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分析

小学数学教育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抽象、空间思想最关键的时期是小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大力的开发,注重教学中的细节,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用多样的解题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进步。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形成发散的学习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大多数教师已经有较长时间的教龄,教师的思想不更新,很容易培养出呆板恪守的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差,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对策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因为好奇心才产生了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好奇心理的产生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当遇到新的事物时喜欢问“为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摄影、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同时调动各种感官,这更能满足小学生的需求。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学会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知识点阐述清楚,以简洁有趣的板书为辅,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时,上课前,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学生听到要做游戏会很高兴,然后教师阐述游戏规则,让学生随便说一些数字,教师不用计算器就能很快地算出这些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或者5整除。学生听到这个会觉得很有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当教师将答案说出后,学生用计算机验证,发下求求你教师每一个都回答正确,学生会感到惊讶,然后会急切地想知道教师是怎么算的。

2.联系生活,将数学知识导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合理地利用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生活经验都与数学有紧密联系,最常见的是商品交易过程,如果教师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能够构建一种宽松、愉快、思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多边形”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多边形的事物,比如电视是长方形、餐桌是圆形、地砖是正方形等等。再如,在小学数学“认识0”时,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0”,学生出现各种回答:在体育场的计分板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在电话的拨号上见过、我用的尺子上就有等等,通过学生对自己日常观察的描述,使学生对“0”有一定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3.构建具有探索性的知识情境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思维不受约束,这正好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构建情景化的知R探索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情境探索的构建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生对情境探索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圆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师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生活中不同的圆形结构,让学生首先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将自己的思维带入课程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动手制作的方式,借助圆规画出半径大小不同的圆,然后比较不同圆的大小,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最后引入这一概念。这样设置情景,既让学生掌握圆面积的求解,又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索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首先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在享受知识与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大胆地设想与实践,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学情境;思维方式;注意实践;创新意识

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想的重要摇篮,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上。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普遍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是有着“试一试”的想法,为此,教师应首先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出来,使学生达到一种渴望探究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就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取向,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通过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在讲“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选择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图形让学生回答分别是几边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想象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家里的电视机、钟表等的形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要讲述的内容。

二、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多变性。而僵化、单一的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生做出创新思维解题的示范,进而引导学生改进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加强训练,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模式,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也应尽量要求学生探究多种解题方法解题,训练学生创新并灵活运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就能学会发散性思维方法,并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寻求最佳解题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比如,“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事先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所以,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承前启后,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数出百以内的数了,那么,数出千以内的数也不是难题。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视频,一个体育场,看台上一排排的座椅有很多,让学生大致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考查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原有基础上,学生扩大了对数的认识能力和范围,并能够正确读写。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巩固创新能力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才能够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容易发现问题,也只有进行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努力做到“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引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力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训练创新能力。比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后,让学生自己联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发现圆的半径和周长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分别量出圆形纸的周长和直径,算出直径和周长的比值,然后汇总数据,最后发现规律:一个圆的周长总是比直径的3倍多一点。然后再引出圆周率的知识,这样学生会很牢固地理解并记住圆的周长与直径和圆周率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很快就会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而且,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散性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比较简便,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将数学特有的方法和思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创新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强调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注重结果。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只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并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引导和启迪,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方法,并注重实践,就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现代阅读,2012(10).

[2]曾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3(1).

篇4

1.1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激活创新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贯彻“以情启情,以情启思”的教育方针,本着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创新思维的激发提升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展现自我与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小学生看来,数学是比较难的一个科目,学习数学会使他们的快乐值降低,所以数学老师应当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为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体验自主创新的成就感。就拿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为例,他们在了解一个事物之前会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其加以研究,最后才会提出他们眼中的事物的面貌,他们对知识的探求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极其相似的。

1.2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创新水平

我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相当被动的。在课堂上,老师一直处在主动的地位,但事实上,学生才应该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力,满足学生创新探索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整体的创新水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与动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只应当为学生讲授基础的知识,剩余的较难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己讨论探索,为学生提供施展创新才能的机会。

