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原有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方法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旧的思维定势,从各自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敢于对同学的观点质疑,并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2.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要探究的,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一旦因兴趣和求知欲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他们就会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篇2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基本设施电脑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同样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电脑的结合点,使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媒体电脑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接触多媒体电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创造多种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教师要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课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课外活动要与课堂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紧密联系,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扩散,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种解决方法,也可能有不同的解答,启发学生要深入思考,从各种可能性出发,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不受现有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的限制,从多种角度出发思考,得到多种不同的正确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渐渐学会求异思维。
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寻求多样性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克服以往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中能一题多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尝试各种方法,得到多种解答。例如在学习“新建一个Word文件”时,教师可以学生自己尝试新建一个Word文件,然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与总结。
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后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 在桌面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点击开始菜单,程序,Microsoft Word。
3. 在一的打开的Word文件上方点击“打开”快捷键。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这多种解决方法中,找到一个最便捷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穷的。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想象的对象可能是现实中已有的事物,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所以说想象具有创新意识的内涵和特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新异性与变异性的特点,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想象。
中学生受到年龄、知识、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想象能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电脑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一定的技术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具有的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还要经常设计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作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
疑问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心存疑问,自觉的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疑问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学习。疑问意识还可以激励学生勇敢探索,大胆创新。
篇3
一、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有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还要相应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动跃思维,有想要“一吐为快”的感觉。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部分,小凡卡的悲惨命运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有的同学还擦眼泪。此情此景,我把握时机,关切地问:“同学们,小凡卡的信已经寄出了。试想,他命运又将如何呢?”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他的爷爷收到信后,会快马加鞭地来接凡卡,从此结束凡卡悲惨的生活。”有的说:“爷爷收到信后,会难过得老泪纵横,可是他不会来接走,因为他已经风烛残年,没有能力抚养凡卡了。”有的说:“我想,凡卡的爷爷或许早已经去世了,根本收不到他的信。”还有的说:“只有了沙皇的统治,凡卡才真正过上好日子。”……为激发学生对旧俄国沙皇的黑暗现实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于是哄他们多想多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的创新兴趣越浓,创新意识则越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引导学生质疑求异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教《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时,我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两个题目:(1)小狮子爱尔莎应该回归大自然接受锻炼;(2)小狮子爱尔莎应该留在作者身边健康成长。这是两个富有两可性的问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坛,思维非常活跃。
(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求异思维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所谓求异思维就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寻求相应答案的一 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极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含有较多的创造性因素,是创造能力赖以发展的基石。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寻求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发散式求异思维活动中进行学习。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尊重学生的见解
篇4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科学课堂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习惯的自留地。那么怎样才能让科学课堂成为唤醒孩子创新意识的沃土,培养创新习惯的良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实现教学手段创新,为学生创新提供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科学课程的创新活动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学中要做到身体力行,用行动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比如,我们在学习《灯泡亮了》这一课时,引入新课我就拿着我自己做的画有皮卡丘的“暗箱”(电路的基本组成)闪亮登场了。孩子们在学习时兴趣盎然,创新的点子层出不穷,光电路的连接就想了不下十种,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五边形的,立体的……最后孩子们还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小台灯,手电筒,学习休息多用照明工具。我体会到了老师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只有这样,科技创新才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第二: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乐于表达,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老师提供给学生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对同一个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经常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和发现”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比如在学习《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时,我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就看到的视频说出她说观察到的现象,想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大胆的猜想。同学们的问题之多简直难以想象,竟贴了一大黑板,说起来依据也是有板有眼。其中陈硕是这样说的:“我的问题是这些气球为什么都往上跑,而且形状都是下边尖上边圆呢?”“猜一猜”我说,“因为……因为……它……轻所以往上跑,因……为这样的形状……阻力小”星宇磕磕巴巴的猜道。“孩子有想法还是很愿意表达的,只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才不敢说,不愿说,渐渐地就不会说,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是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的”我想。意识到这一点,在我的科学课上,我不仅鼓励孩子看,想,说而且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第三: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成的、口头的、操作的)。
最后:实现作业内容的开放。
