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方案

篇1

关键词:医疗纠纷;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纠纷类型

随着患者法制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医疗纠纷数量不断攀升,为了正确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国家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虽然法律法规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了依据,但笔者认为解决医疗纠纷的根源在于更好的预防纠纷的产生。本文从预防角度,将多年从事医疗纠纷处理的办案经验予以总结,以医疗机构各部门多发的医疗纠纷为例,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门诊、急诊科室医疗纠纷

案例1:零晨1时左右,一眼部外伤患者在其工友陪同下,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急诊外科值班医生检查病人后未处置,让病人去住院部五官科处置。因急诊科导诊护士已睡觉,病人与其家属只能自行去找五官科。病人找到五官科后,被告知应该去眼科处置,并告知眼科在门诊部。病人到门诊部后发现门诊部晚上不开放。病人又返回急诊外科,时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此时值班医生仍未处置该病人。后患者转到其它医院就诊,次日患者家属投诉。

1、门诊、急诊科室医疗纠纷产生原因

凡属临床各科室诊治范围内的急、危、重病人,已确诊或可以确诊,借故推诿,拒绝收治;虽因条件所限,接诊医生未查病人,又未进行处理,不负责任的转院、转科,延误或者丧失抢救治时机。或虽非本科急诊,按现有条件及医生的技术水平,可以积极进行抢救;及时请他科会诊或治疗,可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却因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延误抢救治疗时机。

2、门诊、急诊科室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门(急)诊室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门(急)诊病员要处理及时、准确,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要写好病历、做好各项记录。对疑难危重病员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员,应就地组织抢救。建立门(急)诊分诊制度,早期发现传染性疾病、早期隔离;预先确定就诊专科,减少转诊、转科的麻烦;对重症病人可立即转去急诊室,保证抢救时间。门诊分诊工作应指派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来承担。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凡接诊的危急重病人必须负责到底,防止互相推诿拖拉现象,确系他科疾病,主动请相关科室会诊后转科。

二、住院部医疗纠纷

案例2:患者术后,使用头孢尼西纳抗感染,第二日患者出现腰部不适症状,第三日患者感到腰部疼痛,第四日主任医师给患者停药。造成患者急性肾衰竭、高血压。

案例3: X光片反正面都可以看,医生把右当左,将左、右关节填错。手术时在左肘正中切口,暴露到关节囊,见关节面完整无损时,方发现左右关节弄反了。

案例4:患者张某家属发现给张某静脉输液的瓶子上的药品名与张某平时用药不符,找到护士,经查对给张某静脉输液的药是临床白某的药。家属得知后非常气愤,找来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

1、住院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

案例2产生原因是医生在使用对某器官有损害或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期间,不定期复查或不随时观察,造成不良后果。案例3医生在读影象资料时不细心,对患者病情掌握不准确。案例4中护士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打错针、发错药。明显存在违反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行为。

除以上案例外,住院部还常因以下原因发生医疗纠纷:1)病人对某种药物有明显的过敏史,但因工作马虎未加询问或不重视病人陈述,而致病人过敏反应;2)药性不明,滥用非医书记载的偏方、草药,药物超过剂量,开错医嘱等;3)擅离职守,工作失职,真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 4)病历书写不规范,签《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等同意书时未向患者及家属明示风险及同意书内容;5)患者提出异议后自作主张处理,不向医务部门汇报,使得纠纷处理不当,矛盾升级。

2、住院部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1)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加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防止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应重视医患之间沟通,多做宣传、解释工作,以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达成医患之间的相互谅解。

2)病历既是诊疗的一个结果,也是将来追究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证据。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抢夺病历资料。重病患者,手术风险极大的患者,一定要向医务部门提交重症患者报告,必要时签署《手术同意书》等材料时可邀请医务部门工作人员或法律顾问到场进行指导。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如禁食、禁水、禁行走、禁患肢用力、禁发声等等,应详尽告知,口头告知的,要求患者或其家属在病历上签字。书面告知的,应有签收的回执。严格环节质控,及时发现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隐患,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3)加强医政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学习自我保护。在医疗卫生行业,我们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医政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措施、《传染病防治法》、《输血法》、《医师法》、《护士法》等;医院有比较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医院管理方案》。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防止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如某个手术导致了某项并发症,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记录手术过程,并未强调这个并发症的无法预料和不可防范,那结果可能对医院就很不利;而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中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形,记录时更详细、更及时、更准确,那么对医院就是最有力的辩护。

三、医技科室医疗纠纷

案例5:患者程某因头晕在急诊科就诊,急诊行头部CT检查。取检查报告时,CT室将程某的头部CT片子与另一病人的头部CT片子弄窜了。幸未造成不良后果。过后发现片子弄错了,通知病人返回时,未向病人家属解释清楚,不认错,态度不好,还说:“两张片子都没明显病理改变,拿走哪张都行。”病人家属不满,产生纠纷。

1、医技科室医疗纠纷产生原因

医技科室是指检验、放射、药剂、同位素、心电、超声、病理学科室等。其纠纷产生原因表现如下:

急、重、危病人,需要进行必要的化验、病理检查、X光检查、超声、心电图检查时,在技术、设备、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强调理由,拒收标本、延误检查或拒报结果,以致影响临床诊断,延误抢救时机。化验、病理检查中,由于工作人员擅离职守,工作粗心大意,不负责任,造成化验病理结果报错,或未经检查,随便填写结果(出假报告),造成严重后果。工作中不执行规章制度,试验时又不按操作规程执行,检查结果误差较大,影响了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检验人员定错血型、配错血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内窥镜检查,违反操作规程,操作粗暴,致使无器质性病变的脏器发生穿孔及大出血。进行碘剂造影检查,检查前未做过敏实验,或错用造影剂,造成严重后果。在核医学诊断过程中,发生大量放射性核素误服或注入,或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算错剂量。

篇2

关键词 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 缺陷; 完善。

为了有效解决医疗纠纷, 自 2000 年起北京、南京、合肥、山西、宁波等地陆续出现了形式不同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据 2010 年的统计, 全国有 16 个省区市的 56 个地市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1]

。山西、海南、广东等地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委), 经司法厅批准成立, 运行经费由医疗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基金解决。医疗纠纷发生后, 由医调委组织医学、法律、人民调解员、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的专家组成医疗责任保险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合议委员会, 按照/ 七名五票制0集体裁定责任并作出赔偿决定。保险公司根据医调委的调解进行赔偿。山西省医调委2006 年成立, 对其后全国许多地方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有较大影响[ 2]

山西省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实践多年, 但一直难以推广。广东省从 2007 年左右开始筹备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2010 年 10 月正式成立, 2011 年 6 月广东省卫生厅开始推动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全省统保。但是截至 2012 年 7 月仍然只有少数的地市成立了独立的分支机构, 绝大部分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然挂靠在司法行政部门。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难以推广的原因在于机构本身存在不足, 与之配套依法处理的法治环境、医疗责任险制度没有建立。

1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权威性不足。

2012 年 6 月 12 日羊城晚报载, 广东省医调委通过媒体呼吁广州医学院第一、第三附属医院配合调解。报道中指出, 一位患者到南海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时突发休克死亡, 家属打伤院方 6 人, 广东省医调委医疗评鉴认为患者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 院方无过错, 但是院方仍然给予 6. 7 万元的人道主义赔偿。这样的做法只是在和稀泥, 所以有三甲医院不买账[ 3]。广东省医调委的工作程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降低了公信力。

1.1 事实认定不清, 调解缺乏基础 人民调解法草案第一稿中曾明确/ 在当事人认可事实、分清责任、互谅互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提出纠纷解决方案0, 也就是说事实清楚、焦点明确, 才能找准问题症结, 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调解[ 4]。医疗纠纷的调解应该建立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 然后就应该如何赔偿等民事问题进行调解。基于相同的事实认定, 通过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处理或者诉讼解决其预期结果应该一致,或者说医疗机构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应该给予患者及家属多少赔偿等问题应该具备一致性。医疗纠纷发生后, 患方漫天要价动则要求赔偿上百万, 没有对事实的基本认定, 调解无法开展。广东省医调委对争议较大、涉及经济赔偿、医方购买医疗责任险的案件启动评鉴程序, 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评鉴程序的适用范围, 容易造成其他案件事实认定不清。

