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11 16:1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1

作为教师,首先就需要对新课改的理念进行理解与掌握。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无非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什么是“回归生活”,则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敢于将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当然,新课改内容并非只有这两点,但是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将新课改的全貌展示出来。新课改积极推崇要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体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策略

(一)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摆脱了启蒙阶段的学习,这是一个学习高度的体现。然而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课题。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多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根据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可站在学生角度,拓展教学思路,合理设置问题,注重对课堂的总体把握,做好新旧课的有效衔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

(二)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自觉地掌握到语文知识。并且,学生在活动中也会渐渐喜欢上语文课。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

(三)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及时察觉学生们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教师指导更有针对性。

(四)渗透人文精神,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新课改别强调了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文性,也就是语文教学应结合生活美、生命美,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丰富他们的情感思维,从而让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也是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重新认真思索语文教材的使用,尤其是某些经典篇章如何进行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能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这些素材的利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溺爱,不会去关心他人,以个人为中心,比较自私。因此,高中语文应将人文性教育有机地融入进来。这样,向学生传递美好的事物,进而使他们受到感染、感化,内心得到升华。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索;实践

一、教学理念更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中去,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能力,正是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所碰到的问题。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人文素养

语文课是基础学科,肩负着传承文化、绵延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高中语文也是提高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改推进不断深入、高校招生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提高越来越重要。

2.探究创造

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和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优质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与探究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识。

在探究的过程别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创新思维贵在出新,不重复别人的脚步。明清思想家黄宗羲《明儒学案》提出“学问之道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要在遵循共同的原则与认识基础上,寻求独特的价值。

3.“生成学习”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教育心理学中的“生成”理论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成学习理论强调生成学习过程中个体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知觉的作用,特别关注在多向交互作用中所构建的新知识的意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进行有效的思维锻炼,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理念。

二、教学课程拓展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如何使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为教学服务,是“大语文”教学观念的实际体现,也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积极综合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加以运用,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是教材,过去人教版教材编撰基本是按照现代文、文言文、写作教学三大板块落实,其中现代文又是按照文体标准来编排的。上海新课改教材是以主题集结、形成教学单元,如以“上海高中语文教材”(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版)为例,高一下《老王》(杨绛)、《项链》(莫泊桑)、《当炉女》(臧克家)组成了“平民生活”教学单元;高二上《诸子喻山水》、《秋水(节选)》(庄子)、《前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组成了“山水情思”教学单元;高三上《雨巷》(戴望舒)、《荷塘月色》(朱自清)、《荷花淀》(孙犁)、《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组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单元等等。所有教材都是依照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以及相应的量规评价来编撰,教材最大的优点是按照教学大纲落实教学基本知识点,推进了基础能力。但毋庸讳言,一味围绕教材安排教学单元,按照编撰进度逐级推进,但从教学过程来看似乎稍显单调、呆板,缺乏应有的活力,也不利于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是大有必要的。

三、教学策略丰富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特征,即学习者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结构变量,非智力因素涉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改变学习方式、提升知识层次。

2.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担任教学组织、策划者的角色,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通过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过程,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具备明确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要善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可以尝试让他们用标题式、图形式、表格式、点评式,自己设计课文行文思路或欣赏过程,将自己对课文质疑解惑的内容编成判断题、筛选题、阐述题和概括题,然后集体讨论,也可以借助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在线或者远程探究。

3.课程形式

“二期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习已经不是局限于课本为主的基础型学习,要大力推动拓展、研究型学习。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各个环节不断串联从而形成的一个完整连接,基础型课程是教学主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展、研究型课程是丰富与延伸,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

篇3

一、优化教学形式

1.丰富教学形式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应该从丰富教学形式开始。传统的教学法强调的是课堂的效率,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使用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直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分组讨论的时间甚至是自己讲解的时间。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既定的内容,自己学习、备课、上课,各环节完成后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够加深知识掌握的深度,建立良好的自学习惯。

