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变革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技术变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变革;数字化;计算机;网络;教育;艺术;教学
当下,数字、信息、网络正在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样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
国内大学相继投入到了这既是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中。然而,尽管有些学校已经采用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工具,但是还在沿用数十年来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电化教学设施设备变成了利用率很低的简单摆设,真正起决定性变化的管理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却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行相应变革。面对知识全球化和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要求,以及一系列的教育市场化竞争的挑战,如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顺应变革的潮流,是各个院校的当务之急。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
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
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
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5、辅助设计的帮助
篇2
老保险 新技术
Aviva是欧洲寿险和养老金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同时在世界众多地区,包括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波兰、土耳其、加拿大、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保险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家历史可以追溯300年的企业,它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共有5.8万名员工向世界各地约3500万个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保险服务,主要业务包括长期储蓄、 基金管理和财险业务。集团旗下管理资产超过3320亿英镑,全球保费收入及投资收入360亿英镑。
Riley在Aviva已经工作了16年,历经各种职位,并于2011年被任命为CIO。毫无疑问,在这段时间内,IT的角色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Riley则致力于将Aviva置于技术变革的中心。
“我有一种信念,要让Aviva成为一个数字型的保险公司。从业务核心而言,保险业提供给客户的其实就是一个承诺和一张纸,而如今,这张纸需要转变成数字化的方式。”她说。
Riley认为,IT正从传统的强调技术转变为更加重视信息的价值。“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应对这些非结构性、公共数据的爆发性增长。”她说,“我们一直以来都关注数据和信息,应用这些内容来帮助发展我们的业务。但这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结构化数据。我认为,所有这些数据的应用,将对业务具有很大的帮助。”
她介绍说,客户的习惯和期望也在迅速变化。例如,很多人现在购买其旅行保险是通过机场的应用程序完成的。
“如果你没能真正地理解移动应用,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庞大的数据存储和分析空间,或者还没有建立起社交网络的自媒体,那么你实际上就失去了通过IT创造业务价值的可能性。”Riley说。
Aviva已经集合了移动性、社交媒体和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并开发出了相应的产品。“例如,我们在新加坡已经了一款旅行应用程序,因为人们似乎更愿意到那里旅行,新加坡是一个很理想的试运行应用程序的市场。”
同样,在英国他们也在进行一些产品的试运行。“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技术的产品,它可以检测出在客户开车时保险对他们的行为是否能产生影响。而在我们内部,我们还在进行协作、改进网络、共享最佳实践等各种新技术相关的测试。”Riley说。
Aviva公司还了iPad程序,用于其风险测评,同时还为商提供了相应的应用程序。这两方面的程序都已经运行好几个月了。
“风险测评程序需要具有所有相关工具的能力,包括摄像、实时在线、传递文件,功能非常全面。”她说。“重要的是,它对客户服务体验有着前所未有的改善。”
她表示,这一切并非是单纯的应用程序界面的改善。“数据分析和分词技术应用,是我们业务发展的基础。”
“我们已经采用了类似云计算之类的前沿技术,并已经拥有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应用程序。例如,我们的HR(人力资源)系统的运行环境就是一个独立的全球性离岸公共云,是由供应商Workday提供服务。我们的企业内网,同样也是运行在离岸云计算环境中的。”
“我们同时也在使用私有云技术。对于数据中心,我们则有基于混合公共云和私有云的,也有传统的数据中心。毫无疑问,云计算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机会,让我们能够基于需求,由IT引领服务,让我们的成本得以曲线型降低。”
随着更多的合同到了续约的时候以及一些新合同的签订,更多的应用程序将会在私有云环境下运行,她说。“我认为,这将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机会。”
简化IT 不断增值
尽管公司的IT资产跨越了很多个国家与地区,但依然有机会通过集中化来降低其运营成本。“业务以及支撑业务的IT系统越来越简化,这正是CIO所要关注的问题。”Riley说。
“当然会有一些公共的组件,可以跨越各种应用和很多地区。例如HR、测试、文档管理等——都需要能够提取、挖掘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热爱简化,就像以前我们热爱复杂化那样。因为,毫无疑问,挑战的步伐还会继续加速,灵活性是能够实现复杂性特性的品质,也是可以推动IT发展的动力。我们不得不做的是,让事情更加快捷、便宜和完美,我认为这样的事情永远没有止境,因为像云计算、移动性这样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将带来越来越多的变革机会。”她说。
公司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模式,与众多的供应商都有合作关系。例如,其数据中心是外包的,但公司在全球依然拥有大约5000名IT专业员工,其中大约3500名在英国——其最大的市场,他们在英国总共拥有24000名员工。
Riley一直以来都希望公司自己的员工保持新鲜感,给予他们足够的价值培训和在整个公司范围内的发展机会。但是,就像大多数的保险公司一样,Aviva也有大量的遗留系统。“各种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看起来能够给人以难以抵御的诱惑,但是那些具有大量经验的人(就是维护各种遗留系统的人),他们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她说。
篇3
档案数字化的含义分析
