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师 素质
在知识日异更新、信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文化内涵,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怎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素质教育,改革知识结构,明确当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阐述当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中学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中学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操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中学体育教师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成果,做体育文化的传授者
首先,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在体育教育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存在着重训练轻教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在教育观念上,重教轻学,重重复训练而轻教学效率的提高,重体能训练而忽略情感陶冶和终生体育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即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为学生终生体育打下基础,并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素质。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的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三、中学体育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
今日世界的生活和工作是高质量、高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劳动者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来从事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而且也需要具有相当高的知识素养,中学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专业知识素质是体育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学体育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二是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师基本技能,它主要体现“师范性”特点,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掌握体育教育教学规律,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吻合的崭新的教育观点。
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教育,如在田径中的铅球教学,可以运用生物力学的知识,讲述出手的角度为何是40度左右,为何滑步能获得初速度等。当然,单靠一张嘴,一根尺,—只表对‘教材进行“炒作”,即使再成功,在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十分广泛的今日,也只能算是明日黄花。
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学生,就必须以扎实知识功底作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通过网络技术,设计出ppt或flash课件,让学生观看跨栏的一系列动作,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行去更改、辨析、选择,当学生选对答案时,电脑便会发出赞许声,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会提高,技术也掌握得更快。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否,学校组织的业余运动队,需要的是—技多能的教师,为保证业余训练指导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应当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素养,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如轮滑、踢踏舞、羽毛球、花样跳绳、街舞、形体锻炼等正走近青少年,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富有时代气息,除了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知,注重自我的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安全有趣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这一切无疑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渊博的知识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中学体育教师要具备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为解决体育教学课题,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些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成果能力。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能力。注重创新能力提高的体育教师会不断地创造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力发挥最佳教学与训练的功能,努力创造各种优良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富有生气和吸引力,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气氛。二是科研能力。中学体育教师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的同时,能立足于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自觉地投人到教学科研中,通过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呈巨。无论是从精神劳动本身的内涵来讲,还是从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变化来讲,都要求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创新和改革不仅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所必须的,也是教师享受自我实现的乐趣和怡情的需要,否则教师就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枯燥乏味,甚至会把自己的工作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
五、中学体育教师要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教研能力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之一。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中学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能力。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去发掘新知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使自己的体育课有一定特色。同时,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只有由教育型向学者型的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六、中学体育教师就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求每个中学体育教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首先中学体育教师必须熟知并遵守与教育、教师、学生有关的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中学体育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遵纪守法,这样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才能使长大后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
七、中学体育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形成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但体育教师队伍中能做到克制自己,意志坚强,乐观大度,心理健康的教师不多,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何等重要与迫切。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善于自我维护。要经常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具有正确的认识观念和自我意识,热爱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对教育有执著的追求,乐于奉献,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始终保持心境愉快,要善于自我调节,做自我情绪的主人。窘境中以幽默方式排解,遇到麻烦时多想高兴的事,学会自我安慰,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运用合理有效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工作有创造性,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并能迅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中不断深化的形势。工作上始终有成就感,生活中觉得顺心如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时调整思维认识的偏差,善于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勤于内省,检查自己的认识是否有偏差,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还要学会适应,乐于合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积极和谐。多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多称赞别人的优点,能够悦纳他人并能自尊自信。面对新环境、新领导、新班级,要很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乐观大度豁达宽容。教师保持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总之,随着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教育体制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为造就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2]张伟.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与实践[J].体育教学,2002.(2).
[3]魏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4]陈晓春.体育教师素质谈[J].体育学刊,2000(4):87~89.