2.采用启发式教学

高中生已经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适当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新型教学理念中极为倡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忽略这一点,一般是为了提升课堂效率,直接传授知识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环节放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知识的输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充分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以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导他们思考新问题。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以“智慧课堂”为课题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是传统意义上多媒体技术的延伸,这个课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传递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代入感,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语文的乐趣。

4.优化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大多数教师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所谓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合作学习中,除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还可以通过辩论、评价、竞赛、检测等形式进行合作教学。例如,在遇到主题较难把握的文章时,可以进行辩论。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写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小组之间可以有2~3分钟的讨论时间。

5.构建学情调研机制

课程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课程评价的内容及形式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向和内容。例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一些学生逐渐被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因此,要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改善当前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新型的学情调研机制,把学情调研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余表现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习态度是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依据,教师要通过客观观察,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体现在分数上。

二、优化教学内容

1.明确教学重点

教师应该在备课上做更多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要结合参考书,充分理解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情况,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设定教学重点。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根据学生的薄弱项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增加人文内容

篇4

一、追潮求新,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现状。

(一)一味关注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对教材文本的挖掘与体悟。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得不到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形式多样、新颖多变课堂活动。学生将课本搁置一边,畅所欲言,课堂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一堂课下来,许多学生只沉浸在表演的兴奋中,对于课本的重点难点仍茫然无知。

(二)追求所谓“自主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削弱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探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现的主体者,把时间交给学生,有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没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学生“占领”了课堂,教师成了没有主见的“看客”。探究是需要选择的,有些语言材料主旨简单明了,靠听讲、阅读、理解就能完全掌握,探究只能是浪费时间。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没有了,就会影响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三)强调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却忽视对讨论目的的把握。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组织学生讨论。有的问题根本没有必要讨论,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热闹和“时髦”,硬要花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有的教师讨论问题安排的很多,却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致部分学生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站起发表自己见解。最后该得出的结论没有,只能老师讲出来便草草地收场。这种浮在表面的合作学习,真是华而不实,图有虚名。

二、脚踏实地,推陈出新的教学新思路。

(一)倡导充分预习,营造善思多疑,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要想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提前预习必不可少。无论是诗歌、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教学,如果学生在课堂才初次接触课文,仅仅四十分钟,学生连文本的内容都搞不清楚,教师也就无法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更不要说就某些重难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提前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研究,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解决掉,并带着自己的疑难和问题到课堂上寻求解决。这必然会省去课堂很多重复、无效、多余的环节。学生对文本有了思考,有了质疑和见解,课堂的讨论就一定会非常热烈。如果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班级语文学习积极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也就形成了。

(二)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正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课前必须对授课过程有一个宏观的安排,有明确的方向、重点和难点。学生探究讨论的方式、时间的限定、学生展示的要求等教师必须予以规范和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如果出现意见一,就要适当以协调引导,对学生的展示要予以必要点评并明确问题的结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中来,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或强调的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交流、展示,从而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地参与课堂。

(三)依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

1、精选、整合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的精要“讲”。语文教师课前需要认真钻研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并有所取舍,课堂上才有的放矢。

2、恰当质疑,巧妙设问。老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多质疑,巧设问。设问一般要遵循几个原则:其一问题要有“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二问题要“悬”,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三问题要“巧”,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其四问题要“精”,围绕中心,在“关键”处设疑,才能引导学生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

3、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5

一、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语文教学创新的基础

教师需要营造交流自由、平等友爱的教学氛围。创新是一个转变观念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宽容的心态接受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让学生大胆地想、积极地想,在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里,突破学生思维定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之花成长的沃土。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富于人情味的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智力活动情景;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处于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以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为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批判,才能培养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开发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二、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

