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99-01
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兴趣、习惯、效率等多种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了解制约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措施,这样就能使得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更好的配合,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困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有:语文教材内容的落后,但是,已经启动了新课改;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缺乏非智力因素。下面探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1. 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学安排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前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如学什么、怎么学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不知道怎么去教、怎么去学语文,因为面太广,加之各种考试,使他们觉得迷茫、无奈。这是因为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学生才能明白学什么,该掌握那些东西。通过以下方法去解决好这些问题:
1.1 教师确定语文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要了解教材大概的内容,明确知识结构,重点难点,通过一定的手段去整合教材。这样不仅对教学目标明确了,还有了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做法。
1.2 制定可行的计划
计划是开展好教学的重要一步,可以定一个学期的计划,也可以定高中语文教学计划,做好长远打算,将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一个体系去做。计划可包括以下部分:课堂教学计划。优化课堂结构,更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课堂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阵地,因此,一定要有详细、有计划的研究课堂研究和教学的内容;第二课堂计划。第二课堂就是课堂以外的学习时间。要将其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可以让学生去听、说、读、写等,安排学生学习语文,进一步加强其学习的乐趣;做好安排组织。落实是安排组织最终实现的关键,要做好第二课堂时间的安排,可以充分的利用班上成员,不仅仅靠科代表、班长等,让学生去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明确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还要明确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具体到课堂,就是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是师生交流语文学习心得的地方,是切磋技艺、互相学习方法、交流体会的舞台,是师生个人语文学习透明化、公开化的场所,其中包括演练技术,个人情感、思想、态度、习惯、言行的熏染,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2.1 不断更新个人理念和语文教学理念
超越自我是人成长的标志,更新理念是超越自我的第一要素。要不断开创自我,创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革新理想追求、个人情感态度、思想精神等,因为自己的一切都将对教学理念有所影响,因此,要以自主、研究、创新、合作作为语文教学理念更新的基础。
2.2 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要改变以前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改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课模式,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点拨,主要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自主的去学习语文知识,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
2.3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口语训练,对提问的学生进行启发,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渲染情感氛围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 重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第二课堂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利用好空余时间
通过有效的利用空余时间来对学习方法进行巩固,对应试能力进行强化。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发一些模拟题等给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3.2 加大作业的检查力度
加大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力度。有些学生即使是老师布置了也不会做作业,或者不好好做,因为有些老师根本不检查;有的干脆抄袭。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力度,并重点抓抄袭人员,使他们不会再发生抄袭的现象。
3.3 开展相关活动
开展相应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印象,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活动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课文戏剧表演、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知识竞答等。这样可以将很多语文知识活化,让容易去学习。
结语: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尤其是教师,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按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好第二课堂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最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金星.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10[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4
[2] 王玉强.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语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3] 何晓文,程红兵.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4] 陈元 .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篇2
一、阅读新闻,开拓学生视野
