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评论要点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评论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

篇1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高中语文学业评价方法已成为专家、学者、教师密贴关注、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广大语文同仁对此问题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了不少新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项目评价法、过程性评价法等,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笔者全面地、客观地、理性地去透视目前高中语文学业评价现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一是新的评价方法,有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操作性不强;有的生搬硬套,盲目跟风,不能与本校实际相结合,针对性、实效性差;更有甚者,把新的评价方法当成课改成果展示的“摆设”,大有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之嫌疑。

二是一些学校在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上,方法单一,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甚至完全模仿高考进行评价。例如在进行语文模块学分认定时,仍然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全面、准确地考察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素养,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是在必修课和选修课评价方法的选取上,未体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少学校在选修课评价上,仍然简单套用必修课的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未因课制宜地制订评价方案,评价的实效性较差。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以期形成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实效实用的语文学业评价的操作方法;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二、评价方法探究

(一)高中语文必修模块学习的评价方法

笔者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终结性评价”,包括模块考试和模块综合性评价,模块考试主要以笔试的形式定量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模块综合性评价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以表格的形式定性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学生自评和教师总评。另一部分是“过程性评价”,即由师生共同记录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以“听、说、读、写、探究”能力作为评价点,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形式,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及语文综合素养。高中语文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主要项目分为:课堂表现、语文作业、书面表达、口语交际、阅读积累、综合性实践活动六大项。以上六项的评价要点分别是:

课堂表现:精神状态,专心程度,参与程度;做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情况;合作探究情况。

语文作业:包括预习作业、配套练习、试卷等独立完成情况;书写、正确率、纠错;是否按时交阅。

书面表达:包括作文训练、课外练笔,从质与量去评价。

口语交际:课前朗诵和演讲,主要从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评价。

阅读积累:包括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主要从积累和写作的量去评价。

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材规定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课外其他与语文有关的实践活动。主要从参与程度、获得的体验和成效去评价。

结合校情和学情,对以上各项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实行等级评价。

(二)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学习的评价方法

为了体现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使评价更富有实效,我们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测试方法,加强了语文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的考察。

1.开卷笔试式。教者拟定的题目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察。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看书及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给予解答。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2.小论文式。老师命题,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进行解答(以论文形式),文章要有论点、论据、评论、建议等。

3.口试式。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这类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杂。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分组,给予评判。

4.演讲式。先让学生对作品、作家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内容进行研究学习,然后组织读书报告会,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方式可以分小组进行,由教师、小组成员进行评判。

5.学习成果展评式。将学生模块学习后自创的作品举行一次展评,按小组进行评议分等。如诗歌、散文模块学习,让学生创作诗歌、散文;中外戏剧模块学习,让学生编排小型戏剧进行表演。

6.档案袋评价法。由于选修模块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和探究能力,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多以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读后感、鉴赏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等形式呈现,所以将这些作品收集在档案袋中,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现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评价,可以引导、督促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利用班会、家长会、课余时间定期举行档案袋交流评价活动,通过自评、小组评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语文学习的方法。

三、取得的成效

(一)必修模块学习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积累过程和实际运用能力,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考试分数和综合性评语。此模块评价方法,摒弃了过去只重结果不看过程、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做法,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意多维度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二)选修模块学习评价,凸显实践性、探究性。采用小论文式、口试式、演讲式、展评式、档案袋评价法等方法,不仅有利于考察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口语表达、探究意识、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重视平时练笔,重视独立思考,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初步改变了以前不少学生在“题海”中学语文的现状。

(三)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互评、自评,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主体地位 主动发展

2007年秋季,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除了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外,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能否迅速构建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区别的基本课堂模式。

一、新旧课程理念的融合

推行新课程改革并不是一味的否定传统的课程理念,准确地说新课程是以传统课程为起点和基础,是对传统课程的改革与改造,继承与创新。新课程改革应该包括课程标准修改,教材体系编排的改革,还有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等。

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高耗低能”一直以来是广大语文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课堂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是造成语文课堂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过去,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写什么”的文本解读上,即所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在课堂上“满堂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讲授也是必要的,只是要少讲、精讲,多鼓励、倡导学生学习,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主体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构建语文基本课堂教学模式来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新课程下作为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样应由预习、导入、自学、探讨、迁移五个环节构成。

1.预习

这项工作往往被教师忽视或不被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不知道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把学生课前应该解决,可以自主解决的基础性知识放在课内花较多时间教学;或者在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看书”,没有其他任何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后一种情况看似好于前一种,但也是不可取的。预习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整体把握教学的重要体现。

