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机械专业 实习教学 创新意识
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职业中学的共识。随着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机械专业学生的实习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实习中创新意识不强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在机械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安排实习时,往往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几乎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操作要领、工艺方案进行的,使学生在实习中成了“演员”和“道具”;过分重视实习成绩的优劣,评判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方案,答案是单一的和预设的,严重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意念;另外学生对教师的盲目迷信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和“本分的演员”,学生一味服从、模仿,形成一种机械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要克服上述障碍,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参于、共同创新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氛围。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我在组织机械专业车工实习教学时,先明确本次实习所要训练的内容、范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和讨论后,由学生画出图纸并确定有关技术要求的侧重点,在选题确定后,指导学生进行工艺分析,提出加工和训练的实施方案,包括工艺流程、工序步骤,工量具的配备、测量手段和测量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二、榜样引领,在责任中强化创新意识
1.榜样引领,树立创新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习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并不神秘,这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人人都可以创新,应该告诉学生凡是其他人没有做过、想过的,如果我们做了、想了;或者自己以前没有做过、想过的事,现在自己做了;或者别人的创新内容加以改进,使之更具体、生动,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信心。如:从职校走出来的知识型工人楷模――邓建军,是1988年的中专毕业生,工作17年,参与技改400多项,从小改小革如手,不断破解纺织机械行业的全国性、世界性难题,攻克重大技术难题23个,终于成就了中国制造,破解了世界难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技术能手“、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等荣誉称号。邓建军在给职校生的回信中曾说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工人,希望你们能够与我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咱们中国工人了不起’”。
2.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激发创新动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对实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实习目标和内容,对实习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了不竭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不断采取多种形式、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在实习教学中,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引进外国设备中由于零配件的尺寸问题,加之技术力量的薄弱,坏了以后无法加工,而必须再花大量外汇找国外的生产厂家购买,这样以来,使大量外汇流失,甚至使设备无法再运转而变成一堆废铁,使国家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和耻辱,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练好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民族的强大与振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又如,2009年6月1号,具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也意味着这个曾经作为美国梦象征的百年老店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到了凡间。这个创建于1908年的企业从1927年以来,通用汽车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全球汽车行业“老大”的地位。我决定抓住这一重大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通用在新能源方面的孤军突进,却踏空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变的关键点,在传统产品市场,尽管研发作出很大努力,然而却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落败是导致其破产的重要原因,也为我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学生听后若有所思,起到较好效果。
三、质疑解惑,在问题中渗透创新意识
篇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本人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认真学习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精神, 充分 认识到了“”问题的客观存在及其不容忽视的危害性。近期 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四对照四查摆” ,对个人在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认真吸取教训,明确努 力的方向。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不能很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刻苦钻研精神不强。
一是缺乏 “挤” 劲和 “韧” 劲。总感到工作忙忙碌碌,没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即使有时也 抽空翻阅一下报刊杂志,浏览一些书籍,但也往往是蜻蜓点水, 真正掌握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在学习上需要进一 步加强;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还不能很好地用理论去指导实 际工作。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对照 改造还不深刻。
(二)是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虽然工作中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作风不深入、不扎实。有些工作浮于表面 和有应对的思想。工作标准不精益求精,处理问题有时还存在畏 难情绪,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降低了工作标准。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思路不宽、不活, 很多时候还是循规蹈矩,只安于表面,以往的经验就是对的,就 是正确的, 认为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缺乏创新意识, 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 (四)理想信念淡化。在理想信念上,自己不管在何处工作, 总觉得社会风气不如人意,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在思维方式上, 有时习惯于凭经验考虑问题,想事情在工作立足实际,大胆探索 的方式方法比较少。
篇3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应该具备主动性,能够主动地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各项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加大了师资力量和教育投资,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薄弱、教学课程设计陈旧、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10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评的数据显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学生仅占19.3%,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占15.7%,敢于质疑老师的学生占31%,具备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学生占40.4%。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很少主动参与和挑战新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能够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意识的缺乏则使得学生安于现状,尽管满腹牢骚却懒得主动改变现状。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读死书、死读书”导致他们的思维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比较狭隘,很难迸发出灵感。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很少采用辨证的、全局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缺乏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思维定式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的继续开发,当遇到难题时更容易受到挫折。
二是创新热情不高,缺乏进行创新的毅力。有31.2%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对于未来的工作没有目标,有着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因此对于主动学习课本外的知识也没有很大兴趣。另外,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容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外界新生事物的刺激将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的持续性产生冲击,而享乐情绪、畏难情绪也使他们的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三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尽管很多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做实验时手忙脚乱。有35.8%的学生自述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没有到企业或教学基地进行过生产实习,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各类实践活动。6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能力培训和科技创新活动。
