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30-01

当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如何培养具有电子商务技能性的、实用性的专业人才,能为企业所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实践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其实践性教学在于通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和观察实际电子商务活动来重复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体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作用。通过实践,了解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模式及网上的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了解目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学生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尽快明白电子商务的内涵,知道电子商务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容适合从事哪些工作。可以说,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不仅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活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完成电子商务活动,而且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继而达到融会贯通。

二、高等院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实验变成上网。它是让学生自己去浏览网站或学习在网上购物。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只能看到网站的前台实现形式,对于电子商务的业务处理流程无从得知。

(二)电子商务实验变成编程序与建网站。有些学校的电子商务实验就是让学生编写程序与制作网页,或让学生凭想象构建商务网站。这样做确实能培养学生动手建网站的能力,但这肯定不是电子商务实验的全部,毕竟电子商务专业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编程人员不是其培养目标。

(三)电子商务实验变成“放羊”。“放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到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公司或科技企业参观和学习 ,这使得实验效果无法控制。另一种是教师可能自己都不懂实验软件的操作,在电子商务实验课上任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对于实验过程缺乏引导和监督,这可以算是在实验过程中放羊。这两种放羊式的实验方式都无法保证实验效果。

(四)学生缺少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不能以感性认识来接触实际问题。虽然使用模拟软件,但是现有的软件的作用只是让学生了解了操作的流程,并没有达到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效果。从而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活动规律,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完成电子商务活动,并进一步发现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系统设计、技术选择、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潜力,发现现存模式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三、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加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形式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我们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作为引导者,创设情境,做必要的评价。例如我们开设的团队激励和沟通,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他们身临其境,自主学习,有些创设店长身份,体验亲自运作和探索的乐趣;他们分组协作,互助交流,体现团队精神;他们重组知识模块,培养创新能力。电子商务教学不仅重视课堂上的实验、实践活动,还尽力开拓课外的实习、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二)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务模拟系统,领会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全过程的系统知识。由于系统模拟的是当前企业或电子商务公司真实的业 务处理模式,在系统中实习,就同进入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一样,学生可以分别以供应商、采购商、市场中介方、第三方认证、银行、仓储管理员、财务管理者、系统管理员、网站设计者、数据库编程员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去进行实战性的练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理论、明确未来工作的任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从事实践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训的重要手段。我们对于“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把它贯穿到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或其他更多的课程中。

篇2

其实,历史教学的创新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工作,教学的创新是为了学生的创新。历史教学必须创新,否则就摆脱不掉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社会效益低、课程遭排挤的尴尬局面,历史学就成了“死学”“贤学”。在历史教学中始终贯穿教师的创新意识。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好多少倍。”因此,营造一种融洽、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较大的思想、行为的自由度,使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2.转变方式,培养创新方法

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七年级学生,历史学科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尊重学生,培养创新个性

加强学生的独立与合作。只有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辟蹊径,这样才会有独立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历史课关于培养独立与合作的事例很多,如伽俐略不盲从别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认为物体落地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并用实践证明了这一观点。在教学中,我尽量使学生能够做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的创新思维能力。

4.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技能

历史教学不仅学习历史长河中的史实,而且要通过对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师和学生收集的历史素材,使陈旧的历史知识可以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历史天空的魅力。

二、历史教学的创新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系

历史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历史,而历史教学的任务是历史教学目标的体现,是具体的内容,二者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教学的创新首先应处理好这个关系。历史教学的创新是为了学生的创新的创新,是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的,背离这个思想,创新无用。