篇2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21所中学随机抽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被认可程度展开研究,分析了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现状,发现在教育观念与业务素质上总体存在不足。联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了应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职后教育等方面加强对新形势下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0-03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发展战略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体育教师的质量是影响中学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导因素。为了解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现状,我们于2005年上半年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研究分析当前安徽省中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状况以及相应不足,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安徽省范围内中学21所,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其中教师71份,分管领导61份,学生94份),问卷回收率为90.4%。在此基础上,编制“你以为影响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主题的开放式问卷,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其中教师58份,分管领导64份),问卷回收率为94%。要求被调查人尽可能罗列影响源,并依据重要程度至少列举5种。最后,我们采用同义归类的逻辑归纳方法,对调查所得出的生活事件按出现概率,取前4类生活事件。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法,辅助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采用自编“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针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及个人情况的满意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了预调查与复调查,最后形成有效问卷;问卷发放前走访了相关专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问卷效度进行分析,得出评价问卷有较高的效度,可以调查。为使资料真实可靠,采用不记姓名的方式。问卷回收后,采取小范围内重测进行信度检验,得出r系数为0∶925,问卷信度较高。最后使用SPSSl2.0ForWindow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在对调查结果分析时,我们发现影响安徽省中学体育老师综合素质的因素是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两方面,就其原因,我们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追加调查,要求尽可能罗列出影响综合素质的影响源,最后,进行同义归类的方式,对调查所得出的影响因素按出现概率,排序前四种。
2 结果与分析
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满意度的调查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心理品质、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5个因子30个维度对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做出测评,分析其成果;同时,结合培养目标研究如何改进完善满足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2.1 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调查结果
2.1.1 教师满意度各因子得分 自编“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问卷”设计了5个因子,分别为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心理品质、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对这5个因子的
表9,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排序前几位分别为继续教育方面的不足、高校体育学科课程设置问题、一专多能不够、文化素质欠缺。
2.2 安徽省中学教师综合素质现状与问题分析
2.2.1 教育观念落后,折射了高校体育学科课程设置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科的发展以及最新动态的把握相应落后,表现在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创新与科研等业务素质相对较差的现象。
2.2.2 业务素质不平衡,影响综合素质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业务素质的得分落后于其他因子。对于业务素质各维度的得分详细分析见表1~5。总体看来,对体育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的表现不满意;对业务素质各维度表现的满意度依次为:Ms3(组织和管理能力强)、M52(教育方法适宜、重点突出、内容正确)、M51(宽广的知识面)、M56(兴趣广泛、多才多艺)、M55(研究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M57(体育教学研究)和M54(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2.3 创新能力缺乏,制约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得分最低,矛盾表现较为突出。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运动技术技能,忽视体育理论与科研方法的教育,不重视体育人才的人文和科技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3 对策分析
2.3.1 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创新精神,体现办学指导思想的时代性 教育观念滞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启用相对较少;缺乏创新精神,缺乏了解现代教育理念。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追本溯源,应当在高校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体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理论学习,它有别于以往的只重技术训练,忽视理论学习,导致人文素质、科技素质相对缺失的人才培养理念,更加强调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起一种新型的、科学化的教育理念。
2.3.2 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依据现实社会需要而确立。在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倡导“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3.3 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促进业务素质全面发展在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应当注意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与优化。
1)在重视专业技术运动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大学科课程的学习的比重。
2)在内容安排上,倡导课程综合化,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增设新的科目,同时加强交叉学科的引入,拓宽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
3)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权重,增加选修课,多开设与中学教学实践相联系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4)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开设计算机与专业英语课程,利用网络资源以及信息化多维系统为教学活动服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体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
5)增加社会实践在学分中的比重。
2.3.4 树立“终身体育”与“终身学习”思想,扎实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理应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扎实构建切合实际的终身教学体系。
3 结论
1)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注重转变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办学理念与时俱进;
2)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策时,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科学的知识结构与优化的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突出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中学体育教育中科研与教学的更好开展。
3)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培养优质体育专业人才,为安徽省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输送力量。实现“教――学――教”的一体化进程。同时将初级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再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学习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终身体育与终身学习观念贯彻到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99-801.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90-96.
[3]周贤江,唐宏贵,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4,(7):99-103.
[4]洪新生,安红,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87-688,693.
