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

篇1

现在,我把思想政治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思想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一、动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现性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科学研究成果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独立地去发现、探索、掌握真理。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而不是搞填鸭式的灌输。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已被人们发现并被证实了的知识、真理,正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独立地通过自学与实践去探索还未被人们发现的真理,这就是发现性思维的意义所在。

在高二哲学常识讲授矛盾的特殊性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1、设疑: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结合下面的理论讨论:在力学中,同样的三根木条,钉成不同的形态,其稳定性是不同的;在化学中,同样是碳元素,如果按照“平面”结构排列,他只能形成石墨,而按照“立体”方式加以结构,却能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在音乐中,同样的七个音符,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排列组合,可以形成风格、气势、情调各异的不同乐曲。结构的重要可见一斑。同样,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会使教学具有不同的功能,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科学具有规律性的内涵,而艺术具有创造性的外延。根据课堂教学科学性的要求,即知识落实的要求,课堂教学结构中,应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它是教学的主结构。根据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求,课堂教学结构中还应有灵活可变,甚至师生共同建构新知识出现的活动结构,它是发挥师生创造才能的亚结构。

如何把握基本结构和活动结构的相统一的网络化结构,这便是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使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自学:列出自学提纲,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否相同?

(2)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是否相同? 转贴于

(3)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是否相同?

在自学中同时要求学生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举一例予以分析说明。

3、归纳:通过前面的设疑和自学,同学们已经发现了真理,即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4、验证:设置一道讨论题,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上面的发现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自学能力;应用求简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有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往往不止一种,在众多的方法和途径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最简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一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创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特别在复习课中,采用图示法,形象地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效果较好。如在哲学常识中,学生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常混淆不清,采用图示法,学生一目了然。

三、运用激励法,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与求异思维能力

对于一个事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还要善于激励学生,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独创性,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这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

篇2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 技术创新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技术创新受到国内外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外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遇到的问题除了来自技术本身之外,还有许多问题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探讨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能力,乃至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管薪酬、资产负债率、员工持股、机构持股等方面来全面衡量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1.所有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所有权结构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国有控股公司而言,国家股股东在公司中居于控制地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股股东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也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股权适度集中有利于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从而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发展。

由此假设:

H1:国有股所占比例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负相关。

H2: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

2.董事会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为由原来国有企业“改造”而成,董事会的成员基本上是以原来的高层经理人员为主,形成了高度的内部人控制。而内部人控制会带来技术创新行为的短期化和经营者借技术创新的名义侵蚀所有者利益使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般来说,董事会结构表现为董事会职能委员会的设置。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存在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非常有益。首先它能明确董事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所负的职责;其次,董事会职能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的工作效率,并形成更为客观的判断;最后,有利于委员会中的外部董事就技术创新中的关键问题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交流,加深对创新项目的了解。因此,通过下设专业委员会,强化董事会职能,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效率的有效途径。

由此,我们假设:

H3: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重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

H4:有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设置的企业与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

3.经营者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中,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缺乏对长期价值创造活动,如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下,所有者利益和经营者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经营者的创新动力主要取决于经营者个人的目标和所有者目标的偏差程度。如果这两者是一致的,经营者的创新动力会越强;反之,如果偏差较大,经营者的创新动力就会被削弱。为调动经营者的创新积极性,企业所有者和董事会,应通过各种内部激励和约束方式(如股票、股票期权等)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企业技术创新有很高的风险性和非程序性,缺乏既定的规例可以借鉴,因而与非创新活动更多的要求通用性人力资本而对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较低的特点相比,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者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掌握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难度远远大于掌握通用性人力资本的难度,所以一般而言,经营管理人员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更具有稀缺性。依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越是稀缺的资源,其投入的边际增长越是能够促进收益的增加。

由此,我们假设:

H5:高管的薪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正相关。

H6:有专用性学历的高管与技术创新的投入正相关。

4.关键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根据利益相关着主要理论,由于公司利益最大化,使得机构投资者和员工与股东找到了最佳的利益结合点,所以,员工及机构投资者与股东存在的利益关系,就为他们参与或者影响公司治理提供了可能,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股东都会赞同能够提高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投资。理性的投资者不会被短期利润所诱惑,他们会积极支持公司有利于未来收益的研究开发支出,对那些不重视研究开发支出的公司的股票会毫不犹豫的抛售,这样,机构会大力的鼓励公司增加研究开发支出,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进行。

核心员工持股对企业技术新有创很大的影响。首先,核心员工持股,能够增强技术创新激励;其次,核心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加强了公司特殊技术能力的积累。

由此,我们假设:

H7: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正相关。

H8:核心员工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正相关。

5.资产负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现代公司理论中,公司被视为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然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债务合同的约束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另外,高负债还会使经营者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因为技术创新的高投入会减少当期利润。而股票市场上中小股东往往更关注公司的短期收益。由于创新投入的增加而带来公司盈利的减少,甚至造成负利润,还会造成个人股东“用脚投票”,使企业面临被接管的威胁,从而对经营者职位的稳定性造成影响,降低经营者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资产负债又可以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短期负债使经营者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技术创新的高投入会减少当期利润,对经营者职位的稳定性产生威胁,经营者没有积极性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而长期负债的增加,需要企业具有长期盈利的能力,技术的进步可以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

由此,我们假设:

H9:企业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负相关。

H10:企业短期资产负债率越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负相关。

H11:企业长期资产负债率越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1.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横截面样本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源于上交所、深交所和巨潮资讯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通过对年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形成分析样本。由于不同行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不同,因此,我们选取技术创新力度较大的公司如:信息技术、医药、3G技术等行业的企业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研究的正确性,对其执行了如下筛选程序:

(1)考虑到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首先剔除了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

(2)剔除了年末研发费用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

经过上述程序,最后获得57家样本公司。

2.变量定义

因变量、自变量定义如下表: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样本中,国有股比例占的平均值为0.24。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股权集中度差别很大,股权集中度(LnCon)的均值为0.136,表明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平均来说,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54.6%,但是公司间的差别并不明显。样本公司中高管薪酬差别很大,最高的达到105.7388万,最低的只有3.939万。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均值为0.2137。说明,我国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平均较高,但是在不同企业的投资比例并不均匀。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0.4640,短期负债率的均值为0.4095,长期负债率的均值为0.4847,说明样本公司的负债比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负债都较高。样本中的三个虚拟变量中,大部分的样本公司都具有董事会职能委员会的设立和有专用性学历的高管,而有公司核心员工的持股的企业并不是很多。

2.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假设构建如下检验模型并使用OLS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

模型一:

其中,为截距,~为系数,为残差。

表2是对全体样本公司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构。其中,模型的F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R2在0.5之上,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另外,考察了模型中变量的VIF值,发现所有自变量的VIF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明模型没有共线性问题,从两个模型对应的残差正太概率图,半正态概率图与全正态概率图可见,回归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基本上满足了方差齐性条件,可认为不存在异方差性。

从估计结果来看,除了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核心员工持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国有股比例(Gov)的回归系数与预期符号相同,并且在统计上是高度显著的(在10%的置信水平下),国有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负相关,表明国有控股的企业相对与时有企业在创新上缺乏效率。

股权集中度(LnCon)在模型中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值在0.8之上。考虑到股权集中度指标选取可能带来的偏差,分别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替代变量LnCon进行模型回归,结果仍然不显著。由此可以说明,目前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股权集中度与R&D投资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描述独立董事人数在董事会总人数中比例(Ind)变量的回归系数在为正值,并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独立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

虚拟变量(FUN)(表示董事会职能委员会的设立)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与预期符号相反。说明我国企业虽然有董事会职能委员会的设立,但是董事会职能委员会并没有发挥相应的职能,并且对企业技术创新有阻碍作用。

