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常见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常见知识点

篇1

【关键词】虚词;文言文;高考;高中

引言: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高中语文教育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迎接高考,因此引导学生针对高考进行有机的复习。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对文言文中虚词应用的教育有一定的深入研究,认为在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环境下,应该首先让学生熟知常见的十八个虚词及其常见功能,其次要了解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和范围,最后针对考试,总结出复习和备考的方法。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应用

(一)常见文言文虚词

根据历年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来看,高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以下十八个:而、与、何、乎、若、乃、其、且、所、者、为、焉、也、于、则、之。这十八个虚词出现的频率也有区别,但在高考备考上,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免遗漏知识点

(二)文言虚词的应用

虚词的灵活性表现在它们在文中的实际意义上,例如常见的“之”,可以做一般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做宾语或者兼语;可以做指示代词;可以做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补语的标志,或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做音节助词。可见其在不同的语句和上下文中会体现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其他的虚词也都各有很多种用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虚词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能力等级是B。这包括三点因素:其一是考核的文言文虚词是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常见的那十八个,其二是重点考核的是某个文言虚词在一段文中的用法、意义和功能,其三是考核的能力层次是理解。

而文言文虚词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点:一类是对文章句子中的虚词正确理解,以客观题的形式让考生选择其正确与否;第二类是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往往其中一个句子来自高中课文,另一个句子来自非课文文言文选句,以此综合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第三类也是客观题,采取给一个句子,让考生几个选项中与例句虚词使用方法不同或者相同的一个,这类题型一般在考卷中出一道,占3分分值。

在2009年的高考十八套考卷中,有十套考查了文言虚词,涉及的14个虚词分布如下:“以”:7次,“而”:6次,“其”:5次,“之”、“乃”:4次,“为”:3次,“于”、“者”、“因”、“所”:2次,“也”、“与”、“焉”、“且”:1次。

三、复习和备考

(一)记住典型句例,分析容易混淆的用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要求背诵和识记的文言句中的虚词要明确记住,例如“觉今世而昨非”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些词句正是因为常见,会更有机会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需要牢记。另外因为虚词的用法过于灵活,在不同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有些很容易受表面现象干扰,如“汝初闻言而怒”中的“而”有承接的意义,很容易分辨,但“客逾疱而宴”中的“而”的意义就很模糊,不能一目了然地知其意义,很多考生误以为也是承接,然而细细分析,“逾疱”是表示“宴”的行为方式,因此是修饰的关系。

(二)一个词有多种用法,要仔细辨别

例如“之”,在“杳不知其所之也”中是实词,在“遂与之俱出”中做代词,而做代词时,也可以用“其”、“此”、“彼”等替代,很多虚词都可以一词多用,例如:者、乎、也、以、于、为、且、哉等等。

(三)总结方法,升华语感

在虚词的应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如1.词性界定法。即把一个虚词先分辨出其词性,如“之”字是做助词还是代词,做助词时是定语的标志还是补语的标志,界定后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意义。2.位置分析法。很多虚词在句中因为位置的不同也具备不同的作用,对此可以用虚词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来判断其真正意义。3.语境推断法。某些虚词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牵扯了整个上下文,因此不能单纯地靠句中因素来分析,例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后半句中没有承接前一句的赞许和肯定,而是做出了“安在”的疑问,可见其句中的“而”是转折意义的连词。4.标志识别法。某些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或者固定词组的标志词。最常见的是“之”可以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在总结各种实际分析方法后,也要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笔者认为,语感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在声情并茂的朗朗的读书声中彻底进入古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方能更深地体验他们的抑扬顿挫,也能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深层的语感。

四、结语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文言文虚词应用这个知识点虽小,也需要每个考生和高中语文教师去重视。相信对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学者提供出更多的方法和对策来。

参考文献:

篇2

>>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感性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感动 让情感充满高中语文课堂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朗朗书声 浅谈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感动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浅谈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咬文嚼字,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美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浅谈怎样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让快乐的音符充满高中语文课堂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教学策略 让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合力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合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文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步子迈得很大,但前几年单纯地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观念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因此,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充满合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猫》这一课时,课后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老舍先生说的话,学生写来写去无非“老舍先生,你真喜欢猫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毫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想像满月的小猫来到卧室,来到厨房……它们会闯些什么祸呢?一方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小猫活泼可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猫。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篇3

