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篇1

一、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要处处赏识自己的学生,经常赞美他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用赏识的眼光观察他们,善于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给学生营造成材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常使用表扬的词语,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每一次鼓励,每一句表扬,都可能带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好奇心像一扇窗户,让它常开着,观察就不会停止,创造的源泉就永不枯竭。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会努力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好奇心能帮助我们撞开创造的大门,是想象力的起点,是科学创造的重要心理动力,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造性心理品质之一。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者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都必须保持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学生具有了好奇心必然就有强的接受能力、灵敏的反应,能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新知识、新方法,并能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育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教师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南针和引路人,以自己表率楷模作用教育和影响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架起友爱的桥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多给学生以鼓励和关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把复杂的知识、技能转化成学生所能接受的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通过类比、仔细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把看到的异常现象同常规或原有的理论相参照,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有新的发现,变换一下角度,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度和科学性。

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维持。

篇2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基础教育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个性化、多元化、层次化教育培养机制全面构建,要求教育部门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放在关键位置。健美操作为一种流行的现代健身运动,是高等院校所集中开设的一项专业必修课程。健美操除了帮助学生健身、健美、健心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通过研究和探析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将能够为健美操教学提供改进和优化方案,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一、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尽管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到长期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等思维模式的影响和禁锢,所以使得健美操教学依然停留在知识灌输、技能培养等方面,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和技巧为一整套,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1]。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程序混乱,学生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从而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制约、影响;其次,健美操教师缺乏积极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精神,无法准确衔接和处理传统与创新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再次,基础教育设施、设备不齐全,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以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其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并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如此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健美操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其创新意识,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心理学层面而言,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来自于教学过程,人的所有动机、行为同样受到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创新意识培养需要首先通过某种动机来引导。基于此,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需要通过动机予以激发。只有通过创新动机来培养创新意识,才能确保学生富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学生全面化创新意识和系统化创新能力[2]。

(二)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

对于健美操教学而言,齐全的教育教学设备至关重要,作为健美操教学工作的核心保障和物质基础。同时,教学设备是否齐全、先进,直接关系到健美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必须为健美操教学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设备支持,投入和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并创设良好的实践场所,以此来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情境模式

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将自己视为一种探索、发现者的需求”。可以说,学生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必须首先要产生疑问,其次产生思考和探索想法。目前,我国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探索的主动性普遍不强,缺乏自我能动意识,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教材、课堂之上[3]。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基于此,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进行情境模式的创设,让学生在虚拟情境模式中参与研究和探索。同时,情境模式的创设要与日常实际相关联。唯有此,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索,并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

(四)增强教师创新意识,改进和探索教学新模式

教师作为健美操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创新意识、专业化素养、综合水平直接关系到健美操教学质量及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增强个人创新意识,利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学术活动来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模式,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专业化素养,并将其发挥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当中[4]。同时,需要积极改进和探索教学新模式,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之上。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运行习惯,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要增强学生自身及教师创新意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不断充实和超越自我,坚持以创新为宗旨、以提高为核心,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健美操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唯有此,方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为健美操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兰芳,凌颖,徐标.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2):136-137.

[2]宋佳泽.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114+116.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创新意识 培养

我就数学课堂,浅谈一下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学生的许多意识和能力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学校里的学习活动,而这些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在当今知识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的着力点必须由单向的文化传承转移到激发创新上来。而实现这一转移的根本在教师,因为教师是直接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特别是数学教师要摒弃“数学学科最难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改革。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一)钻研教村,挖掘教材的实质。

教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原材料,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这就是要挖掘教材的实质,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促进教学的和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计教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法以突出创新为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前提。

三、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常常具体表现为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创新的激情。我们在教学《圆的内接四边形》时,对于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我们不要照本宣科直接写出,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任意内接四边形,然后让他们量出各内角度数。猜想下一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的关系,再延长四边形一边,量一下这个外角的度数,猜一下这个外角的度数,猜一下,这个外角与内对角的关系,最后再证明猜想,让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达结论,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进一步完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记忆水平。

四、教学中灵活设计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创新想象的参与下,通过思维不断提示事物的本质,产生某种新疑,独特成果的过程,在教学《正方形》时可以在学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正方形概念。

设计问题:1.四边形ABCD在 时为平行四边形?2.平行形ABCD在 时为矩形?在 时为菱形?3.四边形ABCD在 时为矩形?在 时为菱形?4.矩形ABCD 时为正方形?菱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5.平行四边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6.四边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让学生自行探究,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探求满足新的特殊四边形的条件。由一般到特殊,让学生独立思考,拾阶而上,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实现创新思维。

