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足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足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15-02
文科研究生主要是指从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的研究生。文科研究生与理科研究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理科研究生主要通过具体科学实验得出新的实验成果,而文科研究生主要从事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与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导师的引导下,了解本研究领域学术发展趋势,把握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重组与创造,不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05计划”),并指出,“实施‘2005计划’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1]在这个背景下,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研究生包括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 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1.1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批判精神
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中,首先应具备的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在学习知识以及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才能够批判地去看待问题,并且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文科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依然沿袭着以前被动式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薄弱,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对某个问题进行展开,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目前在文科研究生中所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前沿意识薄弱,对于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不足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是文科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目前许多文科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的主要途径仅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去响应信息,自己对前沿信息的搜集不够主动,直接导致的情况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信息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准确性、前瞻性,这些也是目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
1.3 洞悉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的敏锐力不够
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探寻解决问题方法,这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不仅是资料、信息的积累,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与社会接轨。但是,现实情况是,文科研究生对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了解较少,缺乏信息的积累,导致了一部分文科研究生在创新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的切入点。另外,有一部分学生的确积极关注热点问题,但却不能做到准确地分析热点问题,使知识、信息在原始积累部分就出现偏差,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创新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进而针对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所创新出来的科研成果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1.4 整合信息及创新知识的能力不够
在文科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信息的积累,然而,在对信息积累的过程中,许多文科研究生并不能够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知识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将不同的观点单纯地进行拼凑、组合的层面,造成的结果就是,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具有新颖性、准确性,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更确切地说,通过这种方法所创造出来的成果并不能够算作创新成果,甚至有抄袭的嫌疑,创新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
当前,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导致这些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的整体教育水平、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学习习惯等,下面我们主要从高校的层面去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2 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忽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数据统计,扩招开始以来,每年研究生报考数量和招生数量都在在不断上升,2013年的报考人数约为180万,录取人数在50万左右,又创新高。在这背后,单纯的应试考试并不能真正做到、做好人才的选拔,在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仅仅是为了暂时避开社会的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一旦出现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便会选择放弃学业,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最首要的就是研究生自身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要有创新意识。就目前的高校招考人才选拔方式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对学校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课程设置方式比较陈旧,学生难以从中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为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沿用建国以来的经验,没有太多的弹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占据了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缺乏在课堂或在课外学习前沿理论知识的机会。”[2]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做到在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就不能够对前沿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乏了对不同观点的认知,对事情不能够做到全面的分析与评判,这在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2.3 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导师存在“放羊”现象,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导师有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能够较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导师应该带着自己的学生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优秀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分析、创造能力。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往往一个导师要带好几个学生,确实没有精力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导师队伍中存在“放羊”的情况,由于忙于自己手上的项目或者“赚外快”而马虎敷衍指导学生的情况也客观存在。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使研究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对知识、信息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得不到提高。
2.4 学校对文科方面的投入不足,文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些必备条件
对于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来说,最首要的就是把握研究领域前沿,这其中就包括专业资料的搜集,可是有些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互联网资料库也不够完善,学校机房电脑不够多,硬件条件跟不上,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文科学科建设的投入就更少,存在的问题也更多,除了供文科研究生学习的资料不足以外,在师资力量方面,不仅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在引进和聘用优秀教师方面投入不够,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座的次数较少,导致了文科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的信息渠道较少,思维封闭,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路径的建议
3.1 将创新能力作为考察研究生入学因素之一,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学生考研的目的有很多种,怎样从报考的学生中选拔出适合继续深造并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研究生录取模式是基础课加上专业课的笔试,通过笔试再进行面试的方式。事实上,笔试的重要性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而笔试的几门课程中,数学、英语、政治三门基础课是学生在考前复习的重点,这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是,从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来看,有独立的思考分析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面试的过程中,要对考生进行严格筛选,尽量选拔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考生,这样既能促进考生在本科阶段就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也能提高高校文科研究的整体水平。
