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养育方式;教养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51—05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非留守儿童偏多,对此虽有不同认识,但多数研究结论支持了这一观点。一般研究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儿童早期的家庭养育方式,另一是儿童留守期间的教养环境。这两方面究竟是哪些具体因素起作用,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这是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江苏中部和北部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我们随机抽取了6个县(市、区)9所中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研究信息。最后收回有效案卷312份,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38人,平均年龄10.53岁。小学生共231人,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04人,平均年龄10.22岁。初中生共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13.95岁。高中生共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平均年龄17岁。

2.研究工具

(1)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1,主要包括出生时母亲的生产方式、哺乳方式、父母的抱带时间、其他亲人的抱带时间、亲子依恋关系、出生顺序、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2)研究针对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了含有9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2,主要包括留守时间、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父母打工地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地的距离、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类型、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情况、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父母或委托监管人与学校教师沟通的频率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3)课题组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因变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状况,具体指与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委托监管人的关系状况;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行为状态、情绪状态、人格发展倾向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评价办法。

3.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涉及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评价,所以,本研究的问卷均由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和班主任在认真访谈家长的基础上并参考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及其现实表现共同作答。为尽可能提高教师作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课题组对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班主任先行培训指导,并对典型案例作分析解剖。

二、结果

1.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中,儿童出生的顺序以及非父母抱带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无显著影响。母亲的哺养方式、父母抱带的时间、亲子安全性依恋关系、亲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几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生产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般影响。

2.留守后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从表2可知,留守后教养环境所列各项均对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本人的交友类型、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家庭学校的沟通情况几项具有较大影响,儿童留守时间、居住地类型、父母打工和儿童居住地的距离、父母打工的城市类型以及学校老师的关注程度几项具有一般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相关性的方向,我们对其中具有等级相关的几组变量进行了分析。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里,父母抱带的时间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每天抱带的时间越少,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出现的问题就越多。父母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时间和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三项也呈明显负相关,表明留守前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越短,其留守后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发展就越不理想。

在儿童留守后的学习生活环境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分别呈显著和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就越差。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也呈很显著负相关,表明委托监管人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就越差。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则有所不同,亲子间联系的频率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呈显著或很显著正相关,表明亲子间联系越多,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就越好。

篇2

【摘要】目的 为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效果,寻求有效的早教方法,以促进儿童智能发展。方法 本市区3岁以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来我院儿保门诊参加“育儿工程”项目的儿童列为早教组,仅作一般健康检查者为常规育儿组(对照组)。早教组实施综合干预方法,对照组无干预因素。两组儿童均在生后9个月—3岁内,应用国内标化的“儿-心量表”进行智力测评。结果 早期教育组102人,常规育儿组73人,两组儿童性别人数和父母文化程度的比较(P>0.05);两组儿童平均发育商(DQ)分别为100.2和91.8,即早教组儿童的平均DQ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和干预,确能促进其智能发育、提高智力水平,此为培养高智商、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期教育 婴幼儿 发育商 智力测验 多元智能筛查

为探寻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效果和切实可行的早教方法,我们于2007年9月—2011年6月间对市区内3岁以下散居儿童分组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组以来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服务的城区3岁前散居儿童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将自愿参加在全省推广的“育儿工程”项目的儿童列为早期教育组(要求生后3个月左右加入);只做一般健康体检者为常规育儿组(对照组)。早教组小儿家长接受连续6次(每周1次)的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传授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早教方法等相关内容,提供《婴幼儿成长指南》育儿教材1套。要求家长在小儿3岁内进行健康检查的同时,每3个月到门诊做1次多元智能筛查,以便保健医生进行早教指导;常规育儿组不加任何早教干预因素。两组儿童年龄均在9个月—3岁内随时来儿保门诊,并由专业人员采用首都儿研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智力测评,测试项目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等5各方面;本量表DQ等级评定标准分为:≥130为优秀,115-129为聪明,85-114为中等,70-84为偏低,<70为低下。测试后,对两组儿童发育商进行比较。

1.3 本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基本情况比较。早教组102人(男53,女49),对照组73人(男37,女36),两组性别人数之差(P>0.05);早教组小儿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和初中文化者分别为91人、11人,对照组二者分别为66人、7人,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 早教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平均发育商比较(表1)。

表1 早教组与对照组平均发育商(DQ)比较

表1显示,早教组小儿的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非常显著。

2.3早期教育组和对照组儿童的DQ等级人数分布情况(表2) 转贴于

表2 早教组与对照组DQ等级人数分布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早教组和对照组儿童在“聪明”等级以上的人数分布分别占5.9%、2.7%,前者为后者的2倍多;在DQ“偏低”等级的人数分布中,常规育儿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且高出早教组10倍以上;又通过两组儿童DQ居“中等以上”和“偏低”等级人数分布情况比较,其差别非常显著(χ2=17.9,P<0.001)。