为什么说数字化时代,档案工作的变革势在必行?当前,档案馆储存、管理、查阅档案的最主要形式,毋庸置疑是纸质档案、影像档案等载体形式。从形式上而言,数字档案是新时期技术发展的形式变革,从形式归类而言,它与今天的纸质档案、影像档案,与过去的甲骨档案、竹简档案等别无二致。数字档案的革新在于其海量的信息与瞬间的计算带来的使用价值的提高。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无外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扫描技术、多媒体技术、新存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而言跟档案学毫无关系,它是信息化革命的产物,运用到档案工作,产生了档案数字化建设这一新的命题。档案数字化对于优化档案结构、提升档案队伍、改善档案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数字化主要包括档案目录、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以及档案管理、查询、运用的数字化。当前,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档案馆基本上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档案查询,以最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思维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早在上世纪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对不同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但毕竟以好处为多,才推动了各行各业数字化的变革与发展。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提升了效率,在任何时代,效率都是从事一项工作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尤其是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更是如此,效率的提高给档案工作带来质的飞跃。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是顺应时代、顺应技术的产物,它能以更快的速度存储、梳理、计算、分类,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字化进入档案,第一点的变革就在于效率,和由效率提高而产生的效益化提升。过去,从事档案工作主要靠人力的投入,档案效率的保证来自于人员的保障,必须确保大量的人员从事档案的梳理规整,才能提升效率,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管理。随着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这一现象很快就变成了历史,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人可以代替一个团队,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空间财力,更节省了查阅使用档案的时间。这也是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节约。尽管如此,数字化给档案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效率的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以及思维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数字化的致命弱点同时渗透在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档案工作中,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造成的肯定是安全隐患。因为一旦主机出现了问题,网络受到了攻击等等情况,档案资料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首当其冲的是泄密危险,档案中存储着大量的国家秘密,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档案丢失危险,当外在客观条件不可抗因素发生作用时,从事档案工作的具体人员根本无法抵御信息化的技术攻击,造成的后果很可是档案的丢失。因此,虽然数字化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诸多益处,但是纸质档案存储等原始技术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档案技术手段,短时间内不可废弃。
篇4
1 什么是网络数字阅读
所谓“网络数字阅读”即为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移动电子设备上的现代阅读。它具备两个内在涵义:一个是“网络化”,阅读的材料来自于互联网;另一个是“数字化”,内容和终端都是基于数字化技术。
与过去人们熟悉的纸质书籍相比,现代网络化、数字化的阅读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海量内容。首先,网络数字阅读的资料基于互联网数字海洋,所有在网络上公开过的,全部数字类资料从理论而言都可被阅读,各种类型的资料―― 学术、文学、娱乐、资讯应有尽有,数量极其庞大;其次,网络上可以被阅读的资料,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仅有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还有各种生动的音频,和直观的视频。
第二,摆脱时空限制。网络数字阅读通过移动电子终端完成,加上无线网络覆盖的大范围覆盖,以及离线阅读功能的实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想看就看。数字阅读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
第三,互动性强。全球覆盖的互联网络带来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在基于网络的现代数字阅读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彻底改变了传统形式中的封闭式、缺乏互动的阅读。
第四,灵便的阅读选择性。数字阅读资料经在进入网络之前,通常已经被完好的编辑,或在流通过程中在不断被完善,大都不仅具备传统书籍都有的标题、目录,而且还有文摘、关键词、参考阅读、读者评价等,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能够根据以上信息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或章节阅读。
第五,成本低廉。与传统书籍相比,网络数字的阅读不仅丰富、便捷,而且成本低廉,全国民众无论收入多寡,都只要花费很少的费用就可以获得海量阅读资料。
2 网络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阅读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弱点和问题。
第一,数字化技术不够成熟,缺乏标准化。与经历了几千年积累和发展的印刷技术相比,现代互联网、数字技术才刚刚起步,仍处在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时期,数字化技术和终端设备的技术还并不成熟,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终端设备相互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兼容性问题。
第二,对版权保护带来了挑战。事实上,无论形式如何多变,内容始终是阅读的主体。网络环境中的资源数量极多,但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充斥着大量无用材料,甚至负面材料,不像已经经过重重审核的纸质书籍那样具备质量保证。此外,关于互联网资料的版权保护仍然处于探索时期,网络数字资料的侵权问题日益普遍,必然限制了网络数字阅读的深入进展。
第三,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与传统手捧书卷进行阅读相比,数字化的阅读通过终端完成,难以得到“一卷在手,馨香自在”的美好感受,而且电子终端存在辐射和普遍的视力损伤缺陷,文字排版和设计也很难达到纸质书籍的效果,此外,书法、绘画等艺术也难以通过数字化全面展现,因此很多阅读者仍然倾向于选择传统纸质书籍。
3 图书馆的措施
第一,顺应时代变革,不断充实数字化阅读库。内容是阅读者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图书馆作为阅读资源的聚集地,必须不断充实阅读库。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购买现成的资料库,也可以自行建立特色文献、材料阅读库,还可以通过广泛的合作、网络集采、编辑等整理出个性化的阅读库。在构建数字化阅读库的时候,图书馆必须始终以读者的需求为核心,关注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尤其是在购买数据库时,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研,确认,并保证后续的跟进和精准统计,不断剔除利用率低的资源,全面提高图书馆内数字式材料的使用率。而在自行构建个性化、特色式的数字阅读库式,图书馆应该坚持专业导向,聘请专业人员,从互联网海洋中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有效材料,进行充分的整理和加工,建立必要的资料检索系统,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专业、高效的服务。