1.2 评鉴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 虽然在部分案件中启动了评鉴程序, 但评鉴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评鉴会实行/ 七名五票制0, 这样的设计不够合理。原因之一是保险公司作为赔偿责任的负担方, 在评鉴的表决环节不应该享有表决权。

原因之二是缺乏对评鉴过程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 难以保证评鉴公平、公正进行。原因之三是人员的专业性难以保证。广东省医调委设立了专家库, 但是有的调解员从社会招募, 素质参差不齐, 无法保证调解的专业性。

2 德国和日本的医疗纠纷调解。

2.1 德国的仲裁所和专家鉴定委员会 在德国, 对医疗事故引起的纠纷当事人最多采用庭外解决的方式[ 5]。20 世纪 70年代, 德国各州医师协会创设了 4 个仲裁所( 调停所) 和 5 个专家鉴定委员会用来处理医疗纠纷。仲裁所只对那些医师参加了责任保险的医疗纠纷进行仲裁, 裁定赔偿责任及损害赔偿额。而专家鉴定委员会仅对医师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进行鉴定, 专家鉴定委员会实行异地鉴定[ 6]。

仲裁所的设立大同小异, 仲裁中应成立仲裁委员会, 由 1名有医师资格者担任委员长、2 至 3 名医师和 1 名法律专家组成, 专业医师必须与纠纷医师从事相同的专科。仲裁委员会有权组织医师会专家或者外聘专家进行医学鉴定, 根据鉴定意见判断当事医师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医患双方可以要求询问鉴定人, 对鉴定结论发表意见。特点: 第一是纠纷处理效率较高。通过诉讼处理纠纷平均需要 4 年左右, 而仲裁所处理纠纷一般 10 至 12 个月可以结案。第二是仲裁所不向医患双方收取费用, 运营费用由保险公司负担。第三是纠纷处理公开。医患双方有权在任何阶段陈述意见和查阅审理记录; 仲裁所通过发行年度工作报告或者记者招待会公布年度仲裁案件的情况。第四是裁定书没有法律约束力, 一方当事人不服时可以提起诉讼。不过, 90% 的案件当事人均能遵守仲裁结果[ 7]。

专家鉴定委员会的程序也有差异。如北莱茵鉴定委员会, 人员组成包括作为法律人士的退休法官 1 名, 内科、外科、普通医生、妇产科、眼科、病理科、麻醉科等专业的医生,共计委员 26 人。鉴定需要形成书面的鉴定意见, 内容包括经查明的案件事实、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等; 法律专家负责分析所涉及的注意义务等法律问题。鉴定分为初次鉴定和最终判断, 医患双方当事人在收到初次鉴定意见后 1个月内可以提出异议, 由鉴定委员会全体人员统一认识后作出最终判断[ 8]。

德国没有专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的法律, 仲裁所( 调停所)和专家鉴定委员会的意见没有法律拘束力, 其效力仅相当于劝告。但由于具备任意性、免费性, 相关医师与医师协会保持人事上的独立关系, 并且实行回避制度, 其独立性、中立性得到了肯定[ 8- 9]。

2.2 日本的 JMA 和医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日本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有三种, 即协商, 法院调解和诉讼, 日本医学协会调解。日本医学协会(简称 JMA)是一种行业自治组织, 全国范围成立社团法人即日本医学协会, 都道府县设医学协会47个。注册医生自由选择成为都道府县医学协会的会员。医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为解决医疗纠纷建立了一种类似仲裁的调解处理机制, 这一制度 1973 年在日本得到建立。日本医学协会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 对会员医师的医疗过失承担赔偿风险, 47 个都道府县的医学协会还提供一种补充责任保险。据统计, 不到一半的医生拥有 JMA 保险[ 10- 11]。

医疗损害发生后, 患方向参加保险的医生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由参加保险的医生向都道府县医学协会提交处理申请, 经判断符合条件者提交纠纷委员会处理。纠纷委员会与保险公司联合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处理意见由赔偿责任审查会议审查, 每月审查一次。处理纠纷提交材料采用匿名方式( 包括医疗机构名称、临床医生姓名等信息) , 实行回避制度, 保证审查公正性。审查会议由医学专家 6 人和律师4 人参加, 对审查经过进行表决, 表决过半数通过。审查结果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查明的事实、医疗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是否存在过错, 以及责任比例, 其他医学和法律建议。对医疗纠纷的最终处理则以审查结果为基础进行。

日本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实际是 JMA 和保险公司联合处理模式。有人认为这样的程序不够公正, 并且只有不到一半的医生拥有 JMA 保险, 赔偿程序可能由于不限制重复使用而被滥用。但是相对于诉讼高昂的诉讼成本、成倍的审理周期, JMA 赔偿程序在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的使用率还是较高的[ 11- 13]。

3 增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权威性的建议。

3.1 作好事实认定, 规范评鉴程序 医疗纠纷的调解必须建立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 因此评鉴程序应该对所有案件适用, 除非医患双方已经就事实部分达成一致, 而争议的仅仅是如何赔偿的问题。对于重大案件, 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启动独立的医疗技术鉴定程序, 相关费用由保险公司预先垫付。2013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的5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6第38 条规定, 索赔 10 万元以上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医疗纠纷案件应当先行鉴定。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 独立的医疗损害鉴定无疑更具备专业性。同时, 应该保证双方当事人对技术鉴定种类的选择权, 虽然司法鉴定存在设立门槛低、司法鉴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情况[ 13], 但是这是司法行政部门的管理问题, 不应该以此为由剥夺当事人选择权。

3.2 重构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 从德国、日本的经验来看,委员会主要由医学、法律方面的专家组成, 德国设立了首席专家。广东等地调解机构的委员会由医学、法律、人民调解员、保险公司代表、保险经纪公司代表组成。这样的作法应该改变, 应该主要由医学、法律专家组成委员会, 并且聘请深法官等人员担任首席专家, 增强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的专业性。程序设计上, 可以包括两部分: 一是医疗机构是否应该对医疗损害承担责任, 二是根据5侵权责任法6等法律规定拟定赔偿方案。医疗损害鉴定工作主要由医学专家完成, 法律适用主要由法律专家完成, 当然专家类别应该适当搭配,甚至增加部分社会人士, 增强监督效果。

3.3 加强对委员会组成专家的监督 其一, 引入听证程序。可以参考德国的做法, 赋予双方当事人在程序任何阶段充分发表意见、查阅资料的权利。双方当事人可以充分咨询专家意见, 专家必须一一解答。其二, 建立医学、法律专家库, 医学专家具备从事医疗损害技术鉴定的资格, 法律专家具备法律职业从业资格。其三, 司法行政部门建立评价体系。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对调解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建立医学专家、法律专家的评价体系, 严防徇私舞弊情形的发生。司法行政部门接受社会对专家的投诉, 若发生违法鉴定的情形应当依据规定予以处罚。其四, 实行回避制度、异地评鉴制度, 尽力保证评鉴程序的公正性。对当事人一般信息, 如医疗机构名称、医生姓名等予以隐蔽, 最大限度降低同行庇护的风险。其五, 司法行政部门完善法律援助服务, 法律援助律师为患方提供无偿服务, 参与调解过程, 为患方争取利益。

3.4 建立与之配套的法治环境 其一, 出台医疗纠纷预防处置办法, 将公立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家属的/ 私了0纳入规范渠道。如宁波规定这一权限为 1万元。5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6第29 条第 3 款规定 , 索赔金额在 1 万元以上的, 公立医疗机构不得与患方自行协商。这样规定可以避免因闹而赔情形的发生, 将医疗纠纷处理引导向理性处置的轨道, 也才能够将医疗纠纷处理引导到医院外部。其二, 尽快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已经成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制度。由于我国存在医疗纠纷处理法律不完善, 医疗责任保险业务数据缺乏, 保险公司提供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学界对医疗责任险应该采用自愿投保抑或强制投保等理论问题也争执不下[ 14]。但是, 医疗责任险有利于化解医患矛盾, 应该与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同步推进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4 总结。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存在认定事实不清、程序设置不够合理也缺乏有效监督, 与之配套的立法、医疗责任险也没有配套, 限制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发挥作用。目前对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缺陷以及完善的讨论尚不多, 能否推论其他类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组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希望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与研究, 促进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阮友利。 论调解与医疗纠纷的解决[ J] . 中国卫生资源, 2010, 7( 4) : 171.