新闻是应用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新闻和人们的接触也越来越多,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多阅读新闻,不仅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更能够让他们把握住新闻的文本共性,并写出有个性的新闻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有专门的选修课本《新闻阅读与写作》,由此可见对于新闻的重视程度,我在教学中选择其中《青藏铁路之谜》《尼克松到达北京》《“九一八”炮声响了以后》等不同的内容来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写作结构、文体类别,对新闻的文本共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网络和报纸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类型来阅读,并且尝试分析一则好的新闻要符合哪些要素。在大量阅读新闻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尝试进行新闻创作,我让学生把握住新闻这个文体的文本个性,注意新闻的即时性、真实性、客观性、新奇性,让学生围绕学校中发生的事情来撰写新闻,并让学生相互阅读对方撰写的新闻,评判该新闻写得是否符合要求。在组织学生阅读新闻的时候,我还注意新闻所体现的情感和价值观的问题,例如有的娱乐新闻过度强调娱乐性,总是用新奇的标题来吸引人的注意,被人称为“标题党”,我让学生从自己阅读的新闻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并且尝试分析这样撰写新闻是否正确。
二、尝试演讲,提高口语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公民表达”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演讲这种应用文则是促进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方式。我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尝试演讲,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里有“走进语言现场”这个专题,这其中有“在演讲厅”的内容,通过对《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让学生尝试进行演讲联系,我用拿破仑说过的话来激励大家:“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同时我还用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小故事来告诉学生演讲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作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演讲,学生可以围绕自己的梦想来进行演讲,讲一下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这么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打算进行怎样的努力,让未来从“梦”变成现实。这个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将来想当建筑师,阐述了自己的建筑理念;有的提出自己想当运动员,并讲述了自己从现在开始的锻炼计划,有的提出自己要当医生,讲述了自己救死扶伤的美好愿望。这样的演讲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该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未来不管学生从事怎样的职业,一定的演讲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都是有益的,所以演讲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写作,接触社会生活
叶圣陶说过:“大学毕业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由此可见,应用文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抓住了应用文的教材体例,挖掘应用文文本共性,让学生尝试写应用文,通过应用文来接触社会。
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他们必然会遇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如通知、说明书、计划书等,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各种应用文的写作,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应用文的写作,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的时候总是将应用文的写作和活动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地完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如班级要进行文艺晚会的时候,我便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撰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有的学生负责安排活动,撰写晚会策划书;有的学生负责撰写请柬,邀请其他任课老师来参加晚会;有的学生撰写感谢信,向参加活动的来宾表示感谢;有的学生负责购买晚会所需要的各种道具,他们要根据班费的多少来撰写经费预算……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就将诸多应用文都包含在了其中,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去,而且还生动活泼不枯燥。
篇3
关键词:兴趣培养;指导方法;提高效率;激发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29-01
一、教师更新对作文教学的思想认识
从尊重和理解学生做起
在作文教学中从在着老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总认为学生书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认为是不典型,不真实。这样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这样恶性循环,学生对作文厌烦,“作文就是作难”。没有了信心,更谈不上感兴趣了。因此,教师理解、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是作文教学的切入点。这点要切实重视起来。
二、写作前的兴趣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散文家朱自清就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观察时对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因此,新时期的作文教学,应彻底打破课堂中心、教师本位的封闭模式,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创设条件,让学生置身多元的社会生活,感受时代大潮的激情澎湃。拥抱自然,谛听自然的音响,欣赏缤纷的色彩;深入社会,走访工厂农村,参观学习,搜集材料,调查研究。在走进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体验、感悟和积累,去分析、理解和思考,去孕育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用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捕捉思想的火花,写作时自然灵感突如其来,文思泉涌,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
2.阅读书籍,感受别人的生活,培养高尚的情操
阅读是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提高审美水平,逐步养成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注意了课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新增了不少传世名篇,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从课本中去寻找语言营养,对其中的重要篇目,不仅要熟读,更要精读深读,要体会和感受。不仅如此,还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凡层次相当,思想艺术性统一的文章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深读,以阅读促积淀,以积淀带提高,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话会说,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三、写作时兴趣的培养
