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辅导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辅导

篇1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篇2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

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

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

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

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

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

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清.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2]赵雅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个别辅导 发挥特长 提高效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a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1]学校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场所,老师是承载这一任务的必要执行者。要有所创新,不做简单的重复,就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各自的特色,发挥各自的特长。

课堂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个别辅导能培养各具特色、各有特长的学生。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辅导,不仅使学生具有基本语文素养,更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学生。

下面以语文教学中的个别辅导为例,谈谈个别辅导对语文“教”与“学”的帮助。

一、个别辅导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个别辅导让老师更细致地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语文在江苏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已经迫在眉睫,语文试卷模式与分值的改变加大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加快了语文教学的节奏。

苏教版高二一学年课程,需要完成《必修五》、《唐诗宋词选》、《史记》选读、课外读本名家名篇的教学任务,乍一看只是四本书,可是摞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回事。老师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导致课堂培养出来的是流水线上的成品,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以《史记》选读为例,大多数学生手头都有文言文学习的辅导书,课堂提问、课后练习需要解答的问题在教辅书上都有提示,仅从作业质量上看,好像学生的掌握程度很理想,这样老师就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考试,学生脱离教辅书就问题多多。试想如果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取个别辅导、个别交流、个别检测,那么学生的问题就会暴露无遗,如果老师能更细致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扔掉赖以前行的拐杖,那么学生将会走得更稳、更远。

学习是一个长效的过程,这样有益的方式何乐不为?

(二)个别辅导激发老师主动寻求更好的方法推行自己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朴素的教学理念是如何切实可行地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让学生有所掌握和反馈?

江苏高考作文70分,是每个学生语文的命门所在。下面就以作文写作为例谈谈个别辅导的作用。传统意义上讲议论文写作,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但学生并非所有的都能真正理解并付诸实践,老师如果及时采取个别辅导,将这些问题具体化,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细化教学,就能让学生更清楚文章的结构思路。有些学生不理解大道理,老师可以采取小角度具体辅导,比如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选用一则生活中的负面新闻类,从“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角度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写作思路,辅导的方式新颖了,辅导的氛围轻松了。同样的内容,采取个别辅导也许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二、个别辅导有利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一)个别辅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个性”为“特长”。

个别辅导与课堂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会更耗时而已。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往往会忽视个别学生的特点,如果有了个别辅导,学生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就会变成特长。

比如作文,老师往往采用课堂统一评讲的方式,大多数学生只是无意识的作为旁听者,不一定能联想到自己的作文,看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症结,个别辅导恰好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发挥个性特点,让自己的作文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至少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擅长点。

其实有的学生情感丰富、细腻,擅长写记叙文,只是在基本技巧上没有弄懂弄透,这时如果采取个别辅导,合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找到情感的突破口,就会带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有的学生逻辑思维缜密,平时说话就是“以理服人”,这样的学生适合写议论文,适合并不代表一定写得好,因为在论点的提出方面总会存在不贴切材料、选择论据时没有掌握好合适的处理方法,导致文章论证不得力,那么这时个别辅导就可以帮助明白个性,变优势为胜势,变“个性”为“特长”。

个别辅导是老师的法宝,也是学生的救命稻草。

(二)个别辅导能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自我反省。

“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才,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但同时每个学生也会各有弱项、薄弱的知识点,如果老师拉学生一把,推学生一下,为学生指明方向,促使学生及时自我反省,那么将对学生的学有帮助。

下面以课后作业为切入点谈谈认识。

课后作业是每个老师用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成果最常见的平台,也是每个学生用来发现自己知识漏洞或盲点的平台。作业质量是最能有效反映体现课堂学习效率,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在作业处理中,学生会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高中生却碍于面子,过去那种上课举手提问、下课主动跑办公室的现象几乎绝迹,但是个别辅导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采取课堂评讲、集体纠正,那么肯定会造成有些学生浑水摸鱼,有些学生心存疑惑的局面。因为需要面对面,学生非常珍惜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尽管有些知识不理解,学生也会做到尽力而为,至少让老师看到自己的努力,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利用课后作业作为平台老师和学生多了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存在的原因,还可以激发学生反思的兴趣;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传达教学理念,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内心的机会。