五、引入教学开放题,强化创新意识

传统的、单一的题型已经严重除非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问题,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是十分有益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题改造一下,加大题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例题的改选,使例题功能更充分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客观条件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职责。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不再适用,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班级教学正向小班教学、合作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向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为此我们要有科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成一项长期工作,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知识数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现代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必须要做到:(1)能有目的地学习;(2)能有选择地学习;(3)能够独立地学习;(4)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我们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除了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我们还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要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从而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

三、创造条件,利用校内外活动平台,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作重点是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学校应该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并使课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如一线的科技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或校处活动中心的平台,开展一系列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弥补学校科技教育的不足,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发展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四、以兴趣为起点,用问题触动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要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探索知识,使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石,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促使学生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海绵式”思维向“淘金式”思维过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敢于创新。”“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就是实践,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开设的新型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良好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有很好的帮助。而语数英等传统学科的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份活动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喜悦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来做。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真正将教育现代化的精神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冒培培.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10(8).

[2]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5

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在台上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讲解,然后按照教材规定对学生进行演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使用相同的试验方法和试验仪器,最终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的学生教学工作了,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新课改下广大教师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作用已经有了较大的认可,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所教授的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可以改变实验教学的内容,变换实验所需器材或者改变实验条件,调整实验数据的计算方式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可以引进设计性实验。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教师在理解了所要讲解的实验原理之后,根据实验步骤选择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验仪器,然后得出试验结果。中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有很多种,通过对前人科学探索历程和试验设计思路进行领悟的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激发,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获得知识的习惯,并且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试验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判断的能力。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的不同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进而判断实验结果,进而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能力。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今从事科研工作,既要善于搞理论研究,科学发现,又要具备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和课后实验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都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并且探索物理知识和规律,这比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进行照念要深刻得多。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另外,对于有条件和能力的学校和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实验,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创新思维。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展览室动手做实验,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外实验竞赛,组织兴趣小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施,推荐学生进行实验读物的阅读,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讲解实验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经过各种各样的实验相关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提高。

四、通过优化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6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可能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更谈不上发展其创新能力,所以,创新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

1.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源泉.化学实验的现象是学生难以预料的,常会使学生感到惊奇,易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实验的趣味性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第一章中的燃烧火柴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领到一个充满神奇、魔幻的空间,进而激励他们去求知、探索和创新.

2.增补演示实验,增强创新意识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当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见解有较大分歧的时候,实验事实可以帮助大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适时增补有关演示实验,在用事实说话的同时,维持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物质检验时,对于如何区别SO2-4和Cl-的问题,学生一般有以下看法:一种认为用可溶性的钡盐,取样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SO2-4,没有白色沉淀的是Cl-;还有一种认为用可溶性的银盐亦可,取样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Cl-,没有白色沉淀的是SO2-4.因此在教学中我增补了演示实验:取三瓶没有标签的溶液:饱和Na2SO4溶液、稀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叫两名看法不同的学生同时上台按照不同的方法演示.使学生形成了共识,实验后有学生提出:用Ba(NO3)2和AgNO3溶液可以区分饱和Na2SO4溶液和稀Na2SO4溶液.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中心环节.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它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实验求异,激发创新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注重实验求异,就是在实验中打破思维定势,加强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特别是对某些实验进行分析时,更应注意这一点.如,将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晃动试管,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接着追问:若将水槽中的水换成石灰水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多数学生立即回答:试管内液面上升(因为CO2既能与水反应,也能与石灰水反应,所以现象相同).此时教师适时引导:请仔细思考!立刻有学生反应过来:石灰水还会变浑浊;然后教师再用实验证实.这样的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自觉形成求异思维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变得习以为常.

2.改进演示实验,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是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对于教材设计的演示实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改进,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做氢气燃烧实验时,学生难以观察到淡蓝色的火焰,开始点燃以为没有燃烧,等看到火焰时火焰已呈黄色.因此在演示实验时,我特制了一个铁制尖嘴管,同时将之与玻璃尖嘴管燃烧的现象作对比,并将实验现象近距离摄像及时投影出来.这样学生会立即思考:为什么现象不同?教师再作适当的解释,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利用创新思维,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制定活动计划并实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

1.通过探索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在教学中可适时地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四组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4)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让四名学生同时演示四个实验,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学生达成共识: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通过探索性实验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新近说到“创新精神最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见,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的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善于引导,强化思维训练。

创新意识,确切的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习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方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习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巧设练习题,调动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所以说创新势在必行。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靠教育就,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

