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特征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制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技术制药特征

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发展腾飞的新世纪里,在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态势,使得《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扩展也很快,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生物技术制药教育体系必须实时改革[1]。本文作者根据这几年来的从教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特征分析

1.1优化教学体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细胞工程、生物材料以及化学工程等相关学科,内容较多,学科相互交叉,讲授难度较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过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但是,对于生物材料和化学工程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而这方面知识对于整个生物制藥来讲极为重要。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保证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增加了生物材料和化学工程方面的内容。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带动指导教学,重视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2]。

1.2突出学科特色,调动学生积极性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发展迅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不断应用于这里,共同推动了生物技术制药科学理论技术的持续创新。如用于水处理的高分子树脂材料,后来却可以用于分离纯化糖类、蛋白质类等药物。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如缓释剂、微胶囊等使用了可以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如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这些生物材料的使用丰富了生物技术制药的内容。在通过不断介绍新的生物材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新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师应有扎实的生物科学、药物科学、化学工程等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广的人文知识底蕴、熟练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讲起课来才能收放自如,能引人入胜,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1运用交叉学科分析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科学视野

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时,既强调对基本概念的解释、理论的归纳,同时应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分子生物学、药学、医学、生物材料学以及化学工程等多角度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教授学生以生物技术制药历史发展的观点、从不同学科认识问题,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如在酶工程制药中对于酶的固定化教学中,笔者就融合了生物材料、分子生物学和药学等知识。酶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和药学两种角度来讲授;而对于固定酶所用的明胶、聚乙烯醇等材料是生物材料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部分,如材料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制备、应用等。通过对酶及其负载生物材料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从多学科角度讲授酶制药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酶工程制药的理解。

2.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技术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地表达出来。通过部分动画演示和观看教学录像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快速理解接受理论知识。笔者在备课时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资料;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生物技术相关的学习网站如小木虫、丁香园等网站,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教学效率[3,4]。

2.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更好地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服务,为科研服务。生物技术制药实验课程设置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5]。与理论课同步开设了DNA的提取;细胞融合;细胞转染等实验,作为课程实验的基本环节。综合实验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科学素质设置。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生物材料壳聚糖的制备,生物酶的制备;开展了以壳聚糖负载生物酶的实验。这些实验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使得在课堂上讲授的枯燥的理论在实验中变得生动而具体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期望培养出具有视野开阔、专业素质优良、有较强实验操作能力,可以将专业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性和竞争性人才,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凌建亚,张国英,陈敏,等。基于协同创新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5,5:101-104.

[2]赵卓,郭刚,吴超,等。以科研优势带动研究型教学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39(8):155-157.

[3]姜海蓉,彭方毅,敏,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440-441.

[4]杨德龙,栗孟飞,李唯,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5,32(2):106-109.

篇2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海洋生物制药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向海洋要药”是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抉择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技术在海洋生物制药上的应用,我院为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海洋生物制药”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以多学科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海洋生物技术制药这个学科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开展课程积累的经验较少。如何上好这门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海洋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

海洋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制药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历史较短,教材较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大规模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成为可能。目前海洋生物制药发展迅速,有关海洋生物制药的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为我们选择海洋生物制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提供了空间。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首先确定了教学内容和重点。海洋生物制药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海洋生物制药概述,内容包括海洋生物制药的发展和现状,海洋药用生物的类别。第二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技术制药,内容包括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海洋生物新药的生物技术及其筛选与评价。第三部分,海洋生物新药的药学评价,包括药理学、制备工艺、药物动力学、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掌握海洋生物新药的生物技术方法,海洋生物样品活性筛选方法。

由许实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海洋生物制药》至今已出版2版。经过对比,我们采用第2版作为教材。教学内容加入第1版海洋药用生物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参照李八方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制药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和“海洋生物样品活性筛选”参考焦炳化和易杨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现代海洋药物》。这样一来,重点更加突出,掌握更加牢固。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注重课堂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进行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这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势必会让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毫无兴趣,增加学习的难度。互动式教学是“二元双向式”教学模式[1],由教师主导教学,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2]―[3]。互动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思考,激发创新思维。

(二)讨论式教学

专题报告讨论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参与者接触较大知识量,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完成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本课程中“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明显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章举例丰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本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我适合以报告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学生5―6人结成一组,针对感兴趣的药理作用方面查找文献,归纳总结,制成多媒体课件。讨论会每组派出1人报告本组的总结成果,其他同学就报告中的问题参与提问和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汇总,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该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获得相关文献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精神[4]。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将文字、图形、动画与影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作用于学生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5],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海洋药用生物的形态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印象,掌握生物的特征。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备课可以把大量信息补充进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对非重点内容,通过简单列出标题,使讲课和学习思路顺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一章,我们总结补充了大量活性筛选的方法,顺序也进行整理。学生反映较好。而对“海洋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一章,除了对基本的方法和参照指标进行重点讲解,其余采用小标题形式,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与控制基本过程。

三、注重学科前沿

海洋生物制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每天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所以不拘泥于课本,给学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梳理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他们以后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有重要意义。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对海洋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更是把海洋生物制药作为自己以后从事工作的方向。

四、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不是目的,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搭建知识构架和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了百分制,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回答问题、讨论报告等课堂表现组成。平时成绩是为了防止学生临考突击,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考核。期末成绩主要是笔试本门课程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占总成绩14%的发挥提高题。

五、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起到知识传承和教书育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言行一致,带有良好的情绪,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多和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观点,及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关注学科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水平。

六、结语

我们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海洋生物制药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督导组的肯定,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的优胜奖。

虽然海洋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开课时间较短,经验相对不足。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求知欲的增强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吸收其他课程的教学经验,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继续加强课程组建设深化教改,不断发展完善,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快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华,吴云勇.“互动式”教学模式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77-79.

[2]任红杰.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3-46.

[3]胡展英,傅华勤.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3):83-85.

[4]牛莉娜,林英姿,王华民,陈锦龙,饶朗毓.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1.