第二,优化终端服务设备。与数字化阅读库相对应的,图书馆也要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的电子终端服务体系,引入先进的数字终端服务设备,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互联网数字阅读服务。考虑到如今智能手机用户的大幅增长,适用于智能手机阅读的数字化材料和设备最好优先完成,导入更多适用于手机平台的数字化阅读材料,设计符合用户习惯,满足其阅读需要的用户界面和程序,为群众提供快捷、经济的服务
第三,提升馆员素质能力,创建新服务平台。服务也是图书馆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除了引进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之外,图书馆更要重视馆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不断加强对于馆员的岗位培训、素质提升,培养其现代化的数字式阅读服务理念,提高其处理数字化阅读材料的能力,使其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基本的查询和阅读指导,还能及时主动向读者传递数字阅读观念和技巧,通过指导帮助读者尽快掌握数字材料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数字阅读习惯;提高读者检索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根据读者需求开展精准的资源推送服务等。
篇5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教学环境;教与学变革;师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5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8
一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简介
1 含义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也可以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理解为每个学生在均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探究教学和基于项目的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变革的教学过程。
2 教学环境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几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DA)、课堂及时反馈设备、智能手机、学习机、电子书包、便携游戏机等,同时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和电脑手推车(移动充电柜)、无线路由器、无线教学控制系统;软件环境有各种小游戏小软件、虚拟实验软件、在线仿真实验、几何画板等专业软件。利用上述软、硬件环境可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无线网络、3G上网卡和移动存储进行发现学习和随机访问学习,利用应用GMDesk、iGoogle和360doc搭建“个人书桌和图书馆”等。笔者综合目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构建了课堂教学环境,如图1所示。
3 项目背景
2009年9月25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戴尔公司资助下启动了“互联创未来”项目,启动该项目以来,全市项目受益学校共12所,校际协作伙伴学校共12所,参与班级249个,参与教师150余名,受益学生11280名。我们随机抽样了2所项目学校,对其展开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学生测试等一系列调研,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带给教师、学生和课堂的革命性变革。下面是对调研数据的详细分析和解读,期望能深层次挖掘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引发的课堂变革
1 课堂实录分析
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随机选取了2节课进行观察,为遵循研究伦理,特隐去项目学校实名,统称为成都项目A校,成都项目B校,教师统称为张老师、王老师等,如表1所示。
课堂观察量化分析:在工艺学记录方式的基础上,把课堂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然后形成互动分类表(FICA)如表2所示将整堂课的800行为分类统计。
(1)成都项目A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
表2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所占的比例。
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本节课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第①、②、③、⑨类),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接受学习方式己逐步减少(第⑤、⑥、⑦、⑧类),学生主动发言非常积极(第⑨类),表明“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小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主动发言占到了41.5%,将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成都项目B校――Uncle Jack's farm
表3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所占的比例。
从统计数据看,课堂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占优势,(第①、②、③、⑨类),老师主导的接受学习方式比例逐步减少(第⑤、⑥、⑦、⑧类)。从第⑨类所占比例37.3%可以看出学生所做的活动较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极大地提升了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水平,项目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并均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其中9节优质课被选入成都市教育资源库。
三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变革教师的教
1 受到教师们的一致认可
从调研和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表示高度的认可和赞扬,成都项目A校信息技术学科赵老师说,戴尔“一对一”课堂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机会,方便了生生交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例如《角的分类》授课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电子白板操作移动直角,提高了学生应用电子白板学习的能力。
2 促进了教师的教研活动
对比基线调研数据,“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教研活动,表现为:(1)教师更多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每节课从网络下载资源的频率提高了14%;(2)教师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每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频率提高了45%;(3)图2显示,通过“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四个方面的教学行为在“几乎每节课”的观测点上都有大幅提升,教师已普遍注意到了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篇6