3 讨论

3.1早期教育的效果。本组通过对3岁内小儿分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教育组儿童的平均发育商(DQ)明显优于常规育儿组,且在DQ等级人数分布比例上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若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力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其智力水平,此与国内同类研究报道相一致。

早期教育,是指从零岁起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充分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因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只要适时地给予智力因素刺激,是会促进智能发展并取得最佳效果的[1]。即良好的环境(主要是教育)给婴幼儿各种感知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远期的效果影响会更为明显。

3.2早期教育的理念。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正处在成熟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定位性和智力的多元性,决定智力是全脑功能的状态体现,因此,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而是提供和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进儿童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为儿童以后发展打好基础[2]。

3.3早期教育的实施。早期教育与脑潜能开发重点对象应为0-3岁儿童,此期小儿多为家庭养育,即家庭的早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智能发育是脑功能不断成熟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家庭、相关机构和社会等多方配合。早期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儿童发育训练本身,更注重家长对早教的足够重视和掌握最基本的早教方法。强调早教应持之以恒,提倡寓教于家庭生活,同时应重视儿童兴趣的引导,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等,使其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3]。

参 考 文 献

[1]高振敏.中国儿童智力开发百科全书.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263.

篇3

早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儿童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陈鹤琴是爱国主义教育家,在他早期求学和从事教育活动中,目睹了中国早期教育的落后。他认为国家要强盛,要从教育抓起,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起步,早期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早期教育是人生成败的关键。面对旧中国早期教育极其落后状况,许多少儿童因早期教育缺失,断送其发展前途,因而造成贫困世代相传的现状,陈鹤琴呼吁应该从抓好早期教育入手。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不能错过,如果错过就会贻误教育时机造成终身遗憾。“幼稚期(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主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1]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就开始,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老师,教育儿童越早越好,由于儿童出生后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其独立意识差,家长有责任教育好儿童。“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抚爱,这对于幼儿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2]

早期教育关系国家命运。陈鹤琴在一生教育实践中,目睹了中外早期教育的发展状况,为我国当时不重视早期教育的现状而担忧,并大声疾呼国家要富强,必须从抓教育开始,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打好基础。“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3]陈鹤琴在论述早期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观点,一方面他指出不能把少儿看成是家庭和家长的附属品,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小孩子教育好,父母得到幸福,国家也得到人才。所以作为父母,不论从自己着想,还是从国家着想,都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子女。另一方面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爱国心要从早期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儿童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会为将来爱国之心打好基础。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救国保民要从培养儿童爱人之心开始,并叙述了爱人之心与爱国之心的关系。

陈鹤琴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儿童,对于早期教育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对待,在教育中使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摧残了儿童活泼的天性。早期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早期教育的科学化。“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于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4]为此,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他在《家庭教育》总结了儿童心理的基本规律。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儿童提供游戏的设备和条件,而且要为儿童选择适宜的游戏伴侣。这样就会使儿童身体变强健,心境常快乐,知识有增进,思想得启发。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陈鹤琴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模仿声音和动作,随着年龄增长,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模仿。儿童在模仿中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因此,作为教育者,其举动言行要文雅,父母要事事谨慎,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的教育价值,做好孩子的表率,为其树立榜样。

好奇是儿童的求知的动力。陈鹤琴认为,儿童不仅生来好动、好模仿,儿童生来也很好奇。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弄明白。他借用柏拉图的名言“好奇者,知识之门”,说明就是这种好奇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动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成功是儿童自信力的强化剂。陈鹤琴实例告诉人们,儿童很喜欢做事情,而且很喜欢其成功。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许。成功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成功。因此,父母或老师要注意让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了就不会成功,没有成就失去自信。

野外活动对于儿童成长具有综合效应。陈鹤琴以儿童一呜为例,说明了让儿童终日呆在家里,就会闷闷不乐,甚至哭闹不止。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野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开拓视野,学到知识,还可以强健身体,愉快精神,收到综合教育效益。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保证。陈鹤琴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与同伴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和群、乐群,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从而增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称赞是激励儿童向上的基本方法。陈鹤琴认为,儿童由于年龄幼小,总喜感受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在受到称赞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受到激励,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儿童,才能鼓励儿童不断进步。

对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认识,是进行早期教育思想基础所在。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西方精神分析学派早期教育的观点有许多相同点,同时,又具有中国现代特色,对于我们把握早期教育的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分析和认识早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观点一致的教育合力等。

1、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

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更不同于社会教育。模仿是早期儿童的认识的显著特点,身教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认识到这一特点。“小孩子生来是好的,也是无知无识的,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子。做父母的是怎样的一种人,他的小孩大概也做怎样的一种人。”[5]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来为儿童做出表率,才能使儿童教育取得实效。

2、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是在幼年时开始形成,经过在生活中长期训练,多次重复加以巩固,使其形成观念,并发展成为做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培养。“人类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要注意习惯的养成。”[6]对于儿童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教育就是靠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而且会使人受益终身。