篇3

关键词: 高职; 生物制药;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76-01

生物制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药行业具有以下特点:(1)抗经济周期能力强;(2)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机会;(3)拥有长期永久性的市场。因此,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生物工程实用技术、精通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的管理、擅长生物制品推销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药学专业原有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增设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我院生物制药实训技能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开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

一、实训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与设计

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的天然核心,自2008年以来,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相关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相辅的课程体系。第一、二学期以实用高职化学、实用生物化学和应用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基本实验方法的熟练掌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四学期以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药理学、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以任务为引导的项目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训练学生如何合理利用知识和技术完成工作任务,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五、六学期以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自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论文内容的撰写,最后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因材施教,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大赛,逐步建立优差生兼顾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上有一定的下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小部分文科生,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高中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化学基础较差,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会影响到教学进度甚至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就像纸上谈兵,老师水平再高,讲得再好,到头来学生接受不了,那也是白费功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度把握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理论方面,实用、够用则可,实训方面,在掌握基本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在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本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制药相关技能大赛,如校内的金点子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齐都哈药杯”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等。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我院通过校内初赛,培训,决赛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报名的初赛,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模拟技能大赛严格培训,这种培训比平时实验要求要高得多,通过培训,其中的佼佼者代表学院、学校在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无非就是一支强心剂,给其他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树立了一个个成功的榜样,这种力量将持续的强势的在学生当中蔓延开去。通过常规实训与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我院生物制药技术的实训教学既保证了大部分同学的基本实训操作基础又能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优秀学生。

三、加强实训课程标准建设,保证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随着学校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学生不断增多,本专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对于同一门实训课程,有多个教师教授,而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经验、学识等都有差异,这势必会导致同一门实训课程,由于不同的老师上课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属性是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公办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以上两点都不利于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我校提出课程标准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核心的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显得尤为的重要。课程标准不同于课程整体设计,它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建立一套学生学习的标准,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要学哪些内容,要怎样学,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要通过什么来考核。那么在一套课程标准制定好了以后,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不管哪个老师来教,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本专业已经制定好了《应用微生物于免疫学》的实训课程标准,并正在逐步建设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此项工作确保实训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成为现今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在把握当今大背景,大方向的同时,还应根据各专业、行业自身的特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因为生物制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领域宽、发展快,规模小,所以生物制药产业的人才需求具有具有“多样性、小批量”的特征。据此,与企业开展小规模、多订单班、多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与企业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结合。此外,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本专业的必经之路:一是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享,即教师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同时,有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可以来学校兼职上课。二是实训场地与设备的共享,大三的学生主要是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综合实训的内容,这需要大量的实习基地,而企业也需要学校的一些精密设备。三是信息与人才的共享,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时时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的人才需要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学校与企业在互赢的基础上,是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的,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艾晖.生物制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情况[J].科技探索,2010,

362:53.

[2] 王安平,陈圆,黄亚瑾.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28:188-189.

篇4

[关键词]生物制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90-01

生物制药行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行业,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内容。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生物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制药业当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当前一些疾病的治愈来说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生物制药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的现状

(一)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具有的机遇

对于生物制药行业来说,技术是最关键的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已经将科技运用到了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1]。例如,在生物工程的基因工程当中,生物制药技术主要是将DNA技术运用到新药的研发当中,通过对药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药物的使用价值。然而,当前我国对生物医学的研究仍旧处于初步阶段,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将会为生物制药带来巨大成就。如下图1所说,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二)巨大产业发展潜能

生物制药技术具有风险小,成果明显的特点,目前受到了众多生物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在医学领域,制药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生物制药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种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对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生物基因产生的反应做出记录,最终得出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当今社会当中,生物药学与不同的学科都有了一些交叉,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例如,生物药学与基因学进行了明显结合。因此,生物制药技术的运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药物临床实验工作,除此之外,生物制药技术还被广泛地运用到了药物的研发等各种环节,必将会对医学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三)产业基地和创新体系建设

为了促进我国生物工程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863”计划,目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已经得到了巨大的财政支持[3]。例如,在我国的上海地区,已经建设成了三百余家生物制药企业,并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

二、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的巨大不足之处

(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因此,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的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也缺乏成熟的产品种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能够在生物制药行业进行创新。除此之外,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也是造成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创新力的重要原因。

(二) 我国对生物制药行业投资比例比较小

与其他行业不同,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资是一种比较长远的投资,而且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巨大[4]。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需要以巨大的财力作为支持,通常情况下,社会上的一些小企业根本不具有进行投资的条件,这种大规模的工程通常需要国家利用财政进行投资,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国对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资通常是微乎其微,2000年我国的投入仅为20.7亿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难吸引一些优秀人才进行生物制药研究,这样就会使我国的生物制造领域缺乏创新,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还会在一些方面出现了严重依赖外国技术的不利局面,对国家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促进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就需要我国加大对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资力度。

三、 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注重对生物制药行业进行创新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了世贸组织,而世贸组织对药物产权做出了明确规定[5]。然而,我国目前的生物制药行业仍旧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当前世界先进的生物制药进行模仿,这让我国的生物制药在国际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现在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资,鼓励我国生物制药行业进行创新,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生物制药行业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显现出来。此外,我国还应该利用关税政策对生物制药行业进行引导,促进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与世界接轨。

(二)对生物制药行业进行规模化建设

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生物制药行业对规模有着很大的要求,规模比较大的生物制药企业通常会在竞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我国应该注重对生物制药行业进行规模化建设,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生物制药的产业联盟,从而使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提高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应该主动“走出去”,自觉与国际上的一些生物制药行业进行融合,向他们学习先进经验,使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得以缩小,可以积极融到国际市场当中,提高自身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三)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如果仍旧采用原来制药行业的营销手段已经不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生物制药的营销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应该采取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积极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改变人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传统认识,使人们能够树立一种现代化的消费意识。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制药行业得到了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医学领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由于起步比较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国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王仰东,尉佳等.基于创新基金数据的我国生物制药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7):75-80.