[ 2] 林文学。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M] . 法律出版社, 2008: 51- 60.

[ 3] 下载自人民网 htt p: / / opinion. people. com. cn/ G B/ 18186931.ht ml, 2012 年 8 月 8 日下载)[ 4] 王胜明, 郝赤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释义[ M ] . 法律出版社, 2010: 72- 74.

[ 5] 陈翰丹。 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完善[ J] . 医学与哲学,2011, 7( 7) : 70.

篇3

关键词法律视角;医疗纠纷;法治意识;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和健全,人们对医疗卫生观念也在相应转变,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由于医疗资源的总量与患者需求、区域配置之间的不平衡,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医患纠纷数量逐渐增大,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剖析医患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理作为突破口,完善法治化背景下医院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化路径,从而建设好法治医院、平安医院。

一、当前医院医疗纠纷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从我国裁判文书网统计出,2013年至2018年间涉及医疗事故的裁判文书数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13年1991件呈现低谷,高峰期在2017年6342件,2018年略有下降为5464件。[1]裁判文书网上显示的数据仅是包含了已经到法院并且经过审理的案件,还有大部分的医疗案件和纠纷在医院、政府以及其他第三方调解机构得到了调解和处理。医患纠纷从最初的矛盾演化为医疗案件,会经历一段过程。深究近年来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医学专业性导致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

医学是一门复杂、高深的学科,医学生要经过长期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临床实践培训,且需通过专业化的执业考试后才能成为医务工作者。此外,医学界对人体生命科学复杂性的研究具有局限性,加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多种因素决定了医疗本身存在着极高风险性。对于患者而言,对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和疾病风险的未知性等方面认识不足,自然处于弱势地位。[2]与医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相比较,双方形成了严重信息不对等。

(二)优质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综合水平等与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还存有一定差距。我国虽然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但是分级诊疗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乐观。患者更倾向于到具有权威性的三甲医院看病治疗。三甲医院原本主要是针对疑难重症进行治疗,但不得不分配许多优质医疗资源到一般症状的解决和处理上。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医院的挂号难、看病难问题,“黄牛”和“号贩子”也就相继出现,上述矛盾长期无法得到合理处理解决,便使得民众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大。[3]

(三)医患双方沟通不足、解决机制不畅

患者数量的增多、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医生每日接待问诊数量也有限等原因导致医患双方沟通不足。门诊患者看病等待所需的时间远远大于就诊所花费的时间,医生也不能花过多精力去回答每一位患者、家属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医护人员都会按照要求认真履行了告知义务,但患者对医疗风险往往不能理性对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又高于正常值,此种矛盾随时可能激化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之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导致伤医案件发生。关于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还有学者将其归因于媒体对“医闹”的片面宣传、医患间信任的缺失、医疗保障和救济机制的不完善等。[4]

二、法律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和医院安全管理的难点

(一)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

1.院方法治建设体系不完善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未建立统领全局的法治建设体系,由于组织架构不健全,法治认知薄弱,管理理念缺乏法治思维,没有纲举目张的工作抓手,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法律事务和经验路径处理医疗纠纷。[5]对待部分医闹患者,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往往采取不合理的做法“平息”事端。这有悖于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初衷。对于医患纠纷的处理不能仅停留于“治标”层面,更重要的是“治本”。2.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医疗纠纷发端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薄弱,未能将医院法律风险的防范关口前移。一般公立医院是由医务部门先行调解处理医疗纠纷,并由外部聘请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医务部门的人员大多数并非同时具有医疗纠纷业务工作能力和法律专业知识背景,仅依靠于外部法律顾问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往往降低了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法治培训形式大于内容在院方组织法律培训、法律实务知识讲解时,部分医护职工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法治意识不强,认为处理医疗纠纷和参加此类教育培训属于行政、后勤人员的本职工作,自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强烈;同时有些培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走过场、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更加有意识地在接受医疗服务中运用法治思维和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若医护人员不重视提高自身法治思维和观念,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和医疗处理规程展开医疗服务,在医疗纠纷中将会陷于不利之地。

(二)医患纠纷处理过程中,部分患者法治意识缺位

近年来,在一些“医闹”事件中,部分患者对医院任意打、砸、闹,采取极端行为围堵医院、要挟医院和政府,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扰乱了社会和谐稳定。部分患者采取极端方式不仅不能解决医疗纠纷,反而还会触犯法律的底线;不仅没有维护到需要维护的合法权益,还会使自身受到法律的制裁。应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保护自身权益;我国《民法典》《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损害责任认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医院安全管理方面,安全保卫力量还需优化

1.人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部分医院存在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在医患纠纷发生的早期未产生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控制和处理。安保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突能力不足、缺乏快速反应的协作机制。医院虽然有对应的应急预案,但并未定期开展有效的培训和演练,导致人员风险防控意识欠缺、能力不足。2.客观硬件配置不够优化医院属于开放的人员密集场所,空间大,人流量大。仅靠医院现有的普通安防系统以及安保人员日常巡逻,是难以第一时间赶到纠纷现场处理化解。根据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的《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加强医院技防、物防、人防建设,推进医院智慧安防建设。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检设备,完善一键报警及防控设施设备等硬件,强化安防系统建设。3.多部门协同力有待提高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临床科室之间、科室与医务、安保部门之间协同力不足,各为其政,在法律事务方面容易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而在发生医患纠纷事件时,医院安保人员只能采取协调和劝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虽然医院和公安合作在院内建立了警务室,派驻人员在医院内执勤巡逻。但由于警力有限、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实际情况下公安对医院空间安全治理参与不足,驻院警务室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6]

三、法治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的完善路径

(一)完善医疗法律体系,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

进程医生和患者是医患命运共同体,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利益平衡只能建立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因此应完善我国现有的医疗法律体系,重构医患之间的制度信任,保障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合法权益。[7]在最高检2021年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决严惩任何一起伤医扰医犯罪。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权益保障,不仅是要严惩任何一起恶性医闹事件,对存在风险和隐患的医疗纠纷也应做好预警和应对。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虽然弥补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部分不足,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法律责任部分进行了完善,[8]但对于医疗损害鉴定制度、赔偿制度以及相关的保险制度还需细化。因此完善医疗法律体系,要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进程,从而真正实现途径多元化解决医疗纠纷。

(二)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及时化解医患纠纷

发生医患纠纷,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展为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化解处理纠纷,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倡导医患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建立运行有效、畅通的沟通机制。患者对自己病情不隐瞒,真正信任医生;医务人员对待患者要更有同理心,将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方案告知患者,解决患者心中的担忧和不信任。在诊疗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制度化管理。对待诊疗行为中出现的意外和摩擦提前应对处理,把握住医疗纠纷发展恶化的共通性,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理规程。

(三)提升安保能力,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

医院安保法治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健全完善医院医疗纠纷处置规程、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保力量建设,主动排查调处化解各类医患矛盾纠纷。积极构建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体系,织密安全管理网。其次,完善医院安防配置,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要求,切实完善医院内部的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将消防、安防和监控等配置为有机联动的整体,提高隐患识别的精确度。同时,贯彻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人建立重点人群预警机制。最后,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巩固多部门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警医联动方面,完善医院与属地派出所的联动机制。为实现平安医院建设的预期目标,也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人大以及各社会团体监督与配合,以便从容应对各类医疗纠纷。

四、结语

处理好医患关系,需要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同时需要医事法律制度规范的指引,医患双方构建法治思维,遇事找法,从而有效解决纠纷;院方还应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参考文献

[1]乔晓东.论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及解决路径[J].法治与社会,2020(14):144-145.