2.教师和教材的关系

历史教师是历史教材的操纵和使用者,教材是一渠活水,学生就是其中生长的鱼,作为历史教师不仅应知这一渠水的深浅、冷暖、肥瘦,更应开掘新的源头。如果教师在拘泥教材,一堂课的讲述面面俱到,满堂灌,则学生就会感到沉闷和疲倦,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问题,“以史为镜,知兴替”呢?历史教学的创新要求教师对教材深刻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大胆改革,在把握历史内容的知识结构、层次和联系的同时,深刻发掘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思想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加强历史与相关学科,如地理、政治、语文等的联系,不断融入最新的历史观点和看法,用好用足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历史事件,使历史真正起到警示现实、服务政治的作用。教学中要运用最佳的教学模式,综合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自由、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激感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篇3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对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开发学习潜能以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下面,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一年级新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年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他们的思维常常带有直观和直觉的特点。为此,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时,我既注意为他们提供数学模型,创设问题情境,又注意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因为,小学生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往往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我让学生分铅笔。课前,我收集了学生中的各种各样的铅笔,让学生上讲台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有没有橡皮分,有的按有没有削分,有的按笔杆的形状分,有的按笔杆的材质分,有的按铅笔的型号分……尽管学生的观察还不是具体的、有序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加强学生学具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一年级学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学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学生的学具操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识,体现创新,感受再创造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不但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而且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引导学生一起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97页的例5后,我用课件制作了一幅图。图中有3个女生,3个男生一起跳绳,其中2个摇绳子,4个跳绳。1个女生,4个男生跑步,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绝大多数同学用男生加女生的方法(7+4=11)和跳绳加跑步的方法(6+5=11)很快做了出来。此时有一个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老师,在计算时,可以用连加的方法吗?”我首先对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了肯定,并鼓励、表扬了他。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放手让学生讨论:“可以用连加的方法吗?”通过讨论,最后得出:摇绳的加跳绳的加跑步的,在计算时,用连加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出正确答案(2+4+5=11)。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同时在解疑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既注重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性因素,又注重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五、倡导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未来的社会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同学们之间既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在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创新和实践。

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使学生乐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变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改变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去创新和实践,进而达到语文教学“自读自悟,自主求知,不教而会”这一最高境界。

三、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作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试想,一个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四、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和实践。

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项独立任务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多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法等,上好自读课,预习课等,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性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性、情感性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想象力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赋予学习的生动性、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它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扩句、看图说话、看图作文、扩写、续写、改写、读后感、想象作文、复述课文、观察日记、提问、讨论以及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形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

六、重视作业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精心设计一些动手、动口、动脑的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如低年级的作业,可把生字编成容易猜的字谜,或把合体字拆开,把独体字合并,或用写纸条“开火车”以一个字组词,以一个词造句,或词语搭配等。中高年级的作业设计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设计思考性的预习作业或弹性作业如诵读、讨论、画写、操作等。切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重视语文课外活动。

篇5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中不能过于绝对化,不能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不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对词句的辨析,等等。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对老师所给的结论提出疑问,精心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激活学生思维。阅读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技巧、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并不是互相分离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前者的学习是为了阅读的有效进行,是工具,是辅助手段;后者的学习是阅读的目的,同时又是对前者的有益的实践。

从教十余年,我认为通过感知美的艺术形象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知美的艺术形象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发端,犹如大河的源头、植物的根系,是阅读过程的生命之源。下面根据艺术形象的类型不同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是对典型类艺术形象的感知认识,也就是对写实性作品的形象进行感知,着重培养学生概括典型的特征性的能力和分析概括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的能力。下面以《变色龙》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奥楚蔑洛夫是写实性文学中的典型的范例。把握这一形象必须把握他的特征性。典型的特征性就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它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奥楚蔑洛夫的本质标志就是他的善于变色。作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他的这一本质标志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么,学生要感知认识这一典型,就必须概括这一特征性。具体的做法是: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一系列细节描写,然后概括发现这一特征性,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知。这是感知典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具体体现。回答时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一而足,言之有理即可。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对学生的分析概括等阅读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典型人物产生于典型的环境中,并且“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也就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人物”。这些论述阐明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可见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土壤。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什么?那就是俄国十九世纪末黑暗的军警统治,以及在这个历史环境下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这两点必须由学生通过小说中的具体的描写来分析概括,而不是由老师告知。学生对此的探究过程,同时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