高管薪酬(LnIce)的回归系数在模型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值大于0.1,说明我国企业中高管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大,高管在技术创新中“搭便车”现象严重。同时也可能说明我国企业缺乏对高管的激励。

虚拟变量(Con)(有专用性学历的高管)的回归系数与预期符号相符,并且在10%的置信区间下显著。说明有专用性学历的高管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ve)的回归系数在两模型中均为负值,与预期符号相反,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并不关注。为了避免风险,他们只关注企业的盈利,却不注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说取得长期价值的增长。

核心员工持股(Emp)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对企业创新人员的激励。

资产负债率(Lev)回归系数与预期符号相同,并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债权人对只关注贷款是否能够收回,并不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

为了避免方程中的共线性以及为了更进一步的检验债权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企业短期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第二个模型的检验。

模型二:

其中,为截距,~为系数,为残差。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国有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职能委员会的设立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核心员工持股与模型一中的结构基本一致。但是短期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

短期资产负债率(Slev)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符号相符,并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而长期资产负债率(Llev)回归系数也与预期符号相符,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在短期和长期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的短期债权人更为关注短期贷款的收回,而企业的长期债权人则更为关注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

企业规模(Lnsize)与预期符号相同,并且在两模型中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越有能力和实力去进行技术创新。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对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股权结构方面,国有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造成负面的影响,而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在国有控股的企业中,政府应该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在董事会结构方面,独立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董事会职能委员会的设立则与企业技术创新负相关。说明我国企业应该更为注重企业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而董事会职能委员会的作用则有待加强;在高管人员方面,高管人员的薪酬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对于高管来说应该对高管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而不是一味的给予高管过高的报酬。而有专用性能力的高管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说明对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应当给予有专用性学历的高管更多的报酬与激励;在关键利益相关者方面,机构投资者与企业技术创新负相关。而核心员工持股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企业应该引入更多的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增长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强对企业核心员工的激励和培养;在资产结构方面,资产负债率整体上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面影响,而通过对短期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负债率的进一步分析,得出,短期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面影响,而长期资产负债率则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的影响。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说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积累。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王世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管理,第4期

[2]O,sullivan,Mary. The innovation enterpris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

[3]华锦阳:试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1):52~57

[4]刘斌岑露:中国上市公司R&D费用的契约动因研究[J].经济管理,2004.(22):46~51

[5]魏峰刘星:国有企业内部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43~147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直观教学;创新能力

对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涯来说,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在生物教学方面,更要利用生物这门学科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根据教材来介绍相关知识,同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举个例子来说,“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这一章节中的内容就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部分,这里面有介绍李时珍倾尽全力来研究药草,不惜以身试药,最终完成了一本巨著,也就是《本草纲目》。教材通过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课本的内容中。再比如,在教学“传粉、受精”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这些故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同时也能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是初中生物的主要内容,其中的理论与相关概念都是以实实在在的事物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对于较为容易获得的物体可以通过实物教学,对于不易获得的物体可以让学生观看标本或者是挂图等较为形象的事物来加深学生对自然的认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生物课堂更加轻松活跃,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认识课本中的物体,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为提高其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是观看课外读物和相应的电视节目来获取相关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具备更加广阔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生物教师在教学“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相关内容时,可以采取分组设计的方式来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探索“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元素”。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仔细观察和记录各种实验现象,还能够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得出正确结论打下基础。在得到实验结果之后,教师要再次组织各组学生来进行讨论,将实验结果与之前的假设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无土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与研究,设计实验来探索其中的原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到处都存在着创新精神,能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无意中变得更强。