[2]金恒宇.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0,24(1):34-35,42.

[3]杨锐.中国式医患关系的成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46,348.

[4]陈颖,黄羽沛.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医患关系改善之研究[J].医学与法学,2021,13(2):76-80.

[5]陈薇薇.法人治理结构下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20,28(3):38-43.

[6]姜厚宇.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医院安全治理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4):48-52,63.

[7]申卫星.医患关系的重塑与我国《医疗法》的制定[J].法学,2015(12):79-91.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思想,以“救死扶伤、服务人民健康”为理念,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以提供安全、文明、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环境为目标,积极创建平安医院。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使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加强内部管理,自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切实解决医疗单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创建人民满意的“平安医院”。经过努力,力争达到“平安医院”的目标。

三、创建内容

1、组织机构健全。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制。

2、医疗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规范执业行为,不超范围开展医疗项目,不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不刊发违法违规医疗广告,不雇用“医托”,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3、医患关系和谐。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探索建立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平台,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自觉遵守卫生部规定的卫生行业纪律“八不准”。医疗纠纷明显减少并能及时妥善得以化解,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得到有效制止。群众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秩序、环境等综合满意率达85%以上。

4、职能有效发挥。充分发挥医院在“平安沙雅”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有效承担我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治任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健全急诊抢救制度,切实做好艾滋病、性病监测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规定及时报送医疗信息。

篇5

近年来,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这就要求医院要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院作为我国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疗安全和群众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提出了完善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力求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缓解医患矛盾,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服务。

【关键词】

医疗安全;医疗管理;中医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接收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于是健康意识、预防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开始日渐提高,对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体现,是保障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前提,是保证医院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近年来,医疗形势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抓好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成为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医,是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的传统医学。而中医院作为中医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医疗安全管理的界定

医疗安全与医疗安全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相关.医疗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没有发生因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技术过失、医疗设备问题等原因导致的不良后果,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的意外伤害[2]。其内涵包括:一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会受到意外伤害;二是患者在诊疗期间没有因为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过失而增加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三是患者在诊疗期间享受同级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平均水平的医疗服务[3]。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根本,是评价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医疗安全管理,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行为、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伤害而开展的全部管理活动,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形成一个关系和谐、理性健康的运作体系,以达到实现医疗目的、保障患者健康的目标[4]。当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有四种,即单纯被动地处理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模式;医疗缺陷管理与不安全事件处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医疗风险管理模式;医疗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其中医疗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前景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5]。

2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隐患分析

中医院作为我国的重要医疗机构之一,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来不断累积下的、丰富的治疗经验,以全国10%的医疗资源提供了近1/3的医疗服务量,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临床医疗具有专业性、复杂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及医务人员的自身原因,所以也意味着它在保证医疗安全方面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存在一些隐患。

2.1医疗安全管理认识不到位,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中医院对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缺失,没有意识到医疗安全管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医院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经济效益和引进高精尖设备上,而忽视了应该建立一套细致、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无规可循,为医疗不安全埋下了隐患[6]。少数中医院虽然制定了医疗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大都停留在字面上,流于形式,缺乏落实制度的配套措施,更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检诊制度、首诊负责制、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不按要求落实,病历书写不规范、不及时、不全面,甚至出现故意违规操作,造成医务人员无法对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诊疗服务,容易引发医疗纠纷[7]。

2.2医务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中医药具有治疗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所以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或者由于任务繁多,经常在疲劳状态下超负荷工作而导致放松警惕,产生疏漏[8]。长期以来,医务工作人员的考核与晋升制度一直是与其业务水平挂钩的,这就导致了中医院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法律”的现象。医务人员没有完全适应生物—社会—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擅自单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容易造成医疗安全问题的产生[1]。同时,在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矛盾时,医务人员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造成了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2.3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理念落后

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当前很多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欠缺,工作不认真。在诊疗过程中,由于个人态度不严谨、操作马虎大意,造成误诊、漏诊,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引发医疗纠纷[9]。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存在服务理念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对待患者的态度“生、冷、硬、差”,说话方式不得体、不尊重,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角度考虑,这些也会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情绪。

2.4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中医院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线医护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医务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其临床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不娴熟,诊疗水平不高,考虑病情不全面,导致难以对患者进行有效、妥善的专业救治[10]。还有一些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更新不及时,又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诊疗效果差强人意。有的医生过于自信或急于求成,造成治疗方案不适宜或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招致患者的不信任。

2.5医疗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不到位

医患关系不对称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患者及其家属自身医学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不能正确认识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认为是医务人员处置不当才造成的,对医务人员产生误解,进而引发不满情绪,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不同的诊疗方案会导致不同的诊疗结果,如果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事先未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认真的沟通,或者没有让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那么一旦出现效果不理想或不良症状时,就会引发医疗纠纷。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不注意沟通技巧,在态度上表现出不耐烦,忽略患者情绪,必然也会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11]。

2.6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疗纠纷数量增多

由于科学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较之前相比更容易获得医学知识。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日趋增强,对医疗的期望值也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当前医学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患者出现心理落差,容易对医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加上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个别医务人员医风医德存在问题,收红包、收回扣等不良现象存在,造成医疗纠纷事件逐年增加,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也有“医闹”打着维权的幌子,无理取闹。例如2012年发生的哈医大杀医案、2013年发生的温岭杀医案等恶性医疗事件。还有一些不良媒体,推波助澜,刻意夸大事实的负面报道,误导公众舆论,加剧医患矛盾[12]。

3完善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策略分析

从上述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隐患不难看出中医院在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根据上述问题,制定适宜中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策略,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中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建立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中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医疗安全领导小组,形成由院长和党委书记总负责,主管副院长负责实施的工作格局,抓好医疗安全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同时也要落实好各项基本制度,抓好三级查房制度、首诊负责制、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制度、医嘱制度、用药制度、会诊制度等。实行严格的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不准许上岗,对新进医务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培训后才可上岗[13]。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强化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维护患者健康。还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院内各科室间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避免整个诊疗环节出现纰漏。

3.2强化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医疗服务质量是患者选择就诊的重要原因,也对中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14]。医院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医疗服务质量的竞争。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是中医院永恒的主题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中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选取优秀骨干外出进修,保证医务人员可以不断拓展知识领域,了解医学新动态,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中医院也要加强对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医风医德和个人修养的建设,组织学习社交知识,对待患者及其家属要注意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耐心解答其问题,获得患者的理解和肯定[15]。

3.3加强全体人员安全教育,强化法律意识

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全面、规范的医疗风险防范培训,让其了解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存在的风险,使其真正意识到潜在的安全隐患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明确进行医疗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做到从主观上重视医疗安全工作,主动规避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对全院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聘请法律专家到院内进行普法讲座,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诊疗过程中做到依法行医;在出现医疗纠纷时也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7]。

3.4改进医患沟通,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

改进医患沟通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16]。全院上下应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态度要温和;主动与患者交流,认真聆听患者意见,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体恤患者痛苦,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对于一些患者及其家属表现出的误解、质疑,甚至不礼貌,要做到理智和宽容。这样有助于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认可,尽可能缓解医患矛盾的产生。

3.5强化医疗安全监控机制,杜绝医疗安全隐患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在医疗诊治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安全因素,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人身损害,引起医疗纠纷。据统计,全国三甲医院因医疗纠纷平均每家每年要赔偿100多万元[17],因此医院建立并实施医疗纠纷风险预警机制,成立预警小组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交接班时、节假日时更要强调三级查房制度和其他各方面的检查力度。科室主任和主治医生等要亲自巡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于危重患者、重症患者和有并发症的高风险人群,更要特别重视,实时监控,保证患者的安全。定期或不定期对病历书写的完整性、合理性、医疗操作技术等医疗关键环节或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召开医疗安全隐患分析会,力求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将医疗事故消灭在萌芽期[6]。

3.6加强医疗安全信息化建设

医院大力加强医疗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实时监管的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为患者设立电子病历[18],能够全面、详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同时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将患者的医疗费用清单进行公示,使患者清晰地了解诊疗费用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使用的项目等,增加医疗服务透明度,避免产生因费用不清晰而引起患者及其家属质疑的情况,防止医院乱收费、乱开药、乱诊断的现象产生,重塑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4结语

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是中医院的发展之基、生存之本、稳定之源,是中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贯穿整个诊疗服务过程[19]。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若出现医疗安全问题,会直接对患者和医院造成一定的伤害和损伤,所以要求医院要站在新的高度和视角重视医疗安全问题。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一套全员参与、团结协作、权责明确、有深度、有广度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医疗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医疗安全隐患监控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医患双方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医院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锐 申俊龙 姚峥嵘 王高玲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高炼.中医院医疗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30-32.