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有27.3%的学生反映一次性接受的新知识点太多,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理解,有48.7%的学生由于害羞、不重视等个人原因不愿意向学习校好的同学请教,有64.8%的学生感觉接触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机会较少。再者,各院校基本采用材,个别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落后。经调查,专业教材书采用5年前出版的占44.8%,因此从另一层面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陈旧。另外,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更新、封闭式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各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负面因素。
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支持。但是,当今各单位人才招聘往往注重学生在校时的成绩单或各种证书,对于学生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在生产实习时也仅仅是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和重复性工作,显示不出实习和实践的意义。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创新的启蒙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没有为孩子营造平等、自信的家庭环境,动辄打骂训斥,习惯于拿孩子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追求成绩至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信心较弱,胆小怕事,遇事不敢质疑,创新性也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家庭溺爱、娇惯孩子,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强,不会主动进行思考,同时缺乏毅力和耐心。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动自发的形成创新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定位,促使他们根据职业需求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坚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信心。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树立自信心,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创新观念。学生应该认识到,创新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学习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习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的不足。在创新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探索精神。
设计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有些高职院校仍侧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应该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另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追踪当前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帮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开阔视野,掌握高、精、尖技术。另外,学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以及做与创新相关的学术报告,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接受创新思维、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通过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建立创造性、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通过了解、分析和归纳最新的教育成果,将有益的经验应用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和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站在辅助者的立场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助学助研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关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若干富有探索性的教学情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
篇4
关键词:安徽省;TRIZ理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68-01
1 引言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6年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为了推进创新型国家进程,安徽省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目标。
TRIZ(萃智)是由原俄文(Теория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ных задач)这四个俄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按照“ISO/R9-1968E”的规定,把俄文转换成拉丁字母后就成为“TRIZ”,其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当时,以阿奇舒勒(Герих Альешуллер)为首的前苏联数十家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组成的攻关团体对约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析,以其中的4万份专利为重点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提炼,并综合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了一套以技术系统进化原理为核心的、体系化的、实用性强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即TRIZ理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按照总理在王大珩、叶笃正、刘东生院士《关于加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中“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批示要求,科学技术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但从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看,我省自主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自主创新发展不够平衡,高层次人才匮乏等,这与建设创新型安徽的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推广应用TRIZ理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安徽省推广应用TRIZ理论SWOT分析
2.1 优势
(1)安徽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
安徽省自“十一五”以来,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关于“应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因此坚定了走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之路,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引领安徽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大特色和一个品牌。安徽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纲要中提出“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的目标,这给以TRIZ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法在安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契机。
(2)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取得成效。
作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将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引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目前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辐射带动加速效果显现。技术创新方法不仅能极大地加快试验区自主创新的进程,而且带动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
安徽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深厚的理论基础,完备的基础研究设备。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能让更多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学生学习和实践TRIZ理论,对TRIZ等技术创新方法理论再创新,而且借助自身的师资力量培育本土化的TRIZ专业人才和专家。
2.2 劣势
(1)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尤其是部分企业家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将严重制约着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进程,而在企业自主创新中,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作用最为明显。企业家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若创新意识不足,对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缺乏充分的认识,直接阻碍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应用。