重要意义。而教育要创新就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应从多方面去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1.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面对21世纪社会的发展需要,我校数学教学也应在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学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标致和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向。从教学环节创新入手,逐步实施教学过程的创新,进而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 要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之上的。思维通常由问题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积极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激疑?引疑?设悬念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把学生引入所设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要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其次要让学生质疑。如果说一堂课下来,学生不能提出几个有见地的问题,不能质疑,可以说这堂课是失败的,至少不能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这么说"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公理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块三角板,由于人不小心把它折断为两块,如果要请木工师傅再造相同的一块是否要将折断的两块都拿去?首先让学生开展讨论,经过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带走一块就可以了。这样就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宗旨"角边角"公理。通过上述教学让学生从中品尝和体验到发现研究问题的乐趣。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主要时期,而在我校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学习热情度不高,有厌学?畏学情绪。为此如何激发我校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导体,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即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在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教学气氛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情感和行为动机,才能解决学生形成探求创新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行为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答;凡是能由学生说的不要教师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由于我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实践少,思考问题依赖于直观?具体。因此,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使之"生活化"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材料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例如:在讲三角形内切圆这一节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某村鼓楼傍边有一块三角形空地,村里计划在此空地上建一块面积最大圆形的花坛,剩余部分种植草坪,请你帮助村里设计并画出设计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焦点。而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因此,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才能充分调动我地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我地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地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露;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J];学苑教育;2011年13期

[2] 徐光惠;浅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篇9

关键词:医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72-03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跟踪学科前沿,及时调整选修课,注重知识的更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其中,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追踪学科前沿,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答辩过关,无心于钻研和探索,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找出问题关键,选好突破口,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是一套系统工程,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2]佘菲菲,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2-284.

篇10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时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潜能等。以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为出发点,从内容选择、运行机制着手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力;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增强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项目编号:GZYLX1213104)

作者简介:金礼舒,女,南通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48-02

一、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

(一)促使教育观念改变,树立创新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知识考查为主,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数越高,其评价也就越高。不仅仅学校是这样,家长亦是如此,往往特别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整个社会都以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应聘者的创新能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没有对此做出合理的改革,原有的成绩评价体系依然存在,其依然是评价学生唯一的优良标准。长此以往,我国人才市场将会出现人才供需矛盾,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锻炼并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技能,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原有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努力的一面旗帜,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指示着方向。从教师角度来看,评价体系是教师培养人才的依据和标准,教师要根据评价体系来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制定教学规划;从学生角度来看,评价体系是学生努力的内容,评价体系要求什么,学生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因此,评价体系在师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考核中心,这种评价具有单一性和不全面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其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偏差。[1]学生也是一样,在评价体系的“引领”下,全部都盲目地学习,不注重实践创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也急剧下滑。由此,应当建立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体系来鼓励高职生走向实践和创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教师和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衡量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二、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选择

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到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物展示和以往成绩,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创新潜力。因此,这就要考虑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现有创造力、潜在创造力,把这三个要素作为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评价主要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以创新动力为例,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三点:(1)考查学生对于创新的态度以及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态度,观察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创新和新鲜事物;(2)考查学生创新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观察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事物好奇心的需要;其外在动力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还是家长要求的;(3)观察学生的洞察力及对事件的敏感力,看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发现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创新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学生创造环境等方面的评价。

(二)高职生的现实创造能力

学生的现实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已完成的产品或已达到的成绩来展现出来的,这里的成绩不是通常所说的学科成绩,而是参与创新活动获得的成绩,如活动奖杯、活动证书等。其产品或成绩的创造性水平就是高职生现实创造能力的衡量方式和衡量标准。[2]具体来说,高职生的现实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生的创造性产品和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产品和活动成绩。一般来说,创造性产品不仅包括专业课程中创造的产品,也包括学生课余个人创造的产品。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将创造性大小作为现实创造能力的区别点,所有的有意义的产品或活动都应纳入评价范围之内。

(三)高职生的潜在创造力

高职生毕竟掌握的知识较少,其人生阅历也不尽丰富,所以,有些创造性产品还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但要重视这些潜在的创造力,一旦时机成熟,这潜在的创造力将会迸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在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确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在建立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制度,及时了解高职生相关创新能力情况的变化,并给出合理意见。另外,为了满足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高职院校要积极提供软、硬件条件,使其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并大力开辟实践基地,在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同时,还要派遣相关专业的教师去引导和督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创造型人才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各种奖项资金,从而激励并帮助高职生走向创新。

(二)完善相关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要想让高职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发挥真实的效果,高职院校就要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详细性和完善化,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健全性。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指标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还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都列入指标范围内,保证指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还要注意不能忽视传统的评价体系,是要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将专业技能与创新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三)反馈评价结果,激发学生创造动力

高职院校要明白建立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而不是证明谁的创新能力高。[3]所以,完成评价后,要及时把评价结构反馈出来,让学生和教师都对当前创造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反馈中的不足,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加以弥补。通过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自身与别人的差别,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能力,朝着更好的创新水平前进;通过评价结果,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创新状况,从而能够制定更好的学生发展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缺少了创新,这个国家或民族将会永远原地待进。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教学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接受这一重担,在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认识到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创新意识、现有创造力、潜在创造力列入评价内容,并以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玲玲,王素君,张晓霞,等.建构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3(8):59-61.

[2]刘俊,尚海龙,张晓靑.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