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篇1

一、高中历史改革存在的困惑

1. 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发生冲突。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较多新的教学内容,使得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过大,但是教学课时是十分有限的,这就产生了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对此,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省略了课堂教学中一些对学生思考有意的探究环节,学生的自主性思考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

2. 走入了“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主要表现是:对于课堂中的专题教学,很多历史教师一般只讲10~15分钟的内容,剩下的课堂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进行“参与式”小组活动,在过多的课堂时间里,学生都在收集资料、进行课堂辩论等。如此,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发挥,但是主动性思考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较好实施。

3. 学生的学习认知跟不上教材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教材难度,很多学生都跟不上专题教学的学习进度。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来看,很多学生没有较为强硬的历史学习基础,对很多历史知识都不清楚。由此,在开展专题教学时,对于教学内容中一些没有交代因果联系的事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没有较大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教学进度缓慢。而且,高中历史教学课时又少,教师很难向学生细讲每一个基础知识,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1.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鉴于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大容量教材内容的冲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对于历史专题的教学,有必要按照“三讲三不讲”原则来进行。向学生讲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此为“三讲”。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或者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就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不讲,对于那些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理解的历史知识也不要讲,此为“三不讲”。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较为庞大的知识体系,教材容量又大,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对教材内容加以有效整合,删减不必要的内容,做到有详、有略、有重点,尽最大努力节省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

2.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更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能够在课堂上多讲,教师要走出“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做到教学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想学生多讲授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用互动的方式解决学生难懂的问题,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对于一些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历史知识或者通过课前预习就可以解决的历史问题,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用课堂讨论来解决,浪费课堂时间。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一、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考试而已,它在贯彻和实践新课改理念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中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能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1.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这十年的教学中,有过一些感想和心得,我觉得历史教学是一门深邃的艺术,有着它独特的力量和美。

(1)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准确使用历史概念,还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幽默,音量适中,富有变化,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让学生听懂,听得入神,能跟着自己的思维走,在这种氛围中记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历史,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板书的艺术。运用PPT课件的展示,辅之以黑板的板书,让知识点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直观地给学生留下痕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必要的时候用图示法,把零乱的知识变得系统,把繁琐模糊的知识变得扼要、清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的艺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把自己对祖国、人民、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对英雄的仰慕,对侵略者的憎恨,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感化学生,使学生深入其境,这样才能与学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首先,师生互动,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与细节,教师要机智地接过学生的答问或提问,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建立学习小组、帮扶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共同学习,彼此促进。通过这两种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知识和思维的共鸣与抗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感知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在操作层面上,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设问呢?

(1)在导入课堂内容时,设计好开场白,在表述时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古今联系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感中去学习、感悟历史。

(3)史料教学,通过史料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发现历史中的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4)创设历史情景,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真实的历史。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

4.落实好课堂的有效性,打造真正高效课堂

这一问题无疑是历史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知识不是讲过吗?这些问题不是分析过吗?这些题目不是做过吗?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了,就是不会分析,就是拿不到?此类问题都是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我的观点是,课堂不是表演,课堂的有效性就是使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解题技能上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落实课堂的有效性呢?以上谈了三个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收获知识、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授课:好课让学生记住了知识:老师需吃透教材,该记的知识点不用夸夸其谈,把时间还给学生去记忆,对重点难点要重点展开讲述,使学生吃透来龙去脉。

(2)思维能力培养:每当涉及过程、方法教学时,不要将方法生硬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感知,先体验方法产生的过程,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历史学科基本的思维模式。