[2]杜乌林,施军卫,邓建华.构建医疗安全管理体系的做法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1):25-26.

[3]余震.中国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罗添文,徐玲,吕富荣.关于医疗安全管理系统化建设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589-1591.

[5]刘启望,冯超,刘敏.对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20-21.

[6]王冬.新时期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6(3):189-190.

[7]王增萍.妇产科医疗安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58-59.

[8]张乃芬.妇产科医疗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0):1767-1768.

[9]陈丽丽,刘大江.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之我见[J].西南军医,2011,13(2):378-379.

[10]孙寿栋,赵雄秀,张道全,等.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促进医院建设全面发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3):314-315.

[11]诸挺山,张威.急诊的医疗安全管理与医疗纠纷防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3):435-436.

[12]陈少仕.海南省中医院率先成立“医疗安全服务部”[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15(05).

[13]姜小华.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73-775.

[14]陈建芳.妇产科医疗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948-949.

[15]计永军.医院医疗安全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0-2381.

[16]毕桂泉,贾志龙,徐亚军.医院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3,56(11):1352.

[17]赵继顺,刘学勇.加强特色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策略[J].中国病案,2009,10(2):20-21.

篇6

当前,各地医患纠纷呈高发态势,且因处置不当引发的日益增多,医患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加强医患纠纷处理工作,对于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就医环境,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以来,昭通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化解医患纠纷135起,调解成功率为100%,为昭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就医环境保驾护航,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笔者针对市委政法委在全市加强行业调解组织要求,特对昭通医患纠纷行业调解组织建设作一些思考:

一、整合资源,构筑调解网络

(一)针对实际,搭建调解平台。针对昭通市医疗机构多、医患纠纷多发的实际,在市级成立医患纠纷协调委员会, 由司法局负责指导和管理;在县区医疗机构较多的地方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医院设立人民调解接待站,便于掌握信息,及时沟通。形成市、县区、医院上下贯通的调解网络,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纠纷,第一时间报告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处。

(二)整合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为确保医患纠纷调处工作公平公正,方便快捷地开展,要对司法行政资源进行整合,全力保障,实行“宣传先导、调解紧跟、公证护航、法援保障”的工作路子。在调解员的配备上,对专职人民调解员由司法局统一招聘、管理、考核定级,为每个调解组织配备3名以上专职调解人员,设主任1名。同时,建立医学专家人才库和法学专家人才库,形成法学、医学、调解等专业知识优势互补的调解团队。

(三)争取支持,加大保障力度。人民调解不收费是针对当事人而言,不收任何费用并不意味着人民调解工作不需要成本。医患纠纷人民调解调委会开展工作离不开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要充分利用《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更多地去了解人民调解、选择人民调解,支持人民调解工作。争取市委、市人民政府支持,将调解工作指导经费,调解组织补助及调解员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全力保障。

二、完善制度,确保规范运行

(一)规范调解工作流程。为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的质量,防止人民调解程序的繁琐、脱离群众和实际需要,调解过程中,严格依据《人民调解法》的要求,规范调解工作步骤。一般纠纷,情节简单、事实清楚的,直接进入调解;较难的纠纷,在做好核实、分析、查阅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医学资料、咨询专家、研究制定调解预案,做好充分准备后进行调解;对重大疑难纠纷,或深入现场与医患当事人沟通;或提请有医学鉴定资格的医疗鉴定机构提供医学鉴定,周密制定调解方案。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后,及时制定人民调解协议书,督促医患双方按协议及早履行,双方有一方需要的,3(文秘站:)0日内提出申请,法院予以司法确认。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履行有困难或可能出现反复的,作为重点回访对象。通过回访,做到纠纷解决善始善终。

(二)建立联调联动机制。针对重大医患纠纷人数众多、对抗性强、负面影响大,当事人情绪激动,容易激化为和“民转刑”案件的特点,为此,应建立人民调解与各相关部门建立联调联动制度,做到“矛盾激化有人管,情绪缓和有人调”。市司法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法院等部门建立协作制度,明确各自职责,确保预防、引导、稳控、调解、法律援助与法律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做到纠纷知道得早,事态控制得住,调解引入得及时。一般医患纠纷,与医疗单位建立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重大医患纠纷,会同公安部门和医院在稳控局面的基础上,及时组织调解。

(三)建立纠纷预防机制。“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是人民调解的重要方针。在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主要通过拓展调委会工作内容,做好纠纷预防工作。一是建立调解工作分析制度。定期由卫生局召开会议,总结调解工作,分析纠纷形势,通过调解工作发现医疗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意见,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二是建立调解信息通报制度。调委会不定期汇总调解情况,编发《医患纠纷专题调解报告》,反映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医疗机构化解一般纠纷的水平。三是建立纠纷排查预警制度。调委会组织调解人员定期走访医院,与医院“医患沟通中心”工作人员一道,结合医院工作进行纠纷预测,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工作措施,做到“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努力增强纠纷预测预警能力。

(四)建立调解工作台账。严格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根据工作需要,总结制定出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工作流程、工作例会、工作报表、

工作总结、分析汇报、专家咨询、司法确认等九项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制度,建立值班日志、接待登记、调解卷宗、图片资料、摄像监控、纠纷快报等工作台账。

三、多措并举,提高工作水平

(一)多方式受理,深入现场主动调解。为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要求,多方式受理: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当事人申请受理;二是根据群众反映或者在矛盾纠纷排查中发现纠纷主动调解;三是根据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人民法院的委托移交受理,做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为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深入现场,第一时间调处非常必要,尤其是一些重大群体性纠纷。

(二)法律宣传先行,消除认识不足。医患纠纷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患者对医学知识和诊疗程序的不熟悉,从而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到位、收费不明了及其他不可测的问题,患者把不尽人意的治疗效果,迁怒于医院后产生矛盾。加之,对法律不熟悉,又不能理性维权,引发了大量的医患纠纷。

(三)运用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医患关系中,多数患方处于被动和相对弱势地位,容易对医院产生抵触情绪,人民调解不仅是一种纠纷解决的方式,也是让患者宣泄情绪、缓解冲突的渠道,在接待患方人员时,注重开展心理疏导,耐心听取倾诉,使患者内心得到宽慰。

(四)协议公证与司法确认并行,消除后顾之忧。医患纠纷不同于其他的纠纷,造成的侵权往往是人的生命健康权,带来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事人的心理往往也有一定的忧虑,对协议的履行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对标的较大,容易反复,协议履行有困难的纠纷,建议当事人将协议进行公证或者申请司法确认。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疗责任鉴定的二元化。“二元化”使第三方调解机构调解结果与人民法院判决结果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20__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第三方调解机构和人民法院虽然在调解或判决的法律依据上达成了一致,但在采用的证据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区别,人民法院更多地采信法医鉴定中心鉴定的结果,而“第三方”调解机构调解一般采信的是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必然会造成两种鉴定结论在司法诉讼中的不同“采信率”。

二是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正在运行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并未完全纳入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范畴,使得司法部门在医患纠纷调解处理中难以发挥其职能优势。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衔接司法诉讼和医疗事故鉴定,统一医疗损害鉴定与赔偿标准,实现医患纠纷处理的一元化,是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方式。

篇7

1 纠纷产生的相关因素

1.1 与护理人员有关的

1.1.1 服务意识及态度不佳 由于急诊患者量大,陪护人员多,护士工作繁重以至服务态度冷淡,语言缺乏文明礼貌。患者因疾病往往精神紧张,心理脆弱,对外界反应过度敏感。到医院除寻求医疗支持外,还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同情和理解。和蔼、礼貌的服务态度能给予患者安慰,反之不能换位思考、解释不明了、语言生硬则易引发矛盾,成为纠纷的导火索。

