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表现手法范文
时间:2024-04-11 17:2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表现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四首诗。
(投影)
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例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请大家找出这个题目的中心词。
生1:导师考核、“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
(投影)前期准备,课上考核:
1.每人准备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并筛选出关于诗歌教、学、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每人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逐字查诗的解释并质疑;
3.查找“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诵读方法”等术语概念;
4.熟读四首诗。
师:第一项准备,准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老师教的根本。《语文考试大纲》是我们三年后将要参加的高考的命题的重要规范。两样都准备好的请示意。
(生举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示意。)
师:全都有!好的。
师:我们齐读四首诗。
(课代表起头,大家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尝试确定目标。
(投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步骤:
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2)查找《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3)查找专题语等教材目标要求;
4)复习“意象法”知识;
5)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必选目标和自选目标两类。
师: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有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几乎是所有的语文课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稍加修改甚至可以成为别科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若从中吸取知己知彼策略可帮助制定人生目标等。我们先来完成第一步。
生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请划出其中的关键短语。
生2: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很好!“用于”两个字十分重要,准确点明了背景材料的作用。
师:我把你找出的这些内容梳理了一下:
(投影)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感受·鉴赏目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师:关键短语主要有“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名篇”“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师:我们再看《语文考试大纲》。哪一部分提出了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生3:“考试的范围和要求”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全是。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关键词。
(投影)2)查找《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甲、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
2.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且、若、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生4:默写、实词、虚词、句式及用法、翻译。
生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等。
师:我们把以上要求的关键词分类会发现前面是知识积累。后面内容主要指向诗文的三块核心要求,分别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即“意”“象”“法”。
(投影)3)查找教材专题语;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师:这些内容在教材的哪里?
生齐:教材第26页。
师:“诗史”,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段专题语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重视“知识贮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诗文背后的“生命的力量”。
师:还有一段材料,也是来自于教材。
(投影)4)查找卷首语——致同学;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师:“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那我们可以通过本专题四首诗的学习更深入的理解“沉郁顿挫”的内涵,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杜甫诗歌的“美”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意象法”知识。
(投影)5)复习“意象法”知识
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
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景、人、事。
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四类,A类是表达方式,B类是表现手法,C类是修辞方法,D类是结构方法。
师:下面进入目标设定环节。大家根据以上提示确定自己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目标。
(学生在活页纸上写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定某生记录,汇总认同率高的学习目标,推荐到课代表处。
(学生小组讨论,某生记录,提交课代表)
课代表汇总交老师投影:
(投影)
1)诵读 读准读通,感受意境、形象,陶冶精神和审美愉悦;
2)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并积累(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3)鉴赏诗歌的“象”(物、景、人、事);
4)鉴赏诗歌的“意”(思想和情感态度);
5)鉴赏诗歌的“法”(形成“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表达技巧等);
6)背诵(《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熟读(《兵车行》);
7)自选目标。
篇2
第一、删除
1.考试性质
2017年语文科《大纲》删去2016年《大纲》中考试性质的相关内容。2016年大纲中的相关内容是“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此部分文字阐释了高考的性质,在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删去此部分文字,将此部分内容调到总则中,内容更加简洁,更突显了语文大纲的学科性。
2.写作部分
①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加下划线的文字为变化部分,下同)
删去此条,不是淡化正确书写现代汉语规范字的要求,可能是将此条放在具体的评分细则中更恰当。如此,更加符合大纲本身的纲领性的特征。
第二、增加
1.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7年大纲在此部分新增了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具体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增加此部分内容,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表述更加科学具体,考纲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2.现代文阅读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部分内容,明确了考试选材的范围和平时学习的具体目标、内容。对照往年的高考试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此条新增加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师生尤其是高三师生的重视,应在平时拓展训练范围,熟悉各类论述文本的相关内容。
分析综合C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条,将更加体现对论述类文本考查的科学性、学科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增加此条,符合阅读实际,引导师生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分析综合 C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如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加此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诗文阅读部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此项内容的增加,将近年来高考中已经出现的古文化知识考试题在《大纲》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强化了此考点的地位,凸显了《大纲》的科学性、全面性。
第三、改动
1.“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改为“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如此改动,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
2.“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此项内容变化较大,明确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的变化。这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处修改,要求更加明确,与语文试题考查内容一致。体现了《大纲》的科学性。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将“基本”“主要”删去,表述更加准确,对命题者来说,更具灵活性操作性。
鉴赏评价 D
