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篇2
关键词:高中教育 历史学科 生活化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52-01
因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得历史学科只能按照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系统地讲授被提炼出来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充足的认识。而历史作为文科的“代表”之一,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其行为思考也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研究,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制定必要的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历史基础,使之应试能力得以强化训练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
1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思路解析
教学内容生活化。大多数历史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喜欢直接把概括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唯有死记硬背。而生活化的的历史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好的把握和安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准确。例如,在对某一历史人物作评价时,教师要能够列举几件该人物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并让学生以此对人物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再从中引导、补充和总结,由此深化学生对此历史人物的印象。
教学观念生活化。之所以生活化教学效果的突出,正因教师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于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且广泛的知识,能够将生硬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从而打破以往只会死记硬背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将学生带入生活化教学中,不仅是为培养其历史素养,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
课堂评价生活化。教学评价是对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小结,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目前,课堂评价多参考学生考试成绩,故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生活化的教学所提倡的评价体制即是以个性化、多样化为准则,综合考量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个人创新能力等丰富的评价标准。
2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明确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为防止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太过深奥、晦涩难懂,要使其明白历史知识是生活必备的常识,是耳熟能详的先人故事。对此,即要求教师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围绕三个层次来学习历史,第一层次即帮助学生将基本的历史知识牢记于心,掌握历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第二层次即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借鉴历史,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第三层次即要教授学生掌握应试技巧,也要促其历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整合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内容。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更为精深,高中学生在上历史课程时,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还需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课外的历史知识。对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协同学生一起整合历史内容,具体为:一是将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笔者认为,乡土资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较为轻易接触到的历史层面,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乡土人文的感情。二是将生活中的名胜古迹、环境、风俗习惯和纳入教学范围,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历史古物和文化现象,并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生活联系历史。历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课外与社会,践行学以致用原则。为此,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历史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期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寻访当地老人,挖掘民间故事和地方历史沿革;在学习近代中国革命史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感受当年的革命历程。此外,针对部分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或角色扮演,吸引学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历史事件的讨论中,在活动中得到对此期间历史的更多感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3 结语
历史生活化教学向我们更多地展现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思想与教学效益观,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努力使高中历史教学趋向更为精彩、鲜活而灵动发展,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中促进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樊榴红.论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7).
[2]韩登连.高中历史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历史观;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重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知识体系的融入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命题中也更高突出历史知识的整合运用,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历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深入研究,都将能收到更好的运用效果。
一、简述多元历史观的相关概念
1、整体概念分析
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诠释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等不同综合,并通过唯物历史、辩证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历史教学中的特定环境与整个教学相融合,尤其是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形成整体的融入、贯穿,构建知识体系的全盘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角度下审视知识的全面效果,进而促进整个教学的整体发展。譬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情节,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等进行深入阐述,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2、不同分类的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标体现了“一元多样”的史学观念,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通观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重要的史观: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二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
1、运用漫画进行情景教学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幽默性的图画,在历史教学插图中,漫画最具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那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无尽的历史韵味,令人过目难忘,那画中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时代、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反映,正是这特定的内容及魅力,使它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从实践来看,漫画有多种用处,创设历史情景是其中之一,它可激发学生兴趣,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讲时,可向学生展示《小个子击倒了大个子》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个小个子日本人击倒了大个子中国人,较形象地说明了大清王朝这个宠然大物竟会败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手里,这铁的事实震惊了中国人,也震惊了世界。从这幅漫画的寓意中可让学生充分体验清王朝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史实,明白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却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一个强国。
2、建构多元史观下的历史线索
建构“历史线索”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托、以中外对比为内涵的线索。首先从古至今选定若干重要的时间段,用全球史观概括出其阶段特点(同个时间段中国和西方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再将教材的具体相关章节放入对应的时间段当中,用结构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间、事件,同时还能培养其对比中、外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全球史观,使其知识体系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以“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时间段为例加以说明: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既体现了全球史观,又将《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若干课的内容放入一个知识平面当中,让学生记住基本时间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其知识体系科学化、系统化。
3、统整多种历史观教学模式
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如关于中国近代史,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这种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与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多角度探求。
三、结语
