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在教学中讲授练习时,也可以用故事导入,如用“西游记”中的分桃子和西瓜来认识分数。孙悟空和猪八戒喜闻乐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学到知识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必须经过主动探索,这种探索过程是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好奇是每个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例如,教师在教学用简单方法计算时,告诉学生: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和等于十,教师就能很快说出它们的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76×74,教师立即说出得5624,另一个学生说45×45,教师说得2025(边说边板书)这时学生很好奇,教师没有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自己总结出结果,教师再加以指导,正确地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诚地欢迎学生怀疑和反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这会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学习过程就是对未知探求,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是提高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应给予表扬。例如我在教学《除法》进行四舍五入调商时,有的学生就问和前面学习的为什么不一样,有的要少商一个,有的要多商一个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下,加深对试商、调商的掌握,促使他们养成好思善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发明创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观摩实践、亲自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教师要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所以学生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如在讲授“怎样滚得远”这节活动课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要求:用斜面或者生活中素材来做材料,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测量不同的距离。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并让他们自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多少度时候滚得最远。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增加了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
篇2
关键词: 对口单招 英语教学 班主任工作
1.引言
职业学校的对口单招考试是为了给学生一条升学的道路。根据相关规定,现在的形式是对口单招考试要和高考接轨,这就意味着单招考试将从鲜为人知的境地走出来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同样意味着现在的对口单招考试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动力。下面以英语教学为例,就如何强化对口单招英语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2.强化对口单招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2.1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努力探索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合适的、多形式的、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并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英语老师要组织好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处于不断变动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加上学生的素质和知识储备的不同,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法外,细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要紧紧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理想奠定基础。
2.2建设新型师生关系
对于学生,仅是宽容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欣赏学生,并让学生知道你的欣赏。一般来说,当班主任时间过长,都会有一定的思维方式,觉得自己是教育者,总是站在很高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导。在老师看来,这种方法是很好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不是,这种情况下,学生最多的感觉是不耐烦,从而进行反抗,班主任要改变态度,站在和学生同等的位置进行指引,争取做学生的朋友。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况,用心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将其引发出来。这样,师生感情就会更加亲密。班主任要注意对每个学生负责,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对那些后进生也要注意沟通。因为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所以无论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关键看班主任能否欣赏他们的美。
为了提高高职学校单招班的英语教学水平,英语老师就要放下架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相待,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开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班主任应该是师生关系当中的首席,尊重每一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新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在课程要求中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在互动中实现师生交流和沟通,互相启发和补充,在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知识经验的分享、情感的交流和观念的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的共享、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3实行分层教学
对于英语教学,最基本和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采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在各种技能的培训和知识语言的展示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问题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不论学生来自哪里,智力如何,不分学生的语言基础怎样,教师随机教学。在固定的教师、固定的教材和授课进度相同的考核方式下,教学最终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一部分人的先天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素质好,就是在重复所熟悉的内容,慢慢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差,赶不上教学进度,丧失学习的信心,学习没有动力。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教学活动就很难进一步开展,常常顾此失彼,最终既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学习英语新知识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语言水平,实现多层次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进步与提高。
2.4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诺贝尔物理学的获得者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所以,要想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就,就要不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用别人不同的方式考虑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学习同样需要创新意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要有所创新。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缺乏创新意识,就没有办法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结语
高中是学生走进大学的准备阶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改变传统的观念,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切实以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理念,提高对口单招英语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大媚.学校对口单招英语总复习教学有效性初探.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5.
[2]董美玲.浅述对口单招英语阅读理解复习方略.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12.
