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概论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文化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会展旅游;红色资源;产业;节庆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会展分为会议和展览,会议包括了协会会议、政府会议和企业会议等;展览可分为针对专业人士及普通观众的展览。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吸引了大量参与人员在举办地进行信息交流、贸易洽谈、技术合作、人员拜访和文化交流等,这些人员又成为举办地旅游景点的重要客源市场,完成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带动当地交通、商业、旅游、餐饮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旅游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崭新的形象迅速崛起,并成为一些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支柱。可以说,会展旅游正是依托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和展览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
目前,会展旅游已经成为改善当地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支点,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力,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参会者消费能力强。由于参会人员多数为公费出行,比较注重会展举办地的旅游环境。二是会展的持续时间较长。据调查,一般会展旅游者的平均停留时间会超过三天以上,比一般的要多。三是会展受季节影响小。会展参与者会按会展的举办时间安排参会,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较小,促进了淡季时段相关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四是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的举办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
会展业与旅游业同其他产业的互动是会展旅游发展的基础,只有充分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同其他产业的良性对接,才能促进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遵义的城市特点,提出了在红色文化推动下的遵义会展旅游发展的三种发展模式: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和节事活动依托型发展模式,为遵义会展旅游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二.红色遵义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近年来,遵义以“转折之城,会议之都”为主线,打造了一系列知名会展品牌和旅游精品,相继举办了茶博会、酒博会等展会。遵义旅游资源得天笃厚,具有很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会展旅游的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遵义旅游业发展速度减慢所带来的问题,为整个城市转型期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遵义会展旅游在发展上抓住了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国内其他城市(诸如成都、贵阳、昆明等)会展旅游的快速发展,已对遵义会展旅游构成了有力的竞争。会展旅游在遵义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遵义会展旅游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促进会展旅游健康、稳定发展是值得遵义人探讨的问题。
遵义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会址、总政治部旧址、街、娄山关战斗遗址、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的各个渡口、习水四渡赤水纪念馆、浙江大学西迁博物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遵义县群众大会会场等 80 余处。同时,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掘地方文化特色成为办展取胜之本。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会展旅游,可举办红色资源为主题的会议,发展会议旅游。遵义可举办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为依托的各类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推介大会,比如遵义红色旅游推介大会等,这类会议主要是有政府主办,向本省或全国展示本地区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与各地的参会者(主要是其他地区的旅游局、旅行社等)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相互的发展。可在红色旅游景区修建大型红色主题的会议酒店,遵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生活环境,是优雅、安静的开会场所和。依托精神这一红色文化品牌构建“会议之都”,重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给参会人员以轻松和休闲的感觉,会形成良好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
(二)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
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是以遵义本地的优势产业为依托,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会展品牌,培育具有遵义产业特征的会展旅游,形成具有吸引力和遵义本地特色的旅游形象。此发展模式从展览项目着手,以既有优势产业和潜在产业为依托,做出科学规划,培育本地品牌,不断提升遵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整体的旅游形象,促进其会展旅游的发展。目前,遵义的主要产业包括白酒、茶叶、竹子及竹子加工和烟草等,其中白酒、茶叶和竹子等都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中国著名的酒文化城市,遵义主办的“酒博会”已经逐渐凸显了品牌优势;悠久的种植茶叶传统和优良的茶叶品种使得其茶叶加工制造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遵义茶叶博览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形成了大型国家性的茶叶展会;辣椒,作为遵义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已近两百多年的历史,且种植面积广,以“朝天辣”闻名,遵义绥阳县更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遵义虾子辣椒专业市场被称为“中国辣椒城”。其中,“第六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暨贵州国际辣椒节”就是在遵义举办的,其成功使遵义这座城市再次声誉鹊起,为遵义发展会展旅游提供条件。深挖产业优势,结合本地特色,创建以产业依托的各类品牌展会,为参加会展的参展商和观众吃、 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会为遵义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益。
(三)节事活动依托型发展模式
节事活动依托型发展模式是以“节庆活动”或“节庆旅游”为主题,使游客在会展中深刻体验和领悟到当地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旅游模式。游客在参与节庆活动的时候是将该项活动作为该地文化的典型展示来对待,希望通过参与得到探奇、求知、历险、交流、体验的快乐。因此,游客首先关注的是节庆活动本身与会展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游客都希望在会展旅游地节庆期间到达,可以观赏到许多在平时见不到的景观,如歌舞、游戏、民俗等。其次关注的是感受和体验当地节日的欢乐、轻松、愉快和热烈的氛围,满足他们希望在会展旅游中获得身心的愉悦的出游动机。再次,通过节庆会展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进行较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产生文化认知的乐趣和文化交流的心理美感。遵义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著称,并有充满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可举办有深厚红色文化内涵、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各类文化节、艺术节等会展旅游活动。比如“红色旅游摄影节”、“苗族风情节”等独特性、权威性的节庆活动,依托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提升了遵义对外的形象,而且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本地区和外地游客,促进了本地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的繁荣。
三.小结
遵义会展旅游产业要发展,需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不断完善会展旅游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会展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创造商机,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以红色旅游资源、本地区产业和节庆活动为主题的会展旅游的核心经济群。
参考文献:
[1]周晓梅. 旅游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
[2]刘华芝. 论城市会展旅游的开发利用. 经济论坛. 2004.12
[3]王保伦.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 旅游学刊. 2003.01
[4]王春雷.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构建. 旅游学刊. 2002.2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信息;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融,汉语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正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它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机会,进而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实现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
二、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因而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词语中的文化信息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如果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甚了解,忽视了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交际上的障碍.因此要想使学生顺利完成交际,就必须在教学中把语言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重视文化教学,让学生注意词语中文化信息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1.色彩背后的涵义