2.导入

3-5分钟导入教学。语文教学倡导情境创设,但也应该适时变化,而不应该机械套用。课堂导入要达到两个目的: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明了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求知欲望。精彩的课堂导入在于老师的教学机智(包括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在于他能否迅速调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在进行新课程教材的第一单元诗歌教学时,我进行了尝试:你们喜欢诗歌吗?你们背诵的第一首诗是什么?大家一起背一背好吗?在大家齐背《静夜思》《锄禾》《鹅》等,后请同学再谈谈对这些诗歌的理解,这样让大家在快乐的回忆中进入诗歌学习,原来诗歌欣赏也比较简单。

3.自学

15分钟自学。时至今日,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是众矢之的,实现由教师权威向师生平等对话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行为转变的具体表现,给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老师首先简要的交代自学提纲或思考题,无论何种形式都应以文体、学生和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达到整体认知的初步要求,即让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明了知识的基本轮廓。

(2)通过老师恰当的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自读、思考、练习、质疑。自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人阅读,小组分任务合作等形式。自学时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设置不同的问题,积极鼓励、指导主动性不够的同学,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探讨

时间为15分钟左右。课堂教学中探讨的应该是重点、难点、关键点,切忌大而全,根据具体文本或重情感,或重语言,或重形象,或重线索等,引发学生积极研讨,对重点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朗读,重个体感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应积极肯定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而不能单纯的用“对”与“错”判断,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不要立即给出答案,而更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导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点拨中明确。

5.迁移

即迁移、巩固训练,时间为10分钟左右。

(1)回顾课堂教学,由学生总结课堂教学要点,教师补充。实践证明经常性进行总结训练的学生上课能迅速把握老师教学的重点。

(2)当堂指导学生完成精选的练习(包括背诵、阅读、说话、写作、训练)。注重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日常的训练中要恰当地进行能力迁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统一于课堂教学这一整体中。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既要有局部观,又要有整体概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三、几种课型的基本操作模式

1.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基本构成

阅读鉴赏

表达与交流(写作和口语交际)

梳理探究

名著导读

2.基本课型的操作模式

阅读鉴赏主要以文本式阅读为主,选文题材广泛,基本按文体编排,按课内阅读和课内自学来划分。

(1)课内阅读鉴赏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内阅读鉴赏是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技能的主要载体,这一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完全体现。其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可以按照以上五个环节来完成。

(2)课内自学鉴赏教学模式:教材编排自读课文意在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适当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会出现两种情况,有些老师认为自学课文不重要,特别是在有一些地区性的统考中就明确规定“自学课文不纳入统考范围内”,所以在教学功利思想下还谈不上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还有些老师担心学生的层次低,不敢放手,违背教材编排初衷,采取通篇讲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无法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读课文的阅读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组织模式可为:

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自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由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学习,经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在老师进行效果检测时进行交流,,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步养成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习惯,注重个人独特思维特质的培养。这样的课堂老师要精心准备,老师抛出每一个问题都要力争激起“千层浪”,每一次点拨都应让学生豁然开朗。

(3)写作教学课的教学模式:写作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没有一本成型的写作教学教材,大多数语文老师写作教学课没有模式,存在教学目的的不明确性(写作课是休闲式教学),指导上的盲目性(实质上是没有准备,随便布置任务),方法教学的无序性(不根据写作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一个命题从高一到高三写作要求一样)等较为严重弊端。

常规写作教学模式应该由指导课模式和讲评课模式组成,其基本大致结构如下:

写作指导课结构:

教学一开始就明确本堂课的写作训练重点。学生讨论明了,并进行审题、立意、构思,初步进行材料的筛选、谋篇。老师恰当指导,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选取最佳立意,构思。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这样的训练特别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明了步骤-撰写提纲-限时作文,都有利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讲评课结构:

作文批改是作文讲评的前提,许多老师作文批改大同小异,划几道杠杠,写几句简单评语,因而作文讲评变成了优秀作文朗诵会。笔者主张作文多面批,批改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写作个性发展的指导。共性的东西就在课堂来重点讲评。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在评改作文中发现的问题,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评论、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讲评不应该是给学生列举“罪状”,反而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加强指导与探讨,以积极的姿态解决问题,好的讲评课能让学生充满写作的信心,甚至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总之,写作教学的课堂同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写作理论的教学,要让学生身心放开来,在写作实践中积极地进行探索,逐步积累写作经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4)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中口头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口语交际注重实际应用,而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来自课内老师指导和课外积极实践。新课程的口语交际设置对老师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师生必须课前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如交流的话题,交流的场景设置方式,交流的范例(影视资料精选)等。其次,课堂上老师、学生要充分利用时间,力争完成每一个目标。最后,及时总结,达成共识,形成经验,运用于生活实际。

语文课堂基本教学模式构建只是语文教学的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广大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强化意识,努力实践,还要不断加强课程模块整合研究,加强语文活动课程研究,加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大语文”教与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刘纪元. 现代教学论与教学改革.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00-02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应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创新教育有机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多种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