1.作文要有规划,训练要有计划。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1.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2.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3.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4.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5.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6.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7.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
2.指导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效率。第一、加强写法知道。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身体的一班技巧,如命题作文要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审文体;要审写作要求;应试中要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几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第二、多审题,精写作。语文教学内容较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其次,结合课文写法教会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3.激发学生个性,解放学生思想。优秀的艺术品首先应该是有个性的作品,文学也不例外,同为作家,朱自清与鲁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高中生虽然写作水平还不可能太高,但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已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文章了。对这一现象,教师首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可以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其次应加强引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学习,强化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特色。
四、写作后兴趣的培养――改进批改形式,增加交流渠道
篇4
一、心怀天下
1.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主人翁意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无道,孔子就承担起改变天下的责任。孔子将建立“天下归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可以不弘毅”,他一生“席不暇暖”,游说诸侯,又收徒办学,有教无类,就是要弘扬仁道,改变礼崩乐坏的乱局,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接舆讥笑孔子说,现在坏人坏事如滔滔洪水,你和谁去改变它呀!还不如离世隐居的好。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也不会这样努力去推动改变了。既然天下无道,我就担当起改变它的重任。孔子为了让统治者采纳自己的主张,以高龄之躯,周游列国十四年,栖栖遑遑,“累累若丧家之犬”,历尽艰辛,险些丧命时,仍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一生的思想和活动,都是为了弘扬仁道,建立理想社会。他一生的作为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动体现。
2.追求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人明哲保身,消极避世,但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朝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他认定的有道境界中,从天子、诸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阶层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片和谐安宁。孔子的这种主张遭到了许多隐士的反对,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但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为此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在此过程中多次碰壁,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孔子师徒被陈、蔡两国士兵围困于郊野中,好多天没有吃食物,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孔子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执着坚毅的高贵品质,让人肃然起敬。
3.忧民忧己的忧患意识
孔子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修己之忧和国民之忧上。孔子面对乱世的道德沦落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则是对德、学、义、善等人的内在价值和修养不能施行的忧虑。如果没有办法“内圣”,那“外王”的理想便是空谈,因而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知识孜孜以求,对弘道坚持不倦,将这种意识内化在行动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直面自省、匡世济民的担当精神,在动荡的时代刚健自强,积极入世,慨然有为。这种忧患意识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知识分子,凝聚和糅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薪火相传,绵泽至今。
二、领悟《论语》体现的立身处世原则
宋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说懂得半部《论语》就足够去治理天下了。因为《论语》涉及到了诗、书、礼、乐,知识丰富,包含了对人们“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的深刻启示。孔子及其弟子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由此及彼,以小见大,感悟哲理,而表达出来又是那样言简意赅,语浅情深,给人很多方面的启示。
1.认识自己的无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列子・汤问》里记载了两小儿对于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的问题争辩不休,而“孔子不能决也”,他没说什么,默然承认自己的无知,打算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孔子以自身行为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人才能进步。
2.善于自省,勇于改正
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可能有过错,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所以人先要正视错误,进而改正错误,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德行高尚的君子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小人恰恰相反。“小人之过也必文”。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甚至掩饰错误。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3.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说出来就必须做到,否则就不要说,不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给人以示范,要求合乎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求君子去做实事,要通过做实事去教育别人,也要通过实践去学习。孔子在自己生活的时代里,对于“礼崩乐坏”的现实充满了忧患和不安。他以超凡的勇气、乐观、坚韧和执着,身体力行地为时代的紧迫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他周游列国,辛苦奔波,一边思考,一边行动,并且不断地将学与思、思与行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以自身的行动去实践他的思想,实现他的理想。
