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

篇1

关键词: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

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也异常迅速。近年来我国电子工业持续高速增长,这对我们学习电子技术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才能让中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电子专业的教师去深思。本文就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

目前,我校的中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他们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学习,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具有基础差,无心向学,贪玩好动,自制力薄弱,没有上进心,个性张扬,叛逆和浮躁等特点,个别学生还有抽烟喝酒,谈恋爱或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学、也不好学,学习效率很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对学习电子理论知识非常不利。尽管他们是应试教育下的失败者。但同时,他们的智力素质并不低,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于经验性、策略性知识和能力能较快掌握,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所以,他们学习电子工艺基础知识非常容易上手。他们大多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爱读书,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发掘中职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快乐学习,从而掌握电子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自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各国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如果在专业教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这无疑不适合目前的中职学生,不仅加大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而且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应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专业课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只有学好本门课程才有利于后续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显而易见,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突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将其紧密结合起来,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知识点多,抽象且难以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等。在教学中为贯彻精讲多做、边讲边做、边做边讲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开展《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我校为实现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各个功能实验室安装了便于教学用的多媒体投影仪,并在电子工艺实训室中划分出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操作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在教学区进行理论教学,然后马上到实训操作区进行分组操作;也可以先布置学生在实训操作区完成实验后,再集中到理论教学区进行讲解分析。整个《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都在多媒体实验室完成教学,老师可以边讲边做,学生也可以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实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培养,即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

2.根据《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法,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过程的同步性

电子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电子技能训练则强调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合相关的电子理论知识构成项目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例如设计项目教学:“光控电子鸟的制作”,本项目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容易吸引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项目下有几个任务: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线路的安装与测试……等,学生通过逐个任务的完成才能成功地制造出光控电子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项目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其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保持《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教学的趣味性,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这门课程开始,笔者就想尽千方百计地保持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可促进枯燥理论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又增加了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如此交错反复,学生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中快速成长。

当学生把学习看作有趣的事的时候,学习就不仅仅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了,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了。一般笔者会要求每个学电子专业的学生买万用表和电烙铁等常用的工具。把在多功能实验室中学到的电子知识运用到家里和生活中去。如在学过二极管和整流电路之后,有学生会修理家里坏掉的手机充电器了;有些学生就会修电饭煲等家用电器。遇到不会修的,学生就会跑来问老师或翻找书本查找答案。此时,课室不仅仅在学校,已经延伸到家里和社会上了。实践维修中的成功经验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追求,而理论知识的提升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如此反复交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模块,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由浅入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科学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思考

一、 引言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培养大量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时期,学生逐渐成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在这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为应试服务,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手段也乏善可陈。这种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英语的爱好,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建立。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铺开,不少教育专家意识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内容,是现今广大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中学英语的教育目的,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英语教学里去。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自身的生活其实是紧密相关的,在课程上学习的英语知识可以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英语的应用价值,自觉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形成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英语建模能力的培养

有人将英语比喻成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是一个成年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首先应该重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对相关英语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们不能仅仅只是将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重视对这些知识背后的原型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知道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了解知识的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场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构建适当的英语场景,是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大前提。让学生构建英语场景,也就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些场景,也可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训练。最后,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将构建的场景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英语的乐趣,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个教育经验丰富的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能够充分挖掘出英语教材里蕴含的启发性材料,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氛围中,往往会萌发出大量的新思维,此时,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教授,而是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课堂内容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人观点,耐心倾听他们的思想,平等地参与讨论,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能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融为一体,增进感情,同时还能够从过去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表达出来,课堂气氛更加活泼,学生打开思维的禁锢,畅所欲言,有利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诉求。对于初中教育来说,课堂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场所,也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场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逐渐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只有在教师全面理解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观才有可能不断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与学生的平等教学环境,重视赋予学生平等学习的权利,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以保证学生能够进行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而不是仍然拘泥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后,不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初中英语教师都应该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加强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才能够保证素质教育能够在课堂上得以顺利实施。

三、 结语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鉴于比,初中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做到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更好的素质教育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丽文.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成才之路 2011(7)