近百年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昂首走来,以数码技术支持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现,几乎涉及了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数字化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与传统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教育职能的不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师生之间是“主客”关系;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也要“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使各种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络中,甚至形成数据团上传到“云”上,校际间、国际间的教育资源互通交融。数字技术使得“教育云”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极不对称的状态,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汲取,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再造的紧迫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席卷了全球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数字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是一定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物流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物流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覆盖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视频、图片等丰富翔实的物流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由于各省财政实力差异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以及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导致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的时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实现物流管理资源的共建、共有与共享。
2.2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
数字化浪潮对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数字化技术已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各环节中。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各地教育机构的物流教学单位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为教学理念变革、信息化设施与设备、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基本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建设是工作重点。
2.3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理念革命,在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塑造方面,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方面,在受教育者的性格培养和生活学习方式变革等诸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理想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数字化技术改造了传统教育环境,彻底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远程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模糊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对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虚拟的教学空间依据自己意志,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平等交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随时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从知识发送机的身份转变为知识导师,引领学生参与求知历程。在数字化教学新理念指引下,大学生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获得尊重,其逆反权威与创新意识得到鼓励。教育理念改革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案能力,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环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新型物流人才。
2.4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趋势
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物流巨头都十分重视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物流产业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业在未来物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层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将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并据此开建互联网络“百校工程”。1998年英国政府《我们的信息时代》宣言,提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纵览全球,数字化教育已然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的轴心,我国教育界亟需积极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模式和教学教法,升级师资培养和学校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教育界追赶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数字化教学变革。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性教育。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
第一,提升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尊重学生作为求知主体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培养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意识强,独立思考能力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思想倾向,且迫切企盼社会尊重其个体独立意志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结合,通过各式渠道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态变迁,在尊重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展开因材施教[1]。第二,革新交互式教育模式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变革中,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对教学质量的理解方式,要认识到教学质量不单是通过管控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确保知识传递,还应当涵盖教辅部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环境的内容。传统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数字时代的物流互动教育则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师生互动全面的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教务后勤乃至社会企业之间的多方互动。数字化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技术手段降低互动交流成本,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育各相关方的零距离的、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责任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还应当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物流知识信息的发送者,而应当是物流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物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者。