色彩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世界上有无数的色彩并各有其特点。不过,因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和等的不同,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此外,它也被生动地反映在语言中,了解色彩的内涵是我们的基本研究之一。
颜色词的出现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中西方文化中红色是基本颜色,因为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红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红色象征着喜庆、欢乐和吉利。当然也有的国家把它视为暴力、血腥。
2.特色词语的不对应
英美人早上见面说Good morning和中国人早上见面说“你早”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汉语中,中性的抽象打招呼的话比较少。只要张口就讲比较具体的事。汉语中“你早”的意思是你起得比较早,而Good mornin则表示一种祝愿。
3.汉字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汉字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例如“武”字,止戈为武,“武’‘的目的不是好勇斗狠,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作为一种武力的震慑来制止战争。再如”谐“字,有人说人人都能说话,具有言论的自由,建言的权利,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
4.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
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5.汉字的避讳文化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6.春节、清明之类的词语本身就蕴含这丰富的传统文化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三、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的思考
1.目标定位,构建体系
如果把历史、现状、未来作为思考路径,那么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以价值性、针对性、客观性、多元性为选择标准,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为重点领域,以主题、经验、活动的组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文化体验教学、文化对话教学、文化比较教学等策略来实施教学,实现文化的理解和融通。
2.文化融入,因材施教
母语文化对学习者的汉语文化语用能力高低影响较大。日韩学生在一些文化语用项目上表现明显好于西方学生。西方学生中,对汉语文化语用的理解和接受也有较大差别,意大利等国的学生表现出顽固的母语文化语用意识,汉语文化语用能力较低,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留学生则表现出较高的汉语文化语用接受意识;
在汉语文化词语方面,虽然高级组学生对于汉语文化词语对语用影响的掌握程度好于中级组,但是在整体上两个水平阶段的学生的掌握程度都很差。调查表明,文化语用能力较低是影响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而我们目前的文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语用能力方面的贡献还是有待补足的。因此,对此水平的留学生进行以汉语文化词语和汉语文化语用特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语用专门教学。这不是单纯的文化教学或者语言技能训练,而是通过一些方法把汉语使用的文化背景和因此形成的语用特点结合起来,将文化导入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即一种文化因素的讲解要辅助以与此种文化因素密切联系的语用特点的讲解,并就此展开操练。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汉语文化特点以及这种文化特点导致的语言使用特点。
汉语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目的语,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它要求我们的对外老师和留学生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来教和学。因为这门学科不光要求我们讲授汉语言知识,它还要求我们要讲授与汉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
为了我们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我们就要深入去了解、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以及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理清他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合适的内容去进行文化融入。
四、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指学习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同理,当我们讲授一门语言时其实就是在讲授这门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汉字文化学概论》,王继洪,学林出版社,2006版
篇3
关键词:旅游英语;专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作者简介:黄书生(1973-),男,江西鄱阳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英语教学论;程坚(1983-),男,江西浮梁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练缤艳(1972-),女,江西兴国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化。
课题项目:201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环鄱阳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 (编号:10JY78),主持人:黄书生;2010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与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模式研究”(编号:10JY05),主持人:黄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67-03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加上创意元素而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1]。正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参与性及体验性,在当前注重个体感受的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内涵和认同感的创意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的社会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也逐渐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为我国高校旅游相关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旅游英语专业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人才而开设的一门高职外语类专业,而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方式与途径。因此,研究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以创造力为核心目标——培养目标调整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内涵
人的创意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创意思维服务为特征,以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一方面掌握很强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又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2]。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指的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创意生产者、策划者、经营管理者。按照首都经贸大学蒋三庚教授在《创意经济概论》中给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分类,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属于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经营管理者两类,前者包括项目策划者、展览策划者等,后者包括景点管理、旅行社经营等。作为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意人才,应该是具有商业运作精神的人,能够整合文化旅游的各种资源,放大产业效益。换句话说,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素质,不但具有创意灵感,还具有项目运作能力,且具有管理协调能力。
(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素质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注重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囿于传统,不盲目跟从,而是勇于进取,想象力丰富,善于把握新事物、新观念;目标明确,注重效率,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审美辨别力、沟通技能力、文化旅游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称其为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的创意特质。
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贯强调英语知识和旅游知识并重,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旅游业务技能并重,也提及了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原创精神、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应该被纳入培养目标中,而且成为目标的核心,成为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一根主线,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人才的素质结构见表1。
二、强调创意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跨学科与综合取向
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引起课程教学的改革。如前所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旅游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兼顾英语语言文学、旅游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学、营销学、管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相关能力,在加强英语和旅游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学科基础。课程结构上可以包括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尤其要注重选修课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资源优势,不但可以跨专业选课,还可以考虑跨学校选课,建立校际学分互认制度,实现跨学科和校际的资源整合。同时,在课程形式上增大课程的综合性,设计出融合课程、问题课程等。例如,涉外旅游营销、国际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等。另外,可以考虑专设创意学课程,强化科学技术类课程(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