2017年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16年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此处的改动,表述内容更加简洁具体准确,将此前表述较为虚实的考试内容落实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6年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此处改动,凸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性,即“真实性”“实用性”,体现了考纲的科学性准确性,如将“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改为“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引导考生立足文本,分析评价文本内容的含义、价值和意义。
4.古诗文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6年 筛选文中的信息
此处改动,更加科学准确,符合高考实际。
5.写作
发展等级――深刻
2017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16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此处改动,凸显了考纲的科学性,符合事物客观实际。
第四、调整
1.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6年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此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简洁。
2.语言文字应用
表达应用 E
2017年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6年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此处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更加凸显了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这一特性。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评价;细则指标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感。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本阅读评价与教学评价细则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重点为“评价建议”中“必修课程的评价”部分和“选修课程(诗歌)的评价”部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以及“实施建议”中“必修课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部分的内容,同时参照有关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而制订。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的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及等次标准
(一)总体目标
学习鉴赏中外诗歌,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分项目标
1、认识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水平A: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了解常见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读诗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B: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C:基本上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了解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基本上能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大部分诗歌。
2、结合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整体体会诗歌
水平A: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B: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能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C: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基本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上认识到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品味意象体味诗歌内蕴
水平A: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情感或哲理内涵,鉴赏诗歌意象之美。
水平B: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概括其表达的意义,基本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水平C: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表达的意义,对诗歌的意象有所理解。
4、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水平A: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B: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较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C: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能够大体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
水平A:抓住关键词句,准确说明其表达作用,概括其意义内涵,并能通过它赏析诗歌,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水平B: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概括其表达作用,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诗歌意蕴。
水平C: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简单地说出其表达作用。
6、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用以赏析诗歌
水平A: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或简单的创作中。
水平B: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水平C: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初步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
(一)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评价指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诵、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指标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辨别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诗歌的主旨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3)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
(4)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含蓄、抒情强烈、韵律和谐等基本特征。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5)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做出自己的鉴赏与评价。
(2)启发和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3)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文本和作者思想的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能够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技法,并指导学生能运用到简单的创作中。
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或背诵的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2、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泛读、情读、赏读、美读等诵读方法,掌握诵读要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捕捉词语的弦外之音,形成朗诵的个性化,提高诵读能力。
3、可以通过设计揣摩精彩语句(或诗句)、总结句式特点、体味精妙用词等题目,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语言的内部,去探寻诗歌语言运用的奥妙(如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语感。
4、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诗歌的题材和主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题目、结构、结句等角度来掌握辨别诗歌题材和主旨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5、注重及时归纳与总结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从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意象的组合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人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的过程。
6、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体会语言的口语化、韵律的变化,语言的跳跃性等来指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
7、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象征等艺术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的习惯,并要结合一定数量的诗歌指导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8、指导学生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来鉴赏诗歌的内容或形式,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作者、诗题,辨清诗歌类别,抓住意象、咀嚼语言、品味意境,结合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等对诗歌进行鉴赏。