[2] 李天柱,马佳,刘小琴等.挖掘研发失败项目的价值――提高生物制药研发柔性的思路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3,31(8):1165-1170,1127.

[3] 石忠国,李天柱,银路等.生物制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织运行模式研究――基于生物制药接力创新特性[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3):85-92,109.

篇5

关键词:基因;转基因生物材料;经济特性;成本结构;市场结构;用户需求特征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037-02

1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定义

应用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而获得的带有特异生物遗传信息的基因、重组载体、转化体、融合细胞和组织,以及用这些生物材料制备的活性制剂。它们主要是用于进一步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药品等的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转基因生物材料的交易是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逐渐兴起的,大多数是以科研机构以及具有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的生物及制药公司为目标客户。

2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经济特性

2.1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可复制性

生物之所以能够将其特定的性状代代相传而不发生改变,正是得益于带有其遗传信息的基因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遗传物质能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而进行复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基因生物材料最大的价值正是在于其能够在合适的生化条件下产生复制,并且从经济学上来讲,生产这类转拱因生物材料每单位所增加的边际成本都非常小,甚至趋近于零,尽管前期研发投入的资金都非常巨大。转丛因生物材料的可复制性一方面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类产品的提供商必须在不正当复制的情况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开展利润最大化的交易和定价决策。

2.2 转基因生物材料使用效用的滞后性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需求方多为大学、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机构以及具有转基因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实力的生物和制药公司,他们应用这些转基因生物材料可以作进一步的遗传转化研究。由于科学研究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应用这些转基因生物材料能否达到预期的科研目的,得山预期的科研成果,不仅仅取决于转基因生物材料本身,它与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科研设备和辅助材料的选用,甚至实验室的气温、光照等自然环境都密切相关。

2.3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易变性

正如转基因生物材料的定义中所描述的,基因、载体等材料都是以分子计的微小物质单位,将它们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本身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分离出来,它们又很容易被研究人员修改或是重新组合,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酶切技术便是专门针对修改或是重组DNA而开发出来的专门技术。对转基因生物材料的修改或是重组是进行转基因研究的需要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同样会带来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毕竟仅仅一两个碱基对的改变就将前期科研人员的大量工作形成的权益予以否定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事情。

3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成本结构

3.1 研制开发成本高,生产制造成本低

转基因生物材料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研发成本极高但此后的复制生产成本很低,以至于相对于其母本的研发成本,再增加一个副本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种转基因生物材料的研发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费用极为高昂,而且这些成本大部分是沉淀成本,即一旦这种材料研究终止或是失败,成本就不能收回。一个基因从分离、测序直到功能鉴定取得成功,研究费用通常需要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但是,一旦这个基因成为稳定的材料,则复制它的一个副本就只需要提供特定的生化反应环境进行培养,成本不过数美元而已。

3.2 生产过程中固定成本商,可变成本低

相对于传统产品,转基因生物材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由于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生产一般是在严格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需要先进的生化反应仪器设备以及配套的生化试剂,在正式复制母本之前需要完成很多前期工作,这些都是作为生产的固定成本投入,往往耗资巨大,而一旦有了转基因生物材料的母本,多生产一个副本的成本便几乎为零,增加的变动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产量水平无关,这样的成本结构自然而然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转基因生物材料供应商生产得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如图:

其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C=C0+cQ(其中Q表示转基因生物材料的产量,c表示产量为Q时转基因生物材料的总成本,C0为转基因生物材料生产的固定成本,c为转基因生物材料的边际成本,根据转基因生物材料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里c很小。

4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市场结构

由于转基因生物材料的生产具有唯一性、独创性以及特殊的成本结构,因此很容易导致生产者垄断。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几乎不会受到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递增的限制,产量很容易扩大到足够垄断整个市场;另外由于属于生物技术研究中上游的产品,转基因生物材料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资金、技术及科研实力的竞争,行业壁垒很高,加上生物材料通常被作为知识产权来保护,市场先人者具有很大的优势,后入者只能被动跟随。由于垄断程度的不同,转基因生物材料的市场结构一般情况下分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1)寡头垄断市场。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存在这样的龙头企业,它们的产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凭借规模经济享受对较小的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处于这种垄断地位的厂家在生物材料投入市场初期,可以利用该产品需求弹性小的特点进行“高价定价策略”。但从长远来看为维持寡头垄断地位,厂家一般一方面采取“限制定价”,即防止其他竞争者受高额利润引诱而进入该市场,分割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他们会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对原有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以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同时他们会增加产品的“转移成本”,锁定客户,防止客户的流失。

(2)垄断竞争市场。

由于生物技术的变革速度,长期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厂家并不存在,许多潜在的进入者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差异化,从而使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同质产品转变为一个差异产品的行业,即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中,一个企业处于有着众多差别产品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增加价值,使自己的转基因生物材料和竞争对手有所区别,即要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为了给自己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他们多采取“多重价格定价”策略,即根据不同用户的对产品的偏好不同,以至于最大支付意愿的不同来对同一产品进行不同的定价策略,从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在生物技术领域存在大量这样的公司,尽管有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其提供的转基因生物材料在特定的科研领域内都具有很强的垄断力量,以此来获取超

额利润。

5 转基因生物材料的用户需求特征

(1)转基因生物材料的交易多在特定的生物技术知识网络中进行,产品价格弹性较小。

对于转基因生物材料的用户来说,这类产品是属于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原材料”,应用这些材料进行后续的转基因研究对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科研条件及研究经费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对这些生物材料有需求的人都是处在特定的生物技术知识网络之中,他们的研究领域相对固定,因此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再加上这类转基因生物材料大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很小,故其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像传统商品那样明显,呈现出产品价格弹性较小的特征。