1.1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

1.2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视为独创性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3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互相交流的融洽关系,以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教师应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出来,尽量释放出来,因此,语文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兴趣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对某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的去探索,教师应不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鼓励和称赞学生的成功。其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例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下如果事先如果不出现孙富或杜十娘将百宝箱的事告诉李甲,那么杜十娘以后的生活又将是如何,并写出评论文章。

也可进行改变主题的训练,如教完《智取生辰纲》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如果杨志没有失陷生辰纲,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他可能成为达官贵人,或许仍被陷害和林冲一样的结局……,我想,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想。教师还可以利用作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其三,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着主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形象思维的培养--在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联想相关事物,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其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奋斗是创造的基础,一个没有奋斗精神,不能吃苦的人是谈不上创造力开发的。在教学中,要时刻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只有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勤奋、自信和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其五,开拓高中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也应认识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通过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

篇4

关键词: 导学案 激趣探究 以写代读 量化考核 鉴赏创造

高一语文实行自主导学案以来,由于导学案丰富的背景资料、可见的教学效果、及时的教学反馈,加上学生课堂讨论,思考时间的增加,不少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对导学案中常常要核对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疲劳情绪,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对某些较难的问题往往浅尝辄止,从而无法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如何从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背景资料和导入方法必须注重实效

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导学案作为发到学生手中的资料,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教师发挥的余地更多,而不用担心耽误上课时间,所以教师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背景资料应突出扩展知识面,与课文相关联的文字用黑体加粗,并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

2.在导入方面应形式多样,激趣创新。导学案的导入语其实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的一段引言。好的引言,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导入语可以概括文章主旨、内容和写作特色,可以是解释文题、以旧入新,也可以是质疑问难、比较鉴赏。

导入语应生动活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但是,最有效的导入是放手让学生提问。比如,在导学案上设计问题――预习完课文后有什么疑问?以往,对于自主导学,教师常常认为“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没有意识到“问”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闫敬霞老师在《语文课,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一文中说:“其实,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老师不让提。学与问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的主体也应该是问的主体,可是许多老师却把自己变成了问的主体。”在导入阶段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的疑问、异议甚至某些字词提出疑问,然后写在导学案上,教师可以从中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符合教学要求的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问题,在课上提出来,从而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正符合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

二、阅读教学中突出鉴赏创造

“鉴赏创造”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再创造”,变读为写。通过自己的“写”,创造出新的信息,使学生有一种新的成就感;课文阅读变得简洁,重点突出,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跃,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在导学案上运用“鉴赏创造”,可形成多种教学形式,给日常教学增添许多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兴趣更浓,教学效果大大强化。如果把这些教学形式按训练难度大致划分,就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从课文内容中积累知识。通过回忆、思考,将相关内容加以归类汇总,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反复中巩固既学知识,拓展课外知识。

第二,改写、缩写、扩写之类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写”的过程,让学生走进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对课文进行提炼和归纳。这种教学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要求比较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腻的品读和精致的提炼。

第四,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通过“改编”的过程,使学生仔细咀嚼课文,耐心揣摩人物,深刻理解主题。

第五,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和评论。在赏析评论的学习中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作文章,同时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鉴赏创造”对学生而言,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不仅收获了课内的语文知识,同时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了他们能自由飞翔的天空。

三、课堂结尾,必须精彩精炼

课堂结尾形式多样,但要做到精彩精炼。这里主要谈谈“鉴赏创造”这种以写代读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几种结尾方式。

1.常见的总结型。归纳文章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了所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有比较准确的认识,而不是通过几个学生的口头回答进行模糊的判断。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合作多探究,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课文文本延伸型。文本延伸,能激发学生兴趣,是唤起其注意力和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形式,能将课内内容和课外知识整体衔接,形成比较紧密的联系,同时“以写代读”也利于检验阅读效果,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种延伸要合乎教学目的,顺理成章。

3.过渡激疑型。有的课文,一节课完成不了,需要两个或以上导学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时,可以采用“过渡激疑型”的结尾。每年的高考阅读题,失分都比较严重,一方面和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对阅读理解题兴趣不浓、平时阅读考核没有具体量化有关。导学案中“以写代读”形式的出现,对于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鉴赏能力、评价审视能力、全面思考能力都能进行比较直观的考核、反馈和补救。同时,淡化提问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也能比较好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篇5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不是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学点必要的文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见同见异,身临其境,神会其中。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从鲁迅始,凡进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从横向看,它还吸取了世界散文创作营养——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时代精神,特别是通过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在短时期内便取得了丰厚的实绩,达到了很高成就。