【关键词】高中 语文 爱情题材 策略

爱情题材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方面。高中阶段可以说是学生的爱情萌芽阶段,他们也在这个阶段开始感知爱情。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他们可能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以往,教师对于爱情题材的文章讳莫如深,他们往往在课堂讲解中只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然后对其中的生词进行讲解,就草草结束整个章节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很显然存在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高中语情题材选文教学的策略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艺术之美

很多高中生处于爱情朦胧期,男女同学之间互生情愫,事实上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当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简单粗暴地处理学生之间的这种情感,这自然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变得十分叛逆,不再服从教师的管理。对于爱情的探索本来属于一个健康话题,这也正是爱情题材文章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其中一个原因所在。教师在讲解爱情题材文章时,应该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感受文章中的艺术之美,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6课“蝶恋花”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艺术之美。“蝶恋花”是晏殊写的一首情诗,诗中的意境十分美。其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更是成为名句。诗人借助清晨栏杆、雾中野菊以及当空明月表达出自己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这种古诗的特别住处,而且还应该让学生透过晏殊的诗句感受整首诗的艺术之美。当然,学生从这首诗的意境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爱情的向往。在整首诗中,上阕的“山长水阔”和下阕的“望尽天涯”相互对应,给读者展现出一种美好的境界,同时诗句中的“知何处”更是加深了整首诗的情致。教师“抽丝拨茧”地对整首诗加以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爱情因素,同时感受古诗的艺术美。

二、帮助学生加深对爱情的认识

高中生虽然也有着对爱情的憧憬,但是他们内心对爱情的看法确实不成熟的,这就导致他们的爱情观可能并不正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教师的爱情启蒙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爱情问题处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爱情题材文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师应该合理采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爱情的认识,使他们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第2课“边城(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深对爱情的认识。“边城”出自著名作家沈从文之手,这部作品十分经典,而语文教材中节选的部分和翠翠的爱情心路相关。根据“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这一句,我们就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正直青春的少女所独有的情怀。其中也涉及到很多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描写翠翠的心理情况来表现她内心的情愫。教师不应该只限于整篇节选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而应该帮助学生打破情节的限制,使学生加深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不必要回答翠翠的爱情是否合理,而应该自己加以体会,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鼓励学生主动讨论爱情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于爱情这个话题也是讳莫如深的,他们通常会刻意回避此类的选文。事实上,这种处理方式存在很多不明智之处,因为爱情并非一件不该谈论的事情。相比之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爱情题材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文章谈谈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第4课“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讨论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应该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其中借助教父之口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将课堂话语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言。教师不妨这样提问:“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会流传千古呢?请说说你的看法。”有些学生可能在刚开始较为害羞,他们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各有不同,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指出学生的对错,而应该对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从而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往往会忽略或者回避爱情题材的文章,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妥的。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上述三种措施开展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艺术之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 苏教版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对策[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6).

[2] 文娜. 如何讲解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作品[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05).

篇4

从教学目标来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不同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有的选修课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有的选修课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高是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教学方法上看,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需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选修课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呈现的“专题”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专题”性特别突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某个领域的“上位”文化知识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专题”。首先,选修教材内每个单元的文章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解释。他们不仅在文章选择上相互补充,而且在专题内容也相互补充。例如,选修教材《天工开物》两则《稻》和《冶》中介绍的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而“相关读物”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个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是科学探险,从古代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科学实践,形成了内容的互补。其次,教材在每个单元内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使得专题能够纵向深处发展。例如,在选修课“佛理禅趣”中,在阅读指南中提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盐的关系等相关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选修课中讲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得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得到纵向的深度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中“专题”的选择和确立

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就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所谓的“专题”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它是在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种“专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向”。根据这个专题,可以设计的教学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学生通过这个专题,不但可以了解到有关“意象”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实施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施选修。所谓选修,其实就是学生对专题的选择。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有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专题,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题。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教学任务、问题和相关材料确定自己喜欢的、符合语文发展需要的一些专题。