(2)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安徽省目前尚未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良好的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不仅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体制保障,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内在动力。因此,良好的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为技术创新方法不断深入推进和应用提供不竭动力。
(3)其他省市的试点先行。
国内的黑龙江省、四川省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已经先行引入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安徽省较其他试点省份相比起步晚,推广经验、师资力量和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较其他省市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2.3 机遇
(1)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芜湖、蚌埠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成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提高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了主抓手,也为技术创新方法在安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平台。
(2)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的融合。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能有效地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对接,丰富安徽省的创新资源,积极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的有机融合,为技术创新方法的创新、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机遇。
(3)安徽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
随着2009年安徽省列入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安徽省不仅能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且能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创新能力转化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
2.4 挑战
(1)区域竞争激烈。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各省份竞相争先崛起,新一轮的区域竞争的显著特点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安徽省也提出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同时面临着区域省份在人才、技术、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因此安徽省只有推广运用好技术创新方法,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抓住发展主动权,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2)人才流失严重。
安徽是人口大省,也是人才大省,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安徽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流失不仅是企业贵重资源的流失,而且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经济大环境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企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在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的基础上,安徽省应采取诸如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和提高待遇等方式为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留住人才,为人才在提高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舞台上施展才干,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安徽省推广应用TRIZ理论的SWOT矩阵
通过对安徽省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的分析,归纳出安徽省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SWOT矩阵,如表1所示。
4 结论
由上可知,结合优势和劣势,安徽省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安徽省应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教资源,借鉴其他试点省份的先进经验,完善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安徽省应抓好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三层面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三个层面的研究分析,逐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模式,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
参考文献
篇5
1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特点
1.1系统性
企业管理创新应具备系统性,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重要依据。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且主导性极强的综合性工作,其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托,构成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并使得企业能够稳定运行。如果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则要适时的改变管理模式,从创新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系统的制定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在保证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1.2全员性
企业管理创新的阶段和程度都有一定的周期和范围,管理创新初期企业还只是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修改,或是引进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但随着管理创新的逐步深入,管理模式和管理目标会发生极大的转变,最终形成所有员工都会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依靠员工来解决,使得管理创新更为人性化。企业在管理创新中也要依靠每一个员工来完善管理创新,每一个员工对管理中的创新内容都有发言权,这也体现出管理创新的全员性。
1.3变革性
管理创新的变革性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中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在许多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创新的实质就是变革。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企业管理要想得到真正的创新,必须从管理的各角度出发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如: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股权管理制度等,从企业自身的各个利益体出发进行变革,创新过程有时往往会触动许多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但如果企业管理不进行变革,日后必将为市场趋势所淘汰。
2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偏低
现今,我国的各大小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或智囊团,其主要负责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商机选择、企业产品的制定和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企业缺乏对市场的调研,或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强,造成几年后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生产效益大幅下滑。这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领导没有创新意识,管理工作不愿放权,想开展的创新模式或方法不被领导接受,造成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的压迫和排斥。主体创新意识受限会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降低,并且也制约了企业管理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预见能力。
2.2创新氛围不足、环境不理想
氛围和环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由于企业受体制或管理模式的束缚,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创新很难得到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创新意识的发展。企业人员对管理中的创新理念认识不足,人员传统意识超过了创新意识,这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了障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略有提高,但受法制水平不高、政策不平衡、政企不分离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的创新环境很难到达理想程度。
2.3创新目标不明确
企业管理创新工作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对象,这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管理中通过创新来更好更快的实现目标,一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地。而现今,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创新目标,创新主体不明确,客体盲从,很难达到管理上的创新。创新目标不明确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创新服务团队,管理创新目标模糊等,虽然政府一直在推动自主性创新或知识理念创新,但相应的辅助服务和政策较少,造成企业创新目标的不确定。
