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教学 衔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在任教过程中发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很有必要,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1、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1基本理念的表述过于笼统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不同之处在于,高中历史课程在理念上“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为此,高中课标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另外,高中课标第一次提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2感知能力不断发展
感知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开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初中生在感受性、概括性方面有所提高,在感知中能够抓住主要特征,同时也不忽略一定的细节。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感知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等方面又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根据目的主动进行感知,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突出,能够把感知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使感知问题的精确性有了很大提高。初中生在感知活动中能够区分出事物不甚显著的特征,但有时表现出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不能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重要内容上,因此初中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分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高中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结合学科特点,交给观察方法[2]。
1.3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过渡
记忆是过去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和做过的动作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初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给自己提出相应的识记任务,并且意义识记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到了高中阶段,高中生记忆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有意识记已占主导地位,能够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水平;理解识记是高中生主要的识记方法,高中生的理解识记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机械识记呈下降趋势;抽象记忆占优势,抽象识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本质上也是一种理解识记,它使高中生的记忆效率大大提高。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与方法
2.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做好教师衔接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彻底转变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由历史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2)教师应该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有效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要使教学变得有效,教师必须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充分了解,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合理组织教学。
(3)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2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转变学生的认识
(1)“历史学是什么?”
上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实质上是混淆了“历史”和“历史学”两个概念。关于“历史”与“历史学”,葛剑雄先生曾做出精炼的描述: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2)怎样学习历史
历史学习具有独特的方法和策略,新课程提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是历史学习最具学科特色的方法。在开学伊始,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意义和方法意义。历史结论必须紧密联系史实,从分析史料中得出。同时要向学生介绍“史料”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史料、解读史料、运用史料。
2.3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
3、结论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衔接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现时的中学,由于初高中教师缺少交流,高中历史教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学方法,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往往出现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适应不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困境。要想使学生走出“历史难学”的困境,就必须搞好高一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本文通过初步梳理高一历史课教学,对史料教学在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的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了浅议,供同仁参考和祈盼同仁的不吝指正。
一议重要性――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首选史料教学的理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 》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与获取历史信息,需要在教学中学会运用史料;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更要建立在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上。课标还就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要求。“探究学习、独立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本来面貌的认识的基础上,特别需要进行史料教学;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是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中,不难看出,高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史料教学,每一节高中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而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将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而高中一年级,是处于初、高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让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要求,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实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必由途径。因此在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史料教学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局之首选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议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的首选史料教学的价值。
1、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求趣。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从而成为愿学历史、好学历史。而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诱因,特别适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一课时我用“”明朝的廷杖制度“”的史料来导入。在明朝,打屁股是十分流行的运动,所谓:“廷杖”,就是皇上打臣子的屁股,风气所及,不管你是庄重严肃的国家栋梁还是学富五车的大学士,皇帝一火,就必须剥掉衣履,老老实实的趴在午门外的砖地上亮出屁股乖乖的挨打。常常有坚强的官员,痛苦的在地上摆动头部,即使把自己的胡子都擦掉了,都拒绝喊叫。这个廷杖制度沿袭了整个明朝,是皇帝惩办朝臣的重要手段。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细心留意着同学的表情。从一开始的笑不停口到后来流露出的不可思议的表情,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马上趁热打铁进行提问“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君臣关系如何?”学生说:“臣卑君贵”由此导入。
2、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求根。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探求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3、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求真。历史课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立人和育人,而立人和育人主要来自情感因素。历史素材有着浩瀚丰富的资源,如历史人物或事件中的悲、喜、美、丑,如诗、如画、如歌,真真切切,有血有肉,是验难得的立人和育人情感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课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在学史,读史中,要用心用感情去体会、去体验,历史课丰富的人文和社会资源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崇高的科学精神,坚定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上,屈辱不仅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得到体现,更体现在不平等条约的制订过程中;在《》的签订中,美方提出,美船进口停泊,“应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耆英(清政府商谈代表)恐由此卷入国际争端,要求修改,结果条约第二十六款明确规定:“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民人,中国不能代为报复。”笔者曾在教学中尝试呈现该则材料,学生很是诧异:居然不平等条约还有自己主动要求来的!
4、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的求识。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认为: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总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这段话道出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历史学习要让学生有所“悟”,即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作为高一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就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篇4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一学生;历史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阶段,这就需要在开展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符合高一学生实际,能够让学生学好历史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特别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积极推动教学创新,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积极推动高一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衔接、互动、引导,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成效性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要想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其学习历史的自主性更强。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对于高一学生都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还存在着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问题,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浓厚,这必然会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对此必须在培养兴趣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在课上、课下不断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采取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而要想使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但从当前一些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情况来看,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很多教师还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表面自己的观点,通过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进而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要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由于需要初高衔接,因而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使其教学模式更加适应高一新生,这也是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对此历史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自身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加强对学生历史基础、历史兴趣等诸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教学,对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快一些进度,同时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历史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待这部分学生跟上来之后再加快一些进度;对于那些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则要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再进行一些深入教学。
四、要在优化历史教学评价方面下功夫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必须对教学评价做出改革和创新,这需要高中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应当成为提升高一学生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需要对于高一学生的历史教学评价,要将定量与定性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变过去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质量标准,而是要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作为重中之重,不能完全以分数还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同时也不能完全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效,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体系“新课改”的要求,这是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内容。
通过对高一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高衔接十分重视,特别是由于高一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复,因而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优化历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加强,进而使高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虹.浅谈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育[N].贵州民族报,2011-07-01B02.
[2]李健.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初高中数学衔接