或许有些人认为现行教育教学存在学生差异无法弥补的情况,但是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遗传基因、家庭氛围及教育不同所致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就都能掌握知识[2]。老师不应该抱怨学生,抱怨教育,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个别辅导就是最佳的方式。学生不能逃避存在的问题,不要指责现行的教育弊端,个性辅导就是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是大众教学,个别辅导是个体教学,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强。站在老师的角度,老师要在有效时间内尽可能覆盖更多知识点,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辅导。站在学生的角度,使学生坦诚地直面老师,了解自己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个别辅导,于教师、于学生都大有裨益,所以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篇4

高中学生已经有初中英语的学习基础,由于英语基础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积累的英语学习方法的不同,高中班级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英语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高中英语学习中的后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后进生英语学习存在的困难的原因以及针对后进生的辅导策略都是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应该探究的问题,为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英语水平提供可以借鉴的辅导策略。

1.对后进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1.1后进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科的后进生对于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其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英语后进生也不例外。英语是一门外语,相较于母语存在很多的差别,当然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对于英语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并且不断拓展英语阅读的范围,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语言适应的习惯与技巧。由于英语后进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缺乏浓厚的兴趣,也较少集中注意力听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较难达标,久而久之在英语学习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后进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以及自身的英语基础是较为薄弱的,长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动力与兴趣,英语教师不进行及时矫正与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对英语产生畏惧或者厌烦的心理,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英语学习的后进生。

1.2后进生在学习英语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的英语后进生无法获得较好的英语学习效果,相对英语学习效率高的学生而言,很多的英语后进生不是因为智力水平较低或者学习态度较差,而是由于后进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在学习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中不注意因材施教的话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1.3教师没有重视对于后进生的培养,因材施教

由于英语后进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其在考试、作业等成绩反馈上较差,后进生在英语教学中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这样的后进生很多的英语教师不够重视,也缺乏耐心对后进生进行培养与辅导。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也缺乏研究,英语后进生成绩的提高英语教师也没有因材施教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进行针对性辅导,这样英语后进生也很难在英语学习上获得进步与提高。

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辅导策略

2.1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后进生积极听讲并且参与到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后进生只有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才可以发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发现英语语言的魅力,通过多样化的辅导策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放映学生喜欢的英文电影让学生感知英语语言以及文化的魅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多给予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英语并积极鼓励后进生参与其中,英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来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于后进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习方法适合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适合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学习英语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至关重要。对于后进生,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其英语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英语方法的引导要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对后进生多方面的学习信息进行反馈,研究其学习方法上存在的误区并及时进行矫正,将后进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比如,背单词对于很多的后进生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英语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在需要使用时发现可以记忆住的单词依旧屈指可数。针对死记硬背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单词词根记忆法、单词联想记忆法等记忆方法,让后进生有方法地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与学习,积累词汇量。比如。很多的后进生对于英语写作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英语写作无处下手,每次的测验以及练习中英语写作都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注意精彩词汇的积累,多种句式的表达与写作中的使用。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后进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才有质的提高。