3.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工具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素材数据库。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工作需从软硬件支持两个方面展开。校方是硬件建设的直接责任方,负责提供必要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等硬件支持[2]。在软件建设方面,软件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手段将其外包处理;数据库内容建设则建议以系部或教研室为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的组织方,将数据库建设按照物流教学环节分解为课程建设、教学参考、在线课程、实验教学、作业习题、考试测验、在线答疑等若干功能模块,落实到具体任课教师身上[3]。数据库的具体内容建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和获取知识的特点,要注意数据信息涵盖生动翔实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建设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第二,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应包括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及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两块。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例如精品课程数据库、专业课程数据库、教学视频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教师个人网站等[4]。而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则是以WEB2.0时代的技术为基础的双向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例如基于Wiki技术建构的物流百科,基于即时通讯技术构建的在线教学辅导聊天室等。WEB2.0较WEB1.0而言更重视用户交互式体验,凸显网络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用户从教学内容的浏览者升级为内容的浏览者和制造者,有效满足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互动、开拓创新专业知识的诉求。
3.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篇7
数字出版不仅是出版产品的数字化,更是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尤其是编辑加工环节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骤然而至,似乎让整日埋身在书海中的编辑们一时无所适从。在数字出版时代,仅仅有丰富扎实的业务功底是不够的,编校方式亟须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在组稿和收稿阶段都会形成稿件的电子版,而编辑加工环节却依然在纸稿上进行。实际上,Word、PDF和黑马校对等软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编校功能,只要充分利用它们,完全可以实现编辑工作的数字化。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编辑不仅要对文字稿进行审读修改,还要对脚本、源文件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或动画等。软件测试与试运行、多媒体信息的同步监听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编辑加工的无纸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出版行业相关的排版、文档处理和企业ERP管理软件的不断推陈出新为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这些软件,编辑人员的常规工作基本上都可得以实现。
对于出版企业来讲,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编辑加工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的模式生产数字化产品,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尽量压缩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业内对编辑职能的转变也一直在关注与讨论之中,但此类文章更多的是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对编辑业务理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并不多。仅就编辑加工的具体工作而言,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编辑加工模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郭亚军先生的《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系统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理论与应用。构建了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的面向用户的数字出版模式。该书详细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的两个基本模块:用户个性化定制型数字出版生产模式、个性化交互型数字出版用户关系管理模式,并对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是本解题的好书。
周蔚华先生的《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从科技进步与出版变革的互动人手,系统地研究了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数字传播给图书、期刊、报纸等不同出版媒体,以及媒介产品的策划、编辑、印制、营销等不同阶段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数字传播变革以及出版转型的对策。该书更像是一个课题,由多个人共同完成,是纯学术性质的,其价值只是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概念梳理得很清楚,条条框框很清晰,不足之处在于实践指导意义弱,适合对数字出版感兴趣而迷茫的人看。
带着这样的编辑工作模式变革诉求,我们翻看一下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一书,看该书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系统提出了数字化编辑的概念,从数字化编辑的重要意义、工作前的技术准备、排版初步、编辑的数字化、其他工作的数字化应用五个方面全面举例介绍了数字化编辑的思路、方法及实用技巧,内容直指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出版行业,简洁、实用。该书以数字出版为时代背景,以编辑的具体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主要内容,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在计算机环境下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提供一整套完整实现数字化编辑的步骤与方法。并对各个环节提出工作标准。该书是多位资深编辑在总结自身数字化编辑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走访调研了多家大学出版社,结合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潜心研究总结出的成果。