3.2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学术氛围,拓宽学生思维方式
(1)针对个别导师“放羊”或者忙于“赚外快”的情况,学校应通过导师学期考核制度促使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做到认真负责,在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带领自己的学生共同参加科研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并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讨论,逐渐地提升学生分析与批判问题的能力。
(2)导师应定期通过逐个交流或者与其他导师一起形成小组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社会热点的判析,对学术前沿的讨论,增强学术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鼓励他们以开拓的意识、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去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3]
3.3 改革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创新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目前,文科研究生培养时间一般是两年半到三年,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常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生特别是跨专业的文科研究生,并不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且在进入研究生二年级以后,一些学生也不能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有些选择出去打工,另外一部分则选择彻底放松自己。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加讨论以及启发形式的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针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具备反复思考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为所学学科的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4 加大投入,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所需保障
(1)要加大高校师资力量的投入,聘请更多的优秀教师。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要“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一方面邀请学术专家来校作讲座,开拓研究生的思路;另一方面设立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基金,让他们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中拓展眼界。”[4]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了解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
(2)要加大高校在完善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要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做好核心期刊的及时更新,同时也要增加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数量,以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使用需要。
(3)“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性较强,而理论来源于实践,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5]学校应努力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使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查遗补缺。在实践的过程中既扩充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创新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途径。
3.5 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学校平时所设立的奖学金以外,针对文科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资金方面的奖励,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并且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文科研究生创新合作社的组织,鼓励优秀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参与到里面去,由学校承担活动经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接受到更多创新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动力。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的模式,重庆大学的“创新基地主要设有创新基金、高水平论文奖励、放学交流、实验室和‘科慧杯’等专项,通过经费资助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与实践活动。”[6]通过这样的奖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5.
[2] 邵伟志,马爱静,郭亚旎.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文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人才,2012(8):262-263.
[3] 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
[4] 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2000(11):69-71.
篇2
关键词 动画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计算机动画课程具有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以及手工绘画操作的实践性等特点,使其在动画设计专业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思考将本课程的特点与学生应有知识水平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目前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但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与目前社会对于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相矛盾。本文旨在思考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对于知识要点机械性灌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动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来谈动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实践技能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在人的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兴趣对激发人的求知欲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思维发展有积极意义,人有了兴趣,做事情才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才会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同样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中亦是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兴趣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思考,一探究竟。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画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不可估量的学习潜能,在备课时我精心准备一些经典案例,采用一些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将它们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动画专业课程的兴趣。如在讲“人物动作”时,我将《料理鼠王》中雷米帮林奎尼做菜的经典场景放给学生欣赏,雷米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情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动画“人物动作”制作的兴趣,然后再通过课堂训练环节,传授制作方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完成简单的人物动作的制作,反复训练,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达到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
二、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意识是动画制作的宗旨和灵魂。动画设计专业包含众多课程,它们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边的一物一景都可能是动画教学有效的素材。学生要学好动画专业,不仅要有扎实专业技能水平,还必须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视野拓展训练,让学生养成从专业角度主动观察、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我在动画教学实践中得到这样的启示,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要从多个环节入手,首先从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入手。“动画专业是创意性的专业,因此动画的教学应该比较适宜以艺术素质教育为核心。”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各种动画形式、动画风格、动画流派,让学生在用心观赏品味中去领悟、去揣摩不同风格流派动画之间的特点与差异。因为不同的动画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扩大学生欣赏范围,尤其要增加对不同动画形式作品的欣赏。比如在“国外动画作品欣赏”中,可以重点突出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不同动画短片,如《美少女战士》《唐老鸭米老鼠》《圣斗士星矢》《海底总动员》《功夫熊猫》,并将它们进行比较,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国产动画作品欣赏”中,可以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一些特殊技法介绍给学生,或是让学生感受像《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等传统动画,使学生从不同的动画作品中受到启发。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才能谈得上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否则谈所谓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是空洞的、苍白的。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后,自然而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谈培养动画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时,实际上必须先理清这样的命题,即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所以说学生只有在思维上先有创新意识,才能谈及在实践上有创造能力,最后达到把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把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创新能力