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主要倡导的理念,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适时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有效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C++程序设计是最为经典的面向对象高级语言,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相比,C++程序设计课程涵盖知识更为丰富,具备设计语言功能丰富、表达力强和可移植性好等优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编程思想和编程算法,将学生领入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门,培养学生从计算机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软件编程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C++程序设计的语法规则多、抽象程度高,从教学效果来看,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C++程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C++程序设计是一种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程序设计语言。本课程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为主线,以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C++语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是编程人员最广泛使用的工具。C++面相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据结构”、“设计模式”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设计语言还有“”、“Oracle”和“C#”等课程,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大相互关联和相互启发性,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而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专业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没有开设这些相关基础课程。这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的话,就存在一些弊病。

(一)案例枯燥,教法单一长期以来,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语法知识,注重语法细节,引入的案例都是以阐释语法规则为目的,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和接受,学习起来自然没有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多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主要环节是上课—上机试验—作业—考试。教师讲解的语句语法多,要求记忆掌握的内容较多,忽略程序设计思维过程,而且课堂上所举的例子往往是为完成某种程序功能而设计,普适性不强,相关知识联系不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合作开发实践的锻炼,缺乏软件开发的基本训练,结果导致学生常常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学内容,只是停留在使用的层面上,学了不会编程,不会应用,即使是不明白也问不出问题来。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考试完了很快就遗忘了。在工作中面对实际编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只能完成了输入程序代码的输入员工作,更不用说实现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了。

(三)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用人单位对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懂计算机,会编程序已经成为对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普遍要求。因为相当多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担任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解决生产与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编程已经成为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C++语言编程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往往大于理论联系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也比较看重考试的成绩,对如何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灵活运用C++语言编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知道在学习中该怎样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社会不了解,往往认为编写程序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自己只要适当了解一下程序就够了。常常是教师考啥学生就学啥,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也叫教学观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在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思想上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有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基本的出发点。要求教师深入分析研究C++程序设计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C++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影响与作用。重点解决如何通过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存在种种弊端。为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成为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最早应用于医学院和法学院,是一种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改变了教师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和培养实际能力,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差距。C++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社会实践中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实例,依据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编写和设计,并运用启发式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中,既引发和培养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又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此外,在案例教学中,由于教学案例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与单纯的理论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调动学生注意力和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方面都有很大的益处。在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研究案例中的问题,主动学习C++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在模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各种练习中,掌握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通过程序设计案例的讨论,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CDIO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也是近年来备受许多高校推崇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CDIO的四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对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CDIO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以及注重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开发、项目实施为教育的组织原则,通过具体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围绕实际项目或整体的项目案例设计教学内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不断地在项目中做和学,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入CDIO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按照产品或项目开发的基本程序,将社会的需求与C++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技术层面上进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学习中心从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转向以项目为首要。紧紧围绕着项目开发与运行的各个环节,学习掌握C++程序设计课程理论体系。在针对具体项目设计的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和团队合作过程中,了解C++程序设计课程的相关知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可见,CDIO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对项目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家的进步还是企业的发展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C++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一般说来,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不断提出新思想、新创意、新方法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从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关系十分密切。创新意识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理念,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而这种创新意识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习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C++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能够不断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今社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或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状态;或者是对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没有进行详细而科学的思考,定位也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同时也限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因此,教师要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C++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对C++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的探索、质疑和思考。变由教师主导的“要我学”为学生主导的“我要学”。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专利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是21世纪人才的标志,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进步,创新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主旨和核心。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很多种,作为科学技术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专利被学术界认为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一项强有力的指标,[1]通过实施专利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想象力,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增强探索进取的能力。我国从2008年开始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10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2011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关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推广与实施,标志着国家对专利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事业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开展大学生的专利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专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专利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专利知识的了解情况,课题组成员在省内对五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5份,回收问卷803份,有效问卷801份。从对学生的专利相关知识的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对专利相关知识的普及度还不是很高,学生接受专利知识的渠道比较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专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入。在“是否了解专利文献”的选项中,有52%的学生是完全不了解;在“是否检索中国专利和国外专利的网站”选项中,高达61%的学生是完全不了解。调查中18%的学生是了解专利申请的流程,有45%的学生是完全不了解专利申请的流程。在“是否了解如何撰写专利申请书”选项中,有67%的学生完全不清楚如何撰写专利申请书。可见,目前的大学生专利知识总体比较缺乏,利用专利文献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少利用专利文献的查阅进行科学研究,有些学生即使有了科研成果也不清楚是否适合申请专利,对于专利如何撰写、如何申请也不太清楚。