(2)用户需求偏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转基因生物材料特殊的经济特性和成本结构使得传统的定价策略无法为这类产品确定一个最优的价格。最理想的方法是根据这类材料对不同客户的价值来定价,因为科研机构的实力,科研项目的进度、目标以及项目预算大小、来源,甚至科研人员的学术网络等等对这些“原材料”的采购决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的转基因生物材料,对于上述特征不同的客户来说所具备的价值可能相去甚远。转基因生物材料的供应商能做的就是更多地依赖客户信息以便根据偏好来对客户进行分类,因此,厂商有必要根据客户类型进行产品定制和差别定价,因为它们的用途和价值是相对不同的。此时,对于差异化的转基因生物材料,定价策略是以客户评价或他们的边际支付意愿为基础,而不是生产的边际成本。

(3)转基因生物材料用户具有锁定效应。

使用特定转基因生物材料对用户来说还具有较强的成本锁定效应。对传统产品来说,一个产品往往是独立使用的,采用另外的产品对它进行替代并不需要额外的成本。而由于转基因生物材料本身的技术特性以及用户需求的特殊性,从这种材料的开发伊始,到它供给客户用作下游的基因转化研究,都是一项系统的生物技术工程,其中涉及的基因工程、酶工程、试剂配制、设备检测等等环节都可能因为材料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变化。

篇6

一、制药工程的改革创新意义

1.1制药领域的先驱的道路,引领先进技术,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化学,制药工业,药物制剂从最初的发展,在多个领域的一般工程相结合的现在当然由可以看出走制药工程的社会和经济进步,体现出制药工程的改革和创新。从成立之初的制药技术的空白区域,到化工原料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到申请国际专利,中国的制药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半个世纪,制药工程产业在中国,生产水平是原料的主要生产国。这样的市场需求和持续快速发展,与人们一直密切相关。

1.2制药创新,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并继续扩大主要以推动改革国际制药工程中国地位进行改善生活标准和卫生用于治疗人的关注组,这个市场在面对个性化,促进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可能继续增长。目前,国内任何的需求,不能满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技术完全克服这种情况。医药行业,让我们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制药厂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一些国际,人均消费在中国医学还是比较低的,但是,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仍然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铺设制药工程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因为缺乏技术,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个立足点,在中国医药行业的相对落后,新医药的制药工程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综合实力只有不断创新发展。

二、制药工程要改革与生产优化的办法

2.1在工程领域,进行制药工程的技术开发,是本世纪一个新的觉醒,为中国制药工程,通过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研究人员用正确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就需要探索目前的经验可资借鉴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问题。专家的培训,已成为一个优先考虑的事情。制药工程人才在该领域相当广泛,并通过设置技术熟练的专业人员的参与,高等教育与生产基地的交流,加强制药工程生产产家的技术创新响应,在有限的员工中,吸取无限的技术优化创新。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是为了准备未来制药工程,在这方面,人们能够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这些人才,应该是制药工程指导发展的未来方向。高级人力资源的培训,在相同的时间来了解制药工程管理的能力,充分反映制药工程领域的优势,应该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具有较高的要求。

2.2理论实验与制药工程的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工程体现的是绝对独特的产品开发,必须是有效的,因为它是人类,危害人体有没有作用的对象。一种生产工艺显得较为单调,但是,必须遵循一步一步的流程来总结这些工作的步骤,因此,重复的基本药物工程实验会有很多。结果和实验数据,因为许多连续实验,总结,以更好的借鉴。证实了这一结果,有必要通过技术处理不同的方案,以确保已满足功能要求,更好的确认对人体的影响是否有害。它允许工作人员必须为每个参与的人的身体在安全这一系列的流程步骤实验,是非常慎重的,任何错误和疏忽。技术上,重复实验中,需要不断更新的概念和实验程序,只有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和创新的积极整个优化改革医药生产技术,更好的总结学习更新生产工艺。

2.3这些领域的创新都依赖于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技术,科研和制药工程,国外先进技术的相互渗透,会影响改革结合的创新药物工程技术联合开发的方向。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国外的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加上扩张的基础上,面对新世纪的创新,有利于创新思维和研究人员的概念扩展。今天为了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整体生物工程和成功案例化学工程前,确定要推动仅学习的总结和新的信息,并相互关联的,在使用时,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这是必须承认的主项目和关键技术,有利于交联等科学,新技术的诞生人均和现在比较空完全准备面对国内市场的努力促进国际制药工程中国田径有越来越多的每一个需求,必须执行创新优化后的技术。

三、制药实验的合理设计

3.1选择毒性低的原料和医药产品,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的要求,同时实现目标的实验中,试图使用毒性较低的替代方案,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

3.2合理优化教学大纲实验,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实验产品的有效使用,回收实验的产品,可以减少产生的废物和试剂的使用。需要制药工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通常是人工合成和鉴定,需要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是非常实用。以更合理的实验成为实验材料接着,尝试对合成的产品的组合实验,所以我们教育过程中通过产生大量的废物,以降低常规实验,实现提高试剂的利用效率。

3.3尽量减少的微型实验的试剂,以满足实验的目的,其特征是指不良的实验室设备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的跟踪实验室设备的小型化和药物,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实验,以减少试剂消耗,减少的量放电实验的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实验时间。另一方面,重点实验改革和发展中的固定和预防化学污染的焦点为了进行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微型绿色化学实验,一定要仔细和认真的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装置,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灌输,可以让实验设计更加自主。

四、结语

生活新世纪的时代,健康的主题是,以得到人们的重视,带来的人对药品的需求的关注,中国医药工程的结果,为制作的产品是合格的,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仍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更好的促进创新需要,全面改革的成就,从而促进医药产品的开发。按国家标准创新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和生命的概念,通过扩大思想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不懈努力以提高制药生产水平,中国在制药行业中,联合工程创新化学,增加生物制药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海蓉,彭方毅,敏,郑一敏,姜和,彭方亮,赵卫兵.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02).

[2]申利群,夏璐,许海棠,杨立芳.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5).

[3]李华,胡国勤,梁政勇,张静,章亚东.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04).

[4]刘宏伟,罗晓燕,宋恭华,廖道华.制药工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01).

[5]谭倪,聂长明,袁亚莉,刘慧君,肖新荣,陶李明,何军.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04).