(3)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机械性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的有效性就会极差。而且学生的学习也并非停留在课堂上,还包括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包括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延伸。因此,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听课、如何观察,如何搜集材料、研习史料、运用证据、探究问题、评价历史、记忆历史、整理归纳的方法等,既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解题技能的提高:高效课堂离不开训练,训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的具体内容,真正做到练在关键处;其次,练的内容和难易要适度。特别要注意训练的梯度,使学生逐步达到训练的目标;再次,要及时进行反馈,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千万不能局限于形式,为了练而练,为了完成而完成,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指导,在于方法上的归纳,上升至同类的问题如何分析,否则也形成不了解题的方法,下次同类的其他问题又不会做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打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了解和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落实课堂的有效性,方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更新,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要精心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亦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不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断地吸收历史科学领域研究中的新成果,这样能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完成教学事业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 单树增编著.《先学后教,学会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一、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有一项关于中外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上的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不如外国学生。为什么?原因是在基础教育中,西方注重探索,而中国注重知识的记忆。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在观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把教学过程看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就是了。忽视了教学是一项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的双边性活动,抹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应有地位。新课程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式的一项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

1、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面对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如果采用惩罚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摸清学生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对症下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转为主动学习的源泉;对于学习成绩不错,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收获丰收。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观,我们要相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环境。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我们应以一种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尤其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教学课堂变为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基地。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应用,解决“如何教,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人”,这对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重要的。

首先: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兴趣越大,学到的东西便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秦朝的统一》一节时,首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历史必然性和深远影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中创设历史的情景,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紧接着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学生们就议论开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有效性

关于历史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发展状况,虽然教师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思路改进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这些模式导致了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为目的,学生则以死背硬记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使学生爱上历史。这篇文章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对广大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1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好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取得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让历史在新的时代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它可以适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史学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采用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它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时代的演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帮助我们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历史作为初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有其严密的结构体系与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2当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偏差,课堂有效性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广大教师依然把成绩看作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略实践活动,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在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上下功夫,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倡导学生“减负”的当下,这样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让学生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不再为学习知识而感到快乐,课堂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有效性较差,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2.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思维存在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详细的解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去寻找别的可能性,也不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总是要求学生同自己的想法一致。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今天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创新,而不是已有知识的重复,教师的这种教学思维很明显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3.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在课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掌握学生想要什么,学生期待怎样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知识的最大化,让同学们乐意去接受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师备课中,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灌输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

3.2实行历史重现,加强情境教学:历史针对这门学科而言,我们可以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重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温,对于那些历史事件可以有条件的进行回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于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我们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话剧,让学生们去演示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们学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排演一场话剧,让学生在演示那个割据的时代。

3.3实行多样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研讨游戏法、参观日记法、自由论坛法等。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现代科技带来的契机,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但不管是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然后富于它多种形式,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将一些难懂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录制或者在网上搜索有关王朝兴替、大国崛起的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历史上的各类事件和各种人物,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结束语

篇5

[论文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

一、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课堂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孩子们以启迪、哺育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二、 把探究引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引进课堂的前提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把探究引进课堂,有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而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

2.开放性课堂是把探究引进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达到预定的答案。

开放性课堂是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好创造活动,是老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程,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三、 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测试 现状与思考

一、问题提出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2]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S].2011.

篇7

(一)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在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实验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他们上实验课,更多地是为了学生考试,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用粉笔黑板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他们认为动不动手实验理论结果都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要会做题,学会考试。这样长期以来,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许多年轻教师本来比较重视实验的,但有时候的考试结果并不是蛮理想,在整体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也开始了用黑板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的老套路。

(二)学生实验开课率低,学生实验相对较少,趣味性不高

由于许多物理任课教师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认为讲实验、背实验、做题更容易让学生获得高分,并且节约时间,许多实验课都被教师拿去讲题目,让学生做题目去了。再就是学生实验课不好控制,高中学生由于平时课业任务比较繁重,利用实验课放松。活泼好动的他们经常不按规则办事,容易损坏实验设备,也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有的教师为了减少麻烦,就改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或者干脆不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低。高中物理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先讲理论在做实验,纯粹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趣味性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综上所述,现今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与物理教学目的、教育改革大相违背,也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更与时展所要求的人才素质不相适应,亟待改革。