如果学生仅有创新意识或只具备实践技能肯定是不够的,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Flash这类艺术软件上,动画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动画创作的技能和技巧,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流露和表达,并将闪现出来的灵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为作品添加别样的新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点,做出源于自己内心中最完美的、最具有新颖构思的作品。动画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值得我们潜心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篇3
在这半个学期里面,我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得不是较好的地方。在公民道德素养方面,我的道德品质良好,升旗仪式准时,自觉尊重老师,平等待人,能自觉帮助同学。在团队精神黎,参加集会时能做好笔记,自觉报名参加运动会组织,比赛等集体活动,自觉遵纪守法,不违反纪律。环保意识良好,自觉保护公物,爱护校园内的生物。
在学习态度与能力这方面,我的成绩还算好,在中上水平,有制定好学习计划,目标,会写单元测试反思,学习用具有准备好。课前有做好准备,上课有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能自觉完成作业。
而在创新与实践,我的出创新意识良好,但实践能力还需要加强努力,信息技术运用良好,能掌握好计算机的知识。在体育与健康,我的体育成绩算好吧,但要积极上好体育课的内容,有积极参加晨练,大课间活动。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还好,能很好地自理生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的审美与表现,我能做得很好。但是还有写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我去改正好。
篇4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虽然实践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还以一种对待传统学科的目光认为,在旅游管理这门学科中,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具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即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管理型和研究性人才,实践教学所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属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长期以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习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直接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近年来,一些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从建立模拟实验室、扩大实习基地规模、到产学研结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来说,一般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四种实习方式:野外见习(旅游认知学习)、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实习、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輱訛輥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以学生操作实训和技能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式,只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一味迎合市场的初级需求。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功利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式教育的状态,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深刻的理解。(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1.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资金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从国家部委到学校,正在努力改善各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实践环节便是其中之一。纵观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李培根认为,“被动实践”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輲訛輥被动实践就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有的路线去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方式单一很多高校错误的认为毕业实习就等于实践教学,从而远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輳訛輥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毕业实习是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掌握情况。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程实习由于时间较短、校企缺乏互动,效果不是很明显。毕业实习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一个初级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因针对较高层次的管理活动而在实习中无用武之地,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少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单一的实践方式使得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缺少探究性内容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輴訛輥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性,但这种思想也容易导致实践内容仅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为主,过于实用。从现在的实践教学安排情况来看,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毕业实习,都是浅尝辄止,实践内容以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为主,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交流。这种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在新问题面前不能自如应付。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輵訛輥但是把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专业教育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观。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必然强调专业学习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互为手段和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将专业理论应用于行业实践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二)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輶訛輥马克思哲学观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理论教学中强调服务性,针对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其次,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教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学习、旅游扶贫和旅游策划等活动,甚至可以大力提倡以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提出和研究力量,而教师则退居二线仅仅作为参考、指导力量;再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直觉思维,打破思维的标准化、固定化束缚;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协同能力,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研究与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或靠一种学科背景去完成,这需要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具备主动与他人协同的能力。(三)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现行的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限制、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未来的实践,解决未来的问题,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輷訛輥这就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和创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在实践学时的分配上,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实训+创新设计”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三,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将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纳入实践教学学分管理体系,双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课程性质,有序安排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以认知性内容为主,通过课程见习,让学生掌握旅游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旅游业发展整体环境;三年级以探究性知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四年级以强化能力为主,包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各类型、各层次工作提供支撑。