3、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

陈鹤琴反对专制式的早期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而是以成人标准来约束儿童,打骂儿童,限制儿童,实为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对于儿童成长极为不利。陈鹤琴也反对家长代替儿童吃苦的溺爱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会剥夺孩子肌肉发展、养成懒惰性质、不识世物、不知劳苦。早期教育要宽严重适度,做到爱护儿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们教小孩当折其中,一方面予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7]

篇4

关键词:人品塑造;早期教育;关系

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早期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于婴儿人品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教育对人品塑造的体现

不同的年龄阶段,早期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为主,从而与儿童互动,周岁至3岁儿童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活动训练

各式各样的活动,对于早期教育中的人格塑造起着关键的作用,活动能够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体的活动训练可有游戏设施、脑力活动与劳动活动等,儿童玩耍的游戏设施可以是一些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等设施,游戏与玩耍可以很大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儿童活泼的性格,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脑力活动可以让儿童搭建积木、教儿童识字、读书等,培养儿童的智力,劳动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儿童扫地、为花浇水、喂食小动物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人际交往

让儿童多接触同龄的儿童,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同龄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形成孤僻、自卑、自傲等方面的心理,实践证明,不善于交友的儿童往往就形成了各种不健康、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心理,善于交友的儿童能够从对方身上进行一定的模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优良的品格,比如谦让、礼貌、自尊、自信、乐于助人等。

二、早期教育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塑造完美人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社会更加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使每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才能与创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素质教育的提倡

塑造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教育,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下更注重对早期教育的人格培养,早期教育是最基础性的阶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早期教育塑造人格的方法

(一)爱的体现

给予儿童温暖,让儿童感受到爱意,家庭的爱与老师的爱都很重要,幼儿刚出生时,抚摸他,抱着他,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孩子通过接受第一次情感交流,慢慢地发展成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时刻对孩子进行爱的引导,传达爱意,为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情感体现

情感是后天形成的,大人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照顾老人,关心老人等,通过一定的模仿形式激发孩子对长辈以及同龄的爱,引导孩子用行动去表现爱,培养孩子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孩子的情感意识,带领孩子去感受外部世界,体验不一样的感受,增强孩子的情感认知。

(三)游戏体验

孩子在游戏中可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孩子的群体意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为孩子提供游戏材料,让孩子自己选择玩耍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主动性;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履行规则义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扩大孩子的游戏场所,不要只局限在室内,组织孩子与其他同龄阶段的孩子一起去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给孩子设立一些规则,或者由孩子自己设立规则,必须按照规则去进行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竞争游戏,让孩子体会输赢的感受,并适当地教育孩子输赢不重要的理念,游戏对于塑造孩子的人格具有很大的作用。

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人格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塑造孩子人品的重要阶段,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未来的发展,人品塑造与早期教育相互作用,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高敬.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性、内涵与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11.

[2]扶跃辉,李燕.美国“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

篇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摘 要] 为了解0-3岁婴幼儿参加早期教育的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1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接近半数的婴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了盈利性质的早教机构的学习;家长在时间和经费上的投入较为理性;对早教机构家长最不满意的是师资;是否参加早教机构的培训对家长教育方式影响不大。今后对早教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加强监管;早教机构应努力提高师资质量,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婴幼儿家长教育。

[

关键词 ] 早期教育;0-3岁婴幼儿;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重视o至3岁婴幼儿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提出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发展方向。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将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

国外0-3岁早期教育政策和相关研究都非常丰富。如新西兰的“普鲁凯特计划”,英国1997年启动的“早期开端”计划,美国的“开端计划”等。美国哈佛大学早期教育专家怀特曾领导他的团队,对0-3岁婴幼儿进行了全面的跟踪研究;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法兰克波特葛兰儿童发展中心是美国最为悠久的儿童发展研究机构,他们研发的教育方案供早教专业的培训师、教师及新手父母使用。这些研究成果对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知识的普及,我国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面向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们一致认同,在当前的早期教育实践中,早教机构和婴幼儿家长都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因此还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有关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参与情况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两所公立幼儿园的540名幼儿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0/0。在所调查的儿童中,男孩195人,女孩243人,缺失23人。所调查幼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自编《早期教育调查问卷》,含5个维度,分别为参加早期教育总体情况、早期教育投入、早教机构的情况、早教机构质量评价、早期教育观念;共23题,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采取回溯式问卷调查,由家长根据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早期教育的实际情况填写。

为了解早教机构的学习是否会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本研究采用台湾陈富美教授编制的《家长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经验证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共有59个题项,分别从权威、专制和放任等维度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维度包括温暖、说理、民主、随和4个因子;专制维度包括命令、体罚、不说理、言语攻击4个因子。将温暖、说理、民主、随和4个因子的平均分之和作为权威维度的总分,将命令、体罚、不说理、言语攻击4个因子的平均分之和作为专制维度的总分。对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早期教育机构以经营性、盈利性居多