2.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2.1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应当充满乐趣与活力,而且语文课程中应该包含许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创新的乐趣。语文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铺垫,不同年级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创新空间,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学习创新。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我按照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将作者眼中的美景画了下来,虽然画得比较抽象,但这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这对于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2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为了减轻教学过程出现问题的后果,就需要学生自己发起质疑。要想学生自主地发起质疑,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对于老师出现错误的情况发生时,更应当及时提出,避免耽误其他同学接受错误的知识。教师还需要正确应对发问,尊重学生,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主动大胆的提问能力,保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小学英语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丰富课堂评价用语,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较为简单,主要是学习一些基础的字母、单词等,教师一般会通过丰富评价用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性格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当使用不同的评价用语来评价表现不同的学生。对于一般学生,老师应当建立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对他们加以激励、表扬,让他们确定自我认识,明确学习目标,这会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大大加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激励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2体验学习过程,加强创新能力

现在的教学制度注定学生要饱受考试的折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这已经无法激起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了。英语考试主要包括听力及其他笔试内容,造成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不高的状况。这就需要教育机构对教育体制加以改革,可以采取评价机制而非考试机制,不断激励学生学习。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信心,多为学生创造锻炼口语的机会。只有学习成绩提高之后,学生才会有信心余力来探索创新。

4.小学课余活动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环节,在课余活动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间活动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游戏,学生在进行游戏的同时还会思索开发新的活动,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课余时,学生会聚在一起讨论、聊天,这样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结束语:

篇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告诫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人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告诉我们: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疲地勤奋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 单词的学习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对于单词的学习, 传统的方法往往是教师领读或用录音机播放, 学生跟读,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以教授动物单词lion 为例,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伴随着一声洪亮的狮吼, 一只威武的雄狮出现在屏幕上, 接着醒目的黑色字体lion 出现在图片下方, 同时播放出单词清晰的发音[lain], 最后通过画外音提问: “What’sthis in English?”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It’s a lion.”学生很快就能被这“形神兼备”的画面和声音吸引, 兴趣十足地跟着大声朗读并很快记住这些单词。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英语有许多生动之处,又有许多抽象内容。教师如何将这些教学内容变成看得见,听得懂的可感知形象,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将教学内容的生动形象、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展现给学生,使课堂变得巧妙、新奇和生动。例如学习名词“花朵”和“树木”,可使用幻灯片,展现一幅公园风景的图片,同时,让学生听到纯正的发音,让学生模仿发音技巧进行朗读。这样就产生多种感官刺激,调动眼、耳、手、嘴的积极性,使视觉、听觉、声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景,对语言产生由表及里的认识,对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情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只有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我们才能引导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也才能使学生学英语具有新鲜感,长久保持兴趣,从而使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唤醒学生英语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去探索,去学习。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展示英语的美、趣、妙,帮助学生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和色块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制作CAI课件,在画面上巧妙设计“信息沟”来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中单调的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唤醒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如,在教江苏版的牛津小学英语4B“Time”一课中,笔者利用多媒体的演示,通过展示琳琅满目的钟表,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领悟到学习和掌握时间的重要性。同时设计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差显示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巩固时间表达法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差,使学生进入乐学的状态,达到唤醒创新意识的目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教师应将情感贯穿并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就解决了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的问题,使学生轻松进入教学环节,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江苏版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6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3-02

一、前言

随着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变革,社会对于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深。小学语文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几点小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言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在这个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初高中等未来阶段的学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开展以及继续教育培训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小学时期是学生智力、世界观的高速发育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够有效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对于其在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理性思维运用都大有裨益。

其次,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大纲明文规定的要求之一。我国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教师队伍采取相应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水平。因此,教师队伍必须认真对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新问题。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如果想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靠陈腐老旧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这一目标,那么教师就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创新教学手段,而这类教学方式往往充满趣味性,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明确可以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引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是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基本心理因素。而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心智以及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定型,注意力也无法长期集中,因此他们很难为自己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动机以及合理的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学生树立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采取引导式教学,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辨思维。