篇3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渗透;主体地位;评价指标
一、准确系统地传授历史知识,条理明晰地把握历史规律和方法
素质教育宗旨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也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敢于另辟蹊径,不断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和观点,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讲基本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教会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真正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史实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学史使人明智。”“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并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应该把新的历史成果带入到课堂中,把史学研究中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激发思辨,鼓励争鸣,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和表述更加准确、科学,强化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
三、合理利用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如今教师都在学习适当运用录像、投影、影碟机等,力求生动再现史实,辅助历史教学。它强调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情境,,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观和心理刺激,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媒体及其多种手段的变换,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加了许多学生自己主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充分利用教材知识进行品德修养的点滴渗透
历史教材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它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而中学时期正是人一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历史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多种手段、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德修养,从而完善自己。
五、充分体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落实自己真正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勇于实践;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心和尊重每一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己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条件和个体差异的不同,营造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合理而科学的学法指导,更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全部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最大的教学能动性。
六、开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的评价指标
历史学科要合理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各层次、各类型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如今,评价历史教学效果,已经不是主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准确地讲授教学知识,不是看学生对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和考试成绩如何,而是要考查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真正提高和全面发展。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能总是局限于教授清楚书面教材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各种需要做出恰当而合理的处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使用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积极而热烈的课堂讨论,师生多方合作、生生勇于互动,通过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际上,考查教师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在课上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学习情绪的高低,以及历史素养的养成。而不是看学生生硬地背会了多少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历史史实和事件。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程 实验教学 创新 探究
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认知功能,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强化实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些想法。
一、重现象,培养创新观察能力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化学实验方法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创新就要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积极的分析研讨,这样才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化学实验中的观察一般包括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中的观察两个方面。对化学初学者来说,有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往往不能抓住实验的本质特征来观察,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此,教师一定要给以正确的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
二、重动手,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其实,不但我国小孩如此,就连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时,其实验成绩往往也落后于其他国家,正如杜宝石和何占航所认为的,化学实验特别强调个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
三、重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已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别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的创造性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启发学生思考
在实验中要留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空间,把学生置于实验的主体地位,并能给予适当的点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例如讲解烷烃的卤化反应时,通过演示实验和数据对比先后提出了3个问题:为什么卤化反应要光照或加热?卤素的相对反应活性为什么是F2>Cl2>Br2>I2,各级氢与碳原子分离的相对速度为什么是三级氢>二级氢>一级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反应历程的角度解释了第一个问题,接着步步深人,用卤代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研究后两种现象,最后用反应活化能和游离基稳定性的大小解决了问题。这种层层剥皮式分析问题的讲课方法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不仅教给学生定理、公式等已有的结论,而且包括了再现这些知识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
2.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已学到的化学知识用实验来论证其准确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后者通过模拟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工作,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解决需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激发了探索的兴趣,激活了创新能力。
3.重视研究性实验教学
篇5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就业能力;第二课堂
0引言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具有责无旁贷的职责。根据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是高等教育新形势下首要的任务。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已纷纷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有针对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创新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亦发生深刻变化。用人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创新顾客服务的理念,提升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创新意识[1]。为此,创新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创新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现在的大学生虽然身处大众化时代,但很多人就业时仍有较重的“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性和危机感不足,限制了自身就业潜能的发挥[2]。创新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实践阅历,拓展就业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甚至部分学生在这过程中激发创业意识,从而主动更新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不等、不靠、不怨、敢想、敢干,敢追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或创业,自觉主动把握就业机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创新教育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实践机会;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接受考验,但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获取理论知识为主。而创新教育更强调从教学实践中学习知识,强化实训,尤其是在参加实践实训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创新知识、积累经验、提升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同时也在理想信念、意志力、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上得到培养,为毕业后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大主动。