4.学会爱人
“仁者爱人”是“仁”最核心的界定。孔子用两个字就概括了“仁”的意义,那就是要了解人、关怀人,他本人就是这样“爱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体恤人、善待人。孔子启示我们:“爱人”就是要推己及人,就是要博爱尊重,就是要“以人为本”。特别是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要把他人当成自己一样,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这是一种道德关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5.宽以待人
篇5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因此,我班将分享阅读活动作为班级特色活动,在分享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我通过与家长交流反馈回来的阅读记录本发现,家庭亲子分享阅读活动在家庭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不知阅读的意义何在
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阅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行动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效果更好,困惑颇多。特别是家长在指导幼儿进行家庭"亲子阅读"的活动中,在操作亲子阅读的阅读记录本时还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亲子阅读的含义。
2.阅读内容选择单一
从阅读记录本记录情况分析来看,少数幼儿家长为孩子选择了有意义的、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绘本、故事、科普类的图书,但是多数家长为幼儿选择的读物仅限于识字类卡片、成语故事、寓言、童话故事、唐诗等。家长偏向于选择具有功利性的内容供幼儿阅读。
3.阅读时间投入不到位
多数家庭的亲子阅读时间不能保证,有的家庭一次亲子阅读的时间是1分钟或2分钟,有的家庭每周亲子阅读次数仅为一到两次。每次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到家长这样和我说,"我打算和孩子一起阅读,每次都计划得很好,可是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啊!""我也想和孩子好好读书,可是太累了,没有心情陪他读。每次一开始,孩子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指导家长进行家庭亲子阅读呢?以下是我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亲子阅读教育实践中的几点策略:
3.1举办阅读沙龙、讲座等让家长在自主构建中重新认识亲子共读。为让家长认识亲子阅读的重要,引领孩子走进阅读的精彩世界,我班邀请了有经验的家长――薄同书妈妈为其他家长做经验交流。薄同书小朋友的妈妈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她深知阅读对幼儿的生活、学习的意义与影响,从孩子出生就坚持亲子阅读。孩子现在六岁了,无论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还是思维创造力都比别的孩子表现突出。薄同书是小朋友心中的好榜样,家长们也会经常和她妈妈请教育儿经验。薄同书妈妈在经验交流中向大家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等育儿书籍,充分利用了书中的例子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向大家说明亲子阅读的意义。通过家长经验交流座谈提升了家长的亲子阅读观念并加以积极的指导,让家长将新的阅读理念和经验内化为行为,并积极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3.2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做好亲子阅读的指导。我班家长大多数是80后,QQ、微信使用技巧娴熟,于是我们建立了班级"宝贝爱读书"QQ读书群,通过读书群,随时随地的向家长推荐优秀书籍、指导阅读方法。在群里,空余时间,我们会对家长的困惑作出解答,如孩子该看什么书?书中蕴含了什么道理?孩子最近不爱看书了怎么办?其他家长也会积极在群里献言献策,为大家分享读书经验。此外,结合此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阅读水平,在群里,我们会定期向家长推荐了一些优秀童书,如《谢谢你,好吃的面包》、《蜗牛屋》《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尽可能做到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此外,我还向家长推荐了一些亲子阅读的公众平台,如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安东尼文化传播,精选绘本,通过这些平台,向家长传播有爱、有趣、有信的书籍,让父母和孩子在阅读中一起快乐成长。在群里,大家还纷纷晒出为孩子开辟的亲子阅读区,有的摆放小桌子、小椅子,有的铺上卡通地毯,放上几个软垫,有的让孩子在桌前看书,有的和孩子背靠在软垫上看书。大家的亲子阅读环境温馨又和谐,安静又美好。
3.3丰富阅读素材,组建班级图书馆。针对家长在图书选购上的盲目性和指导中的单一性问题,我们开设了"好书推荐"专栏、家庭图书馆。在家园联系栏,我们很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情况,每周都会为家长张贴好书推荐单,并在书名后面即把图画书中蕴涵的教育信息和价值、亲子阅读的指导要点等记录在书名后面,让家长借鉴导读提示开展亲子阅读,并记录下阅读中的亲子感受。为了让阅读的内容更丰富化、多元化,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馆。每个孩子选择1-2本精彩的图书带到班级后,我们根据图书的内容将图书分为成长故事类(A)、科普类(B)、认知类(C)、自然类(D),为了方便查询与记录,为每一本图书进行编号。班级孩子较多,还书和借阅工作繁琐,我们统一将周四入园时间定为还书时间,周五离园时间为借书时间。这个图书管理和借阅办法的制定,有效防止了图书漂流过程中图书损坏、丢失问题。
篇6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占用教学时数最多的基础课程,一般每周3或4学时,连续开设四个学期,总学时达到216或288,这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企及的。但如此庞大的学时最终达成的教学效果却令人担忧。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很多学生缺乏对课程本身的价值认同
“老师,学这些有什么用?”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师经常碰到的问题,如果使用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繁体字版,那么,这一问题往往会更加疑问。在不少学生眼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就是繁难艰涩的文言文,就是遥不可及的“故纸堆”,古人的生活无法贴近,古代的诗文难以理解。带着这种认识,很多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经历可谓痛苦不堪――食之无味乃至反胃,弃之却又不许、不能。于是,部分中文专业的学生直至毕业都没有读完“四大名著”,其他篇章最多仅限于教材有限的选文。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很多学生未能养成阅读、理解、鉴赏与批评的能力