[5]赵先卿,杨继星,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51-253.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综合实践种植园基地;实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依靠教材之外,还需要分析本地区的特色,抓住特色资源来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课本固有的知识系统中走出来、走出教室,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要将学校的综合实践种植园基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材中的“死”知识与生活中的“活”资源有效结合。而且综合实践课是近几年来新崛起的一门科目,设置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欲望。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教没有教材作为依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的综合实践课成了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替身,综合实践课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为了改变综合实践课空有实践名义,无真正实践的状况,我们需要总结教学经验,寻求地区教学资源,将学校的综合种植园基地引入课堂,在综合种植园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
一、利用学校综合种植基地,培养学生的种植技能
学校综合种植园的利用一般以学生参观为主,这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实践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一学校的种植园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所学到的知识在种植园中进行实践。比如,在蔬菜种植园区,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最基本的种植知识,并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相关的书籍或者网络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种植内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种植园,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或者搜集到的信息,对本地的土壤成分、气温变化等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植物进行种植操作活动。我在课堂讲授大白菜种植内容的时候,一般会先向学生介绍大白菜的基本信息。如,大白菜在古时候被称作菘,我国著名的大画家齐白石老先生认为白菜是“菜中之王”,慈禧太后随葬品之一的翡翠白菜现为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重新认识大白菜,转变以前对大白菜的偏见,从而产生对白菜种植的欲望。然后,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大白菜的了解来自由讨论白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这样可以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会向学生介绍大白菜的两种种植方法:直播和育苗移栽。由于教学时间和种植时间有限,我会就育苗移栽进行重点讲述。白菜的最佳移植时间为苗龄15~20天,幼苗有5~6片真叶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选取下午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移植。由于白菜的品种不同,在移植的时候选择的种植密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会选取一两种常见的白菜品种进行种植。在移植之后,需要立即对其浇水,早晚各一次,3~5天之后,即可延缓浇水时间。在基本的种植信息讲解完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到自己学校的种植园按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实际操练。将学生按5~6人分为一组,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各司其职,移植、\送、种植、浇水、记录,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践。通过这种课堂知识教学与实际操练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有一定的提高,更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使学生享受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利用学校种植园基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校的种植园基地引入教学活动,可以在开展种植活动之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这些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在种植信息搜集、归纳、讨论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如何种植,并将这一学习方式延伸到其他科目中,实现学科的整合。我在对学生进行种植培训的时候,由于我自身的种植知识、能力有限,对学生感性的某些种植内容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时,我会鼓励学生向当地农民或自己的父母进行咨询,或者带领学生到一些蔬菜种植大棚进行参观,从专业人士那里学到有效的信息。比如,根据我们学校的种植园的地理位置、温度、土壤等条件来分析,我们适合在这里种植哪些蔬菜,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蔬菜为什么会有季节性,不同的蔬菜有什么种植特点?等等。师生在种植中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信息搜集、种植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通过将学校的知识教学与种植园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使其获得一技之长,更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实践活动;有效训练;策略;反思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较好地发挥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课型,在现今的职教语文改革中备受关注。中职语文新教学大纲在课程结构的三个模块中都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少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缺乏有效性,没能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预期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识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训练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基于“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就业工作以致终身发展而服务”这种双重职能而设计的把语文素养与社会实践结合的项目训练课。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具有形式的开放性、内容的综合性、过程的体验性和结果探究的生成性的特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在新职教观念指导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职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训练的策略
不同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专业、教材实际,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活动形式进行训练,才能获得有效的课堂效果。
我校现在使用的是“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上下册,修订版)。教材中每单元最后都结合单元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有“语文活动”的专题内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有效开展实践活动训练,要做好如下几点。
2.1 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提炼和设计
在活动课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做到统筹兼顾、系统安排的同时,保证每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个贴合实际、集中鲜明的主题。活动中各项内容的选择、各个活动程序的设计都要紧扣活动主题,突出重点,不把综合实践课搞成“大杂烩”。这是保证活动教学的有效前提。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教材每单元的学练要点、能力目标和专业培养特点,对不同专业班提炼设计了相对有针对性的活动主题。
2.2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和选择
2.2.1 有计划地优化整合教材中的专题活动内容
教材上下册共有12个活动专题。我根据知识的联系和能力的构成特点,把“介绍自我,求得认同”与“求职应聘,从容应答”整合为一个专题;把“抒发己见,感谢他人”与“共贺生日,礼仪致辞”整合为一个专题;把“拟写计划,朗诵诗文”与“拟写讲稿,激情演说”整合为一个专题;把“扩写成语,讲述故事”与“编写剧本,演绎名作”整合为一个专题。同时,把综合活动需要的能力要求贯彻到单元的课文学习中,例文学习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训练服务。这样优化整合后,教材读、写、听、说能力更为清晰有序,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起来更有连贯性,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更为有利和有效。
2.2.2 有计划地创设各种语言场合,按照学生能力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可灵活安排有一定梯度的训练系列
例如,新生入学自我介绍,介绍一本书的内容摘要,介绍一位杰出的或熟悉的人物,召开故事会、演讲会、调查座谈会、辩论会等。根据学生将来就业需要,还应创设一些模拟性的语言场合,如产品说明、导游解说、顾客与营业员的对话、应聘者与招聘者的对话等。安排训练的形式要体现由简到繁的层次,逐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听说能力。
2.3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教师绝对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训练过程实施动态管理。
2.3.1 注重活动前的准备指导
在活动课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在进入课堂之前有足够的准备工作,在课外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信息资料、理解思考,甚至排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根据专题实际加以指导,包括工作方法、专业知识的解疑答难等的指导。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的,为了保证活动课的效果,需要制定一个方案或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效顺利进行。制定方案一般以学生为主,教师应给予指导,对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要力求对学生的准备情况有检查。因为准备工作到位,可以说活动训练的有效性已成功了一半。
2.3.2 灵活控制好活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
1)合理分组,确保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协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一般需要分组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本人一般会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水平进行搭配分组,力争做到组内优势互补、各组水平接近,利于任务的完成,也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合理的分组合作,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在出色地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与协作。
