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篇1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传统教学观念改革。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它只是把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更谈不上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即使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难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又如何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走出“灌输”的框框,采用更多的富有启迪性的讨论、合作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直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观察、去交流归纳总结。在探索中,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逐一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每一个学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就这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很快找出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学生成了学习中的主人。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学习的环境与学生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发扬教学民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和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例如,3人平均分一包糖。每人吃了6块以后,3人剩下的总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这包糖原来有多少块?

讲解这道题前,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有的学生用方程解,有的学生用数去试,正当大家茫然不知所措时,有个学生突然跑了出去,大家正在吃惊,这位同学却捧着一包糖回来了。在课上就和其他同学分起了糖块,还吃起了糖。这在以前,违反课堂纪律,那还了得!可是现在,我却假装没看见,因为我知道,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已经装进了这个学生的脑海。

三、立足认知基础,鼓励学生创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应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当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无形的动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从直观教学用具中寻求创新

利用直观教具,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教学,可以把数学知识中某些抽象的逻辑关系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节其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求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兴趣;创新意识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观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上创设宽松、和谐、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迸发创新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在完成“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力求学生在突破教材、突破自我方面有所表现。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妙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仔细越好。例如,本人创了一个开放的情境,给学生50元,让他们去商场购物,不限制商品的数量和价钱,但是要花完50元。买多少?买什么?怎样买?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是浅显还是深刻,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感到好奇,产生探究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熟悉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贴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强度要适宜,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思考问题,寻根究底。

三、加强手脑并用,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操作练习,能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更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也易于智慧火花的产生,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圆的周长”时,教师手捏两根系着红、白小球且长短不同的粗线,甩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长?为什么外圆长?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学具圆,量圆的直径、周长,并进行比较、计算。学生惊奇地发现圆的周长总是该圆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可以通过练习得到保证。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即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练习题的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四是多运用一题多解等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灵活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

教育游戏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绿色环保”的娱乐平台,做到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前网络游戏中打杀、暴力、欺骗等负面作用的影响。笔者从理论支持、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及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来理解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结合。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下面结合教育游戏的特征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来分析一下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二)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游戏通常将教学任务从低到高设置不同的等级,适合从低到高不同的学习水平,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教学游戏《探索星空》,要求学生计算观测到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游戏分成了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游戏提供了所要计算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学者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容易进入游戏状态。

当学生熟悉公式后便可进入第二等级,此时游戏不再提示面积公式,游戏难度相对增加。游戏的第一等级适合于初学者,由于他们还没有记住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第二等级太难使他们无从下手。游戏的第二等级是适合能够记住计算公式的学生,因为第一等级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相应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有疑”是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搭建支架,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善于发现、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少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不能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按照教师的预设思路进行,少留或者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符合预设思路的问题大加赞赏,对于“节外生枝”的带有学生自主发现痕迹、意向的问题,缺乏敏锐的意识,要么不予理睬,要么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针对此顽疾,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开展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活动。低年级要重视敢于提问的意识培养,对于学生的提问要不断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问题“直觉”;中年级要重视善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通过适度有选择的指导与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从现有信息中如何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问题“嗅觉”;高年级要重视学生问题的质量意识培养,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慢慢懂得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深度不同,问题的研究价值会有很大区别,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勇于提问的良好品质。比如,同样的四个数:1、3、5、7,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他们都是什么数?用这四个数你能写出几个等式?对中年级学生提问,就应该更深入一个层次:接在7后面的一个或几个数是什么?它们能组成几个分数或者一位小数?对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更深的问题:1与其他数有什么不同……只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就能不断提高。

二、“善思”是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这个指导性建议指出了小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思考”。“独立思考”的要求直接指向“山寨”泛滥成灾的现实,希望从儿童抓起,使其学会自主创造,突破成风的陋习;“学会思考”的要求则标明方法: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学习,需要指导,需要实践。