在所调查的461名幼儿中,有44.1%的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了早教机构的培训。在参加早教机构培训的幼儿中,有69.4%的幼儿参加了1个早教机构的培训,其余幼儿参加了2个或2个以上。36.3%的幼儿参加的早期教育机构是外资企业性质的早教机构,其余依次是国内企业性质的早教机构(31.2%)、幼儿园办的亲子班(23.2%)、其他( 3.8%)、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3.4%)、社区办的亲子园(2.1%)。由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经营性、盈利性的早教机构占主流。

(二)儿童及家长在早期教育上投入的时间和经费差异较大

在时间投入上,幼儿开始上早教机构的初始年龄,最多的是在2岁半至3岁之间( 24.8%),其次是2岁至2岁半之间,(20.9%),6个月前开始上早教机构的比例最少(5.3%)。持续在机构学习的时间,在半年到1年之间的最多( 42.2%),其次是低于半年的(18.9%),再次是1年-1年半之间(17.5%)。

在经费投入上,每年在5000-10000元之间的最多,占39.1%,其次是5000元以内,占33.3%,再次是10000-20000元之间,占21.7%,2万元以上的仅占5.8%。经费投入与家庭收入相比较,19.2%在家庭收入的3%以下,33.3%在家庭收入的4~5%之间,28.2%占家庭收入的6—10%之间,10.3%占家庭收入的11~20%之间,8.9%占家庭收入的20%以上。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52.5%)的家庭在早教机构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没有超过家庭收人的5%,较为理性。

(三)早教机构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有待优化

婴幼儿参加的早教机构所教授的内容,以音乐、舞蹈为最多,其次是运动类,再次是创意美术类(见图1);主要教学形式为“游戏加活动”的占85.4%,“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占6.4%,以家长为主要教学对象的占5.2%。

此外,大多数早教机构会为家长提供服务,其中以“指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最多,占42.4%,其次是“指导家长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占31.3%,再次是“指导家长了解营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占12.1%,只有13.9%的早教机构不提供上述服务。

(四)家长对早教机构的师资和管理最不满意

对于早教机构,家长最满意的是教学形式,最不满意的是师资(见图2)。对于早教机构的师资,48.8%的家长不清楚教师是否为师范生。可见,师资是早教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于早教机构的效果,25.50%的家长认为很好,49.0%的家长认为一般,20.70%的家长认为不明显,2.4%的家长认为没有效果。可见,只有不到1/3的家长对早教机构的教育效果是满意的。

家长认为当前早教机构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依次是: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 36.2%)、教师资质良莠不齐(22.5%)、收费过高(20.4%)、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19.0%)、其他(1.9%)。针对收费过高的问题,研究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所上早教机构中,单节课时费在101-150元之间的最多,占40.2%,其次是151-200元之间,占25.5%,再次是51-100元之间的,占22.5%。可见,单节课时费在100元以上的占65.7%以上。

(五)家长普遍重视幼儿身体发育与社会性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关注的内容从多到少依次是:儿童身体发育情况(20.6%)、儿童与他人的交往(18.6%)、儿童认知与语言的发展( 18.1%)、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16.5%)、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 13.5%)、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兴趣(7.1%)、对科学的兴趣(4.o%)、其他( 1.6%)。家长认为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的目的,从多到少依次是:提供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 43.5%)、帮助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28.8%)、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20.9%)、家长学习早期教育相关知识(4.7%)、其他(2.1%)。由此可见,在0-3岁期间,除身体发育外,家长更看重儿童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六)幼儿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受到影响

以是否参加早教机构分为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见表2)。但是,分别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以家庭教养方式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间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见表3)。可见,是否参加早教机构对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影响,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与建议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接近半数的幼儿在0-3岁期间到早期教育机构学习过。对于没有到早教机构学习的幼儿来说,16.7%的家长是因为早教机构收费太高,也就是说,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所致。这表明当前早教市场确实受众广泛,政府、社会与早教机构本身都应进一步重视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推动早教市场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加强监管

在家长反映的早教机构的问题中,选择“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的最多(36.2%),可见政府监管是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家长提出主办早教机构的单位应是幼儿园(27.8%)、社区( 24.8%)、政府专设机构(21.4%)、妇幼保健机构(8.9%),认可由社会主办早教机构的仅占12.9%,这表明家长期待政府在早期教育中行使主要职能。

首先,应明确早期教育的主管归属。目前中央政府部门无明文规定0-3岁婴幼儿教育由哪个部门主管,3岁前婴幼儿教育主管归属问题仍不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就有可能出现谁都能管、但谁都不愿管的局面。管理上出现“真空”,也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如家长反映的师资、课程、收费以及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首先要明确0-3岁早期教育的主管归属,然后加强政策上的规范与引导。