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确保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升
想办法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信息获取和整理,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获取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从而训练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3)创设合理的训练环节,确保实践活动成果的生成
就拿“自我介绍,求职应聘”为主题的活动来说,活动设计有组织问卷调查,开展大讨论,收集资料,撰写应聘书,制作个人简历,评选优秀作品等6大环节,才能达到效果的最优化。教师一定要按照拟定的活动目标和活动流程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然后通过加强过程督导来保证活动的有效运作,确保实践活动成果的生成。
4)精心设计活动的展示过程,力求实现预设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活动成果展示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考评,学生必须具有自信心,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亲和力及应变能力,才能很好的完成事先准备的内容。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活动展示前,由学生推选出活动主持人和评委,教师对主持人和评委进行辅导,并安排学生对活动现场进行适当布置,营造活动氛围。展示过程中,教师首先明确评分标准,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时都能心中有数;然后各小组推举出的代表在班级进行成果展示,评委打分,教师也参与打分,目的是及时纠正评判时出现的偏颇;最后按成绩排出小组次序,给予不同的集体奖励,同时选出单项优胜者给予个人奖励。以成果展示,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明显增强。
2.4 注重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但如果不不能给学生呈现出新颖的喜闻乐见的及易于学生接受的活动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还是流于形式,其培养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
首先,可以根据单元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比如可以临时设置一场未来职场专题实践活动,如模拟应聘现场,通过进行面试准备、面试技巧、职校生求职常用方法等辅导,提高学生求职应试的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即便是公共基础学科也应对学生加强人际沟通、业务洽谈及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养,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应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如进行企业文化观摩及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学习优秀企业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2.5 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创新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一般采用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和总评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态度方面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包括发现探索能力和收集整理能力;学习效果包括归纳总结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成果展示情况、总结与反思能力。
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可以紧贴学生的活动过程,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自评和互评的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要尽可能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2.6 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还要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才能真正实现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我校的做法是:
2.6.1 以社团活动带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校建有“芳地文学社”、“菁菁诗社”、“学生记者社”、“演讲与社交协会”等文学社团。这些社团活动涵盖了课外阅读、文学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大批学生参加。其中,我校“芳地文学社” 定期出版正副刊《芳地》,已发展成为茂名市知名的校园文学社团。
2.6.2 以比赛活动促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全校性的现场作文比赛、征文比赛和黑板报、手抄报比赛。每学年都指导“演讲与社交协会”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普通话知识比赛、语文综合智力竞赛、中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气氛,又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语文知识及得到了相关的语文技能训练。
近几年,我校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先后培养了曾嘉(《茂名日报》政文部副主任、记者)、柯丽娜(茂名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卡力(化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3 有效实施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训练的困难与反思
3.1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实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语文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它已经渗透进了课前课后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语文。然而,中职学校里,厌学情绪太普遍。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严重地影响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从其体验性的特征出发
注重活动的系统性、深刻性和广泛性,要注重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与技能,在意义的动态生成中构建个人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3.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更好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中职语文要服务于专业教学,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要在活动课中更好地体现出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找准语文课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契机。
总之,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系统操作项目,它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系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正确地、科学地在这一领域中挖潜,探索出一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路,为中职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好基础,是我们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形势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Z].
[2]毛辉玲.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8).
篇5
关键词:语言焦虑;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策略
外语学习焦虑感是语言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特有的与课堂语言学习相关的自我感知、观念、感情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一种容易引起主体不安紧张、自我怀疑的情绪体验,可分为促进型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抑制型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两类。前者是一种适度的紧张,对学习有激励作用。而后者则是过度的紧张,会阻碍学习。
一、研究介绍
从1986年Horwitz设计出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以来,众多学者都在此基础上探讨外语课堂学习焦虑对学习者的影响。从Horwitz, MacIntyre & Gardner(1986)对焦虑的定义可以推断,外语学习焦虑属于情景焦虑范畴,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它由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三个部分组成。
根据MacIntyre和Gardner(1991)的研究,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在语言输出阶段表现最为明显, 但有些对于焦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却是令人困惑的 (Scovel, 1978)。Young(1991)认为外语学习成绩与焦虑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她认为能力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更为重要的变量。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焦虑是阻碍学习者外语学习的(Horwitz, Horwitz & Cope, 1986;MacIntyre & Gardner, 1991;Aida, 1994),而且焦虑对自尊心及自信心都有负面的影响。
本文以269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在他们在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 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语言学习焦虑问题。主要研究了五个问题:
1、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中是否存在焦虑?
2、不同年级学生的焦虑是否存在差异性?