篇3

一、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心理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勇于承受挫折,敢于挑战困难,具有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电工基础教学计划,既要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计划,又要有思想道德与心里品质教育计划。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如以欧姆为学习榜样,主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和坚毅的性格,树立热爱科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法拉第、奥斯托和钱学森为学习榜样,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课程的编制、选择上,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到电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特点、个别差异设计内容,分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因材施教;要挖掘教材中心理品质教育因素,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心理品质教育的结合点,有序、有机、有度地进行心理品质渗透。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学生不要盲从,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和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错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另外,教师要不断创设时机、创设情景,例如:课外阅读、电教手段,组织参观与调查,专题性研究学习等。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电工基础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工基础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实施具有自由性和随机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利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心理品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受益于潜移默化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所以要检点自己,时时内省。强化自身建设和师德修养,发挥榜样的现身教育和影响作用。电工基础教师要博览群书,增加知识视野,才能寓教于乐,也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品质教育渗透于教材之中。在教学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能愉快轻松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调整,采用多种方式,特别要结合电工学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充分反映现代电工的新发展,促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篇4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并在先进的教育环境下衍生出更丰富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基础教学理念为指导方向,灵活设计和应用相关教学资源,并充分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创建出高质、高效的现代化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全面掌握有效运用该课程知识内容。本文以在高职院校《电工基础》课程中渗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视角,简要概括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并对中职《电工基础》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就如何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电工基础;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64-01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对于该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网络搜索了解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翻转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学生在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信息后完成相关课后习题的结构,而转变为学生在课外时间内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提前预习和掌握课本知识,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和讨论该课程相关问题,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该课程知识内容的新型教学教学结构。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基础教学理论以及学生充分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条件下,借助现代化网络计算设计技术实现跨空间教学,完成传统教学结构翻转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基本教学任务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来讲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育。而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是: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观看教师所发放的课程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初步掌握该课程知识内容,最后在课堂中根据教师的安排和指导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应用该教学模式能够将教材知识理论有效融入到实践中,以理论知识引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验证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并将此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还需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具体来讲主要划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是教学前的预习模块,学生在进行课堂前的自主学习时需要借助广泛的网络教学资源,并在初步掌握该课程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完成相关试题,以便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掌握程度和不明确的知识点,综合整理相关知识盲点同时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的实训方案。第二是课堂中的学习模块,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将其在自学中所未能理解、解决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展开谈论及交流,通过此环节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更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能力促进思维扩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制定的实训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并对其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二、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改善传统教学弊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学氛围过于死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还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其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实现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过分依赖,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吸收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网络的推广和普及,现代社会的运转已经离不开网络的支持,高校学生更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因此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还能真正发挥网络的实用价值,使网络服务于教学与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搜索《电工技术》相关知识内容,还能够拓宽其知识视野,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电工技术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应用网络社交软件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便于教师及时为学生排难解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措施

1.针对课前自学阶段的教学措施。由于我国现行教育形式所致,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往往存在一定缺陷,因此为了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应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前,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则是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根据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实训指导书、课件等教学资料加深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认知和掌握。在完成以上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网络学习库中选择相对应的课后习题进行自我检测,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不足之处,便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学习调整或向教师求助。最后,学生还应参照教师所提供的自主学习指导书,进行该项课程的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之所以设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加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通过学生与教师在网络社交软件的交流,能够拉进师生间的感情,使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开展。

2.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中的相关措施。通过学生前期的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真正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内化。对于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首先需要与学生前期的自主学习形成呼应,同时能够内化课前学习内容。综合分析《电工基础》课程的特殊性,主要强调相关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应当安排在一体化教师完成。最后,这部分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即课程实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5人小组,每小组安排一名能力较强学生,使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协助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引导、提示。

通过在课堂中合理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转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并有效激发其自主能动性,使其能够通过借助现代化信息设备展开学习充分提高其学习兴趣。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保证教学资源的可靠性和可实施性。另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作用还比较单一,需要结合其他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效果。最后,由于该教学模式对于任课教师、教学条件、学生能力等各方面因素要求较高。因此,若要真正推广此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30(4):46-51.

[2]徐永贵,刘成新.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5-90.