3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策略
3.1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分析发展方向、经营方向、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方式,其能够准确的对市场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同时企业战略管理是为了市场变化和经济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的基础,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做好企业的战略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战略管理应进行创新,准确的制订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战略管理目标的建设阶段,必须要调动员工的创新热情,吸收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3.2企业运营管理的创新
运营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以及服务,全面的实行组织、控制、计划等工作的创新,改变企业产品的运营流程,减少运营成本的支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改变产品的服务理念,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运营管理创新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不易,这主要是受企业自身条件、运营模式、经济实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制约,要想改变必须从自身的发展模式出发进行创新,笔者认为运营管理创新应具备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多样化是指产品种类、市场渠道、销售战略、服务模式,而专业化是指运营流程、生产技术更新、成本支出,创新运营管理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可以极大的提升企业在市场的地位。
3.3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篇6
[关键字]学生干部 素质 培养
学生干部是高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既表现出了与一般同学相同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又别于一般的同学,即要完成一定的社会工作,又担负着与一定管理者的角色,在校与班、师与生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教育、管理、监督等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学生干部的作用及应具备的素质
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是一把双刃剑,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执行者、监督者、指导者,能把工作开展得深入具体,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仅能够在工作中更加了解自己 ,同时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为将来投身社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决定作用。
1、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学生干部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礼貌待人,以诚取信,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真正发挥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热诚开展工作,不断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参与学校管理。
2、要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在大学校园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只有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成为榜样,进而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认可,游刃于工作和生活中。
3、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因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干部更多的时候需要沟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只有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此外,学生干部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按规定的计划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当今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当干部的出发点不正确
学生干部正确出发点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时间和精力,在为同学服务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结识更多的朋友。而现实中,一些学生干部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在评奖、评优时占优势,将来入党和求职时阅历丰富;还有的认为学生干部有名可图,可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掩盖自身的一些不足;还有少部分学生当干部的出发点不明确,根本不知道当学生干部是为了什么,只是随帮唱影跟风式的去竞聘,选上后也碌碌无为。
2、干部集体观念羸弱,大局意识不强
当今高校学生干部的大局意识不强,集体观念羸弱。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干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融入集体;还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不能融入团队;还有的在工作中只考虑部门和局部利益,致使大局利益受损。
3、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
许多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只是上传下达的传话筒,对上缺乏沟通能力,对下也缺少的执行力。新生学生干部,高中阶段的思维模式仍在,灵活变通性弱。大四的学生干部,工作应付,态度随意,缺乏必要的积极性。还有的有创新意识,尽量不重复前辈的方法,但创新往往仍受已有经验和惯性思维所左右,其结果是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谨慎地做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开创新局面。
4、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部分学生干部认为组织协调管理社交才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过分强调了工作的重要性,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而忽视了学习。当两者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工作而不是学习,其结果失之利害,导致学业成绩不大理想,甚至出现成绩补考或重修的情况。。
上述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盲目追求现实利益,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中更功利化;信息时代网络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背离社会道德准则,性格自闭,难与他人沟通协作;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关爱也比较多,造成了学生干部集体观念弱,大局意识不强,和人相处经常出现摩擦,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状况;有的学生干部被当作教师的得力助手,忽略了他们思想表率的作用,学生干部虽然干的多,但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不一定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和提高。
三、学生干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学校培养方面
对教育培养的内容加以改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阵地,让他们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端正动机,规范行为。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与培训手段,在坚持民主原则的前提下,对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多加考虑,大胆起用。科学统筹,尽量让学生干部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工作,帮助协调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让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引领大学生在多样的思潮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增强工作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对自己的发展路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培训中把服务意识纳入学生干部选拔时的一项考核指标,作为高校对学生干部理论培训的一项内容,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干部学习新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领悟他们的崇高精神,提高思想认识。辅导员和其他政工干部在实践中给学生干部以具体的指导,在日常工作中压担子,方法上想路子,督促、协助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及时指导学生干部作好工作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服务水平。
2、自我培养方面
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学习、思考、总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自己,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以优异的成绩鼓舞自己。
四、结语
学生干部是师生间的枢纽,既需要踏实做事,更需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好学生干部队伍的榜样示范作用,把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得深入细致,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吉.对高校学生干部的思考与剖析 [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4~56.