篇7

而在现实中,生物医药行业的确呈现出庞大复杂的面目:繁多的产品种类、各异的研究方向、众多的细分领域以及无数的参与主体。面对这样的行业,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判断?特别是站在投资角度有没有合适的切入点?答案可能见仁见智,而单克隆抗体则被投资界普遍认为是未来生物制药行业重要的投资领域。

单克隆抗体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当细菌、病毒、异源蛋白等异物入侵人体时,人体的免疫体系会识别异物,并分泌特异性的抗体来结合异物,最后达到清除异物的目的。一般抗原以异源蛋白居多,通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抗原上面的多个位点,针对不同的位点会特异性地产生针对该位点的抗体来结合抗原,由此产生的抗体集合我们称之为多克隆抗体。而如果能够纯化出只针对单个位点的抗体,我们就得到了针对某个特定蛋白结构的抗体――单克隆抗体。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运用单克隆杂交瘤技术获得了抗绵羊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成为单克隆抗体应用领域的奠基者。经过30多年发展,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重组蛋白后,单克隆抗体引领了第二次生物医药产品浪潮。它在疾病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被成功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领域,成为生物制药最大的产品类别。

据统计,200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有20种,其中包括4种鼠源性单抗、5种嵌合性单抗、10种人源化单抗和1种全人源化单抗。到2008年底,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占有49%的市场份额,人源化单抗占有31%,全人源化单抗占有11%,鼠源单抗只有不到10%。

可以预见,由于人源化抗体和完全人源化抗体的副反应小、效价高,代表了未来单抗产品的发展趋势。

临床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肿瘤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占有44%的份额,用于治疗关节炎和免疫性疾病的单抗占40%,而在进入临床试验和上市的单抗产品中,用于肿瘤治疗的产品数量占比大概为50%。未来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抗将继续引领单抗市场,IMS预计这两类单抗销售额有望突破100亿和110亿美元。

单抗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是因为相对于小分子药物而言其最大的优点是“精确”,能够针对特异性的靶点进行治疗,降低副反应的同时增强了功效。目前,单抗产品的治疗机制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单抗本身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达到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目标蛋白的作用,代表性的产品有基因泰克的美罗华和赫赛汀。另一类是将单抗与治疗用的小分子药物或放疗药物耦合,单抗帮助治疗药物找到病灶,以此来达到特异性治疗的目的,代表性产品有成都华神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皮试制剂。

以单抗产品使用最为广泛的肿瘤治疗为例,在传统的治疗中,肿瘤患者一般会接受化疗和放疗两种治疗,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化疗过程中,患者一般会出现肠胃功能混乱、免疫力降低、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副作用,而放疗使患者本身要受到辐射伤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传统治疗方法都是“广谱”治疗,也就是不论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杀伤,效价较低。而单抗产品能够精确到细胞级别,针对病灶进行治疗,效价较高。

行业发展

治疗性抗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克隆抗体到单克隆抗体再到基因工程抗体三个阶段,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成熟,单抗产品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1986年第一个治疗性鼠源性单克隆抗体OKT3上市,然而其治疗效果并不乐观,抗体治疗在1988年到1993年间陷入低谷。为了解决免疫原性问题,其后诞生了各种人源化技术,2002年,第一个全人源化抗体Humira上市。到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经批准了21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其发展又重新进入轨道。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复合增长率最大的一类抗体药物,1999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只有12亿美元,2002年已经达到40亿美元,2004年全球销售额大约为103亿美元,其中8种销售额最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销售额达到101亿美元,其年均增长率超过150%。据FDA预计,单克隆抗体药物在未来10年内将会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已上市品种的不断增长以及新品种的上市,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份额将会迅速攀升。

单克隆抗体药物近几年增长迅速,单克隆抗体产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的大产业,目前单抗产品的销售额占生物制药的比例已经超过30%,未来单抗产品将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之下,化学制药工业新药的推出速度在逐步放缓,而随着新靶点的大量发现,单抗类药物的研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未来单抗类药品有望成为主要的新药来源。

行业主体方面,由于单克隆抗体研发的技术壁垒较高、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大型企业在单抗技术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国外的单抗产品主要集中在罗氏(基因泰克)、安进、GSK 、强生等公司,这些公司已经构建了成熟的单抗研发平台,在靶位基因的筛选、基因的测序、抗体结构的构建、工业化生产等一系列流程上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从目前已经上市销售的品种来看,单抗产品已经由初期的鼠源性和嵌合性产品逐步转向了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产品,大型企业在蛋白结构重组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同时,行业内的并购机会明显增加,很多大型企业的单抗产品线都是通过收购获得的。早在1999 年强生公司就收购了Centocor,获得了其单抗技术平台;2002 年安进收购了Immunex;礼来于2008 年收购了Imclone;罗氏在早期就控股基因泰克公司,在基因泰克因生物制品大获成功后,罗氏更是斥资468 亿美金收购了基因泰克剩余的股份,不断发生的并购表明生物制药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

虽然单抗药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抗体靶抗原的不确定性,以及抗体自身的抗原性是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人们对很多存在于靶细胞和组织上的靶抗原的确切分布和功能并不完全了解,从而在临床应用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并由此产生了安全问题,而这一点在免疫疾病的抗体治疗中表现尤为突出。

2006年3月德国TeGenero公司研制的抗CD28抗体TGN1412(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英国Northwick Park医院进行临床研究,6个健康志愿者出现严重反应,发生昏迷,在使用了生命支持系统和大剂量激素后才控制住,但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在此前的大量动物实验中却没有任何副反应的迹象。另一个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候选者抗CD40,也在临床研究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可以看出抗体药物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同一靶分子的不同表位有可能介导完全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其他适应症的抗体治疗也存在脱靶可能,原因是靶分子也在其他组织中存在,而目前我们难以确定抗同一种靶分子、甚至同一表位的不同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药效和毒副反应表现是否一致,这就为抗体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临床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药物在一期临床就失败的原因。