他们认为,所谓数字化编辑模式是指图书(出版物)编辑加工过程和方法的数字化,至少应包括稿件传递网络化、编辑加工过程数字化、编辑与作者沟通网络化、编辑工作管理数字化。
数字化编辑模式实现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工作环节的设立及其标准的制定,是管理模式的改变。这里面有数字技术的有机嵌入,也有编辑工作流程的再造。这一点,该书有很好的阐释。
图书的编辑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某个环节、某个人使用信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而整个行业缺乏整体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因此实践中发现,除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整体采用无纸化编辑技术外,少有其他人涉足于此。针对这样的事实,该书以翔实的数据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近两年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开展传统纸质书稿编辑工作模式和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到一年,出版社全员(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老编辑)成功实现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编辑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篇8
西方发达国家在飞机研制过程中率先全面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取得了缩短飞机研制周期,提高研制质量,降低研制成本的显著成效。波音777是全球第一个采用全数字化定义的飞机,波音737-700飞机实现了研制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控制,2002年首飞成功的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35,在数字化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了优势企业(中心)联合的研制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飞机数字化研制道路上走过了“产品数字化定义”、“过程管理数字化”、“优势企业中心联合”三个主要发展历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新的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飞机制造业传统的设计和制造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见图1和表1),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已日益成熟,代表了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在上级机关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实施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以打通数字化生产线为主线,以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为核心,打通了飞机/直升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主流程,从根本上变革了飞机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的模式、流程、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了数字化生产方式,初步建立了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大幅度地缩短了飞机型号研制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
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由数字化设计等九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在飞机研制过程中的位置、作用及关联关系见图2。
数字化设计、试验仿真、制造、管理构成了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的主线,而基础数据库、飞机设计/制造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构成了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的基础;中间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和软件系统将各类要素联系在一起,集成各类应用系统和网络,为飞机数字化研制提供支持协同设计制造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飞机数字化研制的信息沟通、单源数据管理和并行过程控制。
通过构建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中航工业主机厂、所形成了“一个平台,七个中心”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全面支撑了数字化设计、制造主流程和仿真试验辅流程等全新的飞机数字化并行协同研制模式。见图3所示。
一个平台
较大规模的厂、所数字化协同平台。厂、所数字化协同平台是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物流管理系统为核心,是航空企业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等各类数字化研制业务的协同工作环境和信息集成、平台。是数字化设计管理的基础设施,它通过建立强壮的网络连接和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资源,保证设计、制造、管理信息流的通畅流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数据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形成支持跨厂所的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工作环境,是飞机数字化研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台主要由三维设计软件、产品数据管理软件,工作站、服务器,连接厂所千兆网络等组成。可供全体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人员同时按并行协同的方式,完成全机产品数字化定义和制造生产数据的有效组织和传递。见图4所示。
七个中心:
功能/性能仿真中心,是基于功能/性能数字样机,通过数字化仿真试验手段,在产品设计阶段早期就替代、减少和简化部分物理试验(实物、半实物试验),通过仿真迭代使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逼近设计指标,逐步走向成熟。
数字样机装配、仿真中心,用以部分取代实物样机设计协调。确保装配设计数字样机评审结果的真实有效。通过虚拟拆装、人机工效等先进的三维仿真手段对装配过程进行预演,检验产品的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工艺性。使得在型号研制中采用全新的三维数字化手段和逼真的立体图像进行设计装配和协调,替代了过去飞机研制采用的木质或金属实物样机。为详细设计、发出飞机生产图样打下基础,见图5所示。
工艺仿真中心,主要通过虚拟制造环境,集中开展主要专业制造过程(如装配、机加、钣金、复材、焊接等)的模拟仿真,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工艺问题并优化工艺设计,使工艺方案更科学、合理。如图6所示。
产品数据管理中心和制造数据管理中心(型号数据中心),由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的服务器硬件组成,并通过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将设计数据、分析数据、工艺数据、工装数据以及各类基础数据库等按不同需求物理异地存放,逻辑统一管理,支撑并行协同研制过程,解决型号研制过程对产品数据共享和流程控制的需求,实现单一产品数据源。