四、“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专题。如果把选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选择专题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选取可供学习的专题。例如,“儒道互补”这个专题,这个专题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专题,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没有“儒道”知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分析两者的互补也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在选取这方面专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恰当的“专题”。2.细化专题内容。如果一个专题所设计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这时就要采用细化专题的教学方式将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细化。教师在细化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专题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块的专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汇专题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托于文本的,这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途径。通常是以一个文本作为基础,然后选取其他的相关材料作为辅助,通过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点而引发整体,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地了解专题的概念和内涵。

五、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防止学术化。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写的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如果我们把选修课当成学术课来学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切合可行的专题,便面出现学术化的教学模式。2.密切联系必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修课一定要联系必修课,把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基础。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和掌握选修课中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重温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不会让学生因为选修课难以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专题的选定,而且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专题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题课上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六、结束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号召,积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及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鲁文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景婷.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微课 高中语文教学 应用 模式 问题

引言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例如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是本世纪最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简单地说,微课就是通过一个视频来教授一个知识点,形象一点看来,微课并不是像雁荡山,是“具体而微”的,它可能只是雁荡山的一个山头一个侧峰,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无数的风景。等着我们在应用过程中不断的去探索、发现,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微课常见的应用模式

高中教学中,常见的微课模式主要有三种,PPT录屏模式微课教学、现场讲课式微课教学、参与感微课教学。

PPT录屏模式微课教学是最常见的。它属于一种由文字、声音、音乐和图片共同构成的播放方式,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不耽误正常的授课,又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例如我在教学高一年级学习现代诗歌时,就充分利用微课展开教学。结合单元教学重点,每一课选取一个典型的知识点难点制作成微课,变成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如学习《沁园春・长沙》,就制作成《〈沁园春・长沙〉的动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反复观看视频,逐步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这就是教学的成功。

现场讲课式微课教学将现场讲课录制成视频,再对录制之后的视频进行整理和剪辑,教师通过剪辑视频,很容易发现自身讲课的不足。比如学习《老人与海》,我基于小说场景的教学目标为重点,围绕这个知识目标的落成,制作微课。通过反复观看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

参与感微课教学,采取互动参与式微课制作。语文老师意念上可以把学生想象成自己的客户,要培养自己忠实的粉丝就要让课堂要有一种参与感。学习马克思那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让同学们互相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二、应用“微课”的好处

微课作为新生的事物,具有很多之前的旧事物所不具有的优点,下面开始进行一一详细的描述。

首先,微课教学时间较短。通常情况下教学视频都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所以比起传统教学模式,更加不容易会引起学生的疲劳感。再次,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之前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能够完成多个复杂问题,删繁去简。还有微课的资源容量较小,格式灵活,适合随时随地学习。最重要的是,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能够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此外,微课还具有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因其这些突出的优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例如,在学习必修二四大名著经典节选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尝试着采用了微课模式。将新旧两种电视版本的有关片段都下载下来给学生观看,同时也下载了百家讲坛的学术讲座,将这三种常见模式都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也能够进行比较对照,自行感受文章中描述的画面,想象林黛玉眼中见到的繁华的荣宁两府,更加深刻体会到之后四大家族衰败的落差,理解文章背后更深的含义。一场实践下来,学生们普遍反映这节课上的生动形象不少,让大家爱上了语文。

三、微课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前文已经提到了微课模式有着很多显著的优点,如具有短、小、精等特点,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等,更加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问题值得思考。

因为微课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多媒体媒介在传输信息,信息数据量会比较大,学生如果再没有熟悉课本的基础上看视频,很容易一头雾水,抓不到学习的重点,加上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少,学习效果会更加不佳。

在学习鲁迅名篇《祝福》时,因为刚开学学生的们惰性比较强,很多人没有及时预习课文,就直接观看我准备的教学课件和视频,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普遍比较难懂,因为信息量过大,课文本身的复杂性,本节学习并没有收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理解文章在文字背后的惨痛血泪,仅仅停留在最浅层次的内容。

结语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对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刚刚进入发展阶段,但发展和推广的态势迅猛,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促进农村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努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堂效果越好。这就让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变成搞花架子,让语文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因此,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深度整合应该让广大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

学生方面,农村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寄宿生,受经济条件制约学生宿舍基本没有电脑。虽然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是课堂之外,学生真正接触电脑的时间并不多。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