从题材看,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纪实性的传统,在取材上始终坚持“决不能仰仗虚构”的原则。这种纪实性特点就形成散文内涵的自在之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姊妹篇《记念刘和珍君》,就具备信史的意义和价值。唯其叙事真实与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见其殷红,泪才愈觉其炽热,爱与憎、歌与哭也才愈显其强烈深沉。如果我们以面对着历史的严肃心态接受这类作品,那么所得就会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抒情之作,所抒发的情感也决非无本之华。只要留意一下第三段里看似平和却深含着内心矛盾的那些话语,再联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屠杀后不久)那样的时间,以及作家本人曾倾向进步的经历,就不难体会其中的忧愤和苦闷都隐约在描写月色荷塘的有如梦境的字里行间了。以至景的优美是那样朦胧,情的沉痛却那样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现实,这传世的美文才同时不失为特定时代里,一名暂处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识分子的一页心灵史,可见散文内涵的美恰恰在于一种生活的本色,一种历史的质地,一种不容矫饰的朴素。这种史传化的品格经得起人们对它付以极大的信赖,使它能在读者心里引发共鸣,达到一种相当完整与美妙的审美过程。因为读者心里知道,它是真的。

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旧时代的散文,内容难脱“纲常伦理”的旧套。而“五四”以来的散文,却从国耻民仇到亲情乡恋,从哲人勇士到工匠农夫,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直到断笺残陶、片风丝雨,举凡人间百态、世事万端,无一不可以信手拈来,形诸笔墨。只要饱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就无一不可斐然成篇,动人以至传世。这种种的丰富多样,构成了散文在内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纳力。

从结构看,具有“随意”性。鲁迅就曾感概于中国做文章的有规范,而主张“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台起承转合之说的篇章。唐tāo@①的《琐忆》行文扶疏自若,又笔笔饱含对前驱者的无比敬仰,疏散中见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笔》看似漫不经心,而层层都以草木湖山的“绿”为着眼点,从容里见谨严。这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看似闲笔交错,仿佛言不及义,但却句句情真意切的结构特色,实际上是一个作家艺术成熟和心态从容的表现,仍然是我们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从表现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笔谈“风景”,却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比之伟大山川“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的抗日军民,通篇洋溢着热情。吴伯箫写三个猎户,也饱含向往、怀念、敬慕之情,虚实相映,情境并美,这命笔含情、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在语言的运用上,散文更以本色为重,具有个性。无论是刘半农主张的“以手写口”、“心手相应”,还是朱自清说的“所谓‘闲话’”,大约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即使是叙事之作,其间的人、物、事态和景象,也都是经过作家观察、感受、选择和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现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语言最富于艺术个性,最能体现作家无可替代的语言风格的本色之作。

尽管中国现代散文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内容和风格,但只要我们能由表及里地抓住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把握它内在的带规律性的精神实质,我们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从容而自然了。散文如此,小说、诗歌、戏剧又何尝不是?

根据“教无定法”的道理,文学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多样的。但文学鉴赏教学既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谓“教有常法”。辩证地看,前者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后者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要使文学鉴赏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这应该是常识范围的事。

文学鉴赏教学由于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具体作品的独特风格,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简单搬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否则难免方枘圆凿,削足适履、事倍而功半。可以尝试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

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要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这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是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如采用提纲背诵、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率。第四是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常见的如“慢声细气读书法”、“高频快速读书法”、“啦啦调”、“胡胡腔”、“小和尚念经法”等等,要求他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和有语气。

2.研讨法。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如,讲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让学生展开别里科夫形象讨论:是“卫道士”还是“牺牲品”?(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96.8—9期的《是牺牲品不是“卫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理论)。

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一是要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可令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纲。二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三是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3.比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较法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训练方法。比较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比较,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写同一事物的作品来比较,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同样描写妇女形象,鲁迅笔下的样林嫂,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和高尔基笔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异。比较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题作比,如:

小说名主人公主题(人物特征)《呐喊》《明天》单四嫂子做母亲而不得《彷徨》《祝福》祥林嫂做奴隶而不得

《离婚》爱姑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现手法(语文课上讲怎么写的)作比:同一事物不同立足点特点写法有意境

江:《长江三峡》雄拟声明亮雄壮

潭:《绿》柔比喻浓丽明快水塘:《荷塘月色》情叠字朦胧隐曲

湖:《雨中登泰山》静拟人素淡清新

(虎山水库)

比较可以用研讨的办法进行,也可以用讲义(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训练,有时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问法。从作品起始到末尾,从主题到表现手法,从对象到过渡衔接,从内容到形式,包括针对作品的精妙之处,疑问之点,异议之论甚至瑕疵败笔,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乃至十几个、几十个问题作为全文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圆满的或者能自圆其说的答案。我教《药》一课,就设计了十大问题,(例如“小说为什么一开场便是夫妇俩没头没脑的对话?”)贯穿整个教时的始终。这是区别于研讨法的,因为它以问题来结构教学。