2问题的提出
2.1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需求看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且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越发看高。笔者对自己所就职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展开就业意向调查,其中毕业生择业去向调查表明(按重要顺序依次排序):第一位: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第二位:不愿意到西部;第三位:去发达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第四位:就学所在地;第五位:出国;第六位:生源地工作。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认知有偏差,认为大学毕业就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找工作的时候,过分注重地理位置、薪酬待遇、公司名气等外在条件,对一些小企业单位根本无心关注,因此导致结构上的不对称,好单位很多人挤,小单位无人问津。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了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令人失望的是,大学生毕业生更热衷于进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这点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可以得到证实。
2.2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虽然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就业教育放置在学生即将毕业的那一年,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和全程化的指导,个别学校甚至通过举办一两次讲座,应付了事。在师资队伍上,就业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落在辅导员或负责就业的专员老师身上,很多时候,他们都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更有一些辅导员和就业专员自身专业与学生专业并不吻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较为含糊,这些问题都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效果无法得以保证。其次,在时间安排上,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忽视了对低年级同学的系统就业指导和培训。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没有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却片面地追求高就业率。第三,在形式上,目前多数高校均采用课堂讲授、专家报告等灌输式为主的就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停留在政策的解析和外在表象的模仿,没有突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主体性,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个性化的指导,就业教育效果较差[3]。
2.3高校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密切相关性,也极力开展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也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教育模式、体制束缚和资金限制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问题[4],如: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一般是个别部门的小打小闹,辅导老师因辅导学生没有纳入其工作考核之中,导致辅导老师积极性不高,许多科技活动变成学生的自发课外活动,并未纳入学术活动之中,缺乏管理也缺乏指导;学校对科技类活动的经费支持有限,导致很多科技项目没有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领域,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使得学生们“敬而远之”;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人数还是相当有限,很多高校更多注重第一课堂的建设,对各类科技竞赛的组织、安排都相对比较滞后和散漫。除了科技创新培育外,依托第二课堂开展的其他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5]:①第二课堂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开展困难,影响学生的积极性;②第二课堂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如内容单一、科技含量低、活动多而杂等问题;③第二课堂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课堂教学发生时间和场所上的冲突,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受到严重影响;④很多高校的第二课堂还处于“管理相对空白”的运行状态,缺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比较与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少有跟踪、调查、反馈。以上情况都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强化高校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由传统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过程中,高校创新教育担负着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师资队伍创新、学校制度创新等重要任务。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1观念变革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观念是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视为己任,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等方式挖掘学生创新才能;学生也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为此,转变观念,将教育从原有的传授、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教育模式,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要求[6]。笔者认为: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培养人为目标,教师队伍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师生双方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人的积极因素,把“教什么,怎样教”还给教师,把“课堂和教室”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充分开发个体的智能,使其将来能够在复杂、多变、竞争激励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作为创新教育的执行者,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过程。为此,转变教学模式,将自己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这是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3.2科学设计第二课堂,强化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系统中一个担负着特定育人功能的子系统,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各高校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纷纷搭建了多种第二课堂平台,有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笔者所就职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目前学校从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均采取一定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3.2.1构建开放性实验室培养模式,树立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
开放性实验室是一种新型的学生实操教学模式,它在承担正常实验课之外,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上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产品。当然开放性实验室并不是简单地将实验室资源开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机制[7]。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变学生为主体,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即:依据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来区分培养的层次,分为基础普及层,提高层、研究创新层,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基础普及层:根据大一学生学习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的情况,从中挑选有爱好兴趣学生进行暑假基础实操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相关考核。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基础工程素质,基本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重点强调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践素质。提高层:根据基础层选拔的情况进行分析,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提高方向,后借助学校科技文化节、学院电信文化节等活动平台,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能力。研究创新层:通过基础层、综合提高层的培养,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种电子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智能车设计竞赛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省和学校的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创新层的学生还有机会和企业对接,了解最前沿技术,并和企业共同开发设计产品。目前该实验室已和广东佛山易居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粤嵌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使得学生在这个平台的自主设计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实验室将开展的一些实训课程纳入学生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这一改革优化了课程设置,促进了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和实操能力。学校基于开放性实验室的平台上,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在师资培训、职业技术巡讲、毕业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实验室培养的学生实现了100%就业,且所签约公司均为较好的高新技术公司。