9、通过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组织有效地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些必要的基础练习,指导和强化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10、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联想写作背景,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关注诗歌细节,并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通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把诗中的意象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11、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1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音乐烘托、绘画展示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13、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注意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能富有创意地鉴赏和评价诗歌。
14、利用古今视野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点拨,启发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作品,评价诗歌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5、根据学情,整合各方面资料,去粗存精,或者适当提供和补充其它诗歌材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或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养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习惯。
16、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如:再现诗歌直观形象的背景材料,为解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制作并播放形象可感的配乐诵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将诗歌语言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共享,与学生对话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5-02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育界的权威都在语文教学的相关材料中发现了与以往材料的不同之处。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更多的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等著名散文家的作品。这是课改前语文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旧的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无趣枯燥的应用文。很多学生都表示,阅读和学习散文作品,不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还能使他们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文章,从而得到更大的收获,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1.1文学作品的情节性较强,冲淡了课堂的学习秩序
区别于诗歌和小说,散文特有的魅力是文章在情节的描写上更能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作者对细微情节的描写,更深层次的去感知其要表达的内容和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不单单是肤浅了事,进一步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因为沉迷于散文故事中而打乱学习秩序,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2 受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感悟
受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试范围和要求学习文学作品的。教师故意强调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一些教学大纲还将部分好的散文强行植入亲情,乡情等主题。青少年学生还欠缺很多生活经验,有些沉重的散文还不能全面的理解,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陆蠡的《囚绿记》,根据考纲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范围。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仅仅针对考试试卷,让学生记录重点语句和段落,这种行为也从侧面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2.合理的教学方案
2.1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教学着重强调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乐称哀等表现手法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运用自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想法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当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和陈述上。优美的修辞手法,巧妙的词汇连接都会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现。学生要将掌握的写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要从文字隐藏的内在含义方面更深刻的进行哲学论述,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以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散文中或得更多积极的能量,让学生领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义。
2.2 把握文章细节
散文如此迷人,与它到位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当学生阅读散文时,应该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关键作用,就拿《小狗包弟》来说,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教师要针对一些细节描写提出问题,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现作者对包弟的爱? ” “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包弟的? ”“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会怎样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宁静而优美的荷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节描写,捕捉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体会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闷的情绪。
2.3充分发挥朗诵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这就促使了有些教师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减少学生的朗诵时间,通常要求学生大概读一下文章,表面上这种做法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诵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减少甚至去掉朗诵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呢?因此,教师必须延长朗诵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而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
2.4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阅读学习时,反复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点,而且还增添了面对自己缺点时的勇气,促使自己自觉改善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
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自觉的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记录学习心得、回忆教学内容等。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实施非常顺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也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全面实施新课改教程,以上提出的一些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生春.对话式阅读的构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1): 80-84.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影响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联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的现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1.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1 文言实词的复习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如果仅仅依靠识记的方式,是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据《考试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应将实词放入上下文中去理解。在进行文言实词复习时,一般不必分类过细,只要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来分即可,通过“词类”达到统领“字词”的目的,然后根据词性进行词义及用法分析。
1.2 文言虚词的复习