通过采用多元历史观教学的运用,尤其是结合当期历史知识系统化、连贯化的发展模式中,要突出对整个教学的细化,让学生学会自己运用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解答,提升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 [1]杨菊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 [2]段进生.从命题变化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以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27题为例[J].山东教育.2010(29)
・ [3]吴宝棋.以新的史学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 [4]朱志琴.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如何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取舍[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1)
・ [5]马智强.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育;挑战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将面临着挑战。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按照通史模式,以时间为轴,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传统排列顺序。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写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条主线为必修模板,并增加了数个选修教材,加强了历史的内在联系性。这样的教材编排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方法,转变思路,做好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是高中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学科知识拓宽、教学方法改进、初高中课程相互渗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等。
(一)学科知识拓宽
新课程设置下的历史课,注重专题形式,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各种不同元素有机融合,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都会在同一专题内出现。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增加了许多知识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性及其明显,多种知识的融合渗透,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整阐述新课程中的新增与综合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涉及面的广度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要求,多种知识的穿插渗透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完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开展历史课教学工作。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个专题,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事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二)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质疑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向外界求助。其一,探究学习。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更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展开探讨。对设置的问题,在得到或未得到完整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要肯定正确见解,否定错误见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搜集资料,为课堂探讨做出充分准备。其三、向外界求助。学生在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或探讨无果的时候,要勇于向外界求助。这样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使合作从单一的学习方式扩展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讲,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并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等做良好的铺垫工作。
(三)初高中课程渗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以历史时间为脉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将拓宽知识面与深化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同,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提高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新课程改革也使初高中知识渗透现象严重,历史知识距离有所增大。时间永远是串联历史知识的主线,注重时间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有效理清时间脉络,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减少初高中历史知识重复教学,不仅对节约教育资源有利,同时也是学生是否能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
(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对历史年代及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记忆,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综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课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形式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设置问题,有学生集体探讨解决问题,或者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学生由单一的听讲接受知识,变为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并采用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挑战
新课改对高冲历史教育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创新应用、运用其他材料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教材的创新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淡化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教材的主导地位,一切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其涉及的知识面深度与广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相比均有所挑战不足。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课课改的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历史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深刻理解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学形象性
正对历史学科包容性极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将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历史现象涵盖了所表述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单独地对一种现象或多种现象进行讲述时,难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趣味性不强,枯燥乏味等多种问题。如果能把历史现象与诗歌、对联等趣味性元素融合在一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要是新课改历史教育的挑战。挑战传统授课内容,以生动的举例说明或用趣味性强的内容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高。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提出多元性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判断历史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读史中受到教育,真正地做到感悟历史,融会贯通。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无可争议的主体,教学计划与教材内容完全限定了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延伸知识点较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彻底发挥。新课改要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主要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分三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设置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对所设置的主体展开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独到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外部力量进行问题解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师的定位主导,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教无定法。综上所述,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动,但是基本的教学规律是不变会变的。新课改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挑战。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丁一鑫.新课改理念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育课程衔接
初高中的教育虽然共同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但是初中教育又是高中教育的一个基础,且高中教育又属于初中教育的发展与继续。对于初高中的教育来说,不仅要有明确分工,还要互相协调,重视初高中阶段教学的衔接问题,更好的帮助新进入高一的学生尽快熟悉与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为他们新学习阶段打造良好的一个开端。本文主要针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衔接问题进行的探讨,希望对日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初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一种经验型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的一种阶段。并且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经验型,他们经常需要借助到一些习惯或者生活之中所遇见事情的亲身感受来进行思维的活动。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多数为理论类型,其要求用理论来作为指导,对各种事实的材料进行归纳处理,有效掌握逻辑思维的一些程序,应用推理判断等手法来增加自身知识的领域,形成自身的一种知识系统。