2. 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课堂大多都过于严谨压抑,而这种严肃的气氛与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恰恰相反,即使教师能够采取相关手段让学生安静下来听课,那么这种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所产生教学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

小学生只有处于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自身的思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活跃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才能加深,理解才会有所提高,否则思维就会脱离课堂教学内容,信马由缰的在课堂上溜号,连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有效接收,更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多媒体工具的传播使用,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传统的板书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信息传达方法方面显得比较单一,学生大多为被动学习,而我们都知道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远低于主动学习。而多媒体工具可以将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沟通要素相结合,这种多元素共同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材,更能够吸引各方面心性还不够成熟的小学生,只有先得到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学工作才能进一步有效开展。

在具体结合现代信息手段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些教学动画类视频,让学生在图像、语音相结合传达信息的氛围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主动的接受知识并积极的参与到问题思考与讨论当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学生较为熟悉的博客、微信或网站等与学生交流,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发放趣味思考题目,并辅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将交流广度拓展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在课外对课程的参与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对于日常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大有帮助。

4. 完善互动式教学

根据教育学家的研究结论,学生在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不及在双向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吸取的知识量大。教学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相反的,学生应该作为其主体,而教师起到知识引导和教学主导作用,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总体方向指引下,加强与老师的互动沟通,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主动提出并深入思考,教学相长,这样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水平。

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设问题、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性的学习,这样学生才有与教师沟通交流的空间。如在教到《乌鸦喝水》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交代故事背景而不立刻揭示乌鸦喝到水的方法,相反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然后将学生们的想法列在黑板上,逐条分析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夸赞,提升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意义深远,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并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下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游丽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2015,03:184-185.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比较活泼好动,他们对于新知识都抱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来展开教学创新。首先,教师要将那些比较受学生喜爱的教学问题与矛盾情境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来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来创设错误问题情境,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同时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做好前提基础,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活跃课堂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来提高自身想象力。如在教授“图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从网络中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方法所拥有的诸多便利,在保证课堂作业内容顺利完成的基础上给学生额外布置一些开放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家庭作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同课程内容相关的电脑小游戏,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式思考方法。

三、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数学是一门开放性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他们找到变通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虽然变得愈发开放和灵活,但是也绝不能够表现过于哗众取宠,教师应当保证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基本的教学难度,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上升余地,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聪明与才智。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学习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利用8、9、72中的两个数字来组成一句话。”而后,学生纷纷踊跃发言:“72是8的倍数”“9是72的约数”以及“72能够被8整除”等,通过此种开放性极强的课堂讨论形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约数和整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可以对以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和巩固。

四、创新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要发展,教育必优先。教育可持续发展必在创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创新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育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创新型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浅析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还是大纲的要求,都含有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挖掘,通过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适应现代教学的必定趋势,也是现代人才发展的根本需要。

一.积累基础知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

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具备一定浅析和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后,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乌鸦喝水》一文中,换成是“你”,“你”还会想出更好的方法来喝到这瓶中的水么?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将水吸出来,虽没考虑到乌鸦没有人类的吸管,但这对于学生想象思维的开拓是大有裨益的,要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兴趣、善于保护,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扮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赞扬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鼓励赞扬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而不能用一个成人的视角去苛刻地批评学生。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善,过分的批判会在其心理上留下阴影,严重者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在新课改的标准下,教师要常用鼓励性的评价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这样创新意识就得到了保护,激励,提高。

三.想象思维,是实施创新能力的思维训练

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这种方式在学习古诗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各学科进行相互渗透。可将音乐融入语文,运用音乐,启发想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去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四.提倡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手段

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浅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考,将疑问式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例如,在教学《称象》一文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除了曹冲的办法以外,同学们还能想除别的方法吗?让学生结合现代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展开创造性的设想,让历史走进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启发学生去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性。

创新教学方式,改“教学”为“导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足学生学权;创新课堂提问设计、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创新学习方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顺利地应对新的挑战。

篇9

关键词 夯实基础 创新教育 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实如此,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型的人才,就无力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创新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是相对于自己原有的水平,或同学群体的水平而言,确有新的开拓与前进,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有独特想法、做法。