3.2.2利用团学平台,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在环境中培养起来的。作为高校团委,对校园创新环境的营造责无旁贷。美国卡内基曾说: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高校团委应积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总之,开展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相关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借助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等平台,积极开展适合学院学子创新培育活动,如:电信文化节、电子技能竞赛。同时,引进优秀校友和企业高管进学校,举办专业类讲座,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并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团委老师应着手实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与学院开设创新教育素质拓展课的老师联系,寻求配合,通过其在素质拓展课上传播创新知识理念,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探索;二是与校外多方专家学者企业联系,要求其来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熏陶其创新意识,指导各类科技活动,对学生在创业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技术性的辅导。其次,高校团委应积极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组织开展人人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高校团委有计划,有针对地将各项活动下放至各基层团委、团支部,各基层团委和团支部可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专长,开展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各项实践或创新活动。同时,高校团委可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支部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如:心理协会学生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电信学生可开展家电维修、手机检修等服务下乡活动、计算机学生可参与软件制作和程序设计等等,体现了各自专业特色,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第三,高校团委应积极为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申报课题,对可行有意义的课题给予立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每年为学生提供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如学生SRP、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此外,设立奖励机制和积极反馈机制,让优秀的科技创新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评判、激励、辅以奖励手段,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同时对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肯定,使得整个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行程一个完整的良性激励制度体系,大大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2.3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大重要举措,它契合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众多的高校纷纷对此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与企业合作主要采用以下模式:一是和企业合作办学模式,该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NC教育管理中心联合办学,实行“2+2”模式,即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程由学校完成,后两年由企业指派项目经验丰富的中兴通讯讲师授课,校企共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应用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二是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截止到今天学校共建270余个校外实训和就业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学生人数达2万余人;三是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该校机械工程学院与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文灿压铸校企合作工作室”并聘请文灿公司总经理为该校兼职教授,参与文灿公司为期一年的实习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进入到文灿压铸公司工作。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均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作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努力寻求创新教育与现有状况的融合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创新教育。其次,高校应围绕学生就业素质提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教的“双向型”专业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用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第三,高校要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专项技能培训等锻炼,积累企业生产经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科研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提供保障。此外,企业也可选派部分具有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科研实践指导,亦可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充实和增强教师队伍力量。最后,学校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校友分享会”、“企业名师讲堂”“、创业精英会”等平台,引入企业优秀人才、优秀文化、优秀校友进校园,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结语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在专业技术等智力因素较为突出,且在创造力、意志力、耐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均衡发展的复合型大学生。由于从事传统意义上稳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因此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人品质的大学毕业生将倍受欢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认真研究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第二课堂活动模块的有效对接。不仅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必须重视第二课堂这一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主动对接和延伸第一课堂内容,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地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国忠,蒋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37-40.
[2]刘艳丰.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4,155-156.
[3]宇文彩,刘立园.开发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路径探究———基于高校就业教育视角[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3):53-56.
[4]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4):205-208.
[5]李航.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究与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145-146.
[6]李湘玲.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229-230.
篇6
一、锻炼多样思维
要实现电工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研究问题。发散思维,指的是从一种信息中发散出多种角度的新信息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不遵循既定的方向,其范围比较广泛。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具备发散性,那么学生也就难以用独创的方法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挑选一些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让学生来思考,鼓励学生从各种角度入手,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维模式。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功率的课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家用电路中,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设备数量越多,通过总线的电流就会越大吗?”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这个问题,如从并联电路的电阻数值出发、从电功率总和出发、从并联电路上通过的电流总量出发,等等。教师应当注意,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要给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并引导学生检验自己的思考结果。逆向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反向思考一个问题,从常规套路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模式不同于常规模式,它突破了思维的既定框架,因此可以得到多种结果。例如:按照通常理论,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如果反过来,磁场存在的地方也会有电流吗?再如:如果不同时应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能否准确测量出给定的电阻数值?在讲授交流电路中如何强化谐振现象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如果将一个电容和电感连接在电路中,这两个设备上都有电流通过,但是为什么总电路上没有电流数值?”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从常规性思路的反面思考,结合所学的谐振电路特征和图示,探究问题答案。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二、教学结合现实