它的数量要少得多,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是,其用法却非常复杂。《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进行文言虚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虚词放入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二是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进行准确判断。三是注意特别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兼词现象、单音与复音、习惯用法等。
1.3 “理解文句”的复习
在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把握重点语句进行翻译。“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和掌握:既要读通、读懂,对句子在文中含义进行准确地概括,对分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对语句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进行理解,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二:做好直译及意译。直译要求原文的每一个字都要在译文中,译文则要求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要确保句式、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的要求稍低,只有说出原文的大概意思即可。
1.4 几点策略与建议
一是做好知识点的梳理。要按照《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据以上要求,做好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梳理,以教材上的例子为基点,由此而拓展延伸到模拟题、高考题。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要对复习方向及范围进行准确地把握,既要抓住常用词的复习,又不能够局限于此。
二是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首轮文言文复习应该回归教材,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与教材,却大多都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相关例句。特别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考查方面,都需要学生依靠经典文言文的复习来训练和强化。故此,在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好具体课文的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课文时,要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全面把握每一个词及用法。
三是按照高考模拟题进行复习。针对高考考点范围内,在教材中有具体照应及能够反映学生薄弱点的要求,选择好检测点。根据学生的错点,在教材中找到相关依据,再对这类知识点进行巩固强化。将出题点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相对应,回到教材中,针对高频错点进行巩固强化。这种复习方式一般适用于第二、三轮复习。
1.5 注意事项
一是立足基础知识,加强理解训练,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从教材到课外进行延伸。二是发挥真题模拟作用,进行梯度训练。根据学生实情,合理安排模拟题、高考题的练习。既可以先做高考题,以便发现问题或增强信心,也可以先做模拟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三是抓住重点与拓展,确保复习的广度。既要立足基础知识,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此,充分挖掘各个考点的关联,进行有效地拓展[1]。
2.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考查,主要是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2.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根据语境、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结合所在的句子段落和上下文。一方面,弄清表面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指代义等,弄清句子深层的含义。理解比喻义时,要找准喻体和本体。根据象征义找到所象征的对象。如果是反语,就要从褒贬对换的角度反过去理解。对于双关义词语,都要将另一层意思说明清楚。对于指代义则要找出所具体指代的含义。因此,在理解句子含义时,一般是将形象的语句转化直白语言,或是将比较含蓄抽象的转化具体的阐述性句子。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是归纳段意。对于记叙性段落,一般用“时间+地点+人+事”是格式进行表述。对于说明性段落,一般用“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的格式表述。对于议论性段落,一般可以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格式表述。二是归纳概括要点。首先进行合理地分层,多分或少分都会导致丢分。其次进行科学概括,先将表示层次、时间、地点、话题等变化的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准确掌握题干要求,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3 现代文阅读的其他技巧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题的阅读技巧。首先对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进行判断,然后判断与之对应的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题的阅读技巧。根据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所揭示的内涵,来揣摩人物形象。体悟创作意图,从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分析人物形象[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抓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直接关系语文高考的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抓住重点与关键,采用有效复习策略,以最大可能地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J].快乐阅读,2012,23:50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篇7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
篇8
要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施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通过课外阅读,高中学生不但可以实现词汇积累、还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外阅读可以恰当的比喻为语文学习的泉眼。加大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陶冶情操。高中语文课上教学覆盖面较窄,学生认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阅读体验有限,那就要求高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强对在外界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我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
一 设立特定阅读课
因为高中学生的课业繁重,要想要学生在课下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高中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语文作文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
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推荐一定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看,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比成人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鸣,文中的观点看法也更容易被接受。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读相似的刊物,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快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勾选出易于理解,有鲜明的善恶曲直之分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因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还可以让学生读一些优美散文,把其中的优秀词句摘抄下来,积累词汇,用在以后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高中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
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能够从字里行间来发掘出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高中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张,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还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高中学生还充分利用了假期的宝贵时间。
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另外,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代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代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订阅刊物
教师可以选择某些内容丰富、水平适中的文学刊物推荐给学生,定期的阅读是扩展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可以选择《小说月刊》,或者《读者》等具有思考深度的刊物。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就如同给予学生一把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转动脑子,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边教边启发。抓住文章内容核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加之以想象。例如学习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身临广阔大江东流去的场景,体会当时豪迈的心境。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高中语文的阅读,就是教好了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洁.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教研).2012(7)