篇5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社会发展史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四大发明有力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明显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原因在哪?归根结底还在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严重束缚了创新思想,产生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由这样的人才创造的文明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有从教育创新入手,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一、 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兴趣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 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实验的兴趣。
例如观察植物分类的图表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二、 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创新氛围
教学民主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桥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造性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性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进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曾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在肯定他的勇敢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加以指导。
例如:七年级生物教材涉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师提到“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学生立即提出反对意见“万物生长靠月亮”,引来学生的哄笑。对于这一与传统观念明显相悖的观点,教师并没有粗暴地加以指责,而是鼓励他说出他自己的想法,与他一起寻找证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两者其实不相矛盾,而是角度不同的结论。对这位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传统的精神,教师在很多场合加以褒奖。于是,更多质疑教材的观点出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 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 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应无疑者,先教有疑。”疑是创新的前提,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就应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
(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
(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
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片的结构。
这些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五、改革课本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可以避免演示实验只能由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无动手实践的机会等弊端。例如:演示实验——发酵现象,教师可在上课前三四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按实验的要求做。上课时把自己做的实验带到教室里,供观察时使用。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也可以改成课外实验。教师提倡每位学生都要亲自动手,但不作硬性规定,学生都非常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田间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以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
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养鸡场,参观食用菌场,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
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栽培、制作甜酒,练习养殖食用菌、植物的繁殖技术。饲养家蚕并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培养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才能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教学。
七、关注生物学成就,培养学生创新使命感。
篇6
【关键词】语文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富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有职责和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史,从人工力量到蒸汽机的发明,从飞鸽传书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需要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创新思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它的直接影响、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小,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一个人的事业天地。试问一个只有体力的人和一个既有体力又有脑力的人,在工作中谁更受老板欢迎、发展前途更大?所以,创新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中学语文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为祖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相关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课改后面对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四方面的见解,旨在从根本上切实落实初中语文课改政策,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教师树立新思想,重塑教育观
教师必须要打破旧的教学思想、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前教学只注重概念内涵、知识积累,是不加思考的学,机械的学,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取舍,进行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树立“注重基础,在基础上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观。
(二)创建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师生的关系即是简单的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缺少创造性,大多数因循守旧,依赖于固有的思想,很少有创新作品。教师应该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要强调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掌握什么,要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充满乐趣的教学情感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民主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从内心深处愿意去学、去思考,开发创新思维。爱莫比尔说过:“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里基础,当人民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所以,只有创建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最大化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开阔知识的海洋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都是滔滔不绝,不停的口述,学生面对语文课本上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精品文章,却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难以领悟其精华。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体味文章蕴含的美感,可以通过动画片段感知真实的情景情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了教学的空间,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把课本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枯燥无味的文字知识更加生动化,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消除学生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初中语文老师应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一些色彩效果、动画效果、音响效果,优化课堂学习过程,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
篇7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
“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
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
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
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
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
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神奇而又重要的东西,它是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重要推力,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而要使我国具有创新力,就得让教育得到创新。尤其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死板教条,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以应付考试,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对科学的认知还比较少,思维正是处在还未定式,极度发散的时期,而这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时间段。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潜力。