篇5

【关键词】2015年高考 试题特点 备考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7-01

2015年全国高考已渐大幕落下,综观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可知,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凸显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也为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名从事高考研究的工作者,指引了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方向,即“历史学科体系与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找到了在中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合适位置。这种连续性与稳定性,对于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复习备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2015年试题的几大特点:

1.去学术性倾向,取平易近人倾向。纵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选择题,大多运用原始文字材料,材料文字内容阅读量大,信息难以提取,面对这样的材料型选择题,需要考生花费一定时间来分析这些材料本身,给考生增加了人为的阅读障碍,使考生产生畏惧感。2015年选择题试题,大多数题干材料简短有力,特别是非选择题部分文字阅读量更加少,适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继承过去的短文字命题方式,全部采用短文字材料,不追求材料的形式,而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给考生产生平易近人的感觉,有利于考生答题和考出信心,这是指的点赞的地方。

2.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新高考多围绕大纲重点主干知识命题,今年也不例外。古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的发展等主干知识是今年历史选择题的主要考点。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中国近代各阶段的主流思想等主干知识是今年历史材料题的主要考点。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能够使考生在纷乱复杂的历史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增强历史的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历史学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中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注重阐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如第24题,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明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如第30题,考查了“侵华日军的罪行”,涉及了2015年重大时政热点“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揭示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

2015年高考题对今后备考的提示: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通史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弱化了通史时序,同一时期的关联知识点分布于多本教科书中,使得学生正确理解与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关联性有一定难度。以31题为例,题目涉及外交政策转变――“一边倒”、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教育改革、国家发展战略――“一五”计划等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布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只有将这些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才能理解与把握相关知识点,进而作出正确判断。这样的高考试题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候要有贯通意识,在充分研究教科书,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有意识第将同一时期的关联知识联系起来,并择机适当补充重点知识以及其他版本教科书的不同表述。

三、活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以后,考虑到“一标多本”的现状,专家学者一再强调历史教学应提倡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把学科教材当成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觉得“教教材”的观念似乎已与课程改革理念不太合拍了,挖掘大量的史料,来补充教材内容的缺欠。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从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而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理解教材来实现的。知识是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基本史实充实的历史课堂无法产生生命的律动。高三历史教学,重新回归教材,提升教材知识的深度认知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当然,“回归教材”绝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粗浅、机械地重复和再现,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知识。而应该强调在“读懂”、“读精”、“读深”教材上狠下功夫。

篇6

关键词:高中学生 化学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73-01

当前教学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尤其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显得更为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教学中学生出现解题困难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教育界不断研究、思索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就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解题瓶颈的表现因素,并总结一些自我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经验方法,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1 高中生常见解题困难成因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学生解题思维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化学知识概念死记硬背,缺乏活学活用的精神,这类学生只会对于知识点相对应的题目能够进行分析、解答,对于转变题目类型,间接应用这一概念解题就缺乏一定的应用技巧。

(2)将知识点分离开来,不能够综合的掌握运用。如果一个问题中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了,那需要自己首先辨别,知识点的应用先后顺序,然后注意运用到问题中,进行合理的解答,而往往有很多学生在面对化学中这类问题时表现出一脸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

(3)思维容易陷入固有定势之中,不能够开拓创新。这类型学生对于较熟悉问题习惯套用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在面对新问题时,仍硬搬老套路去进行解决,使得自己陷入固有的思维定势中,导致解题繁琐费时,甚至无法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耍小聪明者亦不乏其中,在这一点上我们在化学教学中经常遇到,很多学生其实头脑很灵活,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强,但是就是怕苦,在面对较多的概念,化学符号等问题时,往往表现向后退缩,不愿意主动去复习巩固这些知识点,经常只是表现在学完知识时,对于同类型问题解决处理的很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知识点逐步淡忘,同时,解题能力亦相应下降。

(5)看题、读题过程疏忽,对于问题中的一些细致环境缺乏观察力。我们都知道在解决化学问题时,一定要具备谨慎细致的态度,一个小的符号弄错,都可能导致整个问题的解答失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马虎”这一通病,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会想小时候总是犯的毛病,到了高中了,还会经常出现么?这个回答是肯定的,这一问题在严谨的化学知识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的犯过这一毛病,导致问题解答失败。

2 提高高中生化学问题解答能力策略

针对上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给予实施有针对性教学策略,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

基础知识时一切能力的来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上科学的方法才能生成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对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亦应该尽可能避免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模式,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解题训练能力。如: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在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如果学生对于Fe3+、Cl2、Br2,以及I2的氧化性有所认识,那对于这类问题将很难解决,也很容易出现错误,认为加入碘水可以得到FeI2。

(2)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或解题感到困难,往往是由于不认真审题或不善于审题造成的。审题首先要明确题意,搞清命题者的意图;其次是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虽给出但并不明显,或没有给出但隐含在题意中的那些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事实上是培养学生挖掘题中隐含条件的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介绍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让他们明白,要学会解题,必须先学会审题。