2、初高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着不同的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大多采用时序与主题的一种通史体系,其主要应用主题形式,并依照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因为对于初中的历史知识不追求体系完整性质,所以在教材中会删减掉一些历史的概念与内容,导致初中教学的历史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并且知识结构也较为散落。而且在知识方面,初中的历史教材较为注重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故事性,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与分析表述的较少,对一些历史规律与概念的定义解释较为简单。然而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拓展、深化。为避免和初中历史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关联与贯通古今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并在初中教材通史的基础之上,应用了专题与模块的系统。这样更加利于高中生深入、集中的对历史进行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更加利于高中学生对历史和现实、局部与全局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正确的认识。
3、初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多数习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且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多数为对知识的记忆与了解,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还是很有效果的。然而高中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课程的时间也较为紧迫,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自主学习作为主体,并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应用初中的被动学习方式来学习高中历史,就可能导致学习了大量知识要点,对知识点记的很熟,但是真正应用到学习中,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怎样更好的将初高中历史进行衔接
1、高中的历史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与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之中,初中与高中教学大多处于隔绝的一种状态,使得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多。对于即将教授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教师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特点,注意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提升教学的连续性与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传授能够详略得到。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其有着信息量大、呈现的方式多样等特点。教材中不仅有图片、文字、表格,还会有一些资料卡片,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就变得重要起来。只有经过对课本的预习,才能更好的了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便于听课的时候进行关注。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听课方式,遇见不正确的听课方式要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及时做笔记、积极发言等学习习惯。
3、高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
教师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的基础之上,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标准,并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育在对教材认真研读之后,应用知识链接中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简表》,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是怎么慢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一般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渴求心是很大的。这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缩短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适应时间。
5、适应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想要在历史的教学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就必定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首先,用历史知识作为载体,应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其次,需要对历史的材料进行充分利用,逐步对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中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一个新角度出来,用全新要求来增加历史原始材料,并配合一定的思考问题,要求高中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并综合学过的知识,岁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总而言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在教师的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如果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能够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将这方面工作做好,不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更好的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实现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洋,也谈型课程视野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以美国的诞生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J],中国历史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 学困生 转化办法 教学策略
一、中学历史学困生的具体表现
何谓“学困生”呢?通常情况下也就是指那些在智力方面正常而在学习上出现了一定困难,并且暂时不能够真正地达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学习成绩又相对低下的一类学生。这些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为:①对中学历史的学习情感出现一定障碍,不喜欢或者是害怕学习中学历史的知识点;②严重缺乏学习历史知识点的兴趣和热情;③学生的学习意志力相对薄弱,具体能够在学习方面的是稍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④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比较多的情况为采用记忆法;⑤学生的中学历史学习品质叫差,对于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习惯不佳,因此注意力非常容易涣散;⑥在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对低下,知识点运算推理水平比较差。
二、中学历史“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办法
学困生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必要的学习能力,有效地运用它不仅有助于帮助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并且还将发展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事业以及终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学历史教师在这样一个的教育形势下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终生发展并且不断地跟上这个时展的脚步。
(一)加强和“学困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首先加强和这些学困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以此来增进和学困生之间的友谊,从内心去帮助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并且能够做到热情辅导,真诚地帮助这些学困生解决在中学历史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难题。同事还需要从精神上对其多一些鼓励,学法层面多进行指导,树立起学困生们的自信心和热情,帮助他们提高对于中学历史的学习能力。
(二)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困生历史学业不良是一个相对的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次失败,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这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教师应该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多样化教学,培养学困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学困生的认识水平通常比较差,对于历史知识点的思维能力叫差,因此教师需要根据高中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方面还需要不拘一格,做到灵活多变。在其讲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讲解,尽量地降低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坡度,注意分散知识点中的难点,给予学生模仿性训练的机会。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历史知识点的变式训练,使学困生理解以及掌握知识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其讲授过程中的速度还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一定放慢语速。历史老师的讲课语言应当尽量确保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除此之外,在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善于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真实事物去说明高中历史知识的内容,使用历史知识去阐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四)对于“学困生”需要使用激励性语言,确保成功教育
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鞭下有瓦特,那么你的冷眼下还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也有爱迪生。”中学历史“学困生” 于学习方面屡遭失败,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灵方面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创伤”,因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失望心态,对于自己的学习自信心也相对较差。学困生们的学习不好,思想往往比较压抑,因此可能导致思维灵敏度不够,他们要比其他的同学更加需要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在“学困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一定不要全盘否定,而应当挖掘出其中正确的一面进行赞美和肯定,激励并且启发他们去积极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在“学困生”取得了一点进步和成就时,历史教师一定要及时对他进行赞许,“很有进步!”,一定要激励他再接再厉,最终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中学历史“学困生”灰心失意之时,历史教师还需要及时地从思想层面对他进行疏导,并且激励他要重树信心,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且能够有效地唤起他们在学习历史方面的热情与欲望。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素质教育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每位历史老师要以历史背景,历史名人故事等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那种“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局面;以知识应用的趣味性来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以广开“言”路,生动通俗来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逐渐热爱历史;以例题的挖掘引伸来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足够的耐心来提高差生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姚亚平.谈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郑川.苟婷婷.龚洁.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3]周斌.甘华良.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教育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8期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有效学习