不管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形式的调整,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优美情感和创意能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在多学科的教学、训练和熏陶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选择、整合以及迁移等技能,锻炼提升其归纳推理、思考批判、价值判断、语言沟通等能力,并在不断地学会运用不同的学科视角与方式去思考问题之时,在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之中,更好地得到创意灵感,形成创意能力[3]。
(二)教学:思想性与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片面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的思想性与文化性的趋势,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英语语言技能却缺少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学了“器”而没能领悟“道”,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意冲动,没有创意思维,无法产出创意。这样的人才无法适应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因为创意才是这些人才的生命。因此,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和旅游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提高其创意能力。
作为创意能力的核心的创意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标、具有显著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反对不顾学生兴趣和潜能的灌输模式,而是要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激发学生潜能的个性教育。教学中应该秉承的原则是,文化知识的熏陶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兴趣导向的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项目研究模式教学等,例如以团队创作的形式将学生分配参与到整个项目全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在设计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对专业的完整体系进行探究,使得学生在整合各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方式上,重在启发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展示生动的图片、音像,以及涉外旅游企业岗位活动的真实案例。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与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为了适应地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引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
以景德镇市为例。景德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陶瓷文化、古文化、茶文化和红色文化,尤以陶瓷文化闻名。景德镇陶瓷在器形和内容上反映了自然界的美好和谐与人们崇尚美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陶冶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性格。体现独特陶瓷文化的陶瓷历史遗迹、瓷坊歌谣、民间故事、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制瓷技艺、陶瓷艺术和瓷味浓郁的弄巷街道及地方风情等都可以成为景德镇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校本课程内容。同时,囊括上述各方面内容、蕴含景德镇特色的陶瓷文化旅游英语应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全面深入地理解地方特色文化,比较与研究其在西方文化中的理解范式,探讨其一定情境中最佳英文诠释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以地方文化为资源打造出创意旅游产品,才能有效地向境外游客传递出地方文化魅力,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促进产业的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性特质都要求课程教学紧密联系旅游实践,以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应选择涉外大酒店、景区、涉外业务较多的旅行社等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以建设,学生以见习、实习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综合技能和创意思维在真实情境中得到训练,而且通过检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了在校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的动机,另一方面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旅游英语人才的胜任力。
三、创意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创意产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行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着学生将来的职业竞争力[4]。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参加旅游行业的一些活动,与地方旅游行业协会或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了解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教师可以不断获得实践知识,并将这些一手的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适应创意旅游产业,教师对产业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在旅游行业活动中的创意实践经验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涉外旅游实践知识。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外语系的教师构成,因此不但要求他们接受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旅游课程知识,还得鼓励他们在上岗前取得行业相关的若干证书,例如外语导游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酒店前厅、客房、餐厅职业资格证等。但上述条件只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才有资格参与到产业实践中去。
建设一支具有创意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必须在“创意经验”上下工夫。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国内的行业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在高校与行业紧密合作的背景下,可以说创意型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产业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检验提升理论知识和形成提炼实践经验的平台,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不管是通过教师的直接参与还是通过人才培养的间接参与)。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在实践参与创意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支撑的模式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创意经验。首先,高校教师应明确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立足于区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当前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不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谈,要使研究成果真正能够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其次,高校可以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进行专题讲座等提高企业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到文化旅游企业挂职、担任顾问、共同开发旅游项目等,直接给予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另外,高校应以多种灵活的形式聘请文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到学校做讲座,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能力强和经营管理、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可以考虑与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也为高校教师获取更多创意经验搭建了良好平台,这对创意双师型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日益勃兴要求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作出积极应对,在专业建设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强调学科之间的融通,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性,实行个性教育,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创意双师型为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实践参与中积累创意经验,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只有在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中全方位地融汇渗透文化创意元素,才能成功地培养出符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书生.景德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1(10).
[2]范林.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现状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0(07).
篇4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5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践育人,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把握如下主要环节。
一、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展理论以及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学会分析现实社会、人生等各种现实问题是其关键,不仅“入耳”,更要“入脑”、“入心”。