(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

一题多解是针对一道题目采取多种解题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加强和巩固。并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获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利于学生在各类检测中能最快最准确的解答问题、优化解题方法,获得理想的成绩。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经常训练学生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可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如24 molH2S在30 molO2中燃烧,可得SO2的物质的量为多少?你有几种解法?我们可以通过十种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常规法、原子守恒法、待定系数法、直接配平法、关系式法、十字交叉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电子守恒法、逆向推导法。通过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视野变得更开阔,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帮助。

(4)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现实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是固有的模式,套用课本上公式,稍有变通将不知如何解题。现在学生都使用题海战术,觉得题型见得多了自然就会做了。但是学生们为了求数量,使自己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而且不求甚解,到最后什么也没弄懂。出题人变换一下形式还是不知如何解题。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每一类型的题目,找出一道典型的例子,渗透理解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让学生分析,细细琢磨,切实理解题目中奥妙。做到一题多变,这样学生不仅在看到任何题目都知道从何而解,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解题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效化信息技术课堂;新型课程模式;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

一、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要明确

面对末来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计算机教育目标的新定向,我认为现阶段中学计算机教育应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知识性目的。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和。在此,就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性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活动所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知识。这就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性目的。那么,那些计算机基础和操作知识是恶怎样获得的呢?这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人们将不断地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知识系统化好、条理化提炼而成,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组成了中学计算机课本这一特定的体系。

2)操作性目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知识三个方面,都是属于知识性目的的范畴。操作性技能目的即将三种知识在计算机实践中运用和转化。这种技能是通过练习操作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一种基本操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掌握基础知识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知识是技能形式的内在基础。在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领会灵活的应用知识。这就是计算机教学为什么要搞好“双基”的道理,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3)能力性目的。这是计算机教学目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明确什么是能力?能力是人们将大脑技能与某种活动相适应,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是探索与运用知识本领,是人的活动成效的决定因素。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

4)思想性目的。(1)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远大理想。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阐明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在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到社会胜过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我国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需要,树立远大志向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也是学好计算机所必须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来阐述计算机的知识和科学事实,逐渐的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教育目的。由于计算机科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因此,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任务在于以唯物论为依据,通过对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以及对计算机思维的辩证特征的认识,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获得这些观点,促进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计算机的工具性和综合性

由于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特性,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的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版报、校刊的编排;用WORD、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专题演示软件……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内容的设置

1)中学阶段课程内容不应涉及太多的概念与原理

对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显然不包括修计算机的技术在内。我们使用一种工具时并不一定需要清楚了解它的构造。就如对于电视机只要能在需要时使用它就行了,至于它完成工作的原理对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也是这样。

2)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教学

低年级学生一般通过动手实践认知事物。课程可以是画图、制卡片、排小报、作曲等充满创意的内容。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基本上能够严谨、有效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正逐渐形成。因此高年级的课程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小专题研究,创设某种情境为主。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形成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方式方法。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设置课程内容

对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以活动课的形式,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等。

4)课程内容的设置紧跟时展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并培养学生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灵活多样

面对瞬息万变的计算机技术和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单一不变的“传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个别化学习模式解决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协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等等。

篇8

关键词:初三数学 复习 有效方法前言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学成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初三学习中的数学成绩。我们都知道,初三是初中学习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样它也是初中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时期的数学复习对于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数学的成绩对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一般来说都有很好的自信心对于未来的升学考试,并且这些同学应考的心态都会相对不错。那么,这样来说,初三的数学复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复习方法是复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初三数学复习目前的现状

现在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初三复习时间比较紧张,并且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尤其像数学这样重要的学科。因此来说,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需要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样就能大大的减少学生压力。但是目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在学习内容非常多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被动的学习 。被动学习也就意味着学生只是跟着老师学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没有自己适合的方法,并且他们对一些数学的公式以及法则根本不理解。 这样的学生不善于思考,这样的复习方式不利于成绩的提高。其次,一些教师和学生没有很好的交流,这样老师不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误区在哪里,这样在复习过程中针对性就不是很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不是很深刻,那么学生也无法做到一通百通,这样学生也不会做到以一边应万变,并不利于学生在在数学方面的学习。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并没有一些技巧,有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一头扎入题海中,甚至不可自拔,这样,学生就进入了学习的误区中,盲目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根本没有效率,在复习中会耽误大量的宝贵的时间。