1.1.2 护患交流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 护患沟通不当是医疗纠纷的基本原因。由于护士掌握疾病知识不足,导致不能详细的告知患者有关病情变化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与正确回答。从而使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降低,给护患交流和沟通方面带来障碍。

1.1.3 文书不健全 医疗护理文书记录患者详细的病情信息、发病过程和治疗护理措施,既是对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的记录,也是医护人员实施措施的证明,如果记录不规范,又错字、漏字、涂改的现象;或对已经实施的救护及用药未及时记录或前后记录有出入,一旦患者发生逆转及变化,这些都可称为不可忽视的纠纷因素。

1.1.4 搬运过程中出现差错 在院前救护及院内转送、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病情缺乏有预见性的判断,忽视当前病情与的关系,一味追求速度,或搬运方法欠科学、未按正规要求;或盲目听信家属急切要求,给予转送病房或转运,造成的改变而引发患者病情改变或恶化,引起纠纷。

1.1.5 护士在输液操作方面的不足

1.1.5.1 输液瓶内含有橡皮碎屑 护士在加药时,特别是溶解多瓶带橡皮盖的粉剂类安瓿,需多次抽吸,如果针头较粗,极易造成输液瓶盖橡皮碎屑脱落进入液体。患者看到这种补液非常反感,要求更换甚至做鉴定的案例较多。

1.1.5.2 穿刺技术不过硬 在急诊抢救中由于时间紧迫、患者危重血液循环不好、患者年老体弱或长期静点等因素而导致护士穿刺失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从而引起纠纷。

1.1.5.3 输液过程中巡视不够 由于急诊工作繁忙,病种繁多,相对护理人员少,护士打完针后巡视患者次数减少,对患者发生的输液速度太快、局部外渗、回血堵塞、针头拔出、输液管有气体、液体滴完等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往往先有患者或家属发现,造成患者恐慌或不满。

1.2 与患者相关的

1.2.1 自我保护意识及价值观念提高 随着人们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患者对医疗护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都希望有个明确的解释及说法,并自我地认为,一旦到达医院,就必须第一个得到诊治及救护,没有耐心听取解释更不想等待,若医护人员正忙于其他工作或一下面临较多患者,不满情绪增加易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

1.2.2 患者本身的不配合 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不执行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方案,甚至拒绝治疗、拒不配合,或未争得医护人员的允可而擅自改变、进食、进水、自调输液速度,甚至离开观察病房等,一旦发生意外,极易引起冲突。

1.2.3 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转归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医护人员的诊断从心理上不认可,期望值过高,认为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对当前医学上所面对的不治之症知之甚少,一旦遇到病情恶化甚或死亡,难以接受现实,而情绪过激,以至引起纠纷。

1.2.4 别有企图、无理取闹 有的患者处于不良心理,抓住医院宁愿赔偿而息事宁人的心理,变相赖掉抢救费用,无端提出额外要求、过分要求,且态度蛮横,如果医护人员稍有微辞,或认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借题发挥、无理取闹,甚至捏造事实,毁坏医护人员形象,影响医院声誉,严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 防范及对策

2.1 与护理人员有关的

2.1.1 加强护患理解与沟通 随着人们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患者很注重护士的言表、服务态度、穿刺成功率等,对输液所需的时间、滴速、药物疗效、可能出现的反应,均希望能详细了解。护士应了解患者的需求,在接待患者时,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通过专业知识宣教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来取得患者信任。

2.1.2 强化医疗安全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医疗行业是治病救人的行业,加强法制观念及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规,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书写各种记录单要准确,及时记录救护情况、用药情况,谨慎执行口头医嘱。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增强护士心理稳定性,相互督察、注意沟通,及时发现隐患并妥善处理。以严谨的态度、充沛的精力、默契的配合投入到急诊救护工作中。

2.1.3 提高整体救护水平,加强技术培训 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危急,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判断病情,给与准确有效的救护,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来准确判断病情,还必须具备精湛、熟练的操作技术实施救护。一旦出现问题,立即给予处置,确保患者安全,必要时逐层上报。全方面的应对能力及救护技术,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

2.2 与患者相关的

2.2.1 换位思考,积极配合 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相互谅解,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操作,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尊重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擅自行事,有特殊要求和想法应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患者及家属应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应对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8

为深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进一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扎实有效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党的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决定在全镇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大排查、大调解”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实现群众表达诉求渠道更加畅通,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减少,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协议履行率、人民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人民调解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调解能力、技巧和水平明显增强;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强,调解矛盾纠纷的质量大幅提升,数量大幅增加,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一套适应形势要求和工作实际的制度体系。

二、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主要任务

(一)要认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

采取普遍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村庄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排查本村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和隐患,企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排查本单位的矛盾纠纷和隐患,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排查本行业或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和隐患,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网格化大排查工作格局。

1、普遍排查。人民调解员深入到村组、企业全方位排查摸底,了解纠纷信息,掌握纠纷苗头。继续实施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每半月组织一次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制度、镇每月召开一次调解主任例会制度。

2、重点排查。村庄、企业人民调解员深入到困难人群多、矛盾纠纷多、工作难度大的村、企事业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排查,重点排查涉及民生的医疗纠纷、交通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山林土地、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排查越级上访、治安隐患、等苗头线索,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3、专项排查。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重要节点、敏感时段,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和领域开展专项排查。

(二)要集中力量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活动

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类型、化解的难易程度、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司法所、综治办、公安派出所将认真制定方案,及时进行调解,防止矛盾激化。

1、化解一般纠纷。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邻里、婚姻家庭、房屋宅基地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就地化解。

2、化解疑难复杂纠纷。对于排查出来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相关部门委托移交的矛盾纠纷,要组织专门力量、制定调解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就地及时化解。对于多年积压、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协调各有关部门集中攻坚化解。

3、化解专业性、行业性纠纷。对涉及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山林土地、征地拆迁、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治安案件民事损害赔偿等特殊行业和专门领域的纠纷,要借助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各方力量,共同做好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4、化解热点难点纠纷。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党委、政府关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纠纷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应对能力,为开展重大活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服务。

5、防止纠纷激化。要积极开展预防激化工作,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人民调解组织对于有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要在稳定事态的基础上及时报告,配合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疏导化解。

(三)要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

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镇村联动工作机制,坚持村庄调解主任每月例会制度,坚持村每半月排查一次、镇街每月排查一次制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挂牌销号、一调四联(一次调度会,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办、综治办、将联合排查、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回访),严防矛盾纠纷扩大激化。严格落实社会舆情汇集、信息预警、排查调处、应急处置、联动联调、考核奖惩、责任查究等制度。丰富“大调解”内涵,深化所庭联动、所所联动经验,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增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合力和实效。

(四)要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

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实现调解组织名称、印章、标识、徽章、工作程序、文书格式“六统一”。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员基本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表彰奖励、困难救助、优待抚恤政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民调解员整体素质水平。

三、正确把握“大排查、大调解”的方法步骤

“大排查、大调解”活动于年月开始,至年月底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司法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认真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层层动员,增强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树立全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广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积极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二)全面实施阶段。调解组织工作人员、村人民调解员,对各类矛盾纠纷和苗头患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拉网式大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要逐一登记建档、认真分类梳理,力求及时就地化解矛盾。排查调处情况要及时登录“市人民调解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切实落实民间纠纷评估研判机制和“红黄绿”三级预警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总体情况掌控。对关系复杂、诉求多元、涉及部门多的疑难复杂纠纷,以及可能引发、越级上访等矛盾纠纷,要在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的同时,及时向司法所汇报,司法所将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主动协助解决纠纷。要切实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三)巩固提高阶段。各村庄、企业要坚持边排查、边化解、边总结、边提高,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工作的研究,总结好、提炼好、固化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出台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制度,探索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要注意发现和树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和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全力保障“大排查、大调解”活动扎实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庄、企业要把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按照要求,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积极组织实施。镇把“大排查、大调解”活动与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与平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结合起来,在全镇人民调解员中掀起比、学、敢、帮、超热潮,不断提高他们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化解复杂矛盾纠纷的实战技能。与开展“人民调解质量万里行”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协议书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开展评比“十个优秀人民调解案例”等活动,有效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水平。

篇9

【关键词】 医患关系;生命权;知情同意权

这是最近发生的一个案例:怀孕41周的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送到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治疗。由于肖志军拒绝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在常规抢救3小时后,医生宣告李丽云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新京报》报道,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尽管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该医院的院长、110支队的警察也赶到现场,但该男子都置之不理,拒绝签字。

类似案例也不只这一个,我们在悲痛惋惜之余,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到底该谁来决定患者的生命权?