2.3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辅导

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在其学习中都会存在自身特别的学习上某一方面的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辅导,尤其是对英语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上更应该进行分层次辅导。对于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后进生,英语教师应该采取策略来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后进生,英语教师应该在辅导策略上积极引导后进生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对英语学习存在心理障碍的后进生,教师要及时消除其心理障碍;对于英语交流沟通能力较差的后进生,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发言机会;对于高中英语听力存在学习障碍的后进生,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听取英语材料并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后进生,英语教师重点要教会的是其阅读英语材料并作出阅读习题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写作能力较差的后进生,英语教师需要做的是教会其英语写作的技巧与方法以及英语写作语言的表达方式。英语教师对待后进生不要一棒子打死,要有耐心有后进生交流与沟通,在沟通中以及课堂、作业等信息反馈中发现每一位后进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具体障碍点,针对每一个学习障碍提出具有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对后进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辅导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进生也能获得较快的进步,弥补后进生学习的短板,在整体上将成绩提高,摆脱“后进生”的称号,提高后进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篇5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大学新生可塑性强,他们对高校心怀好奇与美好憧憬,新生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作为辅导员,成功的教育将提高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为他们的大学生活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的没有什么变化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指引、然后逐步帮助其能够正确认知到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生活的特色,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有所认识,看到及其预测其发展的前景。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我们现代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出发,从而正确的开展入学教育,争取让广大大学生进行适应性的转变,让我们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大学生养成的健康心理和行为,培养大学生的潜能,加强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以下将结合辅导员工作经历来阐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面对新的环境,经历过新生都将长出强烈的感觉,好奇心,与此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奇异的事情。近年来,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媒体报道了新生的时间里持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校新闻。离开了学校,许多原因,包括失学儿童未完成的学好大学的变迁,心理不能适应新的生活,产生心理障碍,学习,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还有就是对专业的不满意、对就业前景的不了解等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他们在正式全面接触这些新环境之前,对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二、新生入学教育中辅导员角色高中生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熟悉环境,告别了亲人,远离家乡,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见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既有一种高兴、喜悦之情,又有一种陌生、神秘之感,既渴望打破神秘感,但又不知道怎么办,喜悦与陌生、渴望与神秘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想做又不知道怎么做的矛盾心态.这是新生的共同特点。新生这时也渴望见到和得到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这种心态给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满足学生的揭望,是辅导员的职员,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太好时机。“没有规则方圆”,说明这里的规范和养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标准指导必须建立在启发学生自尊、自爱、反思的自我意识及以上。因此,对新生的标准教育,首先要树立在要求,服务护理管理工作的想法,对新生的关注的首位,为新服务工作要做在前面的人。第二,作为教师,想说给新生色谱学校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必要的评价,帮助新生尽快掌握相关的管理规定的内容。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范指导和大学生已签署的协议,自律和建立新的档次的“三自”网络紧密在一起。在教育字符,教师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新生双向的、在通信了解学生的思想,完全,缺乏,乞讨,在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关注换位思考,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服务,更好地为新服务,更能给新生怜悯、更好地体现管理教育和服务育人”的宗旨。

三、新生入学教育策略做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要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经常深入学生之中 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关心学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家长交谈,宣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及办学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安慰学生.安抚家长。在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要和蔼可亲,不居高、不唬人,实事求是,如实介绍学校(院)、系、专业的情况。这时,你的宣传、解释工作愈扎实,学生就会更加坚定专业思想,就会更快地进入新生活。这是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思想宣传、教育的好机会。因为刚刚进校的新生,辅导员对他们来说,是接触最直接的老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辅导员对学校(院)、系、专业的情况最了解,这时,学生最信赖辅导员老师,或者说辅导员这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千万别以为怕麻烦而不见或不去深入学生宿舍之中,这都是错误的思想和认识。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是一个从小事做起,在小事中开始施教的一项工作。

(二)组织召开新生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让新集体的每个成员,登台亮相,做演讲式的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各自的情况,增进了解,打破陌生感。这是引导新生走进新集体、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步。学生的登台亮相本身就是对于从前只知埋头读书的新学生,进入新环境、新集体以后的第一次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新生整体素质的检阅。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做好记录,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同时,辅导员要把握好座谈会的节奏、气氛以及要做好总结发言,用重笔描述班集体的特点,使新生对新集体初步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为思想、情感的融合、行动的统一奠定基础。

(三)建立学生干部队伍在相互介绍、互通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学生斑团干部,形成新集体的骨干力量,这是辅导员引导新生适应新生活的又一步骤。在班团干部的产生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演讲、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形式,然后进行民主选举。就是说,从大学生班、团干部的产生就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大学就是不同于高中.是另一番天地。用事实教育、启发他们去拼搏、去竞争,使他们树立自觉干一切事情的理念。这样,从个体到群体达到了解,增进了友谊,新集体的组织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正式诞生了。结论由于大学是科学的殿堂,在这里可以学到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学里有真才实学的大师,大学生可以向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学时代,同学们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文和外语,留下了数不清的问号末得其解。上大学就是为了明白天地之间,这一个个玄妙的问号而来的。大学给予他们的将是关于天地世界的知识,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思考、实践,从而获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而在学习之前,入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的角色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特色,有针对的调整和设置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等,为大学生能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自主选择、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情绪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中介的心理活动。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快乐、满意、爱等;违反人的需要和意向的事物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等。因此那些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会引起人的情绪,并依其是否得到满足而使情绪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因此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