其次,是对意境的感知认识。这是抒情类作品的艺术形象。它包括对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的感知认识,对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的感知认识,对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的感知认识,对意味无穷的美感特征的感知认识。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学生初步阅读便能感知到文中描写的景,提示学生从写景的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写景的内容,可能会了解得更完整。然后,提示学生从表达的角度看作者抒写的感悟,对文章的情景的感知认识,就和阅读的技能技巧交织到了一起,两者相辅相成。对这些文章中实写的内容认识感知完成之后,要启示学生:作者描写盛开的紫藤萝并对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吗?如果不是,那么核心内容是什么?正如古人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就促使学生考虑文章虚写的内容。这一内容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必太确定。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认识。可以比较权衡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这是抒情类作品在感知形象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意境表面来看是客观物的描写,但它传达的却是主观情感,展示的却是生命本身的美。这是因为“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的形象描写与人类的生命生生死死不断繁衍发展的这一虚写的形象有机融合构成的意境,体现艺术意境与宇宙境界的同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探求意境中的韵味,即体味意境中包括的情、理、意、趣等多种因素,这一意境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哲理思考与情感表达。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充满个性色彩的。这是在感知意境时培养创新意识的另一具体体现。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41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所谓创新意识(Sense of innovation)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加入一个人仅仅精通了数学上的各个分支,掌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数学定理、公式,那么他还不算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好的数学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要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数学家。所以,一个人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到“学贯中西”,其次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老师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老师首先要意识到过去的那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要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多学习,多充电,善于吸收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的运用于教学。教师自己要有创造精神,要有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根据现代教育观念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教学。总之,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同志曾指出:“创新就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乐创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唤起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常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

(3)创设开放性的练习,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新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练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只有创新教育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也只有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互学,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三、结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创新意识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探讨这种意识的内涵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更多真正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涛.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出路[J].青春岁月,2010,(16).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化学是特别有创新内涵的一门学科,《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很明确的指出:“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全方面、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根据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经验并结合新课程的特点,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创新课堂,就是要让每一名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与快乐。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把化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化学,学起来轻松、亲切、真实。

给学生们做实验时,我把色、态、味、光、声集于一体,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细铁丝的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等。这样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学生容易产生恐惧感,时间长了甚至会有压抑感。相反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诙谐、富有激情,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课堂变得和谐、活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一定要表现出热情、信任,不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实践证明:教学环境越和谐,亲和力就越强,当然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三、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现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典型实物、模型、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协调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意识和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不仅仅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到了化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鼓励改进或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利用化学实验,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利用实验来进行教学改革,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激发了创新欲望、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例如,利用红磷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用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同学们会看见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并有大量白烟生成,冷却后观察到水沿导管流入集气瓶中,并不断上升。同学们又发现,除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外,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的白烟,它有毒性,且有很强的吸水性,它刺激黏膜,对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也造成空气污染。此时我就开始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红磷燃烧时生成的大量白烟对人有伤害,可以溶于水,你能改进该实验使之更环保吗?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在惊喜与自豪的同时,自信也在成长。实验创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五、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开展课外活动就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各项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比如,(1)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如水中花园、魔棒点灯等。(2)带领学生举办化学知识讲座。要确定主题,如空气和水污染的危害、金属类的防护,温室效应,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可以请一些专家、教师讲,也可以由学生通过到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准备后进行,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3)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如让学生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等。可以到工厂参观,调查工厂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对污染物的处理情况等。结束调查后可以由教师指导写出报告,一起从实际出发,提出改进意见,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篇8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新人才;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52-02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及其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创新精神指“对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引导、强化和巩固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稳定心理状态,外化为一种积极向上,刻意追求新事物的风格和气度”[1]。

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创新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基本上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英国生物学家特罗特说:“在科学上,设想的主要职责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有用又有趣。”[2] 而求知欲、兴趣、怀疑感、思维的独立性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精神动力。

创新意识能够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新意识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提升。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智力因素视域下好奇心和兴趣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与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心理品质有着密切关系[3]。好奇心等心理品质推动着创新活动,在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祟高的特征之一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说过:“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个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2] 爱因斯坦认为对“惊奇”的不断克服,才有思维世界的发展[4]。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祟高的特征之一。婴幼儿时期好奇心的表现最为突出,婴幼儿时期出现三种方式的探究活动:感官探究——凡有新奇事物出现,便以视、听觉感官探索;动作探究——在感官探究的基础上,以动作去摸索;言语探究——用已掌握的言语向他人学问求解[5]。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常常受到遏制。扼杀儿童的好奇心,无异于扼杀创新的动力。