用提问法结构文学鉴赏教学,一要讲究问题的思考价值,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二要讲究问题的适度,思维的容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等。此外,还要发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学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还要让他们多动笔。结合作品研讨,写一点鉴赏札记或评论,如《“精神胜利法”之我见》、《我与“套中人”对话》、《谈样林嫂的“眼睛”》,也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搞一点文学作品的改写、扩写及文学习作,比如:续写《项链》;改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文法旨在诱导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兴趣去写,这样既巩固扩大了文学鉴赏训练的成果,也是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的必要手段。

篇6

工作总结一般用第一人称,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那么具体的工作总结怎么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1

转眼间,高三上学期已经过去,回首一年的工作,感慨万千。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组的组员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收获了很多。先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研究,共同进步。

我们高三语文组成员大部分是年轻教师,所以,从开学初我们就定下工作方式:围绕在高三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冯菊红老师周围,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激情、努力的优势,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因为是“新课改”第一年,所以高三语文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需要带领学生学习很多之前从没有见过的知识点。为了更充分的备课,我们几乎每天都是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每个知识点。每次开始一个专题的学习,大家都各展所长,寻找知识点理论知识、经典例题;备课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疑难点;课后不断交流,相互学习课堂教学经验。一学期下来,每个老师都收获了很多,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能力。

二、科研不断,模式初现。

响应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探讨,我们组经过不断讨论,提出了复习课“导练式”教学模式。为了验证这个模式的可行性,我们组八位老师分别分专题进行了课堂实践。如:冯菊红老师的“作文专题”、王东铭老师的“病句专题”、张小敏老师的“文言文翻译专题”、刘象乾老师的“诗歌鉴赏专题”、苏芬芳老师的“语言文字应用题专题”、史小菊老师的“小说阅读专题”、孙琰佩老师的“文学评论专题”,我的“传记阅读专题”。在这些专题复习课的课堂实践以及课后反思、研讨中,我们一次次修正模式各环节的名称以及课堂使用时间,逐步形成了复习课三程式:

①研讨型,其程序为:诵读巩固——归纳要点——展示交流——巩固练习。(课本)

②探究型,其程序为:考点解读——典例探究——重点训练——反馈小结。(专项)

③情景型,其程序为:例文展示——师生研讨——亮点突破——升格训练。(作文)

在校领导的指导、指正下,我们的“导练式”课堂模式得到了认可;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它可以有效杜绝老师“随堂课”现象,提高了语文课的课堂效率,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提高课堂效率,规范学生答题。

为了提高复习课课堂效率,我们实践应用了“导练式”课堂模式,而对于讲评课,我们正在逐步验证“15+25循环课堂”的模式,即:每次专题试卷学生课堂25分钟左右完成,然后教师收起批改,下节课15分钟讲评。这样有助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批改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卷面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知道,帮助学生进行规范答题,以便于提高成绩。

四、存在问题。

一测考试凸显了几个问题,如:学生卷面、答题时间的把握、答题步骤等方面仍旧存在问题,今后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强化。学生对语文仍旧存在轻视心态,在下阶段要改变这种状况。

总之,一学期以来,我们组的八位成员辛勤工作,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取得了一测的较好成绩。下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扬长避短,争取取得高考的好成绩!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2

20__年高考已成过去,回顾过去一年的备考工作,真的感触良多。谈到高考备考,就让我想起了前阵子唐吉民老师说的一番话,他说高考是三个人的游戏,四个人在玩。想想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认为,在我们的备考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备考,那就是方向、老师和学生。下面,我将就这三方面谈谈我们备课组的一些做法:

一、立足考纲,抓准方向,确保备考全面对路又重点突出。

(一)落实市教研室会议精神,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确保教学对路。

在开学初的市一轮会议结束后,我们针对20__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深入领会,争取把考试要求落实在每个专题中。整理归纳,精心选题,重点突出,忙而不乱,稳扎稳打。针对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制定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确保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工作踏实对路。

(二)积极参加教研,关注高考动态,广泛搜集有效信息。

我们非常重视信息的搜集,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手头上的报刊,电脑网络以及各地发来的资料。同时还与兄弟学校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共同探讨,不放过一条有价值的信息,让有效信息能为教学服务。

(三)钻研试题,精选练习,保证复习有效对路。

高三下学期,我们备课组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高考题、模拟题。通过熟悉考题,寻找命题的规律,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对考点考题有了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对复习有了更好的把握;二是通过熟悉考题,提高选择练习材料的把关能力,精选习题,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复习更有效。

二、立足本职,细化规划,备课组群策群力又各施各法。

(一)备课组群策群力集体的智慧是保证备课组整体质量的前题。

在20__届高三语文备课组组建伊始,我们全体人员就达成共识,尽自己每个人的努力,形成集体的合力,齐心协力,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强调“一人为主,多人着手,共同参与”的原则。根据备考的专题板块和结合各位备课组成员的特长,将各专题板块落实到个人。然后在各专题开始前,按照教学计划让该专题负责人确立好议题,备课时一人主讲,大家讨论、补充,明确该专题的复习重点、教学方法和课堂具体内容。备课时畅所欲言,形成教学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和商讨解决。这样,大家经常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二)备课组成员各施各法。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大家再根据每个班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施行教学。再加上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呈现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出来的课堂不仅不会如出一辙,而且还会各有特色。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正是因为这种合作无间的关系,让我们的教学成绩得到共同的提高。