二、面对现状,促进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

(一)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进入到现实课堂中。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展示内容。比如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能力普遍较差,在学生高一学习必修一文言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弄一个古文阅读微课,可以介绍一些划分古文朗读节奏的方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古汉语虚词的和实词的用法、古文的内容与情感、古文的翻译方法等,先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古文的学习方向。微课在高考复习中应用更多,高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制作高考复习内容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内展示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比如古诗鉴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微课,比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等。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就能掌握古诗阅读、欣赏的方法,提高高考古诗鉴赏的分数。

(二)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古老教学模式上裹足不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网络,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满足学生的无限信息需求。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就可以较好的处理语文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校园网环境下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地点。校园网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优质的学习资源在校园网中得到了共享,教材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打破了语文教师对知识的霸权地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同步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提供的课外内容,丰富知识,拓展能力。

但是对于农村高中学校而言,建设校园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技术上的不足和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深度合作,以及语文学科老师间的相互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服务器,由信息技术老师设计校园网程序,各个集备组语文老师负责上传不同年级教案和学习资料,供老师和学生交流学习。

三、通过创建QQ群等手段进行网上及时辅导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肯定,自主、合作的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QQ群创建用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不是难题,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增进师生感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老师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微课、校园网、班级QQ群都很好的促进了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环境灵活变动,将来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绪常 龚明斌《计算机辅助教学常见问题解答》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7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合作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共同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促进了思维的活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性教学方式,推进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教学质量,但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过于形式化,同时使得合作性教学低效化。所以,怎样更好地运用合作性教学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

一、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性教学要求学生抛开自我中心主义,以合作学习为宗旨,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这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第一,老师要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例如,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的学生分成一组,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小组是一个团体,小组中要有小组长,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合理的任务或职责分配,发挥各自的特长。学生在小组中各司其职,确保小组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最后,老师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以及重要性。比如,老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诉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见解等。学生在了解合作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在合作的时候知道怎样去尊重别人,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多种合作学习方法综合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常见的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活动以及随堂学习等。语文老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性格特点等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的时候,老师若感觉文章知识点过多或文章较难理解、含义深奥,便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合作性教学,小组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中来,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归纳、分析、总结,同时各自发表不同的想法,共同探讨、分析文章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

再如,如果想要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事例,并且根据所观察到的事情,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造,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老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如朗读、辩论等,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朗诵出来,让学生共同学习、分享,同时进行讨论、分析、辩论等。进而推进思考的层次,使得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小组分成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变化,例如学生实际情况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变化等,合理地对小组进行重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采取就近的原则,把学生进行分组,便于合作性学习的进行。

三、老师需要增强自身的合作技能以及专业素养

合作性教学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老师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老师,如果想要更好地运用合作性教学,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合作技能以及专业素养,这也是必要的。

语文老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老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计划外,还要制订合适的合作计划以及学习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把握好学习的进度,控制好学习活动的秩序,进而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老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不断的提升。老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还是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因合作技能的缺乏,致使无法将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下去,老师则将及时地给予引导以及帮助,此时就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篇9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42-01

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优秀作品值得后人研究。一些文章教会我们怎样为人处世;一些文章教会我们怎样学习知识和文化;一些文章教会我们怎样分辨政治上的利弊等等。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对中国创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以史为鉴”,避免走弯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很多文言文的内容,高考的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所占的分值也比较大,而且学习文言文是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学校必须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一、强化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从古至今,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更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更是文言文教学中立足点。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既传统又重要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认真研究文言文的整体思路和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将文章的意思解释清楚,把一些难懂的字词告诉学生,然后再对文章整体进行串讲,最后对文章的写作意义和写作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熟读或者背诵的任务则留在课下。但是,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韵律这方面更为讲究,古人诵读诗文或者文言文的方式一般是“吟唱”,因此,要学好文言文就不能轻视朗读和背诵。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没有对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对一些文字较为生疏,又不懂得怎样断句、在哪停顿,所以,学习文言文就要将“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着重突出朗读的重要性。