(二)高校开设的相关专利教育的课程比较缺乏

从问卷调研看,从我们调查的5所高校中,没有开设专利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中有两所高校开设了专利知识相关的选修课程“创造力开发”“专利申请与写作”等课程。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专利相关知识比如“专利的历史与现状”“专利的写作指导”“创新思维的开发”“专利文献的查阅及利用”等讲座,没有形成系统的专利教育的体系,仅靠选修课、讲座,无法对学生的专利素质有实质性的提高,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全面的专利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的专利知识比较匮乏的原因之一。

(三)专利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专利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专利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从调研结果来看,有68%的学生觉得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力度。承担专利指导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强的专利创新素养。目前高校的教师有的自身的专利知识缺乏,疲于应付学校的各类教学业绩考核,没有能力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专利创作。有些有经验的教师有能力指导,但是相对于指导学生专利创作的考核业绩远远低于科研任务或是教学任务的业绩。

二、开展大学生专利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人所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信息来源广、创新欲望强,潜藏着发明创造的巨大能量,在有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的创新性和闪光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激发。开展专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从而获取最新的创新成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比起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企业更加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科技企业亟需有专利知识背景的人才,根据中华英才网于2011年2月对关键词”专利“进行搜寻,一共有1500多条相关的招聘信息,可见社会对专利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不少跨国公司觉得值得用最好的待遇去挽留的员工是勇于创新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是他们不录用中国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2]对大学生开展专利创新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掌握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创造的习惯,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竞争力。

(三)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已经已经成为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专利文献中可以找到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创新成果,了解专利信息可以节省60%的研发时间。[3]专利信息是一个数量巨大、内容广泛的信息源,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可以进行专利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专利文献详细、系统的描述相关的技术特征,通过专利文献可以掌握该领域的前沿发展状况,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工作效率。当今世界在创新中发展,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专利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

三、开展大学生专利教育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专利创新意识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在专利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从事专利创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利意识。一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专利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4]二是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的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个人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的效率可以提高65%—93%,相互交流能产生激励彼此的力量。高校科技类社团的日常活动可作为宣传专利的重要载体,定期开展校园专利写作大赛、举办专利知识宣传月等,组织专家开展专利知识和政策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根据年级和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低年级以专利知识普及和专利文献查阅等基础知识为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专利申请的相关案例的讲解,专利申请书的写作等。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课题、科研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研究过程中开展专利创作。三是积极发挥榜样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际工作共总结、发现典型,大力培养榜样学生,将榜样学生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专利创新教育中。同时,需要让学生不断的在实践中体验、感受专利教育的魅力。从接近生活的小发明、小创作入手,逐渐发展到以课外科技中技术型成果为主进行专利创作,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开放性的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专利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高效的专利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专利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高校聚集着大量多学科、高层次的人才,既懂行业的发展又懂专利的相关知识。高校一方面可以在本校内部选聘专利教育技能强、创新教育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学者为基础师资,另外也可以培养一批有专利基础知识、愿意奉献的学工辅导员成为专利教育的师资,有的辅导员担任了一些科技类社团的指导教师,承担了一些创造力培育相关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交流机会比较多,大部分的创新想法就是在平常的交流中产生的,学生有创新想法可以及时和辅导员进行交流进行专利的创作。高校还可以从校外的专利机构聘请专业人士当做兼职师资,也可以选派高校内部教师去专利机构挂职,提高整个专利教育工作队伍的实战水平。