3、语言焦虑是否影响学生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
4、造成焦虑的原因。
5、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营造低焦虑氛围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1、FLCAS量表
本文采用的是Horwitz等人设计的经典的调查问卷 — 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为了适应本次实证研究的具体情况,将量表进行了相应改动,在问卷最后增加了开放式问题,要求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对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受作补充记录。
尽管中文问卷有一些局部改动, 但问卷整体上体现的仍然是构成外语焦虑的三个构想。问卷采用5级制量表,从1 非常不赞同到3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到5非常赞同。受试如果选1,得1分。依次类推, 每个受试的焦虑得分为33个问项的得分总和。 否定表述的问项, 其量表作相反调整。即选5得1分,选 1得5分。这样,对于所有受试者,问卷总得分高时,表示受试者焦虑程度高,反之亦然。
2、学生单独访谈
设计了11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3、听课及对教师的访谈
对五位任课教师进行跟班听课,对授课情况、学生反映进行详细记录,后对教师进行学生焦虑问题的访谈。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69名高职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34名男生,235名女生。120名一年级学生,43名二年级学生和106名三年级学生)。研究对象来自十个教学班,三个不同年级,五位不同的教师进行综合英语授课。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0岁,均有6-8年英语学习经历。
(三)数据分析
本文使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用可靠性分析检测FLCAS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及其在此研究环境下的有效性。其次,通过描述统计显示学生综合英语课程中外语焦虑的特点。
三、结果及讨论
(一)可靠性分析
269份问卷的可靠性分析显示FLCAS内部一致性指数(=.90)。这表明中文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在本研究环境下是完全可靠的。
(二)描述统计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一二年级学生在总体焦虑程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在交际焦虑方面呈现焦虑程度最高。在负评价恐惧焦虑方面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考试焦虑方面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差异显著,而在交际焦虑方面各年级间均无显著差异。男女生之间焦虑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三)研究结果讨论
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加之个别访谈和听课记录材料的归纳总结,对研究设定的五个问题进行和分别讨论。 转贴于
1、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存在焦虑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综合英语课堂中的焦虑以交际焦虑为最,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种。内因主要为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学生尚不能充分表达个人观点,造成交际不畅。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被要求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很多学生顾及面子或担心受到批评,因此焦虑增加。外因则归结于中国的英语教育背景。中国学生较习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口语交流存在畏惧。中国各类英语考试的重点也不在口语交际上,造成学生对开口说英语的恐惧。而大学的综合英语课堂恰恰鼓励学生的英语交际,致使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变大。
2、不同年级学生的焦虑存在差异性
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焦虑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原因有三点:一为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课堂,思维行为模式还停留于中学,对新的环境不适应。二是高职的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低于本科生,研究对象的英语高考平均成绩为90分左右,他们成为英语专业的新生,对英语尤其是口语缺乏自信,在高中时期也很少有机会进行英语表达。三是本研究中,大一学生的综英教师年龄偏大,要求严格,授课方式相对单一,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焦虑。
3、语言焦虑影响学生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焦虑程度高的学生在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进步程度明显低于焦虑程度低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焦虑程度高的学生表示,其他学生的课程成绩高于自己,进步快于自己。
4、造成焦虑的原因
本研究认为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中显现的语言焦虑感来源于学生英语熟练程度不高、缺乏自信、师生互动匮乏和课堂教学组织不当等方面。
5、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营造低焦虑氛围的有效途径
(1)案例教学法
为学生们提供在真实情境下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训练。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们参与到对案例的讨论之中,对熟悉场景发表评论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综合英语课程的文本丰富,内容涉猎广泛,每个单元均有一个主题,均可找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给学生们创造两人或多人一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在与同学的讨论中,焦虑情绪易于得到舒缓,在轻松的环境中也达到了锻炼语言的目的。
(2)倡导主动学习
创建利于主动学习的条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任何方式(交谈、朗读、书写)解决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主动学习能有效增进学习进程和效果。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本科学生来说稍差一些,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没有明显逊色。学生的焦虑来源于不自信。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安排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体验主动解决问题的喜悦,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战胜焦虑。
(3)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互相启发、激荡观点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进行批判性思维。讨论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师可做为小组一部分进行参与,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有利于学生忘记焦虑,投入学习。
综合英语的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内,可以有意识的安排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逐渐增加发言,逐渐克服语言焦虑感。
(4)鼓励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适应当今社会形势。
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合作学习适用于较全面、难度较大的任务,焦虑感高的学生担忧独立完成这样的任务,在团队的合作中,他们的长处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焦虑可以很好的得到抑制。
(5)充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这种途径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照顾个性差异,为个性化教学创造物质条件,在单位时间内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计算机的交互性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另外,其动态画面、逼真的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放松的状态下淡忘焦虑的存在。
尽管调查结果表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存在着焦虑,焦虑对课程学习有着消极影响,但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对二语习得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教学活动,有效控制消极情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及输入,学生的焦虑会得到较大缓解。
参考文献:
[1]Horwitz, E.K. 1986.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 Tesol Quarterly: 559-562
[2]黄蔷.中学生外语焦虑——以全国英语高考成绩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篇6
我们对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职校语文项目化教学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文献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语文项目化教学研究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进展加以回顾,以期为课程改革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