二、认清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意义,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改变长期以来“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拘泥于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力求讲全讲深讲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造成教师之间争课时,课程之间争课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更多关注对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所谓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直接面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遵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突出育人这个根本,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立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需求,认真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立足现实,着眼未远,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2、“一体化”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考核都要体现相互衔接,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思、行”三者有机统一和共同作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完成培养“懂知识、善思考、会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3、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亲身体验和验证所学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我成长的自觉价值选择,切实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
四、凝练出思政课实践教学重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教学重点分别是《基础》“道德法律意识与公民素养培育”、《纲要》“近现代历史与国情认知”、《原理》“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的等,其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个人品德形成到合格政治素养培养的立体的教育目标体系。
而实践教学目标的安排,既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门课程之间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又有效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和自我成长,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化”与“内化”目标的衔接。为此,四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分别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侧重引导学生参与道德法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与道德法律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通过历史考察和演绎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与国情的正确认知能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重点通过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验证性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塑造健全人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脉络,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紧跟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紧跟形势,宣传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实践教学也不例外。思政老师每学年要根据四门课不同的特点,结合当年国际、国内和本校形势发展而相应调整实践教学方案。力争做到健康正确,灵活多样、反映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
五、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鲜明的观点、鲜活的材料、鲜见的角度、鲜有的深度来教学,而这些就需要老师打破一直以来授课所遵循的惯例,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要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走出去”为主等原则,不断创新实践形式。除案例分析、课堂演讲、课堂讨论等课堂内实践教学外,还摸索出其它实践教学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等革命遗址遗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大型展览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民营企业、基层社区、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亲眼见证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基本原理》可利用所学举行时事热点评析,就当前国际、国内、校内重大热点问题和与师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交流、探讨和老师点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发生校内及周围社会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进行调查,并积极探求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大学生树立良好行为规范。
六、切实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
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了实践教学活动机制。每年期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探讨和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要在遵循“突出实践性,发挥主体性,增强实效性”的前提下,明确学生参加和完成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部门及其相关负责人以及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以便每次活动都在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机制下高效安全地开展。
各思政老师要针对不同课程设定“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认真搞好落实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要求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划分多个小组,明确社会实践目的,确定活动线路、方式、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会实践基地、当地企事业单位或其它城乡基层单位等进行实地调研。要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充分接地气,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自觉拥护党的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达到帮助大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七、科学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
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包括学生自评和指导教师评定,前者由学习团队依据成员对团队成果贡献进行评定,后者由教师对团队成果及团队活动记录情况加以评定。同时任课教师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中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调查报告或论文进行认真批阅、修改,评分,如:以《基础》课为例,大学生要根据所选定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是以大学生自己身边不文明现象的调研为主题,那么同学们就要积极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统计数据显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做到了有主题、有材料,有分析,有思路,学生调查完毕后,立即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调查报告并在所在班级上提交讨论,任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让同学在相互交流和自己调查中受到教育。
同时,还要对时间效果进行评估。每一轮实践教学结束前,通过成绩评定会和教学总结会来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总结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总结、学生反馈的建议意见来评价实践教学过程的得失,形成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措施和计划。同时上交优秀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到系部办公室,系部应给予相应表彰。
八、及时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
在高校,最难教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总是很枯燥的,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听,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打破这样的局面,让理论课也能“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路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这让同学们摆脱课堂的束缚,走入社会,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让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教师也在指导、批阅学生社会实践作品中受到启发,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既定的理论“灌输”向师生共同推演得出结论转变;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转变;由学校小课堂教学向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由传统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考核方式转变。
九、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今后方向
从长期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要在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要选取精炼一些既有一定专业特征,又能联系社会实际的优选实践方案,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与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训练。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在资料检索、实践设计、动手能力、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多方面得以锻炼,以达到思想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去,使实践教学迈上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文件汇编.〔G〕.2010:10.