其次,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明确主管部门并不意味着由一个部门完全负责,早期教育涉及卫生、妇联、工商、教育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自身的组织和专业影响不同,应借助各自优势,协商合作,形成合作共同体。只有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早期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三,应需加强对早教机构的监管,建立准人和退出机制。我国目前仅有部分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有对0-3岁早期教育机构的评估细则与标准。对早教机构的质量评估,可以从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以及儿童发展评价三个方面着手。结构性质量包括师资水平、教育活动、教师与儿童的比例和班级规模等;过程性质量包括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发展适宜性教育活动、有刺激的和丰富的教育环境;儿童发展评价则是从儿童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价,即结果评价。如能从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设定早期教育机构的准人标准,开展动态评估监控,将能把不符合办学标准的早教机构排除在外,同时促使已经运行的早教机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提升早期教育质量。

(二)应不断提高早教机构的师资质量

从调查结果来看,0-3岁早教师资质量最让人担忧。我国当前从事0-3岁早期教育的人员,在专业训练、专业资格制度和职业规范等方面都缺乏规范与保障。为此,首先应加大职前培养培训。随着人们对婴幼儿教育的重视,对0-3岁早教师资的需求增大,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开设0-3岁早期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供需矛盾突出,因此需要在师范院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0-3岁早期教育专业,或者增设0-3岁儿童保育和心理发展方向的课程。

其次,应制定0-3岁早期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设定该领域教师的人职门槛。现在市场惟一有资格认证的是由劳保部门颁发的育婴师执照,但调查发现,接近半数的家长并不清楚教师是否有资质。针对0-3岁早期教育对教师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特点,应设置标准化的统一的从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人口优化早期教育从业人员队伍。

第三,应加强对在职早期教育人员的职后培训。当前从事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些具备教师资格证书,但是缺少有关0-3岁的保教知识,可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定期的、规范的职后培训,让教师掌握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施保教工作。

(三)优化课程体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7.6%的家长对课程内容是满意的,家长在早期教育阶段最关心的除身体发育外就是幼儿的社会性,但早教机构可供家长选择的课程却以艺术类课程居多,与家长的期待不符。同时,19.0%的家长认为当前早教机构的“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为此,早教课程首先必须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调查发现,少部分0-3岁早教机构存在识字、算术等超前教育,这是有违婴幼儿年龄发展规律的。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在0-3岁应以动作技能、语言能力、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为主,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

其次,早期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由于被试选取较难等原因,研究还不够丰富,尤其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研究还很缺乏。各个早教机构大都宣称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操作中理论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往往是脱离的。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还应侧重于如何与教养实践相结合。

第三,应制定0-3岁婴幼儿课程与学习的国家标准。OECD国家的经验表明,课程和学习标准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它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课程依据,也能让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内容,提高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12哦国已经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此基础上,还应制定《0-3岁儿童保育指南》,以推动0-3岁早期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发展。

篇6

【关键词】 婴幼儿;早期发育;保健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4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全面发展阶段, 此阶段发育状况的好坏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健康, 因而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进行, 具有重要意义[1, 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何使孩子赢在起点, 亦是所有家长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接收的96例婴幼儿资料, 旨在探析不同的儿童保健方法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 年12月接收的96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年龄1.4~ 3.6 岁, 平均年龄(1.54±1.31)岁。研究组年龄1.5~3.0 岁, 平均年龄(1.56±1.10)岁。经检查所有幼儿均符合标准, 无遗传病及其它禁忌证。两组幼儿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法保健,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进行保健, 具体如下:①早期教育。对家长传输健康育儿与科学育儿知识, 例如在孕期可对胎儿进行声音的传输。在婴幼儿期间, 根据其心理的变化与生长过程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主要有进行身体触摸运动、语言沟通色彩感知等方面, 以提前给婴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②饮食营养指导。遵循婴幼儿饮食营养指导原则, 对新生儿一般至少需要进行6个月的母乳喂养, 以此保证其摄入充足的营养。6个月后可给予奶粉、麦芽类等适当的食物辅助, 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辅食, 以进一步保证婴儿体内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均衡。需注意的是由于饮食过多出现偏食或消化不良。③对于婴幼儿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注意保持婴幼儿身体卫生, 防止滋生细菌导致的疾病[3]。同时进行定期疫苗注射, 以预防各种传染疾病。按时对婴幼儿进行相关疾病检查、筛选, 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较低, 应加强保暖措施。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两组均给予1个月相应的保健后, 通过电话询问家长其孩子的饮食营养状况、疾病预防、治疗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等, 比较两组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 并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使用蒋新液等[4]文献中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Gesell)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智力检测, 内容主要包括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3个方面。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婴幼儿智力发展情况比较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婴幼儿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及身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的早期智能发育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 而且受后天诸条件的制约。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则需要非常丰富又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 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结构与整个大脑的性能[5, 6]。这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与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几年来, 本院保健科接收的幼儿, 无论是从儿童健康成长、疾病控制还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都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同。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保健是保障婴幼儿早期身心健康发育的关键, 有利于提高婴幼儿智力及身体健康[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婴幼儿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有利于婴幼儿早期各方面的发育,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娣.有关婴幼儿保健工作的讨论.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2):347.