反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反创新”的伪科学要求层出不穷。问题被一两个反应快的学生思考过回答过了,就等于全体学生思考过回答过了,这种以个别学生独立思考代替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非常普遍,危害很大。一是经常以个别代替全体,久而久之会让很多学生不愿去思考,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被慢慢蚕食;二是率先发言学生的意见,许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家长或家教老师提前渗透的结果,此种情况下,独立思考的结果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从“中国创造”的未来着眼,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小学生在数学问题上有机会独立思考,才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比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找规律时,让学生完成1、3、5、7、( )、( )的填空,学生会很快发现所需答案,但是,教师换个题目:5、7、9、( )、( ),看似几乎完全一样,不少学生就不会解答了,再加大难度变为2、5、8、( )、( ),傻眼的学生则更多。其实,学生完成1、3、5、7、( )、( )时,应该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学生会告诉你他的思考方法“我是从1开始跳着数的”, “我发现都是单数”……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方法,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是对的。但是,这些方法对于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并不都适用。对于第二个问题5、7、9、( )、( ),“从1开始跳着数”的方法不对了,对于第三个问题,两个方法都不对了。其实,教师一开始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3、5、7、( )、( )这一列数字,发现其从前往后逐渐变大的趋势,再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数变大,应该用加法,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一列数中,每次都是前面的数增加2得到后面的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共同方法。

三、“验证”是途径

篇5

1采用脱离开教材的课堂训练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采取的是依托于教材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思维惯性,教材所提供的答案为标准答案,以教材所给出的知识作为学习与记忆的方向,而陷入这种思维惯性当中,学生就会过度依靠对教材的死记硬背而不去主动思考数学方法与数学概念的含义,而要打破这种思维惯性,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脱离开教材设计课堂训练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设计出脱离教材的课堂训练让学生去进行数学思考和数学问题的解答,这样学生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可以参考而只能运用掌握的数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具备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与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认知数学问题,解答不同数学问题的能力。

2构建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单方面自上而下地传授数学知识,而不具备质疑教师和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力,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造成对学生数学学习思想的禁锢,使得学生养成任何问题都听老师的,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不主动在数学学习上探索求知的不良习惯。而这样一种不良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而要避免数学教学上的这种弊端,首先教师要努力构建自由民主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的求知与探索方面,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而非服从与某个权威。要能够通过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后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就算老师在数学问题上也有可能出现错误,学生面对老师出现的错误也要大胆指出而不应该盲从。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学习中,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数学学习的辅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与思考,也可以不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而用别的方式创造性地去解答数学问题。

3结合日常生活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属于一门高度抽象化的基础理论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很多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就是一大堆抽象而难以理解的符号,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无异于硬把自己不愿意接受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硬往脑袋里塞,这一年龄段少年儿童在逻辑思维方面能力尚未完善,对于抽象概念的认知能力十分欠缺,而数学当中大量的定义公式都非常抽象,很难吸引这一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兴趣与注意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与畏难心理。教师如果无法从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方面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就很难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要解决小学学生畏惧数学,难以理解数学概念的问题,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联系,使其变得直观而且容易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进行课前深入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可以与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通过结合现实的教学讲解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有百分数的物品如:饭店的打折广告、饮料瓶子上的成分说明、一份带有统计数据的报纸等等,教师先进行百分数数学知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不同日常物品上找出哪些数字属于百分数,哪些不属于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特征。

4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3-02

前言

创新意识是一种朦胧意识,将其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对学生学习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学生学习数学中,只有具备数学创新意识,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尤其是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学者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充分说明了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完成某个行为或实现成功的重要作用。

现小学数学中“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提问“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有哪些?”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解决问题,让数学内容从课本走向生活,激发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对观察生活得出结论:“天气预报、温度计等”学生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与课堂学习不同的方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对理论知识的用法进行了创新,长此以往,就可以逐步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直观操作,引导思维