我们所分析的文献全都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此库是国内目前资料收集比较全面、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全文数据库,通过对此库的检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2000年以来职校语文项目化教学研究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和态势。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每篇文章为分析单位,主要从研究文献量、研究内容两个维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活动课”、“职业学校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法”、“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活动课”、“职业学校语文课的项目化教学”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清晰看到,近十年来项目化教学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中国的项目化教学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阶段,呈现出繁荣景象。2008年以来,在职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职校项目化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反观近十年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却不温不火,从文献数量看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小幅度提升,可见该课题的研究还未形成规模。再看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则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甚少,远远落后于整体研究水平。至于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项目化教学在知网空间的文献搜索结果却为零,我们只得将主题词调整为职业学校语文课的项目化教学,检索所得文献量也不容乐观,这说明目前职校语文教学中使用项目化教学的还在少数,还需要更多的教学者来“垦荒”。
研究课题的定性分析
1.项目化教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
(1)项目化教学。也称为“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
所谓项目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实践中最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它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真实性、完整性、协作性学习的原则。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而项目的具体操作程式并无统一标准,它视工作任务的性质和项目执行者的情况而定,大体而言,可以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五个步骤: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在语文学科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板块。它是“语文”和“综合活动”的整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内容,是一种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以学生广泛的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活动、综合、语文,三者缺一不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2.职业学校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
篇7
【关键词】 诗歌 教育 中职 素质
语文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文教学中文学的熏陶感染更能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诗是文学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这种文学样式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本文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践,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对诗歌教学在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影响及实践应用作简要探讨。
一、古代诗歌教育
中国诗歌教育的历史与中国诗歌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诗歌教育,从最初的启蒙教育到最后的选拔人才,诗歌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文人一生功名的成败。比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主张把教读诗歌作为蒙学中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不仅如此,古代一些著名诗人也十分重视诗歌教育的作用,力图通过诗歌来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实现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目的,如韩愈、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因此,诗歌教育受到从帝王到百姓的普遍重视,学会读诗作诗成为学子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使到今天,诗歌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唐诗宋词,李白杜甫,可说是家喻户晓,从小学到中学,学校教育中从未缺少过诗歌的身影。
二、中职教育学生特点
中职生由于生源限制和入学层次的差别,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大都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大部分在入学前成绩比较差,一直被当作"差生"看待,自身思想上也默认了这个现实,不再积极进取,因此,对纪律、学习、卫生等都不重视。也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成绩也不错,怀有美好的理想,能够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一圆象牙塔之梦。但是中考的失败使他们理想破灭,造成终身遗憾,心理消极自卑,对学习也信心不足,从而阻碍了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展。
在生活上,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远离父母,许多生活琐事都要自己料理。有些学生初次离家生活处理能力很低,带来强烈的不适应感,以至于学习精力分散、不集中。再加上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在学习方面的竞争不如高中生激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大多自我约束力不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些都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不利因素,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困难。要改变学生这种状况决非一日一时之功,而要长期耐心的教育、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熏陶感染,使之思想转变,养成良好的习惯。诗歌教育不能说不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因为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没有各种考试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又比较宽裕,这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中职教育因为没有功利的影响,反而容易让学生轻松地感受诗歌,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诗歌教育实践设想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加强诗歌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消极的心态受到感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诗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进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这种实践需要学生朗诵大量的诗歌才能完成。因此,朗诵是关键。诗歌特别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非常适合诵读。格律诗讲究韵律和谐、平仄相对,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品味出诗歌艺术之美。在学习诗歌方面,古人尤其强调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读书方法。
诵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与诗歌教育相伴而生,历史悠久。诵读正是"诗"的特征之一。《诗经》就是因为被人们"讽诵",因此能"遭秦而全"。中职学校的课余时间一般比较宽裕,这就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早晨,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诗歌。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喜欢在早晨朗诵比较有韵律感的诗文。
为避免朗诵时的单调,朗诵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可以自由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也可以由学生领读。语文老师可以培养一些文学素养较好的同学协助辅导,比如班级中的文学爱好者,或者文学社的成员等。除了早读时间,课外活动时间、自习课时间也都可以活动的形式做些诗歌训练,让学生感到乐趣,主动参与,快乐地去朗诵。著名学者、教育家吕坤对诗歌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
四、实践难度