(四)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也是十分关键,这在很大影响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但基本都是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没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理论知识丰富,但创新意识不足,实践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基于学生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须具有较深和较广的学科知识,能够关注和研究学科与行业的前沿问题;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工作环境,促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顶尖领军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最后,学校可以外聘一些行业专家一起组成教学研究组来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与最新动态。(五)建设一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建设—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即创新学习的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学校可凭借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旅游管理、规划开发、旅游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也可为师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并可聘请企业或政府优秀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从而实现旅游业界精英和学校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强强联合培养。(六)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校内,仅仅利用校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应该设立校内各种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己开办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提高与市场接轨力度,在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稳定平台。另外,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旅游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创新,发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作者:孙永龙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
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引言
技工院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当前的技工院校中师资力量单薄,同时对于教育的理解有很大的落后,往往只注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略了人文素质、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够很好的契合当代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具有陶冶情操、烘托感情的作用,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意识,对于学生的生活、职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便是在职业方向明确的技工院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1]。
二、改革传统美术教育课程,考虑实际情况
通常情况下,美术的学习需要在素描和色彩两门基本功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现实,也不能够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有实际的提高。现阶段,绝大多数技工院校的美术课程依旧是依照普通高中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特别针对技工院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计,导致教师照本宣科。院校方面由于其教学性质,对于美术教育也常常忽略其重要性。技工院校的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美术课程更是忽略不计的[2]。由于年龄限制,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效,不能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因素都限制技工院校美术教育发展。
三、技工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策略
(一)将创新意识与艺术性应用相结合,培养创新美术人才
当今社会中与美术相关的职业,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意识,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凸显艺术性与创新意识的实践应用才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对于艺术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欣赏美的作品,让学生从心底对艺术性有一个比较深刻而全面的了解,逐渐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意识与鉴赏能力。第二,改变过去单一的模仿式的教育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他们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创作,鼓励学生通过创新的思维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最后,在绘画技巧方面的培养时,要从观察、思维的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创作时学会如何观察与理解。
(二)加强技工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数量和质量
技工学校的美术教育主要侧重于实践操作与职业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时社会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这里的社会实践主要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来要求。数量方面,不仅要求达到一定的社会实践课时数,同时在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教学目的,每一个侧重点都应该配置相应的课时数,让学生感受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适应技工学校的美术教学。质量方面,要求社会实践的内容不能是一概而论,应付课时数的,它要从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所要达到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实践中,就必须对创新、合作和团队精神进行针对性设计。其次在实践内容选择上,也要加以甄别,不同的实践内容,要选择相应的实践地点,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实践的质量。
(三)利用多种形式,达到提升学生技术的目的
每年各个省市都有相应的美术创作类比赛,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相应的团队来报名参赛,通过比赛找到基本技能上的不足,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借鉴与学习,既能起到弥补不足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3]。通过比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也是对技工学校美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检验,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开辟一个实践的舞台。
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技工院校的教师是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关乎学生日后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应不光在职业技能上有过硬的本领,更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结合人文和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4]。而技工院校的美术老师,应从所在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作用,也能够结合实际进行运用,令其学有所用,从内在出发接受美术教学的课程。
篇6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科研;临床;综合素养;培养现状;改进路径
医学研究生处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经过本科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已掌握了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将理论上升为实践的过程。在培养一定科研能力的同时,参加实习实践锻炼临床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而做好准备。如何提升新时期医学研究生科研及临床能力,是高校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重要目标,本文进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学研究生科研及临床能力与综合素养培养的现状
1、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的,课题的申请,项目的完成都需要导师对于选题、立项、实验、汇报等各方面的指导。而部分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科研能力有所欠缺,缺乏做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科研意识与科研兴趣不是很强。部分学生认为协助导师完成相关课题只是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其参与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顺利实现毕业,对于其所研究的内容及成果并非兴趣所致。科研的进行,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获取一定得数据,进行反复的对比验证,最终才能得出结论。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枯燥的过程,缺乏兴趣与积极主动性。
2、科研临床能力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