许多中职学生觉得电工基础课程十分枯燥,因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情绪。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现象应当比较熟悉,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设计一些观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观察的同时思考教学问题,从而透过现象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增强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光线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在晚上用电高峰时期,教室内灯光比较弱,而过了用电高峰期,光线又会明亮起来。再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当家里的日光灯无法启动时,用手碰一碰灯管端口处,或者动一下灯管的起辉器,灯管就能正常工作?”“家中常用的冰箱、电饭锅等设备,为什么设置成三孔的插头,插头下面的标志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电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那么学生就会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积极从多角度思考,提高处理实践应用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透彻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在和谐的气氛中协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介绍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牛畅 单位:武汉机电工程学校
篇7
关键词:企业 经济管理 必要性
一、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经济管理进行重新解读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然要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进行明确的探讨。
1、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已显得非常滞后,因此,改变以往的经济管理观念,强化经济管理地位,并在管理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才能是经济管理步伐跟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步伐。这样,企业才能在巩固自身的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崭新的管理模式,为自身发展赢得出路。
2、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是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原有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因此,企业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型经济管理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企业只有打破原有局面,打开崭新局面,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力行节约降耗,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的预期经济目标。
二、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科学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还存在提升的空间。所以,我们应当直面目前还较为滞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1、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后,不利于企业发展
目前,企业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管理制度有些陈旧。因此,企业往往目光短浅,毫无长远意识。首先,企业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致使制度与企业管理无法衔接,甚至出现抵触现象;其次,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存在懒散心态,在工作中敷衍做事;再次,出现突发状况时,已有的规章制度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管理措施在制定时欠缺周全的考虑,无法发挥管理效果。
2、人力资源管理漏洞很多,基础性工作薄弱
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可以为经济管理分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经济管理提供智力支撑和强有力的后盾。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没有被多数企业所意识到,人力资源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从谈起。部分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表现,就是连人力资源部门都没有设置;或者虽有设置,其管理职责仅仅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层面,始终无法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潮流。正因为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致使这项工作缺乏管理规划,遇事总是主观臆断,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非常欠缺或异常薄弱。
3、管理组织不健全,影响管理工作效率
首先,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不科学,可能存在很大的重合,导致矛盾丛生,导致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常常阻碍经济管理进程,制约企业发展步伐。其次,很多企业领导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应酬上,不能及时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知识,无法体会企业方针规章制度的可行性,也是导致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我们在发现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后,应当果断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及时实现,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1、建立优质的经济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及模式等都应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时作出转变。因此,企业领导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企业的管理者不是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应是一个整体,集体的智慧才是企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才能管理重心转移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同理合作上来,发挥各个部门的管理优势,逐渐形成科学的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巩固企业的智力支撑
企业经济管理需要人才的参与,而企业人才的合理分配无疑需要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当时刻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员工的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才会得心应手的工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才能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应当注重环境变化对自身管理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做到目光长远,越过短暂利益,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科学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使其在人员调整、工资待遇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发挥作用。
3、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适当平衡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当秉持一定的原则,这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因此,经济管理应当遵循相关企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应时刻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在经济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因素,需要在工作中加以适当变通。这就要求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在遵守原则性的前提下,灵活开展工作,实现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较好平衡,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强化经济管理工作应当具备的意识。
4、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确保经济管理效率
为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企业应当尽快实现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这样,工作人员凭借先进的工作手段,在大量的工作面前才能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同时,也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高效的利用率,使管理部门更加充分的发挥作用,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经济管理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积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和机制,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强化;化学;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理念就是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全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提高教学的公平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强化小组合作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不断找到新思维、新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