此外,抗体药物的开发生产成本也值得我们关注,它甚至被称为富贵药。成本是决定抗体药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相同,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产品在遇到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时,一定会刺激产生替代技术或物质,如Aptmer等,都可以产生具有类似抗体特异性结合和亲和力的特征,但分子质量更小,生产更为方便和廉价。所以,抗体药物在未来有可能只会成为一类概念药物,新的更优良的分子药物会替代现有药物,当然这也是本身生物技术开发的风险。

目前在研产品基本以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产品为主,鼠源性的产品基本已经没有,这也表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单抗类产品的类型也开始升级。各大公司都有众多进入了II、III 期临床的产品,在研产品主要还是以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为主。肿瘤疾病的治疗类型较现有产品有所拓展,增加了针对实体瘤、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产品,但主要还是以淋巴癌、乳腺癌等疾病为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仍然主要以关节炎,哮喘和皮肤疾病为主,新增了针对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的治疗产品。

国内市场

国内主要的治疗性单抗产品市场仍然被进口产品所占据,进口产品主要以国外畅销产品为主。而国产单抗产品正处于起步阶段,早期产品以鼠源性产品为主,随着中信国健和百泰生物推出了自己的人源化产品后,中国单抗产品类型也开始升级,但是还没有国产的完全人源化产品。

目前,国内形成了北京、上海、西安等抗体药物的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北京基地以北京百泰生物技术公司和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形成;上海基地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等为主形成;西安基地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合作形成。

第一个五年:受益的公司将是目前已经掌握单抗生产关键技术并拥有丰富产品储备的公司:兰生股份(中信国健)、百泰生物、海正药业。

第二个五年:届时多个重磅单抗将过专利保护期,所以目前已经开始布局单抗的大公司,他们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并不惜重金力争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科研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投放市场,未来价格相对合理的仿制药以及原创药产品的销量能够借助公司强大的销售渠道实现快速增长,例如丽珠集团、一致药业以及海正药业、复星医药、华北制药、双鹭药业等。

篇8

[关键词]企业研发;企业规模;产业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22-06

一、引言

对于企业研发,大量学者有过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发的产业异质性,即有些产业具有更高的研发倾向,或技术机会;二是研发的国家(地区)分布,即创新集聚;更多的是对企业研发决定因素的考察,如早期的Schumpeter传统,大多数讨论集中在企业规模及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的影响[1],后来的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产业异质性的重要性,再后来更深入地挖掘影响研发的企业特征及制度变量[2]。那么这些研究结论是否适合于大型研发企业?或者说,大型研发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何特点?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利用全球研发投入居前2,000位的企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将分别考察这2,000家企业的产业分布、地区分布以及研发集中程度,在控制产业异质性后,进一步讨论一些传统的影响因素,如企业规模、以及企业的要素密集度(资本劳动比)对企业研发的影响。

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数据来源,并对研发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讨论影响这些企业研发的因素,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第四部分为小结。

二、研发的分布情况

本文的数据来自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的前瞻性技术研究所(IPTS,iri.jrc.ec.europa.eu/research),该数据集区分了欧盟企业与非欧盟企业,并分别对研发投入量占前1,000位的企业进行排名。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合并,得到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前2,000家企业数据。由于欧盟企业与非欧盟企业的相关信息具有统一的口径,所以合并后的数据可以保证可比性。该数据集包含入围企业的资本、雇员数量、研发投入、销售量、所处行业等方面的信息。

我们从研发的产业分布、国家分布(见表1)以及研发集中度(见表2)等方面来分析这些企业的研发特征。它们主要分布在44个行业。以企业数目为例,居前10位的行业分别是软件、半导体、制药、化学品、生物技术、电子设备、工业机械、汽摩及配件、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通讯设备。这十个产业中有1,115家企业入围,占整个样本的55.75%。但从产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来看,产业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制药、汽摩及配件、半导体、通讯设备、软件、化工、电子设备、生物科技、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其中,制药、汽摩及配件、通讯设备产业的排名有了明显的攀升,而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业、工业机械业的排名明显下降,表明在不同产业,企业平均的研发支出差异较大。

再看研发的国际分布。样本主要集中在43个国家与地区。居前10位的分别为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中国台湾,共有1687家企业入围,占到样本总数的84.35%。从各个国家所占的研发比例来看,排名变化不大,排前五名的依次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这表明各国企业平均的研发投入大体相当。我们可以通过列联表进一步分析各国研发的产业分布。以美国为例,在所涉及的37个产业中,均有美国企业入围。从企业数目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半导体(77家)、软件(72家)、生物技术(42家)、制药业(37家)、健康仪器设备(35家);从各产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来看,排在前面的产业包括制药业(19.6%)、半导体(11.8%)、汽车零部件(9.9%)、软件业(9.48%)、通讯技术(7.05%)。日本方面,从企业数目来看,日本在34个产业中均有企业入围,靠前的产业依次为化学品(36家)、汽车配件(23家)、电子产品(23家)、制药业(16家)、工业设备(14家);从研发投入总量来看,排名靠前的产业分别为汽车零部件(27.26%)、休闲品(15.17%)、电子设备(9.4%)、电脑硬件(8%)、制药业(7.64%)。德国在31个产业中均有企业入围。企业数目上占优的产业包括工业机械(20家)、汽车零部件(16家)、化学品(10家)、电子器材(10家)、制药业(10家)。研发投入比重较大的产业包括汽车零部件(46.68%)、电器设备(12.6%)、化学品(10.79%)、制药业(7.5%)、软件业(3.44%)。法国方面, 34个产业均有企业入围。其中,企业数目较多的产业包括软件业(15家)、汽车零部件业(7家)、计算机服务(6家)、电器设备(6家)、多媒体(6家),研发总投入较大的产业包括软件业(占总投入的26.31%)、汽车零部件(20.08%)、计算机服务(8.86%)、电器设备(6%)、多媒体(5.7%)。从上述美日德法四国的企业数据可知,各国企业全面进入了各大高科技产业,并各有侧重。对比而言,我国入围的企业有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中兴通讯,中芯,中国电机,中海油,中国钢铁,腾讯,中国电信,Avichina工业及技术。它们主要分布在汽车零部件产业、电信业、固定电话、因特网、油汽产品、半导体等产业,涉及的产业相对单一。