[2] 张辉.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24):135-136.

[3] 高春梅, 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9):967-970.

[4] 蒋新液, 马玉杰, 陈雅芬, 等 . 480 名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2):1321-1323.

[5] 曲华, 魏益民.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7):38-39.

[6] 肖永红.早期综合发展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7):53-54.

篇7

【关键词】视障儿童 早期教育 北京

笔者认为,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0-6岁,6岁之后就开始接受学校义务教育。通常, 欧美等发达国家视障儿童早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0-3岁的教育, 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的干预模式,视障教育专家则定期上门针对父母和视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咨询和指导。二是3-6岁的教育, 主要是接受免费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视障幼儿就近进人幼儿园, 与同龄的正常幼儿一起学习游戏、一起接受教育, 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彭霞光,2006)

1.北京市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现状

1.1学校式

“学校式”教育即指由规模较大的盲人学校对视障儿童进行教育。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北京市既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有残疾儿童班级的普通学前机构,全北京市只有一个视障儿童学前班那就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北京唯一的一所视障教育学校,条件十分优越。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不是每一个视障儿童都能享受到的,根据它的招生简章,在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只招收本市户籍和符合借读条件的4-6岁学龄前视障儿童。根据新浪里一位父亲的描述,孩子被要求参加6个科目,100多道题的入学考试,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当他质问盲校招生工作人员时,他说这是教委默许的,凡是非北京户口,原则上不收。

我们运用网络搜索只找到了一个——北京市房山区的“济慈之家”,它是由一对法国夫妇创办的。虽然民办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可能不止这一个,但是它们都没有政府拨款、经费靠自筹,所以办学条件难以得到保证,也缺少效益和规模。(李川,2009)

1.2融合式

“融合式”教育即指让视障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随着2007年9月21日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颁牌大会的召开,北京市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已经有一所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幼儿园。(东城区教委学前科,2007)但是,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在全北京接收残疾儿童的19所普通幼儿园中,没有一个接收视障儿童孩子的。这就意味着虽然北京市政府大力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但是实际上北京的视障儿童孩子们根本无法享受政策福利,不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玩耍。

1.3家庭式

“家庭式”教育即指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父母来承担喂养、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家庭式”教育也有问题。有些视障儿童的家长心态不正确,故而耽误了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当视障儿童家长们有了正确的心态之后,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匮乏特殊教育知识而让视障儿童们无所裨益。事实上,这些家长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视障儿童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视障儿童孩子的进步,这就造成了视障儿童们早期教育知识的大量空白。在对北京市68名特殊儿童进行的一次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显示,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82.22%的家长需要专业人员咨询与指导。(张毅 陈亚秋 何文辉 刘艳虹,2004)

2.政策建议

第一,针对“学校式”教育,主要有两点政策建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政府应该取消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户籍限制,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扩大招收比例,切实保护那些外来人口视障儿童享受早期教育的权利。2、针对视障儿童学前班只能提供一至两年的学前教育的情况,我觉得北京可以带头建设视障儿童幼儿园。2011年7月,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的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琪琪幼儿园在海拔3900米的日喀则市边雄乡开园。(何见远 丁宇,2011)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开办如此之晚,而且还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建设,可见视障儿童幼儿园教育基本在整个中国都是空白,走在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全国前列的北京市更应该带头引进这一机制,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视障儿童提供优质的公办早期教育。

第二,针对“融合式”教育,首先笔者认为政府可以贯彻实施原有方针政策,比如根据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会议精神,明年本市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开展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工作,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政府将争取在2015年,全市近千所“随班就读”学校各配有一名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的支持。(仲玉维,2009)但是,政府在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的同时,应该打破接收限制,让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也能接收视障儿童孩子,让视障儿童孩子也能真正受益。

篇8

幼儿园早教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我们坚持以服务于家长的主导思想,以促进婴幼儿发展为本指导思想,根据家长的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提高家长科学养育能力,开启潜能,使宝宝健康活泼的成长,使0-3岁散居婴幼儿受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同时也不忘提高我们老师的早教指导能力。

二、现状分析:

1、上学期参加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这足以看出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了,从参加活动的孩子的月龄来看,小月龄的孩子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本学期设计游戏时对月龄段的考虑应该再仔细些。

2、从每次陪同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家庭成员来看,其中奶奶占多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早教指导员应该给不同的家庭成员提供不同的指导内容、指导方法。