实践中,部分研究生体现出了科研能力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的现状。部分研究生不能有效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快捷方式,对课题的选择,题目的确定都不能有效、科学的完成,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其在本科阶段都是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对于科研项目的接触较少,进行科研实践与锻炼的机会不多,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不足。同时,医学专业大学生对于疾病诊断、手术实验等概念、流程比较熟悉,但是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与能力。医学相比于其他专业具有特殊性,其诊断疾病的正确性,临床实践能力高低,有时会直接决定到病人的生命健康。部分医学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只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课题项目部分,自己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
二、医学研究生科研临床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1、储备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医学研究做好科研、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基础与保障。医学大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有选择性的阅读、学习研究生阶段所研究领域的名家著作,完善自己的专业系统知识,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相应的基础。文献的阅读,不仅仅要了解国内的最新研究前沿,而且要熟悉国外研究的最新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学术界存在争论的有价值理论。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专业情况,选择课题的方向,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与资料。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研究生较强的文献综述,文字表达能力,这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与素养。因为任何一项课题的完成,实验成果的汇报,都需要形成相应的报告,实现总结。逐渐培养医学研究生对于科研的积极性与兴趣。
2、培养科研思维,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
培养医学专业大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培养其较高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也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新时期医学研究生培养创新性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培养较强的科研思维,首先要引导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实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培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研究生期间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独立的科研项目。导师对于研究生在科研项目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予以发现与纠正,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3、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及训练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最终目标是临床医生,因此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体各异,影响一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疾病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我们在培养实习医师的临床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研究生临床轮转计划,培养研究生在医疗工作中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轮转的具体科室和科室的轮转时间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计划地制定。在轮转期间要对需要学习的病种和深度进行量化,以达到轮转后取得的目标。严格临床技能考核制度,临床技能考核是对研究生在完成临床科室轮转后临床能力的综合评定,这对研究生毕业后能否胜任真正的临床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生所在的学科随即抽取一个病人,要求进行问诊、查体,进行病例分析包括病例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的诊疗方案,考核专家组就该患者进行广泛的提问,以考核研究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及对新知识、新进展的了解程度 。导师须注意研究生的本学科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结合本学科病员群体对医护人员须具备多器官、多学科诊疗知识的特点,指导研究生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现代医学技术产品报告和讨论会。
4、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不仅仅要掌握较高的科研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更应该注重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首先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一项课题的完成,都是课题小组共同努力得结果,科研团队在课题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是一个人单独的成果。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一台手术的成功,需要多名医生的精心配合,相互协助,因此团队精神是医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其次,应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较高的情商,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效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提升科研临床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职业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研究生较强的科研能临床能力是其综合素养的重要w现,是培养创新性研究生人才的要求。随着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创新与优化,医学研究生培养取得了新的成果,实践中医学研究生反映出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科研临床能力薄弱的现象,本文在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科研思维、增强临床技能的具体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景华.临床与科研技能并重创新与协作精神兼备―培养高素质医学研究生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研究生报,2005(18)961-963.
[2] 王希玉.浅谈如何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27-28.
【作者简介】
篇7
问题意识;健身方法;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49―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呈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这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民主教学思想,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如,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全面、健康、自由并富有个性地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探索、体验及感悟。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自然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树立创新意识,进而会主动地探求新知,大胆地进行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等。为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假设和尝试,以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进行篮球三打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了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2人防守可采用平行、重叠与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及掩护等基础配合手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践,设法调动他们动眼、动脑及动手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通过深入的讨论、反复的实践及不断的总结,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提高他们分析、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探究健身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体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学会健身。为此,在某一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会做这个动作,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动作的技术结构、作用,应通过科学、新颖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开动脑筋,明确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主动地进行知识迁移,对相关技术予以改进、创新。其间,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力求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技术动作特点的认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健身方法,有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强化其创新意识。