所谓生命权,简单地说,就是“活的权利”或“生命安全的权利”,它是指人的生命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非法剥夺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89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这里的生命健康权,实际上是生命权、健康权与身体权的总称,可见我国的立法是将生命权规定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加以保护的,这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立法体例。

生命权是自然人的一项根本的人格权,它在维护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也成为自然人享有有其它人格权的前提和基础。公民的各项人格权均以公民的生存为前提,一旦公民的生命权遭到侵害而丧失生命,则其他人格权也不复存在。

在当今世界,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公约确认了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联合国大会1948年12月10日(第217[Ⅲ]号决议)通过并宣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200A[XXI]号决议),该公约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做出具体规定,同时允许缔约国在“紧急状态威胁到国家生命并经正式宣布时,限制某些权利的享受”,但这类限制“不得与缔约国根据国际法所负的其他义务相矛盾”;公约强调,有些权利,如生命权,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也不能加以限制(详见公约第4条、第6条)。上述规定,突出了生命权的首要地位,因为“人人固有生命权”。法律首先给予保护的正是人的生命权。相对于公民的生命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均为派生之权利,相对于生命权的首要地位,公民的其他权利均居于从属地位。

综上所述,生命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护公民的生命与自由是法律的第一价值取向。但我们遗憾地发现,束缚医生手脚的,不是技术障碍,而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主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条例的规定本意是要保障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可在无形中也把患者的生命权交到了患者家属的手中,就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 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并不属于家属

任何个体的生命只属于他自己,别人,哪怕是父母、子女、丈夫、妻子都无权决定他人的生命,这是我们社会的基本共识。每个人都有生存下来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剥夺,条例规定的“家属决定权”与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相悖。

2 医疗行为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家属通常会考虑患者的利益,并且也会积极听从医生的建议,但有一些家属出于认知的原因,他们并不同意医生的观点,从而错失抢救的时机;甚至不排除一些家属有致患者于死地的故意,把手术的决定权完全交给他们是不是太草率了?

3 规定明显导致权力与责任的失衡

权力意味着责任,法律、法规赋予了家属如此之大的权力,可以通过签字与否来决定患者的生死,但并没有规定家属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力与责任严重失衡 。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立法。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有一项公法即《紧急灾难施救法》,也被译为《见义勇为法》,要求所有人在发生危及生命的灾难时伸出援手,包括医疗界人士。美国《医疗法:紧急施救手术法规》规定:“医生有权在病人面临生命威胁,或有导致身体残疾的危险时,在未得到病人同意以及未得到任何其他人准许的情况下,对病人实施救治。” 当遇到突发灾难时,病人有可能失去行为能力,此时,医生有权援引《紧急施救手术法规》中的规定,自主决定最佳救护手段。为了保护病人的生命权,被救助权和手术权以及为了保证医院在救死扶伤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卫生部门也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国家担保”制度。这些保障措施使得医院和医生在治病救人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美国医院的急救室常看到这种情况,他们的决定被视为合法,而在采取紧急措施时,医生也会留下详细的治疗记录,以备日后查验。美国法律准许在病人无意识时,由配偶或家属签字同意治疗方案。但是医生不得在发生事故后,用家属同意手术和用药的签字,作为推卸责任的依据。此外,大多数患者和家属都不懂医学,他们的签字,只是认可治疗合同,不代表他们承诺事故责任,医生在知识上处主导地位,必须对出错负责。美国的医生保存所有文字资料,谨慎地防止医疗事故。而病人和家属如果“设局”嫁祸医生骗取赔偿,一旦查证,也要负法律责任。

在德国,患者在手术前通常也要签字,但分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成年患者有判断能力和签字能力的。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向患者详细说明手术的风险以及用药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果患者同意签字,医生可以为他实施手术,如果患者不同意签字,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决定。第二种情况是,患者没有判断能力和签字能力,而患者又没有处于生命危急状态,医生必须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风险以及用药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由家属决定是否做手术。通常情况下,医生必须尊重家属的选择。第三种情况是,患者没有判断能力和签字能力,但处于生命危急状态,不手术就会死亡,那么医生必须实施手术救人,这种情况下无需家属签字。第四种情况是,未成年人患者在手术前没有签字权,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签字。“德国手术前需要病人签字,但如果危及到病人生命,德国医生会以抢救生命为第一位,由主治医生负责。” 如果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医生可以在没有家长或监护人签字的情况下实施手术。

在紧急状态下,医生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患者实施手术。总的原则是,治病救人是第一位的。德国医生实施急救是有法律依据的。德国《基本法》第二条规定,人人有生存权。德国刑法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如果医院有特殊规定,那么医生也必须优先遵守上述国家法律。医生不能为了遵守规定而放弃良知,因为一些法规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存在漏洞。在德国,如果因为遵守某些法律规定而导致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那么这条法律肯定会引起大讨论而加以修改。

英国医生在危急时刻有权决定紧急治疗方案。英国医院还以顾问医师领衔,由医生小组对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减轻了单个医生的压力。法国的医生在治疗中,对患者有细致的人文关怀,手术前后都会对患者做详尽解释,包括风险说明,手术不需要家属签字。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出台相应法规,在生命权与知情同意权相冲突时能积极的保障患者的生命权。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设想:①在比较明显需要救治患者而家属不予签字的情形下,法律应当赋予医生一定权限。医生在请示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不经家属同意进行手术。这样医院再遇到肖志军这种人时,完全可以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考虑,在履行完了相应的程序后,主动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②对于明显的必须进行抢救并且经过医生阐明情况后,仍然不让医生救治,甚至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不救治患者的家属,应该通过司法来进行处理。这样,家属在签字问题上才会更加慎重,也可以避免诸如肖志军自己不签字导致妻子死亡后反而倒耙一把要告医院的事情发生。

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是当前社会问题之一,故笔者认为应该推进医疗改革,改善医患关系,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权。

(1)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划分,明确营利与非营利性医院已迫在眉睫。

(2)可以考虑成立第三方独立医疗仲裁机构,解决医患纠纷。机构应独立于医院、患者及保险公司之外,可以由医院协会或医学会、工会等组织成立。

(3)推行医护人员执业保险,为化解医疗机构风险创造条件。解决医疗纠纷,还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机制,同时可由商业保险公司建立医疗意外和补充医疗责任商业保险险种。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医疗纠纷案件律师业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 卫生部医政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 刘振华.医患纠纷预防处理学.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篇10

1、积极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今年我区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的新模式,着力为辖区居民提供主动、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便民服务、特色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动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步入全省先进行列(__桥中心、__中心获“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__中心获得省级示范中心,今年上半年__中心、__中心、__中心、__中心又获得“__市示范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全市只有5个示范中心)。

2、重大传染病病人救助和救治落实到位。积极开展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艾滋病等病人医疗救治与救助工作。上半年共实施医疗救治结核病病人25 人(任务数33人),救助资金22500元,救治救助艾滋病病人8人(任务数9人),救助资金35000元。对于重大传染病病人,我局在严格保密其个人隐私的基础上,以一对一的形式主动上门为其服务并积极帮助这些特困人群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全区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有力。