一、创造小组合作的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必须拥有五大条件:交流、互助、分工、促进、加工,但并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这些条件,而是必须让老师能真正意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同时必须要让学生也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认真对待,否则,所开展的小组合作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二、调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仅凭自身的知识能力,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但学生可以通过在合作学习中与他人的交流讨论,弥补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以及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渐渐感受到自身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积极参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才能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以及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老师必须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主,并创立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其基本教学环节为:合理分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评估总结。因此,在合作教学分组阶段,老师必须根据学生们的兴趣、成绩、性别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保证组与组之间实力的对等性,这样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整个合作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不断引导、不断促进小组内成员、小组间成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以便合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一个最大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找到自己同小组其他成员之间的认知差异,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所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选择的合作探究问题不合适,就会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学生们对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选择合适的合作探究的课题则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同时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讲到氧气章节的内容时,由于学生氧气还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在生活中用处,比如人类的呼吸、燃烧都离不开氧气的参与,因此在进行氧气章节教学的时候,我们教学的重点就不再是氧气这种气体的本身了,而在于它的性质,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哪些用途,因此,老师在讲述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可以提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问题:比如“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么?”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们通过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中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分好角色明确成员责任
明确自身的角色对于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至关重要,因为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的责任往往是由他们担任的角色来确定,同时也可以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小组成员中的角色应包括:记录员,主要负责每次记录小组的决议以及书写小组报告;检查员,主要负责检查小组所有成员是否都清楚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联络员,主要负责本小组与其他小组的联络以及及时与老师的沟通;小组长,主要负责小组成员能按照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处理好各成员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保证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共同实现小组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将小组成员间的责任分配明确,比如,可以将总任务分割成若干个小任务分给小组内每个成员,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可以由小组成员完成子任务的质量来衡量。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交流,但每个成员必须独立完成测试,综合每个成员的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成绩。通过这些方法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变得不可或缺,成员之间相互依赖,都有自己的明确责任,也体现了每个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价值。
总体来说,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对老师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对小组合作教学理念进行研究实践,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团队意识,为更优质化学教学工作提供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创新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33-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造就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国高水平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力推行协同创新[1]。教育部“2011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实验班是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升级版。本文以南华大学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开展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验班采取开放办学的方针,积极营造条件加强与高校、企业、研究单位的交流,深化与“中心”协同单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对如何充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优势资源,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合理、科学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总结。
一、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的简介
南华大学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是经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财政厅审核批准,由南华大学牵头,联合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恒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响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平台共享、学科相互融合和人才相互培养、相互交流等手段,构建的科学前沿型协同创新实体。
“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是为培养符合国家靶标新药研制重大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设立。实验班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夯实基础知识,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集中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学科研资源,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平台,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研究结合,人文与科学结合,培养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南华大学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的探索性实践
1.严格的遴选和淘汰机制。药学是一门偏重实践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较高[2]。“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选拔方案的制定以选拔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为宗旨。通过直接招生和入校后二次遴选方法,每年招收30名左右药学相关专业优秀学生作为实验班学员。实验班学员应为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兴趣与创新激情的南华大学全日制在读药学本科生。
学生入选实验班后将实行末位淘汰制,考试不及格或成绩较差者将取消实验班学习资格,退回普通班学习。
2.课程体系改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影响下药学专业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弊端,严重制约了药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南华大学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在课程体系上做了较大的改革与探索。实验班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改革与创新,加大面向科学前沿的学科交叉课程,提高实验课程的比重,并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考核方面加大了过程考核的比重,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建立自主型、开放式和探索性的课程体系。
3.“双导师”培养模式。为了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学生培养质量市场导向性不足,学生培养过程倚重理论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3],在学院原有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整合协同创新中心协同高校和协同企业的优秀人才资源,实验班学员在校期间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导师由南华大学教师担任,具体负责实验班学员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主要为提升学生在理论知识上的高度,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毕业论文的设计等,对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校外导师由协同高校、企业教师担任,参与项目研究、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4.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借助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平台,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对二者在资源上进行协调与平衡,鼓励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现出科研的规划与内容,使得“教”成为自身科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科研”的乐趣与精神,对科研从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追求,以和谐共进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专业知识技能比赛:学校每年将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药学专业知识技能比赛,二年级进行药学专业理论知识竞赛,三年级进行药学专业的实践技能竞赛,四年级进行学生自主申报项目的评比竞赛。丰富的学术沙龙:定期邀请国内外药学领域专家来校举行学术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的科学前沿,分享科研心得与体会。文献汇报:定期举办经典文献阅读、汇报活动,组成阅读小组,将经典、前沿的文献按照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阅读,并总结归纳、汇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经典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科研项目:为了促进实验班学员可以更早地接触、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开设“专业人才培养科研训练计划”,学员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协同创新中心五大研究方向,进入各科研团队并参与其项目研究;同时,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申报课题,中心将组织协同中心学术委员会对课题进行评审、筛选,入选项目可得到协同中心的经费与技术支持。