篇8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物理实验资源的优势和中学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高校物理实验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高校物理实验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可行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质量不断稳步提高。物理实验是基础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定的物理理论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在传统的中学物理考评制度中把物理实验只作为教辅课程,纳入理论考核体系中。物理实验教学未能引起老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学校在物理实验上的投入也显得较薄弱。在当前升学的压力下,各中学都提高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但总体来说,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而高校拥有优秀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包括齐全的实验设备、优质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等方面。高校的四大职能中包括社会服务,加强基础教育物理实验教学与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物理实验资源优势分析
(一)高校物理实验室建设更完善
1.实验设施完善
高校有完善的实验设施,物理实验仪器设备先进,覆盖面广。首先,高校相比中学在实验仪器设备更新上的投入具有较大优势,高校具有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能及时更新实验仪器。其次,高校在物理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上更有实效,不仅表现使用效率上,而且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也有专人负责。
2.实验仪器设备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是独立于物理理论教学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开展科学研究,要求实验室具有专业化的实验仪器。这些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所不具备的,中学阶段物理实验教学是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主要以验证式实验为主,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物理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与实验要求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
3.实验室开放程度更高
相比较中学来说,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充足基本可以做到面向学生开放,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中学物理实验向学生开放程度较低,且多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有的中学由于实验条件简陋,缺乏实验设施,甚至只能进行“黑板”实验,学生不能动手操作实践,因此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因此,高校利用优势实验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性教育的前提条件已具备,合理配置实验资源,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开放形式,实现实验的有序开放,与地方基础教育单位合作,创造共赢局面,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实现。
(二)高校优质的物理实验人力资源分析
1.优质的物理实验教师资源分析
目前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实验教师队伍,随着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完善,实验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到学历层次到职称构成更加合理化。因此,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较中学物理教师队伍建设在实验教学方面更加细致化、合理化。相比中学而言,高校具备专门的实验室,专职的实验教师,且分工明确,专人进行实验室的管理。
2.优质的物理实验环境分析
物理实验环境就是参与实验教学的人(包括教师及学生)与物相互作用的媒介,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指实验室的环境,包括实验室的整洁安静、布局合理、通畅明亮。人文环境主要指包括师生的教学配合、浓厚的研究氛围、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等方面[1]。高校的物理实验环境相对中学而言是非常优质的。在优质的物理实验环境下,更利于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更能发挥物理实验中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高校物理实验环境的优势在于高校具备独立完善的实验设施,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实验室开放程度好,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高,实验仪器设备的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学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机会少和实验条件差
当前中学在面对升学压力,在实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校在开设物理实验课方面做得不够。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次数较少,尤其是学生人数多而资源不足的学校。实验教学只能变成教师演示,或由几个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观看,甚至成为实验操作的讲解课。另一方面,中学的物理实验的仪器设备缺乏。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实验仪器设备配置不全,实验仪器设备老化与损坏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与维护,不少学校只有在升学考试前为提高升学率才开放实验室,其他时间物理实验仪器设备只是作为摆设[2]。
(二)中学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相比较高校来说中学在物理实验室上多采用封闭式的管理,除了正常的物理实验课以外,学生不能利用课外时间做物理实验。对于学校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学校没有政策引导,教师没有积极性和开发意识。中学学生在创新意识上显得较薄弱,不能利用日常的器具参与实验。中学物理实验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显得较落后,不能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实验的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
(三)中学物理教师和实验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中学在物理教师既要承担物理课程教学,又要承担物理实验的授课,在物理实验方面缺乏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与演示,这些物理教师平时就很少接触物理实验教学,难免出现生疏。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中学较普遍,教师在理论方面因为常年授课能力显得较好,但一旦进行实践操作,对于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就显得较不熟练。另外,中学物理实验教师和实验员整体的学历层次不高,年龄偏大。再有中学物理实验员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学校配备实验员多为临时工,不能胜任实验员的工作职责,实验员只能成为“保管员”。这种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物理实验仪器设备一旦损坏,他们无法进行维修,而且在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上做得也不专业,有不少仪器设备是因人为保管不善而损坏的。
三、高校物理实验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采用资源共享弥补中学实验资源的匮乏
面对中学缺乏物理实验资源的情况下,利用高校物理实验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达到物理实验资源共享。(1)实验室设备共享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物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开放,还包括信息化时代,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高校对地方基础教育的物理实验资源的开放不能以影响本校日常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为代价,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假期进行集中开放,地方中学应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自愿参与。(2)教师资源共享高校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相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更专业化、规范化,在教学任务方面高校实验教师较中学教师更轻松。高校实验教师在空闲之余可以承担部分中学实验教学,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2.调动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中学生在高校进行物理实验操作,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参与程度,不仅是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实验操作,而且时间上更宽裕,效果更显著。二在高校内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大学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其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使得物理实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促进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利用高校物理实验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在对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也会有较好成效。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日常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利用高校的这些实验资源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物理实验活动的中学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结语
针对中学物理实验资源不足,教学过程容易被忽视,实验效果不好的情况。利用高校物理实验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摆脱封闭教学方式,积极与地方高校携手合作,高校也应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作者:胡训美 贾永峰 单位:皖西学院基础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官运和.高校实验资源共享的要素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77-80.