物料配送中心,按照数字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要求,对生产物料进行集中管理和配送供应,按照生产作业计划组织进行工装工具、毛料、零件和标准件的即时配送管理,实现主要生产过程的流程并行。不仅保证按计划进行生产,同时能够实现对物料的统一仓储规划、实现系统化作业管理和规范化库存管理生产管控中心,负责生产计划指定和设备有限能力的平衡,实现按照架次交付计划进行生产计划的优化排序,实现生产计划编制、下达、跟踪和反馈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控制。从而促使飞机制造企业由传统的按完成项目百分比考核进度、手工对账方式统计缺件等粗放的管理方式,向准确、具体、信息反馈及时的生产计划与管理模式转变。
在飞机数字化研制基本体系建设过程中,突破了九项重大关键技术:
1) 飞机数字化研制模式及并行协同流程关联技术;
2) 成熟度控制下的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技术;
3) 用于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技术;
4) 数字样机与虚拟现实融合技术;
5) 面向制造的全机产品数字化定义技术;
6) 跨厂所并行协同工作平台和产品数据单源管理技术;
7) 飞机总体方案多专业关联设计技术;
8) 统一模型关联和参数化模块化快速设计集成技术;
9) 基于模型定义的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MBD技术)
结合型号研制应用,初步实现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七大变革,显著缩短了新机研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
1)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取代了传统设计/制造串行;
2) 数字样机取代了实物样机设计协调;
3) 开展了部分飞机系统的数字试验仿真,简化或减少部分物理试验,加速产品设计迭代过程;
4) 数字量协调传递为主的制造技术体系取代标准样件-模线样板工作法,取消大量模拟量工装;
5) 打通了机加、钣金、焊接、直升机装配等部分数字化生产线,实现数字化制造取代模拟量制造;
6) 部分工艺数字模拟和仿真试验取代工艺试切和试验;
篇9
[关键词] 后蒙太奇 电影语言 数字化生存
一、引论
不知不觉间,电影这门被人誉为“第七艺术”的艺术形式已经伴随人类走过了近110年的风雨历程。电影自它的初生期就一直与科学技术保持着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无论是第一架摄影机的出现,还是第一尺感光胶片的诞生,无论是声音的介入还是色彩的结合,以及宽银幕和环绕立体声的采用,无一不是科技催生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推动就不会有电影这门艺术的诞生以及后来的风光无限,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特性,以致本雅明将摄影术和电影的发明视为“机械复制的艺术”时代的到来。在科技的推动下,1927年的《爵士歌王》里首次探索了声音的使用,1935年,《浮华世界》开始有意识的运用色彩,从此电影进入了它的彩色时期,六七十年代又开始尝试宽银幕和环绕立体声,这些都是电影与科技携手走过的足迹,但真正把电影和科技的联姻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却是在数字化全面介入电影以后的事情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星球大战》、《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铁达尼克号》等一部部美国“大片”的诞生不仅使观众领略了大制作的气派,同时也感受了数字化的独特魅力。数字化对电影艺术的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电影的一些技术特性,而且在整个电影美学领域给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研究课题。蒙太奇,作为结构一部影片的思维和组织方式,在数字化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的含义,如果我们把传统电影理论时期称之为“前蒙太奇”时期的话,那么,随着数字化对当下电影艺术全方面多层次的介入,我们不妨可以把目前电影的数字化时代称之为“后蒙太奇”时代。
二、后蒙太奇
对于“后蒙太奇”这一概念,是基于与“前蒙太奇”(包括蒙太奇和长镜头)即传统电影理论时期比较而提出的。我们把以数字化为引导的电影时代称之为“后蒙太奇”时期,较之于“前蒙太奇”时期,“后蒙太奇”在以下几个层面给蒙太奇注入了新的意义:
1、镜头的裂变
“镜头”在“前蒙太奇”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无论是在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还是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中,镜头都成为他们立论的意义单元。爱森斯坦在《电影形式》一书中这样论述“镜头”:
“镜头,作为进行构成的素材,比大理石还要坚硬。这种抵抗力是它所特有的。镜头变为完全不可改变的事实的倾向,是扎根于它的本性。”爱森斯坦和巴赞所论述的这种镜头的“不可改变”性,在“后蒙太奇”时代却遭遇致命的颠覆。当镜头置身于数字化的科技语境中,它的“比大理石还要坚硬”的本性彻底瓦解。当以胶片为存在载体的镜头被替换为以二位制数字编码的数字为载体时,声音、字幕、色彩等等一切画面元素都变成了一串串可以随便改动的数字编码,只要创作者需要就可以对它进行相应的改变。在数字化的语境下,所有的声画素材都可以被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对这些数据信号进行相应处理,甚至于创作者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计算机三维合成技术生成镜头,这样,传统语境下的镜头就被裂变为一个个“数据团”,“前蒙太奇”阶段的意义基础遭到彻底解构。
2、维度的强化与整合
如果我们把声音和色彩的介入看作电影艺术的前两次技术革命的话,那么这次的数字化浪潮就是电影艺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了。较之与前两次技术革命,这次的数字化革命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并没有在技术因素上给“蒙太奇”增添新的元素,但却在电影艺术各个元素间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弗,詹姆逊所提出的,在后现代,人们并没有创造新的东西,只是一些元素发生了新的组合,一些原来占主要地位的东西逐步边缘化了,而原来处于边缘的东西进入了视野中心的位置。这也是将之命名为“后蒙太奇”时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领域中的应用,是电影领域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之一。尤其是数字特技的制作,更是对蒙太奇构成了新的变革。利用数字特技可以对画面和声音进行特殊处理,画面的影像处理包括对画面的色彩处理,如《辛德勒名单》中的红衣女孩:对合成画面的质感处理,如《阿甘正传》中对阿甘与肯尼迪总统握手画面的胶片颗粒度处理,还包括对画面的变形处理,如《天使爱美丽》中的夸张变形镜头等。数字技术对声音的特殊处理可以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完成。它利用功能强大的混音软件和音频工作站的处理能力模拟专业的效果设备和混音设备,完成对声音的录制、非线形编辑和特效处理,可以分别对单轨实施音量、音道平衡、速度和频率的单个节点微调、合成制作等等。
3、语法的消解与重建
电影的数字化浪潮明显的具有后现代的精神特质,它质疑一切,消解一切。这种质疑与消解发生在电影的各个层面,从成像技术角度来说,数字影像成像技术不但可以是一个画面有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影像素材复合而成,而且其效果极为逼真、可信,奇观影像终于实现了对客观现实与视觉奇观同时“超现实”再现的愿望;对制作者而言,数字技术不但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更具冲击力、更有感染力的电影影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无疑将解放创作者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电影题材也会随之扩大并延伸到从未触及过的领域:从电影本性来说,由于数字技术的影响,观众开始关注一个被观众忽视良久的电影本性:奇观本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电影语言构成来说,一大段故事的叙述构成完全可以由一个数字化成像技术生成的复杂、流畅、且不露痕迹的“超”长镜头完成,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意义被消解得无影无踪。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看,数字化电影“超”真实虚拟影像质疑着电影艺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解构着传统电影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因为数字技术对电影全方位的介入,传统的电影语法规范正在经历着数字化的洗礼而很难再继续保持它的统治地位,同时,新的语法规范还正在孕育生成,暂时没有形成严谨的语法系统。所以,当下的电影语境,可以说正处于传统电影语言与数字化电影语言重叠交替的过渡时期,一切尚待时间验证。