培养阅读、理解、鉴赏与批评的能力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核心目标,但恰恰就是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落空。很多学生对作品仅限于咬紧牙关、死记硬背,靠划重点、背笔记勉强通过考试。就是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也只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理解,更难有独到的鉴赏与批评。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导致了学生无法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甚至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古代文学学来学去就是老师课上重点分析的那几篇,自己拓展阅读?既无能力,更无习惯。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应与高校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起点与课程要求存在差距有直接关系。学习起点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制约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重要因素,脱离学习起点的目标注定无法实现。通过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感受与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的学习起点难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偏低,难以达到支撑其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轨迹的要求
以先秦文学的重点《诗经》教学为例,从小学直至高中的12年间,学生只读过《周南・关雎》《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氓》等寥寥数篇。进入大学,限于课时,课上也只能重点讲授3――5首诗。学生最终对《诗经》作品的阅读仅限于这十首八首至多一二十首诗,而这些相对于《诗经》的305首全篇,实在微乎其微。凭借微乎其微的阅读建立的印象,希望学生对《诗经》有深入、前面的了解,对教师来说做不到,对学生来说听天书。
四、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质量偏低,难以达到深入解析作品的要求
以《诗经》作品为例,《卫风・氓》是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粤教版、语文版等的必修篇目,从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偏重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缺乏整体感知
比如如果提问学生首章“来即我谋”一句中“谋”为何意,很多学生会回答“商量”,全句意为“来就是要和我商量”。但进一步商量何事,诗中的“氓”有何打算、为何要以“抱布贸丝”为借口等问题,鲜有学生能够说清,而这些又恰恰是理解全诗首章的关键。因为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所以学生很多学生把古代文学说成古文,把学习古代文学理解成学习文言文。进而,因为只知道死抠文字,所以很多学生能读、能背、能翻译,却无法进入到作品内部,难以咀嚼品味,久而久之,望而生厌,兴致全无,直接导致了上述列举的第一个问题。
2.缺乏历史坐标,望文生义、胡乱勾连
《卫风・氓》作为一首婚恋诗,必然要以春秋时期特定婚俗为背景,弄清这一点,才能对诗中男女的悲欢离合细致体味,准确把握,才能读出本诗流传千古、至今令人感慨的深味。可是,学生普遍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从我们借助互联网得到的很多教师的教案也对此漠然置之。于是,学生只能凭借“封建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似是而非的观念去胡乱勾连,妄加判断,诸如“氓骗取了女子感情的同时还骗得了一车嫁妆”之类说法由此而生。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同样明显存在这一问题。比如很多学生认为鲁庄公虽昏庸,但至少礼贤下士,能够接纳平民曹刿的意见,其实其理解的依据不过是望文生义把“肉食者”理解为贵族,自然,曹刿就是平民。但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春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再如文中叙述双方交战,学生却普遍不了解春秋车战的基本规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就只能片面地理解为曹刿的智谋高超。
缺乏历史坐标,不仅造成了理解的片面、浅薄以致歪曲、穿凿,更重要的是其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试想,结论与材料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关联,强为之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提高?上述第二个问题学生不会读、读不好,与此有直接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似应作如下改革:
五、强化作品阅读,弱化文学史教学,加大作品阅读量,切实培养解读能力
如前所述,学生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普遍偏低,解读能力普遍偏弱。无视这一学习起点,以文学史为中心,以作品讲解为参照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必然面临尴尬。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构建行之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作品阅读应成为课程的中心,阅读数量应大幅提高。以《诗经》教学为例。其祭祀诗、农事诗、宴饮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等类别都有选择代表作品,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总量应达到《诗经》作品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只有如此,学生才可能有全面的把握,其解读能力也必将有相应提升。与此同时,文学史应弱化为课程的辅助,应立足于掌握常识。《诗经》教学中属于研究史范畴的内容,比如今古文问题、风雅颂分类标准的演变问题、汉学宋学清学的观念差异问题等尽量少涉及,其应当属于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内容。
六、改变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数量虽然高居各科榜首,但很多老师仍然感觉讲不完、讲不深、讲不透。对学生而言,则完全出于被动的地位,匆匆忙忙一个学期是在不停地听,不停地记,没有参与的机会,更没有参与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兴趣,失去了热情与动力。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一来古代文学的教学过于局限于课堂,对课下的利用不够;二来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不足。如果古代文学课程强调能力培养为主,知识掌握为辅,那么这种状况是必须改变的。
1.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安排学生自主阅读
前文提及应加大作品阅读量,如何实施?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要求其在若干时间完成。比如《诗经》五六十首作品,必须在课下两周内读完,并完成诸如读书笔记、发言提纲等作业。
2.课上由老师讲授为主转为师生研讨为主
在课下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之上,课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也因为有了自己提前的阅读与准备,所以老师的讲解与点拨才不至于如听天书。更为重要的,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只能在自己积极主动的训练过程中得到提高,老师仅限于从旁帮助,而无法发挥决定作用。
七、改变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试向过程性考试转变,由考察知识掌握情况向考察能力提高情况转变
平时交一两篇作业、期末一张试卷是以往古代文学课程的常见考试方式,属于典型的终结性考试。就考试内容而言,也着重考察知识掌握情况。这种考试方式造成了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的问题。很多学生把没有考好归结为没有认真复习。
- 上一篇: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 下一篇: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