〔2〕王冬生.高校教师资源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资源.〔J〕.江西教育科研.2004.(08).
〔3〕张淑东.刘艳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5).
篇5
皖北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推进皖北文化资源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促进皖北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发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皖北文化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加强对皖北文化及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涵的研究,有利于普及、宣传皖北文化知识,扩大皖北文化的影响力,传播皖北文化的正能量,增强皖北高校大学生对皖北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热爱皖北、建设皖北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皖北文化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素质课“接地气”,增强教育内容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皖北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建设,皖北文化主题进入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增进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文化交往,形成文化育人的氛围,促进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2皖北文化融入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难题
众所周知,皖北高校从规模扩展到追求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研究、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性。“2003年,安徽省社科联提出厚重安徽的品牌,联合省内高校、地方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安徽的三大文化圈,即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和徽州文化的研究,以提高安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为安徽的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服务。”皖北高校积极响应文化强省和服务皖北崛起的号召,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主动发挥高校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努力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组建研究机构,推进皖北文化研究。近10年来,皖北高校凝练人文社科研究方向,选择地方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成立了校内文化研究机构。在安徽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指导和经费支持下,一些文化研究机构通过培育,升格为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协同创新中心。这些研究基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大力开展皖北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加快转化,将皖北文化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材和校园文化活动。近10年来,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亳文化研究中心和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培育了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古典文献学、一个硕士点,招收培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和皖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组建淮河文化展馆,“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发挥地方文化教育学生的功能。”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抓好以孟二冬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研究、赛珍珠研究等学术研究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依托赛珍珠研究所、孟二冬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了《赛珍珠专题研究》《孟二冬精神与传统文化》选修课。亳州师专的亳文化研究中心,一是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亳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如《亳文化研究》《五禽戏》《亳州民俗剪纸》《民乐与地方戏曲》。二是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亳文化大讲堂、亳文化沙龙等,为阐释亳州历史人文、传播思想、交流文化搭建平台。三是组建亳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团队,开发校本教材,《亳文化概论》《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魏晋文学论》《蒙城方言研究》等教材相继出版、发行。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面向全校开设了《淮河文化概论》等以普及淮河文化为主题的选修课程,成立了淮河文化兴趣小组,从经济、历史、音乐、艺术等方面普及淮河文化,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淮河文化的兴趣。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皖北各高校在开展皖北文化研究的同时,深入挖掘皖北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皖北文化教育系列课程,积极营造充满地方文化色彩和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皖北文化教育阵地,加强皖北文化学术交流,并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弘扬皖北文化的重要意义,增进大学生对皖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说,伴随着皖北高校服务于皖北经济转型发展和自身文化建设的需要,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文化问题的多元复杂性和多样性结构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历时性,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必须面对的课题:皖北文化的农耕文化性质如何转化为现代文明资源?如何认识皖北文化的历时性价值?哪些文化可以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如何转化?皖北文化研究应该以学术文化形态还是社会文化形态呈现,两者关系如何?如何处理异地学生与皖北文化教育的关系?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意愿如何?这种地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是否有违文化平等的观念?地方文化课程设计应如何找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平衡?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是课程开发者不容忽视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然,在这些方面,皖北高校面对的不是区域性,而是普遍存在的系列难题。因此,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下的策略研究,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
3皖北文化融入教育研究的对策与措施
“五四讲话”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教育系统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在如何落实方面指明了具体措施,强调:“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编写普及读物,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教育都要通过灌输和倡导一定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达到自己办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面对当前多元价值观的交融交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着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化恰恰为这种“软着陆”提供了基础。
3.1强化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确立目标定位