我们在这样设想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其中的难度,在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诗歌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诗歌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诗虽然好,但不一定首首都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有些诗,学生从未体验过,难以实现情感共鸣。比如《诗经•生民》,这首长篇史诗现在读起来韵律感不强,其中描写的情节也很难符合学生的情趣,对于中职学生就未必合适。因此,诗歌的选择要注意中职学生本身的情感和诗歌的情感是否相融相洽,学生是否真正感兴趣。
2.诗歌的解读。
诗歌的解读不能靠纯粹的说教,要形象生动,最重要的还是要学生自身能够深入其中理解。语文老师主要起指导作用,而不是给学生填鸭式的内容详解,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等一大堆,不厌其烦,学生早没有了兴趣。总之,使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才是根本。此外,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件任务完成了事,因为我们是用诗歌在教育,而不是为了考试要求记住多少内容。
3.实践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最忌也最易陷入的误区是强调死背。诗歌需要朗诵,但不是死背。学生一接触到诗,就是背,教师检查起来,也是背,这样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完全失去了诗歌教育的初衷。"三分诗,七分吟",让学生抛开背的任务,轻轻松松地吟诵,体味那些意境幽深的诗句,入其境,得其趣,才能实现真正潜移默化影响。
总之,诗歌教育在中职学校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诗歌教育能为中职教育学生素养的提升带来光明的前景。我们仅就此提出设想,其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其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诗歌教育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2]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3] 张继红.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8
一、体验式拓展训练的功能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公民意识,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礼仪修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思想素质,能够积极的参加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促进身心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体验式培训能够改善身体机能,认识自身潜能,强健体魄;改进自身形象,增强自信心,完善性格结构,磨练战胜困难的意志,调试身心;克服心理惰性;不颓废,不浮躁,能够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工作的挑战;增进集体责任心和参与意识;认识群体的作用,启发创造性与想象力;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会关心他人;学习欣赏别人,自然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和关爱生命;人际关系和谐等等。结合大学生以上特点,能够通过体验式培训,达到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体验式培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一)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高度,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稳定的突出因素。在大多数项目中的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心理素质而设计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克服心理恐惧,战胜自我,通过完成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困难,以和平的心态,充分的信心你自己,这对于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非常重要。
(二)体验式培训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说过:“心如果改变,你的态度也就会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你的习惯也就跟着改变;习惯上的改变,你的行为也就跟着改变;行为的改变,你的性格也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你的人生也就跟着改变。”户外体验式的活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是非常重要的,您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你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做“求生”这个项目的时候,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一选择是不可能的,但经过努力,但是当他们认真地、积极地、努力地来面对这个任务时发现,看似不可能的事经过努力完全变成了可能。学生们经验分享时认为:面对的任务,你的心态是积极的,你会发现有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是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的大脑会认为你不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缺乏,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自信心缺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然后畏惧或者羞于和周围的人流或者交谈,严重了还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自信心缺乏使学生在做事情方面缺乏主动性、积极性,遇事躲在别人后面远远的,不敢向前,在别人身后寻求安全;自信心的缺乏使学生没有信心去承担责任,遇到责任问题的出现就会出现推诿、退让等行为;自信心的缺乏的学生也不敢勇于承诺,经常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行为和观点,“差不多应该是这样把”,“要么我先试试看吧”、这就是自信心缺乏的典型表现。拓展训练能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让每个人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直接的获得认知,在专业的拓展培训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下,在团队成员的交流当中提升了认识能力。本课题的研究是立足于拓展训练的体验式干预,让大学生在体验当中,由专业教师不断地施以暗示性的言语,强化地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水平的提升,结果是令人欢喜的。
(四)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的专业培训,培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形势的认识。开展让学生走进企业,工厂参观和学习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而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到必须学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探索创业成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三、体验式培训在现代高校的应用
(一)新生入学教育培训
刚刚进入大学,大一学生在新的环境下,会面临很多的不适合,这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想,生活和学业上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新生教育的目的是给予及时的科学的学习以及生活上的指导,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熟悉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目标,规范行为,在开放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方向上是好的开端,经济增长,人才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索教育体验式培训的娱乐性,以人为本,针对性强,高参,浓厚的兴趣,适用性广,效果持久等优点,受到了广泛欢迎。
(二)户外拓展课与趣味运动会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自己的网站条件或者与户外拓展基地合作,一些户外拓展培训项目进入大学的体育可操作性都进行分析,最后采取的选修模式设置室外课程: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荒野求生存,以高海拔的挑战项目,安排野外定向单杠,高空,下坡等户外项目,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的特点,如通过电网穿越,罐头鞋,方阵和其他场地项目的项目。在体育文化周或体育文化节的基础上,把一些有趣的活动,以拓展项目设计合理进行改造,例如,“击鼓颠球”、“无轨列车”、“定向活动”、“挑战150”、适合人数较多的户外拓展运动,让学生融入有趣的游戏当中。通过参加这些户外有趣的游戏过程与“做”的经验为基础的培训核心理念的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处理的挑战,如何管理时间,体验此次拓展在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感知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将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一流的团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的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这是指导体力活动,心理挑战为重点,扩大心灵,培养品德,发展为宗旨,以完善个性的目的。学生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不仅可以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挖掘自身的潜力,挑战自己的极限,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建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为例[J].南方论刊,2012(02).