[2]王宇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篇9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81-02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教师能够从当前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然后根据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下文章就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1.1 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不足
在传统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重视程度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1]。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注意依靠学生自己的培养和提高,与教学并无多大关系。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的内容等都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将会限制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引起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特别注意。
1.2 教学内容的创新程度不足
就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来看,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更新越快,学生能够学到的有用知识就越多,对计算机的社会应用了解得也会越充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越强[2]。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根据计算机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因此,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时经常会发现,所学知识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脱离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发展。而教学内容的落后也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多为单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弊端在于: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学习效率较低;其次,教师无法明确教学目标,导致对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3];最后,学生的创新意识较为薄弱。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严重不足。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掌握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只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理论教学知识的掌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
1.4 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实验教学是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在实践的应用和操作中来提高自我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4]。但是,由于我国部分高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验室基础建设相对不足,而在课程安排上学生也无法进行充分的实验室上机训练,因此,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学习效率较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 高校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加强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高校应该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培训,让计算机教师认识到,计算机教学是一项实践教学活动,要切实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视,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和创业发展提供较好的专业技能基础[5]。教师的教学观念如果发生了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也会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激发学生的创新主动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教师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着手,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主动性,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和目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发展相脱离的情况,这种教学现状必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较为被动,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6]。因此,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着手,将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创新能力也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2.3 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过去地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意义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意识。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并将所学知识和实践进行主动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己在学习中摸索和探究,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我发展。具体来说,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其他教学法等。就情境教学法来说,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处在实际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创新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指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而是需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获得实际的发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进行上机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不足,教学内容的创新程度不足,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以及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有重要意义,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学校加强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采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并重视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71,273.
[2] 张松.浅谈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字化用户,2013(6):68.
[3] 李昕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258-259.
[4] 王朝岗.关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J].才智,2014(28):33,36.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 创新措施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对经营管理理念和体制、金融商品与技术和组织结构等进行调整变革的一个缓慢进行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两大部分。
一、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金融市场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同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市场环境因素成为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其市场结构的不合理、竞争过度以及严格的金融管制等具体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必须在金融监管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要把握好金融监管的尺寸,否则,金融监管会成为阻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力因素。
2、创新技术水平落后与缺乏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支持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保证和前提,然而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较,我国的电子和网络技术还刚刚起步,科技水平还不高,发展水平低,尤其是推广到银行业应用的时间还很短,金融电子化的程度仍然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偏远地区银行业电子化基础设施的还很缺乏,甚至在个别地区根本就没有,金融业电子化进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一定的程度上受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程度较低的制约,纵观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产品都是建立在高水准的金融科技基础上,大立发展和提高我国金融科技水平迫在眉睫。
科技和人才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光有科技没有人才是远远不行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金融创新中扮演着很恒重要的角色。金融创新需要一大批具备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拓展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的金融人才来协同完成,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商业银行开发出质量高且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的必备条件。然而我国国内的情况很不如人意,一方面我国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并不成熟,国内稀缺的金融人才还要面临国外金融机构的激烈的人才竞争,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此类金融创新人才。
3、社会信用环境尚不完善
金融创新必须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保证。在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体现的是国家信用,社会信用一直得不到很好的重视,我们对社会信用的忽视直接导致一些迫切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因信用级别较低而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另一方面,对融资企业贷款可以提高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获取利润,但是商业银行由于顾虑投资风险,不敢对信用级别较低的中小企业贷款,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一种“想贷又不敢贷的心理”,社会信用问题不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就是空中楼阁。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措施
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创新,使相关部门协调好,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各个环节衔接好,确保金融创新的实际效果。
1、以制度和组织创新为基础
商业银行制度创新是指建立某种新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它是商业银行进行其他创新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组织创新是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组织保证。商业银行管理部门是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主体,因此,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可以由管理部门主动倡导实行,也可以是在商业银行为适应新的形势而进行的创新。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密切相关联,二者相互促进,使得银行的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更适应业务市场化需求的发展。
2、以业务创新为根本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时刻关注着客户的需求,积极寻找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不断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同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意识的宣传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受金融创新意识不强所影响。金融创新意识的主体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而言,要提高银行员工的金融创新意识,银行员工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对金融产品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进行创新;对社会公众而言,商业银行应该对社会公众进行金融创新知识的普及,改变社会公众传统的理财观念和金融意识,提高创新金融产品的认知度。
4、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和法制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商业银行业务在金融创新的驱使下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警惕,防范金融创新可能产生或引起的金融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保障金融业的规范发展,完善金融法规体系,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法律环境。
三、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金融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范贝蕾.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创新展望[J].商业经济,2011,(02)
[2]巩浩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及发展探讨[J].中国外资,2011,(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