创新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新想象以联想为基础,但远高于联想,因为它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新生形象,这对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至关重要。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好导语,以激发学生想象;讲课用启发式,以启发学生想象;设疑问难,以诱发学生想象;布置作业,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开展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想象,等等。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则可以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的联想、大胆的想象,人的思维才能超越时空,才能不受外界羁绊。神话中的仙人,莫高窟的飞天,古人插翅欲飞天,正因为有了这些神奇的想象,才有了今天的飞机,才有了今天登陆月球的探索。联想和想象与创新关系最直接、最密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在语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放到突出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走访,我们可以看到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过于追求言语的表达,而对思维的训练不够重视;学生思维模式化,语言定式话,材料通用化;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学生思维不活跃,思路狭窄,更关键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思维创新培养,脱离了思维规律。

中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从生活体验到写作技巧都远不够成熟,所以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而要善于从选材到结构、从内容到表达、从言行到思想等方面挖掘其作文的闪光点,并在评语中对其优点进行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被肯定的喜悦,并有望把这种良好的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写作的兴趣甚至是对人生的希望。对于那些学习困难、自信心不足的弱势群体,教师更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指责,千万不能讽刺挖苦。教师只要觉得习作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或者与前几次作文比较取得了进步,如语言更流畅了,或者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有了新角度、新内容、新见解,都应加以鼓励和肯定。在写人作文中,只要学生写出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就应该给予肯定。

四、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我――你”之思和“我――它”之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我――你”为平等对话关系,“我――它”为顺从奴役专断。

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原之势;奴役横蛮的绝对接受,个性压抑在劫难逃,学生时刻处于被动,主体意识无法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时融合辩论比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展示个性,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27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前,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对教育理念认识的肤浅化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是推行课程课改的前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为“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等。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更应如此,语文教师如果对理念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在进行课改改革时效果低下,甚至适得其反。

2. 学习方式的形式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透彻理解这几种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合作学习形式化,无法达到其基本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给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分组不合理,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型学习方式,准确落实到课堂学习中。

3. 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用此证明该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用多媒体授课。有些教师上课时全采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等,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 正确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力军,新课程能否顺利推进与每一位教师的角色转变息息相关。了解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可以通过例会、讲座等进行专题培训,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已经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育的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服务者。所以,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角色的转变,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在“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加深对文本的研读,加强对多媒体辅的使用能力,让科学技术真正地服务于教育;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创新能力;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

2.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好人学习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给学习留下思考的时空。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积极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承担的任务,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探究使学习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查找资料,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采用三个学习方法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还不能够解决问题,再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3.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下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保证,是全方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改革师生关系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实现师生和谐、融洽关系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反馈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教师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可进一步缩短师生间情感上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进而对于学生性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7

1.1概念的界定。"导语"即新课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导语之所以被称作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有着与其他艺术一样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构成了导语艺术的特点,形成了导语艺术的魅力。

1.2导语艺术蕴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接受新异事物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会出现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利用学生的好奇的"奇"引"趣",由"趣"而生"喜欢",这是学习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导语艺术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的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有关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的思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10分钟,学生的思维呈逐渐集中状态;从第11分钟至第30分钟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沉思状态,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放松警觉状态,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而在最后15分钟内思维状态呈下降趋势。而我们今天的一堂高中语文课为40分钟,则最后这段放松下降状态时间相对缩短,而前两个阶段应该说是基本不变的。所以,在导课时就要将讲课的内容组织好,一开始就让学生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

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2.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央视《实话实说》崔永元的连珠妙语,《艺术人生》朱军的微笑和真情,都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千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作为"主持人",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充分占有资料,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的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语文课的品位,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让学生们在求学的欲望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教师要做好课堂"主持人"。

4.要把基础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需求。一节有效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也不在于课上得有多热闹,而在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了多少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课的知识含量放在第一位,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掌握重要的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掌握特殊的句式和特殊的用法"就必须作为重点内容在备课时予以考虑。