二、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对一些重要的字词和句子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不仅可以将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讲透彻,而且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含义。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所学文言文的资料或者文章背景适当的进行拓展,可以使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文章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更深的领会,还能使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意境以及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比如《屈原列传》这篇文章,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从摘出此文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切入点,先对贾谊的生平和一些事迹进行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产生司马迁为什么将贾谊和屈原写为一转的疑问和思考,这两人的共同点是在朝政上不被重用,但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卓越的贡献。随后,教师重点对文章第三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思考:第一,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这篇文章;第二,司马迁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角度来评价《离骚》的。在将这些问题解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整体,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屈原如此悲剧的人生。这一问题,对文章的每一小节都有所涉及,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统领了全文。由此可见,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和内涵,这种由教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疏通的方式,比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是教师自身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释要有效很多。因为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地思考和讨论,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文章进行记忆和理解。

三、总结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及时进行整理和复习。如果将这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系统整理记忆背诵之后,对学生来说,就对文言文知识的材料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就能够充分的把握语文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在进行讲授时,能够更加的系统化。其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使提醒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材料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之后,在课堂上更加强调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习,使学生占据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将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合理的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去查阅其意思,然后分小组进行综合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重要的文言文知识,也教导学生要注重合作和交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小结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授课时,要有使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应在改变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余燕.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分析[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11):127-128

篇10

【关键词】高一文言文教学 罗列重点学知识 点拨思路背课文

把语文课堂变为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真正乐学、会学、学会,我常常这样希望着。如何放手课堂,又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堂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堂改革其实不是解放老师,而是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学生“能撬起整个地球”,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足够有力地“杠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古文,有的文章篇幅相当长,文言知识点众多,其中大多数篇目都要求全文背诵,并且课程安排在学生要学习九门功课的高一阶段,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思路点拨,化文章、知识点的繁难为简易,从而打消学生的恐惧心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罗列重点学知识

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基本能疏通简单古文的大意,这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能力,而高一又是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可是,从必修一的《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开始,看到学生见到课文第一眼时叫苦不迭的神情,我心里也有点犯嘀咕,如何才能放手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经过几节课不同思路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思考出适合我所带班级班情的教学方法。每个课时,我都会精心做好幻灯片。只要是文言文教学,其中有一项内容亘古不变,那就是罗列、标记该课时的文言知识点,作为学生上课合作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在上《赤壁赋》的第二课时时,我在幻灯片上罗列、标记了第三段的重点句子,并给出提示。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②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提示:加点只要求翻译,划横线的要指出文言现象。)

这样一罗列,大段大段的文章没有了,学生看到的只是几个有标注的句子。讨论探究有针对性了,文言知识也能把握重点了。一番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强调课本批注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课堂的重难点知识就这样突破了。同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课时课下重点注释的批注和文意初步的疏通,以及复习课时集体的再次口译和巩固是极其必要的,这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重点文言知识的识记。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后,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高中常见的文言现象,并辅助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让学生对常见的文言现象有一个系统性的总体认识和一定的理解。

当然,对于知识点少、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文章,然后通过讲故事、课本剧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灵活了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高一文言文的学习,仅仅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罗列重点文言知识,仅仅是学生入门文言文的一个引子,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文言文中去发现、去思考文言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2.点拨思路背课文

文言文背诵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当然也与高考名句默写息息相关。但是,一提到名句默写,学生就觉得这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引导学生思想上重视背诵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这鸡肋并非那么容易得到。因此,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背诵就显得极其必要。

我点拨课文背诵思路的最初尝试,是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阐述了王羲之的生死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背诵起来自然不容易。于是,我在学生学习完三、四段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简练而具体的背诵思路点拨。

人生一世短暂两种人生态度兴趣性格迥异沉浸快乐,年华消逝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已为陈迹,怅然难觅寿命听凭造化死生大事,岂不痛哉 (第三段)

阅读前人,引发共鸣批判老子的生死观生死感慨,古今相同写作此文,以期共鸣。 (第四段)

结果发现学生比平时背诵的效率高多了。于是,在学习《诗三首》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继续采取了这种方法。

自述本性痛悔做官向往自由回归田园乡村近景乡村远景远闻近听归后感受收束全文

而在《诗三首》中曹操的《短歌行》的学习中,鉴于文章所贯穿的内容主要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期求贤才的情感,所以我没有给学生进行背诵思路点拨。结果在背诵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两首诗歌的篇幅都比较短,但是《归园田居》的背诵情况明显比《短歌行》好。这又一次让我意识到,教师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

在文赋大篇苏轼的《赤壁赋》的学习中,我更是不失时机的运用了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