(三)建立专利教育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进行专利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对于第一课堂,高校要建立专利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专利申请实务”“专利发明方法”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专利的相关知识。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专利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比如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撰写针对某领域或产品的专利综述,了解该领域的科技前沿,为创新教育打下基础。在课程中引入专利案例的教学,向学生阐述发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针对第二课堂,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利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利用各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单位,校内外各类竞赛平台,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专利创作意愿。与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和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专利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小组讨论、专利案例分析、网络教学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时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想法转化为专利发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

(四)建立专利教育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专利教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投身到专利创作中。在教师层面,可以在科研成果认定、工作量统计中对专利指导的业绩给予认可和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时,将有指导学生专利创作的人员列入优先考虑的范畴。在学生层面,对于学生申请专利的可以给予在一定范围内的的学分互认,并在学期的综合量化测评中给与一定的加分,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中给于优先考虑。通过积极的激励,有助于促进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专利创作,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专利知识、不再对专利创作有畏惧感,平时将各种创新的灵感积极地进行专利创作,促进高校整体的专利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余碧涛,徐国祥,李福燊.从中国专利申请现状看中国的知识产权教育[J].科协论坛,2012,(2).

[2]徐颖云.专利申请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武莉娜.高校PPMS(科技项目专利管理)的制度创新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篇6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的教学意义与以往相比已大有不同,当下的数学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相结合,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吸收、掌握知识点,并能够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在其他领域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刻探究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培养是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和答案,积极提问、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疑问、分析、探究和求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形成勤学好问、举一反三,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育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大脑的开发,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自主能力。通过能力培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自信、想办法、去实践,而不是依赖书籍、老师或家长。创新意?R培养是思维模式的启发,也是能力的挖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只有学生对一件事好奇,才能引起他的了解欲望,而创新意识从狭义上讲就是对一件事的好奇而产生的意识和想法。培养学生敢于拥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因此产生兴趣学习现有的知识,运用学到的技能解决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由创新意识到兴趣再到解决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1.尊重知识的科学性

培养创新意识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我们所提到的创新是建立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远离事实的胡思乱想。小学生需要天马行空,但也需要有人告诉他是非黑白。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力的、有未来的青少年,而不是胡思乱想不尊重规律的自负者。我们能想到与数学相关的最紧密的就是数字,而数字在任何工作中都是需要高度严谨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严把尊重知识的原则,让学生从小树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意识观念,才能保证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态度、原则、有标准。

2.以兴趣为基础

前文提到创新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创新意识也要建立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之上,以兴趣作为吸引,促进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才能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数学课程处在基础铺垫的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反复强调,巩固练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兴趣流失。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例如一些数字规律、图形规律等小游戏,或者相同的知识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等。通过兴趣吸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激发思考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3.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最终目的

缺少创新的实践只能成为机械的流水作业,而缺少实践的创新也只能称得上是满口胡言。而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力,用实践创造社会,造福人类。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为了能让其将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创造力,使其从小就养成实践第一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实践这一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用实际结果说话。

三、创新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需要。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已数字事实为主,因此,方法转变起来十分困难。事实上,数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情景进行教授方法的不断变化。例如:可以从传统的讲解式授课变成提问式授课,可以将知识点编辑成小故事,将需要记住的计算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课堂教学也不要全部依赖板书,注意借助多媒体等新型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汲取相关知识,最大化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2.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初高中课堂,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因为课程内容等客观原因,加之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堂形式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方式,偶有提问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的进度。尤其是数学课程,环环相扣,一旦错过很难理解下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这就是我们传统课堂的弊端,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学生错过进度或对某些知识点有疑惑不能及时反馈,会导致一堂课的有效教学成果少之又少。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沟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适时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自我教学评估