篇7
论文摘要:国家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应试教育下形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教学的基本环节缺乏制度的保障。根据上述问题,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教育。
创新既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四)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建立保障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总之,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篇8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窨是人什么!”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仕表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策略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成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和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作为新一代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级经管人才而言,其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准和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全线铺开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加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性合愈加突出。
一、创新能力内涵
所谓创新能力,即个体运用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究与创造具有较高价值的新事物、新知识的实践能力。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延,含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它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有效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能力与个性特质,主要是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协作实践能力,同时也具有批判的精神品质。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全面展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存在,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由于传统的“填鸭式”和“连轴转”教学和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创新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教学模式较为死板,缺少对创新教学的深入研究,形式过于简单,方法趋于僵化而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启发引导性不强;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影响。由于专业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单一学科的教学任务的满足,在现有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的基础上很难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进行整合,专业的相互交叉相对变少;另外,专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该专业是操作型较强的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费用投入有限也是影响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均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因为固有观念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把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对社会需求达不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创新创业领域缺乏有效的认知和进取心,无法从根本上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归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
4.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主体,但其本身努力程度不够、创新意识培养淡薄才是其创新能力不强的内在因素。当前,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加强;缺乏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专一兴趣的培养没有形成常态;同时,缺乏创新的毅力;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将精力重点放在了考证和升学深造等方面,导致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内在驱动力匮乏。
三、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全面改革课程体系
主要应对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学科专业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程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和学科的范围及研究领域,添加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借助学科间课程教授的影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同时通过专业的创新活动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置换,进而提升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有效加强引导和分类指导
按学生的心理特质、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不同,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各类励志讲座和宣传,引导其树立信心,加强创新意识的灌输;大二、三年级则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以及专业实习等提升创新思维方式深度,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四年级通过参加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活动任务,以此培养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和方法。
3.组建创新实战型师资团队
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实战型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吸引各类专业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水准创新型队伍。必须采取校内分化整合,交叉学科专业组建团队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构建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和学科专业互补的创新实战型师资队伍;同时采用学习交流、项目引领、资金扶持和国内外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型实战教学队伍。
4.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精心开展包括“用友怀”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系列赛在内的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ERP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优势为依托,成立专业学生志愿团,开展服务社会等公益社会活动;组建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基层进行“挂职实岗”锻炼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宏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61-162
[2] 钱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15
[3] 刘继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46-47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努力与创设,提出新的发现与新的发明或改进方式,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活动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将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高科技与知识体系迅速发展的世纪,对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中国人民所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领域首先要提高重视度, 将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摸索方式与对策,设计出更好的培养方案
一、问题与原因分析
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在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不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与教师的教育方式与教学理念也息息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初中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参与一些小发明、小设计活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也是创新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性不够,较少参与讨论活动,导致思维不灵活,思维能力还需进一步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学习出现问题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关系,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多数教师以传统的分数评估学生能力的好坏,较少举行创新活动,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交流较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学生的成绩看作重中之重,使得教学偏向功利化教师始终以成绩为中心,只考虑会出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点,其他的内容都不予考虑,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几乎一致,且很多教学为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只一味的讲解课本内容,而不愿让学生自己讨论与研究,导致学生一味跟着教师的思维,缺乏自主研究意识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产生畏惧心理,且存在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只认为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学生与教师双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教师需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敬业精神,不断将自己的职业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教师需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增强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当前知识结构急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需不断汲取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不断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引入新知识,新理念,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建立新的师生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创新教学,如学生对点动成线的概念不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做实验,挥动点燃的蚊香等
遵循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能推动教学活动有序的开展,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要以基本的教学原则为导向,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原则包括普遍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尊重的基本原则首先,普遍性原则要求教师教学面向整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质,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在的创新因素,因材施教,设置多种情境,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汲取有益因素,让不同个体都可以普遍得到发展教师实现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地前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趋势,为整个社会的大发展构建坚强的后备力量教师教学还需采用激励性原则,及时激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发,从而得到创新的欲望
3采用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采用良好的教学策略,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与意识也在潜意识得到提升,在初中数学中,有全等三角形这一节内容,全等三角形中关键的部分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猜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否需要三个边或三个角相等,让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三个角是不能证明全等,以及两个三角形的两边与一个角对应相等,是否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让学生自己去猜测,然后给出理由设置这些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教学环节需不断丰富,增添课堂实验环节,学生自己动手数学解题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便是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可通过画图培养创新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作图画图的空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