文化天然具有教育功用和潜能。《周易•贲卦》提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可见文化与育人密不可分。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育人的意义高远重大。将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文化育人理念的有力践行,而且是皖北高校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选择,需要高校、全体教师员工、学生、家庭、大众媒体、社会相关组织深刻领会文化育人的意义和作用,在目标上达成共识,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正确的回答。目标的设定往往与需要密切相关。为此,不妨从皖北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皖北高校大学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需要三个角度综合考量。皖北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能留得住、乐于为皖北经济振兴奉献的人才。受经济发展落后、区位优势不强等因素影响,皖北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压力明显大于省内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会和沿江城市的高校。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既需要培养一批批热爱皖北、敢于担当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又要完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青年学生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了解、认同皖北文化,进而产生文化归属感,并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满足三方共同需要的最好选择。由于缺乏文化视野,在服务皖北经济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皖北高校往往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作为追求目标,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号召以来,高校逐步认识到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特殊优势,自觉地将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皖北高校将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已充分说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有竞争力。由单项培养皖北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到培养认同皖北文化、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人才,应成为皖北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3.2大力传播、传承、创新皖北文化,提升内涵
“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宝藏,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和能量。”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将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和潜能,通过研究挖掘、开发弘扬,传播转化成动能和势能。首先,“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故事、小岗村大包干的创举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皖北高校应主动发挥皖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和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优势,加大对皖北文化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的研究和宣扬,并把这种深层价值和精神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传播到广大师生员工中,由注重皖北文化的知识普及到追求核心价值的挖掘弘扬,这应该成为皖北高校全体师生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动。其次,“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皖北区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皖北文化普及宣传的基础上,创新方法,通过网上论坛、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培育在校大学生对皖北文化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热爱皖北的家国情怀和对皖北文化的自信,培养一批了解皖北、热爱皖北的青年学子。皖北地区的书画艺术、民间剪纸、玉雕石刻艺术、花鼓灯、泗州戏受到了广泛关注,皖北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书法等相关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加强地方民间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培养出一批传承和弘扬皖北民间艺术的专业文艺人才,为适应发展势头强劲的地方文化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由此,“皖北文化育天下人才,天下人才兴皖北文化”自然会成为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3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文化融入工程指导委员会,由党委宣传部、团委共同负责,吸纳相关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制定《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办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深化研究,加大传播,指导思想政治部、学生处、教务处、公寓管理等部门开展工作,加强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落实,推动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其次,建立二级学院党总支领导下的辅导员工作室,结合专业特征,努力找寻专业与皖北文化知识的结合点,大力弘扬皖北文化中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辅导员专题讲座、微博、校外专题实践等形式,把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辅导员的专业、学业、就业等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第三,成立班级皖北文化寻根和开发兴趣小组,由团总支、学生会负责策划,有组织地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文化活动月、皖北文化资源大调查、皖北文化知识竞赛、皖北文化名人访谈、皖北旅游地参观等专项活动,把皖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3.4培育组织文化,促进多元互动
将“文化育人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原则、一套行为准则”,建立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人人受益”文化环境。皖北文化融入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首先,学校成立的“指导委员会”“辅导员工作室”“兴趣小组”三级组织之间要加强平等对话,思想上多交流沟通,业务上多配合支持,努力做到教师的研究成果能有效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能转化成文化研究中新课题,推动皖北文化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双向建构。在这种建构中,每一个人既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者。“文化环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部环境,又以持续的信息流直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为以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互动过程。”其次,皖北高校之间可以借助“皖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横向交流和协作,促进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以及资源共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必须抢占大学生网络文化阵地。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进实施“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启动“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计划,成立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皖北高校应当适应形势需要,成立皖北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联盟网站,及时皖北文化研究成果,跟踪宣传联盟高校文化融入工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加强互动。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团学干部要充分利用各高校正在组建的“多媒体工作室”,保持与学生的密切互动。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