[2]刘丰林,徐伟民,孟三爱,袁文.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
篇9
关键词:职业高中 实作课 素质 能力
职业高中实作课是结合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开设的一门技能课,也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把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巩固已学专业知识;通过接受教师传授的技艺,培养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技巧。但是,应试教育时期,职高实作课往往专注于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与形成,忽视了“教书育人”和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以至一些学生毕业后难与社会相适应。因此,实作课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形成同时,重视教书育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实作课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应试教育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以考试为中心,以分论人。以至培养出来的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无法应对多元社会的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日益严格,许多职高毕业生由于在家又是娇宠的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历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过求职关;有的毕业生即使进入用人单位后,由于难以承受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难以经受挫折与失败,无法独立开创工作局面等原因,最终不得不就业又失业。因此,结合实作课教学,加强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二、转变教师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势在必行。一是转变目标观。由单一的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形成,转化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提高部分实作课优秀学生素质转为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素质,特别是差下生。二是转变人才观。改变以分数论人的偏见,从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育人出发,把人的发展作为实作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人的着眼点。三是转变施教观。由只对少数优秀生和学生学习期间负责,转变到对学生群体和进入社会后负责。使每个学生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通过实作课培养素质提高技能,为毕业后融入社会负责。
三、教学中应以师表作用和人格魅力育人
“教书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职高实作课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还应以“育人”为本位,把铸造学生灵魂、生命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因为学生毕业后立足于社会、面向生活,仅有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善与人共处是不够的。还应具有聪明才智、远大理想、高尚道德、科学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无限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等优良品格,才能融入社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以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和影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所以,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艺的传授中,应自觉加强“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方面的自我修养,注重以自己知识丰厚、技艺精湛的良好人文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勤奋好学、广采博览的严谨学风;心胸开阔、品格高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圣洁的偶像与行为的楷模,继而以效仿。特别是对那些因学习基础差,曾带着失望与无奈,甚至自卑的心理跨进职高大门的学生,教师更应以无怨无悔地爱,诲而不倦地教,宽厚的包容,去呵护他们那脆弱的心灵。用圣洁的师爱赢得学生的敬佩与亲近,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扬起理想的风帆。
四、重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由于职高毕业生就业实行学校择优推荐,学生自谋出路,因此,在当前求职竞争激烈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实作课教学应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专业气质。因为气质是个人外在行为对内心素质的表露。因此,教师应结合实作课教学,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外在气质与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相符合;通过良好的知识素养,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二是自信心。引导学生不要因自己学历低或社会经验少丧失信心,而是鼓励他们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胜任工作的能力,做好自我定位,重树自信心。三是坚强意志力和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对压力和困难产生一定预见性,并刻意在技能训练中磨练其意志,培养他们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与耐挫能力。四是良好的人格素质。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人格素质是进入社会求职、就业、成就一番事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条件,也是时代的要求;从而自觉养成宽容、大度、善良、关心他人的高尚人格。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通过听讲座或多与外界交流,培养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自知力、情感调控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他人、悦纳他人,养成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素质和技巧。并通过实作课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素质的形成。
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师针对职高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良好学习习惯,专业技能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既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又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好专业技术,实现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中,实作课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结合教学,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发表有新颖、科学的独特见解,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同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接触,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造;有目的地筛选社会信息,大胆开辟别人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建立融知识技能为一体的新型考核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教育方法和措施,激励和培养学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规格、多元化人才。
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学习中的自主发展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大量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着眼未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中自主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就业后能根据社会技术发展和自身需要,能离开教师指导自主选定目标、学习手段与途径,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依靠自身的动力,按着既定目标有计划地发展自己。
职业高中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相应文化程度、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与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作课教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已是大事所趋、势在必行。我们深信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高中教育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①路甬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五字教育 民办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43-0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胜任岗位要求和岗位迁移。因此,在民办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现存的问题,教育应高度重视四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的大众化使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二是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三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个性突出又棱角分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明显;四是用人单位选人时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
“孝、宽、诚、责、毅”五字教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从民办高职类学生思想教育入手,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 从增强学生孝心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
民办高职类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则由于高中阶段的先天不足,对家长的期盼不理解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和分歧,结果往往带来爱心与感恩的缺失。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从这方面入手,开展“一封家书”、“一道菜”、“我与‘五字’”、“三大典礼”等十余项爱心活动。有的第一次动手给父母写信;有的第一次给父母买生日礼物;有的主动要求参加比较艰苦的暑期社会实践等。学院邀请家长来院参加学生活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学院“正德厚生”的办学思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学们内在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自觉做到不旷课、不迟到、不在课堂上吃东西,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面貌,提高了“快乐学习”的认知度。6年来,共2583名同学转入本科院校学习,占每年毕业生的25%~30%。同学们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从孝敬父母来看是快乐的,从学习成果来看是快乐的。
二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宽”与“诚”字融进和谐校园建设中,拓展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德学院把“宽”和“诚”字教育融进校园文化活动中,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团结,增强了和谐校园建设,拓展了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做到“七多七让”,即,多给学生希望,让他们有信心去成长;多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勇于去实践;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舞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磨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各系部充分利用新媒体、时尚元素、娱乐和游戏手段增强教育效果。开展 “红歌”合唱、辩论赛、体育活动、书法、模特、演讲、摄影、主持、相声、小品、话剧、环保等技能比赛活动和晚会、知识竞赛、作品展等综合性活动。有的班级上课前将“五字”警句写在黑板上叫做“警句天天看”,晚自习前学生轮流讲“五字”小故事,叫做“好书天天读”。学院通过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 增强时代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发展、成才的基础,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加强对学生责任感教育,是让他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措施。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否则,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素质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贡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因此,要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在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中有意识地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培养对职业的正义感、热爱感、义务感和良心感。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学院有10名同学获奖,其中2名同学荣获一等奖,并被授予“十佳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正德学院获得全国性比赛奖项68项,获得省级竞赛奖项170多项。
四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搞好创业教育,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发挥作用。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生活,应用自己所学专业,使学院就业工作始终走在民办高职院校前列。6年来年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毕业生以个人品德素养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如宝洁公司、中电集团、中国人民总参谋部等33家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有我院毕业生,其中部分已建成我院就业实践基地。
民办高职类学生通过“孝、宽、诚、责、毅”五字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综合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