三、立足学生,及时调整,确保复习合理有序又落到实处。

(一)开学初,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

高三一开始,我们认真分析了高二学期的学生成绩,找出了本届学生的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邓,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决定,高三一年,我们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重点突出。高三不再侧重于新知的传授,而是对旧知的回顾汇总。使学生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把握规律,加深认识。在复习时,我们并没有丢掉教材。而是根据复习计划,在单项训练时把教材内容穿去,二者兼顾,融为一体。如在文言文部分,考点与教材联系非常紧密。重点实虚词都有教材内容。而且分项考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课文再对照注释,认真地看一遍,然后再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复习成果。并且师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利用熟悉的知识积累文言文的感性材料,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教材内容讲过捡拾起来就容易些,对于其中的重点也好把握,积累够了,也促进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针对每个专题板块,我们都能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但是,在这么多板块中,我们也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重点抓住选择题和作文两大板块,强化训练,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

1、在教学中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不强而又心急想要蛇吞象的急躁心理。

针对这点,我们对学生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务求做到细化内容,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争把学习落到实处。

2、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我们在练习的安排上也作了一番考量。

在练习上尽量做到训练有序,合理安排各个考点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提高复习效率,把工作落到实处。

3、在复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学生跟原先我们设想的不一样。

例如,开学初,在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外根本没看课文,做检测练习时也是翻书直抄,而不是回顾课文后进行自我检测。经过了解发现,学生花在语文身上的课外时间是少之又少,其他各科已经把时间挤得满满的,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的语文自然成为牺牲品。针对这点,我们只好调整我们的复习计划,放慢脚步,在课堂上多预留时间给学生看书。教学计划是拖慢了,但是复习的质量却是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学生阶段考试后,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每次月考的结果出来后,我们都会充分利用好该次考试的数据,找准我们学生的知识短板,狠抓薄弱环节,挖掘新的增长点,向规范训练要成绩。例如,在增城统测后,我们发现作文是学生的弱点,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我们以晚读写作训练和系统化训练为突破口,加大这方面的复习投入,很快有了起色,学生的成绩取得了很大进步。又如一模结束后,从全卷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分析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得分较低的点在于字音、文言实词、文言文阅读的理解文意和翻译、理解句子涵义、实用类文本阅读等地方。针对以上薄弱点,我们在坚持不间断地对基础前四题进行反复训练,反复抓,抓反复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相应的集中训练,让学生在集中训练中总结规律,寻找做题的感觉。并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文意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了专题讲解和专项训练。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在学生身上。只有立足于学生复习的实际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安排和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复习的合理有序和落到实处。

以上只是本人小结的一些粗浅的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3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语文教学,任教班级还是高一21班和高一22班。因为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磨合较好,可以提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重点和方法也稍有变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会议,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坚信教师无小节,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向老教师看齐,敬业爱岗,诲人不倦。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争取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不只对学生如此,平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从事有偿家教,保证以全部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服从组织的安排,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期满工作量,教案和各种业务资料齐全,备课认真规范,每一堂课都保证有备而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考虑到这一学期要向高二过渡,所以继续注意了高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了对笔记的要求,注重打牢基础。并且分层次作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要求,尤其写作方面,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以学促学,为以后高二和高三的学习作好足够准备,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我这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我在其他同志的启发下,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和其他同志经常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的高一语文教材,使我更像一个新手,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和学生一起学习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到期末,这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尖子生脱颖而出,达到了我的学期要求,基本奠定了较好的局面。

近一年我虽然没有从事班主任工作,但不忘“身正是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从语文的角度,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以身示范,真诚对待学生,与学生是师生,也是朋友,和学生一起努力搞好教与学,积极进取,使学生不只会学习,而且起码会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在做的,两年的高三经验证明明确这个宗旨事半功倍.语文教学必须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同现实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才符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注重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让学生在领略祖国悠久古代文化的同时,促成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健全人格的无形塑成.