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儿童的兴趣能引起并支配着他的感觉和

活动,支配着感觉和运动之间的协调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快乐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具有生物学的发生基础,让儿童参加游戏和学习以引起儿童的快乐,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快乐和兴趣的互相补充是智力活动的最优情绪背景。

1、创设情境,师生在“教学相长”,共生共荣的环境中,缩短心里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情境教学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语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其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创设亲和友善的人际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用期待的目光看待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从而转换学习的动力。我经常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倾听他们的谈话,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们在学与玩中和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缩短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我在教学障碍跑内容时就设制了这样一个情境:每位学生都是野外集训队的一名队员,我们要跨过“小河”,绕过“小树林”,跳过“拦路石”绕过折返标志再返回,看看我们这些小队员是不是能克服困难、胜利返回。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表示要胜利完成任务。其实,“小河”只是一块横放的小垫子,“小树林”是几个实心球摆的,“拦路石”是一块折叠立起的小垫子。训练结束了我们要举行庆祝活动,运来了“西瓜”需要队员们帮助搬运,比赛哪队运得又快又稳,其实我们进行的是搬运的实心球比赛。庆祝活动开始了,在“篝火晚会”上队员们结交了新的朋友,这个放松游戏就是找朋友。在整节课上学生都保持着相当高的积极性,他们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体验合作、成功、交友的乐趣,持久地、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乐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征,它贯穿于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使心理活动更富于组织性、清晰性和深刻性是情绪的“调控剂”。体育教学多是室外进行,干扰因素多,学生的注意易分散。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注意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注意特点,利用引起和保持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

注意主要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特点是主体能够主动控制,它是主体意识倾向的反映。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是客观环境的刺激特征和个体的需要、兴趣。改变环境和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是利用无意注意的原则。

有意注意是学生能够主动控制的注意,但消耗的能量大,易造成学生精神疲劳,尤其低年级同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而无意注意则可在不疲劳的情况下保持较长的时间。体育教学应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先导使学生的注意指向于教学的任务,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变换练习的环境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无意注意,弥补有意注意时间有限的不足,调动他们的精神,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在一年级体育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的特征,非常注意场地器材的布置运用。因为他们对许多体育器材不认识、不了解,课中多运用一些器材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产生兴趣,并使用颜色鲜艳的器材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注意不仅被各种颜色吸引,各种各样的图形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上各种形式地走内容时,我在操场上画了许多图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情绪高涨。因此,在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把教学活动组织的新颖和富有吸引力。

[NextPage]

3、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体会快乐情绪。

按照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任务对个体具有最大的诱因价值。任务太难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太简单不用努力就可达到,都不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教学目标应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学生便于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另外,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目标比教师为学生设立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动机。

4、用全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特征的教育。体育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的评价,注重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的教学中常运用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既评价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评价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既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评价学习的行为,既评价学习中的能力因素,又评价其情感因素。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而且还能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我们应从一切事物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评价和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焕发活力。

二、预防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时进行调控

情绪是依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来决定其是否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在儿童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明显外露,不稳定,易变化的特点,情绪产生的诱因多是事物或活动的外部特征,且常与他们的需要和喜好相联系。

1利用情境,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体育教育应利用本身的教育特点,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利用挫折情境,从小就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要经常向学生讲明人的一生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随时做好经受挫折的准备,养成与困难拚搏的习惯,设法提高挫折忍受力,教学中还要有意设置挫折情境,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气温较高的阳光下,在气温较低的风雪里,坚持在室外上课,身体练习时,不躲太阳,不避风雪,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锻炼等。

2、善用激励手段,转变学生的消极认识,培养自信心。

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克服体育学习无用的观念,纠正对体育学习厌烦,轻视的态度,调整好学生体育参与的心态,防止动力不足和厌倦焦虑的出现。体育学习焦虑产生于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一旦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怀疑或受到贬低,其自尊就会受到挫伤,焦虑也就产生了。对自尊心较为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提高自信心,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消除或减轻焦虑。

教育的意义不在“传导、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激励”和“唤醒”。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运用积极的暗示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每当学生有焦虑体验时总是要寻求帮助,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我总是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进行有效的保护帮助,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成功——肯定期望——自信提高——成功,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很有作用。