随着对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了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语文创新教育的实施,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着眼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探索,历经了曲折的过程。经过广泛的查阅相关的资料,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对创新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

1立足于基础知识

在实行创新教育中,听过几节课,看过一些相关的材料之后,便开始摸索起适合于本班学生特点的教法,在课堂上通过对书上的插图的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大胆的想象后自由谈话,只要想象合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会受到表扬。自学讨论,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给学生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这样的课堂气氛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可是一段r间以后,却发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书写、识字、组词、造句等基本能力却停滞不前,似乎有点顾此失彼。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才认识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因为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而在教学中却忽视了基础知识。为改变这一现状,又不走入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模式,我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自学笔记写作业,对于字、词、句进行了重点强调,要学生在完成自学笔记的过程中,一律不许抄学习资料,而要通过查字典给每一课的生字组一些会读、会写、能理解大意的词,而对于词语意思,则要求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在自学笔记上。课堂上又通过自学汇报这一环节,首先交流对本课字词的理解,通过互相学习,扩大了学生识词量,丰富了词汇,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逐渐学会自主学习,消除了创新教育的后顾之忧,使创新教育扎扎实实地得以顺利进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着眼于基本能力

小学阶段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期,同样也是发掘学生潜在地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地培养,应着眼于基本能力地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乐学为前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听、说、读、写”都是小学阶段应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此外,还有理解、想象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千法万法,读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大法。”在教学中,可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一课》时,抓住课题的“亮”字启发学生想象,联系本地学生所见到的灯光夜景,进行描述,让学生有感而读,以读生情,感受北京这座古城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蕴含丰富的句段,引导进行想象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以构筑新的画面,新的形象,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凭借形象感受课文内容,借助形象理解课文内涵,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加强信息的收集

“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这是一位美国科学家所写的诗句,随着社会逐步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与日俱增,更加受到重视。因此对小学生收集资料、查阅信息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比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课堂上能更好地参与,课前,我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各尽所能,查阅有关水上城市――威尼斯的资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查阅资料的能力,课堂上,我让这些查阅到资料地学生大显身手。当其它同学听到人家滔滔不绝地讲述,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收集资料地能力培养,从而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地需要。

篇10

【关键词】地位作用;引导;兴趣;意识

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思想教育的工具”。随着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数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以及数学教师的德育意识的强化等问题。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小学教学不仅是使学生长知识,同时也是使用权学生长智慧。所以小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必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基本素质,以及个性素质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学科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一、 小学数学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驻重要的的,但它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决定数学这门科学地位的是它的知识,思想与方法的总和。只的树立学好数学的思想,才能教书育人。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个性品格。数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变得精神丰富和道德高尚。一言以蔽之,就是数学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应该倍加重视数学育人的作用。

二、教学由繁变简的引导,发挥教学育人的作用

教师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由繁变简的引导,从而达到教学育人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欲渴的状态,也是教师为教学创设了最佳的教学环节。同时,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机会,教师必须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创造一定条件与学生多向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明白一些人生的哲理。

其次, 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从而来巩固对其的认识。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具有声、光、形综合表现力强的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一课时,首先以动态的画面引入,请学生猜测正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来验证学生的猜测。当学生猜测会不会与底有关时,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图形的变化,还要注意数据的变化。随着观察,学生发现底变大时,面积也会变大,底变小时,面积也会变小。从而证实了猜测的正确。当有的学生提出了是否与长宽有关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验证。这样既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乐观精神。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数学教师的德育意识

小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初步基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所以小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努力学习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力求站在哲学的高度分析教材,处理教材,阐述教学内容。钻研当代的基础教育理论,探求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活动特征,以不断提高教学与教育水平。

数学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端庄的教态、工整的板书、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严谨而活跃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茁壮成长。

结束语

所以,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组织良好的数学教学,能使小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具有整体育人功能。然而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定型,往往因为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这块阵地,发现和培养数学特长生,适当地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数学潜能,更好地达到数学学科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