篇9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高中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思想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6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精神、思想和追求的境界受到物质的干扰、诱惑;而高中时代是一个人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突出高中生审美能力、道德修养的培养,才能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未来建设者。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健康人格、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思想境界意义重大。
1 重视教材人文特点,明确教材人文思想挖掘侧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创新色彩,是对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有效落实。该教材虽然还是以专题的形式组织选材,但是每一个专题都是围绕着统一的人文内涵而编制的。如此,使得人文性的三个表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得以充分凸显。
如苏教必修五的四个专题:“科学之光”针对这人与自然的层面,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追问科学的意义;“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给我展示了人性、人情之美,使学生对亲情、爱情、友情有了深刻的审美体验,无疑提高着他们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感受能力和思考意识。而“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两专题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具有勇往直前、直面人生、正视苦难的力量与信心;在问题探讨中对人文性的认识更深刻,受益更丰厚。于是,这样的教材多维提高着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理念、道德素养,使得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高远,也使语文学习更加人文、自由而广阔。
2 加强人文工具联系,人文挖掘推进语文素养提高
我们的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经典的范文不仅具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还具有着很高的文学品味和学习借鉴的价值。因此,我们的人文学习不能脱离对教材语言美、结构美和艺术美的学习和把握。
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精选了不同时代的诗歌与散文,对它们吟咏,能从富有青春气息的字里行间、艺术表达中获得思想与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会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以及生命的价值。如《沁园春・长沙》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从而把握作者形象,感受青年时代的业已具有的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因而,学会鉴赏品读诗歌,对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理解和把握,掌握诗歌的鉴赏与评价的方法:如氛围的营造效果,抒情方式、诗歌中表现手法的体会掌握,在色彩的对比、动静的结合、视角的变化等手法中感受秋天的景物、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竞自由”特质;从而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感受作者抒写出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和豪情壮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景物描写和真情实感表达的能力。
3 激发学习的兴趣,突出人文积淀提升思想境界
重视教材人文的挖掘、学习与探讨,能够对身心渐趋成熟的高中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人生境界的形成铺路奠基。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人文性的宣扬,调动他们美好的情感,不断激发、丰富他们的情感心灵,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的修正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人文审美观点,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正确规划。
3.1重视情感激发,突出人文感受
苏教版教材重视选材的人文性,而所学课文的文学价值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就苏教版的必修、选修教材来看,都具有着很强的文学艺术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语言知识与写作技法的学习,使得人文挖掘更实在、更深刻。
现实是学生学习压力大,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而网络、快餐文化、低俗读物对学生也极具诱惑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爱上语文,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如《长亭送别》这一元曲学习,虽然该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诗歌的语言让学生缺少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泰坦尼克》的剪辑,听《爱无止境》,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对真挚爱情形成不关乎金钱、无碍于地位的认识。然后引入《西厢记》的学习,通过对梗概的品读,感受崔莺莺为爱情大无畏的抗争。如此,学生就会生出学习的热情和对人物命运、情感探寻的兴趣。这样,学生能够对这篇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品质有所认识,在反封建婚姻的主题学习中,获得人文底蕴的丰厚。
3.2加强合作探讨,推进人文吸收
激发学生对经典课文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发现作品的人性、人文美;还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对作品中的人文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使自己的感悟更深。如古人有“读《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的说法。那么,我们在这一课文学习时候,肯定没有学生哭泣的。那么,古人这样的说法是否就没有道理了呢?我们可以在疏通字词,大致理解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的用意,思考如何在课文中找到能够令人落泪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传统的孝道有所认识,学生在李密的身世的讨论中,对“夙遭闵凶”有清晰的认识;知人论世,联系背景,对当时在笼罩下进退两难的中毅然选择先“尽孝后尽忠”感同身受;这样,不仅对“不哭者不孝”能够准确理解,更能使得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总之,针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重视人文性的这一教材特点,我们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很好的结合起来,点燃学生兴趣的挖掘教材人文底蕴,推进学生对人文的感悟、思考,从而使他们获得人文熏陶和感染,获得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随手打开一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术语让我们眼花缭乱,反复、反讽、白描、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等各个妖娆万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万花丛,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从中走出来,其中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不同艺术手法的作用可以来试分析一下。从文学艺术类和绘画艺术类可以这样区分:文学艺术类包括象征、反讽、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绘画艺术类包括烘托(渲染)、白描。同时还要进行比较,比如对比和衬托,衬托不是对比,衬托中两事物主次分明,对比中两个对立面是平等的; 衬托的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对比的目的是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再如烘托和渲染,烘托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指从旁边着意描绘,从而使主体更加明显突出。如水墨画的“烘云托月”,画的是云,显现的却是不着一笔而皎洁如雪的明月。文学的渲染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气氛、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加强艺术效果。环境、景物的描写也是渲染常用的方法。掌握了这些可以试着分析,灵活运用。
除上述所讲的手法,其他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2)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拥有了大量的手法分析还要注意技巧归纳。首先,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其次要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再次要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1)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这样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最后要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