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小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理解数学内容的难度就更加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直观的操作,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的认识,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充分的保障。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直观操作演示提供了条件,将数学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的时候,由于小学生思维尚不健全,无法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帮助学生思考,利用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认识,结合所学内容,就可以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对于一些教具无法展现出来的数学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构建表象,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辅助教具和多媒体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形成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和操作中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就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独立探索,合作研讨,拓展思维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心小学生数学知识薄弱,对数学问题分析不到位,耽误课堂教学时间,会直接给出学生正确解题思路和答案,在学生学习数学中缺少了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而且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从而促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设置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索,探究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或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形成思维的碰撞,解答出数学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实现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目标。

结论

总之,创新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龚毅.“头脑奥林匹克竞赛”(OM)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有效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8):84-84.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研究

对于创新来说,是实现民族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阶梯,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想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做好小学教育工作。尤其是针对小学数学来说,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加之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教师就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从实际上来说,在思想的引导下,才能真正的付出行动。所以也可以说,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不断影响下,教师已经形成了属于自身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这样也就降低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保证自身教学方法准确性,这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做好思维能力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且对于思维活动来说,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虽然学生在平时用语言不能表达出来,但是却可以爆发出无可限量的能力。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课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来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来鼓励学生借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题,这样也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以此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去,实现思维上的发展。其次,从实际上来说,借助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创新。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编题,以此来运用好自身的数学思维。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通过编题还可以培养好学生的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也就强化好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在问题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避免注重知识上的讲述,而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获取好知识。在引入课堂知识以前,教师还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好所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一知识,鼓励学生进行预习与思考。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针对理解性的问题来说,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对于不懂的问题则可以在课下来进行提问。

在课堂中的讲述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提炼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一知识。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个人的讲解必然会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中去,降低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法,以此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活跃好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通过不断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好问题,这样也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了。

四、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巩固好课堂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加深自身的记忆,而这一方法也是帮助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或是掌握,教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那么也就会造成学生错误的理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存在问题的环节,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数学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或是课堂互动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教具在黑板上演示出角的准确画法,同时还要标注出其所属的角。或是在上课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字猜谜的游戏。在进行课外实践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道具来进行简单的测量等,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发现存在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好这一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上入手,启发好学生的想象力,并运用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去。在这种想象力的影响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玲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2]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3]周丹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3).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学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术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激励学生成功,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五、评价体制要创新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氛围 好奇心 创造性

一、钻研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和乐趣,变苦学为乐学。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的动态分析。学生获取知识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因此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檠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着重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范围尽可能缩小,将供学生探索发现的材料充分开发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感化,儿童的信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制约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心理。因此,①在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激情;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就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③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子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动作技能,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观察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意识。

3.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因受定式思维的影响,不能灵活迁移的情形,如果教师能适时点拨,根据题目有多种解法的情况,启发学生仔细反复思考,适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产生学习兴趣,推动学习目的向崇高境界迈进。

五、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高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是学生入门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的创新能使一个国家得到不竭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创新。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每上一堂课,教师的引导作用为重要。数学知识是单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数学枯燥单调,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的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红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她家有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她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回答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长,这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学生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甚至不学,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差。在对待小学生时,我们教师更多的是需要鼓励学生,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

”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

在小学教学内容里,学到“元、角、分”时,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去小卖部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我和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才会买东西时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

三、鼓励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人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让学生产生疑惑,并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的知识,又能巩固以前的知识。

产生疑问是打开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小学生的思维是奇异独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做练习,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与否的一种有效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果汁,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果汁,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因为半瓶果汁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果汁重,就是空瓶重量。

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解法二:

先求半瓶果汁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果汁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果汁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果汁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果汁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多种合作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合作形式,如:小组合作,团体合作,这些合作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需要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 (2)4÷〔40%÷(1-40%)〕; (3)1÷(40%÷4)-4 (3)4÷40%-4等。

每一种合作方式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的,各个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各个不同类型的题目来选着适宜的合作形式。如:(1)当解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时;(2)当题目过深,学生思考容易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