(二)求知欲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因素

求知欲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因素。贝弗里奇在《发现的种子》一书中概括了杰出人物的几大特征,首要的特征是“他们都有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6]。杰出人物的求知需要,是他们创造出新的理论,或者是解决实际问题办法的动力。求知欲来源于兴趣,而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个体对活动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具有持续作用。

在创新活动中,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兴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丰富和深化,产生与更高的创新活动水平相应的新的兴趣。这种兴趣又会导致新的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兴趣是创新的持久动力。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认为,“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二、非智力因素视阈下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的培养

(一)积疑和勤问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勤问就是要多问,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敢疑和穷问是创新突破的重要环节

敢疑,就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他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新;即使证明白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创新教学,建构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三、非智力因素视阈下机遇意识和灵感意识的培养

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其主要特点是意外性。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

机遇和灵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素。例如:很多人都看到过苹果落地,但是谁也不在意,而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而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机遇和灵感只给予有准备的创新人才,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因此,要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新。

四、非智力因素视阈下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意识的培养

思维的独立性是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培养创新人才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等。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谈到:“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8]

科学创新离不开自信。在科学史上,当正确的科学理论遭到攻击与围攻时,科学家充满着自信心,仍然为真理而斗争: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英勇牺牲,他坚信地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9]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新人口论》,遭到了错误的批判,但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自信。

五、非智力因素视阈下风险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没有平坦的路好走,只有不怕坎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为真理而奋斗,不怕磨难甚至牺牲的崇高精神,树立为人类创新而不懈奋斗的信念。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试验,做敢想敢为、勇于创新的人。

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合作意识在现代创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耍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情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

参考文献:

[1] 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2]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5-143.

[3] 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88.

[4] 爱因斯坦论著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62.

[5] 卢家楣,等.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73.

[6] 贝弗里奇.发现的种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37.

[7] 李四光.中国地势变迁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41.

篇9

关键词:创新;想象力;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5-02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促进青少年一展成长的千年大计。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增强,主要是后天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对教育的强烈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人格的养成,创造思维习惯的形成。

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旧经验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映像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乡下的爷爷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的痛苦和不幸,他把这封没有写地址、和收信人姓名的信寄出去了,但这封信爷爷能收到吗?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凡卡的信寄出去了,那么他今后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挖掘了他们想象的潜能。又如,学习了《穷人》一课,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给课文编织各种结局。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丰富的创造性的想象力,还是学生获得了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一经激发,就会聚精会神地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以及主动的意志努力等心理状态。它可以推动人们去学习,去工作,推动人们去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并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兴趣存在于尝试中,更存在于成功中,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作为教师,应掌握兴趣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质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细心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之后再指出其不足,学生的优点得到了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高涨。同时,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强烈而浓厚的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产生活泼、乐观愉悦的气氛。这对于培养坚定持久和不断进取的学习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倾注了自己极大的热情,学生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重视学习和思考,才会主动去探索。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营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外在表现形式。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去爱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仅仅晓之以理往往还达不到预期效果。此时,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学习经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思想,探讨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一个导演、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使他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再次,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创设民主气氛的“开门锁”,诙谐的语言能够调节学生的疲劳和烦躁心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求活,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创新的大门。

三、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培养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维。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紧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地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留有思考的余地。

四、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吃药与批评》……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五、丰富实践,增强信心,体会创新思维发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究创新,感受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功。东汉科学家张衡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意思就是要多实践、多研究、勤探索。实践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亲身的操作、感受,积累直接经验,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天性好奇,加以鼓励,增强信心。

六、常换常新的评价更能吸引学生,激励学生不懈努力

一是真情流露的评价更能打动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二是建议性的评价更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三是多方面的评价相结合更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便于学生自我修正。评价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加强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也可为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提供最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大胆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建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