二、新课程下物理实验教学的若干建议

(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转化教学理念

教育部门和学校首先必须认识到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教育要顺应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育发展的有很大指向性,由上而下,要改革考查选拔人才机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对于物理等自然学科的考查,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现在的学分选修模式,应该增设物理实践课的选修学分,一名高中学生必须每学期完成一个或者两个实践课型学分,才能合格毕业。加大对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使学校的各种装备跟得上现代化知识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强对实验室仪器及实验课的管理,提高对实验管理人员的待遇,提供实验员更多的晋升、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实验人员素质,满足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要求,从源头上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重塑教师的形象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物理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利用好演示实验,多提设问题,增强学生参与感,要增加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教师要由实验教学的执行者变为引导者,扮好引路人角色。

(三)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加强探究性实验

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教学 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日常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或者担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讲解,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从而使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1)教学方法上:教师“画实验”、“讲实验”和“电脑模拟实验”得多,学生“背实验”多,亲自动手操作得少。(2)实验内容上:验证性实验多,探究性实验少。导致学生合作互动少。(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约束多,学生自主发挥得少;或者是,以个别同学为主,其它同学旁观,责任心下降。(4)实验结果:为了应付检查,学生互相抄袭数据,造成实验报告类同,做实验流于形式。

在实验课上出现上述情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由于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功能认识的局限性,特别关注物理实验的知识验证功能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实验过程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2.高考书面表达的实验考试形式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

3.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同伴交流与合作意识淡薄。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的理论依据

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性。合作探究性体现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而不是直接把活动方案或结论性知识现成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2.活动探究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需要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准备探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观察获取实验数据和事实,并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和事实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

3.学生间的合作性。探究性学习能开阔学生的思路,解决疑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相互间启发和共同探索来完成探究任务。

4.交流互补性。学生通过互相阐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误差分析的过程中,分享了他人的学习成果,也改进了自己的不足。

三、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设计和案例分析

我们在教学时以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为指导,采用如下流程图进行设计:

该实验教学的过程设计,我们以高中物理学生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为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在这个实验的教学准备中,认真分析了这个学生实验,有如下一些特点。

(1)该实验是联系初高中电学实验的纽带,学生在初中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已做过学生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条件。

(2)该实验又为高中后面的电学实验如测定金属电阻率、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提供了基础,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彻底弄清楚原理的一个实验。

根据以上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操作过程设计。

1.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合作组。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合作组间可一起分享所获得数据,但写实验报告是要求各人一份。

2.问题提出

在学生预习了实验之后,提出如下一些典型的问题。

(1)要描绘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必须测出小灯泡的哪些电学参量?(2)要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应采用怎样的电路图?(3)电流表应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还是限流式接法?(4)实验需记录几组数据,数据如何进行处理等。

3.查阅资料,提出假设

以合作组为单位,让合作组成员将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及自己的理解进行分享和交流,开展研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假设,以便寻求正确的答案,为做好实验作充分的准备。

4.学生实验方案设计

教师可以精讲实验原理,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动手画出电路图。讨论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再加以修正。

5.实际实验过程

合作组成员间采用互动式场景对话,鼓励实验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

场景一:熟悉器材,说明各部分的用途――进一步明确实验原理。

场景二:连接电路,说明其操作方法――讨论注意事项。如部分学生按电路图连接完全正确后,合上电键发现两表均有读数,可是小灯泡不亮,学生就认为是小灯泡坏了。此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当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很小时,根据焦耳定律可知,灯丝发出的热量还不能使它的温度上升得足够高,从而灯不亮。

场景三:提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处理数据。这一阶段,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了解电表的读数规则并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记录数据。

6.小组汇报交流

实验完成之后,引导小组先组内讨论总结,并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同时,针对部分合作组中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探究分析。

7.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由于每个学生在各个程序中充分参与、思考,均有发言和总结的机会,并且每个同学的记录、总结的着眼点不一样,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就有自己的观点,从而能有效避免实验报告的雷同和抄袭,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四、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反思

1.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正确地引导着学生走上正确的探究之路,始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建立好合作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纪律机制,强调和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交流意识。确保人人动脑、动手,人人有提高。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探究式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一、引言