3、由于我园的新教师占多数,因此在活动中的指导能力还不够,本学期有必要继续组织新教师学习《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使她们更好的了解这月龄段的孩子,以便能在活动中更好地进行指导。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继续做好亲子活动的宣传工作。利用发邀请涵、到相应街道贴通知等形式,提早让家长们知道我们的活动,并能安排时间带孩子来参加。

2、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早教工作的有效性,使早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合家长的需要。

3、继续完善0-3岁的婴幼儿动态发展档案的建立。

4、继续丰富游戏内容与形式,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我们更多创设机会让家长的互动游戏,而大月龄的孩子则以丰富的游戏形式使其进一步感受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5、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婴幼儿知识,掌握与婴幼儿家长沟通的技巧,提高教养水平,提升工作的责任感,把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做扎实。。

6、利用我园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邀请0-3岁的孩子一起来参加,如:“夏雨幼儿园六一节活动”等活动,使他们更加熟悉幼儿园、更加喜欢幼儿园。

四、每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夏雨幼儿园早教指导站的工作计划。

2、开展早教指导活动。

四月份:

1、开展早教指导活动。

2、组织教师学习《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

五月份:

1、邀请0-3岁的孩子参观我园的“艺术节活动”的展示作品。

2、向家长发放科学育儿知识。

六月份:

1、向家长发放科学育儿知识。

2、早教指导工作小结。

幼儿园早教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根据《xxxx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方案》(xx教基[xx]48号)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幼儿园为核心,依托家庭、社区,对所在社区0-3岁婴幼儿的教养者进行指导服务为宗旨,以提升社区0-3岁儿童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势,扩大幼儿园早期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运用丰富多样的早教指导形式对辖区内0—3岁的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活动,切实提高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的受教育率,促进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工作目标

1、宣传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有效促进社会对0-3岁儿童早期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基本知识的了解,全面提高全县0-3岁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

2、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服务活动,使家长更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家长掌握0—3早期教育的科学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的育儿经验。

3、加强早教师资力量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从事0-3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设计、组织、开展早教指导工作的能力。

三、工作措施

1、组织广大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执行《xxxx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原则、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方式,不断提高早教育儿理论水平与指导能力。

篇9

关键词:早期教育 体育运动 身心健康 关系

1 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一般说孩子6岁(入小学)之前的教育都属于早期教育(广义的早期教育),但一般宝宝在3岁会进入幼儿园,因此3~6岁宝宝的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一般我们把0~3岁宝宝的教育成为早期教育(属于狭义的早期教育)。这里,早期教育指0~6岁宝宝的教育。

2 体育运动对早期教育的作用

2.1 体育运动的作用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幼儿长大成熟,要经历学龄前期的准备,这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现代教育的新观念认为:教育要从学龄前儿童开始,继而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教育学龄前儿童是一门科学,通过幼儿体育教育对学龄前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尤其显得重要。我国学前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由于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决定了各种游戏、体育活动等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学习和成长,各类游戏和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美感等的合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2 体育运动对促进幼儿身体的作用

幼儿的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包含生理活动,这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有利于幼儿大肌肉、小肌肉、躯干肌肉的发展和感觉运动技能、身体机能、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

2.3 体育运动对促进幼儿智力的作用

幼儿的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都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通过各种游戏或体育活动,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高了感知能力,激发了想象力,而且也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2.4 体育运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首先,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心理氛围。幼儿的创造性只有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产生,而体育活动则为幼儿提供了这种心理氛围。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神思遐想、奇异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还能得到接纳、赞赏,而这又会成为一种信息反馈,强化幼儿的创造思维和行为。

其次,体育活动催发了幼儿的探究行为。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幼儿的心理天性,是幼儿创造性的“火花”,幼儿进行的各类体育活动则可以“点燃”幼儿的创造性火花,并使之迸发出各种创造性的结果。再次,幼儿的体育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幼儿能变换各种方式进行活动,通过作出不同的设想和行为,作出同一种思考和动作,这样就能扩大幼儿与体育活动中各对象间相互作用的范围,增加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接触频率,使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另外,幼儿还可通过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直接对其创造性水平产生影响,使其创造性水平得以提高。

2.5 体育运动对促进幼儿情感的作用

幼儿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可以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可以充分体验到快乐,可以克服恐惧情绪,进行情感宣泄,最终使幼儿从中获得满足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使其良好情感得到发扬,使不良情感得到控制和矫正。

2.6 体育运动对促进幼儿与社会交往的作用

体育活动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通过一定的体育活动,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同伴,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使其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得以克服,合群行为得以培养,交往技能得到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得以发展,顽强的意志得到锻炼等,从而使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得以加快。