除了上文提到的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自我教学评估。通过对教学方法、课堂模式以及知识扩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应该综合评估自己的教学成果。例如:那种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那种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改变、总结、再改变、再总结这样的反复工作中解决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授课进行评估,通过总结与反思能够增加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同时也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11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实验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实验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操作或者是实践来推导或者推理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从而收获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实践。将实验教学有效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借助实验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和进步。而实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进而产生想要学习的强烈欲望。为了改变当前小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现状,教师认为借助实验来展开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币,教师可以展开实验教学。将事先准备好的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分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去买东西,教师担任收银员。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 借助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等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在自身实践中积累所得的。可见,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实验教学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其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再拿出分别用两块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先用纸剪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最后再借助剪和拼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为长方形。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很快地分析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关系,从而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就能成功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借助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合作实验探究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知识点,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验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比如,在学习“动手制作长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以4人为一组的规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再开展实验教学。首先,让学生就之前所学的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进行交流与讨论,然后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这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长、宽、高等进行一定的长度限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指导与帮助,观察学生的表现。当学生表现出迷茫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点拨,并且鼓励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从而找到解决方案。这样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借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在心智等方面的发展不太成熟,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太过稚嫩,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对身边的新鲜事物都充满浓浓的好奇心,所以,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表示,鉴于知识的有限性而创新却是无限的,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创新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小学老师来说,就需要实施良好的策略来帮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具体谈一谈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小学生尊重、关怀、理解和信任,让小学生从老师的一举一动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做可以拉近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互动,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而且,由于每一个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的特点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点拨或者指导。除此以外,构建和C的师生关系除了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还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喜欢上数学老师来克服对数学学习产生的畏惧心理,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的“认识图形”这一部分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均匀地分成若干小组,一定要注意每个小组中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要在大体上保持一个平衡,这样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接着,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在课堂上根据本节课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从大家准备的物体中找到相应的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等;然后小学数学老师在引领小学生用铅笔把将自己观察到的某一个面画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的认识。最后,老师在让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自己画的图形重新组合,画出来或者拼出来自己喜欢的图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发散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和小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要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思维性的学科,是各方面能力发展不足的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简洁直观具体的语言一一展现在小学生的脑海里,而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意识的最强法宝,而且,老师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也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辅助工具,可以让小学生在数学老师创设出的情境中发挥自主学习、探寻答案的欲望。首先是数学老师需要在学习知识之前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引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先调动起课堂的学习氛围,为创设课堂情境以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营造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小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在感受数学乐趣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最后,小学数学老师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中的“认识元、角、分”这一课为例。首先,学习这一课之前,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是不是都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菜啊?”“大家对于钱的计算和称呼都知道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先提升小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接着在创设课堂学习环境。将教室变成一个小型的超市,并对小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比如谁当售货员、顾客、人民币等等,并放置一些实物作为道具,规定好价格,然后让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去“超市”购物,切记一定要声明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是直接计算的。最后老师在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入,加深小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内容。这样通过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以外,培养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给予小学生最大的鼓励、时间与空间,让小学生敢于在数学课上发散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刺激小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对知识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的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一些道具,例如:尺子、绳子、长方体形状的盒子、水、沙子等等,要求小学生借助这些道具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小学生通过激烈的探讨和思维的发散、碰撞和交流,找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测量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已经跳出了课本教材的限制,不需要对相关的概念公式进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

除此以外,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创新型思维发散的习题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在课堂知识学习结束后,老师都会用相配套的练习册等来布置相应的习题,以便达到巩固和提高小学生对当天学习知识的记忆目的。然后,仅仅是做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小学生通过做题来找到自己的做题习惯以及简便直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数学老师要及时对小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对数学题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这样不仅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支持的教育方式,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最关键的一部分,而小学数学课堂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场所,所以,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利用好小学数学教学场所,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持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及欲望,为国家未来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小学生的远行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凤梅.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以优化教学方法[J].教师,2015,(27):74-74.

[2]周圣明.小议如何创新小学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5,5(8):265.