从研发集中度来看,研发在企业层面是高度集中的。排名前25位的企业的研发总额达到全部样本的近30%;排名前100的企业,研发总投入占到了全部样本的60%。而排名最后的1000家企业,研发投入不到总研发投入的5%(见表2)。

再来分析研发投入比例。本文采用研发投入/销售总额、研发投入/雇佣人数比这两个指标来度量。研发投入/销售总额方面,表3列出了平均研发投入比例较高与较低的产业。其中,平均值最大的几个产业包括生物技术、制药业、医疗器械、电信、软件业、半导体,尤其是生物技术,平均值达到128%,远高于其它产业。而排名靠后的产业包括工业运输、饮料、煤气和水供应、油气产品、人寿保险等。

研发/雇佣人数比也体现了产业研发的异质性(见表4)。排名靠前的产业分别为生物技术、制药、互联网、半导体、电信。排名靠后的产业为饮料产业、煤气和水的供应、人寿保险与工业运输业。从整体上看,这与前面按研发投入/销售总额排名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进一步,我们考察了在两个不同指标下,不同产业间平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基于排序的秩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各产业的平均研发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9724;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9415,均高度显著。因而,可以认为这两类研发比例指标基本上是等价的。

三、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

对于企业规模与企业研发之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Galbraith(1957)认为大企业是创新的动力(大即是美)[3],而Schumacher (1973)则认为小企业在研发上更有优势(小即是美)[4],还有其他学者,如Scherer(1980)则更关注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动态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技术变迁过程中的合作与互补[5]。另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研发强度具有非线性关系,如Scherer (1965)[6]认为规模对研发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阀值,当企业规模小于该阀值时,研发增加会随着规模扩大以更大比例上升,但超过该临界值,这种关系不明显或者为负。Bound et al. (1984)发现随着企业规模上升,研发强度先下降,然后上升(U形),即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研发强度大于中等规模的企业[7]。对于这种非线性关系,至少可以有三点解释,第一,企业规模与研发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有些情况下(如不同的研发投入指标),中等规模的企业可能会有更好的研发表现;第二,对于某一产业技术环境的讨论,探讨企业组合(或分布)对创新的影响,要比单纯地讨论企业规模对创新的影响更为睿智。某一产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应是,由一些数量可观的小型的、知识依存型的小企业,以及少数的,具有强大实力、能承担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发工作的大企业组成,企业之间通过生产分包、生产者消费者关系、许可生产、研发外包、合作研发、合资企业、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间的动态互补。第三,从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不同阶段的创新在创新类型、创新源泉,进而大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第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源为产品创新,其中个人与小企业发挥主要作用,第二阶段的主要创新源为流程创新,大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第三阶段的创新源为系统创新,需要大小企业一起合作[8]。

本文尝试从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000家企业入手,考察企业规模对研发的影响。代表企业研发的变量为研发投入量、研发投入增长率、以及研发投入比例。由于企业研发具有国别性及产业异质性,需要控制国家与产业固定效应。控制产业异质性,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直接用产业虚拟变量,但这种方法不利于捕捉产业异质性的内容,如产业技术机会(即有些产业比其它产业更依赖于创新,如制药业所需要的技术创新要明显高于纺织业)、产业需求(即各产业的需求不一样,当创新成本既定,可以预期较大的市场以及具有更快增长率的市场可以引发更多的创新)、产业的技术专有性(即不同产业的技术外溢的程度或被模仿的概率不同,因此,不同产业对专利的依赖程度进而对研发激励的影响也不同)等因素对研发的影响;二是利用数据样本中各个产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来代替产业的研发密度,但它要求样本具有随机性;三是采用美国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数据(如研发投入/销售量),来近似地替代其它国家的产业特征,即假设其它国家的产业相对研发投入密度与美国类似。由于本文样本所覆盖的领域包括一些服务行业,并且缺乏美国相关服务业的数据,所以我们只能采用前两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加入了一些企业特征变量,如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比(来刻画企业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也可以理解为进入壁垒的大小)。由于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存在U形或倒U形关系,我们在模型中添加企业规模的平方项。

综上,模型设定如下:

y=b0+B1X1+B2X2+B3X3+?着

其中y表示研发投入量、研发投入增长率、以及研发销售比,这些都是刻画创新的变量。X1 代表企业特征变量,如企业的规模、规模平方、企业的资本劳动比。 X2是表示产业异质性的变量,我们首先用产业虚拟变量来控制,然后用样本中各产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进行稳健性检验。 X3为国家虚拟变量, ?着为误差项。我们对一些异常值处理之后,得到了1,712个有效样本。表5是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各变量值均落在合理的区域。

回归结果总结于表6。首先,回归中用产业虚拟变量来控制产业异质性(文中并没有将虚拟变量列出)。第1列到第3列的回归表明,资本劳动比在三个回归式中均显著,且严格为正,这表明资本劳动比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这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研发趋向于劳动节约型。而企业规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研发投入回归式中,用销售量表示的企业规模的平方项为负,表明规模适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研发投入水平。而在研发投入比及研发增长率的回归式中,规模平方项的系数为正,表明规模较大或较小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研发投入比率以及研发增长率。由上可知,中等规模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但具有较小的研发投入增长率以及研发投入比率。

下面分析产业异质性。我们将空间与国防产业设为基准产业,在研发投入回归式中,某些比基准组研发更密集的产业,如制药业与电信设备业,其系数均为正。而其它大部分产业的虚拟变量均为负,如银行业、饮料、计算机硬件、电力、固定电话、食品加工、家用品等。国家虚拟变量的设定以澳大利亚为基准,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这些国家的企业研发更密集。而有些国家(如冰岛、波兰、希腊、葡萄牙、拉脱维亚)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这些国家的研发密集度低于澳大利亚。上述结果与直觉相符。在研发投入比例以及研发增长率回归方程中,这些虚拟变量的表现基本一致。