三、实践经验与挑战
1.加快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实验班顺利运行、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实验班的培养涉及培养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虽然在实验班成立初期已制定了各项相关的管理章程,但由于部分制度不够明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需明确各方职责,完善、落实相关奖惩措施,同时,细化规章制度,如学生遴选制度中加分规则、导师奖励与惩罚细则、学生激励、退出管理办法、学生课题申报及成果分享制度等,保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有理可据、有章可循。
2.推进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协同创新科研平台,设置科研探讨课、学术讲座、团队文献报告、科研训练等多元性科教融合性课程可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在开设科教融合性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内容上的改革迫切需要优良的教学设备、新的教学方法的跟进,互动式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得到学生更好的评价。
3.进一步完善双导师管理模式。校外导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仍处于探索和完善中,地域、时间等客观原因限制、弱化了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如何强化校外导师的角色,挖掘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是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明确两位导师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加强两位导师间的沟通,共同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对学生培养质量负责、完善导师工作评价机制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的关键问题。
4.优化培养成本。在实验班的建设中双导师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科教融合的实施对教学、科研条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科研场地、购买科研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优秀师资的引进等都大大提高了培养成本。寻求人才培养成本优化方法、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实验班培养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四、结语
“实验班”是我国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南华大学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集中优质生源和学科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坚持“夯实基础知识,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理念,培养基础宽厚,视野较广,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充分体现了思想观念的创新,内容涉及选拔方式、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机制及训练内容等各个方面,凸显全面性特色,整个模式与体系始终着力于探索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和做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培养成本较高等问题,需在今后的探索与实践中进行优化,改进,对经验进行总结,为国内同类院校创立“创新班”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东方.新建本科院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3,(3):123-125.
篇10
关键词: 电工基础教学 中职学生 创新能力
一、巧妙设置悬念
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创新思维来自对问题的思考。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学习知识,鼓励学生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善于动脑思考,突破既定的学习套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电工基础教学效果的手段。具体而言,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思考的课堂环境,巧妙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学生在进入情境并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巧妙提出问题和布置悬念,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要转变观念,摆脱对现成知识的依赖性,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并用自己总结的一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悬念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并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有利于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电阻连接方式的时候,不能仅要求学生测量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数值,而是应当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组合不同的电阻,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给出几个相同数值的电阻,让学生通过自由的组合,得出多种电阻数值。设置这样的疑问,既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电阻之间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又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实验结果。再如:教师在讲授有关电压的课程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特定的电压数值,让学生设计出其他电压数值的电路,并引导学生将这个实验结果应用于家用电器的电路设计中。通过设置这类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锻炼多样思维
要实现电工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研究问题。发散思维,指的是从一种信息中发散出多种角度的新信息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不遵循既定的方向,其范围比较广泛。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具备发散性,那么学生也就难以用独创的方法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挑选一些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让学生来思考,鼓励学生从各种角度入手,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维模式。
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功率的课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家用电路中,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设备数量越多,通过总线的电流就会越大吗?”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这个问题,如从并联电路的电阻数值出发、从电功率总和出发、从并联电路上通过的电流总量出发,等等。教师应当注意,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要给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并引导学生检验自己的思考结果。
逆向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反向思考一个问题,从常规套路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模式不同于常规模式,它突破了思维的既定框架,因此可以得到多种结果。
例如:按照通常理论,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如果反过来,磁场存在的地方也会有电流吗?再如:如果不同时应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能否准确测量出给定的电阻数值?在讲授交流电路中如何强化谐振现象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如果将一个电容和电感连接在电路中,这两个设备上都有电流通过,但是为什么总电路上没有电流数值?”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从常规性思路的反面思考,结合所学的谐振电路特征和图示,探究问题答案。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三、教学结合现实
许多中职学生觉得电工基础课程十分枯燥,因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情绪。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现象应当比较熟悉,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设计一些观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观察的同时思考教学问题,从而透过现象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光线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在晚上用电高峰时期,教室内灯光比较弱,而过了用电高峰期,光线又会明亮起来。再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当家里的日光灯无法启动时,用手碰一碰灯管端口处,或者动一下灯管的起辉器,灯管就能正常工作?”“家中常用的冰箱、电饭锅等设备,为什么设置成三孔的插头,插头下面的标志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电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那么学生就会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积极从多角度思考,提高处理实践应用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透彻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在和谐的气氛中协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介绍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上一篇: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 下一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