3、以智慧的人文关怀消除胆怯、恐惧的消极情绪体验。

篇7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其主要实施途径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主题网站等方式,这些方式具有明显优点:易操作、好管理、能量化,在提高学生意识觉悟的同时带动学生个人能力提高和社会效益的“额外效果”。但是,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教育内容空洞。课堂讲授的价值体系教育容易变形为单纯的政治理论课,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深刻共鸣。二是教育方式刻板。上述几种方式基本路径都是重灌输、轻启发的指标性教育,教育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极易导致教师应付差事、学生消极被动的状况。时代在改变、学生在改变、教育者的思想与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学生学习不只是从外界获取间接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在互动中受到激发而思考,升华体验并形成观念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终目的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塑造社会可用人才。

几年来,为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地气”,我们在中学生团体辅导方面进行着脚踏实地的尝试。以学生自身为成长动力,创设体验情景,触动心灵感动,变“我要你成长”为“我陪你成长”。我们坚信,成长是青少年生命进程的不竭动力,任何教育的原点都是生命生机的展现,教育者的功能是将原点的动能不断放大、延展、巩固,使这种力量成为稳固的人生状态。

二、搭建团体辅导与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关联

团体辅导是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强调通过情景互动促进成员自我体验、自我思考、自我成长,以提高成员社会化水平的一种教育模式。

团体辅导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递与影响,帮助青少年将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这种内化是非强迫性的、由里及外的。通过“关怀”了解和走进青少年,通过“陪伴”感化和影响青少年。团体辅导以青少年需求为落脚点,寻找价值体系教育与青少年需要的契合点,将价值体系教育的抽象主题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具体需求。如指导思想的教育,我们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引领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积极处理个人需要与团队合作的辩证关系,既要积极展示自己,又要肯于与人合作,更要有甘为人梯的胸怀与能力。又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通过视频、心理习作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进程、国家文化、民族背景,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既要定位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再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我们设计了大量活动与习作,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困惑,培养学生开放自我、尊重差异、多元思考、突破惯性的思维模式。在团体辅导的框架下,教师首先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主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选择匹配的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实施路径与操作流程。将学生以小组方式组合,8―10人最为适宜。由小组老师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体验各类活动;制造教育契机,将组员置身于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现实冲突;推动小组成员通过团队互动处理冲突、商讨方案、选择策略、付诸行为,以此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成长。

三、价值体系教育中团体辅导模式的实施策略

2011年8月我们在北京一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团体辅导活动,其中一个主题是“珍惜身边所有(亲情、友情)”,主题心理习作是“海上遇险”。情境设置为全体学生都在一条去往度假胜地的船上,途中船体因故障即将沉没,45人中只有5人有机会可以登上救生艇,这5个名额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全体成员的选择最终确定的。活动室的灯光全部熄灭,多媒体循环播放着惊涛巨浪的声音,所有人依次向大家表白决定生存还是死亡。当时的情境仿佛真的噩耗传来一般,所有同学在表达意愿的时候都是泣不成声。 A同学表示愿意接受死亡,将生的机会留给别人,因为他们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导师追问他:“你不觉得你的父母也需要你的照顾吗?”A同学:“他们会因为我的舍己为人而骄傲。”导师:“但失去你,他们真的会骄傲吗?”A同学:“……”B同学表示希望大家把存活的机会留给自己,导师:“你是男生,船上的老弱妇孺你都可以置之不理么?”B:“我出过车祸,我妈妈差点儿就失去我,她接受不了我的离去,我不能让她伤心。”导师:“别人也有父母啊,别人的父母就不会伤心么?”B同学:“……”活动之后有同学立刻就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为两天前的吵架道歉,当母亲听到孩子哭泣着认错,诚恳地说“妈妈我爱你”时不禁潸然泪下。场景的营造、导师的引导与追问无疑将学生推到一个逼真的、现实的情境,在自我与他人的机会面前,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在小爱与大爱的两难面前,学生所经历的情感、意识、价值体系思考是沉甸甸的、刻骨铭心的,唤醒的必将是学生对生命的郑重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团体辅导必须坚持以下策略。