可以进行相关的稳健性检验。首先,采用企业职工数来表示企业规模,最终得到的结论与前文基本一致(回归式4-6列)。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的影响与回归式1-3类似,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比例以及研发增长率上各有优劣。规模较小的企业与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有较高的研发投入比例及研发增长率。同时,研发投入与资本劳动比正相关。考虑到企业规模可能具有内生性,我们用前一年或前两年的企业职工数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类似的,用前一年或前两年的资本劳动比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的结论也类似。表明内生性影响较小。由于不同的规模变量对结果影响不大,我们在下文中用销售量来刻画企业规模。

其次,可以通过计算各个产业的平均研发投入(mean),来近似地替代各个产业的研发密集度,以此来控制产业异质性。实证结果总结于表7:

可以看到,产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只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对研发投入水平及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对比未控制产业固定效应的模型可知,模型的解释能力明显提升,表明产业平均研发不足以充分代表产业异质性,还有其它的产业因素,如产业的技术专用性,产业需求等,会影响企业研发。因而,在加入产业平均研发强度后,仍需要控制产业虚拟变量。

最后,回归中可能存在样本自选择。由于我们采用的是研发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样本存在(研发变量)下向截取的问题。我们采用Tobit方法对样本选择进行修正。它是截断模型与probit模型的结合[9]。对于研发投入,我们取第200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3.29)为向下截取点。并用样本最小值作为其它被解释变量的截取点,同时用样本最大值作为截取点进行稳健性检验(因为我们不能确定研发投资比率、研发增长率存在向上或向下截取的问题)。第4-6列给出了Tobit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对样本选择进行修正后,各回归系数基本不变。另外,使用Tobit回归使得拟合优度明显降低。由于可以知道样本选择的来源,我们采用OLS回归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得到的结论更适应于大型研发企业。

四、结论

通过全球前2,000家研发企业数据,本文考察了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特征,如产业分布、国家分布,以及研发的集中度,并探讨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研发具有产业异质性,主要集中于一些研发密集型产业,如软件、半导体、制药、化学品、生物技术、电子设备等产业;研发在一些国家集中,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另外,研发在企业层面是高度集中的。排名前25的企业的研发总额达到全部样本的近30%,而排名靠后的1,00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总研发投入的5%。

在控制研发的产业异质性以及国家固定效应后,实证表明,企业要素密集度提高与各类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关系。企业研发的总量水平、研发销售比率(或研发/就业比率)、研发增长率与企业规模具有非线性关系,中型企业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量,而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具有较高有研发投入比和研发增长率。

篇9

林木组培培养是采用林木的器官和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苗木快速繁殖的技术,目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繁殖的木本植物多达120余种,并且逐年在增加。美国1978年已经使用火炬松组培苗进行小范围造林,1983年其里格斯苗圃林木组培苗的生产规模就达到100万株,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对云杉、杨树、桉树等树种的组培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投入了工厂化生产。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林木组织培养研究。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后分别有杨树、桉树、马尾松、泡桐、杉木、湿地松、马褂木、柚木和桑树等树种通过组织培养成功获得再生植株。目前,我国的林木组织培养育苗研究已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分别华北和华南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组织培养育苗工厂,仅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湛江的南方桉树中心,年产桉树组培苗就达到300万株。

2林木转基因育种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五大工程之一,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将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到相应的受体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中,改变受体植物的DNA组成,进而改变林木自身的相关性状,产生新的有利性状,转基因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和纯合育种相结合,可以大大缩减育种周期,加快林木育种进程,可以有效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生殖隔离障碍,创造新物种和选育新品种,对优质人工林的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开始大量应用,其中主要技术有基因片段的分离与鉴定、植物细胞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别等。目前我国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有几十种树木如杨树、火炬松、花旗松、白云杉、核桃、刺槐、麻栎、桉树、苹果、罗威云杉等先后进行了基因工程研究,已经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有杨树、核桃、柳树、松树、苹果、李和葡萄等。研究领域主要有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抗逆性、花色花期调控等基因,其中抗虫基因工程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的抗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已实现商品化生产。

3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遗传标记是指能稳定遗传,容易识别的遗传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化特征和分子标记等。分子标记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由于DNA分子具有多态性,能体现生物的基因特征,常作为分子标记的遗传标记。目前,在林木育种工作中用的分子标记手段主要有4种,分别是限制性片段多性(P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性片段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SSR)等。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分子标记主要用于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方面。目前,借助分子标记技术,杨树、桉树、松树等主要经济树种已经建立了遗传图谱,通过遗传图谱能识别遗传标记的具置,可以对树高、胸径、材积、干形等指标进行定位研究,遗传图谱对林木育种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优良品种的定向选育与培养。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遗传标记,在现代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林木次生代谢物质生产

篇10

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修复组织和制造器官的手段,发展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生物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与骨修复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以聚吡咯、聚苯胺为代表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电刺激响应性,不但可以存储信息和能量,而且可调控细胞增值和分化,表现出多种智能功能,因此在神经和心肌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聚吡咯在组织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针对聚苯胺的研究工作则相对进展较慢,主要原因在于单纯的聚苯胺材料不可降解,长期存在体内会造成炎症反应。因此聚苯胺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是组织工程中研究的重点。Li用明胶改性聚苯胺以增强其生物相容性,并在复合材料表面培养小鼠心肌细胞H9c2,发现改性后的复合材料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值。Molamma等利用电纺丝技术合成聚苯胺/聚乳酸纳米纤维,用于培养神经干细胞,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具有神经轴突生长活性,从而定向诱导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Fryczkowski等采用同样的方法合成了聚苯胺/聚羟基丁酸盐纳米纤维,该材料在组织工程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国内,陈学思课题组利用苯胺五聚体与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备嵌段共聚物,在无需外加电刺激的条件下能显著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引入的苯胺低聚体在材料中的可降解部分消失之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真正达到达了可吸收生物材料的要求。目前,聚苯胺在电刺激响应性细胞培养和电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应用方面已经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这对于未来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药物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