3 体育运动和早期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学知识不断增值和加快的时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与科学知识增值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日益尖锐.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最理想的办法之一就是实施早期教育。正如古人所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对小时候接受教育所形成的习惯就像先天形成的和与生俱来一样稳固,终生都会起作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从小养成的习惯对以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锻炼与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幼儿教育属于早期教育,幼儿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场所,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教师,幼儿从出生到上学以前的这段时间,都是处在父母的抚养、监督下,在与幼儿园里的其他幼儿和幼儿教师的影响之中,尤其幼儿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幼儿进行着启蒙教育。要想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即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就必须经过连续的反复训练。如果教育和训练不能持之以恒,或是要求不一、前后脱节,不仅会大大延缓教育的进程,而且也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人们从一出生到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连续生活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里,教育者总是父母和教师。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相对稳定,心理状态很平静,对环境和教育很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经过连续不断的反复教育、反复训练、反复强化,可以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幼儿体育教育的连续性,不仅是指那些不间断的教育过程,而且也包含幼儿体育教学过程的长期性这一显著特点。人们在一生中始终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父母,特别是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幼儿体育教学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学校体学教育过程相比,幼儿体育教学的这种连续过程虽然短暂,其连续教育的时间相对有限,但幼儿体育教学却具有早期优势,是人的一生当中的启蒙性教育阶段。因此,从连续性的角度讲,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巩固、习惯的养成具有极为深刻持久的意义。早期体育运动是人生一桩大事。婴幼儿的体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一种玩耍,它能促进孩子运动神经的发育,也能使孩子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婴幼儿的体育活动,不仅是身体健康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婴幼儿的体育活动,除了能促进生长、增强体质、开发智力之外,还能发展机体的灵活性、平衡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同时,身体的灵巧是要在婴幼儿时期打下基础的,如果一个孩子身体僵硬、呆板、迟钝,甚至手举不平,左右分不清,连自身的躯体都控制不好,将来怎能去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呢?在一些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喊口令叫幼儿踏步:“左、右、左”;“一、二、一。”可是一些幼儿的两脚却不分左右地乱踏一气,老师也不去纠正。常此以往,他们的机体活动怎么会变得灵活、准确呢?早期的体育活动,还能培养孩子大胆、勇敢、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让孩子喜欢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也是人生中的一桩大事。儿童要想身体健康,基础要打牢,因为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所以,早期教育重视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有不少人往往把智力开发,识字阅读,或者学习做人和培养品德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而事实上,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看,把体育放在首位才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婴幼儿参加体育运动是十分有利的,著名学者加拿大斯图尔特・豪斯顿博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天进行运动比每天喝牛奶对健康更为重要。”现实告诫我们把体育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非常必要。把体育放在首位,并非成天都要孩子去搞体育和游戏活动。它的本质涵义是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它不仅要求孩子能成活,保证孩子有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大脑和健康的心理、将来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_教学_论文早期教育应将体育作为重点。

总之,在儿童早期教育中,一定要重视体育运动对早期教育的作用,明确体育运动与早期教育关系的重要性,重视儿童体质的增强,不能忽视体能的培养,不必强制儿童整天学这学那,而应使孩子愉快地度过儿童期。

参考文献:

[1]冯德全.早教革命理论[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8.

[2]冯德全.早教革命方法篇[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8.

[3]王玉珠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幼儿体育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篇10

[关键词] 幼儿 早期教育 婴幼儿教师

人的心理发展、智慧发展、性格发展是人类研究自身发展的科学方向。早期教育是促进人脑发展的教育。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从幼儿刚出生至三岁之间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极易被家长忽视和错误把握的幼教年龄段,觉得他什么都不懂,逗逗玩玩,认为年龄越大学习越好,这个观点完全错了。专家通过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婴幼儿是学习的能手,是全人类最善于学习的能手。婴幼儿学会直立行走;学会手脚分工;学会劳动;认识万事万物;发展语言;学会社会行为;学会人生95%的常识。所以,要重新认识婴幼儿。

要让一个脑细胞发达起来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语言、音乐、色彩、亲情、万事万物。幼儿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地通过外界的刺激来激发其脑力活动而达到启智的效果。而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应集中在两个方面:肢体及感官的训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的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从事幼师美术教育工作已有几年,给他们上美术课时,我常会想我应该教他们什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绘画技能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幼儿启蒙教育又该教什么?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竞相探求形象思维。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实验一种均衡地运用在整个大脑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绘画活动能起着协调大脑的平衡作用,形象思维的增强,能促进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幼儿通过早期绘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百分之三十。幼儿在没有学会使用文字以前,所表达的情感方式往往是图画,他们通过简单的线条、图形作为一种传达思想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涂鸦期”。这些图形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充满想象力的形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字的使用而逐渐消失。如果这种想象力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将对幼儿的成长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简笔画是通过绘画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并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直观而形象、鲜明而生动的简单绘画形式。能使幼儿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艺术、爱学习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幼儿用灵巧的小手写写面画,开发大脑,启迪智慧,掀开幼稚而天真的童心。我们都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发掘想象力实际就是发掘创造力。简笔画可以辅助儿童涂鸦期发展,使自由的方式转变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使涂鸦绘画得到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