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教案、听课记录齐全认真,上交及时。参加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积极主动。这学期经由老师们的帮助,经过自己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练习,较成功地上了一堂年级观摩课《黄鹂》,听课的领导老师反映还不错。在此我要感谢罗敬中、余国治、曹秋菊、王淑玲、胡文娜等老师前后对我的无私帮助。但是长久以来,对某些学生(尤其是某些男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影响了全班的成绩。自己也有一些惰性,笔不勤,个人教研活动还有明显缺陷,尤其课件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要向别的同志学习,时刻注意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做到有成绩,有发现,有创新,争取做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这一学期出勤准时,正常教学时间是全勤,从没无故旷工。

这一年总的来说收获良多,最起码算是初步了解了新的高一语文教学工作,也锻炼了自己的耐力,提高了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如与学生相处还不够自然融洽,还不能教学相长,还不能多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以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在指导阅读方面方法还不好,需要加强学习,向其他优秀老师借鉴.下一学期,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发挥出自己更好的水平!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4

眼间,我在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高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语文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本年度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去年_月我担任__级__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年_月至今担任本级__、__两个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语文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语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杂志进行语文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语文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语文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语文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语文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语文教学知识。

我第一年带高三毕业班,我深感责任之重大。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高三语文语文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语文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老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向杨远大老、王喜刚、曹秋菊等具有丰富高三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这一年来,通过认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刻苦钻研语文教学,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我自己感到我比前两年的我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教的班级在历次语文考试当中都取的了较好的成绩,名次一般保持在年级前三四名。接手这两个外语实验班的语文教学,我更是一点不敢放松,每备一节课我都向老教师年轻教师虚心的求教力争尽善尽美。一学期的工夫没有白费,这两个班语文成绩都比较优异。

三、班主任工作: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我所带的__级_班是我踏上语文教师岗位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从担任班主任第一天开始,我就兢兢业业,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班级和学生上面,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大量业余时间。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反对学生做的,我也坚决不做。经过一年多的言传身教,我班学生基本做到令行止禁,班级风气正,同学关系融洽。由于我处理班级事务坚持"对事不对人",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因此学生和我关系非常融洽,班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大量成绩。不谦虚的说__级__班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学期学习成绩第一,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校篮球赛第一,校辩论赛冠军,校日常工作评比第二,卫生流动红旗数次等等荣誉称号。随着升入高三,我把班级工作的重心转到学习上来。如果说高一高二我是在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给他们打好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那么现在高三我的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就是在学生各方面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之上使他们专注于他们的学业完成和实现他们自己己的大学梦。我希望从我带的班走出去的学生都是"合格品",都是有用之才。

四、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除婚假七天外从未请假一天,也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较好的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继续坚持。

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马上来到。我又要踏上新的征程,道远任重,我仍需继续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5

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讲风”太盛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还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讲到底,占去了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练习的时间,讲的过程当然也有近乎设问的提问,但总的看来,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太累,教学效果不佳。作为教师有必要反思一下教学,以期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

一学期来,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拟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从“仿写”入手,从长句到语段到短文,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

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8、坚持要求学生做好厚积薄发积累笔记摘抄。

这样以后取得的成绩如下:

1、学生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的年段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能力。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现在的学生对于课本的依赖性很强,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革教学制度。至于今后的教学措施,我有以下设想: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新摆正“读”、“讲”、“问”的关系。我以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应以“读”为本。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是五官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

对于作文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教材编写体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训练。

2、写作练习分步骤进行达标训练,要求学生逐渐达标,形成基本的语言修辞意识。

3、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钟内能根据要求写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实效。

5、作文教学重讲评,通过讲评明得失,知方法。

要引导学生自批自改。

6、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做自我总结。

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认真总结出了“表演法教学”、“活动式教学”、“导学教学”等模式,采用情景教学、编课本剧、课堂讲演或辩论、小组研讨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励诱导学生学习。每周五定期进行共同备课,探讨教育教学新方法。面对作文教学无专门教材,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现状,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系列方法,并编写出专门的讲义,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其次、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方面,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第三、提倡“大语文”教学观,将语文知识学习与育人功能结合起来。先做人,再成材,边做人,边成材。在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竞争。

只有通过这样严谨的教学,才能造就优秀的学生。所以,我认为得大力提倡新型语文教学制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7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职业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职高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相关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然而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不容乐观。

1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分析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没有优势。少数职高生在母语学习上三心二意,成天抱着“靠天收”的心理,因此造成职高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窘迫局面。概括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现状,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于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无法达成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令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板滞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其次,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表现为“不会听”,上课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不注意接收重要信息;““不会写”,作业、作文无从下手。“不会读”,不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不知道怎么去读,怎样汲取其中的精华;第三,专业课学习与语文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与普高生不同,职高生以专业课学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对其他专业课学习毫无影响,过两年走上社会,现有的语文知识足够“应付”。因此,要解决职高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广大教师从观念上,从实践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大胆必要的教学变革。