神十宇航员在太空中实验演示物理知识,引起了全国学生研究和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这说明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了实验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在学生整个实验的过程,老师要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来掌握和探索物理规律,同时掌握物理学新知识。

二、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物理学基础教学方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来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以及研究方法的掌握。在新课改下,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对实验仪器懂得正确使用,并能够学会观察和测量,同时还能够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实验故障,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写出实验报告。

首先,实验成为老师验证物理理论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对于一些物理知识实验往往采用课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表演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的观看,明白了这个定律是正确的,因为通过老师的实验证明了。这显然将物理实验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作用彻底抹杀。

其次,部分物理实验虽然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内容基本上属于验证物理学知识理论的内容,整个实验教学多为程式化,虽然实验过程是由学生动手,不过却是在老师的授意下进行的机械性的实验操作,这些实验的结果已经被肯定,学生们只要按照老师规定的流程去做就能够达到预期,这种分组实验显然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和对相关物理知识记忆的加深,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毫无帮助。

第三,有的高中学校条件不够,老师就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口述物理实验,不仅仅没有老师的演示,更不用谈学生自主实验,因此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只要能够记住物理知识,并能够通过物理知识解答题目就能够获得高分,就能升到更好的大学,但是其实验能力的低下,即时能够在高等学府深造,但低下的实验能力和思维也阻碍了这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更谈不上物理学的创新。

最后,对学生的物理实验缺少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掌握物理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并具有一定的实验素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高中学校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缺少反复练习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核基本没有,因为这些内容并不影响学生考试的分数,因为物理考试中并没有对物理实验技能进行考核。因此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三年里并不能够掌握一定的实验素养和技能。

三、对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改的重点,是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构建未知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研究的热情和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正确处理探究式学习和填鸭式学习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课时较少,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会导致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不能够按照进度完成,因此老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合理分组,同时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们在课下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引导,并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迅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验证物理实验结果,通过传统的传授和探究双重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课余研究

物理是一门很神奇的科学,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课余生活是我们实验物理的大舞台,老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设计小实验,让学生验证一些未知的知识,比如现在人们广泛关注的太空实验,比如失重现象就能够通过到游乐场去游玩,为什么摩天轮会让自己有种失重的感觉,从而分析重力加速度等知识。通过游玩来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而兴趣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验证试验和探究实验结合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老师的验证实验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当然如果一直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又会消耗大量的教学时间,所以对于老师而言要合理利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某些理论环节中,像进行光的干涉教学时,就可以通过演示肥皂泡的形成过程,从而论证复合光的干涉条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演示能够让学生掌握,同时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再引导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探究未知或者将要知道的知识,这种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推动物理教学,自然就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四)老师要创新改变实验教学形式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开放的实验,要给学生有更多的活动和不断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能够自发的探索和验证自己知道的一些可能存在的假设。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制作相应的实验器材,然后在课堂上演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针对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中,就能够让学生可以从坡面以及不同表面的材质下,使用拉力器来拉动同一个物体,然后记录相应的拉力数据,然后学生可以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鼓励学生们自我去做实验,改变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实验的信心,并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成功点和创新的思维,这样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总结

为了适应新的物理课程改革,物理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不断改变思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老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转变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物理实验,充分发挥探究式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验素养能力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包立远.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

篇10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包含很多知识, 不容易掌握,需要改革与创新,本文提出利用新方法,新理念,进一步加强地理课程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 兴趣 启发 地理情境

21世纪将是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遗像、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它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的习惯、自觉的行为,用情感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和蔼的表情,幽默地话语,庄重的举止,文明的行为等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以情境教学为载体,鼓励学生拥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大胆创新。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知识的积淀。正如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所有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广博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新思维本身,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提出和解决一些教师未曾教授的知识,发现和构建一些可能的知识联系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二)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一)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创设地理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作为地理学科来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使课堂素质教学达到更高境界,从而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骆明辉.浅谈高中文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13)

[2]陈君,于文青.基于新课标的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