其中的产品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从生产原料、设备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利用以及回收处理各个环节制定了严格的要求。这项法律的提出对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广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企业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1.2绿色营销系统构建

绿色营销管理系统的全面建设是当前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其构建通常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零库存;零库存并非是简单的库存为零,其真正意义在于实现没有多余的库存;第二,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也就是是在必要的时间内生产出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第三,综合性办公解决方案,指的是从产品的设计、采购到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各个流程都能够一直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使企业生产过程中极大地降低能源消耗,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地减少。

1.3绿色营销管理实践

我国绿色营销起步较晚,1989年我国农业部才正式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随后我国的绿色营销就迅速地发展起来。1994年5月,我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了国家对于绿色产品产生了权威认证,同时授予了商品的h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的授予有效提升了生产制造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一举措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绿色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

2.1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深化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之有效实施。绿色营销观念主要包含了绿色价值标准、绿色企业精神、绿色经营理念以及绿色规章制度。因此,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策略,应从企业文化建设出发,首先让企业员工都理解绿色低碳理念,从而树立绿色环保价值观,最终深化绿色营销理念。首先,树立绿色资源生态价值观,转变过去的低价利用或资源无价的思想,科学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大前提,转变过去以破坏环境或浪费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发展,做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其次,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以及销售各个环节都遵循环境保护的理念,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环境资源浪费,确保企业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构建绿色营销管理,完善绿色管理制度

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是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的关键保障,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做保障,才能够得以贯彻落实绿色营销。首先应当构建绿色营销管理管理机构,组织确定企业产品设计、绿色生产以及销售使用各个环节的问题;其次应当完善绿色管理制度,包括严格把控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制度,对于材料供应商施绿色评估;对员工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培训帮助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3采用绿色营销组合,打造绿色企业形象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恶化、生态资源越来越稀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以绿色环保为基本理念,真正地符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第一,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绿色产品的设计研发;第二,树立环境保护的包装理念,设计绿色环保的产品包装;第三,合理选择绿色营销途径,搭建完善的绿色营销网络,在保证企业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维护好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 刘双双.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策略及其发展趋势[J].商,2013(01).

[2] 陈伟,高艳霞.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2).

[3] 刘宇伟.绿色营销的理论贡献刍议[J].扬州大学商学院学报,2014(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