中国古代、近代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体会这其中的含义与精神,学习其中的精髓文化,让中国文化不断发扬下去。高中是让学生充分吸取知识的时段,学生心智基本走向成熟,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鉴别能力。有了小学、初中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来不再有太大的难度,一般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理解。所以说,这个阶段,无非是学习历史的大好阶段,不会像初中阶段那般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巨大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去汲取知识,只要找对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那么学生的收获定会硕果累累。
一、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性学习
高中历史教授的不再只是些粗浅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历史这类学科需要死记硬背,这是一个误区。历史是用来了解的,不是用脑子强硬记下来的,如这样死记硬背的话,过个两三年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历史学科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见解,能合理地分析历史长河中的事件,被事件中人物的精神感染。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这门课,知道它所蕴含的意义和需要了解的目的。如果对某一点很感兴趣,课后可积极询问老师或者自己进行查阅书籍等自主探究,那样学习的结果会更有效。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难题或者知识点时大多抱有就这样过去、随便的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可取的,只有大胆提出疑问,大胆猜测分析,主动学习,才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学到的东西也才会更加扎实,理解才更透彻。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有效性学习
在这浩瀚的长河中,历史课本只是概括性地叙述出翎毛凤角,
学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历史上的功过都不是一言一语可以说清的。高中历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时要进行自我鉴定,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用最饱满的热情去汲取课堂知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性的学习。现在的历史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洗练已经变得更具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于以前也新颖开放了许多,学生要把握好机会,磨炼自己,高中历史的学习也是对自己素质的提炼,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学生,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对课程进行有效性学习,这也是对国家培养的回报,各门课程有它的目的与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但是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陷入了很大的误区,历史课程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让学生不能够真正地掌握运用。教师的导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真正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
三、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
1.树立发展变化理念
历史长河的形成过程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发展的动向。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去学习,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这一课程时,不仅要了解开辟新航路时的具体历史原因是什么,还要看到新航路的开辟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懂得思辨地看待问题,才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2.全面辩证地分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的发展具有多向性,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学生要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既要看到历史发展过程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客观的消极影响,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使得学生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分解割据”这一历史事件时,就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待问题。首先要看到在中国古代分解割据时,战争残酷,民不聊生,但是也要看到分裂割据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极大贡献。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努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让高中历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学生也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习高中历史文化,深入理解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并以史为鉴,让它感染到每个人。然而,学习并不是强迫性的,只有感兴趣了,才会萌生了解它的欲望,这门课才能够学得更好、更有效。总之,这就是有效性学习的根本。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4-01
学生能否学好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思维能力,本篇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历史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中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由此,才能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将概念知识熟练的应用进教学中,并有效准确传达给自己的学生。
通常我们所指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一种抽象表现,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主要就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特点与规律形成相对合理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再就是,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还要重视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课堂中,老师有计划的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为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由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不能独立存在,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二)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深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若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首先需要老师从整体上把我课本教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且能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逐一做到将历史现象及历史概念的关系弄清楚,这也是提高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
二、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格外重要。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信心、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历史,那么也才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一种积极持久的热情,最终提高和培养起自己的思维能力。
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教学重要性,对历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有所认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最终活跃他们的思维。历史作为前人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能给现代人以参考,作为古为今用,这也恰是对历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第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的历史思维方法,与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并对此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来分析,鼓励学生讨论发言,得出新的不同结论,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就能提高学生们对历史的分析能力。第三,在历史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老师还要善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中穿插趣味性大、带动学生积极性的历史故事。
三、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需从以下几方面:
首先,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主要还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关于阅读历史课本的方法,具体包括做出阅读提纲,找出课本中的阅读重点句和重点词,并且设计出一些能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将课本阅读内容的重点与规律,提前告诉学生,然后在课堂中辅助他们学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其次,保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碰到问题时,要多动脑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就是,如若学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得不到结论时,老师要及时诱导学生,将学生带到自行设计的分为中,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于历史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借助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课堂讨论,对历史材料的充分利用, 以及课后练习三个途径。
(一)如何更好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中,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讨论情景,鼓励学生讨论。不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点拨学生,解决讨论中的问题。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个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按照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历史原始材料,并且对此又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有效信息的充分利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综合利用其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论证。综上所介绍的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方式,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充分的利用课本资料,以典型的习题作为范例,对问题不断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此,还有一个基本的步骤,首先,历史教育者要读懂历史材料,能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来具体的分析历史事件;其次,具体问题的解决,要与课本的内容相结合;最后,清楚问题的要求,借助历史材料就可以找到答案。此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布置解析题外,还要丰富学生们的课堂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例如投影仪和电视机的使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们的阅历,最终间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要不断反复练习,不仅有助于扎实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不过,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练习中,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训练题。
此外,除了经常复习之外,还要不断的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不断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历史内容的要点,找出规律性,让学生对所学的只是形成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五、结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的根本所在就是培养和提高教育者们的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学生不如社会之后,也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这也是除了历史教学社会功能外,其他学科所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特别是当前,我们历史教育者更有责任来帮助学生,让他们在获得相应的知识点时,也能提高和发扬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霞.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法研究
[2]高丽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年3期
[3]张耀.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功・教育.2013年3期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衔接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根本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特别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块儿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1.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2.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1.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所以,我在人民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做了一次教学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了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张晓婕.电子白板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刘诗洋.对高中历史课堂优质提问的初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众学科都卷起一场改革的风波。在高中教学阶段,高中历史来一直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师资力量等的投入远不足那些传统的主科,使得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那么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历史是挑战还是机遇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中历史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得以任何形式被忽略,广大教学同仁一定要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共同助力。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探索与实践
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于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对历史课堂却很抵触,使得历史教学效率低下,设定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而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高中历史课堂,不管是发展的机遇还是重大的挑战,教师要借助这次改革,不断探索与实践,针对传统教学的薄弱之处要不断反思,产生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并且结合当前改革的大环境,探究能促进高中历史长远发展的教学策略,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将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教材分析不够透彻
高中历史作为人文性十分强的学科,对于教材的处理自然不能像理科科目一样,把教材仅仅看作知识点的来源。而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最大的漏洞就是教材分析不够透彻,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教学,缺乏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正确
高中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历史素养,但是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需要一定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通过考试。这样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了,如果只注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培养,则会使学生难以通过考试,而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则会使其人文性降低。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大的漏洞,极大地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的创新教学
(一)树立全新历史教学观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广大教师总认为教学无非就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因而采用惯用的教学方法就行了,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些,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转变观念,教师第一步就要把重视知识灌输转变成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与历史素养的养成,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高中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意义。
(二)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
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灌输,那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促进高中历史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反馈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所在,并且有趣的互动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一个简单例子,在学习近代史这一章时,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无非就是通过大量的铺排板书,把整个过程一点不漏地讲授给学生,而现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过程?”这样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课堂氛围。
(三)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都比较机械古板,通常是先讲解教学内容,再通过简单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也许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比较有用,但是对于主观性与人文性较强的历史学科来说,却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所以教师要不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能做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笔者认为,人文学科的学习重点在人文素养与思维的培养,因此不能用那些定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机械地答题。如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将的导火索、过程、影响等内容一一列出,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高中历史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在新课程改革中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迎难而上,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不懈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中历史的长远发展。
作者:丁艳 王学会 单位: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