在初三的复习中,一些老师很少引导学生抓住基础考题,基础考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初三数学考题,在数学考试中,基础性题目非常多,一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学习,受到教师教学计划的牵制,不重视对基础性题目的学习,导致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在基础性考题当中丢分。

二、初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方法

1注重基础知识

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对于初中来说,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这些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知道如何运用他们来解决问题,学生能够从自己知道知识点出发,将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只是涉及到一个知识点而是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明白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懂得如何运用。 那么,也就是说,不管是简单的问题还是相对来说比较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就是基础知识。

因此,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要紧抓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以及过往的考试内容与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基础知识的提炼,并且能够教会学生的一些基本的解题技巧,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此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老师的讲授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学,那么,老师的另一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在学生复习中,能够让他们锻炼出做题思维,这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学生在初三数学复习中,数学成绩的提高也会很快,学习效率会提高,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来给其他学科复习。

2.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初三的复习阶段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习一定要要计划性,一定不要盲目的学习,即这部分学一点,那一部分学一点,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效率。时间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是基础,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老师在这一时期也应该配合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制定更加合理的有效的复习计划,这样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学习起来效率更高。

对于老师来说,老师也应该责任帮助学习来进行复习。首先,老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处于什么阶段,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进行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知识点复习进度的安排。其次,老师应该知道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数学知识本来就有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点,并且考试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考试重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成绩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从本文的描述上看,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老师只是起到配合的作用,老师合适的,高效的复习方法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一部分原因。而学生在学习中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数学,并且能够善于动脑,拥有一个好的复习计划才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老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热爱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众所周知,初三数学复习在学生的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初三学生更应该在时间如此紧张的复习阶段能够高效的复习数学,从而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篇10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分层;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13-001

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区,学生生源多样化,因此学生教育背景相对复杂,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的学生来自城里,小学、初中早就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同时家里也有电脑,他们很早就学会用电脑处理信息。而有些同学来自偏远地区,中学的信息课只能是摆设,电脑对他们来说,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别提利用电脑处理信息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目标、学过程、学评价,那么教学效果是相当的不好,基础好的同学,感觉无聊,失去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跟不上操作,将会越来越差。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和掌握的学习理论,我们决定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积极尝试分层教学,走出现在的教学困境。

分层实际上是指隐性分层,即“学生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被分为哪个层次,而教师心中十分明确自己所执教班级的分层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因材施教。”可见,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整个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是分层教育的基础。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始发点和最终归宿。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和自身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并根据分类制定教学目标,统一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首先,将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已有知识基础很好的放在A层学生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把重点放在知识面的拓宽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在学习高一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一课时,对于A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一步探讨excel的高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成绩管理案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自学本节课的知识,并深度挖掘excel可用功能完成任务。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其次,将上课反应一般,但很爱学习的学生放在B层次。B层次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要多考虑基础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设定帮助文件,引导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主要面向基础知识,并且对于重难点,要从不同侧面去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理解知识点,以达到理解并熟练应用的效果。例如,在上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这一节课时,对于B层次的学生,设置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并应用WORD基础知识。对于字体、段落、图片的设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去思考、去理解这些问题。比如,对于图片的设置,可以要求他们同时处理多张图片,每种处理效果略有不同,让他们不但能完成任务,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了每种设置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再次,将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放在C组。C组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自我控制力很差,如果设置的内容太多,就会完成不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首先要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入手,给出的问题、练习要既能概括本节课重点,又简单易于理解操作,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上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时,对于C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会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简单明了,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对他们来说“跳一跳”就能完成,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又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C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越来越多,同时学习信心的增强,也会促使他们 越来越感兴趣,从而使他们愉快的完成任务,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最后,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分层对待。对待A层次的学生要求要高一些,鼓励他们攀登更高的难度。对于B层次的学生,扎实他们的基础知识,并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去探索。对于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要时刻注意表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同时,这三个分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随时进行动态调整。比如有C层次学生,以前的基础差,操作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础知识变扎实了,操作变快了,就可以调到B层。A层次的学生,如果总是完成不了任务,就试着调到B层。总之,他们状态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而面对现今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但是,分层教学却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每一类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每一类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功与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谢海平.如何在课堂教学细节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