第一,创设情境。体验式学习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是体验的载体,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体验式学习强调情境性,通过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动力,促进思考。创设情境要紧密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置身其中,以其亲身的感性认识产生丰富真切的体验,深化和升华理性知识,同时结合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情境要灵活多变,富有感染力,推动学生通过观察、反思、抽象、概括,把体验和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第二,学生中心。如果体验不是建立在自主认识的基础上,就只能停留在知识教育或技能模仿的表面,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价值体系。只有学生能动地、自主地体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内在情感,以真实的自我参与,才能成为对自己负责、为人生探索的学习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不是知识的记忆与复述,而是知识、情感与行为的有机整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想、观念、理论、规范通过情感激发的化学作用,融入青少年人生探索的生命进程,生成为完整的人格与品德,定格为自觉自立的人生状态,才是其最终指向。

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2-02

教高[2006]16号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90后”为主的高职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党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不但适用于心理障碍的治疗,还广泛用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1.对象相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组织活动、创造特定情境来间接地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人是主体,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彼此交流、彼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格,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等问题,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人为对象,所有工作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2.目标相交。团体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的成长,达成自我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内容还包含对人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来促进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的目标上是相交的。

3.功能相似。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育人功能,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流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自我增长过程。而中央16号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由此可见,两者在培育人的过程具有相似性。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吸收心理学、论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其他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其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知识化,尤其是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更增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而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显优越性,把团体辅导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1.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现今“90后”高职学生个性明显,对他们采取完全共性的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有所欠缺。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团体内各成员的互动,集思广益,相互影响,在特定情境下的教育指导丰富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学到新的行为方式,并学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得到成长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资源和新视觉。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思维活跃、思想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在团体辅导中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引出各种观点,成员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探索个人价值等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且将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容易激发出思想火花,多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和交织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使其产生新视觉,彼此启发。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加活跃,积极主动,并且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育人效果将更显著,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生动性,将其中的方法和理念融入到理论教育课堂里,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模式单一、理念陈旧等问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实效性。

2.团体心理辅导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运用。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学生都是以不同的群体形式来学习和生活,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技术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更加深刻,体验也更加强烈。首先,运用在班集体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体,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大一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首先,以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以活动塑造健全人格。其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关注“三困生”(指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心理困难生),针对这些特殊群体不定时地展开团体辅导,例如,以促进学生相识并且彼此接纳、信任为目的的团体活动,或以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焦虑、自卑为目的的团体活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逐步引导他们在现实日常生活中自助,互助,共同进步。

3.团体心理辅导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的运用。中央16号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具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学习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才能与教育对象进行更好的双向互动。实现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人员是关键。要通过工作人员的配合,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咨询意识和水平,着力造就一支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技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时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心理辅导融于体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进行有效、积极的健康心理辅导,真正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完成练习的成败、师生交流的冲突等原因,会导致课堂气氛会生变化,学生可能产生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问题,如畏难、恐惧、自卑、逆反、焦虑、孤独及异性心理等,这对学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有消极影响,更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学生内部因素,但关键还是由学生个人的生理体质状况、学习成绩、体育技能水平、个性心理、心理判断能力等内在因素决定的。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比成人低,心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只有了解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中可能导致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因素,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使其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心理。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的作用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外界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的巨大变化,这时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能提高其调节情绪的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意志品质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集体观念等。

1.渲泄情绪,缓解压力。现在的学生所承受的负担过重,社会和家庭对其的期望过高,升学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等给大多数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学生极易产生一系列消极心理,如果长期下去将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具有使人宣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国家积极提倡全民体育健身,也正是看到了体育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是学生参与和学习体育的重要途径,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才能既锻炼身心又避免受到身心伤害。

2.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练习,才能将运动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过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及个性的成长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心理辅导手段,对不同学生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和锻炼中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的方法

1.激趣表扬法。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和所获得的愉悦情感体验是增强教学效果和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能够获得成功和肯定的教学中,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消除不良情绪、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爱上体育课。

2.诱导法。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给学生制订适当的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能正确看待自己,消除消极心理,建立起正确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3.竞赛法。人在面对适当的挑战时,会产生愉悦感和强烈的行为动机,反之则会产生焦虑、压抑、受挫等不良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积极使用竞赛法来激励学生,又要注意调整活动的形式、组织方法等,让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每位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合理有效地运用心理辅导展开体育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是每个体育教师应关心的问题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