3、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两纲”要求,大力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保障制度,为儿童、妇女提供有效、优质服务。婚前医学检查便民、实效,一站式服务,截止目前,共免费婚检1820人(任务数2600人、婚检完成率达70%),婚检率达70%。认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年儿童各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省颁标准。不断完善各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的条件和管理,强化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健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网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4、敬老工程惠及非户籍老人。“敬老工程”的实施是一种“尊老惠老”的大爱之举,我局将敬老工程落到实处,出台《__区敬老工程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动员部署。今年,我局将常住我区非户籍65岁以上老人也纳入了免费体检范畴,惠及广泛群众。截止6月16日,已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10489人(__1510人、__1286人、__1129人、__桥1344人、__1600人、__岗1860人、__1760人)。

1、完善和修订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在以往绩效考核各项机制的基础上,首次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绩效成绩计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成绩,意在为中心/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打下基础。同时,增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相关内容。

2、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力度。为加强我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切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上半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__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制度考核评分细则》,改变以往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经费不经考核一律拨付的做法,目的在于提高零差率补助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为理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用耗材管理,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用耗材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中心的医用耗材全部由区医院统一进行采购,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使用。

3、强化村卫生室管理。今年初,我局首次组织全区村卫生室参观先进村卫生室并举办了现场座谈会,就今年如何提高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广泛征求了村医的意见和建议。上半年将为21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配置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目前正在招标采购中。

4、启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工作。今年我区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之一,意在过去几年基层医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改革。目前,我局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和部署,已经初步拟定了《__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总体方案(20__-2016)》以

及《__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20__年工作安排》。同时,我区正积极配合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开展__区基线调查工作。1、提高公共突发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扎实推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开展防控工作:强化宣传工作,发放各类应急宣传材料5万余份,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94期。对全区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2场,培训人数200余人。配备应急抢救设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实地演练,确保各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控工作的落实。

2、均等化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卓有成效。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继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我局,今年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有效保障机制和实施途径上进行有效探索,出台《__区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办法》,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每季度考核组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公正的考核并严格奖惩,对考核排名末五位的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约谈,帮助整改,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截止目前,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人数260029人,建档率83.88%;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238151人,建档率76.82%。其余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扎实开展。20__年,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的认可,我区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联系区(国卫基层保便函[20__]61号,全国仅6个区)。

1、加大艾滋病预防力度。积极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力度,免费提供自愿咨询检测。对高危人群艾滋病行为进行干预,对艾滋病病人开展抗病毒药物治疗。到建筑工地、街道社区、公共场所利用播放、咨询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上半年共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行为干预1065人次,对社区、工地、高校宣传2570人次,免费抽取血样1100份,发放宣传材料 4700份,发放安全套12006只。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

2、开展结核病防治。做好结核病归口管理、健康教育和病人督导管理工作。加强对痰检点的管理。主动和市结防科沟通,切实落实结核病人服药督导工作。完成市疾控交给的结核病人追踪任务,按时发放各种补助经费,规范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治疗、追踪和全程督导管理。

3、强化免疫规划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和常规接种管理。每季度定期对接种单位常规检查指导,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规范疫苗贮存和运输过程的冷链管理。继续做好各类免疫规划监测工作。

4、加强血防防治。继续巩固血防阻断省级达标成果,利用板报、展板、宣传橱窗、图片、标语、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宣传血防健康知识,继续聘用禁牧协管员6人并签订了聘用协议(任务数6人),协管员认真履职。上半年全区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强化母婴保健工作。继续实施“母婴安全”项目,加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住院分娩率,确保孕产妇生育安全,落实妇幼管理,积极开展妇幼保健规范化服务。上半年,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96.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6%,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0/10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进一步实现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目标。积极与镇办协作,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宣传和妇幼保健知识教育。

1、加强公共卫生监管。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区级监督、办事处协助管理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公共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饮用水卫生日常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机构改革期间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并顺利完成食品药品职能的移交。

2.严格规范医疗市场。全面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坚持医疗机构按规划设置、按法律管理、按标准评审,有效促进了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积极开展“依法治区”等普法宣传,提高卫生法律法规的普及率,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截止目前,打击非法行医立案3起,有效净化了我区医疗服务市场。

3、开展医疗机构综合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医疗安全。上半年,我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方面、传染病防治方面、母婴保健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责令、督查、帮助整改到位,为我区医疗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4、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上半年,在各中心聘用卫生监督执法协管员18名,每季开展一次卫生监督协管督查,不定期召开卫生监督协管员会议,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员培训,并为卫生监督协管员配备了检查服,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步入常态化,确保了全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全覆盖。

1.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缓解“看病贵”问题。将《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全面纳入区基本医疗保障目录,不设自付比例;针对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基本药物实行直接挂网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推行药品统一招标、跟标采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已全部采购、使用全省统一招标的药品,20__年上半年药品招投标、跟标 22.9万元,占医疗使用药品100%,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组织医药费用控制情况检查,及时对每人次门诊收费,对每季度开展抽查医疗费用执行情况、大处方、大金额、用药量大的前10种药品和前5位医生,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考核奖金挂钩,并予以公示等,确保群众的利益得到落实。

2、 公平合理医疗资源配置,解决“看病难”问题。想方设法筹集、争取资金,加快区医院新大楼装修工程,按三级医院要求进行配置,新医院将开通预约诊疗服务,患者可拨打预约电话进行预约,由医院导诊台负责具体办理预约挂号手续、登记联络、领取预约就诊号、提供咨询等服务;区医院新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将设立收费处及西药房自动排队叫号系统。设立病人自动服务系统:新建HIS系统化验结果自助查询系统即将投入使用。区医院已实行《门诊病历》通用。开展推行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工作,推行节假日门诊。将区医院努力打造成__市特色眼科医院,缓解“看病难”问题。

3、 医疗纠纷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防范与应对能力,提升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完善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__区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的“五位一体”机制,推行医疗责任

保险,多方位创造和谐医患关系。1.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全国基层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任务的各项工作业已全部到位,目前等待上级验收。

2、 无偿献血工作持续推进。今年我局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无偿献血工作,多措并举,广泛动员,力争顺利完成今年目标任务数。据统计,截止5月31日,全区参加无偿献血人数累计达84人,完成比例为6.23%。

3.行业形象展现新面貌。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卫生队伍。全面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卫生行业作风、效能建设,强化职工教育和队伍管理,从制度建设着手,加强行业自律。认真办理两案工作。加强卫生信息化管理,及时答复办理市民有关卫生的咨询、投诉。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教育,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坚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杜绝安全事故。截止目前,全区医疗卫生系统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4.卫生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扎实开展。 认真开展打击“两非“行动,加强了对各级保健机构的管理与监督。健全了出生实名登记、报告制度。对辖区内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及设有B超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专项检查。

1、关于局医政科建设问题:

区境目前有102家医疗机构,现只有1名干部且非专业人员在对各医疗机构监管(实际只是组织培训和办理各类相关证照),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行政许可是一项很严肃的政府工作职能,目前,因医政科人手紧张且无专业人员,执业医师证和护士证办理,委托区医院全权负责材料受理和审核工作,卫生局只负责盖章。这种做法着实欠妥,而且不符合卫生行政许可有关规定。此问题也多次反映,至今未果。

2。关于卫生专业人才问题:

各卫生服务中心缺少执业医师,医护比严重失调。区医院缺乏副高专业人才。人才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我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区医疗卫生发展的瓶颈,现行的用人机制很难觅得卫生专业人才,急需改革。

3. 关于无偿献血工作进展缓慢问题:

截止目前,全区无偿献血只完成全年任务的6.23%,工作进展极其缓慢。究其原因:无偿献血工作没有得到各单位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各街道办宣传动员招募公民参与无偿献血力度不足、缺乏得力措施;动员招募的公民身体素质很多不符合献血要求,成功献血比例小;区卫生局只能督促,缺少应有的抓手。对此,区政府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全年的献血任务又将无法完成,直接影响政府目标考核。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群众健康宣传教育,遏制重、特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医疗安全事故;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做好饮用水、医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工作;

3、认真做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联系点工作。积极提升区医院“龙头”地位,努力构建无院级化管理模式;

4、夯实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网底”基础,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5、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创建工作,提高全区城乡整体卫生水平;

6、健全机制,改进作风,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联系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