一、创设民主氛围、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首要环节便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这话不假,人是环境型的,处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激发出不同的潜力。就算是爱因斯坦,如果从小把他放在一个必须要死读书,读死书的环境下,那相对而言,他的“相对论”可能就要提不出了。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让学生融入进来,使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思考,积极动手。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恰当地放低一些老师的架子,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你成就多么的高,知识储备有多么的充足,你永远都只是个探索者。所以面对学生,更需要把自己当成个引路人,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提高对科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最好是能够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让学生放下担子,畅所欲言,务必要能够让班上即使是最胆小的学生也能站出来说出自己奇怪的想法。在讲解时,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自问自答地唱独角戏。更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即使是面对最简单的问题,也要耐心听取学生哪怕是在你看来是错误的想法,对他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赞扬并拿出来和大家进行讨论。千万不能嗤之以鼻地一棒子打死,因为这一“棒”下去很可能就把学生们刚刚朝探索创新道路上小心迈出的腿给“敲断”了。在营造了良好的师生氛围的同时,也要营造好学生之间热烈的探讨氛围。因为无论老师表现的有多么的亲和,学生表现的有多么的大胆,师生间总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会让学生忌惮自己的一些想法会不会太幼稚,会不会出错招老师讨厌,因此学生在和老师交流时总是会有所保留。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平台,能让学生彻底地倾诉自己心中所想,这就是学生间的交流起作用的时候了。学生间如果能够形成良好地讨论氛围,在小小的攀比心理作用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此时更是可以顺水推舟,提出一些命题或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将他们讨论出的结果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当然不是看它们的准确与否或实际与否,而是要以创新性为主,对那些好的奇思妙想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鼓励和赞扬。
二、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源于疑,只有对一个事物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认为,这样做”这样的疑问,才会思考到“能不能那样认为,那样做”的创新。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由于知识储备的有限,提出的疑问可能仅限于是对于一些事物现象的不解,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对人类的常识或固有的生存方式发起挑战,从而创造出颠覆性的理论或影响世界的发明。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道路上,这个开头不仅难,而且十分重要。在过去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许多学生的创新力在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还被不断的压制,那些偶尔在脑海中浮现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多少是被家长或老师冠以“胡思乱想”给扼杀在摇篮中,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只会去解决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无法回答开放性的问题甚至无法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养成即使在课下,也能够对身边的事物提出疑问和想法,让他们养成这个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上就要以多提问的方式推动教学进程,这样做的同时也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时,先让一个学生吹气球?当气球鼓起来后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生答:“空气。”于是我说:“同学们对空气都非常熟悉,你们还想研究空气的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许多见解:空气我们用眼看不到、手抓不到,但能感觉到。我又问谁还有办法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性问题,如用手捂住口、鼻很难受,说明我们离不开身体外的空气;还有的提出把很多空气压缩后会怎样?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把一只老鼠关在封闭的瓶子里会怎样?学生提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开启了思维之门,开启了创新之门。
三、创设开放课堂、培养学生挑战能力
篇9
一、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课堂上,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把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弟弟比姐姐矮1/6,弟弟身高是姐姐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姐姐矮1/6,姐姐身高比弟弟高几分之几?,弟弟身高是姐姐身高的几分之几?弟弟是姐弟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激励性评价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对于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平时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我们教师可以不先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树立信心。对于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探索操作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与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的内在联系比较难理解,这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原来圆柱的高,由此推出圆柱体积公式V=sh。
篇10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就要结合新课标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应试教育中的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大力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进入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积极思维,打破陈规,标新立异,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方面多做些功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课堂中有所创新,首先必须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中随时交给学生们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门学科知识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这门学科自发产生浓郁的兴趣和激情。
2.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核心。众多的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将会被压抑、扼杀或诋毁。只有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民主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独创性。学生在这样的充满阳光和空气的氛围里,不仅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发挥,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育模式上要加以改变,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中心型”为“学生中心型”;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单项型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合作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变“教师一言堂”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主要角色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课堂上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具大的创造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异想天开,给予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建立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进取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产生创新灵感。
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参与,着重培养学生“说理”和“析事”的能力。地理新教材,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陈述性内容较多,多数内容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果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裕的“读”和“说”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主置,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来读,来“说理”,来“析事”。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实用价值的分析和认识,还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地理课的学习兴趣。
3.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家的发明或创新都离不开探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显著特点,但没有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如在上“气温的日变化”这节课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即集中自己的感受自己理解讲述。在讲述“我国地形地势”一节时,让学生看地图绘制简易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分析地势对气候与河流流向的影响时,提出“假如我国地势是东高西低又会是什么结果呢?”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努力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作为地理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气象观察小组活动,了解当地的气温和降水;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农药厂参观调查,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及表现;带学生到啤酒厂去参观酿造车间、灌装车间、化验室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企业对我市经济的影响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通过让他们制作简易地球仪、简易地图、简易模型等,培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