2加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职高生而言,强化知识的情境教育尤为重要。

2•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精神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影响,除外部动机外,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并富有成效。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效阅读的前提。而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促使学生自由畅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好知”、“乐知”,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参与。语文课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实施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正逐步摆脱直接经验的限制,已能独立地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所以无论从事哪种技能的学习,总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一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就会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游记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导游小组,让他们迅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领大家去领略天山或三峡的迷人风光。由于有了这新奇的参与,学生们便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专注,课文内容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2)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着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因为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语文教学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个人情感。在整个教学的历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教师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双向沟通。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启示,激发学生去“思”,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实质上追求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普遍适应性,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途径和方法,克服教学中的单调感与模式化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努力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如从评论、辨析、质疑、引申、发挥等角度研读,提高其创造意识。从更多的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直觉的对“美”的顿悟。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把《三戒》上成寓言故事改编,由学生以说故事的形式把这篇古文弄懂;把《雷雨》上成了表演课,先让学生在对白的处理中理解人物,进一步把握文章;把《林黛玉进大观园》上成欣赏课,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片断,再回到文章中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进行表演……。愉快、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心猿意马的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而且不再把上语文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喜爱上了语文课。

(4)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师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职高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教学中应指明职高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目标,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5)充分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人天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职高生学习任务不重,他们想以各种形式表现自我。教师理应为他们提供机会,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不论他的表现如何,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和赞许。例如每周两节课的“美文推荐及感想”,有计划的安排每一位学生担任主角,逐渐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职高生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靠“压”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要以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吸引”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意志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指导的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遇到了困难,产生了问题,甚至可能迷失了方向,教师这时就要进行引正确的引导,指点出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尤为关键。

(1)课前预习的习惯。长期以来,职高的语文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例如学完《项脊轩志》有学生问“项脊轩志是谁?”;在《促织》课后问“促织是个什么东西,织布的吗?”这类笑话却很难让语文教师笑出来。因此在讲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为听课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学生给不明确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把问题记下来,以便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2)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要记关键词、生僻字、同音词和易混淆、易错的字。

(3)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职高生的作业独立完成率非常低,因此要求学生及时、独立完成巩固知识的必要练习题,就需要老师的监督,家长的配合,并且对不同作业作合理安排。

(4)课外阅读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于找到了寻求知识的金钥匙,作者曾在语文课堂上适当介绍、引进名家名作,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少同学纷纷借书阅读,写作论文这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2•3加大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情境性学习是以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无疑是“应用”,这是由职高生毕业后的去向所决定的。作者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1)网上寻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网上查询到的课程教法学法的资料比较新,甚至是最新的。无疑,这样的寻找对学生来说有新意,有吸引力。例如,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先分配给学生网上查询任务(提供给学生几个参考网址),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及评价,并拷贝下来。正式上课了,各个小组把自己有代表性的意见整理在一个磁盘上交给我,那真是一个信息宝库!当我们一起在课堂上相互分享集体“搜索”来的智慧时,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学生们睁大双眼看屏幕上滚动着的文字,那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接踵而至的是:对本组“独家新闻”成果的沾沾自喜,对别组同学的佩服,或者不以为然。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相互提供了信息的来源,为下一次的寻找指明了新的方向。这样一堂语文课,本来枯燥无味,但因为有了这些信息,特别是发动学生去寻找这些信息,它的局面完全变了。超级秘书网

(2)网络寻找“话题作文”素材。“话题作文”是近年来作文考试的新宠。作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如向学生推荐《对话》、《实话实说》、《百家讲坛》等谈话类电视节目,要求学生关注报刊杂志上的焦点人物或事件,现在,我们又多了一条“话题”信息的来源渠道。在网上,不仅可以找到这些话题节目,而且可以看到场外人们的继续讨论,也可以参与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获得,也可以主动的参与,这对他们来说,是展示自己见解的好时机,与他人的讨论也会令学生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勇气,这是另外一个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在各抒己见时,无疑少了许多“看得见”的障碍———来自同学的、老师的、自身的。经过这样的参与过程,再回到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见解时,显然已经“成竹在胸”了。再如一些社会现象联系我们职校学生的实际,“网络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游戏给了我们怎样的世界?”

这样的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作文信息了。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启迪,在他认知世界的里程碑上,也一定是可以书写的一笔。(3)在微机室里上语文课。讲述古文《春江花月夜》时,我把授课地点安排在微机房。由“月亮”的主题开始,大家先是展示自己下载的关于“月亮”的音乐。然后我用主机控制将画面切换到重点学习的课文《春江花月夜》,同学们通过提供给他们的一些资料去利用INTERNET自学后面的文章。大家在BBS上自由发言,互相交流。我通过主机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再把其中精彩的部分调出来与全班一起学习。最后让学生回去做一个网页,以“月亮”为题,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理解并体会古人为月亮赋予的意境。从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来看,这些做法为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大语文”打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这个阶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锻炼了他们的鉴别能力、综合能力,也体验了创造的喜悦。从教师方面看,将电脑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进了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而且在语文学习中应用了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帮助下学好语文。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这种境界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却又是职中语文教师所必须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山西教育•2003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江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