篇10
关键词:VI设计;VI系统;企业形象系统;数字化;计算机
VI设计是当前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热点和焦点,也是广大企业争相追逐的目标,因其与企业的形象系统、市场营销等内容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融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这其中以VI系统设计表现的最为明显。具体到VI设计的内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参与直接带动了数字化设计的趋向,为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方向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也值得深入的研讨和解析。
1信息化浪潮推动VI设计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VI可以直译为视觉识别系统,即透过视觉设计作品的呈现,为企业的形象打造和展示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帮助企业建立市场形象和美誉度。从VI设计的本质来研判,其根本目的是围绕具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诉求,建立企业完整的形象系统,即视觉识别系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传统的手工设计、纸媒设计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也很难取得竞争的优势。因此,现代VI设计的主体是计算机,深层次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信息化的VI设计”。也就是说,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辅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先进技术的优势,可以展现出VI系统的功能性优势,进而得到更多企业的亲睐。对于专业从事VI设计的公司、人员来说,借助信息化的浪潮和技术特点来提升设计的品质,不仅是当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字化更加引人关注,即数字化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构成了数字计算机的基本样式。以我们重点谈到的VI设计为例,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计算机自动整合错综复杂的设计信息,将其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和数据,再以数字和数据为基础建立对的数学模型,主要是设计模型和模板,进而实现设计的快速、高效率和高质量。因此,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现代VI设计已经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并且在未来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VI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应用系统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的转换,都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这其实体现了二者的完美嫁接和融合。
2数字计算机技术的演变将引领VI设计的进一步变革
其实,现代计算机已经可以具备多样的设计功能和处理效果,比如基本的图像识别能力、数码设计技术等,这些都为平面设计尤其是VI设计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就VI系统的两大主要分支来说,基本要素的设计和应用系统的设计,现在都已经全面“数码化、计算机化”,归根结底就是“数字化”。当今的计算机可以完成全部的VI系统设计步骤和内容,这在计算机刚刚引入到设计领域的时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例如,VI应用系统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基础设计素材,也需要诸如颜色、字体、肌理、形象等多种元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同时调动这些元素,建立完善的素材库,为设计者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一个独立的VI设计师可以借助一台计算机完成一系列VI系统的设计,这体现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VI设计的巨大推动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更加综合化,更具实践性,可以为VI设计提供更快捷、更有力的帮助。未来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变革式发展也必然推动平面设计的飞跃,进而带动VI设计走向科技化、数字化的道路。再有,网络的发达和新型数字技术的成熟将引领平面设计更稳步的前进,以VI系统设计为代表的形象设计将融合多样行业、企业和技术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例如,现代数字技术可以自动检查VI设计稿的文字错误、图像编排、区域组合等内容,为设计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正体现了数字化对VI设计的巨大推动作用,而这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会在未来走向更加纵深的方向。
3数字化引领VI设计走向科技化、艺术化、实用化的未来
VI系统设计需要借助数字化的技术优势,需要完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在未来比较引领VI设计迈向科技化、艺术化、实用化的道路。具体来说,未来的VI设计必然借助计算机完成,其设计方式和处理路径都是数字化的形态,这其实就是设计科技化的基本趋向,即科学技术的应用为设计打开了一扇窗户。其次,VI设计是基于基本元素和企业应用系统开展的一项设计工作,其植根于平面设计,同时融合了现代设计的多重理念和要素,其优劣衡量标准就是设计作品必须符合艺术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只有艺术化水平较高的VI系统,才能获得企业的亲睐,才能在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另外,未来的数字化VI设计必然更加实用,更加贴合企业发展和形象推广的需求。简言之,企业的形象系统关乎企业的市场形象和营销外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而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的企业VI系统设计,必须符合企业的诉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总之,VI设计在未来必然更加数字化,更加贴近设计的本质和企业形象推广的需要,而这也恰恰是VI设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静静.论VI视觉识别设计中的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 张莉雅.VI设计教学中对情报收集过程的引导[J].美与时代(上),2012(04).
[3] 李小舟,董海斌,苍楠.企业品牌战略中的VI设计[J].美术大观,2012(08).
[4] 田小弘,陈晓菲.品牌视觉识别VI的标志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2).
- 上一篇:远程医疗会诊解决方案
- 下一篇:采购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