篇8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性

高中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他们面临着高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作为主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技能、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重在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实践,借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一、延伸教学范畴,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教学,内容涉及面比较广,然而,教材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相关的内容吸纳进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结合教材内容,最大限度的眼神教学范畴,借以来促使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开阔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广度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知识,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降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走死角”或者“单一”形式的思考等等,开阔学生的思维途径,倡导其个性思维。如:在学习古文《师说》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进行独立收集资料,即:首先让学生收集作者韩愈的相关信息并阅读其代表作,如:《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途径的收集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等,拓展学生知识的范畴,打破教材、课堂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而逐渐形成语文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观念,整合教学过程

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已经趋向于成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作为教师应加强关注这一点,从而以成人的角度平等的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促使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改变传统“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整合,促使学生做课堂教学中主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改变过去被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欲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堂教学互动、探究知识等等。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时,笔者采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来整合教学过程,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首先,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养?文章中作者的观念是什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能够充分体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文章中作者所说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你认为阅读经典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吗?阅读后谈谈你的感受是什么?以这些问题为探索的“引子”,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开展独立思考,锻炼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本途径,深化教学内容。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文技能,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学习知识机枪,从而为自我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改也倡导教学回归生活,提倡“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同出一辙。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显示意义,他即是教育工具又是教学内容,这就预示着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换句话说是:生活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前进的动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主的完善、提升文化素质。笔者在教学中受百家讲坛的启发(百家讲坛中,于丹在谈读《论语》心得以及易中天的说品《三国》都是以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从而使得这些枯燥的作品内容呈现出鲜活时尚、诙谐幽默的现象,同时通俗易懂,便于每个人学习和了解。)从生活化的语言开始,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教学实效性,就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内容,硬性的传授知识,而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教学观念,延伸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过程,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委背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产生,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丰富自我,感悟人生哲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⒈方明.陶行知先生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⒉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⒋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唐代散文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能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单纯的“授业”者,知识的灌输者,我们的语文教育正在越来越少地去触碰人们的灵魂,语文课堂完全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

一、改进备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提高

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备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共同达成目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如高三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考虑到高考的命题方向,重点难点的确定要以高考为导航,字词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篇章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树立高考意识,深入探索高考的命题规律,既要让学生有思考探究的空间,要给学生以答题的信心和兴趣,又要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掌握答题的技巧。这样,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关注意外生成,启发学生心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作为90后的他们受到当今社会的影响,思想成熟,思维跳跃性也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注意教学的意外生成,教学内容应能启人心智。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在拓展思维板块里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们讨论:作品的结尾采用了开放式结构,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边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作结,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无数的读者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这时就可以问学生:你喜欢这个结尾吗?说说它的妙处。

不少同学都会说喜欢,因为结尾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或这样的结尾具有遗憾美,抑或这是一种美丽的忧愁。我很满意他们的回答。只有一个叫朱正义的学生,站起来表情很沉痛地回答:我喜欢这样的结尾,它告诉我一个道理——我们中学生千万不要早恋,早恋是没有好结果的!他的话笑倒了全班同学。他的回答确实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我表扬了他的勇敢表达,正好也借此拓展探讨了中学生应不应该早恋的话题,对他们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教育。

三、紧密联系生活,关注热点话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

四、强化目标检测意识,让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成就感

现在的语文学习,很难找到成就感是压抑学生学习语文激情的关键。我认为强化目标意识,细化目标,让学生学会检测自己学习的效果可以让语文学习充满成就感。

强化高中生的目标意识,老师要把阅读课,作文课等不类型的课堂学习目标具体细化,并让学生明确。如针对阅读文中的语言欣赏,可以拟订以下问题:①我读懂全文了吗?主旨是什么?②我是否考虑过这个阅读题与做过的哪些题类型相同?该用哪种策略?③我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了吗?④我总结评价我的策略运用了吗?通过自我的提问,既可以明确目标,又可以监控自己学习的效果。当学生能监控到自己的学习效果时,他们就会充满成就感。在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时,他们会自信地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便可取得高效了。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肩负着升学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进行深厚的知识积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较强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勤于钻研,愿我们的工作常做常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案.南京出版社,1991.

杨丽华.中学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浅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