[3]陈红.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J].考试周刊,2016,(99):80.

篇9

一、构建开展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初中生的思想都很单纯,很容易受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容易因环境改变自己,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构建开展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给学生以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要鼓励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抹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聆听一下学生对物理的新认识、新见解。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学生思考和提出的问题,哪怕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想法是错误的,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之后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教学中抹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思想也比较活跃,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有空间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和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思维的起点。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体现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体,是否进行着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促成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可能提不出问题或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可能产生的疑惑,或者是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在学生和问题之间塔起桥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逐步会问善问。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直接掌握思维科学这一锐利武器,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所以,物理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每一项知识、技能不仅必须准确无误和具有良好的巩固程度,而且要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形式与实际的关系。另外,教师在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导和训练,即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教师有必要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选择合适时机直接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思维本身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也直接掌握思维科学这一锐利武器,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主动。发散思维应用于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要素,全面把握相关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形成网络;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使训练全面深刻,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网络云平台;社团协会;校企合作;孵化基地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却相当薄弱。目前中职学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主要还停留在纯理论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针对现在中职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能力弱的特点,该模式未突出创新创业的教育特色,难以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品质的培养,从根本上疏忽了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由此,面向中职学校,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发,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模式需数字化、网络化、实践化、多样化等。通过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纳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系统化的开展创新创业课程。

一、网络平台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素质的提升建立了新渠道。针对中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课程形式简化活化,学习时间灵活充沛,促进了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1.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可数字化教育、网络化教育,借助维信平台展开,寻求教学方面的突破,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校园创新创业课程微信平台的信息更新快捷、范围宽广、链接多向、专业性强、交流便捷等功能优势,给中职生带来了与外界定向交往的可能性、及时性与便捷性,为他们探索、获取、提炼、整合知识与信息降低成本,让创新创业渗透到日常阅读中,让志同道合的师生聚集到一起,开展创新创业探索。

(1)远程课程。远程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也能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功效。中职学校把远程课程引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中来,打破了中学校教育封闭性,对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教育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中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本学校教师教授,知识的获取更加开放、延伸和灵活。

二、第二课堂

中职学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缓,但现实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校第二课堂――社团协会。建立形成学校内部,创新创业网络布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在活动开展中积极倡导和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首先,注重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营造创新创业的舆论导向。把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社团协会工作开展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的企业家精神。

其次,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品牌。各社团协会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比赛,如“创业金点子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 变废为宝”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

引进第二课堂―社团协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接触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学生兴趣入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开展创新创业课程。

三、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具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性的特点。校企合作,校企联动尤为重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校园学习”和“企业渗透”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创新意识敏感、创业素质卓越的创新创业人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1.教师层面。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中职学校应加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力度。其一,教师输送到企业去,熟悉企业运营程序、培养市场敏感度;其二,组织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分析,总结经验。真正做到手拿粉笔“跑市场”,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改革中。

2.学生层面。中职学校和企业定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投资人、专家、成功企业家以及创业到校友到学校开展创业指导。学校依据企业工作任务,制定相关课程。选拔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到企业中去,培养职业素养、熟练职业技能。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习企业管理、剖析市场、了解融资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眼界、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孵化基地

中职学校利用自身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下,开设不同方式的创业体验,进行创业尝试,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国家工商、芮悟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企业运作。中职学校针对学校及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从风险小、成本低的创业模式入手,逐步形成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创业模式。引导中职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地中的企业运作对上接受学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对下直接面向消费受众,对内需要支付员工的工资,对外经营是合法合规,与社会上的企业无异。

针对专业特色、学生特色、社会需求,各专业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加入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的有序开展和落地实施。基于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具体创新创业过程中,感受创新创业,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和拓展指明方向。

中职学校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中职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应积极的寻宝突破,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创新创业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配备,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仇梦一.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04期 .

[2]冷拥军.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才智. 2014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